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元宵節情人節
1. 請問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嗎
元宵節
(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2. 元宵節是不是情人節
元宵節不是情人節,情人節是14號,天是八號,明天是元宵節,現在離情人節,還有六天。
3.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
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正月十五);另一個是七回夕節(本稱乞答巧節,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才可以出來夜遊觀燈,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
4. 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內之一,起源於基督教容。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在情人節的習俗中,鮮花和巧克力是慶祝時必不可少的。這是男性送女性最經典的禮物,表明專一、情感和活力。玫瑰代表愛情是眾所周知的,但不同顏色、朵數的玫瑰還另有吉意。
在古希臘神話中,玫瑰就是美神的化身。在世界范圍內。玫瑰是用來表達愛情的通用語言。玫瑰頗色豐富,不同顏色有著不同的寓意。
5. 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
除七夕外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以前的女子不能隨便出門,元宵節賞花燈,給未婚的男女相識的機遇!
6.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有兩個,只說七夕是情人節的是孤陋寡聞,元宵節也是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元宵節
元宵節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重要華夏民族傳統節日。元宵節自漢代「燃燈禮佛」,而到了唐代則「燃燈成俗」,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們「縱情」的節日。
有些民族在元宵節有男女青年可以互表愛意的做法。民俗中有「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之說,在白天還舉行耍獅子、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蹺,晚上則有猜燈謎、舞龍燈,未出嫁的少女可以特許在這一天晚上外出遊玩。在過去「燈」和「謎」是分不開的,「燈謎」俗稱「打燈虎」。謎條貼在花燈上,猜中者有獎。有的店鋪張燈掛謎,「如有猜中者,獎蘋果三千」,當猜中者領獎時才發現獎品不過是一隻蘋果上插著三根牙簽。
許多東南亞華人保留著過傳統節日的習俗,馬來西亞華人對元宵節和春節非常重視。他們從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做過年,除了保持吃元宵、點燈籠的習俗之外,還有一項有趣的活動,那就是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未婚男女相互拋水果,男孩向女孩拋蘋果,女孩則向男孩拋柑子,其中的含義是希望自己未來找到一個如意的伴侶。
這種習俗其實在我國內地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保留,如南方地區的白族、壯族和苗族等,都有在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互相「拋綉球」的習俗。凡是接不住綉球的男女,都要贈紀念品給對方。而太多次失球又無法贖回紀念品的人,就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由此也有人稱元宵節為「中國情人節」。
7. 元宵節為情人節的來歷是什麼
元宵被稱為情人節,是因為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故事內容在敘述陳三(泉州人)五娘(潮州人)愛情故事曲折之過程。因荔鏡記的自由愛情故事與中國傳統父母作主的媒妁之言婚姻有所沖突,追求自由戀愛的戀人為了打破傳統父母傳統婚約而千古留名。後來為了紀念這對戀人,也為自由戀愛,稱元宵節為情人節。
陳三五娘 (1957)故事梗概
劇本根據蔡尤本、許志仁口授整理。 某年元宵佳節,廣東潮州街上,張燈結綵,鑼鼓喧天,人群川流不息,一幅人間好景色。書生陳三,送哥嫂到廣南上任,路過潮州,欣逢佳節,也來賞燈。陳三與黃家五娘相遇,相見之下種下情苗。富豪之子林大,亦於燈市驚五娘之美,即托媒送聘。五娘之父黃九郎貪財應許,五娘堅持不從,但嚴命難違,她悲傷萬分。六月,五娘與婢女益春在綉樓賞夏嘗荔,五娘觸景傷情,滿腹辛酸。此時,陳三正好騎馬尋訪五娘,兩人遠遠相見,雙方看清正是燈下人。五娘將荔枝手帕投落,以寄深情。陳三拾得荔枝手帕,喜出望外,即謀入府,以圖與五娘一敘衷情。數日後,陳三化裝磨鏡匠來到黃府,假裝替黃家磨鏡,乘人不覺,故意將寶鏡打破。黃九郎聞知大怒,陳三求情,願賣身為佣,以賠寶鏡。五娘料得陳三來意,又喜又懼,心意彷徨。陳三賣身黃府,一心想借機接近五娘,但咫尺天涯,卻難得與五娘相見。五娘亦因陳三之來心煩意亂,她既無法擺脫林家婚事,又不能與陳三締結良緣,千思萬想,朝夕愁思,只見玉容消瘦,病體纏綿。日月飛逝,陳三來到黃府,不覺已將年余,陳三歷盡苦楚,終因五娘態度若即若離,使陳三不能明白真情實意。。失望之餘,欲返鄉里,婢女益春獲悉,婉言相勸,留下陳三。陳三乃修書托益春交予五娘,五娘閱後,深受感動,即命益春召見陳三,兩人相會,互訴衷情,山盟海誓,比翼連理,永不分離。此時因五娘借病拖延林家婚事,引起林大不滿,親來黃家限黃九郎於三天內成親。五娘聞之,不知所措,陳三策計私奔,事逼無奈,五娘只得背井離親與陳三出走。三更月夜,路途崎嶇,陳三、五娘、益春,一行三人,向大道奔去。
8. 為什麼元宵節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
中國在習俗上有上巳節、元宵、七夕這三個節日可以稱為「情人節」,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慶祝這些節日。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在習俗上比較近似情人節,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一個,可謂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情人節,因為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吃湯圓。古代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元宵夜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賞燈,多情男女在「花市燈如晝」的浪漫夜晚常常擦出愛的火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因此元宵節稱為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最恰當不過了。
此前人們一直把「七夕」當成情人節,這個「七夕」情人節未免讓人感覺有些凄涼。牛郎織女情斷天河,不由得讓人想起孟姜女哭倒長城,劉蘭芝月夜盼夫的故事。飽經三百六十日的苦戀,換得一夕的相擁,悲喜交集之餘,也就是伏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哪得浪漫可言。其實傳統的「七夕」是古代「婦女節」,姑娘們在夜晚穿針引線驗巧,做小物品賽巧,擺上瓜果乞巧,男性是沒有參與的。
元宵節是一個浪漫而充滿詩情畫意的節日,是古代青年「自由戀愛」的佳期,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此為例證。
元宵習俗由來已久
正月十五晚上是農歷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舊時稱上元節,又稱為元宵節、元夕或燈節,民間有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吃湯圓等豐富的活動和習俗。
據民俗專家介紹,隋唐以來,正月十五便有觀燈的風俗。《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多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當時這種懸在燈上任人猜射的謎語,人們稱之為「燈謎」。
正月十三稱為「上燈夜」,民間開始懸掛和測試自家的花燈。到十四夜,民間有「照蛇蟲」的習俗,兒童手提紙燈遍照屋角、牆腳、灶下等陰暗處,有的手持小銅鑼,邊敲打邊吆呼:「嗄去,噠去,趕到茅山(鄞南地名)吃草籽!嗄去,噠去,趕到深山吃爛番薯!」這一天,農家還在田頭、田塍點火燒野草,乾草燃著時猶如條條火龍,故寧波話稱之為「譚火龍」。這種習俗和農業生產除蟲害相結合,至今仍可在農村看到。
正月十五是鬧花燈的高潮,直到正月十八晚上結束燈會,稱為「落燈夜」。通常,每年元宵夜,全城上空煙花璀璨,人們吃了豬油湯團,成群結隊上街賞燈看煙花,貪玩、愛熱鬧的小孩尤其喜歡元宵節,提著燈籠歡快地奔跑在街頭。
中國傳統「情人節」
元宵節還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民俗專家稱,元宵是古代百姓喜愛的節日,尤其受婦女的歡迎。在古代,閨秀平日是不許踏出閨門的,只有到了元宵這一晚,可以不分男女一同賞燈玩樂,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這正好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交誼的機會。通常,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戀人之間可留下信物,之後找媒人上門去提親。所以元宵節在民間是象徵著愛情的節日。
元宵節又稱燈節。有了燈會,就缺少不了燈聯。既然是燈節,又是情人節,那麼情與燈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不消說,燈聯必然要成為情的媒介。在眾多的元宵燈聯故事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恐怕要數下面這一則了。傳說王安石20歲那年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巧遇一個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則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讀後,一時未能對出,便默默記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說巧不巧,考題正好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對出,並被取為進士。返鄉途中,當王安石再次路過那戶人家時,聽說那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結果被招為乘龍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王安石真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撿了兩個天大的便宜。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這也註定了元宵節是一個浪漫而詩情的節日,是一個可以在瞬間催生愛情的節日。
由於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元宵節這天才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不少多情男女借機物色心上人,擦出愛的火花,因此,元宵節這天也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著名潮劇《陳三五娘》就是以元宵節為背景,講述陳三邂逅黃五娘的浪漫愛情故事。古戲《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也是在元宵夜海誓山盟。
其實,說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還有詩詞為證。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節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描寫的就是情人之間的思念之苦。
在我國歷代的文人詩詞歌賦中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溫馨絲毫不亞於現在火暴的西方情人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土湯圓」的風頭還蓋過了「洋玫瑰」。最為著名的是《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就生動地表現出了古代情侶元宵約會的情景。烏金西墜,華燈初上,一對對情侶相約佳節,至於是手執一枝玫瑰赴約,還是互贈詩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堪稱千古絕唱。
元宵夜為有情人提供了一個傳情達意的渠道,情侶們或密箋赴約,或互贈詩帕,體現的是一種純潔的男女之情,這種感情含蓄內斂,韻味實足。
9.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嗎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更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但其實,元宵節是隱形情回人節!正月十五答的燈市上有各式各樣的花燈,在唐朝還有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可以說是全城狂歡。
2月19日是元宵節,華東師范大學 民俗研究所的張海嵐說,如果穿越回唐代,問一個女性最喜歡的節日,那一定是元宵節。元宵節期間,皇帝卻特許開禁三天,俗稱「放夜」。平素很少拋頭露面的女子元宵夜也可以和男子一樣步出家門。所以古時候的元宵節還雙擔著「情人節」,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從文學作品中依稀可以分辨出元宵節情人約會的影子。「醉里挑燈看劍」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也繞不開溫婉的上元佳節。他的《青玉案·元夕》,尤其是最後一句,已經成為了各領域爭相引用的經典。
影視劇中,《大明宮詞》里的少女太平在元宵燈會上揭開了心上人薛紹的面具,《仙劍奇俠傳三》中徐長卿與紫萱的三世情緣起於元宵燈會的一見鍾情。中國古代並不歌頌自由戀愛,全因天時地利,元宵節便成了無冕情人節。
10. 元宵節也是情人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而這天也可以說是中國的情人節。
為什麼這么說?每年春節過後的正月十五,是農歷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晚為「宵」,2000多年前漢朝時,漢文帝就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在家吃元宵、賞月,出門鬧花燈、猜燈謎。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在古代,平時年輕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元宵節由於開禁,各地都會製作花燈,街上人流如織,男女可以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燈會上演的愛情故事,不勝枚舉。
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