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一朵飾品
㈠ 一花一木一世界後面一句是什麼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
這是佛學中的一句禪語。菩提指菩提樹,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有一句詩是這樣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禪宗講大我小我,一花一草和宇宙萬物都是一體的,你與我,人和物在浩瀚宇宙之中也就像沙礫一樣微小。萬物本是一體,那麼仇恨,權力,金錢,地位又算得了什麼呢?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差不多也就是表明了這樣的佛家道理。「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就是一朵花和一個世界都是同等的,一草一木都是佛。
字面上的意思是,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任何一棵樹都可以作為悟道的菩提樹。
全句所含的深層意思是說:在一件很小的東西里也可能隱藏著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會隱藏著大智慧。
拓展資料:
南懷瑾師簡說:
「華嚴經」的重點是講「一真法界」,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脫;都認為這個世界是缺陷的、悲慘的。唯有「華嚴經」所講的,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這也就是所謂的華嚴境界。
《俗語佛源》:
〔花花世界〕佛教關於「世界」的說法很多。如《華業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梵網經》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擔樹。生俗語花花世界源於此。花花世界源於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如俗語花花之界源於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如《說岳全傳》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奪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眾所住的花花世界。」
㈡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何解
這是禪宗的境界,佛學說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故事是這樣講的:佛在靈山,眾人問法。佛不說話,只隨手拿起一朵金婆羅花,示之。眾弟子不解,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只有他悟出道來了。宇宙間的奧秘,不過在一朵尋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尋常事物中。莊子還說,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還有哪裡不可以有道呢?無處不有道。世界在哪裡,就在那一枝一葉上。
意思即是:心若無物,心中清凈。就可以一花一世界。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人的胸襟亦可以納百川,容得下人。
㈢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是什麼意思
好深奧。。
㈣ 一花一木 是什麼
出自唐蝸寄題廬山東林寺三笑庭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說「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語出《佛典》,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花花世界〕佛教關於「世界」的說法很多。如《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梵網經》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擔樹。生俗語花花世界源於此。花花世界源於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如俗語花花之界源於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如《說岳全傳》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奪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眾所住的花花世界。」
是講「一真法界」,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脫;都認為這個世界是缺陷的、悲慘的。唯有「華嚴經」所講的,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國
君掌盛無邊
剎那含永劫
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點滴 只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都會發現其所蘊含的獨特的美
珍惜點滴 把握細節 生命便能如同蓮花一樣清瑩脫俗
㈤ 一花一草一世界,一草一木一菩提
一花一葉一世界,一草一木一菩提,我印象中應該出自佛經里的一句名言。這是佛祖釋迦摩尼的思想構建,它的意思是一花一草就是它一生一世界,是一種心境,一種認知。心若有知,便會懂得,如若懂得,便會尊重一花一草一生的世界。
怎樣理解這句話,應該有個延伸,在我看來這是對人生的解讀,是一種心境的釋然。通過一花一草如何做到超凡脫俗,泰然處之,境界和參悟,比擬人的一生。
好比人生,講人的哲理,人的一生一世,參悟真諦能看透何不看淡。在歲月的長河裡,每個人都有過眼雲煙,每個人都如一花一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看淡一切事物心不為所動,心情心境才會超凡脫俗,才會淡然處之。看開一切是一種意境,是一種修行和素養。做到這些心情才會明朗,陽光才會明媚,生活才會繁花似錦。
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風,潮起會有潮落,坦然面對,寧靜致遠。累的時候歇一歇,順的時候靜一靜,煩的時候緩一緩,心高而不氣傲。逆境的時候與花草凝眸,與葉木比擬,同樣的世界同樣的生命,微笑面對,安然處之。一花一木一草便是整個世界,一生一世一切是你的全部,是融入這整個世界的微不足道,波瀾不驚。而一花一木一草能做到,你何不做好自己的一世界,這就是佛家世界的高深莫測和最高認知。
㈥ 一花一木一世界一葉一樹一菩提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從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出自佛學經典語論《佛典》的《華嚴經》,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出處:
唐蝸寄題廬山東林寺三笑庭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上聯闡述在廬山發生的一個傳說:相傳和尚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以溪為界,若過溪,寺後老虎就會吼嘯起來,因此名虎溪。有一次,慧遠送別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由於情投意合,邊走邊談,不知不覺過了虎溪,虎即吼叫起來,三人相視太笑,從此傳為佳話。
下聯則概括了東林寺白蓮社的潮源歷史:佛教在漢魏兩晉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不久,廬山東林寺便成為「佛教闡化之基」。
㈦ 「一花一世界 一木一菩提」 什麼意思
不知道你是否讀過這樣一首詩
"一粒沙里藏著一個世界,
一滴水裡擁有一片海洋,
所有的樹葉並沒有不同
整個大地是一朵花."
這是喬治亞的詩人聶魯達的詩歌
題目是《統一》
那麼你所引用的這句偈語就是說一件很小的東西里也可能隱藏著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隱藏著大智慧,其實「不同」就是「同」,「同」之所以被稱為「同」,不是他本身是「同」,而是你把他看作「同」,你把他看作「不同」,那麼他就是「不同」;「菩薩」之所以被人們稱為「菩薩」,不是他本身是「菩薩」,而是人們把他看作是「菩薩」——這也就涉及到佛家「空」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與唯物主義相對的「唯心主義」,其核心思想就是說物本來不是實實在在的「物」,他之所以成為「物」,是因為你把他看作「物」的結果。
這樣說可能你會感到比較的難以理解,建議你去看一下《金剛經》——這本經書對「空」的概念——也就是佛家的本質思想闡述的比較精闢簡單。相信你讀了以後,就能對佛家思想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其實這樣的意思也只能靠自己去理解,別人說往往也是詞不達意,不太准確,最終還是要靠你自己用心去體會。
不知這樣的回答你是否滿意?!~
真誠希望你能與佛家結緣!~
請憬1975不要抄襲別人的答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壇經》
㈧ 一花一世界 一木一菩提的含義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不管是佛,菩提,人,修羅,餓鬼,畜生,乃至花花草草都是平等無相的。一隻花和一個世界一樣大,一個小小的木頭也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