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東莞七夕鎮

東莞七夕鎮

發布時間: 2022-02-06 20:23:35

㈠ 東莞望牛墩是那個區的

望牛墩鎮是廣東省東莞市下轄的32個鎮區之一,指數與市政府管轄,不具體屬於哪個區。版

望牛墩鎮總面積31.59平方公里,位權於東莞市西北部,珠江三角洲以東,東江三角洲中部。地屬水鄉,瀕臨珠江口,東連萬江區和道滘鎮,西接麻涌鎮,南靠洪梅鎮,北依中堂鎮,離東莞市區10公里。全境東西窄,南北長,形如蕉葉。

(1)東莞七夕鎮擴展閱讀:

1、望牛墩風景名勝——七夕文化公園

七夕文化公園以七夕園為主體,以鵲橋相會、七夕節傳統民俗為主線,七夕文化公園內將設置七夕園、貢案廣場、星河池、許願樹廣場、鵲橋、文筆塔等眾多景點組成,集游覽、觀賞、文化、休閑、婚慶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游樂場所。

七夕文化公園、望溪河七夕文化長廊景觀、鵲橋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將成為望牛墩鎮永久性七夕文化標志,為望牛墩鎮打造「宜居水城,幸福家園」增添一道亮麗風景線。

2、望牛墩歷史名人——倫明

倫明(1875-1944),近代藏書家、學者。字哲如,一作哲儒。弱冠入庠,旋補廩生,27歲時中光緒舉人。次年(1902年)入京師大學堂,畢業後,復得舉人銜,分發廣西候補知縣。同年返粵,先後任兩廣高等師范學堂教員、兩廣方言學堂講席。

㈡ 請問:東莞潑水節是那個鎮區的習俗呢

橫瀝牛墟

橫瀝「三、六、九」在廣東農村擁有很高的知名度。所謂橫瀝「三、六、九」是指每逢農歷以三、六、九為尾數的日子,廣東各地客商、農民就雲集橫瀝,參加設在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橫瀝牛墟繁盛時,廣州每逢墟日都安排一趟專列開往橫瀝,方便人們前來趁墟。

每到墟日,橫瀝牛行熱鬧非常。「牛經紀」(又稱牛評議人、牛中人)穿梭其中,是交易里舉足輕重的角色。

橫瀝牛墟起源於明末清初,與三水西南、鶴山沙坪並稱廣東「三大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聞名遠播,橫瀝的商貿發展,和牛墟的興盛息息相關。

橫瀝牛墟交易地點曾幾度變遷,1995年位於鎮區駿馬路的現代化橫瀝牛行正式建成,橫瀝牛墟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牛行佔地面積19980平方米,建築面積22980平方米,是目前東莞最大單項耕牛市場。牛行設計美觀、具濃厚的園林特色,內設果林區、試耕區和園林式的交易區,並配有牛賓館、牛泳池、牛花園、牛醫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橫瀝牛行買賣牛隻品種甚多,水牛、黃牛、牛仔、壯牛、殘牛樣樣俱全,行內有經紀當場評價議價,買賣雙方當場交易。長期以來,來自本省、山東、安徽、湖南、廣西、福建等地的牛客絡繹不絕。現今,每逢新歷每三、六、九墟日,牛行成交量少則百多頭,多則上千頭。這些牛不但暢銷周邊地區,還遠銷港澳台和東南亞地區。橫瀝「三、六、九」,在新世界仍煥發出它特有的魅力。

望牛墩「七夕貢案」

七月初六晚「拜七姐」是莞邑傳統風俗之一,始於五代,尤以水鄉望牛墩為盛。民國民俗學家、篆刻家東莞人鄧爾雅就有記家鄉風俗《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詞》雲:「紙醉金迷鬥巧工,民間俗尚仿深宮。改將七夕從初六,南國猶存五代風。」並註:「七夕改為六夕,始於五代。以七夕諸大臣須赴宮乞巧會也。」可見莞邑地區陳貢案,擺巧物,拜「七姐」的民間習俗歷史悠久。

望牛墩「七夕貢案」的特色在於所有巧物均以農作物和生活中的廢舊物品作為製作材料,民間藝人手工製作而成。如以開心果殼制臘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作蓮花,雞蛋殼制燈,冬瓜瓜仁鑲龍柱,染色燈心作鳳燭,蜆殼粉制芙蓉吐蝶花,紅瓜子作櫻桃花,礦泉水瓶制酒杯、手綉小花鞋等等。所制巧物栩栩如生,美侖美奐,盡顯民間乞巧藝術之美。2006年代表東莞參加廣東省首屆文化遺產成果保護展,得到了朱小丹、雷於藍等省領導的廣泛贊譽,2007年先後入選東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作為省申報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廣東省博物館和東莞市飲食風俗博物館都分別收藏有望牛墩的七夕貢案。

二月初二「賣身節」

雲南傣族的「潑水節」遠近聞名,在東莞的東坑也有一個特別的民間傳統節日,全鎮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紛紛走上街頭,互相潑水、射水作樂,以祈求一年的好運,這就是當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的「賣身節」(也稱「射水節」、「歡樂節」)。

東坑的「賣身節」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該鎮塘唇村出現的「賣身」現象(即出賣勞動力)。當時,一些沒有自家田地的青壯年,在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紛紛到街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等著財主前來雇請。有田地的財主也在這一天來塘唇村,挑選賣身的青壯年,一雇就是一年。

後來,人們又傳說有天上的神仙在「賣身節」這一天下凡到東坑來普濟眾生,於是,「賣身節」便越傳越開,也越傳越神奇,遠近客商紛紛在二月初二雲集東坑,以祈神仙賜福,走時還要買件物品帶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稱「遇仙節」。

「賣身節」歷經數百年而不衰,隨著時代的變遷,「賣身節」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但人們依然保留了這天前往鎮上趕集的傳統。解放初期,人們又稱「賣身節」為「翻身節」,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賣身節」演變成了「射水節」和「歡樂節」。

近年來,東坑人民把這一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文化傳統保持下來,沿襲了「賣身節」這個古時的名稱,並賦予新的涵義。將這一傳統節日逐步發展成為「政府搭台,經貿唱戲」的大型招商和商貿活動的節日。

橋頭日

「橋頭日」是東莞市橋頭鎮一年一度的鎮慶日,已成為橋頭鎮的傳統節日。其起源於1987年7月,該鎮人大九屆一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6月28日定為「橋頭日」。其意義是:「橋頭日」為橋頭鎮人民的歡慶節日,通過邀請本鎮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投資設廠的外商賓客,各地的嘉賓、鄉親和有關領導,與全鎮人民共聚一堂。歡慶橋頭鎮一年各項事業的日益進步,檢閱兩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親身感受政通人和的盛世豐年,攜手共商開拓進取的宏圖大計。「橋頭日」是聯絡鄉情,廣交朋友,增進友誼,招商引資的盛會。

大嶺山蛇宴食肆
嶺山鎮烹制蛇宴十分講究,燉蛇湯用碩大的陶缸作容器,以燃燒中的木糠柴火「燜」成,味道濃郁,食客連喝十碗八碗不膩。

三禾宴

民間習族;東莞的水鄉片,以種植水稻為主,每年夏秋之交,禾花飄香,稻穀金黃,以禾花、稻穀為食物生存的禾蟲、禾花鯉魚、禾雀到了這個季節,都長得肥胖鮮嫩。人們將禾蟲、禾花鯉魚、禾雀捉來,烹飪,擺上宴席,招待客人,俗稱三禾宴,其風味別具一格。其中以道窖鎮的「三禾宴」最為著名。

龍舟競渡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全市各鎮(區)都有規模和形式不同的「龍舟節」和「龍舟賽」,其中石龍鎮、篁村區、萬江區、道窖鎮、麻涌鎮等最有規模和特色,非常壯觀。

荔枝節

東莞荔枝有「嶺南第一品」、「果王」之美稱,每年六月至七月荔枝成熟之際,全市各鎮都相繼舉辦「荔枝節」,節日期間有大型文體活動,商貿活動等。最引人的是遊人和客人親身到荔枝園采嘗鮮荔枝,別有一番風趣。其中大朗鎮、寮步鎮、大嶺山鎮、常平鎮石碣鎮、石龍鎮等主要產區最有特色。

㈢ 2020年望牛墩七夕節舉行嗎

中國各地都可將七來夕作為源情人節

(3)東莞七夕鎮擴展閱讀:望牛墩鎮,總面積31.59平方公里,位於東莞市西北部,珠江三角洲以東,東江三角洲中部,介於東經113°41′~113°45′,北緯23°05′~23°08′之間。地屬水鄉,瀕臨珠江口,東連萬江區和道滘鎮,西接麻涌鎮,南靠洪梅鎮,北依中堂鎮,離東莞市區10公里。全境東西窄,南北長,形如蕉葉。望牛墩鎮屬東江沖積平原,地表以河流沖積層為主;地形呈北東——南西向的長條形,地勢平坦低窪,東北稍高、西南低,地面高程1~2米,易受內澇積水之患。

㈣ 七夕情人節,東莞的虎門鎮和長安鎮哪個商場可以買到真正的Zippo防風打火機

這個我不建議到櫃台或是專賣店去買,這樣會花費一部分不必要的錢,比如,同一款打火機,網購的話價錢200元,櫃台或專賣店的價錢可能會達到400以上,所以不是很合算,還有打火機的油,火石,棉線這都是需要另外購買的,這樣花的錢就會更多一些,如果在網上購買的話,所有費用(打火機一個,一大一小兩瓶油,兩盒火石,一根棉線,這是一年的用量,再加上運費)加在一起不會超過300元,還是比較合算的,所以建議網購,你可以到京東自營店或是唯品會去看看。在天貓,zippo官方授權的網店有,Zippo天空專賣店 ,天祺煙具專營店,zippo代代專賣店,zippo芝寶鈞燦專賣店 ,zippo芝寶琦品專賣店 ,zippo聯益專賣店,同城戶外專營店,zippo中聯專賣店,zippo愛東專賣店,千長元zippo專營店,洋傑安zippo專營店,zippo芝寶桓祥專賣店,zippo益信專賣店,zippo頂盛專賣店,zippo明景浩專賣店,嘉賀煙具專營店,zippo鼎誠專賣店(天元順),zippo雙行線專賣店,紫荊zippo專營店,上海鐵勝專營店,旺頂煙具專營店。

㈤ 東莞最窮的三個鎮

這兒的「最窮」加了個引號,並不是貧窮的意思,而是因為它們在中國千強鎮中的排名靠後。

東莞28個鎮,均入圍了千強鎮(2017)名單,東莞前三甲是虎門鎮、長安鎮、厚街鎮,分別排名第7位、第9位、第17位。而後三甲則是企石鎮、望牛墩鎮、洪梅鎮,分別排名第304位、第437位、第465位。




這個千強鎮的排名顯然是根據GDP來的,翻看2017年東莞各鎮GDP,「墊底」的也正是這三位。不過在東莞墊底,在全國卻一點不墊底,可以用發達來形容。就拿最後一位洪梅鎮來說,GDP約68億元,相當於內陸一個縣的規模。

企石鎮位於東莞的東北角落,和惠州的博羅縣隔江相望。境內旅遊景點有:千年古樹秋楓、廣東歷史文化名村江邊村古建築群、5000多年歷史的萬福庵貝丘遺址、黃大仙古廟等優質文化遺產。



望牛墩鎮緊鄰東莞市區之一的萬江街道,始建於宋代,是一座擁有8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中國乞巧文化之鄉,七夕之夜的望牛墩,流光溢彩,遊人如織。城內有水鄉公園、七夕公園、文化廣場、濱江體育公園等公園。

洪梅鎮是中國花燈之鄉,有洪梅海濱長廊、洪梅文化體育廣場、洪梅迎賓廣場等值得一去的地方。洪梅設大型客運鐵路樞紐望洪站,交通便捷

㈥ 東莞七夕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東莞七夕節也叫七姐誕,莞人有拜七姐的習俗。「拜七姐」從七月初六晚開始到初七早上(天亮前)結束。在此之前,每家每戶都會用泥巴捏成各式各樣的七姐娃娃,還有其他神仙的模樣,再塗上顏色,惟妙惟肖。到了初六的傍晚,家家戶戶都把東西擺到街上去,從街頭擺到街尾,桌子上放有泥娃娃、酒、七種水果(富貴子、菱角、枯欖、奸豆、龍眼、香蕉、柚子)、七種鮮花(指甲花、壽馨花、老來嬌、雞旦花、米子蘭、姜花、雞公花)、還有一些針、紅綠線和一盒爽身粉、胭脂等祭品。紅綠線和針是讓七姐織衣刺綉用的,而爽身粉和胭脂是讓七姐沐浴後使用的。有些人早早就把家裡院子的地板洗干凈,據說如果初七早上在地板上發現白色粉未狀的東西,那就是仙姐用過的爽身粉,也叫「仙女粉」,姑娘們如果抹上這些粉,皮膚就會變得白皙透紅、柔嫩光滑。一般的拜祭活動是從初七的凌晨12點一直延續到天亮前,大家圍在一齊燒「金銀衣紙」,然後跪拜天地,燒香祁求生活幸福美滿之類的,最後在家門附近撒上一攤米,寓意去除污氣霉運。拜祭活動結束後,有些地方還會組織街坊鄰里聚在一起看大戲。

七夕節前後兩天姑娘們都會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聚在一起焚香禮拜,向七姐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能早日過上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早生貴子等。在黎明時分,人們都會到河邊去沐浴打水存放起來,數年不變質。據說用這些水當地人稱「仙女水」、「七姐水」,洗過身子後,就會「無瘡無疥」,病痛全消,身體健康,還有美容功效。

舊時莞人還有「搖仙姑」的習俗。桌上擺滿與「八仙」有關的物品,寓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仙姑」指的就是「何仙姑」,當然少不了荷花。「搖仙姑」首先要准備好「道具」:兩雙長竹筷,一個簸箕,一根銅棒,還有一個銅孫和少許麵粉。然後要用竹繩把銅棒固定在簸箕上,在銅孫里鋪上一層薄薄的麵粉,兩人分別用長竹筷夾著簸箕倒立(面朝下,底朝上)放在銅孫上,立著不動。再接著就要問問題,問的當然就是女孩子們最關心的感情姻緣了,例如:配偶什麼時候出現?相貌如何?家境是否富裕等等,不過「搖仙姑」的人一般會事先去算過命或是求過簽,到了真正「搖仙姑」的時候只是為了確定一下是否准確,以求心安罷了。據說問題問完以後,簸箕就會自然地動起來,如果是對的就會在麵粉上畫出一個圈,錯的話就畫一個叉,問完一題就把銅孫上的麵粉搖均勻接著再問,等全部問完以後再念一段話寓示送仙姑走,整個程序就完成了。

「七夕」鵲橋通性情: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民間民俗傳統節日之一。某些地方稱「七月七——天河配」,某些地方稱「乞巧節」,而莞城人則稱「七姐誕」(俗稱拜七姐)。

關於這個節令,有著天河(銀河)相會的傳說:

農歷七月七日之夜,民間稱為「七夕」,傳說每年這一天,牛郎和織女要走過鵲橋渡天河而相會。只要看到銀河白氣奕奕光焰耀目,那就是織女東渡河……

東漢應勛曾撰《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近代流傳的版本,內容則豐富和健康得多。傳說中的牛郎是一個忠誠老實、正直勤懇的青年,他父母雙亡,依兄嫂過活。嫂嫂不賢,牛郎被逼分家出來,只分得一頭老牛,一輛破車和兩畝薄地,自耕自食。那「牛大哥」(牛郎對老牛的親切稱呼)見牛郎一人孤孤單單,想給他娶個媳婦,便告拆牛郎某月某日,有七位仙女下凡游戲,在銀河洗澡,只要取得其中一位仙女的衣服,那仙女就是他的妻子。牛郎按照「牛大哥」的話,在一個月色朦朧的認晚,取得了當中一位織女的衣服,自此兩人結為夫妻,情深意長。

牛郎織女婚後三年,男耕女織,恩恩愛愛,生下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不料織女下凡的事被天帝查悉,便派王母娘娘把織女押解回天庭受審。好好端端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無路,悲痛欲絕。「牛大哥」不忍目睹他們夫妻離散,遂撞斷犄角,化作一隻牛角船。牛郎挑上兒女,登上牛角船,騰雲駕霧去追趕織女,眼看快要追上,狠心的王母娘娘撥下頭上金簪,伸手一劃,天空中立時出現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與織女皆無法渡河,只好隔水相望。然而,他們的堅貞愛情卻感動了仁慈的鳳凰,它召集天下的喜鵲,在滔滔的天河上架起一座鵲橋,終於使這一對夫妻在七月七日相會了。這一天天空中紛紛揚揚落下的細雨,其實就是喜鵲落下的無數羽毛。

這個人物化了的美麗神話故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男女婚姻不能自由的殘酷現實,同時也表達了人民百姓的善良願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未竟夢寐……

另一個版本,稱農歷七月七日(七夕)為「乞巧節」表達了青年男女(尤其是婦女)對美好未來的一種追求。所謂「乞巧」,就是婦女們向織女乞求智巧。古代的乞巧活動大約分兩種,一種說法是「卜巧」,另一種說法是「泡巧」,還有一種傳說,於七夕之夜闌人靜之時,青年女子偷藏在古井或葡萄架下屏息靜聽,如能隱約聽到牛郎織女如泣如訴的竊竊私語,就是得巧。

農歷七月初七,東莞人稱之為「七姐誕」,又俗稱「拜七姐」。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織女(七姐)之堅貞愛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董永和七姐,企望通過虔誠祭拜,感動牛郎和織女為自己牽來稱心如意的心上人;之三是那些正在讀書的少年兒童,拜祭董永和七姐後,其父母則敬請董永和七姐給自己的兒女聰明智慧,心有靈犀,勤奮讀書,考取功名。解放前,此民間民俗傳統節日,在莞城是七月初六夜舉行的,甚是流行且隆重熱鬧。初六晚,各家須將已備好的祭品、紅絲線、七姐粉(形狀、大小與薺相似的白色扁圓的粉餅,稱「田臍粉」)等擺上神桌對著銀河方向,等到天上牛郎織女雙星開始出現在銀河鵲橋兩頭之時,即開始夢香點燭燒元寶酹灑虔誠拜之。拜時,常以四十九拜為真誠之心。看著天上董永與七姐漸漸靠近相會了,才算拜七姐儀式完畢。到初七大清早,人們都可在自家屋牆邊腳地上,見到有白色的微粒粉末。青年男女及小孩若拾之往臉上抹,據說會使皮膚嫩滑。還有一件令人難的解釋得清楚的事,初六夜五更時分,到河裡汲水貯藏之,數年不變質。若浸冬瓜或雪梨於一年之後,其水給「大熱症」(發高燒數日不退)者飲服,常會有效退燒。解放後,此日俗漸淡,如今卻沒流行了。

七夕這一民間民俗傳統習俗,雖帶著某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卻是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這個神話也拴住了數代人的精神,並帶入追求美好的意境,讓人們努力去實現。鵲橋通性情已成為往事矣。

㈦ 東莞的風俗

東莞婚禮的風俗習慣
各處鄉村各處例啊。東莞雖然不大,但是鄉鎮多,幾乎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的,非常麻煩。至於包利市嘛,我們叫「做人情」,就隨你與他的交情和他擺喜酒的地點而定啦。(其實如果不寫名在利市封上,哪裡有人知道是誰給的呢?)
東莞市春節習俗

【東莞觀察-十二樂坊】「年廿八,洗邋遢」

【本義】

《金蛇狂舞》是1934年聶耳根據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並親自指揮灌成唱片。樂曲配以激越的鑼鼓,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聶耳將其定名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對新中國的堅強嚮往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引申義】

春節搞衛生,你千萬不要想像成在屋子裡亂倒騰。事實上,為了這最重要的節日,全家人一起動起來幹活,不熱鬧才怪。

【坊談】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自己做清潔還是很有樂趣的,看著自己打掃、收拾好的家,特別有成就感,不管多累都覺得舒心。而且,在清潔的同時,你還可以整理一些陳年的舊物,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清理掉一些不用的東西,再添置一些新的,有時候只是一些小裝飾,就會讓整個家煥然一新。而這些事情,鍾點工是做不來的,他們只能幫你「清」卻不能為你「理」。

其實很多家務都是舉手之勞,以前我一兩個月也請不上一回鍾點工,洗洗曬曬、擦窗戶拖地板,幾乎什麼都自己做。在獲得滿足感的同時,也鍛煉了身體。所以,對有沒有必要請鍾點工做清潔,我的觀點是,能不請就不請,但是,問題總有兩面。一到年底,工作格外忙,眼看家裡臟亂起來,又沒時間打掃,這時候就會覺得大掃除是一種負擔了。過年前的大掃除與往常不同,平時可以做表面工作,過年了,中國人的習俗是不能把舊的、臟的東西帶到新的一年裡,所以,平時打掃時顧不到的邊邊角角也要翻出來徹底清潔,還真不得不請鍾點工幫忙。可不是這樣嘛!要不節前的鍾點工市場怎麼這么火爆呢!

春節將至,辭舊迎新,這段時間,家家戶戶都要把屋裡屋外打掃干凈,粉飾一新。春節前打掃衛生的習俗,在民間有些地方叫「撣塵」或者「采屋」,據稱意在洗去一年的纖塵,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氣象。

民間風俗素來「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傳承相習而時相變,南北有別又東西各殊。東莞「撣塵」的習俗又是怎樣呢?日前,記者就此專程采訪了東莞市收藏家協會會長張鐵文先生。張先生退休前在東莞市文化局工作,對東莞民俗頗有研究。

臘月十六開始大掃除

「舊時東莞,一般從農歷臘月十六開始,就可以打掃衛生准備過年了。」張鐵文告訴記者,臘月十六這天要吃未瑪(未牙),未瑪是指拜神用的祭祀品,如牛肉羊肉等,吃未瑪之後,大戶人家就給長工放假,這樣大家才有時間打掃家裡的衛生。

據悉,東莞人年前打掃衛生一般從打掃天花開始,然後是牆壁,打掃工具一般用青竹枝葉捆成的大掃帚,主要是清掃屋頂、屋檐及牆壁上堆積的灰塵、蛛網等臟物。還要清洗傢具、衣被、打掃庭院衛生等,一般要忙到小年,即臘月廿三。

「臘月廿三就開始要祭灶了。」張鐵文表示,祭灶其實也是搞清潔,按照民間傳統,文官一般在臘月廿三祭灶,武官和百姓在臘月廿四,疍家在臘月廿五。

祭灶必須有男人完成,祭灶就是祭灶君(灶王爺)的像,像貼在灶口上方,男人要在灶君像的嘴上塗上麥芽糖,用麻骨做天梯,用甘蔗拜,好讓灶君「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張鐵文表示,之所以說祭灶也是搞衛生,是因為祭完灶後要換上一張新的灶君像,灶君像可以在街上買到,是木刻版印刷在紙上的。據說有些人怕灶君走時勾走自己的老婆,在換灶君像時還要在旁邊杜撰上一張灶君婆的畫像。

而一些比較難洗的零碎物品一般在臘月廿八這一天清洗。張鐵文表示,東莞有句俗語,叫「年廿八,洗邋遢」,在東莞話里,爛塔是指一些小的零碎的東西,這些東西一般不經常清洗,比較臟。

女人洗頭,男人剃頭

打掃完屋內的衛生,就該搞個人衛生了。據介紹,在臘月十六之後,女人就可以洗頭了。

「女人洗頭很麻煩,也相當講究。」張鐵文表示,在他的記憶里,女人洗頭一般要放在屋子都打掃完之後,否則,打掃屋子又會把頭發弄臟。

據稱,由於以前沒有洗發水之類的東西,女人洗頭一般都用茶夫粉,茶夫是做茶油剩下的渣,是有毒的,可以毒昏塘虱,像豆腐渣一樣,洗滌效果很好。洗完頭發後,沒有結婚的少女就梳成兩個羊角辮,結了婚的女子要把發髻編好,發髻有蝴蝶結、飛天、蟠龍、螺等造型,編起來比較繁瑣。

相對於女人,男人則要簡單很多。張鐵文告訴記者,男人一般在臘月廿八之前一定要剃頭,因為正月里是不能剃頭的,否則,是會死舅舅的。

對於死舅這個說法,張鐵文表示是有典故的。據悉,清政府要求漢人剃頭,為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徵,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張鐵文稱,大人洗澡一般在年廿八,而小孩洗澡則在賣懶之前。賣懶是讓小孩拿著一個鴨蛋(廣州一般用雞蛋),插上線香到村外跑三圈,小孩嘴裡還要唱賣懶歌:「賣懶仔、賣懶兒,賣俾廣西王大姨。今日齊齊來賣懶,醒(明)朝清早過新年。」據說只要小孩子能把這個鴨蛋賣了就表示賣掉了一身懶惰,但是很多小孩都偷偷自己把鴨蛋吃了,回來告訴大人說已經賣掉了。

「賣懶在年三十,這一天一大早父母就會把孩子叫醒來,讓孩子起來洗澡換衣服,然後去賣懶,而換下來的衣服,在這天洗過後,來年就給弟弟妹妹穿了。」張鐵文說。

廁所不但要掃還要拜

據張鐵文先生回憶,一般在年廿八還要刮鍋底的煙灰。而神龕之類的,則是在未瑪之後,一般都是由男人來打掃。「廁所神是個特例,廁所一般在除夕晚上打掃。」張鐵文告訴記者,民間敬的廁所神叫紫姑,一般在年三十晚上打掃完廁所後,要在廁所插上蠟燭,上香拜廁所神。

對於那些養有家禽家畜的人家,打掃牛圈雞窩,則在臘月之前。張鐵文說,大年初一是不能打掃衛生的,水都不能潑出去,掃把也要藏起來,不能讓外人看到。
參考資料:南方日報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南方日報

㈧ 今年東莞市望牛墩七夕文化節什麼時候開始

東莞市望牛墩鎮第六屆七夕風情文化節定於8月5日至7日在文化廣場舉行。(准確答案)(因為我是望牛墩的)

㈨ 2020年東莞市望牛墎七夕節舉辦嗎

七夕節舉辦的,我覺得應該是不會吧。

㈩ 想知道: 東莞市 東莞茶山盧邊附近七夕公園 在哪有沒有人知道啊

你在茶山茶園坐2路車到盧邊加油站下車就可以了

熱點內容
蘭花指這首歌的故事 發布:2025-09-10 08:06:56 瀏覽:726
七夕的玖瑰 發布:2025-09-10 08:04:07 瀏覽:479
情人節的天鵝 發布:2025-09-10 07:58:48 瀏覽:8
開遠花藝 發布:2025-09-10 07:58:42 瀏覽:393
老舍養荷花 發布:2025-09-10 07:54:52 瀏覽:321
七夕花字 發布:2025-09-10 07:47:35 瀏覽:773
煎梅花大排 發布:2025-09-10 07:44:51 瀏覽:448
廢品變盆栽 發布:2025-09-10 07:43:09 瀏覽:297
傅海棠著作 發布:2025-09-10 07:38:32 瀏覽:535
七夕吻圖片 發布:2025-09-10 07:37:58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