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曲牌七夕令

曲牌七夕令

發布時間: 2022-06-26 02:49:09

『壹』 關於七夕的詩詞

關於七夕的詩詞彙總如下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2、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3、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秋夕》

4、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佚名《迢迢牽牛星》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林傑《乞巧》

6、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7、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

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

——蘇軾《菩薩蠻·七夕》

8、牽牛織女幾經秋,尚多少、離腸恨淚。

——朱淑真《鵲橋仙》

9、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

——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10、我笑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逢。

歡情盡逐曉雲空。愁損舞鸞歌鳳。

——陳東《西江月·七夕》

11、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李商隱《馬嵬·其二》

12、一別經年今始見。新歡往恨知何限。

天上佳期貪眷戀。良宵短。人間不合催銀箭。

——歐陽修《漁家傲·七夕》

13、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

——王建《七夕曲》

14、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

——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5、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徐凝《七夕》

16、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范成大《鵲橋仙·七夕》

17、金風入樹千門夜,銀漢橫空萬象秋。

蘇小橫塘通桂楫,未應清淺隔牽牛。

——溫庭筠《七夕》

18、牛郎織女,因緣不斷,結下生生世世。

人言恩愛久長難,又不道、如今幾歲。

——袁去華《鵲橋仙·七夕》

19、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

——陳師道《菩薩蠻·七夕》

20、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崔塗《七夕》

『貳』 行香子 七夕。這個詞牌名有多少首詞出名的。

《行香子·七夕》李清照宋詞賞析

【作品介紹】
《行香子·草際鳴蛩》的作者是李清照,也題作《行香子·七夕》,被選入《全宋詞》。這首雙調小令,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
宋詞名句「草際鳴蛩,驚落梧桐。」就是出自《行香子·草際鳴蛩》這首詞。

【原文】

行香子·七夕

作者: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注釋】
①蛩:蟋蟀。
②雲階月地:指天宮。語出杜牧《七夕》詩。
③「縱浮槎」三句:張華《博物志》記載,天河與海可通,每年八月有浮槎,來往從不失期。有人矢志要上天宮,帶了許多吃食浮槎而往,航行十數天竟到達了天河。此人看到牛郎在河邊飲牛,織女卻在很遙遠的天宮中。浮槎:指往來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此三句系對張華上述記載的隱括,借喻詞人與其夫的被迫分離之事。
④星橋鵲駕:傳說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時,喜鵲為之搭橋,故稱鵲橋。韓鄂《歲華記麗》卷三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⑤牽牛織女:二星宿名。《文選·曹丕〈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李善註:《史記》曰「牽牛為犧牲,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曹植《九詠》注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
⑥甚霎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

『叄』 有關七夕的詞牌名有哪些~謝謝

有關七夕的詞牌名有哪些
首先說說 詞牌 名
漢語填詞所依據的曲調名稱。又稱詞調。宋代以前的詞都是配合音樂歌唱的,有的依調填詞,有的依詞制調,曲調樂譜的名稱即是詞牌。填詞既要求合乎音樂腔調,又要合乎一定的格律(即詞律),如字數、平仄、句式、韻位等。宋代以後主要是依調填詞,且大多數詞人只懂格律,不懂音樂,他們只是按照格律填詞,所作詞走上了與音樂脫離的道路。明代以後,宋詞曲譜大抵失傳,而按照格律填詞卻繼續不斷,詞牌名只作為文字、音樂的結構的定式,詞也成為一種獨立的詩歌形式了。詞牌種類繁多,總共在1000個以上,其中常用的大約只有100多個。如〔沁園春〕、〔水調歌頭〕、〔念奴嬌〕、〔菩薩蠻〕、〔如夢令〕、〔蝶戀花〕、〔憶秦娥〕等。

詞牌名按字數來劃分有很多

一、雙字詞牌:
竹枝 導引 入塞 品令 木笪 河傳 鞋紅 別怨 尋梅 三台 解紅 塞姑 西施 韻令 側犯
踏歌 兀令 簇水 露華 尾犯 塞姑 白雪 徵招 天香 步月 暗香 孤鸞 無悶 大有 催雪
國香 芳草 大椿 垂楊 花犯 倒犯 瑤華 眉嫵 陽春 索酒 南浦 西河 秋霽 落梅 角招
薄倖 疏影 宣清 八歸 笛家 白檸 六州 大脯 六丑 歌頭 多麗 個儂 三台 哨偏 戚氏
薄媚 漁父 望江
二、三字詞牌:
漁父引 閑中好 紇那曲 拜新月 梧桐影 羅貢曲 醉妝詞 慶先和 南歌子 占春芳 朝天子
憶少年 荷葉杯 回波集 舞馬詞 柘枝詞 晴偏好 憑欄人 花非花 摘得新 梧葉兒 漁歌子
歸字謠 唉乃曲 采蓮子 浪淘沙 楊柳枝 八拍蠻 字字變 十樣花 天凈沙 甘州曲 醉吟商
乾荷葉 喜春來 踏歌詞 秋風清 拋球樂 一葉秋 憶王孫 金字經 古調笑 遐方怨 如夢令
訴衷情 西溪子 天仙子 風流子 歸字謠 飲馬歌 相見歡 定西番 江城子 望江怨 長相思
思帝鄉 河滿子 風光好 誤桃園 望梅花 醉太平 上行杯 感恩多 長命女 春光好 酒泉子
怨回紇 生查子 蝴蝶兒 醉公子 昭君怨 玉蝴蝶 歸國謠 女冠子 戀情深 贊浦子 浣溪沙
醉垂鞭 中興樂 醉花間 點絳唇 平湖樂 雪花飛 沙塞子 殿前歡 水仙子 菩薩蠻 採桑子
後庭花 清商怨 傷春曲 卜運算元 一落索 發時光 謁金門 柳含煙 可圍芳 好事近 花清引
天門謠 憶悶令 散餘霞 好女兒 萬里春 錦圍春 太平年 清平樂 憶秦娥 更漏子 望仙門
西地錦 相思引 落梅風 江亭怨 喜遷鶯 烏夜啼 阮郎歸 賀聖朝 甘草子 珠簾卷 憶漢月
畫堂春 三字令 山花子 憶餘杭 喜長新 獻天壽 秋蕊香 胡搗練 撼庭秋 慶金枝 朝中措
洞庭春 慶春時 眼兒媚 人月圓 喜團圓 海棠春 武陵春 東坡引 梅弄影 陽台夢 月宮春
河瀆神 歸去來 惜春郎 極相思 雙韻子 鳳孤飛 柳梢青 醉鄉春 太常引 應天長 滿宮花
少年游 滴滴金 惜春令 留春令 梁州令 監田樂 惜分飛 怨三三 使牛子 折丹桂 竹香子
城頭月 四犯令 思越人 醉高歌 破字令 花前飲 探春令 越江吟 燕歸來 鳳來朝 秋夜雨
伊州令 迎春樂 夢仙郎 青門引 菊花新 醉紅裝 思遠人 醉花陰 望江東 引駕行 玉團兒
傾杯令 鋸解令 雙雁兒 尋芳草 恨來遲 珍珠令 折花令 紅羅襖 折桂令 荔子丹 臨江仙
金錯刀 端正好 杏花天 鸚鵡曲 一七令 望遠行 睿恩新 天下樂 戀綉衾 擷芳詞 鬢邊華
玉樓人 鸚鵡曲 芳草渡 夜行船 金鳳鉤 鷓鴣天 鼓笛令 虞美人 瑞鷓鴣 玉樓春 鳳銜杯
鵲橋仙 玉闌干 思歸來 遍地花 翻香令 茶瓶花 柳搖金 卓牌子 清江曲 樓上曲 廳前柳
市橋柳 一斛珠 夜遊宮 梅花引 小重山 踏莎行 宜男草 家山好 倚西樓 掃地舞 接賢賓
步蟾宮 恨春遲 冉冉雲 蝶戀花 壽山曲 惜瓊花 朝玉階 散天花 荷華媚 少年心 七娘子
一剪梅 錦帳春 唐多令 後庭花 贊成功 定風波 破陣子 賀熙朝 撥棹子 玉堂春 系裙腰
金蕉葉 漁家傲 蘇幕遮 甘州偏 獻衷心 黃鍾樂 醉春風 握金釵 緱山月 喝火令 芭蕉雨
淡黃柳 輥綉球 錦纏道 厭金杯 慶春澤 酷相思 解佩令 垂絲釣 謝池春 勝勝令 行香子
玉梅令 青玉案 感皇恩 夢行雲 三奠子 鳳凰閣 兩心同 拾翠羽 連理枝 惜黃花 看花回
且坐令 佳人醉 千秋歲 惜奴驕 憶帝京 三登樂 檐前鐵 甘露歌 師師令 於飛樂 撼庭竹
粉蝶兒 繞池游 碧牡丹 百媚娘 風入松 枕屏兒 憶江南 瀟湘神 章台柳 赤棗子 南鄉子
月邊嬌 搗練子 春曉曲 桂殿秋 壽陽曲 剔銀燈 隔簾聽 越溪春 長生樂 下水船 解蹀躞
撲蝴蝶 千年調 蕊珠閑 瑞雲濃 番槍子 荔枝香 御街行 春聲碎 鳳樓春 四園竹 離亭宴
陽關引 一叢花 甘州令 山亭柳 夢還京 憶黃梅 過澗歇 瑤階草 安公子 應景樂 柳初新
斗百花 最高樹 倒垂柳 彩鳳飛 有有令 拂霓裳 柳腰輕 爪茉莉 驀山溪 早梅芳 新荷葉
長壽樂 迷仙引 黃鶴引 秋夜月 祭天神 鶴沖天 洞仙歌 泛蘭舟 踏青游 傾杯近 清波引
受恩淡 松稍月 華胥引 離別難 寰海清 勸金船 醉思仙 玉人歌 惜紅衣 八六子 探芳信
雪獅兒 石湖仙 夏湖仙 夏雲峰 采蓮令 醉翁操 紅芍葯 塞翁吟 意難忘 遠期歸 凄涼犯
戀香衾 滿江紅 玉漏遲 駐馬聽 雪梅香 六幺令 保壽樂 惜秋華 古香慢 芙蓉月 一枝春
如魚水 賞松菊 二色蓮 掃地游 滿庭芳 雙瑞蓮 玉京秋 小聖樂 金浮圖 陽台路 黃鶯兒
熙州慢 漢宮春 倦尋芳 劍器近 塞垣春 望雲間 秋蘭香 慶千秋 早梅香 迷仙引 醉蓬萊
夜合花 采明珠 四欄花 慶清朝 帝台春 夢芙蓉 玉京謠 被花惱 晝來樂 留客住 萬年歡
玉簟枕 燕春堂 逍遙樂 憶東坡 雙雙燕 春草碧 芰荷香 綉停針 揚州慢 舞楊花 雲仙引
玲瓏玉 陌上花 水晶簾 三步樂 夢揚州 聲聲慢 紫玉簫 月下笛 丁香結 瑣窗寒 燕山亭
聒龍謠 十月桃 蜀溪春 秋宵吟 三姝婿 鳳池吟 御帶花 月華清 飛龍宴 念奴嬌 解語花
繞佛閣 渡江雲 臘梅香 八音諧 絳都春 琵琶仙 高陽台 采綠吟 長壽仙 惜寒梅 鳳歸雲
彩雲歸 滿朝歌 桂枝香 喜朝天 剪牡丹 梅香慢 玉燭新 六花飛 真珠簾 曲江秋 翠樓吟
西平樂 山亭宴 月當廳 壽樓春 舜韶新 望春回 水龍吟 關百草 石州慢 宴清都 瑞鶴仙
齊天樂 晝錦堂 慶春宮 憶舊游 曲游春 竹馬兒 雨淋鈴 還京樂 雙頭蓮 憶瑤姬 情長久
探春慢 湘江靜 金盞子 龍山會 春雲愁 昇平樂 迎新春 歸朝歌 雙聲子 永遇樂 二郎神
傾杯樂 百宜嬌 月中桂 澡蘭香 宴瓊林 惜余慶 綺寮怨 花心動 向湖邊 霜花腴 綺羅香
玉連環 西湖月 合歡帶 曲玉管 尉遲杯 賞南枝 夢橫塘 西吳曲 真珠髻 征部樂 解連環
內家嬌 望明河 望海潮 望湘人 青門飲 泛青苕 倚欄人 一雨金 系梧桐 折紅梅 一萼紅
奪錦標 杜韋娘 過秦樓 八寶妝 大聖樂 慢捲袖 選冠子 霜葉飛 透碧霄 玉山枕 期夜月
輪檯子 沁園春 丹鳳吟 瑤台月 摸魚兒 賀新郎 子夜歌 吊嚴陵 金明池 送征衣 秋思耗
翠羽吟 蘭陵王 破陣樂 瑞龍吟 夜半樂 寶鼎現 玉抱肚 解紅慢 穆護砂 清平調 水調歌
涼州詞 伊州歌 陸州歌 勝州令 鶯啼序 調笑令 九張機 梅花曲 蒼梧謠 明月斜 望夫歌
春宵曲 水晶簾 碧窗夢 南柯子 望秦川 風蝶令 開元樂 翠華引 漁父樂 謝秋娘 江南好
望江梅 望蓬萊 歸塞北 深院月 西樓月 落梅風 塞上秋 甘州子 陽春曲 秋風引 江南路
新安路 莫思歸 上西樓 烏夜啼 憶真妃 秋夜月 臨波曲 南浦月 沙頭雨 小桃紅 濕羅衣
十八香 尋瑤草 歸平謠 試香羅 清和風 關河令 傷情怨

但是從名稱上貌似找不到有關七夕的
關於七夕的詩詞佳句 (藏頭詩鄧killox2013整理)

七夕節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藏頭詩鄧killox2013整理)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藏頭詩鄧killox2013整理)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的詩句——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的詩句——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七夕的詩句——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的詩句——(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藏頭詩鄧killox2013整理)

『肆』 行酒令 都有什麼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行酒令
1、文字酒令

⑴作詩
飲酒賦詩,由來已久。前面說過的晉人石崇金俗園宴客,則是當筵賦詩,不成則罰酒三杯。王羲之等人引水流觴,飲酒賦詩,更是文壇美談。到唐代李太白桃李園宴弟飲酒賦詩後,此風已頗為盛行了。
行令作詩,常見的是每人作一首詩,作不出者罰酒。這種形式的酒令在本書故事選編部分多有所見。也有時不是一人作一首詩,而是每人聯詩兩句,似乎作對子。也有每人聯一句,湊成一首詩的,接不上則罰酒。像流傳的李白和賀知章、王之渙、杜甫四人的聯詩行令故事,便是一例。他們聯成的一首詩是:
一輪圓月照金樽,(賀)
金樽斟滿月滿輪。(王)
圓月跌落金樽內,(杜)
手舉金樽帶月吞。(李)
既有格律詩味,又不失為「席上之物」。

⑵對句
酒席筵前行令也常常採取聯對形式。
行令聯對常見的形式是一人出上聯,另一人對下聯,對不出則飲罰酒。還有一種形式是限定題目,每人作一副對聯,作不出者罰飲酒。傳說中的宋代文學家蘇洵一日家宴上限以「冷香」二字聯對行令的故事,便是一例(此令要求上下聯句尾分別是「冷香」二字)。

⑶續句
續句指的是出令者限定一種類似學生造句的行令題目,由每人隨口編造詞句,即興組織語言,東拉西扯,左連右接,湊合而生新意,聯續以成文章,構成行酒令語言。這樣構成的行令語言,往往新意倍出,妙趣橫生,一般行這種酒令難度較大,非慧心難為,無巧口不成。
《清朝野史大觀·清朝藝苑》中記載的陳眉公行酒令的故事,其令語即屬這種形式。酒令要求「首要鳥名,中要四書二句,末要曲子一句合意」。像這種行令題目,要求把三種本來互不相及的詞語聯續成章,頗費神思,須有功底。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姑娘們在紅香圃中舉行壽宴,席間射覆劃拳,中間「一時湘雲贏了寶玉,襲人贏了平兒,尤氏贏了鴛鴦」,湘雲限酒面道:「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的話,共總湊成一句話。」這個題目更加繁復,要把五種詞語湊成一句話。有關三段令語前已引及。這些雖然是曹公的妙筆,但與當時社會上所見的例子也非常類似。
這種語言形式的酒令,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也常見,一般酒令語言無引用之處,純粹是東拉西扯,憑心目中已有的概念、語言及當時耳聞目睹的東西,隨口編造。盡管如此,編說出來,也頗有意趣。

⑷引用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上遺留下來很多經典、詩詞、散文,成為後世之寶貴的精神財富。古代人們從小讀書講究背誦,養成特殊的記憶力,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元曲、李杜詩、蘇辛詞、韓柳文,多背之爛熟,口頭行酒令往往隨口引用其中的一些句段,形成酒令語言。
《紅樓夢》第四十回,金鴛鴦宣牙牌酒令時道:「如今我說骨副兒,從老太太起,順領說下去,至劉姥姥止。比如,我說一副兒,將這三張牌拆開,先說頭一張,次說第二張,再說第三張,說完了,合成這一副兒的名字。無論詩詞歌賦,成語俗話,比上一句,都要押韻。錯了的罰一杯。」中間輪黛玉說時,鴛鴦道:「左邊一個『天』。」黛玉口順說了《牡丹亭》上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鴛鴦又道:「中間『錦屏』顏色俏。」黛玉又順口說了《西廂記》上的一句「紗窗也沒有紅娘報」。結果被寶釵耍為話柄。

⑸析字
析字也可以叫釋字,是通過對字的分析解釋,引申出某種道理和內容,構成行令語言。這種語言的形式的酒令別有雅趣,下面舉例為證。
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韓雍和夏塤喝酒行令,要一個字里有大人、小人,並用諺語二句來證明它,韓雍先說道:
傘字有五人,
下列眾小人,
上侍一大人。
所謂有福之人人服侍,
無福之人服侍人。
夏塤接著說道:
爽字有五人,
旁列眾小人,
中藏一大人。
所謂人前莫說人長短,
始信人中更有人。
這種析字令語讀來十分含蓄有趣。
這種語言形式的行酒令,還見一種情況是,從詩文中選出一句,進行別解分析,翻出新意,構成令詞。比如,明無名氏撰《笑海千金》記錄一則酒令掌故,說:昔一縣尹與縣丞愛錢,主簿極清。一日,同飲酒,至半酣,縣尹遂設—令:要《千家詩》一句,下用俗語二句含意。尹曰:「旋砍生柴帶葉燒,熱灶一把,冷灶一把。」丞曰:「杖藜扶我過橋東,左也靠著你,右也靠著你。」簿乃托意 嘲曰:「梅雪爭春未肯隆,原告一兩三,被告一兩三。」

⑹拆字和合字
拆字和合字酒令形式上與析字酒令相像,區別在於析字是通過對字的分析解釋,引申出其他某種道理或意思,構成酒令語言,而拆字和合字酒令則只是通過把一個字拆成幾個字,或者把幾個字合成一個字,構成酒令語言,其字面也有某種意思、內容,但無引申之意。
明代樂天大笑生集《解慍編·卷之五口腹》記述一篇拆字、合字酒令故事,非常有趣,可看出此令之面貌。原文雲:
一人專撞席,名為掇座,席長出令譏之曰:單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卻禾邊口,添斗便成科。諺日:『寧添一斗,莫添一口。」』主人亦厭之,蹙眉作色曰:「單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卻水邊羊,添易便成湯。諺曰:『寧吃歡 喜湯,莫吃皺眉羊。」』撞席者曰:「單同本是同,添金也是銅,除卻金邊同,添重便成鍾。諺曰:『見鍾不打,何處劍銅。」
清代蒲松齡著《聊齋志異》中有一則故事叫《鬼令》,寫的是幾個野鬼在荒野里飲酒,竟然也行起令來。他們的酒令要求很嚴,要說四句話,舉一個不透風的字,把這個字的中間筆畫推到上邊去,便成另一字。這個酒令別出心裁,饒有趣味,語言形式上也算是拆合文字,但不是添去偏旁部首,而是調整部首筆畫的結構位置。原文妙趣橫生。讀後餘味無窮。

⑺限字
限字酒令就是出令者限定令語的開頭、結尾或中間必須是,或者必須有某個字的一種語言形式的酒令。這種語言形式的酒令,其令語經過個別文字的限制,所說出來的,又多是另一種語言形式,如作詩、聯對和引用古詩、古文等。
明代馮夢龍輯《廣笑府》載一則限字酒令故事,說有三個人同飲行令,要說一句話,「相」字想首,「人」字結尾。民間還流傳這樣一個限字酒令故事,其令語是要求每人背誦兩句四書上的話,句中要有「之」字,像,「知」和「子」諧音的也行。

⑻字旁
就是利用漢字具有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選擇個別字,開辟思路,確立話題,巧妙編造語句,構成行令語言。
傳說,清代鄭板橋做縣令時,其治下有一大戶公子,作惡行凶,打死無辜良民,民憤極大。板橋著手處理此案,欲處公子死刑。有二鄉紳與公子有親,遂至板橋府上來求情,板橋不知來意,設席相待。席間,一鄉紳道:「久慕先生雅名,今得以聚會。小人有意向先生請教,不妨行個酒令。每人說同音二字,再去添字旁,成另一字,最後由此宇舉一句俗語作結。不知先生肯不吝賜教否?」板橋道:「願意領教。」於是,此鄉紳先說道:
有水念作清,
無水也念青。
去了青邊水,
添心即為精。
板橋大笑道:「先生差矣,青字添心乃情字也。」此鄉紳介面續道:
我倆有心來講情,
惟恐大人不準情。
板橋一聽大驚,心知中計,乃微舒闊袖,起座對道:
有水念作湘,
無水也念相。
去了相邊水,
添雨即為霜。
各人自掃門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另一鄉紳見板橋一口推託,心中不悅,大聲對道:
有水念作溪,
無水也念奚。
去了奚邊水,
添鳥則為雞。
得時狸貓賽猛虎,
落地鳳凰不如雞。
板橋見對方出口傷人,拂袖而起,二鄉紳亦不歡而散。

⑼諧音
諧音就是在行語言文字形式的酒令時,利用漢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點,在酒令語言字面上表達一種意思,又隱含一種意思,使令語說來隱晦含蓄。
明代潘塤輯《楮記屋》記載的一篇行令故事,就是這種形式。故事說元豐年中,高麗遣一僧入貢。此僧辨慧知詩,皇上令楊次公接伴之。一日宴會,此僧出令道:「要兩古人姓名爭一物。」他先說道:
古人有張良,有鄧禹,爭一傘,良曰:「良(涼)傘。」禹曰:「禹(雨)傘。
概戲楊次公冠如傘狀。楊次公也說道:
古人有許由,有晁錯,爭一葫蘆,由曰:「由(油)葫蘆。」錯曰:「錯(醋)葫蘆。」
概戲僧頭如葫蘆。這則故事出令新奇,二人所說令語古雅風趣,中間應用了諧音技巧。
宋代邢居實撰《拊掌錄》中記載一篇酒令故事,說王安石和劉貢父摘經書中語作禽言令,也是利用漢字語音作的游戲。原文雲:
王荊公嘗與客飲,喜摘經書中語,作禽言令。燕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久之,無酬者。劉貢父忽曰:「吾摘句取字可乎?」因作鵓鴣令曰:「沽不沽,沽。」坐客皆笑。
選摘經書中字句,模擬禽言聲音,也是語言文字游戲上的一個鮮例,頗有雅趣。

⑽陳述典故和掌故
我國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上,有數目頗多的歷史掌故和文學典故,成為後人的口齒美談。行酒令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常常用到典故和掌故。一般多是在行射覆、拇戰、猜枚、擲骰子、擊鼓傳花等酒令輸了後,罰說一個古代笑話、人物掌故和文學典故。以佐興助酒。《聊齋志異·狐諧》中有一段描寫道:「酒數行,眾擲骰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會當飲,戲以觥移上左曰:『狐娘子太清醒,暫借一杯。』狐笑曰:『我故不飲,願陳一典,以佐諸公飲。」《紅樓夢》第五十四回,擊鼓傳花行令,賈母笑道:「若到誰手裡住了,吃一杯,也要說個什麼才好。」風姐兒笑道:「依我說,誰像老祖宗要什麼有什麼呢。我們這不會的,豈不沒意思。依我說也要雅俗共賞,不如誰輸了誰說個笑話罷。」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上,在酒席筵前,引經據典,談笑湊趣風氣甚濃。
也可以以這些題材行純粹語言形式的酒令,一般是限定一個角度或題目,由每人陳述列舉一個掌故或典故,構成令語。下面說一個歷史故事:
岳飛趕考到京後,一次和弟兄們吃酒行令,要說一個古人吃酒,吃得英雄,說不出的,罰酒三杯。張顯說的是「關雲長單刀赴會」,湯懷說的是「劉季子醉後斬蛇」,王貴說的是「霸王鴻門宴」,岳飛說的是「曹瑋席間斬敵獻頭」。四人說的都是歷史掌故。輪到牛皋,牛皋道:「我不曉得這些古董,只是我吃他幾碗, 不皺眉頭,就算我是個英雄了。」四人大笑道:「也罷,也罷。」牛皋於是吃了兩大碗。

⑾列說俗語和諺語
中國民間諺語和俗語非常豐富,口頭說令常常引用舉說—些,構成令詞。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談資部記載一個酒令故事,說「古亭劉端簡公居多,邑大夫或慢之。值宴會,端簡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詩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屬」。文中所說的方言,實際上也就是俗語。
《三笑》電影里,祝枝山當著丞相的面要顯示唐伯虎的才能,於是出了個考題道:「我們前天在杭州行了個酒令,第一句拆一個字,第二句一句俗語,第三句引出一句唐詩。」唐伯虎答的是:
品字三個口,寧添一斗,莫添一口,口口口,勸君更進一杯酒。

2、游戲酒令
從古到今,社會上還有許多以語言為輔助或純粹脫離語言的比較固定的獨立的游戲形式的酒令。這些游戲分別都有其相應的令具,都有其具體的方法、原理和過程,多仍並用語言,大多數都要利用人的智慧能力。這些游戲酒令的設計使用,使酒席筵前出現了動作和聲響,使令席上非常熱鬧、活躍。
用作行酒令的這些游戲,是民間游戲的一個方面,這些游戲大量的是專門為行酒令而設計創造的,也有一些是把民間其他方面的游戲形式用於行酒令了。這些酒令游戲在各地民間存在量很大,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多有出現,擇其主要的分別介紹於後。

⑴射覆
射覆是最早的酒令游戲,據有關史書記載,三國魏管輅、晉郭璞都有射覆事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無題二首》詩有「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句。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有「芸不善飲,強之可三杯,教以射覆為令」句,又有「船頭不張燈火,待月快酌,射覆為令」句。
射覆,射者,猜度也;覆者,遮蓋隱藏也。射覆游戲早期的耍法主要是制謎猜謎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隱藏遮蓋起來,讓人猜度。這兩種耍法都是比較直接的。後來,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一種間接曲折的語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戲,其法是用相連字句隱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錯以及覆者誤判射者的猜度時,都要罰酒。清俞敦培《酒令叢鈔·古令》雲:「然今酒座所謂射覆,又名射鵰覆者,殊不類此。法以上一字為雕,下一字為覆,設注意『酒』字,則言『春』字、『漿』字使人射之,蓋春酒、酒漿也,射者言某字,彼此會意。」這基本上說明了射覆酒令游戲的耍法原理。《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描寫的射覆酒令即與此同,覆者先用詩文、成語和典故因隱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隱寓該事物的另一詩文、成語和典故等揭謎底。比如,寶釵和探春擲骰對了點子後,探春便覆了個「人」字,寶釵說「人」字泛的很,探春又覆了一個「窗」字,兩覆一射。寶釵見席上有雞,便射著探春用的是「雞窗」、「雞人」二典,即覆的「雞」字,因而射了一個「塒」字。探春一聽,知他射著,用了「雞棲於塒」的典,二人一笑,相互會意,各飲了一口門杯。再如,李紈和岫煙對了點後,李紈便覆了一個「瓢」字,概用了「瓢樽空掛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煙射著,說了—個「綠」字,概用了詩句「愁向綠樽生」的典。二人才會意,各飲一口。

⑵投壺
投壺也是較早的酒令游戲之一。其法大概是在酒席上設特製之壺,以壺口為目標,賓主每人持矢四支,依次投入壺中,以投中多少決定勝負,負者飲罰酒。
投壺既是我國古代宴會時的一種酒令游戲,也是一種風俗禮制,歷代史籍文章載述甚多。《禮記·投壺》記述最詳,有雲:「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賓曰:子有旨酒嘉餚,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賓再拜受。」可見投壺之前賓主之間的客套禮數頗多。言及投壺之方法具物時有雲:「壺頭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容斗五升,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壺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又雲:「籌(即壺矢),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可謂詳盡了。看來投壺用的矢也是為行酒令而特製的,不同於戰爭用矢。據記載知,這種特製之矢有三種尺度,室內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中用三尺六寸。
《左傳》昭十二年載雲:「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後漢書·祭遵傳》載雲:「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明代何良俊撰《四友齋叢說·娛老》有雲:「惟松江專要投壺猜枚,夫投壺即開起座喧嘩之端矣,然恐昔日祭征虜之雅歌投壺,未必如是。」後漢祭遵,字弟孫,曾任征虜將軍,故有祭征虜之稱。此處「昔日祭征虜之雅歌投壺」即指《後漢書》所載的祭遵雅歌投壺之事。
宋代歐陽修《文忠集·醉翁亭記》寫雲:「酒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座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射』』幾乎「投』』,句中「射者中」也即言投壺事,意即投壺的投中了。明代吳安國《累瓦二編》卷之十二應諧有一篇雲:「有酒徒十人,群居而飲,有客請曰:『今日之飲,無隱厥技以為劇,可乎?』其一人進曰:『吾善於簫。』有二人曰:『吾善於歌。』又有二人曰:『吾善於舞。』二人善於弈,二人善於壺……」所謂壺,即指投壺。
投壺酒令游戲,從春秋戰國時期產生,到明清以後逐漸不傳,前後兩千多年,足見其頗多趣味,也可見我國古代風俗習慣之—斑。

⑶猜枚
猜枚酒令游戲,源於射覆。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之三十三娛老即雲:「猜枚乃藏鬮射覆之遺制。」其法,宴會飲酒時,取若干小物件,如錢幣、棋子、瓜籽、松籽、蓮籽和小果粒等,一人先藏手在背,將小物件握於拳中後伸出,供人猜測有無、單雙、個數和顏色等,猜中者為勝,不飲,猜不中者為負,飲罰酒。也有時,三射而後以射中多少決定勝負,負者飲罰酒。
唐人詩有雲:「城頭擊鼓傳花枝,席上摶拳握松子。」可見,酒席上猜枚酒令游戲,其史頗久。《紅樓夢》第十九回雲:「只顧猜枚行令。」第七十五回有雲:「一溜坐下,猜枚劃拳。」《水滸全傳》第一百零二回有雲:「當下猜枚行令。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有雲:「筵中以猜枚贏吟輸飲為令。」
猜枚酒令游戲也稱猜拳。元姚文奐《竹枝詞》有句雲:「剝將蓮肉猜拳子,玉手雙開各賭空。」即見。清翟顥《通俗編》有《俳優·猜拳》篇,所言亦為猜枚事。
猜枚酒令游戲,涉及具物簡單隨便,又頗小巧有趣,人們對之十分喜愛,世代相沿,所以一直流傳至今。

⑷拇戰
拇戰俗稱劃拳,也是我國酒令游戲中的一種傳統方式,頗為古老。明代王征福有《拇戰譜》,專記劃拳令辭。清代江藩《漢學師承記·朱笥河先生》有雲:「拇戰分曹,雜以諧笑。」清沈復《浮生六記》有句雲:「拇戰輒北,大醉而卧」拇戰也稱作拇陣,概因拇指相搏,互爭勝負,有如戰陣而得名。清趙翼詩有:,「老拳轟拇陣,謎語斗鬮戲」句。拇戰還稱作豁拳、豁指頭、猜拳等。、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載雲:「俗飲,以手指屈伸相搏,謂之豁拳,又名豁指頭。蓋以目遙覘人為己伸縮之數,隱機斗捷,余頗厭其呶號。」《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寫雲:「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贏唱小曲兒。」《水滸全傳》第一百零九回寫雲:「猜拳豁指頭,大碗價吃酒。」等等。

⑸擊鼓傳花
擊鼓傳花也稱擊鼓催花,也是我國古老的一種酒令游戲。唐人詩有「城頭擊鼓傳花枝」。宋代范成大《上元記吳中節物》詩有「酒壚先迭鼓,燈市早投瓊。」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觀》第十五卷有雲:「盧楠正與賓客在花下擊鼓催花,豪歌狂飲。」清代沈復著《浮生六記》卷四浪遊記快有雲:「始則折桂催花,繼則每人一令,二鼓始罷。」近代王韜著《淞隱漫錄》中《李四娘》篇寫雲:「猜拳交杯,擊鼓傳花。」可見這個酒令游戲出入詩文,在當時社會上頗有影響,也頗有歷史了。
評書《金鐲玉環記》中有一段擊鼓傳花行令的描寫,說桂蓮和桂梅從對詩答文中發現茶童像是雷寶童,因父母在座不好問知真實。於是,叫丫環春紅在門外擊鼓,他們和老爺夫人傳花喝酒,私囑春紅舔破窗紙,看見花到老爺夫人手中則住鼓,讓老爺夫人喝酒。結果,一會把老爺夫人哄醉扶回睡了。二位小姐把茶童請入座中,對詩答令,終於知道了茶童原來就是遇難流落到賈府的雷寶童。
《紅樓夢》中有好幾回寫到擊鼓傳花行令。第五十四回寫道「風姐兒因見賈母十分高興,便笑道:『趁著女先兒們在這里,不如叫他們擊鼓,咱們傳梅,行一個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賈母笑道:.『這是個好令,正對時對景。」』所謂「春喜上眉梢」是「擊鼓傳梅」的雅稱。「梅」、「眉」諧音,將「傳梅」說成「春喜上眉(梅)梢」是討吉利的口彩。寫到響鼓後的情景時雲:「那女先兒們皆是慣的,或緊或慢,或如殘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驚馬之亂馳,或如疾電之光而忽暗。其鼓聲慢,傳梅亦慢,鼓聲疾,傳梅亦疾。恰恰至賈母手中,鼓聲忽住。」繪聲繪色,使人如臨其境,擊鼓傳花之法大勢已見。
根據有關記載和描寫,可見擊鼓傳花酒令游戲的玩法是,專門設置一個擊鼓,採取一枝花,酒席上隨著鼓聲和節奏速度,依次循環相傳這枝花,鼓聲住後,花枝落到誰手裡,誰喝罰酒一杯,有的還說些令語。專設的擊鼓之人,一般在舊社會多是用盲藝人和下人,用下人一般要在門外或屏風背後。《紅樓夢》第七十五回擊鼓傳桂行令,就是「命一媳婦(下人)在屏後擊鼓」。下人就在席前,則要用布條把眼纏住。總之,擊鼓的不能看見見花枝的傳送情況,鼓聲的快慢、停止都是由他自己隨便掌握,住鼓罰酒一般說來是偶然的。行此令所用之鼓,在古代也多是特製的。《紅樓夢》第五十四回擊鼓傳梅行令就是用的「一面黑漆銅釘花腔令鼓」。據某些些載述,行此令也有用鑼代鼓的。
擊鼓傳花酒令的特點是場面大,聲響大,宜乎人多,隨機性強,住鼓靈活,罰酒偶然,因此令內之人多有提心吊膽之感,促動花枝急急相傳,易於活躍場面氣氛。試想,鼓聲連響,花枝頻傳,語笑喧嘩,杯盞交錯,何等壯觀有趣。

⑹牙牌令
牙牌令即利用牙牌所行的酒令。牙牌為民間牌類游戲用具,多用於賭博,耍法頗多,相傳為宋代宣和二年設計製造,用象牙製成,所以叫牙牌。後來也用獸骨製造,於是也叫骨牌。至明代又用硬紙製造,便叫紙牌。這種耍牌長二寸許,寬約半寸,長方形狀。一面刻印著以不同方式排列的不同顏色的點數,一般從一到六,上下兩重,每張牌上分別有二到十二個點子,分紅綠或紅白兩種顏色。每副牌三十二張,每張都根據牌上的點數叫有名稱。上下兩重都是—點、二點、三點、四點、五點和六點的牌,分別叫做長幺、長二、長三、長四、長五和長六,統稱為長牌。其中「長幺」牌也叫「地牌」,「長四」牌也叫「人牌」,長六」牌也叫「天牌」。其他牌都分別按點數有名稱,諸如幺六、五六、二五、五點、花九、雜七等不盡列之。古代這種耍牌除了象牙、獸骨、硬紙製造的外,也有用竹子和烏木製造的。
用牙牌行酒令,一般是用兩張或三張牙牌的色點配付子,列說牙牌花色。
關於牙牌酒令,現代紅學家鄧雲鄉在其所著《紅樓識小錄·酒令》中言其曾購得過一本關於「牙牌酒令」的書。書中內容三分之二是牙牌副子,這些牙牌副子三張一副,一副牙牌配一句唐詩,極為形象,頗見慧見。有幾副是:
左邊一張「幺五」,中間一張四五「花九」,右面又是一張「幺五」,這樣下面一排都是白色五點,上面一排都是朱紅點子,右上角題唐詩雲:「林花著雨胭脂濕。」十分神似,頗見匠心。
左邊一張「人牌」,中間一張二三「五點」,右邊一張「長三」。「長三」斜看很像一條船,角上題杜詩雲:「野航恰受兩三人。」十分巧妙。
並列兩張「長三」,再加一張三六「花九」,一共五排斜列著的三點,好像一根鏈條,邊上六點像是墜著一個重物,題詩雲:「千尋鏈索沉江底。」真為形象。
中間一張「人牌」,左右兩邊各一張「錦屏」(此牌上四下六共十點,上紅下綠形似彩色屏風,故名曰「錦屏」),上面一排三張都是四個紅點,顯得很華麗左右象徵兩扇屏風,好像是一個貴婦人坐在中間,右上題詩雲:「只似人間富貴家。」真是再形象不過了。
行令列說這些牙牌花色副子時,一般是令官配好付子後,分張舉說,最後合而言之,道出副子名稱,令席上賓客依次即興介面比上一句令語。其令語大部分是根據牌上色點所說的象形性的,也有的是根據牌名和副子名稱諧音湊韻的。試析幾例看之。《紅樓夢》第四十回金鴛鴦三宣牙牌令時,鴛鴦道:「有了一副了。左邊是張『天』」,賈母道:「頭上有青天。」這便是湊韻而已。鴛鴦道:「當中是個『五與六』。」賈母道:「六橋梅花香徹骨。」這張牌上五下六共十一點,一頭的五點像一朵梅花,一頭的六點用六橋代之,這句即屬象形。鴛鴦道:「剩得一張『六與幺』。」賈母道:「一輪紅日出雲霄。」這張「幺六」,牌,上下共七點,「一輪紅日」指紅色的幺點,「雲霄」指代綠色的六點,這句也是象形。最後鴛鴦道:「湊成便是個『蓬頭鬼』。」賈母道:「這鬼抱住鍾旭腿。」「蓬頭鬼」是長六、五六和幺六這副牌的名稱。賈母所說的這句屬借事發揮湊韻而已。其他再如鴛鴦說: 「有了一副。左邊是個『大長五』」,薛姨媽道:「梅花朵朵風前舞。」這句也是象形,因為這張「七五」牌,上下由兩個梅花形的五點組成,所以說「梅花朵朵」。再如鴛鴦說:「左邊一個『天』。」黛玉說:「良辰美景奈何天。」這便純屬即興湊韻了。
另外,鴛鴦把一副三張合起來說的牙牌副子名稱,也大部分是象形之語。如與湘雲說的左邊「長幺」,右邊「長幺」,中間「幺四」的這副牌,鴛鴦說:「湊成一個『櫻桃九熟』。」因為全副三張牌九點皆紅色,所以用九顆熟透的櫻桃作比,頗為形象。再如與薛姨媽說的長五、二五、長五這副牌,鴛鴦道:「湊成『二郎游五嶽』。」這里二郎代指其中的一個二點,五嶽代指其中的五個五點,借用神話傳說,也很形象恰當。
牙牌酒令在古代時頗為普遍,因其比較繁瑣,又難度較大,所以早巳湮沒不傳了。

⑺骰子令
骰子令即利用骰子所行的酒令。骰子為一種民間游戲用具。立體方塊形狀,大如杏核。相傳為三國·魏曹植所造,本只有二,用於游戲投擲,故名為投子。其用玉石做成,故又謂之瓊。唐時加至六個,改以骨制,始有骰子之名。其六面分別刻著一、二、三、四、五、六點,點著有色,故也稱色子。其點色一般有紅綠、紅黑或白黑兩種,各個各面點色交錯變化,擲之以決勝負。骰子在古代主要用於賭博,又其上刻有點子,所以古時也稱為博齒。骰子除了用玉和骨製造以外,古代也有用木頭製造的。 古代擲骰行令,其法頗多。《聊齋志異·狐諧》有雲:「酒數行,眾擲骰為瓜蔓之令,便是一種,其法不詳。《紅樓夢》第63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寶玉要行令,麝月笑道:「拿骰子咱們搶紅罷。」所謂搶紅,即是擲骰為戲,以所得紅點多少定勝負,負者罰飲,故名曰搶紅。
《紅樓夢》第一百零八回描寫的擲骰行令,是用四個骰子擲,按擲出

『伍』 關於七夕的古詩大全

短疏縈綠象床低。玉鴨度香遲。微雲淡著河漢,涼過碧梧枝。秋韻起,月陰移。下簾時。人間天上,一樣風光,我與君知。訴衷情令 七夕(宋·毛滂)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漢·無名氏)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乞巧(唐·林傑)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唐·杜審言)

佳期人不見,天上喜新秋。玉佩沾新露,香車渡淺流。 七夕(唐·權德輿)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七夕(唐· 崔塗)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七夕(清·德容)

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秋夕(唐·杜牧)
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今年七月閏,應得兩回歸。閏月七日織女(唐·王灣)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錢塘蘇小小,又值一年秋。七夕(唐·李賀)
天空露下夜如何,漫道雙星已渡河。見說人間方恤緯,可知天上不停梭。七夕(明·馮琦)
乞與人間巧,全憑此夜秋。如何針線月,容易下西樓?七夕(元末明初·張昱)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七夕(唐·白居易)
百年佳會幾今宵,脈脈相看一水遙。漫道天孫解專巧,卻教鳥鵲為成橋。七月七日(元末明初·劉基)嘗憶銀床桐泣露,更思玉椀蔗流漿。天孫初嫁龍綃薄,卻恐秋河入夜涼。七夕舟中苦熱(元·馬祖常)
天街奕奕素光移,雲錦機閑漏箭遲。誰與乘槎問銀漢,可無風浪借佳期。七夕(金·元好問)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七夕(唐權·德輿)
長生殿里更闌後,乞巧樓前月上時。河漢玉梯三十六,不知誰見畫蛾眉。宮詞(宋·王仲修)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七夕(唐·崔國輔)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七夕(唐·杜審言)
河鼓靈旗動,嫦娥破鏡斜。滿空天是幕,徐轉斗為車。機罷猶安石,橋成不礙槎。誰知觀津女,竟夕望雲涯。(唐·劉禹錫)
飛橋駕鵲天津闊。雲馭看看發。相思惟恨不相逢。及至相逢還是、去匆匆。垂絲插竹真堪笑。欲乞天孫巧。天孫多巧漫多愁。巧得千般爭解、勸郎留。虞美人 七夕(宋·吳儆)遠客清樽夕,虛堂玉露秋。關山頻北望,河漢已西流。葉落他鄉樹,砧催故國樓。今宵看織女,未必詣牽牛。七夕(清·朱彝尊)七月七日風雨多,御橋南望水增波。鴛鴦自向沙頭宿,不管牛郎信若何。七夕(明·石珝)
金風玉露夜悠悠,此夕天街會女牛。作到神仙難免俗,一如塵世說離愁。七夕(清·費墨娟)
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可惜穿針方有興,纖纖初月苦難留。七夕(唐·李中)
朱門乞巧沸歡聲,田舍黃昏靜掩扃。男解牽牛女能織,不須邀福渡河星。秋日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銀河無浪,瓊樓不暑。一點柔情如水。肯捐蘭佩了渠愁,盡閑卻、纖纖機杼。波心沁雪,鷗邊分雨。剪得荷花能楚。天公煞自解風流,看得我、如何銷汝。鵲橋仙 七夕送荷花(宋·方岳)
看看又是,銀河清淺,織女乍停機。不知何事,今宵殘醉,還聽汝南雞。庭前瓜果妝成巧,暗裡絓蛛絲。記得年前,小礬山下,乾鵲夜來時。少年游 汝南官署七夕作(清·毛奇齡)

找了半天不容易,滿意請採納下

『陸』 七夕節的節日習俗和節日有關的詩詞

一、七夕節的節日習俗:

1、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喜蛛應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內,第二天看看,如果結的的圓網,說明得巧了多,反之則認為得巧少。

3、投針驗巧

將針投到水中,看針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鳥獸之類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錘子、細的如發絲就失敗了。

二、七夕節的有關的詩詞:

1、《七夕》作者: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2、《七夕》作者: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3、《七夕》作者: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熱點內容
荷花定淀派 發布:2025-08-17 11:39:43 瀏覽:516
茶花梨沙發 發布:2025-08-17 11:34:41 瀏覽:388
琴簫梅花三弄 發布:2025-08-17 11:28:08 瀏覽:429
描寫花及花語 發布:2025-08-17 11:25:42 瀏覽:808
小資與玫瑰 發布:2025-08-17 11:21:37 瀏覽:755
篆刻玫瑰 發布:2025-08-17 11:03:47 瀏覽:64
室內盆栽種植方法 發布:2025-08-17 11:02:13 瀏覽:160
百合煮枸杞 發布:2025-08-17 10:58:53 瀏覽:435
深圳海棠果 發布:2025-08-17 10:54:49 瀏覽:561
七夕節名俗 發布:2025-08-17 10:45:53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