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一朵
① 昨夜榴花初著雨,一朵輕盈嬌欲語。但願天涯解花人,莫負柔情千萬縷。誰人告訴我這首詩的作者和出處嗎
問斜陽
作者:瓊瑤
昨夜榴花初著雨,一朵輕盈嬌欲語,
但願天涯解花人,莫負內柔情千萬縷!
出自瓊瑤:《一容顆紅豆》
原文:
http://www.zhulang.com/htmpage/38/3811/8.htm
② 但是,這一朵玫瑰,像所有玫瑰一樣,只開了一個上午。這句話出自哪裡
【摘。】他疲倦地靠在牆上,英姿盪然無存,「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他答我以莎士比亞,我回他巴爾扎克,「但是這一朵玫瑰,像所有的玫瑰,只開了一個上午。」——亦舒《玫瑰的故事》
③ 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出自於哪裡呢
這個是俗語,民間流傳的,找不到出處。他的意思明了
鮮花是美麗的,牛糞是醜陋,令人惡心的。
將美麗的東西放在醜陋的東西上,是非常不協調的,
「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常常被國人拿來形容不般配的婚姻,
或者說是一個漂亮的女子,嫁給了一個醜陋的男人。
如眾所周知的,潘金蓮嫁給武大郎,就是一個例證。
④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的出處
歌曲:玫瑰天涯
歌手:慕容曉曉 專輯:玫瑰天涯ep
[ti:玫瑰天涯]
[ar:慕容曉曉]
[al:玫瑰天涯 ep]
[t_time:(05:10)]
慕容曉曉-玫瑰天涯
詞曲:張傾城
每一次的花開芬芳
每一次的歧路迷茫
為誰在流浪西風重復起
去年的那片蒼茫
有滴眼淚那是心酸
有段往事牽牽絆絆
花落人斷腸
瘦弱的時光
養肥了泛濫相思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縹緲中眼睛迷了一粒沙
靜默的裙衣隨風飄舞
我不想做你花瓶中的那支花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禁錮的心靈尋覓千年夢
羞澀的笑容一絲痛楚
我應該停留在哪裡去盛開
走走走天明到夜晚星星相伴
看看看天邊的月亮為愛長嘆
我只想我只想只想流浪
以為愛情可以讓心存放
付出了全部卻發現放錯了地方
真情被傷害,愛戀被顛覆,心靈被踐踏,
只能用純情和戒心構築一道愛情的風景線
ye ye ye
有滴眼淚那是心酸
有段往事牽牽絆絆
花落人斷腸
瘦弱的時光
養肥了泛濫相思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縹緲中眼睛迷了一粒沙
靜默的裙衣隨風飄舞
我不想做你花瓶中的那支花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禁錮的心靈尋覓千年夢
羞澀的笑容一絲痛楚
我應該停留在哪裡去盛開
ye ye ye
一粒沙寂寞成一整個撒哈拉
一滴淚藍調了一整面地中海噢 come
你說天外天那是聖潔的地方
我輕輕對你說
有你的地方那就是天堂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縹緲中眼睛迷了一粒沙
靜默的裙衣隨風飄舞
我不想做你花瓶中的那支花
一朵玫瑰流浪在天涯
禁錮的心靈尋覓千年夢
羞澀的笑容一絲痛楚
我是否停留在這里就盛開
走走走天明到夜晚星星相伴
看看看天邊的月亮為愛長嘆
我只想我只想只想流浪
以為愛情可以讓心存放
付出了全部卻發現放錯了地方
真情被傷害,愛戀被顛覆,心靈被踐踏,
只能用純情和戒心構築一道愛情的風景線
走走走天明到夜晚星星相伴
看看看天邊的月亮為愛長嘆
我只想我只想只想流浪
以為愛情可以讓心存放
⑤ 一朵梨花壓海棠出自哪首詩
一朵梨花壓海棠出自於蘇軾的《戲贈張先》,全詩為: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翻譯的意思是新娘十八歲,新郎已經八十歲,一頭蒼白的頭發對著新娘艷麗的紅妝。鴛鴦被裡兩兩成雙,好像一樹梨花壓倒了海棠。
一朵梨花壓海棠對後世的影響。
《戲贈張先》這首詩為蘇軾祝賀他80歲的老友張先納妾而寫的。古代有錢的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所以這個張先老先生就談了個忘年戀,娶了個18歲的美嬌娘當小妾。所以蘇軾送了一首這么頑皮的詩。
一朵梨花壓海棠因為是寫詩調侃老年丈夫娶妻,所以在流傳過程中,典雅的原詩被更通俗、更直白的民間段子所取代。
⑥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出自何處
江城子 蘇軾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
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賞析
據詞題,當是蘇軾於熙寧五月(1072)至七年在杭州同判任上與當是已八十餘歲的有名詞人張先(990—1078)同游西湖時所作。詞題雲「與張先同賦」,但張先所賦詞,今已佚。
關於這首詞有兩則傳說。《墨庄漫錄》卷一記載:東坡與客人同游西湖,其中二人有服。湖中有一彩舟,載淡妝婦女數人,其中一位三十餘歲的正在彈箏,特別美麗。二客竟目送之。曲未終,彩舟已遠去。東坡戲作此詞。《瓮牅閑評》卷五則雲:東坡與劉貢文等同游西湖,一美婦乘舟至,見東坡,自言:「少年景慕高名,以在室無由得見,今已嫁為民妻,聞公游湖,不避罪而來。善彈箏,願獻一曲,輒求一小詞,以為終身之榮,可乎?」東坡不能卻,援筆賦此詞與之。《瓮牅閑評》所記,似屬無稽,但《墨庄漫錄》所載,聯繫到蘇軾通判杭州時,常與友人同游西湖的不少軼聞趣事,以及詞題與詞的內容來看,似不能說純屬子虛烏有。至於這種傳說有多少分真實性,已很難判斷,也沒有多大的必要去進行詳細的考辨。知道這首詞是作者在游西湖時聞有人彈箏而作,也就足夠我們去理解、分析這首詞了。
這首詞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富於情趣。作者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從多方面描寫彈箏人的美好與動人的音樂。詞把彈箏人置於雨後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之中,使人物與自然景色相映成趣,樂音與山水相得益彰。
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採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詞的開頭三句寫山色湖光,只是作為人物的背景畫面。「一朵芙蕖」兩句緊接其後,既實寫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收到了雙關的藝術效果。從結構上看,這一表面寫景,而實則轉入對彈箏人的描寫,真可說是天衣無縫。如果我們相信《墨庄漫錄》關於彈箏人三十餘歲,「風韻嫻雅,綽有態度」的記載,則覺得「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的比喻,不僅准確,而且極有情趣。接著便從白鷺似也有意傾慕來烘托彈箏人的美麗。假如《墨庄漫錄》所記服著白衣的兩人見彈箏人之美而竟目送之的記載可信,那麼詞中之雙白鷺也是喻指二客呆視不動的情狀。
詞的下片重點寫音樂。分幾層來寫:第一層是從樂曲總的旋律來寫,故曰「哀箏」;第二層則從樂曲傳達的感情來寫,故言「苦(甚、極的意思)含情」;第三層「遣誰聽」,是說樂曲哀傷,誰能忍聽,是從聽者的角度來寫;第四層,再進一步渲染樂曲的哀傷,使無知的大自然也為之感動;煙靄為之斂容,雲彩為之收色;最後再總括一句,這哀傷的樂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已的哀傷(傳說帝舜二妃娥皇、女英死後成為湘水之神。又屈原《遠游》有「使湘靈鼓瑟兮」之句)。詞寫到這里,把樂曲的哀傷動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這樣哀怨動人的樂曲非人間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樣的神靈之手。與此同時,「依約是湘靈」這總綰樂曲的一句,又隱喻彈箏人有如湘靈之美好。詞的最後,承「依約」一句正待寫人,卻又採取欲擒故縱的手法,不僅沒有正面去描寫人物,反而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彷彿那哀怨的樂曲仍然盪漾在山間水際。從欣賞的心理角度來看,這種寫法,既能緊扣讀者的心弦,又留給人們以豐富的聯想,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雖未見人勝見人了。「人不見,數峰青」兩句,用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是那樣的自然、貼切而不露痕跡。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不妨礙我們理解其妙處,但我們知其出處,就更能體味其美妙。它不僅意象動人,而且在結構上還暗承「依約是湘靈」一句,把上下用典結合起來,而以「數峰青」收束,又回應詞的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而富有回味,引人遐想。(邱俊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