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七夕節
① 七夕節4個6什麼意思
66大順希望你們的感情能順順利利
② 七夕節是那一天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傳說中是牛郎織女見面的日子,喜鵲去搭橋,呵呵,就是咱中國自己的情人節。陰歷七月初七,陽歷今年是8月6號
③ 七夕節都有哪些習俗
1、吃美食
每逢佳節吃美食我想應該也是中國的傳統。七夕節也不例外,過節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專屬美食---乞巧果子,又名巧果。是用油、面,蜜、糖做成的,而且會做成瓜果花草等各種好看的模樣,自己做了端出來吃或者拿出去賣。反正,七夕這天美食是不可少的。
2、供奉小玩偶
供奉小玩偶這個習俗大概是為兒童准備的。七夕時人們會做一些形象各異的小玩偶擺在家裡。最開始玩偶都是用土塑造的,做一些牛郎織女和小孩子的玩偶形象,或者牛啊羊啊的小動物形象。不一定多好看,但是有趣。後來卻越做越精緻,不只用金銀,還有的人做成跟真人一樣高的奇特玩偶。
3、穿針比賽
七夕節有三大比賽,穿針比賽其中最早開始流行的,大約從漢代開始。在七夕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女人女孩都會有出家門,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邊猜女郎織女相會會說什麼輕言密語,一邊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3)6七夕節擴展閱讀:
七夕的傳說: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
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④ 七夕節最浪漫的6大禮物
1、巧克力復
濃情巧克力,代表制著情侶間濃濃的愛情,最好送有創意的巧克力,例如巧克力花朵。
2、包包
包治百病啊,女孩子總是喜歡各種大小包包,選購一個化妝包或者手包送給女朋友吧!
3、化妝品
女孩子一般都愛美,送女朋友一件化妝品。可以送唇膏,睫毛膏,眼線筆等,最好是品牌的。
4、玩偶
預算低的話,可以考慮買個毛絨玩具,一般不會踩雷,女孩子都挺喜歡這類毛茸茸的東西的。
5、首飾
首飾的話就要看男生的眼光好不好了,一般耳墜、手鏈、項鏈是比較常見的,商場里也比較好買,基本上簡約大方的首飾一般沒啥問題。
6、衣服
七夕之後馬上入秋了,可以送秋裝。如果女朋友是喜歡穿漢服、jk制服的也可以直接買一套送她,不過這種下單前,最好先問一下,或者去她常買的店給她買。
⑤ 什麼是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的習俗主要如下:
1、乞巧: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穿針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傳說: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在民間,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
2、觀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像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3、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出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4、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5、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為求自保,裝病在家。魏武帝派親信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在家中曬書。魏武帝得知,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收押。司馬懿只好遵命。另外,《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6、賀牛生日
古時兒童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7、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⑥ 7個與七夕節相關的知識是什麼
1、關於七夕節的最早記載,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裡面這樣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
2、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3、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4、七夕節,是以牛郎和織女忠貞不屈、心心相印的愛情故事為背景,借古喻今,人們追求美好的愛情,期望天賜良緣,喜結連理,是一個浪漫的節日。
5、七夕節習俗眾多,在過去,多是組織祭拜活動,如拜七姐、拜牛郎、拜魁星、拜七娘媽等等;還有七夕乞巧卜巧活動,如「穿針乞巧」、「蘭夜鬥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和「投針驗巧」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
6、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7、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