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朵苔花
㈠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何解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一點並歌而頌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處」,是如此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恰自來」,嗯,並不從何處來,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 苔也會開花的,當然,怪可憐的,花如米粒般細小,但難道小的就不是花嗎?只要能夠開放,結出種子,繁衍後代,便是生命的勝利。所以,「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對的,苔花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從以上所述,可知這首短詩含意實在豐富,就如從一粒沙照見大千世界。袁枚還另有一首詠苔五絕:「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青苔從來沒有見識過斜陽之美,詩人是為之可惜還是慶幸呢?又或者,如夏蟲之不可語冰,青苔是永遠不會明白斜陽的艷麗是怎麼回事! 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進程中,有完美,也有殘缺。 無名的花,悄然的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喝彩。就算這樣,它仍然那麼執著的開放,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 無名花不會因為別人在意與否,就不敢撥開初艷的花蕊;蒲公英也不會因為歷程的艱險,就不離開那安全的母體,去走進飄萍的流浪。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牡丹有牡丹的熱鬧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們雖然不知道將來的結局會怎樣,但仍要如這花兒一樣,盡可能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釋放出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只是一朵微小的苔花,卻也要象牡丹那樣,開的陽光燦爛,開的芳香怡人!花朵雖香,凝聚的是眾人的汗水,我不敢獨享,更不敢竊自欣喜,我知道前面的路還很長 ……
㈡ 苔花是什麼種子植物嗎
苔花字面意思 就是苔蘚的花,不是種子植物。
苔蘚植物是一類生活史中以配子體占優勢的小型的綠色植物,結構簡單,不具維管組織,沒有真正的根,莖,葉的分化,我們平時所見到莖,葉和根,嚴格上應該叫擬莖,擬葉和擬根。
苔蘚植物通常喜歡陰濕的環境,一般生長在石壁、樹乾和土面上,或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有些苔蘚植物也能生存於荒漠甚至沙漠中。
比較高級的種類,植物體已有假根和類似莖、葉的分化。植物體的內部構造簡單,假根是由單細胞或由一列細胞所組成,無中柱,只在較高級的種類中,有類似輸導組織的細胞群。
苔蘚植物體的形態、構造雖然如此簡單,但由於苔蘚植物具有類似莖、葉分化,會釋放出孢子,所以對研究陸生生物仍然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在植物界的演化進程中,苔蘚植物代表著從水生逐漸過渡到陸生的類型。
前段時間,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里的感人演繹,讓平時乏人問津的「苔花」一夜之間紅遍神州。「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那麼,這里的「苔花」真的是苔蘚的花嗎?
一種真蘚的雄株
針對「苔花」,當然還有其他猜測,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它是地衣子實體的可能性,不過「苔花」和苔蘚植物的關聯終究大些。
苔蘚植物的確有觸動人心的力量,它們中的多數個體微小、貌不驚人,卻常常在嚴苛的環境中生生不息呢。
㈢ 袁枚的詩 苔 啥意思
清.袁枚
《苔》
白日不到處
青青恰日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苔蘚的花象米一樣小,可是也和牡丹一樣的有尊嚴的開放。 ??? 人在宇宙中非常的渺小,人在地球上有很多人都比自己強。可是,擁有的尊嚴是一樣的。 ??? 看了劉心武先生的書,開篇這句話就讓我受益匪淺。...
紅學研究應該是一個公眾共享的學術空間。我在講座里引用了蔡元培先賢的八個字:「多歧為貴,不取苟同。」誰也不應該聲稱關於《紅樓夢》的闡釋獨他正確,更不能壓制封殺不同的觀點,要允許哪怕是自己覺得最刺耳的不同見解發表出來,要有平等討論的態度、容納分歧爭議的學術襟懷;當然,面對聚訟紛紜的學術爭議,又要堅持獨立思考,不必苟同別人的見解,在爭議中從別人的批評里汲取合理的成分,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
我在講座里還引用了袁枚的兩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常用這兩句詩鼓勵自己。我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能夠進入名牌大學,沒有能受到正規的學術訓練,先天不足,弱點自知,但是我從青春挫折期就勉勵自己,要自學成才,要自強不息。我為自己高興,因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成為了一個作家,除了能發表小說、隨筆,我還能寫建築評論,能涉足足球文化,並且,經過十多年努力,還在《紅樓夢》研究中創建了秦學分支。我只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樣開放。我們的生命都是花朵,我鼓勵自己,也把這樣的信念告訴年輕人,特別是有這樣那樣明顯弱點和缺點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要清醒地知道,相對於永恆的宇宙,我們確實非常渺小,應該有謙卑之心;但是跟別的任何生命相比,我們的尊嚴,我們的價值,我們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就算人家確實是牡丹玫瑰,自己只是小小的,角落裡的一朵苔花,也應該燦爛地綻放,把自己漲圓,並且自豪地仰望蒼天,說:「我也能!」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有位戲劇家叫梅耶荷德,他對一位文學藝術家的成功標準是什麼,提出了一個見解。他認為,你一個作品出來,如果所有人都說你好,那麼你是徹底地失敗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說你壞,那麼你當然也是失敗,不過這說明你總算還有自己的某些特點;如果反響強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歡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那麼,你就是獲得真正的成功了!後來有人誇張地將他的這一觀點稱之為「梅耶荷德定律」。
忽然想起「梅耶荷德定律」,是我覺得按他那說法衡量,自己這回到CCTV-10講《紅樓夢》,算是獲得成功了么?說真的,我還沒自信到那個份上。但是,「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的滋味,我確實是嘗到了一些,這對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應該是一種鍛煉。在一個文化格局日趨多元化的社會里,如果「恨不得把你撕成兩半」只不過是一種言論,並不具有法律宣判效力,也並不是形成了新的政治運動要對你實施「揪出來鬥倒斗臭」,不影響領取退休金,不打進家門,那麼,我覺得,就我個人而言,應該能夠承受,而且必須承受
記得在拙著《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1950-1974)》一書里,也曾引錄這首小詩。不過,要是不是之前為了尋詩讓女兒背誦,可能至今也未必讀到這首詩。
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一點並歌而頌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處」,是如此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恰自來」,嗯,並不從何處來,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
苔也會開花的,當然,怪可憐的,花如米粒般細小,但難道小的就不是花嗎?只要能夠開放,結出種子,繁衍後代,便是生命的勝利。所以,「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對的,苔花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從以上所述,可知這首短詩含意實在豐富,就如從一粒沙照見大千世界。袁枚還另有一首詠苔五絕:「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青苔從來沒有見識過斜陽之美,詩人是為之可惜還是慶幸呢?又或者,如夏蟲之不可語冰,青苔是永遠不會明白斜陽的艷麗是怎麼回事!
㈣ 麻煩幫我寫一篇作文,不要太好!急用!謝謝!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你見過苔花嗎?那從其他植物粗糙根莖上生長出來的的苔花兒?
你看,一些星星點點的嫩芽以及點綴在上面的驕傲的紫色或鵝黃色的花兒。遠遠看去,好像一團淡淡的雲煙,亮麗的花兒與蒼老的根莖很不協調,但卻相映成趣。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正如清朝袁枚所說,苔花是渺小的,它們從其他植物蒼老的根莖中誕生,雖然只有嫩嫩的柔弱的莖葉,卻不因自己卑微的身世而顯出絲毫卑怯。
一次我出於好奇,把臉輕輕湊過去,睜大了雙眼,想把那些細小的花瓣看個清楚,卻驚奇地發現它們小得不能再小的花瓣,竟然每一片都是張開著的!
我驚愕了,如此小的花朵每一片花瓣都能充滿自信地開放,這要有怎樣的勇氣與毅力啊。它們燦爛地甚至是放肆地開放著,彷彿因心胸開闊而無所忌憚,酣暢淋漓地表露自己的歡快。它們那自尊自重和悠然自得的神態,與渺小的的身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然而,正是這巨大的反差,才讓詩人,也讓我們感慨。
如果把牡丹與苔花放在一起,那麼你必定會覺得苔花沒有牡丹那樣驚艷。的確,牡丹是美麗的,是一種富貴而嬌艷的美。每一片牡丹花瓣都會張開它的最大角度,把自己全部的美麗展現於世人。苔花呢?也是如此。它們不因自己的渺小而汗顏,不因自身的纖細而自卑。雖然大小與牡丹相比要小的很多,可它卻並不因此而損失任何尊嚴。它們朵朵挺立,朵朵綻放。它們是自立的,自信的,自強的。枝雖細,卻直直地伸向天空;葉隨嫩,卻錚錚地迎接陽光;花雖小,卻把自己最美麗的一面展現給世人。這,就是苔花的風格,苔花的品質。
世界上的花都應是美麗的,都是平等的。它們都有值得別人欣賞的地方,每朵花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尊嚴。一朵花,也許它的花瓣並不碩大,但它因艷麗的顏色而美麗;也許它的顏色也不鮮艷,但它因芳香而顯出榮華富貴;也許它沒有香氣,但它因生長的環境而引人注目。但,也許,它什麼都沒有,唯一有的就是它不凡的氣質,這已足夠。有美麗的外表又能怎麼樣呢?花如此,人亦應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每個人也同樣自己做人的尊嚴。花沒有等級之分,人更沒有高低貴賤之別。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仰起頭,面對太陽,微笑。
***************************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是一種心情。渴望美麗,並執著地要給自己一份美麗的心情。生命只有一次,而燦爛在生命中有可能一次也沒有,即使有,這「自以為是」的美麗有可能被「東施效顰」的嘲笑而擊碎!可是苔花卻昂著頭看著暖陽在笑,燦爛只是偶爾擦過她心間的顫音,而美麗的心情卻是她心底種下的歌!
一種自尊,讓自己有牡丹綻放的心,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歌頌,米粒大小的花同樣大聲地在風中呤唱。山能聽到,水能聽到,而上帝更驚訝於自己的創造,醉卧在苔花的歌中,不想醒來。
生命的幸福與生命的悲哀牽手走來。成為苔花,少了聆聽贊美的機會,卻恰恰多了靜聽風呤,閑看星星的時間。花開不如牡丹艷,在苔花也許是一種悲哀,但在「也學牡丹開」的過程中,多出的這份閑適,卻是牡丹的一種奢望。也許寧靜致遠才是生命的境界。
生命的無知與無畏,讓苔花在生命開始的時候,就有了嚮往花開的夢想:與牡丹爭一束陽光,與大樹分一杯甘露,在藍天下用笑意盈盈的唇親吻大地。身邊雖沒有蝴蝶的翩翩舞,但卻有鳥兒的纖纖影。生命只要精彩就行!
生如苔花,更該有一種精神,不自悲,不抱怨,即便不能改變自已普通而近於暗淡的命運,但也不能放棄自己那顆追求美麗的心------幸福就在心中,美麗也是如此,生命的升華與完美,在那顆不曾哀怨的心中一天天地走向輝煌!
苔花如小米,也學牡丹開。靜靜的原野上,我就是那朵苔花......
㈤ 苔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志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 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一點並歌而頌之,牡丹有牡丹的熱鬧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們雖然不知道將來的結局會怎樣,但仍要如這花兒一樣,盡可能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釋放出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只是一朵微小的苔花,卻也要象牡丹那樣,開的陽光燦爛,開的芳香怡人!花朵雖香,凝聚的是眾人的汗水,我不敢獨享,更不敢竊自欣喜,我知道前面的路還很長 ……
從以上所述,可知這首短詩含意實在豐富,就如從一粒沙照見大千世界。
㈥ 苔花精神能算作一種成長嗎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袁枚的這首小詩 在春節期間刷爆朋友圈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崗位上。不去追名逐利 ,就像一朵 苔花,在一個角落裡慢慢綻放,沒有牡丹的嬌艷迷人,但卻也是那樣的堅強和獨立 ,在自己 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凡的價值 也算一種成長 。
㈦ 誰有袁枚的<苔>這首詩的譯文和賞析
譯文
春天明亮的陽光照不到的背陰處,生命照常在萌動,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長,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點也不自暴自棄,一點也不自慚形穢,依然象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
賞析
白日不到處,是如此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青春恰自來,嗯,並不從何處來,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
苔花如米小苔不會開花的。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對的,苔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7)這一朵苔花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人生勵志的小詩。苔雖然在陽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麼渺小,悄然的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麼執著的開放,毫不自慚形穢,在逆境中有勇氣實現自己的價值,充滿自信,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
清代詩人袁枚是一位非常注重生活情趣的人,他在園中遍植花草,偶然發現生長於陰暗潮濕之處的苔蘚,雖然花朵如米粒般細小,但也憑自身的力量開花結果,一時感觸頗深,成此經典之作。全詩僅僅20字,卻飽含勃勃生機和深沉偉大的生命之道,一大批生命失意、幹事受挫的人們備受鼓舞,轉而奮發圖強。
㈧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雖然我是一朵如小米一樣小的花朵,不引人矚目,可是我仍有自己的夢想自己的追求,也會想像牡丹一樣花開遍地,芳香四溢。
《苔》是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一首詩歌。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也字 一作:亦)
「白日不到處」,是如此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
「青春恰自來」,嗯,並不從何處來,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
「苔花如米小」苔不會開花的。
「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對的,苔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8)這一朵苔花擴展閱讀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區任縣令,先後於江蘇歷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於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四十歲即告歸。
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與趙翼、張問陶合稱「性靈派三大家」。
㈨ 苔花是真正的花嗎為什麼
石苔花【異名】石花(《草木便方》),乳花(《北方常用中草葯手冊》),地衣(《吉林中草葯》),道立克(蒙石台花 名)。【來源】為梅花衣科植物藻紋梅花衣的全體。
【植物形態】藻紋梅花衣
【附註】此外,尚有牛皮葉科植物牛皮葉,體呈葉狀,全體為不規則的橢圓形,長達20厘米,表面褐色,凹凸成網狀,子器赤褐色,雄器細微呈黑點狀,生在表面凸出部。生於山間岩石上或樹上。亦同等入葯。
【採集】全年可采,從石上鏟下,除凈雜質,曬干。
【葯理作用】黑茶漬素對魚有毒。牛皮葉所含之酸性成分,味苦而有強烈的收斂性。
本作菭。又名地衣,水衣。屬隱花植物類,根、莖、葉區別不明顯,有青、綠、紫等色,多生於陰濕地方,延貼地面,故亦叫"地衣" 。
苔蘚,植物門(Bryophyta)屬於高等植物。植物無花,無種子,以孢子繁殖。世界約有23,000種苔蘚植物,中國約有2800多種。苔蘚植物門包括苔綱(Hepaticae)、蘚綱(Musci)和角苔綱(Anthocerotae)。
苔蘚植物是非維管植物中的有胚植物:它們有組織器官以及封閉的生殖系統,但缺少運輸水分的維管束。它們沒有花朵也不製造種子,而是經由孢子來繁殖。
陳邦傑,中國苔蘚植物學研究的奠基人。陳邦傑先生首次將這「苔」和「蘚」的定義分開,用於指代苔蘚大家族中的兩大門派,一是苔綱(Hepaticae),一是蘚綱(Musci) ,(後來,還有角苔綱)。這「苔花」,看上去,說的是「苔」的「孢蒴」如米,然而,大多數的苔綱植物孢蒴看上去並不太像「米」。
苔蘚植物在其一生中,孢子體世代與配子體世代,有規律地交替出現,它們有著世代交替的生活史。其中,占優勢的是配子體,而孢子體寄生在配子體的身上。
在營養生長階段,配子體就是正常的低調的樣子,它們可以獨立的生活。當然,在苔蘚的生殖階段,孢子體出現了,苔蘚植物卵細胞藉助水受精,形成了一個叫合子的東西。這個合子,是有性生殖發展出來的,然後,它太寂寞,自己玩起了分裂,分成了兩個細胞,而上面的形成了「胚」,下面的發育成了「足」(基足),這個「足」會伸進配子體里吸收營養,供給「胚」的發育。
「胚」於是發育成了「孢子體」。「孢子體」最上面的孢子囊也叫"孢蒴",就是今天的主角。"孢蒴"中有大量的孢子,成熟後,會散放出去。在合適的環境下會發育成原絲體。原絲體一天天成長,又長成了配子體。它們不開花不結果沒種子,完全是自成一派的」世代交替「,所以,苔蘚在植物世界中,它們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㈩ 一什麼苔花
一株苔花
一朵苔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