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區七夕
① 崑曲登上藝術巔峰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清代以後,崑曲仍然保持著持續興盛的勢頭。特別是清初,繼吳江派之後,蘇州地區又出現了一個崑曲作家群,後人稱之為「蘇州派」。
與以前的劇作家相比,蘇州派更加關注現實,力圖用自己的創作來挽救時勢。雖然蘇州派劇作家並沒有徹底擺脫官僚紳士階層的影響,但也給崑曲領域帶來了不少新鮮氣息。
明代各個時期的政治形勢及新興市民階層的思想和生活狀況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藝術上,蘇州派超越了崑曲過分重視優美的美學傳統,顯示出宏大的敘事風格。
蘇州派劇作家中以李玉的成就為最大。他充分掌握了崑曲表演的特點,在創作中將舞台性與文學性結合起來,寫出了《清忠譜》、《千忠戮》、《一捧雪》和《占花魁》等30多部優秀的崑曲作品,贏得了當時及後世大批觀眾的喜愛,在清初的崑曲舞台上產生過不小影響。
跨越兩個朝代的蘇州派劇作家為清初崑曲創作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在1661年至1722年間,蘇州派劇作家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兩部重要崑曲作品相繼問世,標志著新一輪崑曲創作高潮的到來。
在清代初期,有許多人在作品中影射和探索明代滅亡的教訓,而洪升的《長生殿》就是這樣崑曲劇作的代表作品。《長生殿》取材來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和元代劇作家白樸的劇作《梧桐雨》,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
《長生殿》故事講述唐玄宗寵幸貴妃楊玉環,兩人於七夕之夜在長生殿對著牛郎織女星密誓永不分離。由於唐玄宗終日和楊玉環游樂,不理政事,寵信楊國忠和安祿山,最後導致了安祿山造反。
唐玄宗和隨行官員逃離長安,在馬嵬坡軍士嘩變,強烈要求唐玄宗處死罪魁楊國忠和楊玉環。唐玄宗不得已讓高力士用馬韁將楊玉環勒死了。
後來,中唐名將郭子儀帶兵擊潰了安祿山。唐玄宗回到長安,他日夜思念楊玉環,對著楊玉環的雕像痛哭,還派方士去海外尋找蓬萊仙山。唐玄宗的行動最終感動了天孫織女,讓唐玄宗與楊玉環兩人在月宮中最終團圓。
這部劇本以宮廷生活為主線,穿插社會政治的演變,情節跌宕起伏,有幾個高潮。蘇州音樂家徐麟幫助洪升嚴格地按照曲律填詞,使整個音樂布局與曲辭密切配合,風格各異,與人物場景配合得恰如其分。劇中楊玉環醉酒後,採用《南撲燈蛾》唱曲,宛然一幅貴妃醉酒圖,而郭子儀則用北曲演唱得雄渾激昂。
此劇上演後,立刻轟動京城,幾乎家家會唱其中的唱段。後來,其中片段被各種戲劇劇種改編。如戲劇名家梅蘭芳的京劇《貴妃醉酒》就是改編自《長生殿》。
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故事講述在大明江山風雨飄搖的危急時刻,憂國憂民的名士侯方域和色藝雙全的秦淮名妓李香君相愛了。就在結婚第一天,閹黨餘孽阮大鋮轉經他人送來了巨資,新娘李香君退回了饋贈,雙方的冤讎就此結下了。阮大鋮誣告侯方域勾結明末大將左良玉,侯方域不得不離開李香君,投奔了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
後來,南明小朝廷建立,阮大鋮利用權勢逼迫李香君給漕運總督田仰做妾。李香君一心思念遠行的丈夫侯方域,當然不肯從命,當著搶婚人的面以頭撞地,把斑斑血跡都濺在了侯方域新婚之夜送給她的詩扇上。
目睹此景的侯方域一位友人深受感動,就把扇面上的血跡勾勒成朵朵桃花,成了一面桃花扇。李香君托正直的友人蘇昆生帶著這把飽含無限情誼的扇子去尋找侯方域。
侯方域一回到南京,就被捕入獄了,李香君也被迫做了宮中的歌妓。直到清軍席捲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這對夫妻才分別從獄中和宮中逃出。他們後來在棲霞山白雲庵不期而遇,感慨萬千,各自出家了。
《桃花扇》是一部抒情韻味很濃的崑曲傳奇劇,孔尚任自稱《桃花扇》是:
不獨使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
《桃花扇》反映了南明王朝從建立到亡國的短暫歷史過程,描繪出明清易代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孔尚任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特別是對矢志報國而無力挽狂瀾的史可法寄予了深切同情和大力稱頌。
作品著重塑造了李香君、柳敬事和蘇昆生等下層人物的形象,滿腔熱忱地贊揚他們心系國家安危的高尚品質和民族氣節。
《桃花扇》以其鮮明的時代特色、進步的思想傾向和扣人心弦的藝術力量,引起人們強烈的感情共鳴。劇本剛脫稿時,「王公薦紳,莫不借抄,時有紙貴之譽」。在北京演出的演員,每天都有演出,觀眾看後唏噓而散。可以說它是繼《長生殿》後又一部古典崑曲傑作。
② 中國古代十大悲劇人物有誰
竇娥冤(元·關漢卿) ——竇娥被無賴誣陷,又被官府錯判斬刑的冤屈故事
竇娥,蔡婆,張驢兒父子,竇天章
漢宮秋(元·馬致遠) —— 西漢元帝受匈奴威脅,被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
王昭君,漢元帝,毛延壽
趙氏孤兒(元·紀君祥) ——將軍屠岸賈陷害趙氏全門抄斬,趙家懷孕的兒媳因是公主得以倖免,趙武生下後公主托趙家老友程嬰將孩子帶出宮,程嬰把自己的孩子和趙武掉包,公孫杵臼頂替窩藏罪名,和程嬰的孩子一同被殺害。程嬰帶著孩子隱居盂山,背負罵名將趙武養大成人,終於殺死屠岸賈報仇
程嬰(鄉間醫生)、趙武(趙氏孤兒)、屠岸賈(晉國將軍),公孫杵臼(趙朔的門客)
琵琶記(元·高明) ——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
蔡伯喈,趙五娘,牛氏(蔡被逼娶的妻子,丞相的女兒,是個傳統好女人)
精忠旗(明·馮夢龍修訂) ——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被賣國賊秦檜謀害的故事
嬌紅記(明·孟稱舜) ——申純和表妹嬌娘的愛情故事,兩人最終不得成親,死後同葬,墓前一對鴛鴦嬉戲,人稱鴛鴦冢
申純,嬌娘,飛紅(嬌娘的侍女),嬌娘之父王通判,嬌娘之母
清忠譜(清·李玉)—— 天啟年間東林黨人和蘇州人民反抗閹黨魏忠賢黑暗統治的斗爭
周順昌,顏佩韋等「五人義」
長生殿(清·洪升) ——唐玄宗和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
桃花扇(清·孔尚任)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
雷峰塔(清·方成培)——白娘子和許仙的愛情波折
這個大家都太熟了,其他人物就不寫了
具體內容參考各劇的擺渡知道。下面這個網也不錯
③ 古代文學常識
一、文化常識
1、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後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15、《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25、古代的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為國子監。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27、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②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員。
③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④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中國文學之最
1、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2、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4、最早的也是最傑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5、古代最傑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6、古代最傑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8、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寫詩最多的愛國詩人是南宋的陸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是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
12、古代最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是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13、古代最早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
14、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15、古代最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說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17、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
18、古代最早的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19、古代最早的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20、古代最傑出的銘文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21、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是魯迅;
22、現代最傑出的長篇小說是茅盾的《子夜》;
23、現代最有影響的短篇小說集是魯迅的《吶喊》。
三、常見借代詞語
1、桑梓:家鄉
2、桃李:學生
3、社稷、軒轅:國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學
6、烽煙:戰爭
7、巾幗:婦女
8、絲竹:音樂
9、須眉:男子
10、嬋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冊
13、伉儷: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傴僂,黃發:老人
16、桑麻:農事
17、提攜,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華蓋:運氣
21、函、簡、箋、鴻雁、札:書信
22、廟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並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並稱蘇辛;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6、屈原: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創造了楚辭這一新詩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風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孔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兩人並稱為孔孟。
8、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9、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廣泛深刻的反映社會現實,被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為詩聖,有著名的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
11、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1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13、《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秀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敘,異是奇怪的事情。
14、書法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fǔ)
15、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韓非子;
道家:莊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17、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趙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漢武:漢武帝劉徹。
19、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陶潛),他不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葛朗台、夏洛克、潑溜希金、阿巴貢。
21、中國吝嗇鬼的典型:嚴監生。
五、詩句與人
1、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
2、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
4、已知天下三分鼎,猶竭人謀就出師。諸葛亮
5、剛正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司馬遷
6、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李白
7、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李白
8、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歐陽修
9、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辛棄疾
10、世上蒼痍,詩中聖哲;人間疾苦,筆底波瀾。杜甫
11、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12、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汩羅江上萬古悲風。屈原
13、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范仲淹
14、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魯迅
15、列寧贊高爾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
16、芭蕾舞的化身:烏蘭諾娃。
17、關漢卿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六、一句話評書
①《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語)
③《夢溪筆談》: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英李約瑟)
④龍爭虎鬥:《三國演義》
⑤帝王的鏡子:《資治通鑒》
⑥雋永的說辭:《戰國策》
⑦不朽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
⑧舊時代的葬歌:《駱駝祥子》
七、人的稱謂
(一)稱字:幼時命名由父親長輩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鴻字雁冰,魯迅字豫才。
(二)稱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年齡不限,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三)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如范仲淹稱文正,歐陽修稱文忠。
(四)稱籍貫: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稱孟襄陽,柳宗元又稱柳河東。
(五)稱官名:以人的官名來命名,如杜甫稱杜工部。
(六)稱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來命名。如岑參:岑嘉州柳宗元稱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對貴族功臣的封賜爵號(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八、謙稱
1、自稱: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稱: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稱:下官、末官、小吏
4、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不才、不肖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謙詞:
尊長者自稱:在上;
晚輩自稱:在下;
老人自稱:老朽、老夫;
女子自謙:妾。
九、敬稱
1、對帝王:萬歲、聖上、天子、聖駕、陛下、大王
2、對將軍:麾下
3、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用令、尊、賢
令: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兄(對方哥哥)令郎(對方兒子)令愛(對方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和物。
尊上(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對方父親)
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的親戚)尊命(對方的吩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稱平輩或晚輩。
賢家(指對方)賢郎(對方兒子)賢弟(對方弟弟)
仁: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
4、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以後稱岳父為丈人,又稱泰山。妻母為丈母,又稱泰水。
5、稱謂前加先表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
稱死去的父親:先考、先父。
稱死去的母親: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賢。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對臣敬稱:卿、愛卿。
7、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的人用聖表敬稱,孔子為聖人,孟子為亞聖杜甫為詩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
十、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布衣、黎民、庶民、蒼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貧賤之交:賤而地位低下的時結交的朋友。
金蘭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
刎頸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忘年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
竹馬之交:從小一塊長大的異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難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
垂髫:三四歲八九歲。
總角:八九歲十三四歲。
豆蔻:十三四歲十五六歲(比喻人還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稱為豆蔻年華。)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天命:50歲。
花甲:60歲。
古稀:70歲。
耄耋:80歲、90歲。
期頤:100歲。
十一、古代官職任免升降
1、遷:調職、調動,一般指陞官;左遷則為降職調動。
2、謫:降職並遠調。
3、拜:授給官職。
4、授:授予官職。
5、擢:選拔,提拔。
6、除:免去舊職而任新職。
7、罷:罷免、停職。
8、免:免除官職。
9、黜:廢黜,貶退,也用於剝奪王位或太子的繼承權。
十二、地理部分
1、陰:山北水南陽:山南水北。
2、左:東為左右:西為右。
3、河:黃河。江:長江。
4、五嶽:泰山(東)、衡山(南)、華山(西)、恆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東、南、西、北六個方位。
7、八荒: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
8、中國的古稱:九州、神州、赤縣、華夏、九土、中華、華夏。
9、重要城鎮名,古今對照。
蘇州:姑蘇;
成都:錦官城;
南京:金陵、建業、建康、丹陽、江寧、白下、石頭城;
揚州:維揚、揚城、淮上、江都、廣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開封:大梁、汴梁、東京;
鎮江:京口;
杭州:臨安、武林、錢塘。
10、我國部分城市別稱
昆明春城
蘇州中國的威尼斯
重慶山城、霧城
拉薩日光城
廣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長江上的三個火爐:重慶、武漢、南京。
十三、天文部分
1、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顆亮星,北極星,北方天空的標志。
2、閏年,以陰歷年除以4或100(年號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閏年。
3、二十四節氣:(見字典節氣歌)
4、傳統節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陽,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紀年法
(1)公元紀年法。
(2)皇帝、年號紀年法,慶歷四年春。
(3)天乾地支紀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計算方法:用公歷年代除以10,余數為天干順序。
用公歷年代除以12,余數為地支順序。
例如:1919年,農歷年號,天干計算時,用1919年除以10,余數為1,對表1為辛;地支計算時,用1919年除以12,余數為3,對表3為亥,那麼1919年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發生在1919年。
6、紀月法(不常見,略)。
7、紀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
8、紀時法
日出5-7;食時7-9;隅中9-11;日中11-13;日昃13-15;晡時15-17;日入17-19;黃昏19-21;人定21-23;夜半23-1;雞鳴1-3;平旦3-5。
④ 只奈,紅豆染相思,清露亦念淚
相思
輕幕遮冪處,星海映冰盤。
閑壇花蒲,株株草,結展對對紅豆。
涼露寒霜,片片葉,沾染粒粒滾珠。
君見,羨花草,擷摘紅豆寄相思。
君受,絲絲冷侵心,取露誤與淚相融。
君曰:只奈,紅豆染相思,清露亦念淚。
⑤ 《游武夷記》曹學銓 譯文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游武夷記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曹學佺 文學體裁:散文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以七夕前一日發建溪[1],百里,抵萬年宮[2],謁玉皇太姥十三仙之列[3],履漢祀壇[4],即漢武帝時所謂「乾魚薦武夷」者也[5]。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為大王[6];次而稍廣,為幔亭[7]。按魏志[8]:「魏子騫為十三仙地主[9],築升真觀於峰頂,有天鑒池、摹鶴岩諸勝。以始皇二年[10],架虹橋而宴曾孫,奏『人間可哀』之曲。」今大王梯絕不可登,幔亭亦惟秋蟬咽衰草矣。玉女兜鍪之下[11],數里,為一線天[12]。道經友定故城[13],虎為政,遊人不敢深入。兩崖相闔者里許,中露天光僅一線。有風洞,白玉蟾斬蛇於此[14],今祠之,而肅殺之氣猶存雲。 移舟過大藏峰[15],踵御茶園,萬磴而上,其山如鳥巢,蓋魏王易裸服以登天柱者[16],為更衣台。渡隔岸,謁朱子所讀書[17],拜其遺像,徘徊久之。以一徑入雲窩,陳丹樞修煉之所[18],存其石灶。出大隱屏以西[19],登接筍木梯鐵纜之路[20],視上則恐錯趾,視下則恐眩目;千盤而度龍脊,乃有仙弈亭可憩。修竹鳴蟬之外,黃冠啟閉於丹房而已[21]。天游雖稱崔嵬過之[22],然迢梯可肩輿入[23]。登一覽台[24],於是三十六峰之勝,可屈指數矣。復命舟里許,過隘嶺,為陷石堂。小橋流水之中,度石門而桑麻布野,雞犬聲聞,依稀武陵之境乎[25]?於是望鼓子峰相近[26],穿修篁五里,木石棧道,相為鉤連。叩岩石,逢然作鼓聲[27]。岩下為吳公洞,洞旁為道院。 是游凡以次達九曲矣[28],乃歸萬年宮。從山麓走二十里,游水簾[29],亂崖飛瀑而下,衣裾入翠微盡濕。以別澗出崇安溪之西楚道上。 曹學佺曰:「余考《武夷祀典志》,詳哉其言之,則知人主之媚於神仙所從來矣。始皇遣方士徐市求仙海上[30],而武夷不少概見[31],何以故?又按魏子騫遇張湛十三仙,及宴曾孫,俱始皇二年事,何其盛也?而後無聞焉。夫山靈之不以此易彼[32],明矣。語雲:『遺榮可以修真』[33],是之謂夫?」[1]
編輯本段作品注釋
[1]七夕:農歷七月初七。建溪:水名。閩江上游。 [2]萬年宮:又名萬年觀,唐朝建築。欲稱武夷宮。 [3]玉皇:玉皇大帝,道教尊神。太姥(mǔ):道教尊神。十三仙:傳說戰國末魏王子騫訪道,入武夷山,隨後張湛、孫綽、趙元、彭令昭、劉景、顧思遠、白石先生、馬鳴主、胡氏、季氏、二魚氏等十二人也到武夷山修煉,共推王子騫為主。後遂稱十三仙。 [4]履:登上。漢祀壇:漢武帝所立祭祀武夷君的壇。 [5]「乾魚薦武夷」:漢武帝時,有人奏請祭祀各方神靈以擬出規格,其中有「武夷君用乾魚」說。 [6]大王:大王峰。又稱紗帽岩,海拔530米。 [7]幔亭:峰名,在大王峰北側,崇陽溪畔。 [8]魏志:《三國志》中魏志。 [9]魏子騫:魏國人王子騫。 [10]始皇二年:相傳公元前245年(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武夷君在幔亭峰大會鄉人。呼鄉人為曾孫。 [11]玉女:峰名。兜鍪(móu):峰名。 [12]一線天:又叫靈岩。岩頂斷裂張開,長約200米。寬約1米,下與三個岩洞相連。從洞底仰視,岩頂呈現天光一線。 [13]友定:陳友定,元末統領福建八郡的平章。 [14]白玉蟾:道士。曾居武夷山中。南宋嘉定年間奉詔入朝,封紫清明道真人。 [15]大藏峰:峰名。 [16]魏王:魏國人王子騫。易裸服:改穿袒露身體的衣服。天柱:即天柱峰。 [17]朱子:南宋學者朱熹。 [18]陳丹樞:陳省,曾任兵部侍郎,1583年(萬曆十一年)隱居在雲窩。 [19]大隱屏:峰名。 [20]接筍:峰名。 [21]黃冠:道士的別稱。 [22]天游:峰名。 [23]肩輿:轎子。此處指乘轎。 [24]一覽台:在天游峰頂。 [25]武陵之境:代指桃源洞。風景近似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武陵桃花源。 [26]鼓子峰:在武夷八曲。 [27]逢(péng):鼓聲。 [28]九曲:九曲溪。共有九個大的彎曲,依次稱一曲……至九曲。 [29]水簾:水簾洞。武夷山最大的岩洞。 [30]徐市:齊人,一名徐福。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219年),曾派徐市入海求仙。 [31]不少概見:不見梗概。此指《武夷祀典志》對徐市求仙事不見一點兒記載。 [32]山靈:山神。易:改變。 [33]修真:此指存養本性。[1]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此文選自《皇明十六名家小品集》。作者所游覽的是福建崇安縣境內的武夷山,是著名的道教勝地。作者的游蹤從萬年宮起,又返回萬年宮,記述了沿九曲溪所見的山水名勝,特別是根據《武夷祀曲志》的記載,考察了有關道教傳說的遺跡。[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曹學佺(1574—1647),字能始,號石倉,侯官(今福建閩侯)人。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進士。任四川右參政、按察使。天啟間官廣西參議,因著《野史紀略》被劾削職。明亡後,曾任南明唐王禮部尚書。清兵入閩,自縊山中。著有《石倉集》、《蜀中廣記》,又選輯上古至明代詩歌,編為《石倉十二代詩選》。[1]
⑥ 汪道昆的人物簡介
汪道昆,又名汪守昆,明代著名戲曲家、抗倭名將。初字玉卿,改字伯玉,號高陽生、別署南溟、南明、太函氏、泰茅氏、天遊子、方外司馬等,徽州歙縣西溪南鄉松明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初任義烏知縣,歷官武選司署郎中事員外郎,襄陽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鄖陽、湖廣巡撫等職,仕終兵部左侍郎。3歲,受祖父啟蒙,祖父口授唐詩百首,皆能成誦。有客人來的時候,常令其背誦唐詩,活躍氣氛。6歲,讀私塾,聰慧異常,過目不忘。少年時,常讀一些非科舉讀物,如稗官野史和小說。曾試作戲曲,遭到父親的禁止。19歲為郡諸生,20歲後曾有一段游學浙江的經歷,拜浙江餘姚邵世德為師。汪道昆於1547年中進士,少年得志,堪稱一帆風順。歷任義烏縣令、襄陽知府、福建副使、兵部左侍郎等職務。
汪道昆不僅武略超群,文韜也相當出眾,為文簡而有法,作詩風骨俱佳,有《太函集》120卷,收散文106卷,詩歌1520首,堪稱多產作家。汪道昆精通音律,在戲曲創作方面有較高水準,所制雜劇清新俊逸、詼諧多姿,影響很大,傳世的共有五種:《高唐夢》、《五湖游》、《遠山戲》、《洛水悲》、《唐明皇七夕長生殿》。另著有《北虜紀略》1卷、《數錢葉譜》1卷等。《明史·文苑傳》有汪道昆傳。
⑦ 康熙年間思想和藝術上戲劇的最高成就
康熙年間,隨著清朝統治趨向穩定,明亡的陣痛歸於平靜,文人們開始更多地以一種空幻與傷感的情緒來看待明清之際的歷史興亡。這時在戲劇方面出現了洪升的《長生殿》與孔尚任的《桃花扇》這兩部名作,前者以安史之亂為背景,後者直接以南明政權的覆滅為背景,把美好愛情的喪失和政治的變亂相聯系,取得感人的效果,它們在不同程度上都與上述社會情緒有關聯。而兩位作者也因他們的優秀創作,獲得「南洪北孔」的稱譽。
《長生殿》是一部以寫「情」為主、兼寓政治教訓與歷史傷感的作品,但這和反清意識沒有什麼關系。《罵賊》一出,寫樂工雷海青責罵安祿山和投降的官員,也主要表現正統的「忠義」思想,將此解釋為對清人及降清官員的諷刺,實屬穿鑿。洪升的父親、外祖父都是清初就出仕的,他本人也有意於仕途,不可能把清朝統治者斥之為「賊」。如果有所指,也只可能指李自成,這倒是符合當時一般文人的態度的。
《長生殿》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實不及《桃花扇》。這可能有寫作難度上的問題。劇中的唐明皇,既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又是一個傳說人物,分寸不易把握。為了突出「情」的主題,作者寫他在馬嵬坡兵變中「寧可國破家亡」,寧可棄舍「九重之尊,四海之富」(《埋玉》),也不願棄舍楊貴妃,這和「皇帝」的身份難以相符。在其他各出中,唐明皇的性格也大抵集中在痴於「情」這一點上,顯得比較簡單。楊貴妃的形象,在前半部分寫她恃寵驕縱,為獨占唐明皇的歡心而機變百出,又因害怕失寵而憂心忡忡,性格較為豐富,也切近一個寵妃的身份。其他人物,如作為忠臣義士的郭子儀、雷海青等,都顯得簡單化。
《長生殿》藝術上的長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其一,在結構方面,全劇長達五十齣,場面壯麗,情節曲折,而組織相當嚴密。李、楊愛情是戲的主線,這條主線又以一組道具——一對金釵、一隻鈿盒貫穿始終,隨情節變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屬於交代性的第一出《傳概》不算,劇本一開始就直接進入他們二人以金釵鈿盒為定情信物,而後經過一番波折,至七夕長生殿盟誓,形成一個高潮;緊接著安史亂起,馬嵬坡兵變,楊貴妃慘死,李、楊的愛情轉化為悲劇,而作為信物的金釵鈿盒成為隨葬品;其後再描寫他們「那論生和死」(《傳概》)的深情,已成蓬萊仙子的楊貴妃拆金釵一股、鈿盒一扇托道士轉交唐明皇,又堅前盟;最終二人在天宮團圓,金釵再成雙、鈿盒又重合。對「釵盒情緣」的刻意描寫,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同時,劇中又巧妙地把宮廷內外的政治與社會生活情景與李、楊愛情的線索組合成一體,寫了安祿山、楊國忠、高力士、李龜年、雷海青等各式人物乃至村婦小民的活動,使劇情顯得很豐富,又層次分明地展開。除了後半部分稍略拖沓而外,全劇顯示了作者傑出的構造能力。
其二,《長生殿》的曲詞優美,尤為人們稱道。從文字上說,它具有清麗流暢、刻畫細致、抒情色彩濃郁的特點。前面說劇中唐明皇的形象比較簡單,但在寫他痴於「情」這一點上,還是很深入的。如《聞鈴》一出,繼承《長恨歌》、《梧桐雨》的筆法,借風聲雨聲,襯托唐明皇心中的纏綿悱惻之情: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驚。遙聽隔山隔樹,戰合風雨,高響低鳴。一點一滴又一聲,一點一滴又一聲,和愁人血淚交相迸。對這傷情處,轉自憶荒塋。白楊蕭瑟雨縱橫,此際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間濕亂螢。只悔倉皇負了卿,負了卿!我獨在人間,委實的不願生。語娉婷,相將早晚伴幽冥。一慟空山寂,鈴聲相應,閣道崚嶒,似我回腸恨怎平!(《武陵花前腔》)
這可以說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而隨著人物身份的不同,《長生殿》曲辭的風格也多有變化,如前面抄錄李龜年流落江南時所唱的一支曲子,別有一種蒼涼的感覺;劇中有幾支民間百姓的唱詞,則大多偏向於通俗風趣。在音律上,不但洪升本人精於此,而且還得到曾作《九宮新譜》的專家徐麟的幫助,所以「句精字研,罔不諧葉」(吳儀一序),即使從書面誦讀,也能感受到那富於音樂性的美感。由於《長生殿》具有很好的舞台效果,當時傳演極盛:「愛文者喜其詞,知音者賞其律,以是傳聞益遠。畜家樂者,攢筆競寫,轉相教習。優伶能是,升價什佰。」(同上)至今,《長生殿》的若干出還常常在昆劇舞台上演出。
《桃花扇》可謂中國古典戲劇的最後一部傑作,在許多方面均富有藝術創造性。
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說,女主角李香君給人的印象頗為深刻。明末秦淮名妓多與當代名士交往,且表現出對於政治的熱情(參見陳寅恪《柳如是別傳》),這使她們多少能夠擺脫由妓女身份帶來的屈辱感。《桃花扇》把李香君放在政治斗爭的漩渦中來刻畫,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特點,雖說不免誇張(如《罵筵》),但她的聰慧、勇毅的個性,還是顯得頗有光彩。
《寄扇》一出,寫香君堅不下樓,以示對侯方域的忠貞,蘇昆生問她:「明日侯郎重到,你也不下樓么?」香君道:「那時錦片前程,盡俺受用,何處不許游耍,豈但下樓?」在對政治派別的選擇和對情人的忠貞中,包含了對美滿人生的憧憬,這樣寫人物,讓人覺得比較可信而可親。
中國古代戲劇寫到政治斗爭時,正反兩面人物的品格常呈現為相反的極端,《桃花扇》雖不能完全擺脫陳套,但已有較明顯的改進。如阮大鋮本是著名戲曲家,劇中既寫了他的陰險奸滑,也注意寫他富於才情的一面;對復社文人,劇中也觸及了他們風流輕脫的名士派頭。尤為突出的,是在正反兩面之間,作者還刻畫了幾個邊緣性的人物,其中楊文驄寫得最為成功。他能詩善畫,風流自賞,八面玲瓏,政治上沒有原則,卻頗有人情味;他依附馬、阮而得勢,但在侯、李遭到馬、阮嚴重迫害時,又出力幫助他們。象徵李香君高潔品格的扇上桃花,是他在香君灑下的血痕上點染而成,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筆。由於他的存在,劇情顯得分外活躍靈動。
總之,在古典戲劇中,《桃花扇》較多地注意到人物類型的多樣化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孔尚任非常重視戲劇結構。在《凡例》中,他提出劇情要有「起伏轉折」,又要「獨辟境界」,出人意料而不落陳套,還要做到「脈絡聯貫」,緊湊而不可「東拽西牽」。這些重要的戲劇理論觀點,在《桃花扇》中得到較好的實現。全劇四十齣,外加開場戲、過場戲、尾聲四齣,規模略近於《長生殿》,但劇情要比後者復雜得多。劇中以桃花扇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道具串聯侯、李悲歡離合的愛情線索,又以這一線索串聯南明政權各派各系以及社會中各色人物的活動與矛盾斗爭,紛繁錯綜、起伏轉折而有條不紊、不枝不蔓。從戲劇的構造能力來說,《桃花扇》在古代戲劇中也是很突出的。
《桃花扇》的悲劇性的結局,有力地打破了古代戲劇習見的大團圓程式,給讀者或觀眾留下了更大的思考餘地。盡管作者未必是有意識的,但他確實觸及了一個相當深刻的問題:
在強調個人對群體的依附性的歷史狀態下,某種群體價值的喪失便直接導致個人價值的喪失,這造成了人生的不自由和巨大痛苦。
《桃花扇》的曲辭偏於典雅,不及《長生殿》的優美生動,但也不乏精采之處。前面舉例的兩支曲子,就是深受人們贊賞的佳作。
在《桃花扇》寫成之前,孔尚任還和顧彩合作寫過一部《小忽雷》傳奇。小忽雷是唐宮的樂器,孔尚任曾有收藏。唐人段安節《樂府雜錄》載,唐宮女鄭中丞善彈小忽雷,因忤旨賜死,為宰相權德輿的舊吏梁厚本所救,遂結為夫婦。《小忽雷》即以此為藍本,牽入文宗時代一些著名文人的活動以及文士與宦官的斗爭,敷演成劇。其文辭優美,但總體成就遠不如《桃花扇》。
⑧ 福州的歷史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白塔、烏塔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此外,福州在我國歷史上還曾兩次被作為臨時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當時南宋政權的國都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及太後均被元兵俘虜,其兄趙昰於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稱端宗皇帝。當時的福州成為臨時首都,改年號為「景炎」。但是,還不到半年時間,元兵又從浙江向福州進軍,十月攻破邵武城,經南平而下,於十一月逼近福州。當時閩府尹王剛中開城門投降,端宗皇帝從海路逃往廣東。
第二次福州被臨時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被奉監國,於是在福州稱帝,改紀元為「隆武」,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時改福建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為皇帝行宮,並封一批文武官員要職,猶如京城規范。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封為「平虜侯」,鄭成功賜為國姓(朱)。但不久,鄭芝龍叛變降清,形勢逆轉。仙霞嶺重關百里無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見勢不妙,決定離開臨時首都福州,經南平轉閩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閩北建寧縣,並直驅南平,朱聿鍵皇帝倉卒逃往長汀,這年八月(1646年)他與愛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⑨ 清朝女子難產休克,被誤認已死入棺下葬,還有哪些命運悲慘的故事
竇娥冤、漢宮秋、長生殿、昭君出塞、琵琶記、桃花扇
考古學家在黑龍江發現一座比較特別的清朝古墓。據考古學家研究,這座古墓應該有200多年的歷史。而且從古墓的規格來看,古墓的主人並不是普通老百姓,他的主人應該有著不一般的地位。可惜隨著考古專家的深入發掘,發現了很多盜洞。這也從側面證明墓中的主人也非普通人,才會導致這么多盜墓賊對他心懷不軌。這個墓值錢的東西幾乎都被掏空了,除了正中心的棺材,沒有任何人動過之外。
出於對於科學研究,考古專家還是決定開棺,但是開棺那一幕,卻讓人十分震驚。棺材裡面放了一副女性骸骨,而且死得極為凄慘。兩只手骨都有很明顯的磨損和斷裂,看起來就像是被人活埋那樣。從棺材中各種明顯的抓痕,可以看出生前的女子是那麼激烈掙扎。
三、推斷該女子難產出現假死狀態,被活埋
隨著進一步研究,專家發現了發現該名女子還有一個完整胎盤。由此他們認為,該女子可能因為生產的時候遇上難產,導致一時昏厥,出現假死的狀態。而當時醫療水平不成熟,導致誤判該女子已經死去。家裡人認為她已經死去,就開始著手她的葬禮。
6.明代,孟稱舜,《嬌紅記》
王嬌娘與書生申純“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最後雙雙殉情,第二年清明節,嬌娘的父親到女兒墳前,看見一對鴛鴦在墳前嬉戲。
7.清代,李玉,《清忠譜》
明代,閹黨魏忠賢等人謀害東林黨人,描述了顏佩韋等“五人義”捨身仗義的市民形象。
8.清代,洪升,《長生殿》
唐玄宗寵幸貴妃楊玉環,將楊兄楊國忠封為右相,楊家三姐妹封為夫人,二人在七夕夜,於長生殿對著牛郎織女星,立下相守之誓。
為討楊玉環開心,玄宗不惜耗費巨大資源,讓人海南島採回鮮荔枝,途中踏壞百姓的莊稼,踏死了很多行人,荒廢朝政,寵溺楊國忠和安祿山。
後來安祿山叛變,玄宗逃離長安,在馬嵬坡遇將士嘩變,請願處死楊家兄妹,玄宗悲痛下,讓高力士以馬韁勒死楊玉環。玉環死後夜夜懺悔,獲得織女星原諒。
郭子儀領兵擊敗安祿山,玄宗重返長安,悼念玉環,深夜聽鈴腸斷,見月哀痛,望玉環像痛哭,派人去海外尋蓬萊仙山,感動織女星,二人於月宮團聚。
9.清代,孔尚任,《桃花扇》
明末,侯方域愛上歌妓李香君,送她一把題詩扇,欲娶其為妻。阮大鋮為討好侯方域,送來厚禮,被香君拒絕,阮大鋮記恨在心,新帝登基後任用阮大鋮,他為報舊仇,陷害侯方域,侯投奔史可法。
阮強逼李香君另嫁他人,李香君不從,撞頭自盡未遂,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用血點在扇面畫出一樹桃花,直到南明滅亡,香君出家,侯方域為追尋香君,最後也出家學道而去。
10.清代,方成培,《雷峰塔》
白素貞行事有悖封建秩序,以法海為首的神權把她視為“妖怪”,為除掉她,法海極力拆散她和許仙,最後將白素貞鎮壓在雷峰塔。
⑩ 求 西廂記 長生殿 桃花扇 牡丹亭 拜月亭 的簡介
《拜月亭》 也稱《王瑞蘭閨怨拜月亭》《蔣世隆拜月亭》元·關漢卿作。主要寫書生蔣世隆與王瑞蘭在兵荒馬亂時候的離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劇情是:戰亂逃亡之中,王瑞蘭與母親失散,書生蔣世隆也與妹瑞蓮失散。世隆與瑞蘭相遇,共同逃難中產生感情,私下結為夫婦。瑞蓮則與瑞蘭的母親結伴同行。瑞蘭的父親偶然在客店遇到瑞蘭,嫌棄世隆是個窮秀才,門戶不相稱,催逼瑞蘭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與老妻及瑞蓮相遇。瑞蘭一直惦念著世隆,焚香拜月,禱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蓮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親密。蔣世隆與逃難途中的結義兄弟分別高中文武狀元,被勢利的瑞蘭之父招為女婿。世隆與瑞蘭相見,知她情貞,夫妻終於團聚。瑞蓮則與世隆的結義兄弟成婚。《拜月亭》全名《閨怨佳人拜月亭》,有《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本、《元人雜劇全集》本。http://ke..com/view/293557.htm 有詳細介紹《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與其《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http://ke..com/view/39853.htm 有詳細介紹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寫作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http://ke..com/view/26440.htm 有詳細介紹
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升(1645-1704年)所作的劇本,取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和元代劇作家白樸的劇作《梧桐雨》,講的是唐玄宗和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但他在原來題材上發揮,演繹出兩個重要的主題,一是極大地增加了當時的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內容;二是改造和充實了愛情故事。
故事描寫唐玄宗寵幸貴妃楊玉環,終日游樂,將其哥哥楊國忠封為右相,其三個姐妹都封為夫人。但後來唐玄宗又寵幸其妹妹虢國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楊玉環不快,最終兩人和好,於七夕之夜在長生殿對著牛郎織女星密誓永不分離。為討楊玉環的歡心,唐玄宗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從海南島為楊玉環採集新鮮荔枝,一路踏壞莊稼,踏死路人。
由於唐玄宗終日和楊玉環游樂,不理政事,寵信楊國忠和安祿山,導致安祿山造反,唐玄宗和隨行官員逃離長安,在馬嵬坡軍士嘩變,強烈要求處死罪魁楊國忠和楊玉環,唐玄宗不得已讓高力士用馬韁將楊玉環勒死。
楊玉環死後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諒,織女星說:「既悔前非,諸愆可釋」。
郭子儀帶兵擊潰安祿山,唐玄宗回到長安後,日夜思念楊玉環,聞鈴腸斷,見月傷心,對著楊玉環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尋找蓬萊仙山,最終感動了天孫織女,使兩人在月宮中最終團圓。
http://ke..com/view/40292.htm 有詳細介紹 補充回答: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經十餘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在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歷來受到讀者的好評。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訪翠》、《寄扇》、《沉江》等幾折。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滅亡的歷史戲劇。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當時清初正是考據學極盛時期,影響了作者忠於歷史的態度,劇本中絕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劇本所寫的一年中重大歷史事件甚至考證精確到某月某日,但由於並不是歷史書籍,劇中加入故事情節,人物感情刻畫,從深度和廣度反映現實,並且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是一部對後來影響很深的歷史劇。
明代末年,曾經是明朝改革派的「東林黨人」逃難到南京,重新組織「復社」,和曾經專權的太監魏忠賢余黨,已被罷官的阮大鋮斗爭。其中復社中堅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詩扇,而和其「梳櫳」(和妓女結婚非正式叫梳櫳)。阮大鋮匿名託人贈送豐厚妝奩以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曉堅決退回。阮大鋮懷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後,起用阮大鋮,他趁機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香君堅決不從,撞頭欲自盡未遂,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南明滅亡後,李香君入山出家。揚州陷落後侯方域逃回尋找李香君,最後也出家學道。
全劇其中穿插當時歷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鎮帶兵打內戰,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投河自盡等。
http://ke..com/view/19458.htm 有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