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七夕水
⑴ 請問:東莞潑水節是那個鎮區的習俗呢
橫瀝牛墟
橫瀝「三、六、九」在廣東農村擁有很高的知名度。所謂橫瀝「三、六、九」是指每逢農歷以三、六、九為尾數的日子,廣東各地客商、農民就雲集橫瀝,參加設在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橫瀝牛墟繁盛時,廣州每逢墟日都安排一趟專列開往橫瀝,方便人們前來趁墟。
每到墟日,橫瀝牛行熱鬧非常。「牛經紀」(又稱牛評議人、牛中人)穿梭其中,是交易里舉足輕重的角色。
橫瀝牛墟起源於明末清初,與三水西南、鶴山沙坪並稱廣東「三大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聞名遠播,橫瀝的商貿發展,和牛墟的興盛息息相關。
橫瀝牛墟交易地點曾幾度變遷,1995年位於鎮區駿馬路的現代化橫瀝牛行正式建成,橫瀝牛墟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牛行佔地面積19980平方米,建築面積22980平方米,是目前東莞最大單項耕牛市場。牛行設計美觀、具濃厚的園林特色,內設果林區、試耕區和園林式的交易區,並配有牛賓館、牛泳池、牛花園、牛醫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橫瀝牛行買賣牛隻品種甚多,水牛、黃牛、牛仔、壯牛、殘牛樣樣俱全,行內有經紀當場評價議價,買賣雙方當場交易。長期以來,來自本省、山東、安徽、湖南、廣西、福建等地的牛客絡繹不絕。現今,每逢新歷每三、六、九墟日,牛行成交量少則百多頭,多則上千頭。這些牛不但暢銷周邊地區,還遠銷港澳台和東南亞地區。橫瀝「三、六、九」,在新世界仍煥發出它特有的魅力。
望牛墩「七夕貢案」
七月初六晚「拜七姐」是莞邑傳統風俗之一,始於五代,尤以水鄉望牛墩為盛。民國民俗學家、篆刻家東莞人鄧爾雅就有記家鄉風俗《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詞》雲:「紙醉金迷鬥巧工,民間俗尚仿深宮。改將七夕從初六,南國猶存五代風。」並註:「七夕改為六夕,始於五代。以七夕諸大臣須赴宮乞巧會也。」可見莞邑地區陳貢案,擺巧物,拜「七姐」的民間習俗歷史悠久。
望牛墩「七夕貢案」的特色在於所有巧物均以農作物和生活中的廢舊物品作為製作材料,民間藝人手工製作而成。如以開心果殼制臘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作蓮花,雞蛋殼制燈,冬瓜瓜仁鑲龍柱,染色燈心作鳳燭,蜆殼粉制芙蓉吐蝶花,紅瓜子作櫻桃花,礦泉水瓶制酒杯、手綉小花鞋等等。所制巧物栩栩如生,美侖美奐,盡顯民間乞巧藝術之美。2006年代表東莞參加廣東省首屆文化遺產成果保護展,得到了朱小丹、雷於藍等省領導的廣泛贊譽,2007年先後入選東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作為省申報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廣東省博物館和東莞市飲食風俗博物館都分別收藏有望牛墩的七夕貢案。
二月初二「賣身節」
雲南傣族的「潑水節」遠近聞名,在東莞的東坑也有一個特別的民間傳統節日,全鎮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紛紛走上街頭,互相潑水、射水作樂,以祈求一年的好運,這就是當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的「賣身節」(也稱「射水節」、「歡樂節」)。
東坑的「賣身節」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該鎮塘唇村出現的「賣身」現象(即出賣勞動力)。當時,一些沒有自家田地的青壯年,在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紛紛到街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等著財主前來雇請。有田地的財主也在這一天來塘唇村,挑選賣身的青壯年,一雇就是一年。
後來,人們又傳說有天上的神仙在「賣身節」這一天下凡到東坑來普濟眾生,於是,「賣身節」便越傳越開,也越傳越神奇,遠近客商紛紛在二月初二雲集東坑,以祈神仙賜福,走時還要買件物品帶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稱「遇仙節」。
「賣身節」歷經數百年而不衰,隨著時代的變遷,「賣身節」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但人們依然保留了這天前往鎮上趕集的傳統。解放初期,人們又稱「賣身節」為「翻身節」,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賣身節」演變成了「射水節」和「歡樂節」。
近年來,東坑人民把這一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文化傳統保持下來,沿襲了「賣身節」這個古時的名稱,並賦予新的涵義。將這一傳統節日逐步發展成為「政府搭台,經貿唱戲」的大型招商和商貿活動的節日。
橋頭日
「橋頭日」是東莞市橋頭鎮一年一度的鎮慶日,已成為橋頭鎮的傳統節日。其起源於1987年7月,該鎮人大九屆一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6月28日定為「橋頭日」。其意義是:「橋頭日」為橋頭鎮人民的歡慶節日,通過邀請本鎮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投資設廠的外商賓客,各地的嘉賓、鄉親和有關領導,與全鎮人民共聚一堂。歡慶橋頭鎮一年各項事業的日益進步,檢閱兩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親身感受政通人和的盛世豐年,攜手共商開拓進取的宏圖大計。「橋頭日」是聯絡鄉情,廣交朋友,增進友誼,招商引資的盛會。
大嶺山蛇宴食肆
嶺山鎮烹制蛇宴十分講究,燉蛇湯用碩大的陶缸作容器,以燃燒中的木糠柴火「燜」成,味道濃郁,食客連喝十碗八碗不膩。
三禾宴
民間習族;東莞的水鄉片,以種植水稻為主,每年夏秋之交,禾花飄香,稻穀金黃,以禾花、稻穀為食物生存的禾蟲、禾花鯉魚、禾雀到了這個季節,都長得肥胖鮮嫩。人們將禾蟲、禾花鯉魚、禾雀捉來,烹飪,擺上宴席,招待客人,俗稱三禾宴,其風味別具一格。其中以道窖鎮的「三禾宴」最為著名。
龍舟競渡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全市各鎮(區)都有規模和形式不同的「龍舟節」和「龍舟賽」,其中石龍鎮、篁村區、萬江區、道窖鎮、麻涌鎮等最有規模和特色,非常壯觀。
荔枝節
東莞荔枝有「嶺南第一品」、「果王」之美稱,每年六月至七月荔枝成熟之際,全市各鎮都相繼舉辦「荔枝節」,節日期間有大型文體活動,商貿活動等。最引人的是遊人和客人親身到荔枝園采嘗鮮荔枝,別有一番風趣。其中大朗鎮、寮步鎮、大嶺山鎮、常平鎮石碣鎮、石龍鎮等主要產區最有特色。
⑵ 七夕的習俗
1、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2、婚育戀曲
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意思是漢朝的宮娥彩女,常常在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比賽拿絲線穿各式各樣的針孔,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
4、接露水
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橋會
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2)東莞七夕水擴展閱讀:
七夕傳說: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傳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傳說中,魁星本是人間一才子,雖麻面跛腳,但滿腹詩書。
皇上曾親自面試他的文才,戲問他為何滿臉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問他為何跛腳,他答「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於是一舉奪魁,被點為狀元。另一種說法完全相反,據說此人雖才氣過人,卻因相貌原故屢考不中,悲憤交加,投河自盡,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仙。
⑶ 什麼是七夕水有什麼作用
初七早晨頭遍雞啼後,各家即到井邊或河邊吸水儲藏,稱之為「七夕水」。初七內早晨頭容遍雞啼後,各家即到井邊或河邊吸水儲藏,稱之為「七夕水」。據說七夕水經久不腐,能去瘡毒。又取新鮮冬瓜洗凈切成小塊,裝入瓦埕中填滿壓實,加蓋後用黃坭密封埕口,放在陰涼處,三年後才開埕飲用。據說七夕冬瓜水可清熱解暑,去熱清毒,是民間傳統自製的良葯。
⑷ 七夕水有什麼好處
沒有什麼好處啊.不會因為某一天,水就會變得有好處和壞處.不要太迷信啦
⑸ 東莞七夕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東莞七夕節也叫七姐誕,莞人有拜七姐的習俗。「拜七姐」從七月初六晚開始到初七早上(天亮前)結束。在此之前,每家每戶都會用泥巴捏成各式各樣的七姐娃娃,還有其他神仙的模樣,再塗上顏色,惟妙惟肖。到了初六的傍晚,家家戶戶都把東西擺到街上去,從街頭擺到街尾,桌子上放有泥娃娃、酒、七種水果(富貴子、菱角、枯欖、奸豆、龍眼、香蕉、柚子)、七種鮮花(指甲花、壽馨花、老來嬌、雞旦花、米子蘭、姜花、雞公花)、還有一些針、紅綠線和一盒爽身粉、胭脂等祭品。紅綠線和針是讓七姐織衣刺綉用的,而爽身粉和胭脂是讓七姐沐浴後使用的。有些人早早就把家裡院子的地板洗干凈,據說如果初七早上在地板上發現白色粉未狀的東西,那就是仙姐用過的爽身粉,也叫「仙女粉」,姑娘們如果抹上這些粉,皮膚就會變得白皙透紅、柔嫩光滑。一般的拜祭活動是從初七的凌晨12點一直延續到天亮前,大家圍在一齊燒「金銀衣紙」,然後跪拜天地,燒香祁求生活幸福美滿之類的,最後在家門附近撒上一攤米,寓意去除污氣霉運。拜祭活動結束後,有些地方還會組織街坊鄰里聚在一起看大戲。
七夕節前後兩天姑娘們都會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聚在一起焚香禮拜,向七姐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能早日過上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早生貴子等。在黎明時分,人們都會到河邊去沐浴打水存放起來,數年不變質。據說用這些水當地人稱「仙女水」、「七姐水」,洗過身子後,就會「無瘡無疥」,病痛全消,身體健康,還有美容功效。
舊時莞人還有「搖仙姑」的習俗。桌上擺滿與「八仙」有關的物品,寓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仙姑」指的就是「何仙姑」,當然少不了荷花。「搖仙姑」首先要准備好「道具」:兩雙長竹筷,一個簸箕,一根銅棒,還有一個銅孫和少許麵粉。然後要用竹繩把銅棒固定在簸箕上,在銅孫里鋪上一層薄薄的麵粉,兩人分別用長竹筷夾著簸箕倒立(面朝下,底朝上)放在銅孫上,立著不動。再接著就要問問題,問的當然就是女孩子們最關心的感情姻緣了,例如:配偶什麼時候出現?相貌如何?家境是否富裕等等,不過「搖仙姑」的人一般會事先去算過命或是求過簽,到了真正「搖仙姑」的時候只是為了確定一下是否准確,以求心安罷了。據說問題問完以後,簸箕就會自然地動起來,如果是對的就會在麵粉上畫出一個圈,錯的話就畫一個叉,問完一題就把銅孫上的麵粉搖均勻接著再問,等全部問完以後再念一段話寓示送仙姑走,整個程序就完成了。
「七夕」鵲橋通性情: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民間民俗傳統節日之一。某些地方稱「七月七——天河配」,某些地方稱「乞巧節」,而莞城人則稱「七姐誕」(俗稱拜七姐)。
關於這個節令,有著天河(銀河)相會的傳說:
農歷七月七日之夜,民間稱為「七夕」,傳說每年這一天,牛郎和織女要走過鵲橋渡天河而相會。只要看到銀河白氣奕奕光焰耀目,那就是織女東渡河……
東漢應勛曾撰《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近代流傳的版本,內容則豐富和健康得多。傳說中的牛郎是一個忠誠老實、正直勤懇的青年,他父母雙亡,依兄嫂過活。嫂嫂不賢,牛郎被逼分家出來,只分得一頭老牛,一輛破車和兩畝薄地,自耕自食。那「牛大哥」(牛郎對老牛的親切稱呼)見牛郎一人孤孤單單,想給他娶個媳婦,便告拆牛郎某月某日,有七位仙女下凡游戲,在銀河洗澡,只要取得其中一位仙女的衣服,那仙女就是他的妻子。牛郎按照「牛大哥」的話,在一個月色朦朧的認晚,取得了當中一位織女的衣服,自此兩人結為夫妻,情深意長。
牛郎織女婚後三年,男耕女織,恩恩愛愛,生下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不料織女下凡的事被天帝查悉,便派王母娘娘把織女押解回天庭受審。好好端端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無路,悲痛欲絕。「牛大哥」不忍目睹他們夫妻離散,遂撞斷犄角,化作一隻牛角船。牛郎挑上兒女,登上牛角船,騰雲駕霧去追趕織女,眼看快要追上,狠心的王母娘娘撥下頭上金簪,伸手一劃,天空中立時出現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與織女皆無法渡河,只好隔水相望。然而,他們的堅貞愛情卻感動了仁慈的鳳凰,它召集天下的喜鵲,在滔滔的天河上架起一座鵲橋,終於使這一對夫妻在七月七日相會了。這一天天空中紛紛揚揚落下的細雨,其實就是喜鵲落下的無數羽毛。
這個人物化了的美麗神話故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男女婚姻不能自由的殘酷現實,同時也表達了人民百姓的善良願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未竟夢寐……
另一個版本,稱農歷七月七日(七夕)為「乞巧節」表達了青年男女(尤其是婦女)對美好未來的一種追求。所謂「乞巧」,就是婦女們向織女乞求智巧。古代的乞巧活動大約分兩種,一種說法是「卜巧」,另一種說法是「泡巧」,還有一種傳說,於七夕之夜闌人靜之時,青年女子偷藏在古井或葡萄架下屏息靜聽,如能隱約聽到牛郎織女如泣如訴的竊竊私語,就是得巧。
農歷七月初七,東莞人稱之為「七姐誕」,又俗稱「拜七姐」。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織女(七姐)之堅貞愛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董永和七姐,企望通過虔誠祭拜,感動牛郎和織女為自己牽來稱心如意的心上人;之三是那些正在讀書的少年兒童,拜祭董永和七姐後,其父母則敬請董永和七姐給自己的兒女聰明智慧,心有靈犀,勤奮讀書,考取功名。解放前,此民間民俗傳統節日,在莞城是七月初六夜舉行的,甚是流行且隆重熱鬧。初六晚,各家須將已備好的祭品、紅絲線、七姐粉(形狀、大小與薺相似的白色扁圓的粉餅,稱「田臍粉」)等擺上神桌對著銀河方向,等到天上牛郎織女雙星開始出現在銀河鵲橋兩頭之時,即開始夢香點燭燒元寶酹灑虔誠拜之。拜時,常以四十九拜為真誠之心。看著天上董永與七姐漸漸靠近相會了,才算拜七姐儀式完畢。到初七大清早,人們都可在自家屋牆邊腳地上,見到有白色的微粒粉末。青年男女及小孩若拾之往臉上抹,據說會使皮膚嫩滑。還有一件令人難的解釋得清楚的事,初六夜五更時分,到河裡汲水貯藏之,數年不變質。若浸冬瓜或雪梨於一年之後,其水給「大熱症」(發高燒數日不退)者飲服,常會有效退燒。解放後,此日俗漸淡,如今卻沒流行了。
七夕這一民間民俗傳統習俗,雖帶著某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卻是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這個神話也拴住了數代人的精神,並帶入追求美好的意境,讓人們努力去實現。鵲橋通性情已成為往事矣。
⑹ 七夕節風俗習慣
⑺ 哪裡有七夕水的科學解釋
初七早晨頭遍雞啼後,各家即到井邊或河邊吸水儲藏,稱之為「七夕水」。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夜,是民間的乞巧節,源於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七月初七鵲橋相會的故事。 過去佛山民間的七夕,對於姑娘們來說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大事。其主要活動是「擺七夕」,又叫「擺慕仙」,是未婚女子盡顯心靈手巧才幹之時,因此乞巧節又稱之為女兒節,為將「擺七夕」活動搞得隆重熱鬧,在新年就聯絡姐妹們集資入會,稱為「七姐會」,頭年埋會,次年以七姐會名義「擺七夕」。 從農歷五六月起,姑娘們就開始製作工藝品,有用絹布精心綉成「牛郎織女」、「三英戰呂布」等故事人物;有用芝麻、燈草、米粒、通紙等砌成花瓶、台椅、器皿、瓜果、花鳥等小巧玲瓏的工藝品。節前,各家還准備數缽慕仙秧(用清水浸谷發秧,其中央留一圓孔)。 七月初六晚,選大庭院,開井或寬闊的街前,擺放三四張甚至十多張八仙桌,用台圍裝飾好,擺上姐妹們的精心製作的工藝品。每張桌上擺兩缽「慕仙秧」,用紅紙剪成各種圖案,環套在秧的四周,缽中央圓孔處點燃小油壺燈,罩上玻璃罩;用棋子餅特製的紅白兩色的白糖小餅和用豆沙作餡的黃糖小餅,餅如棋子大,在圓盆上砌成七層或九層塔形的「五洞棋」;用青欖、油柑子、菱角、雞心柿、香蕉等砌成各種形狀的生果盤;擺上時花,花的品種中必有「千日紅」(佛山人稱之為千日嬌),另外還擺上齋菜一碟。 七月初七晚12時,姐妹們穿戴整齊,向天跑拜,請「南呢佬」(道人)開壇誦經,還請「大戲」(粵劇)班或女伶班唱曲助興。七夕的小玩藝有:姐妹們以穿針鬥巧,看誰穿得又快又准;又用清水一碗,各人取線頭一截或慕仙秧一截,放入盛水的碗中,線頭或慕仙秧如不下沉而水底的影子呈現在果鳥形成或針形即為「巧」;如水底影子出現錘形即為「拙」。她們一般玩至通宵達旦。 另外,當晚如有去年埋會的姐妹已婚嫁,則需備雪梨(離別之意)向天跪拜,稱之為行辭仙禮,表示以後不再參加「擺慕仙」活動。有未婚姑娘又沒有埋會的,都會在家中擺設慕仙秧、棋子餅、果盆、時花菜,焚香拜仙,稱之為拜七姐。從初六至初八一連三天,所擺設的工藝品及唱曲等活動,歡迎本地及四鄉群眾觀賞。初八晚散集,晚飯後,姐妹們跪拜完畢,將陳列品收起,果餅分派給入會姐妹。 佛山及鄰近四鄉還有儲七夕水和儲冬瓜水的習俗。初七早晨頭遍雞啼後,各家即到井邊或河邊吸水儲藏,稱之為「七夕水」。據說七夕水經久不腐,能去瘡毒。又取新鮮冬瓜洗凈切成小塊,裝入瓦埕中填滿壓實,加蓋後用黃坭密封埕口,放在陰涼處,三年後才開埕飲用。據說七夕冬瓜水可清熱解暑,去熱清毒,是民間傳統自製的良葯。
⑻ 潮州地區七月初七存的「冬瓜水」有什麼作用
廣州的潮州地區七月初七存的冬瓜水,一般也叫做七夕水。據說冬瓜水有非常神奇的功能,可以儲存很久不變質,還可以用於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七夕水算是廣州一帶最為普遍的風俗,七夕水的製作方法就是在初期的早晨,第一遍雞鳴之後,各家各戶都要到井邊或者河邊去舀水儲藏起來。在廣西的一些地方有七夕儲水的習俗,關於它的民間傳說是在7月7日的早上,天上的仙女會下到房間來洗澡,而飲用她的洗澡水可以驅邪還可以延壽。
這種習俗一般都流行於廣西部分地區,而本來這個七夕儲水的活動,最開始的原因就是為了祈福,他們認為七月初七洗澡可以消除病痛,尤其是體弱多病的孩子,會在每年這個時候,把紅繩綁7個結子帶在脖子上,這就有健康吉祥的意味。
⑼ 七夕水不變質的科學解釋
七夕水不變質的科學解釋是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是在改變著與周圍星球的磁場關系,每年的陰歷七月初七,地球公轉到立秋點附近,月球在立秋點附近即將陰極陽生時,日月產生某種神奇的磁場效應,對地表水進行一次磁化所產生的特殊效果。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在惠州民間,有取七夕水貯藏的習俗,七月初七早晨頭遍雞啼後,各家即到井邊或河邊吸水儲藏,稱之為「七夕水」。因織女排行第七,又稱七姐,所以人們習慣把七夕取的水稱為「七姐水」。
傳言「七姐水」很神奇,這水在七夕時會特別清澈,這時候取的水放很久都不會壞,泡出來的茶也比較清甜。
⑽ 七夕水不變質的科學解釋
七夕水不變質的科學解釋是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是在改變著與周圍星球的磁場關系,每年的陰歷七月初七,地球公轉到立秋點附近,月球在立秋點附近即將陰極陽生時,日月產生某種神奇的磁場效應,對地表水進行一次磁化所產生的特殊效果。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在惠州民間,有取七夕水貯藏的習俗,七月初七早晨頭遍雞啼後,各家即到井邊或河邊吸水儲藏,稱之為「七夕水」。因織女排行第七,又稱七姐,所以人們習慣把七夕取的水稱為「七姐水」。
傳言「七姐水」很神奇,這水在七夕時會特別清澈,這時候取的水放很久都不會壞,泡出來的茶也比較清甜。
七夕儲水習俗
在客家傳統習俗中,七姐水不僅有著清熱消暑功效,在水裡面加上一些葯材,還能治療夏季易發皮膚病。取新鮮冬瓜洗凈切成小塊,裝入瓦埕中填滿壓實,加蓋後用黃泥密封埕口,放在陰涼處,3年後才開埕飲用。據說七夕冬瓜水可清熱解暑,去熱清毒,是民間傳統自製的良葯。
在惠州民間傳說中,七夕,天庭上的七位仙姑下凡到人間的河流中洗澡,這時凡間的河水和井水因沾了仙氣,凡人喝了可辟邪治病延壽。人們紛紛到東江、西枝江和井邊將七夕水挑回家,用瓮貯存起來,這挑回來的水就叫七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