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國禮
❶ 黃山的資料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景區由市直轄),為三山五嶽中三山之一,有「天回下第一奇山」之美答稱。為道教聖地,遺址遺跡眾多,傳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徐霞客曾兩次游黃山,留下「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嘆。李白等大詩人在此留下了壯美詩篇。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黃山是著名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
❷ 蘭州最最好玩的地方,好吃的小吃有哪些,特急。。。。。。。。。。。
白塔寺公園
❸ 有沒有適合小朋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形象
一、《中國傳統節日故事》
一套8本書,講述了8個中國傳統節日故事:小年、春節、元宵、二月二、端午、七夕、中秋、臘八節的故事。
年獸、灶王爺、牛郎織女的故事,端午節又是怎麼來的……文字簡練,充滿童趣。讓孩子在故事中了解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
幾年前第一次看到這套書的時候,真的滿滿的感動。就像是回到了小時候,這就是我們傳統的圖畫書啊。我有朋友稱之為濃濃的上古風。
看了看圖書介紹,為這套書作畫的,幾乎都是大師級的人物。比如《七夕的故事》出自著名戲曲人物畫大師馬得先生之手,他的作品曾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世界文化遺產大會。
這套書,從我家孩子三歲多時開始讀,現在小學了,還能讀。每逢節日的時候,就拿一本有關的書出來,特別應景。
2、《過年了》
這是一本樂樂趣出品的立體翻翻書,過年必備。
書中藏著奇妙的翻翻、抽拉、信袋等小機關,不但介紹了從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十五的各項春節的儀式,還能讓孩子自己動手玩。
比如貼春聯、拆紅包、大年三十吃團圓飯上菜、大年初一幫書里的人換新衣等等,最後書里立體的大紅燈籠和舞龍也是非常氣派。
讓孩子在動手和游戲中,了解過年的各種習俗,同時又非常好玩。
3、《美猴王系列》叢書
這套書一共有4輯,每輯8本,是一套很不錯的中國原創兒童圖畫書。根據《西遊記》改編,三十二位美術名家共同繪制。畫面非常的中國風,就像我們小時候看到的經典影片,仔細看了下繪者介紹,果然是有原因的。
故事精煉,每頁也就兩三行字。學前孩子親子共讀,或者只看圖畫都不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可以獨立閱讀。
可以說,中國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看著《西遊記》長大的,無論是影視劇還是動畫片。但是,在小時候,給孩子買一套這樣的關於西遊記的圖畫書,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的。
4、《了不起的中國建築》
超大開本的立體書,打開之後非常震撼,共收錄了8個大型的立體紙雕,包括萬里長城、故宮、莫高窟、兵馬俑等。
中國的八大古跡和中國古建築的魅力相結合,無與倫比。還有立體書的各種小機關,孩子們都比較喜歡。
5、《詩歌里的二十四節氣》
一個節氣一首古詩,讓小朋友在接受古詩熏陶的同時,了解二十四節氣。
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意和農業社會中大自然的趣味,總是有著獨特的美。
還有一套類似主題的書,是電子工業出版社的《二十四節氣里的詩》,都是古詩和節氣相結合的書。
6、成語故事
《中華傳統老故事:成語故事》平裝10冊。
還有一套《中國繪 成語故事》這本書是小開本,48開的,對書的大小沒有概念的,可以大概了解一下尺寸。每輯有100冊,比較薄。每冊一個成語小故事,兩三分鍾讀完。
❹ 中國最有名的畫家都有誰
例如:我國近現代的著名國畫大師有:任伯年、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李苦禪、傅抱石、何海霞、陸儼少、石魯、趙望雲、林鳳眠、陳半丁等。
近現代以及當代還有一批對中國美術有巨大貢獻的國畫大家如:吳冠中、黃胄、蔣兆和、潘天壽、豐子愷、溥心畲、吳作人、劉海粟、朱屺瞻、黃君璧、劉奎齡、吳湖帆、於非闇、張善孖、關山月、黎雄才、錢松岩、宋文治、葉淺予、啟功、朱宣咸、亞明、梁樹年、胡潔青、白雪石、田世光、俞致貞、劉力上、秦嶺雲、董壽平、趙無極、王雪濤、崔子范、方濟眾、魏紫熙、
程十發
、賴少其、唐雲、謝稚柳、
陳佩秋、黃永玉、李斛、孫其峰、劉繼卣、張仃、陳大羽、尹瘦石、蘇葆楨、於希寧、關良、宗其香、黃苗子、郭傳璋、高希舜等。
當代有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實力派國畫家如:劉大為、臧伯良、周思聰、盧沉、
范曾、張凡、付強
王明明、張潤生、薛宣林、宋滌、白啟哲、袁曉岑、馬振生、袁運生、袁運甫、李延聲、石齊、史國良、李小可、馮遠、於志學、劉文西、霍春陽、王為政、張立辰、何家英、李魁正、謝志高、:朱理存、王西京、李寶林、馮大中、宋雨桂、趙志田、韓美林、楊之光、方增先、賈又福、王子武、林墉、龔文楨
、喻繼高、劉寶純、秦劍銘、梁岩、一然、張道興、郭怡孮、金連經、劉勃舒、紀清遠、徐希、李燕、齊良遲、李行簡、施大畏、金默如、田黎明
盧禹舜
周彥生
等活躍於美術界,他們為中國的國畫創作與教育以及發展做出了巨大成績。
❺ 古人用什麼辦法求子
撒帳
撒帳婚儀起源於漢朝。《事物原始》說:「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帳中共坐,歡飲之後,預戒宮人遙撒五色同心花果,帝與夫人以衣裾盛之,雲得果多,得子多也。」
電視劇《甄嬛傳》中,嬛嬛承寵歸來,回到寢殿時,四郎就給了她一份撒帳之禮的驚喜——用紅棗、花生、桂圓、蓮子鋪撒在榻上,祈求早生貴子,多子多福。
觀音送子
送子觀音觀音是隨著佛教而進入中國的。觀音進入中國後,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發生了一連串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是觀音的性別由男性變為了女性。
觀音是法力無邊、無所不能的菩薩。但民間崇拜她,卻主要不是由於她那些眾多的虛幻的法力,而是在於她能送子。至近現代,人們賦予了觀音送子的職能,世音所傳她的靈驗,則少有救苦救難,而多為送子。所以老百姓到觀音廟里去燒香或家中供奉觀音神像,主要是為了祈子。觀音送子的觀念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
更多內容可參考:http://weibo.com/3708427302/profile
❻ 如何在現代商業城市振興中華禮儀
以儒家思想在現代商業城市振興中華禮儀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的個案
馮瑞龍、Irene Chung--第五屆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作者簡介:馮瑞龍(1963— ),男,香港人,香港大學中文系碩士、澳洲格理菲斯大學博士。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前任助理教授,從事大學中西文學及戲劇教研。文化類編著包括:《華夏家訓》、《華夏教子詩詞》、《華夏女子庭訓》、《中華家訓—帝王將相的錦囊》。現任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常務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專業發展部副主任)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理事(義務秘書)。Irene Chung,女,香港人,香港大學學士,澳洲麥覺理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從事管理學教研。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會員。
摘要:本文指出中國目前出現經濟快速起飛,與禮儀急劇下降的相互逆反現像, 因此當前社會急需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而香港百年來華洋雜處, 傳統文化較薄弱, 因此對振興中華禮儀的思考和感受也會較深。內文環繞一個個案——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 介紹它的宗旨、如何以儒家思想賦予「禮」、「儀」在香港這個商業城市適用的現代意義?以及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略作簡報, 以期集思廣益, 眾志成城, 與各界人士共籌在現代商業化的社會, 復興儒學以及中華禮儀。
關鍵詞:儒家思想 中華禮儀 禮儀之邦 境外旅遊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 香港立法會粗口事件 《中華文化承傳》 禮儀在商業社會的現代意義 三國 三禮三節 三語
Using Confucian Thoughts to Revive Chinese Etiquette and Rituals in Modern Commercial City——
A Case Study: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Andy Fung、Irene Chung
Abstract:This paper spotlighted a paradox wher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society, on the other side, encountered a downturn of the Chinese 「Liyi」 (etiquette & rituals). In view of the undesirable downturn, it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Liyi embedded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for the sake of bringing in social harmony among Chinese in the community. Hong Kong is a commercial city mingl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local Chinese, living in it, are more aware of the essence of keeping the Chinese Liyi.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ints for enforcing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Liyi as its primary aim. It presented a number of useful references, concerns for discussions among attendees in the conference. Namely, they are: (1) an introction of the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its objectives, vision and work progress related to the revival of Chinese 「Liyi」, (2) revival and good use of 「Li」 and 「Yi」 upheld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3) urgent need to rebuild the good qualities of Liyi suitable for use in nowadays』 business context.
Key Words:Confucianism Chinese Liyi (etiquette and rituals) outside China Travel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Foul Language Incident of the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Book)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etiquette and rituals in modern commercial society 3 National 3 Rituals 3 Festivals 3 Greetings
一、問題出現: 經濟快速起飛與禮儀急劇下降
中國外交部發布《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07年版)》,詳細介紹了領事保護的概念、范圍、適應人群以及條件。值得關注的是,外交部在其中再次提醒中國公民:
<!--[if !supportLists]-->- <!--[endif]-->在境外要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
<!--[if !supportLists]-->- <!--[endif]-->在公共場合要表現平靜,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要大聲說話,避免突出自己;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要在公共場所參與他人的爭吵 (注1) 。
此外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在2006年8月發出的「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行動」通知中,承認國人在旅遊活動中有七大不文明行為:「不修邊幅、不講衛生、不懂禮儀、不守秩序、不遵法規、不愛護環境和公共設施、喧嘩吵鬧」(注2) 。
這樣的提醒,反映中國在經濟快速起飛, 與禮儀急劇下降的相互逆反。中國人在海外旅遊、經商、求學時的一些不文明行為,不僅與快速發展的旅遊業不相適應,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相匹配,亦令中國的「禮儀之邦」形象受損 (注3) 。
古語雲,「倉稟實而知禮節」(注4),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近20多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國人文明素質卻未能同步提高。因此,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下文稱:本會)及本文筆者強烈認為, 當前社會急需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
香港的經濟起飛始於上世紀70年代, 問題的出現以至對策, 時間上略略超前於全國。時至今日, 香港人在遵守交通燈號、排隊購票、乘車讓座、以及不亂拋垃圾等方面, 水準尚可, 當然距離「禮儀之邦」的理想尚遠。
舉例來說, 香港在2009年3月就發生立法會議員接連多次在議事堂上使用粗言穢語,引起各方側目的事件, 本會由本文筆者起草, 於4月8日發出「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 回應立法會粗口事件公開信」(注5), 表達本會理事會認為不論政見如何,議員在公開場合應注意「語言與禮儀」,以培養年青一代積極有為,言行有禮的好榜樣。因此香港與國內相比,可能也是五十步笑百步,振興禮儀仍有待各界努力。
不過香港百年來華洋雜處, 傳統文化較薄弱, 因此對振興中華禮儀的思考和感受也會較深。所謂「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注6), 下文就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的宗旨、如何以儒家思想振興「禮」、「儀」?以及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略作簡報, 以期集思廣益, 眾志成城, 與在座各位大雅君子共籌在現代商業化的社會, 復興儒學以及中華禮儀。
二、揭竿而起: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的宗旨
如前所述, 香港百年來華洋雜處, 傳統文化較薄弱, 因此對振興中華禮儀的思考和感受也會較深。本會名譽會長孔憲中教授曾說:
港人除了飲食外, 甚麼都是洋化了。穿的是洋服, 住的是洋房; 禮儀是洋的, 音樂游戲也是洋的。四千年來的華夏文化正走上沉沒的路(注7)。
有見及此,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於1997年冬由孔憲中教授發起籌組,2005年正式成立, 游社暖先生為首屆主席, 第二屆(現任)主席為楊靖嫻校長(注8)。本會現已注冊為非牟利文化慈善團體。
(一)理念:
1.以禮儀為美好文化符號與精神載體。
2.振興中華禮儀,將美好民族形式與精神注入生活言行,務求與現代中外文化接軌,無需偏執復古或強人所難。
3.於全球化之際,應突出民族特色,以確立民族身分,為世界文化增添姿采。
(二)目標:
1.取得社會大眾對本會所持禮儀理念之認同。
2.促進對優質中華禮儀之欣賞與崇尚、承傳與發揚。
3.重振民族自信與尊嚴,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煥發中華文化姿采。
(三)工作:
1.開展各種有關中華禮儀之研習、普及與推廣活動。
2.涉及范圍:學術研究、學校教育、藝術創作、寫作出版、媒體製作、展覽演出、文娛康樂、時裝工藝、旅遊服務、城市建設等。
(四)目前開展之重點項目:
1.推動禮儀之研究、整理與出版,並與友好機構合辦研討會。
2.推廣校園禮儀,如徵集校園禮儀資料,舉辨講座、開設禮儀課程。
3.籌建中華禮儀資料庫。
4.發表或提交意見,包括向北京奧委提交禮儀建議書,倡導「承北京奧運,行中華拱手禮」,以及建議於西九龍文娛藝街區設立中華禮儀館等(注9)。
(五)資源:
1.本會承蒙孔安道紀念金贊助籌組經費、智韜慈善基金贊助成立後部分經費。
(六)研究問題及研究方向:
1. 如何把華夏四千年的文化改善, 使其適合於21世紀的實用?
2. 如何以個人實踐來重新恢復這些 (改善後的) 華夏文化?
3. 如何組織會社來鼓吹和發揚這些 (改善後的) 華夏文化?
4. 如何使學校和其他文化團體參與這個文化重建的運動?
5. 如何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正視文化重建的重要?(注10)
今日中國走向世界,重視國體,振興中華禮儀,固經國之大業。本會之成立,旨在加入先導行列,希望所持目標及理念,得到政府當局與社會人士響應與支持,令中華禮儀得以振興(注11)。
三、集思廣益: 如何以儒家思想振興「禮」、「儀」?
無用諱言, 香港政府在1997年前並不熱衷中國文化教育。但回歸十年後, 在中小學教育的層次, 已大有改善。其中以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施仲謀教授牽頭的著作《中華文化承傳》(初中適用, 三冊本) (注12)及《中華文化擷英》(高中適用, 兩冊本)最為通行(注13)。
以《中華文化承傳》為例, 第七章. <情操禮儀>的選材十分全面恰當, 列出如下:
(一)中華禮儀的文化特色
(二)重要的禮儀
1五禮
2古代的婚姻
3古代的喪葬
4見面禮儀
5交談禮儀
6公共場所禮儀
7家庭禮儀
8稱謂、謙稱及尊稱
(三)重要的禮儀典籍
1《禮記》
2《孝經》
(四)文化思考:禮儀和品德情意
(五)認同和繼承優秀的禮儀精神 (注14)
以下提出本文筆者在香港的一些思考, 集思廣益, 討論如何在現代社會, 以傳統儒家思想, 振興經濟起飛後的中華「禮」、「儀」?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中國古代的特點及局限性。
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范,著重選取對今天商業社會有積極、普遍意義的文明禮儀。
正如不少學者所指出,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所以下文將「禮」和「儀」分述。
(一) 「禮」在商業社會的現代意義
在「禮」方面, 包括: 1.以禮待人; 2.禮尚往來; 3.敬老護幼。
1.以禮待人的現代意義
《禮記》<曲禮上>雲:「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注15)。。儒家認為, 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
香港是國際商業金融中心, 重視零售服務業、旅遊業等商業,多年前政府的旅遊發展局已在電視及傳媒提倡以下口號:「以禮待人, 賓至如歸, 遊客消費, 人人受惠」的禮貌運動。
與古代不同, 現代社會重視自由平等, 施受雙方不必「自卑而尊人」 。
2. 禮尚往來的現代意義
「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禮記》<曲禮上>又雲:「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注16)
與古代不同, 現代社會重視公平和公義, 贊成「以德報德」, 但不會同意「以德報怨」, 而是孔子所說的「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 才符合法治精神(注17)。
3.敬老護幼的現代意義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注18)
《孟子》<告子下>雲:「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注19)。
《禮記》<祭義>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20)。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
現代商業社會主張良心企業, 要照顧弱勢社群需要, 商場的出入通道及升降機也要「無障礙」。從市場學的角度, 這是擴大消費群, 從主流擴大至其他社會群體的需要。
(二) 「儀」在商業社會的現代意義
在「儀」方面, 包括:1.儀容整潔; 2.節慶適度; 3.綠色禮儀。
1.儀容整潔的現代意義
《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注21)。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居處恭, 執事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
現代商業社會, 十分重視公司員工的儀容整潔, 每天都由上司視察檢查, 成為獎罰升降的評審項目之一。
2.節慶適度的現代意義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節慶, 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式。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七夕、重陽、除夕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現代商業社會, 十分重視節日的消費文化。例如新年和聖誕節, 中秋節和端午節, 情人節和萬聖節(Halloween) (注22), 大小商場都堂皇布置, 更成了應節食品和消費商品公司的重點市場項目。例如近年情人節和聖誕節晚餐每位收貴高達二、三百港元; 中秋節和端午節推出豪華金箔月餅及鮑魚帶子粽子。香港各酒店競推黃金鑽石豪華婚宴, 動軏消貴數十萬, 就更不足為法了。
本文筆者認為, 節慶之設, 是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因此不必過度奢華。即如二程在《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所雲:「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注23)。可見,儀式的規模在於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節的要求。
3.綠色禮儀的現代意義
2008年由中國主辦的奧運會以綠色奧運為題, 重視環保, 獲得世人的稱許。
其實中國傳統儒家思想重視「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以孔孟為代表), 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天人合一」是指人在自然面前,應「與天地合其德」,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切不可逆「自然」而行之 (注24)。
「天人合一」與現代人重視環保、重視衛生的綠色主張相近。例如上文所述的中秋節和端午節推出的金箔月餅及鮑魚帶子粽子, 配以禮盒及三重包裝。減少包裝, 不但可降低成本, 減少物料浪費, 也可保護地球, 為子孫後代積福。
四、眾志成城: 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簡報
本部份略述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同仁的部份工作, 拋磚之意, 在於引玉, 供大家參考及討論如何在現代商業城市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
(一) 本屆政綱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本屆理事會通過提倡以下政綱
三國: 國禮(拱手禮); 國服(旗袍); 國花(梅花)
三禮: 成年冠禮; 婚姻禮; 喪殯禮
三節: 中國教師節(孔誕); 中國母親節(孟母誕); 中國情人節(七姐誕)
三語: 您好(代Hello); 再見(代Bye-bye); 爸媽(代daddy, mummy)
(二) 本屆工作
經過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同仁的努力, 以下工作均有所開展:
1 加冠禮
2 開筆禮
3 拱手禮
4 婚姻禮儀
5 中國茶道
6 飲食與禮儀
7 宗教與禮儀
8 服裝與禮儀
9 武術與禮儀
10青少年禮儀故事100則
(三) 筆者曾參與的本屆工作
2009-2010年度本文筆者曾參與的工作:
本會協辦: 香港金文泰中學「成人加冠禮」-會長助理(2009年3月)
本會就立法會議員粗口事件的聲明-起草聲明(2009年4月)
本會協辦: 香港博愛醫院梁省德小學「尊師開筆禮」-鳴鍾嘉賓(2009年6月)
本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 禮儀網頁設計比賽-評判(2009年10-12月)
本會贊助: 香港中小學創意創新比賽-中華文化組評判(2009年9月-2010年7月)
本會贊助: 沙田區學校校訓與禮儀研究(2009-2010年)
(四)結語
總括來說,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民眾文明素質的提高,自然有賴發揚和振興儒家思想和禮儀。
然而, 香港中華文化振興會只是一個個案, 本會限於人力物力, 只能在香港一地略盡棉力。因此, 本會願與各位有志之士, 友好團體群策群力、眾志成城, 為當前中國社會急需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而努力!
http://www.confucianism.org.my/internation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27
❼ 初一作文! 急急急!!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遺存最豐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藝術形式之一,戲曲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戲曲藝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許多劇種正在逐步消失。據中國藝術研究院介紹,我國戲曲劇種已由20世紀60年代初的367個,銳減到目前的267個。
近年來,說起戲曲,總能聽到一聲聲的長嘆短吁。中國是個戲曲大國,一代又一代人從戲曲藝術中汲取營養,戲曲有過的輝煌,讓人難忘。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戲曲的不斷繁榮和發展,豐富了民族文化的藝術寶庫。
如今,戲曲已經風光不再,戲曲統領城鄉文化娛樂盟主的地位,亦不復存在。與此相伴隨,戲曲劇種的處境則越來越令人擔憂,而一些地方劇種,尤其是小劇種、稀有劇種瀕臨消亡或已經消亡的現象,更是引起廣泛關注。
20年消失了上百個劇種
據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提供的一項最新調查資料表明,有文字記載和演出活動的劇種,1982年我國尚有394種,到了目前,還在舞台上演出的劇種只有100多種,能為大家稍稍熟知的劇種則不到50種。以戲曲資源豐富的山西省為例,新中國成立之初,這個省尚有54個地方劇種,但目前只有碗碗腔、眉戶、道情、武鄉秧歌、上黨梆子、大同耍孩、河曲二人台等10多個劇種有專業劇團,其餘只存在於民間班社,逢年過節,當地百姓操持吹打,自娛自樂。有些連民間班社也絕跡,像青陽腔、目連戲、賽戲、平陽花鼓戲、弦子腔等地方劇種永遠退出了舞台,成為寫在紙上的史料。
今年一直在福建、陝西、湖北等地調研全國劇種現狀的劉文峰,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戲曲的專家,近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全國戲曲劇種流失的速度驚人,有的地區平均2—3年就消失一個。許多地方,尤其是城市,很難聽到、看到當地的戲曲演出,有的僅能從廟會上一睹芳容。在西安,八百里秦川滋養出的秦腔,是陝西的主要劇種,今天很難聽到。「漢調桄桄」曾是陝西的9大劇種之一,原來流行於漢中、安康、川北、隴東一帶,現在這里20歲以下的年輕人,不知當地還有這個劇種。在太原,也很難看到晉劇的演出。劉文峰說,不少劇種目前僅剩下一個劇團,這「天下第一團」的隊伍逐漸擴大,而且是多年不從事商業演出,有的長達10年之久沒有過完整的演出。大劇種尚且步履蹣跚,小劇種更是舉步維艱,「梨園戲」幾盡鼓絕,「打成戲」難以為繼,「儺戲」鮮聞其音。
再過幾年,幾十年,許多劇種或許都只作為一種歷史、一種博物館里的紙上藝術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原生態的藝術形式則難覓其蹤。
中國傳統戲曲路在何方?
近來,中國媒體上有關傳統戲曲的新聞多了起來。先是有新版的崑曲《1699·桃花扇》在北京亮相,這部戲改編自300年前的傳統戲劇名著,以其動人的情節以及現代的舞台設計而引起轟動;接著,越劇在其誕生地----浙江迎來了百年誕辰,精彩的演出在當地掀起了不小的「越劇熱」。不過,在看到傳統戲曲在局部領域復興的同時,中國戲曲界更為關心的話題是,傳統戲劇怎樣發展,才能迎合更多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下面,我們就來聽聽戲曲專家們是如何評說的。
崑曲、越劇都產生於中國的南方,而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影響最大的京劇,則誕生於北方。京劇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它不斷吸納其它藝術門類的精華,因而在全國廣為流行,並被人們譽為「國劇」。
不可否認的是,「國劇」在今天依然面臨著觀眾稀缺、特別是年輕觀眾不感興趣的嚴峻局面,這也影響著青年藝人的擇業取向,京劇人才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問題。北京京劇院院長王玉珍女士認為,傳統戲曲要想在現代社會中獲得新生,必須借鑒和嘗試新的藝術手法。她說:
「作為京劇藝術來說,應該與時俱進。我們北京京劇院(也在)考慮如何使古老的傳統的藝術能夠跟上今天的時代的脈搏,這個也是我們京劇人探索的一個比較重大的課題。」
而中國京劇院二團的團長於魁智先生則認為,培養年輕觀眾群的問題尤為重要:
「藝術要發展,要流傳,演員隊伍的接班人很重要,觀眾『接班』其實更為重要。具體來說,35歲以下的人很多對京劇是不了解的,怎樣去宣傳、去普及、去推廣,去讓他們對京劇不能說愛好,起碼讓他們產生點興趣,這是我們這代京劇演員應該做的。」
我們剛才提到的在北京上演的崑曲《1699·桃花扇》,可以視為傳統戲曲進行創新的一個例子。《桃花扇》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的作品,「1699」正是它的創作年代。《桃花扇》這部戲,反映的是改朝換代歲月里青年男女悲歡離合的故事,這樣的情節,是很容易打動當代觀眾的。
去年,台灣作家白先勇先生針對大學生觀眾,打造了一個「青春版」的崑曲《牡丹亭》,著力渲染崑曲柔美的旋律和劇情中的愛情線索,在北京上演時頗受年輕人的歡迎。上個月,更新版本的《1699·桃花扇》上演了,這部戲在舞台視覺、服裝設計上更加考究,舞台設計更讓人有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該劇導演田沁鑫女士說,戲曲創作應該在傳統與現代融合上富於新意,尤其是在舞台空間處理上應有新的手法,新版的《1699·桃花扇》在唱腔上保持了傳統,但在視覺形象、舞台造型方面邁出了探索的一步。她說:
「我還是希望在舞台視覺上有所突破,包括舞台的空間結構上有所突破。同時,在內容上我們更可能(做)的是,幫助《桃花扇》來尋找和挖掘出它已經散落或失傳的古老唱段,努力把它補充起來,爭取做到分寸適宜。」
崑曲的歷史,至今已有600多年,被中國人稱為「百戲之祖」,中國許多傳統戲曲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受到過它的影響。崑曲的唱詞華美,唱腔典雅,表演性強,19世紀以後,它發展成南方文人士大夫所喜愛的「高雅劇種」,但崑曲也因此脫離市民階層,漸漸衰落。2001年5月,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首批「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談到《1699·桃花扇》所作的創新嘗試時,崑曲研究專家陳兆弘先生做了充分肯定。他認為,昆劇今天的創新會成為「明天的傳統」。
「我們就要把崑曲原汁原味地在一部分劇團中保留下來,另一方面,我們要隨著時代要創新,要革新。還要吸收我們現代新的劇種優秀的東西,甚至於國外戲曲的東西。(否則,崑曲)一旦失去群眾的青睞,藝術再高雅,也沒有生命力。」
與崑曲高雅的傳統相反,同樣誕生於南方的越劇,一直走的是「平民路線」。這點,即使到了今天也不例外----當崑曲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城市觀眾的時候,越劇則把希望更多地寄託在農村觀眾身上。
杭州越劇院是一支充滿活力的越劇團,上個世紀末,在越劇發展一度十分低靡的情況下,該劇團嘗試「平民戲曲」的發展之路,特別注意到基層村鎮中去培養觀眾群。杭州越劇院的院長侯軍先生說:
「我們的立院之本就是打響『平民戲曲』的品牌,堅持為觀眾演戲,讓(基層)觀眾看到滿意的好戲。我們選擇的藝術道路是:面向演出市場,盡量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要,既尊重老觀眾的欣賞習慣,又致力於爭取新觀眾。」
一百年前,越劇誕生於浙江的農村地區,後來,一度在大都市上海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現在,越劇在許多大城市中的演出少人問津,而在農村地區的演出卻非常火爆。』這也引發了戲曲界的思考:戲曲藝術的復興,是應該定位在城市?還是應該定位在農村?
戲曲評論家、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華斌先生認為,戲曲是一門大眾藝術,在高雅與通俗的取向上不應有界線,各個劇種可根據自身特點尋找出路。他說:
「中國戲曲是全民族的,全民族的就是要面對全體群眾的,農民有農民的需求,城市有城市的需求。今天,(傳統戲曲)面對大眾,按照不同的受眾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因為現在的文化,包括戲曲在內,是多元的時代,那麼戲曲也可以朝多元的方向發展。」
❽ 孫長傑的成就及榮譽
1989年應邀赴新加坡舉辦個人展; 1992年作品《壽仙圖》獲得中國書畫家協會主辦的全國「龍舟杯」書畫大賽一等獎。
1992年作品《墨韻》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全國首屆花鳥畫展;
1996年作品《凝馨》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優秀獎;
1996年作品《水墨葡萄》被湖南省陶淵明博物館收藏;
1999年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專題報道;
2000年作品《碩果》獲中國文聯舉辦的全國「夕陽紅」書畫現場大賽一等獎;
2002年作品《溢香》參加中國文聯主辦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書畫展獲特等獎,作品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2003年作品《佳雪》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
2003年作品《迎春》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4年作品《春韻》被邀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菜鄉情」全國中國畫作品提名展;
2004年作品《碩果累累》入選人民日報社主辦的「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書畫展;
2005年作品《紫雪》應邀參加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中國電影百年書畫大展」獲特別榮譽獎;
2007年作品《碩果》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八屆大連藝術博覽會,獲優秀獎;
2007年作品《農家樂》入選中央電視台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協辦的「描繪新農村」全國美術作品巡展;
2008年作品《傲雪》應邀捐贈給李瑞環同志主辦的「桑梓助學基金會」援助貧困學生。
2009年作品《意》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0年作品《秋恬》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紀念徐悲鴻誕辰115周年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0年應邀參加中韓文化交流月活動赴韓國首爾舉辦畫展;
2010年作品被古巴駐華大使館收藏;
2011年花鳥四條屏作品參加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畫名家四條屏作品展。
2011年作品《碩果》入選第七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2012年8月23日應山東電視台邀請參加山東殘疾歌手陳州泰山「七夕」婚禮活動並向陳州捐贈作品《事事如意》拍賣20萬元人民幣捐助慈善事業。
2012年12月25日,參加由中國藝術報道編輯部、藝術視野編輯部、藝報網主辦,北京藝報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河北美術學院協辦,在北京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行的2012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藝術家邀請展暨高峰論壇。
2013年3月,為慶祝外交部《世界知識畫報》創刊30周年,外交部評選劉大為、孫長傑、何家英、王西京、霍春陽、盧禹舜六位藝術家為「新中國國禮藝術大師」,出版《中國畫六人集》世界發行。
2013年6月,中國台灣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華人畫事》第33期「龍的傳人」專欄專題報道藝術成就及作品。
2013年6月,在廣州市花都書畫院舉辦書畫精品個展。
2014年3月21日第11期《齊魯周刊》專題報道。
孫長傑最新創作多幅力作,部分被中國美術館、北京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收藏
❾ 送禮送茶代表什麼意思
茶為國飲,送茶即送文化
人送禮,講究禮輕情意重。送茶其實不止是送茶葉,更是送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國茶文化幾千年,茶飲文化作為東方文明的象徵,已根植於中國傳統。
送禮,更講究意義,單純為了節日送禮,顯得過於膚淺。茶是世界第一大健康飲品,古有神農嘗百草以茶解毒,喝茶能止渴生津、消食去膩、消炎抗菌等功能,古今醫典、中外科研都肯定了其葯用功效。
特別是現代生活高壓、人類亞健康狀況日益明顯,茶飲作為風靡全球的時尚養生品,「送茶更送健康」觀念更是深入人心。
送禮,意義深重,寓意著健康的茶作為禮物是很好的選擇。
茶葉品質自己選,我們送的是一片心意,並不是很貴的茶葉才是好禮品。太貴的茶葉,反而讓收禮人有壓力,送茶,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情義,這才是最重要的禮物,也是收禮人最願意得到的禮物。
茶葉雖然不貴,但卻是高雅的禮物。
送茶葉,送健康。寄託了送禮人美好的祝願,
送茶葉,茶之國禮,送上文化和品味。
送茶葉,更是送心意,也是國潮。全國男女老少皆可喜愛。
❿ 請回答下列問題*^__^*
1、填寫日期
除夕:農歷年底最後一天;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元旦:公歷元月一日;
重陽:農歷九月初九;
清明:公歷四月四日或五日或六日;
七夕:農歷七月初七。
2、填空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前一天的節日叫(寒食節)
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護送重耳,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詩句(不少於3句)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有關清明耕種的諺語(不少於10句)
1.「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 莫遲延」 (長江南)
2.「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黃河流域)
3.「三月清明麥勿秀,二月清明麥秀齊」。(江淮)
4.「清明早,立夏遲,穀雨種花正當時」。(江淮)
5.「清明晴,穀雨淋,黃梅旱」。(江淮)
6.「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江淮)
7.「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閩南)
8.「懵懵懂懂,清明下種」(南粵)
9.「檐前插柳青,農夫體望晴」,(中原)
10.「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中原)
11..「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 (河北、山東)
12.「清明長長節,做到端午歇」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