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職場人
⑴ 七夕節情感大調查曝光:哪個城市的職場單身率最高
東莞、深圳、廣州職場單身率分列全國前三甲
《調查》對一線城市及15個新一線城市職場白領進行了問卷調查,全國職場單身率為53. 56%。
對此,《調查》指出,職場白領每天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分配在工作上,在工作場合中認識異性的幾率自然高於其他途徑;而親友介紹依然是交友的主要渠道之一,父母朋友對於子女/朋友的終身大事的關心,在職場白領交友的助攻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機會;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路交友也是職場白領認識異性發展戀情的一個重要手段;雖然調研問卷中90後/95後比例過半,但對於貿然的搭訕還是作為下下策。
⑵ 七夕一年一會,牛郎織女都犯了什麼職場大忌
缺乏計劃的實踐,就像無頭蒼蠅一般瞎飛亂撞,往往是花費你的大量精力,卻沒有多少回收,這不僅會讓你感到身心俱疲,更糟糕的是,這樣容易降低你下次付出實踐的積極性,所以,在參與實踐之前,精英們都會先花一些時間製作出周密的計劃,仔細揣摩計劃是否具有可行性,經過多次修改之後,認為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才正式的付出實踐。同時,他們又及其注重效率,做事絕不拖拖拉拉,總是提倡在最短的時間內,高質量的完成手裡的任務。
⑶ 中年職場人的五大尷尬是什麼
中年職場人本身也有尷尬的時候,因為雖然工作經驗已經不少了,但是正是因為工作經驗比較多,才容易出現一些尷尬的情況。普通的新職員出現這些情況沒有什麼影響覺得很正常,但是出現在一個老人的身上就很不正常。
要跟得上年輕人的步伐,在職場上也要和年輕人嘗試打成一片,年輕人有時候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很正常的。而且他們自己的想法也不見得都是不可行的,你工作的時間已經很久了,要說經驗那確實你不缺少,但是要說靈感,你可能已經被自己的工作方式所局限住了,多跟年輕人溝通,有利於保持年輕健康的心態,也有利於適應職場上的變化,對於上了歲數的中年人來說是個好事情。
⑷ 職場人是什麼意思
你好!就是一般的上班的人,沒有特殊的意思與其相對的就是有不上班的,比如全職太太什麼的!祝你好運~做女人難,做職業女性就更難,做個能被異性認可的職業女性就難上加難了。 職業女性時常容易被推到一個兩難的位置。你能幹他會說你不淑女,你淑女,他又要誤會你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更何況職場上的名利一向被視為男性的禁臠,女性若想覬覦,哪怕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也總會有些含沙射影的流言甩都甩不掉。職場女性承受著與大老爺們相同的生存壓力,有時還不得不按照男權社會的要求來調適自己,要想得到男性同事的認可,怎堪一個累字了得! 不過,女性涉足職場遭受性別歧視的同時,也具有性別優勢,你的婆婆媽媽也許正是同事們樂意接受的關心體貼,你的猶豫謹慎也許正是工作所需的冷靜……這里頭的辯證法不亞於一本厚厚的哲學書。 一味的怨天尤人於事無補,倒不如正視現實,化被動為主動,做一個辦公室里的好女人。在職場上都能得心應手的女性,能將那些看似極難伺待的異性同僚們「收拾」得服服帖帖,那將來「收拾」起丈夫或戀人來,簡直就如烹小鮮了。這就難怪人們要把經過職場打磨的白領麗人,視作鑽石中的鑽石了。 美麗,是職業女性贏得異性同事好感的第一件武器。只是這里所說的美麗,並不是僅僅指長相,美麗對職場女性來說更大程度上是指一種氣質,擁有自信、自尊、自強等氣質的女性是男同事眼中的形象差不了,這就不難理解一個臨近退休的女性也可以在職場上表現得光彩照人。如果只把美麗理解成性感,其結果往往是招來的性騷擾比贏得的尊重要多得多。 職場沒有性別的區分,競爭也越來越模糊了性別。所以,能力是職場女性贏得男性同事青睞的第二件武器。現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女性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了,作為同事,如果你能多干一些,那男同事就能少干一些,所以,你不必責怪男同事沒有「騎士風度」,更不能依賴著有誰來「英雄救美」。 辦公室的好女人不會羨慕那隔著好幾床被子都能感覺到一顆豌豆的公主,時不時地將「我們女孩子怎麼怎麼著」之類的話掛在嘴上來矯情,她會很乾練地把那顆豌豆找到並扔掉。 每一位職業女性想必都能列舉出諸如樂觀、善解人意等許多贏得異性同事青睞的「秘密武器」,這些「秘密武器」各有各的不同,即使是古龍也沒辦法搞個兵器譜之類的排行榜。就算這里頭沒有哪一款是適合你,你也可以驕傲地宣稱:我就是我,真實的我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⑸ 七夕情人節,年收入多少才符合職場擇偶標准
調查顯示,超7成職場男女每天加班;北京上海單身男女脫單主要靠職場社交,相親網站成事業單位單身青年首選脫單途徑;事業單位女青年和外企男青年最受異性歡迎,東北地區擇偶偏愛國企人;IT男擇偶最看臉,外企單身青年最看收入;女性擇偶設收入最低門檻,七成女性要求伴侶年收入10萬以上。
單身男女都很拼
超7成單身男女每天加班
職場單身人群中,僅3成表示從不加班,7成表示每天都要加班。就加班時長而言,單身男性比單身女性略長。在加班的單身人群中,近3成男性平均每天加班時間超過2小時,比女性多出1成。
企業不同,加班的情況會有不同嗎?調研顯示,外企單身男女加班佔比為76%,國企單身男女加班佔比72%,私企單身男女加班佔比為77%,央企單身男女加班佔比為83%,事業單位單身男女佔比僅為64%。
在廣州天河區工作的外企人士經理段女士表示:「外企競爭十分激烈,無論男女我們都需要拼盡全力,才能夠在工作中立足,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我在工作中會更加努力,加班只是其中一個方式之一。」
北京上海單身男女脫單主要靠職場社交
相親網站成事業單位單身青年首選脫單途徑
圈子小、工作忙,職場中的單身男女會選擇何種方式脫單?報告顯示,31%的單身男女找對象主要靠親戚介紹,23%的單身男女選擇通過職場社交脫單,20%的單身男女會積極尋求婚戀網站的幫助,15%的單身男女選擇通過同學聚會脫單,12%的單身男女選擇參與相親活動脫單。
在選擇婚戀網站脫單的單身男女中,事業單位的單身男女佔比最多,其次為國企、外企的單身男女;從地域上來看,北京、上海地區單身男女脫單首選職場社交,親戚朋友介紹則被深圳、廣州地區的單身男女視作第一選擇,武漢、沈陽地區的單身男女更喜歡通過婚戀網站脫單。
事業單位女青年和外企男青年最受異性歡迎
東北地區擇偶偏愛國企人
企業性質不同對婚戀有影響嗎?調查顯示,單身男性在擇偶時優先選擇事業單位、國企工作的女性;而單身女性擇偶時則優先選擇外企、事業單位工作的男性。從地域來看,東北地區單身男女擇偶時首選國企工作的異性,北京的單身男女首選事業單位工作的異性,而深圳、廣州、上海的單身男女則更偏愛外企工作的異性。
IT男擇偶最看臉
外企單身青年最看收入
職場白領擇偶時優先考慮的地方是什麼?數據顯示,職場白領在擇偶時優先考慮性格、外貌、生活習慣。從年齡差異看,70後擇偶最在意收入,80後擇偶最看臉,90後擇偶最看重生活習慣。從企業差異看,國企員工在擇偶時優先考慮外貌,外企單身男女認為收入更重要,事業單位的單身男女則優先考慮性格。從職業來看,IT男擇偶最看臉,男性創業者擇偶時最看重女生的興趣愛好,金融男則最看重學歷;公職人員女性最看臉,人事女擇偶最看重收入。
對此,在深圳創業的80後劉先生表示:「我個人在創業的過程中非常的辛苦,大量的時間都撲在工作,所以擇偶的時候我更看重女生的興趣愛好,能不能跟我產生共鳴,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這個真的很重要」
樂觀開朗最受異性歡迎
顧家孝順也是明顯加分項
哪種性格最受異性歡迎?據調查顯示,最受職場男性歡迎的女性性格加分榜分別是:樂觀開朗+5分,顧家孝順+4分,溫柔恬靜+3分,獨立自主+2分,細致體貼+1分;最受職場女性歡迎的男性性格加分榜分別是:樂觀開朗+5分,細致體貼+4分,獨立自主+3分,顧家孝順+2分,認真勤勉+1分。可見樂觀開朗的人最受異性喜歡。
女性擇偶設收入最低門檻
七成女性要求年收入10萬
男生掙多少才能過職場女性擇偶的最低門檻?調研顯示,年收入10萬是職場白領女性擇偶的「最低門檻」,7成職場女性要求對方的年收入不低於10萬,3成職場女性將最低標准設為30萬。在對收入有要求的一線城市職場女性中,近8成要求對方收入30萬以上。從企業差異看,要求男性收入不低於30萬的職業女性中,外企女性佔比為36%,國企女性佔比為30%,事業單位女性為27%,私企女性佔比為7%。
30歲以上單身脫單積極
男性比女性更急於尋找戀愛對象
調查顯示,39%的單身男性表示不急於改變單身狀態, 55%的男性正在積極尋找戀愛對象或急於找到合適結婚對象。54%的單身女性不急於改變單身狀態但持開放態度,只有37%的女性正在積極尋找戀愛對象或急於找到合適結婚對象。
在30歲以上的單身男女里,分別有47%的女性和70%的男性在積極尋找結婚對象。
⑹ 十種最受歡迎的職場新人 前輩喜歡哪類人
不同企業新人對前輩的稱呼不盡相同 叫老師好,還是叫哥、姐好?事業單位:哥、姐比較多 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華先生表示,事業單位一般叫前輩××姐或者××哥,有職務的就叫職務。他說,初入單位是跟著別人稱呼的,所以也不至於擔心稱呼錯前輩,讓他不高興。在機關工作的潘先生表示,有領導職務的前輩一般叫某科、某局、某書記,而非領導職務的或者比較熟悉的人就叫姐或者哥多一點。另外,也有叫阿×和老×的。 民企:總、工較普遍 同樣在民營企業工作的陸先生表示,公司里稱呼前輩,一般會叫××哥、××姐、××總、××工(工程師)。年輕比你大的,熟一點的就叫哥姐,比較客套一點的就是總、工。陸先生說,總是泛稱,一般用於領導職位,無論其職位高低。作為銷售工程師,陸先生在單位一般被稱作陸工。對於稱呼這門學問,陸先生也有自己的心得。他說:看上去老一點的就叫姐,和自己差不多的,就先請教對方怎麼稱呼她好,萬一叫姐人家不高興,你可以解釋說,『姐』表現的是一種氣場,不是年齡,這樣就可以解圍了。 外企:英文名是首選 國內企業和單位對前輩的稱呼,更多體現的是國人對長者的尊敬。具有歐美背景的外企對前輩的稱呼,則較為輕松和平等,上級和下屬之間、同事之間,英文名是首選稱呼。在一家外資食品公司工作的陳先生表示,公司的員工習慣稱呼前輩的英文名或者昵稱,在公司里,同事們都稱呼他的英文名Tomson。 專家:入鄉隨俗是基本原則 不同企業有不同的企業文化,甚至差別可能還比較大。例如,許多歐美企業,注重平等、民主,等級差別不明顯,多以英文名稱呼前輩,顯示大家一種平等的關系,所以職場新人盡可放心直呼其英文名。而日資企業一般等級差別明顯,注重對上司權威的尊重,稱呼前輩最好在其姓後面加上其職位,如加藤課長,至少要稱呼加藤先生。而有些私企注重營造一種公司即家的比較親近的人際氛圍,所以在稱呼上可能會稱兄道弟。 有人會問:是否可以通過特別一點的稱呼來拉近與前輩的距離?特別一點的稱呼的確對拉近與前輩的距離有幫助,但他個人還是建議不要輕易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