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過七夕
❶ 誰來陪我過七夕 福建寧德!- -實在不行陪我網上過
小朋友就別鬧了。
❷ 誰有關於節令風俗的資料啊急急急!30分懸賞!
濱州市過的節令習俗大體與全國一致,主要有:
一、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一年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節日。天亮時串門拜年。
二、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境內大都過三天,有燈展等會舉行,胡集書會也在其間。
三、清明節,俗稱「寒食」,前一天禁煙火,吃冷食,清明節吃雞蛋,掃墓添土祭祖先。
四、端午節,農歷稱五月端午,農家門楣插艾枝,門上貼艾虎,以障瘟毒,端午這天為祭悼楚大夫屈原而設,也有食粽子和打絲糕食用的習俗。
五、六月初一,農村俗稱「過半年」,用新麥面做麵食,也有殺牛宰羊,設宴並祭奠祖先的。
六、七月七日,又稱七巧日。是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夜女子陳瓜果於庭院,做綵樓、穿針孔,謂立乞巧。
七、七月十五,又稱「鬼節」,境內多在七月十四日包餃子、設瓜果和點心,祭奠亡故親人。
八、仲秋節,是除春節外的第二個重要節日。全家食月餅求團圓。合家歡聚,吃酒賞月。
九、小年,又稱「辭灶」,送灶後,家家戶戶大掃除,以示除舊布新,迎春節。
十、除夕,家家戶戶貼春聯、掛年畫,蒸年糕、包餃子,放鞭炮,祭祖先和天地諸「神」,守歲。[春節] 寧德民間稱「年」。春節前即有祭社,當地民間流傳灶神是「本家司命」的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奏凡間善惡,故民間從臘月二十三起祭灶,稱之為「過小年」,供以各種食物(主要為干品米果)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
送走灶神後,開始「打塵」,又稱「掃堂」。家家戶戶清潔門庭 ,清洗衣物器具,采辦年貨,置備新衣,張貼對聯、「福」字,以取吉祥。
打塵後約一周為除夕,又稱「三十瞑」。
饋歲 即「分年」。當年有娶進新媳婦的家庭,男家要備厚禮送往女家。並在自家廳堂柱上釘釘數枚(多在半夜進行),以望來年添丁。
寧歲 舊時除夕夜,全家人圍坐爐前敘舊新以迎新歲,有守歲時間越長,長輩壽命越長之說。清晨開大門,燃爆竹。現為半夜子時新舊交替時,燃放煙花鞭炮所替代。
年飯 俗稱歲飯或重歲瞑,取歲未合家團圓之意。子夜新舊交替時每人吃一碗「長壽面」,以取人壽年豐,四季平安之意。
隔年飯 古謂「隔年陳」。成年人以一斗米,未成年以一升米,煮成半熟撈起,貯於蔑籮或飯甑,上置二粒福桔,以備春節蒸用,取「有食有剩」、「年年有餘」之意。
壓歲錢 變稱「押歲錢」、「壓崇錢」、「守歲錢」。舊時以彩繩穿孔錢置於床腳,或長者為下輩人除邪取吉的「押勝錢」均稱為壓歲錢。現已超出了鎮邪降福的內涵。
年初一 全家早起,盛大裝盥洗,稱洗「隔年垢」,先臉水要潑向戶外,以示「除凶卻穢」。早吃線面或年糕等,以示長壽、行時,年年登高之意。新年第一次出門叫「出行」。出行時,要選擇吉利方向,如利西南或利東北,要先到有利方向的朋友家拜年。寧德風俗,一般初二開始登門拜年。現時許多家庭安裝了電話,也有以電話形式拜年的。而春節前,以郵局發行的賀年片進行拜年賀歲,在年青人和學生中較為流行。春節一般延到初五,各行業燃放鞭炮「開架」春節結束。
[元宵節] 古稱上元節,也稱燈節。主要在農歷正月十五日夜間開展一系列活動。舊時上元節,自十三日起至十八日止。元宵節舞龍、舞獅、鐵機、紙扎、台閣、高蹺、燈會、燈展、燈謎、社戲等踩街活動繁多。帶「祈福」性質的民間迎神活動也時有見於遠宵夜。元宵節主食如今雖已各取所好,但湯圓卻不可少。
[清明節] 為祭節祖墳傳統節日,直至穀雨時節。清理墳上雜草、淤泥、積沙;點香燭、擺供品;焚化紙錢。族中眾墓由族人籌款祭掃。女性不上墳頭的舊俗仍沿襲至今。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俗稱五月節。
舊俗,新嫁女的娘家於節前要給女兒送肚兜、巾、扇等物,由新媳婦分贈家中老小,連續三年,俗稱「送節」。女婿則要給岳父母送「節魚」(通常為黃花魚)。
五月五日端午節,在民間被視為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故有「破五」(潑污)之習。家家戶戶清洗門戶,在宅院四周噴雄黃灑,在孩童耳、鼻、頭額等處塗雄黃,燃雄黃香,在門兩側插艾條、菖蒲,門上或廳堂張貼鍾馗或張天師像,午餐吃粽,喝雄黃酒。意即潑掉穢氣,以避邪惡。端午節有賽龍舟活動,源於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寧德有些地方如六都、漳灣部分村民,以初四日過端午節,據說初五日是閩王忌日,犯諱忌。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俗稱團圓節。節前親友間互送月餅,女婿給岳父母送中秋禮品,俗稱「送中秋」,新婚、未婚女婿尤重此禮。中秋夜一家團聚賞月、供月、吃月餅。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秋節前,戚繼光率戚家軍以拖石疑兵之計一舉收復寧德漳灣橫嶼島。從此,每年中秋節群眾自發舉行拖石,以全竹為炬遊行,紀念戚繼光橫嶼之捷,為中秋增添了喜慶氣氛。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舊時,每適重陽佳節,人們結伴遠足登高,飲茱萸酒,放紙鳶高飛。且「九」與「久」音相同,「陽」與「壽」意相關,給佳節注入了吉祥喜慶的氣氛。1988年,省人民政府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是年,寧德文明辦、體委、文化館聯合組織萬人登山活動,僅紅旗老人會就有百餘人登上「白岩鼻」,同時在戚繼光公園開展折枝吟唱和放風箏活動。此舉連年相繼,現已成俗。
[三月三] 寧德舊志載:「土人結伴郊遊,鄉間以祝木葉搗汁染飯,俗傳食此可長年」。今該節已被春遊之意所取代,實為踏青之俗。
[立夏] 麥收季節的農事節日。農戶為慶祝豐收,將麥磨粉煎餅饋送親友,俗稱夏餅。現已發展為包子、餃子、春卷。立夏當日,家家戶戶備下應時食物,供祭「土主」,誠謝保收。
[六月六] 舊志載:「六月六日,上各曝書,人洗貓犬」。民間稱農歷六月六為曬書節、浴狗節。家有藏書者將書籍曝曬於陽光下。鄉村則有將貓狗浸泡於照後的溪河水中,孩童到溪河游泳。
[七夕] 農歷七月七為「七夕」,又稱「乞巧節」。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是夜,婦女們多在月光下穿針引線,向織女求乞巧智,俯聽井內,若井水隱隱有聲,即認為聽到牛郎織女的泣聲,說明已乞到巧了,民間每年七月初七有洗井之舉,並將五穀撒在水井四周給喜鵲吃。
[冬至] 俗語稱「冬節」。舊時民間有冬至日以米粉為丸,薦拜祠堂及門楣之俗,後演變成「搓丸」。「搓丸」俗稱節丸,冬至前夜,全家圍在一起將用上等糯米、秈米研磨成的粉料搓成各種形狀的「冬節丸」。有蝙蝠(福)、梅花鹿(祿)、壽桃(壽)、鯉魚(年年有餘)等形,以示吉祥如意。翌日晨,即以「冬節丸」供祭祖先和灶神,然後全家一起吃「冬節丸」,以示團圓。親友鄰里間互饋品嘗。城鎮冬至日以搓丸為主,農村則以「糯米」為主,祭過土地後分送親友,稱為「冬卒」、「冬福」。大鄉村則有殺豬宰羊「做福」以慶豐收。
❸ 在我們家鄉寧德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如春節這些
一、祭灶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寧德農村如赤溪、霍童都是二十三祭灶神而寧德市區大部分是二十四祭灶神少部分是二十三祭灶神。祭灶神的供品有水果、糖等。糖俗稱「灶神糖」現在有包裝的也有小作坊自己做的。買糖是為了粘住灶神的唇讓他上天時說好話因為民間傳說農歷二十四一過完灶神就要上天向玉帝匯報這家一年的行為來判斷給予懲罰和獎賞。祭灶神是在吃完晚飯後一般是18點半開始,現在大都是買一張印刷有灶神的畫像粘在灶台上把去年的那張撕下連同元寶一起燒了。先把擺供品的地方擦拭乾凈後擺上供品、倒滿酒。家中婦女點上香燭先祭拜天地,如果家中供有其他神再祭拜其他神最後祭拜灶神。婦女會手拿著香對灶神說上幾句好話比如灶神您多吃多喝到天上去時幫我家說好話。後插上香、點上蠟燭然後放鞭炮祭灶神開始。過大概二十分鍾後燒元寶再說上幾句好話,等元寶燒完後再放一次鞭炮送灶神上天說明祭灶神結束。家中婦女會把供品分給小孩吃,有些家庭會把糖留到過年。
祭灶神後到除夕前是過年前最繁忙的要蒸年糕、做芋泥、打掃房子、准備年貨等等,現在簡便多了去街上或超市購買就行了。
二、除夕
早上購物那是一年中最熱鬧的可以說是人山人海。商家從凌晨4、5點開始准備到早上7點至8點鍾是最多人的。以前沒有專門的市場就在街上售賣現在大多到超市、市場購買但不變的都要買豆腐因為豆腐(寧德話發音)與寧德話「都有」諧音預示一年什麼都有討個好兆頭。在寧德每逢傳統節日都要祭神和祭祖先以預示與天地同慶與祖先同慶。春節更不例外,到了早上10點鍾左右開始擺上供品祭神。這時供品就豐富了有水果、年糕、魚丸、蝦等。下午沒事看電視准備過年東西,把上午的供品撤回換供品再擺上桌子這時供品就簡單了有水果、燭台、香爐、干貨如木耳、咸面、腐竹。水果、干貨各五份、酒杯十三個、茶杯泡好茶三杯、酒壺兩個、燭台兩個、香爐一個。晚上洗澡洗衣服然後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現在大多看電視如看春晚、看電影之類的。到了臨近0點時點上香燭放鞭炮、煙火,0點過後回去睡覺但不關廚房的燈。除夕至大年初七晚上一直不關燈。
大年初一 早上婦女6點多起來先准備早大都吃素可以是面、黃果。在吃早飯前再點上香燭放上鞭炮,一家人吃完早飯就要外出了。在出去前放上鞭炮,寧德就那麼大整個逛一圈剛好回來吃午飯。一家人在逛街時會去宮廟點上香燭放上鞭炮。
四、大年初二至初四 走親訪友 在此期間家中不用點香燭。在大年初五前不能向外倒垃圾因為會丟失財運。
五、大年初五商家開始營業在開門營業前放上鞭炮。然後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以前有抓游神允許除夕至初七之間游神,寧德地方不大可宮廟甚多在八天內游完那可不容易而且要選日子、看天氣。游神大多在晚上開始,現在政策還好沒那麼緊湊了。
六、元宵節 這天吃湯圓可在寧德不怎麼流行吃湯圓流行吃水粉、米粉。這天同時是奶娘陳靖姑的誕辰,在寧德只要是供奉有奶娘的宮廟都會請吹班來助興。同時這天年滿16虛歲的會舉行過關儀式現在大多數奶娘宮正月十四舉行過關儀式及慶祝奶娘誕辰正月十五奶娘巡遊。過關儀式供品有黃果、壽桃、紅曲酒、蠟燭等,在祭拜完奶娘後年滿16虛歲的人雙手各拿一個蠟燭從奶娘宮大門一直拿到自家大門。到自家大門後放鞭炮,蠟燭拿到年滿16虛歲的人房間中直至蠟燭熄滅。親戚朋友會送給年滿16虛歲的錢、衣服、黃果等。現在我所知道在寧德只有南門橋頭下登龍境奶娘宮比較傳統,正月十二到十三舉行請香火儀還會派人去古田臨水宮祖廟參加請香火儀式於正月十四早上回來。正月十四舉行過關儀式及慶祝奶娘誕辰,正月十五中午奶娘巡遊。另外元宵節的活動還猜燈迷。
七、清明節 這節日是祭拜打掃祖先墳墓的。一般是早上吃完早飯後就開始拿鋤頭、掃把等工具及供品有蠟燭、香、元寶、紙錢、水果、水粉等。祭奠人員先把墳墓周圍雜草等清除打掃干凈,後擺上供品放上鞭炮過大概半小時後燒紙錢和元寶再放上鞭炮掃墓結束收拾供品下山。有句古詩是這樣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八、 端午節這節日是紀念屈原的可在寧德沒見到紀念屈原的活動,更多的是驅毒防疫的活動。端午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早上購買供品有魚丸、魚、蝦等和艾草、硫磺香。先祭拜祖先後,中午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必須吃「紅頭菜」。吃完飯後在門兩邊插艾草等艾草被風干後艾草葉子熬湯可治肚子疼。在水溝、每個房間插硫磺香。以前每家每戶包粽子現在已經很少有自己包粽子大都去市場、超市購買。漢族的粽子是三角形的而畲族的是長方形的。粽子的餡依據個人口味不同而不一樣,主要有花生、豆沙、瘦肉、蜜棗等餡。經過高溫悶煮的粽子放在通風陰涼處二十天內不會壞。端午節這天漳灣、八都等臨近江河的鄉鎮會舉辦劃龍舟比賽而在寧德市區沒有劃龍舟不知以前有沒有。
九、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據說這天地府會把鬼放出供人間子孫祭拜。在鬼節到來之前家中會買好冥幣並且折成金元寶形狀在放開弄一張張的冥幣,把粗紙撕成條狀一起燒供祖先享用,這天家中會擺席供品有蠟燭、元寶、水果、酒、飯、蝦螃蟹等。擺好給祖先享用大概一個小時後開始燒紙錢,紙錢不僅要給祖先享用還要給替你祖先抬錢的「漁夫」錢俗稱小費。供品擺好後放一次鞭炮燒完紙錢再放一次鞭炮以恭迎祖先的到來和歡送祖先離開。晚上家中會擺酒席請親戚朋友來家中享用。農歷七月十六日會在路邊用竹圓匾擺上飯、蠟燭、香供孤魂野鬼享用過大概半小時後燒元寶並且會說上幾句好話如:你好好享用到地府後再轉世投胎做人,不要嚇唬人。當燒完紙錢後放鞭炮恭送孤魂野鬼回地府,然後把供品扔了。
十、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擺上水果、月餅等供祖先享用。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但不能少水粉或米線,吃完團圓飯一家人逛街猜燈迷。因為中秋節是戚繼光收復寧德縣城的日子從前作為迷惑倭寇的曳石(一人坐在木板上幾個人拉人走因為以前路大都用石頭鋪成所以稱曳石)流傳了下來成了慶祝中秋佳節和慶祝戚繼光收復寧德縣城的娛樂活動。現在寧德市區沒有舉辦曳石活動,在漳灣和霞浦有曳石活動。
十一、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要登高爬山而且要在山上擺供品。燒完元寶之後在山上過夜據說天上神仙會下來托夢給你會有好運。
十二、冬至 公歷十二月二十三左右,這天因為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白晝最短所以要補充營養。這天在寧德要吃糍粑或湯圓。先把糯米、大米按照一定比例加上水浸上半天時間撈出後放到碾米機上碾成水狀,裝入布袋中用石頭等重物壓擠出水直至成塊狀。把塊狀物拿出搓成你所要的形狀放入熱水煮沸後撈出添加你所喜歡的配料即可。
❹ 七夕拍婚紗照,寧德哪家好啊!
經過萊茵廣場的時候看見巴黎新派婚紗就有正對七夕舉行的活動,具體內容不是很清楚,只確認他們照片拍得挺好的,你可以打他們的客服電話0593-2820088詳細了解下,應該有適合你的。
❺ 女朋友七夕節那天過生日,怎麼安排呢
你能這么用心就很好了,女孩子一般都不太重視你送的是什麼,
重要的是你有這份心情,有這份打算,
一點都不傻,你說過她很想你,那麼你這么說做她一定很感動的,
雖然看著普通,但是女孩子可不是那麼理性的動物哦,
預祝你成功!
❻ 怎麼過七夕
七夕節,又來名乞巧節、七巧節或源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每個地方的風俗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這里的七夕有的去葡萄架下聚會的,也有在商場里參加活動的,最吸引人的就是街頭求婚表白的,大部分都是二十左右歲的樣子,我還記得去年七夕的時候碰到一對求婚的,那個男生拿了一枚刻了他名字的戒指,聽說這是因為每一枚樂維斯都需要實名制定製,他還說了一句特別唯美的話,叫「以我之名,冠你指間,一生相伴,一世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