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中華

七夕中華

發布時間: 2022-06-08 02:05:16

七夕節是哪天

七夕節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版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權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1)七夕中華擴展閱讀: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② 七夕節是哪個國家的節日

七夕節是中國的節日。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內於中國與漢字容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中文名:七夕節
英文名:Double Seventh Festival
別 稱: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
節日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
節日起源:自然崇拜、婦女乞巧
節日活動:祈福、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結扎巧姑等
節日飲食:巧果
節日意義:美滿愛情
申報單位:文化部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遺產編號:Ⅸ—4

③ 七夕節中國都有哪些傳統習俗呢

七夕節傳統習俗主要有婦女穿針乞巧、七夕鬥巧、為牛慶生、食巧果、供奉「版磨喝樂」等等。

1、婦權女穿針乞巧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因此在過去農村婦女通過各種儀式,祈求自己心靈手巧。其中,在不少的農村,婦女通過穿針引線來驗證。

2、七夕鬥巧

既然是乞巧節,在農村一些地方,舉辦「鬥巧」活動,來慶祝「乞巧節」的到來。

3、為牛慶生

在農村有神話傳說,牛郎與織女被王母分開,老牛不惜犧牲用自己的牛皮,帶著牛郎去見織女,在農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舉辦「為牛慶生」的儀式。

4、食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5、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④ 七夕在中國的意義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專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屬,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慶祝方式
這個節日已越來越少人慶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這一天,牛車水一帶到處張燈結綵,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來自不同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這里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應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⑤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權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夕節起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古代廣大婦女們穿針乞巧,直到後來七夕節被賦予予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傳說,才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

⑥ 七夕節,中國人有什麼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體也罷,包括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又開始熱鬧了起來。單身狗說:我不care!Ok,祝你緣封不動,高興就好。

不管怎麼說,七夕是咱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很多豐富的節日活動,但這些傳統的節俗,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們今天所謂「過七夕」,或者叫「中國情人節」,其實大多數的節日符號都是從西方情人節復制過來的,諸如巧克力啊、燭光晚餐啊等等。雖然也挺熱鬧,但總歸少了些「中國范兒」。那麼,傳統的中國人是怎麼過七夕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七夕節的傳統名稱

咱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所以在介紹七夕的節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這個節日的名稱問題。

七月初七,這最早當然是農歷中的一個日子,據民間傳說,在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天上相會。將天空中的星象附會成神話故事,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種敘事方式,咱們中國也不例外。據考證呢,牛郎織女的傳說大約產生於西周時期。七月七是牛女相會的日子,這便是這個日期最早的含義。

《長生殿》

當然,文學作品是男性構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麼主要由女性俚語構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國甘肅西和女性乞巧節的歌本),則將女性的真實訴求表達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樣的戥子一樣的銀,女子不如兒子疼。
十二三上賣給人,心不情願不敢嗯」;有抱怨抓壯丁的:「半夜裡射門心上驚,保長領人進了村」;等等。

對愛情、對美好婚姻、甚至對男女平等,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處的乞求,又豈是一個「巧」能涵蓋的呢?

⑦ 七夕是什麼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節日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相關傳說:
相傳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就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後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隻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將織女捉回天庭問罪。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正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肺、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7月7日,讓他們相會一次。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7月7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後來,每到農歷7月7,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和美麗的愛情,由此形成了七夕節。(牛郎織女一年一相會,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織女天天相會)。

⑧ 中國的7月7日是什麼節日

中國的7月7日是七夕節。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稱「乞巧節」,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以求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擁有一雙靈巧的手。因此,七夕這一天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被賦予了「愛情美滿」和「心靈手巧」的兩種內涵。

牛郎與織女的名字,《詩經·小雅》便已有記載,只是那時候的牛郎星還被稱作「牽牛」星:「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

「漢」即銀河,而織女、牽牛是星名,大概意思就是:織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運轉忙,終歸不能織成美麗的布匹,而那顆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真拉車。可見約在西周時代,民間就有與牽牛、織女相關的故事流傳了,只是此時尚沒有牽牛、織女和七夕關聯的線索。

民俗學家考證古時歲時文獻得出牽牛織女星與七夕的關聯約由《大戴禮記·夏小正》始,其中提到:「(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意思是說,在七月的黃昏,看到織女三星中由兩顆小星形成的開口朝向東方,而在這個方向正是那顆牽牛星。

《史記·索隱》引《爾雅》說:「河鼓謂之牽牛」,牽牛為八月之星,被作為祭獻的標志。七月,織女星升上天頂之時,牽牛星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隨後織女星向西傾斜,牽牛星後來居上,升到最高點,由此進入仲秋八月。

而在初秋夜晚,銀河正好轉到正南北的方向,牽牛星和織女星則正好一東一西,分處銀河兩岸,遙遙相望。大概緣於此,民間也就有了牽牛星與織女星更為詳細的故事:「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始終如一的互相守護最終換來了一年一度喜鵲搭橋相見的機會,而這一年一次的時間就在農歷七月初七,這便是那個偉大又凄美的愛情故事。

然而,科學是幻想的凈化器,總是能適時地告知不可能性。經天文學家測算,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其實很遠,有16.4光年。

這段距離,如果打個電話也要十幾年以後才能接到。如果以一隻喜鵲平均體長45厘米來計算的話,需要大約三十四億億只喜鵲頭尾相連。遺憾的是,據說地球上的喜鵲最多隻有五千七百萬只。

這是一個迷信數據的時代,很多事情都被加註了砝碼。只不過,愛情終究是帶著不可言說的無規則、無條件之事,兩情相悅與相互守望仍是七夕的主題之一。

在社會急劇變化的今天,愛情面臨著比傳統社會更大的挑戰,諸如牛郎織女這樣矢志不渝的愛情故事有著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數據無法真正透析的領域,或許愛情便是其中一個。

⑨ 七夕節做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它有何來歷

七夕的來歷:「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

牛郎織女幽會和女人乞巧的關系:牛郎織女是由牛郎織女星衍生出的美麗的傳說,乞巧是節日的一種習俗,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藝的人文內涵。

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 在東漢時七夕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因七夕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漢代,七夕被賦予了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藝的人文內涵,形成了七夕乞巧習俗,故亦稱為「乞巧」。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9)七夕中華擴展閱讀:

七夕乞巧,有多種方式:

1、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

2、喜蛛應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

3、投針驗巧:盛行於明清兩代;通過把綉針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浮針試巧」「丟巧針」。

4、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5、蘭夜鬥巧: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相傳在漢宮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鬥巧』。

⑩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那麼七夕節的來源是哪個傳說

中華傳統節日以宏大豐富的內容、絢爛繽紛的色彩展示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壯麗畫卷,寓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詩詞中,與節日有關的作品數量可觀,佳作迭現。這些古代詩詞以其獨特的形式記載了節日習俗的特點,生動地反映了古代人民過這些傳統節日時的情形和心情,充分發掘了傳統節日的意義,給予傳統節日更為豐富的人文情感,豐富了傳統節日的內涵。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關於七夕的傳說。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七夕」,又稱乞巧節。

熱點內容
台東花卉市場 發布:2025-08-23 00:39:35 瀏覽:672
花卉衍生品 發布:2025-08-23 00:33:44 瀏覽:818
七夕南瓜棚 發布:2025-08-23 00:33:04 瀏覽:774
小馬尾松盆景 發布:2025-08-23 00:31:29 瀏覽:521
西蘭花鮮蘑 發布:2025-08-23 00:06:47 瀏覽:472
九種蘭花指 發布:2025-08-22 23:45:50 瀏覽:888
河北櫻花礦業有限公司 發布:2025-08-22 23:35:12 瀏覽:12
電視背景兩邊的放什麼綠植 發布:2025-08-22 23:23:20 瀏覽:109
牡丹園附近飯店 發布:2025-08-22 23:22:37 瀏覽:41
南陽老莊櫻花 發布:2025-08-22 23:19:35 瀏覽: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