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仙七夕
『壹』 碧藍航線七夕特別活動什麼時候結束
碧藍航線七夕特別活動什麼時候結束
近日,碧藍航線更新了七夕特別活動回,活動期間上答限了一些新艦娘和新地圖,但是不少玩家還不知道碧藍航線七夕特別活動什麼時候結束呢?下面鐵骨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碧藍航線七夕特別活動什麼時候結束?
活動時間:8月28日維護後~9月4日09:00(也就是說下周一活動就結束了哦。)
作戰說明:
七夕與傳說的巧克力
活動期間,新增活動事件,達成條件後即可獲得七夕限定傢具。
通關SP-3,即可獲得傢具「半仙戲」;
全三星通關活動副本,即可獲得傢具「鵲橋仙」。
『貳』 2012csol9月12更新什麼 這七夕弄的這倆萌槍 著實沒想到, 想請各位半仙們掐指算算9月12能更新什麼
可能有一個導彈發射器,和一個華麗的AK
『叄』 隋唐建立的節假日歲時文化
唐代長安,幾乎每個月都有與一定的節日、時令相關的活動。這些活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民間習俗,也表明了古代人民濃烈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觀念。唐代詩人運用他們的生花妙筆,在許多詩章中對此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
1、燈節
相傳這個節日最早是在開春為了求得蠶絲豐收而於此日祭祀「地神」的。後來因漢代人迷信「太乙天神」,從正月十五日黃昏開始,通夜在燈火中祭祀,因而逐漸形成了這天夜裡張燈的習俗。古代把正月十五日的燈節稱為「上元節」(與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相對應),又稱為「元宵節」。近代風俗要在這天夜裡吃湯圓,故湯圓又稱「元宵」。
唐代長安實行宵禁,夜禁鼓一響,便禁止出行,「六街鼓歇行人絕,九衢茫茫空有月」,「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到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這三天大街小巷燈火通宵達旦,全城競相奔走,熱鬧非常。「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崔液《上元夜》);「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李商隱《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歡》)。當時有一種製作「燈輪」或「燈樹」的風尚,如唐睿宗時期的一個元宵節,就曾在長安宮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燈輪,上纏彩色絲綢,點飾金玉,懸掛五萬盞燈。一些皇親貴戚也趁此時競相誇富斗奇,製作大型「燈樹」。蘇味道詩中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描述的就是「燈樹」。在展覽花燈的同時還有歌舞表演,在皇宮內,則是由宮女們表演大型歌舞「千門開鎖萬戶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2、寒食和清明
寒食節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或第一百零六天,屆時全國禁止舉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飯菜,故名寒食。寒食禁火的風俗周代即有,民間盛傳此禁專為介之推而設。介之推不受晉文公之賞而隱於綿山,文公尋不著,便放火燒山以圖逼其出,不料介之推竟抱樹不出而被焚。以後於介之推死之日便禁火寒食,逐漸成為全國風氣。
唐代寒食日有嚴格的禁火令,違者受罰,這一天「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寒食過後,宮內小兒便在殿前鑽榆柳木取火,先得火者賞絹三匹、碗一口,然後派人將新火傳送給各大臣,以示皇恩。韓的《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寫的即是此景。寒食日的傳統食品有麥芽糖(餳)伴大麥粥、杏仁酪、棗面餅(之推蒸餅)、雞蛋。「雞球餳粥屢開宴」。講究的人家還在雞蛋上刻繪圖畫。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與寒食為同一天或後一天,後人由紀念介之推而推及他人,遂成為全國性的掃墓祭祖節日。
寒食、清明期間,唐長安盛行打鞦韆、打球和拔河等體育活動。打鞦韆據說是為了預防寒食日冷餐傷身。這是春日最受婦女們歡迎的活動。鞦韆本名「千秋」,原取「千秋萬歲」,祝人長壽的意思,明代陳卧子詩曰:「禁苑起山名萬歲,復宮新戲號千秋」。王建有《鞦韆詞》,細致地刻劃了打鞦韆的動人情景:
長長絲帶紫復碧,裊裊橫枝高百尺。
少年兒女重鞦韆,盤巾織帶分兩邊。
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
下來立地重系衣,復畏斜風高不得。
傍人送上哪足貴,終賭明斗自起。
回回若與高樹齊,頭上寶釵從墮地。
眼前爭勝難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這些姑娘們不顧一切往高處盪,人都與百尺高的樹梢平了;抖落了頭釵,仍不在意。只是下來以後,往上一看,才覺害怕。
相傳宮內在寒食日宮女也玩鞦韆,玄宗稱其為「半仙之戲」,大約宮女們盪上盪下,綵帶飄風,婉如仙女。
打球有兩種,一是步打,即蹴鞠;另一是馬球,又名波羅球。王建詩中有「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寒食內人常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韋庄的詩說:「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都寫的是宮女們於寒食、清明日賜球並得賞錢的情況。
馬球曾經為唐代最盛行的運動項目之一。寒食節皇帝往往專門賜給臣子們貼彩之球,以供戲樂。張籍詩雲:「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唐代有好幾個皇帝是馬球好手。據《封氏聞見記》中,中宗時,以李隆基為首的皇家馬球隊曾大敗吐蕃隊。關於馬球運動,張祜在《觀泗洲李常侍打球》詩中作了精彩的描述:
日出樹煙紅,開場畫鼓雄。
驟騎案上日,輕撥蹬前風。
斗轉時乘勢,旁捎乍迸空。
等來低背手,爭得旋分鬃。
遠射門斜入,深排馬迥通。
遙知三殿下,長恨出征東。
除打球,長安人也經常在這一時期舉行拔河比賽。相傳唐中宗曾於清明日讓大臣們在梨園球場拔河。張說曾在《奉和聖制觀拔河俗戲應制》詩中,記錄了唐代長安盛行這一運動的情況:
今歲好拖鉤,橫街敞御樓。
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
鬥力頻催鼓,爭都更上籌。
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
唐代寒食、清明時節,長安還盛行斗雞,杜淹在《詠寒食斗雞應秦王教》中細致地描述了斗雞場面:
寒食東郊道,揚韝競出籠。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
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
長翹頻掃陣,利爪屢通中。
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
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這種風俗在唐代相續不斷。武則天時韋承慶在《寒食應制》中也有「鶯啼正隱葉,雞斗始開籠」之句。斗雞風在玄宗時最盛。
3、三月三
我國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節」後定在三月三日。人們都於此日到水邊去洗滌污濁,舉行「消災除邪」儀式,同時相聚游樂。人們還往往於此日邀朋集友會於環曲水流旁,置杯於上游,任其飄下,停於誰前,誰就取飲,稱為「流觴」。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寫於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記上巳節流觴吟詠之景。
唐代的三月三,主要是一個以春遊為中心內容,持續時間較長的節令。當時人們最喜歡去的地方,首先是曲江池及其附近的杏園一帶。
三月三日,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宴會群臣,貴婦們則鬥富誇奇,杜甫的《麗人行》淋漓盡致地描述了這種盛況。普通士女則有斗花的風氣,以致「好花皆折盡,明日恐無春」。
上巳前後踏青也別有情趣,杜牧《長安雜題長句》詩曰:「祥雲輝映漢宮紫,春光綉畫秦川明。草妒佳人鈿朵色,風回公子玉銜聲。」有時下雨,也擋不住郊遊的人。唐彥廉《上巳日寄韓公》雲:「上巳接寒食,鶯花寥落晨。微微潑火雨,草草踏青人。」
唐代還曾特許宮女們於上巳日在興慶宮內大同殿前與家人相會。這天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探親,有的宮女家人沒來探望,她從早到晚在人群中尋找,呼喚,直到「放風」結束,只得傷心地「涕泣而入」。
上巳後不久,就是牡丹盛開的季節,春遊活動也形成新的高潮,「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
在這期間,新考中的進士也有許多活動,如去杏園舉行「探花宴」,去雁塔題名,去曲江游樂等等,他們的活動,使長安春日遊玩的氣氛更加濃厚。
4、端午
端午節在農歷五月五日,本名「端五節」,又有「端陽」、「重五」、「重午」等不同名稱。這是全國性的節日。逢節當天,人們最普遍的食品是「粽子」。《風土記》中記載,古代的棕子除粘米外,還要粟、棗等配料。唐代長安人則常吃一種「百索粽子」,皇宮中還往往於此日趕制許多粉團粽子,讓人們用小角弓去射,射中就吃。
相傳曲原投江後,曾有許多船隻前往打撈,因而南方於端午節有競龍舟的風氣。
唐代長安人於此日身佩五色織帶,稱為「長命縷」,「五色縷」,「續命縷」。權德輿曾於此日得到皇家賞賜的綵帶,有詩雲:「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
端午日人們還飲菖蒲酒,懸掛艾草,意在驅蟲去邪。飲菖蒲酒還有保平安的含意,殷堯藩有詩曰:「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唐代制鏡工匠有一個獨特習俗,是五月五日午時在揚州的長江中心的船上鑄造銅鏡,專門進貢皇上,稱「天子鏡」。白居易在《百煉鏡》中說:
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
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
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史手自封。
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
5、七夕
七夕原為傳說中牛郎織女的相會日,「烏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渡來。」以後七夕也逐漸成為民間的重要節日,人們於此日「家人競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霄。」(權德輿《七夕》)織女是神話中的織紡能手,因而唐代七夕節,婦女在當院設置穿針台,擺上果品,向織女「乞巧」。夜裡若有蜘蛛(被稱為「喜子」)張網於穿針台上,則認為大吉。「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劉言史《七夕歌》)皇宮中也有此風俗,「每年宮里穿針夜,敕賜諸親乞巧樓。」(五建《宮詞》)
在七夕夜的月光下,用彩絲線穿七孔針,成了婦女們大顯身手的機會,林傑《乞巧》詩雲: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唐宮中特製一種「七孔金鈿針」,供宮女們乞巧使用。
6、重陽節
「九」諧音「久」,古人重視「久」,故於重九日有慶祝風氣,「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重陽節的具體風俗習慣,源於東漢。據《續齊諧記》載,後漢時汝南人桓景聽方士費長房說,九月九日將有大災降於其家,宜率家人佩茱萸,外出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以後遂成風氣。
九月秋高氣爽,宜登高望遠,范燈有詩雲:「憶長安,九月時,登高望見昆池,上苑初開露菊,芳林正獻霜梨。」
茱萸香氣濃烈,能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消積食,故被認為能「去邪氣」。插戴茱萸是普遍的風氣,王維有一首名作曰: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外菊花酒是節日不可缺少的飲料。
7、除夕和元旦
除夕之前,人們盡量往家趕,以求與親人團聚。除夕夜全家團聚歡宴,喝驅寒去濕的花椒酒,即把花椒放於盤中,飲酒時撮一點放入杯中。宴後全家人圍坐火盆到天明,稱為「守歲」。杜甫有詩雲:「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董思恭詩雲:「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儲光羲詩曰:「闔門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寫的就是歡宴和守歲的情景。
除夕還有一種驅除瘟疫的迷信儀式,稱為「儺」(nuó,音若挪)或「大儺」。這是從遠古傳下來的活動。《論語》中有「鄉人儺」的記載。唐人於此日選男童,戴可怖的面具,著紅黑衣褲,擊鼓舞蹈以驅鬼。領舞者稱「方相氏」,伴舞者稱「子」,另有執事十二人。唐詩中的「儺聲方去疫」(姚合),「更為鄉儺羨小兒」(徐鉉),即說的是這類活動。唐皇家此日則要舉行規模盛大的「大儺」儀式,人數達五百多人。沈期有詩雲:「殿上燈人爭烈火,宮中子亂驅妖」。王建更有詳細的描寫:「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褲朱衣四隊行。院院燒燈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
「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第二天一早,便是新年了。首先高興的是兒童,「燎火委虛燼,兒童炫綵衣」(劉禹錫)。爆竹也是不可少的,「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來鵠)。
唐代還沒有貼春聯的習俗,而往往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個名字,掛於門首,稱為「仙木」或「桃符」。傳說神荼、郁壘乃兄弟,「性能執鬼」,居桃樹下。五代時,後蜀孟昶於桃符上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是第一副春聯。以後「桃符」成為春聯的別名。
唐人春節要吃「五辛盤」又叫「春盤」,乃是由五種有辛辣氣味的蔬菜拼成,以發散五臟中的陳氣。此外還有膠牙餳,柏葉酒,屠蘇酒也是傳統的食品和飲料。白居易詩雲:「歲盞後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唐代風俗,長者後飲,最後飲者稱「藍尾」。
元日過後,唐長安人開始走訪親友,互相邀宴,稱為「傳座」。「鏘鏘華駟客,門館賀新正」(李郢),一派熱鬧氣氛。
元旦之後不久就是「立春」,此日吃春盤,也舉行拔河比賽,相傳可促成秋季的豐收。李隆基詩雲:「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觀拔河俗》)。
立春日唐人還有佩戴綵綢剪成的燕子和在門上貼短語的習俗,稱為「宜春字」。詩人則寫詩貼門楣。韋庄有詩記此事「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綉楣」(《立春》)。
『肆』 我用半仙動漫表情表白,女孩回答呃,這是神棍嗎 這是在拒絕嗎
1.答非所問, 2.你表白的不正式,別人不知道怎麼回答
『伍』 七夕感人的求婚詞
七夕感人的求婚詞??作為半仙的我,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哈哈!那天具體怎麼說,還真沒有固定答案,我覺得真實一點比較好,太虛的反而讓女生覺得不可靠,就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就可以了,不過最好先提前打打草稿之類的,順著你的心意說。把你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就好!其實大部分女生的心理都是一樣的,女生天生缺乏安全感,如果想要讓她答應你的求婚,一定一定要表現出你百分之兩百的誠意,你要讓她相信你真的很愛很愛她,而且這一生永遠只愛她,只要你做到這一點,可以說求婚肯定會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在很多女孩子心裡最想要的求婚鑽戒當然是樂維斯了,主要看你願不願意送了,樂維斯每個男都有實名制才能定製的,寓意「一生一世不離不棄」,是對愛的最高承諾!
『陸』 求!唐代所有節日習俗
以人日為例,《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羮,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而這些習俗活動在唐代基本上都有傳承,有唐詩為證。裴延有《詠剪綵花》詩雲,「花寒未聚蝶,艷色已驚人。懸知陌上柳,應妒手中春」,以誇張的手法描寫了剪綵花的逼真,而徐延壽的《人日剪綵》更是描摩了一個已婚女子人日剪綵的情狀:「閨婦持刀坐,自憐剪裁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妝戶,粘雞欲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關於人勝,崔日用、李嶠、韋元旦、李適、蘇頲、李乂、馬懷素、沈佺期、趙彥昭、鄭愔等人都作過《奉和人日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或類似題目的詩, 其中唐德宗的詩中有「寶帳金屏人已帖,圖花學鳥勝初裁」句,明示出唐代宮禁中亦有人勝之制。關於人日登高之俗,宋之問的《軍中人日登高贈房明府》、喬侃的《人日登高》和韓愈的《人日城南登高》均有明載 。其中韓愈的詩寫道,「初正候才兆,涉七氣已弄。靄靄野浮陽,暉暉水披凍。 聖朝身不廢,佳節古所用。親交既許來,子妷亦可從。 盤蔬冬春雜,尊酒清濁共。令征前事為,觴詠新詩送。扶杖凌圯址,刺船犯枯葑。戀池群鴨回,釋嶠孤雲縱。人生本坦盪,誰使妄倥傯。直指桃李闌,幽尋寧止重」,對於自己一次登高的經歷和情懷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常被後世的學人們用以證明唐代人日登高習俗的存在。
再如五月五日,《荊楚歲時記》對這個節日的記載是: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今謂之浴蘭節,又謂之端午。蹋百草,即今人有鬥百草之戱也。宗則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師曠占曰:歲多病則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是日競渡,采雜葯。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蓋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也。……是日競采雜葯。《夏小正》雲: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取鴝鵒教之語。按《孝經援神契》曰,仲夏蠒始出,婦人染練,咸有作務日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綉金縷,貢獻所尊,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一作百)索,名擬甚多,赤、青、白、黒以為四方,黃居中央,名曰襞方,綴於胸前,以示婦人蠶功也。詩雲「繞臂雙條逹」是也。或問辟五兵之道,《抱朴子》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今釵頭符是也。此月鴝鵒子羽毛新成,俗好登巢取養之,必先剪去舌尖,以教其語。
由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在南朝的荊楚一帶,五月五日又叫浴蘭節、端午,其主要活動有鬥百草,采艾為人以禳毒氣,用菖蒲泛酒,競渡,采葯,以五彩絲(又稱為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繒、五色絲、朱索、百索等)系於臂上,互贈織物,取鴝鵒教之語等,對競渡活動來源的民間解釋是它與屈原的自沉汨羅江有關。
那麼唐人生活中的五月五日又是什麼樣的呢?通過對唐代若干文獻的解讀,可以發現,唐代人也多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相關,如文秀有詩《端午》寫道:「節分端午是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至於系五色絲、競渡更是當時非常普遍的習俗活動,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中就有「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的描寫 ,張建封的《競渡歌》更寫了五月五日競渡的盛況和激烈場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 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 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 竿頭彩掛虹蜺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輸贏分罰賞, 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用艾的做法也在唐代繼續保持,如張(族下鳥)判文說:「紫艾禳災,大啟中州之俗」, 又菖蒲酒也為時人飲用,如殷堯藩《端午日》中就有「不效艾符趨習俗, 但祈蒲酒話昇平」的詩句,由此可見一斑。
在唐代繼續傳承的傳統節日中,人日、端午當然並非個例,實際上,其它節日對唐代以前節日之習俗活動的承繼同樣顯而易見。但這只是唐代節日與前代節日關系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唐代多有發明,這些發明的存在突顯了節日及節日生活發展到有唐一代的特色。
唐代在節日方面的發明,一方面表現在此時期出現了中和節、道誕日、皇帝誕節、清明節、八月十五等新興節日,另一方面表現在某些既有傳統節日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習俗活動。
以新興節日的出現而言,皇帝誕節乃是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創設,《舊唐書�6�1玄宗紀》載當年八月癸亥,「百僚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王公已下獻鏡及承露囊,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日,仍編為令,從之。」 關於道誕日,先是開元二十五年十月敕雲:「諸州元元皇帝廟自今以後,每年二月降生日……一例設齋」, 後來,即天寶五年(746)二月,太清宮使門下侍郎陳希烈又上奏,將其定為假日:「謹案高上本紀,太聖祖玄元皇帝以二月十五日降生,既是吉辰,即大齋之日,請同四月八日佛生日,准令休假一日。」 結果,這一建議得到皇帝的首肯,道誕日由此成為唐人的法定假日。中和節乃是德宗貞元五年(789)新置,《唐大詔令集》載有當年正月頒布的《二月一日為中和節敕》,謂:「四序嘉辰,歷代増置,漢崇上巳,晉紀重陽,咸說禳除。雖因舊俗,與眾共樂,誠洽當時。朕以春方發生,候及仲月,勾萌畢達,天地和同,俾其昭蘇,宜助暢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之數,內外官司休假一日。」 清明節和中秋節亦誕生於唐代。關於這幾個新興節日的詳細情況,第二章中將有專論,此處不贅。
就傳統節日中出現新習俗而言,這在唐代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如元日懸幡,這種習俗在唐代以前不見記載,在唐代卻十分普遍。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日本僧人圓仁在都城長安度過了年節,他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這樣寫道:「會昌二年歲次壬戌正月一日,家家立竹一塊飲酒。封十八姨「性輕佻」,用酒弄臟了一名叫醋醋的女子(為石榴花精)的衣服,宴會不歡而散。第二天,諸女子要去看十八姨,醋醋非常生氣,說「諸女伴皆住苑中,每歲多被惡風所撓,居止不安,常求十八姨相庇。昨醋醋不能低回,應難取力」,遂請崔玄微幫忙:「『但處士每歲歲日與作一朱幡,上圖日月五星之文,於苑東立之,則免難矣。今歲已過,但請至此月二十一日平旦,微有東風則立之,庶夫免於患也。』……依其言,至此日立幡。是日,東風刮地,自洛南折樹飛沙,而苑中繁花不動。玄微乃悟諸女曰楊、李、陶,乃衣服顏色之異,則眾花之精也;緋衣名醋醋,即石榴也;封十八姨,乃風神也。」 其實不僅一般人家,寺廟中更是高懸幡旗,「曉催庭火暗,風帶寺幡新。」 司空圖的《丙午歲旦》中就描寫了這一景緻。
又如寒食節的掃墓習俗,亦始流行於唐代,對此,玄宗為規范寒食掃墓之禮而於開元二十年(732)頒布的敕文中明確提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 而從時人的詩文描寫中,我們也確實可以看到民間寒食掃墓在唐代已經蔚然成風,如徐凝《嘉興寒食》寫「嘉興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回」,王建《寒食行》寫「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壟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牧兒驅牛下冢頭,畏有家人來灑掃。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三日無火燒紙錢, 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壟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 都狀寫出寒食掃墓這一習俗活動的普遍。
二、唐代節日具有濃厚的娛樂性色彩。
節日在隋唐時期向娛樂性方向轉變,這一點可以說是許多學者的共識。韓養民、郭興文著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萬建中、周耀明、陳順宣著的《漢族風俗史(隋唐�6�1五代宋元漢族風俗)》均持此說,李惠芳也在闡述我國傳統節日民俗特點時指出了這一點:「隋唐以後,特別是經過由貞觀到開元近百年的休養生息、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空間發展,技術知識也有相當進步。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節日風俗也以極快的速度向娛樂方向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學者是在認為此前的節俗充滿了「禁忌、迷信、祓禊、禳解等觀念及活動」的基礎上提出來這一觀點的,很顯然,他們將信仰與娛樂看作了一對對應的概念。與之不同的是,齊濤先生在其《中國民俗史論》一書中將我國節日民俗的歷史走向概括為「社會化向家庭化的發展,娛樂化向倫理化的發展」,指出在早期節俗中,就不乏娛樂性,「每逢節慶,鄉鄰們群聚同慶,辟邪除疫,載歌載舞,三月三男女青年的談情說愛,春社秋社鄉鄰里黨的開懷暢飲,除夕之夜為之空巷的驅儺活動,寒食清明的踏青、郊遊,使我們看到我們民族開放、爽朗的昨天。但為時不久,這此習俗逐漸轉向、湮沒……」。 顯然,這里,「娛樂」與「倫理」被當作一對對應的概念。筆者認為,由於對「娛樂」這一概念配以不同的對應概念,導致了對我國傳統節日歷史走向的看法出現了不同,前者將娛樂化視為我國傳統節日的去向,後者則將娛樂視為我國傳統節日的來自。有趣的是,無論哪一種觀點,都將唐代看作轉向的關鍵點。或者換句話說,都將唐代視為節日充滿娛樂性的時期。而這與筆者對於唐代節日具有濃厚的娛樂性色彩的基本判定是一致的。
依筆者的淺見,從總體上講,我國的傳統節日歷來都不乏娛樂的功能,21世紀的現在如此,明清時期如此,唐宋時期如此,漢魏時期如此,甚至先秦時期節日處於萌芽階段時已然如此。但是節日具有娛樂的功能與人們在節日里積極參與節俗活動尤其是專門的娛樂性活動、主動追求身心的快樂是兩回事情。在這里,我們所謂唐代節日「娛樂性色彩濃厚」,其主要著眼點不在於節日具備的娛樂功能,而是主要就時人對娛樂的主觀追求來說的。
『柒』 劍網3七夕活動的至尊寶在哪
主城活動區,揚州在余半仙附近,成都在節日商人附近,可以把海鰻列表調出來,在友好NPC里找
『捌』 劍網三七夕場景怎麼進
劍網三的通過主城NPC余半仙進入七夕場景「星海幻景」。進入條件:1 擁有道具「渡情香」可以進入;2 購買了七夕的時裝「秋池春水」。
『玖』 碧藍航線七夕活動怎麼玩 碧藍航線七夕活動攻略匯總
◆七夕與傳說的巧克力◆
活動期間,新增活動事件,達成條件後即可獲得七夕限定傢具。
通關SP-3,即可獲得傢具「半仙戲」;
全三星通關活動副本,即可獲得傢具「鵲橋仙」。
七夕限定傢具可以在傢具-收藏處找到。
『拾』 七月七真的能在葡萄樹下聽到牛郎織女說情話么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和美麗的愛情,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就是令所有中國人都嚮往的七夕佳節了,大家可以去葡萄樹下聽聽,說 明天不定你真的能聽見牛郎織女的談話呢。在此,提前祝大家中國情人節快樂,有情人甜甜蜜蜜一輩子,永遠不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