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對女兒悄悄
㈠ 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的簡介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St. Valentine's Day),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男女在這一天互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大概這世上有多少情人就有多少關於情人節來歷的詮釋吧。和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中國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她們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更乞求能得到美滿的姻緣。
情人節的由來
傳說一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傳說二
情人節在英語里的叫法是St. Valentine's Day (原意為:「聖瓦倫丁節」)。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系。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當時,古羅馬內外戰爭頻仍,為了補足兵員,暴君下令:凡是一定年齡的男子,都必須進入軍隊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整個羅馬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淪丁(Valentine)就住在這里。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淪丁的祈禱。
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徵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不願意離開家庭,小夥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訂了婚的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於失去愛侶,抑鬱神傷。
瓦倫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帝尼在神聖的祭壇前為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里,在瓦淪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消息終於傳進了宮殿,傳到了暴君的耳里。克勞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們沖進神廟,將瓦淪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們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勞而返。瓦淪丁終於在地牢里受盡折磨而死。
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傳說三
傳說中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
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傳說四
歷史學家們更願意刨根揪底,他們關於情人節的演繹似乎令人信服。其實遠遠早於公元270年,當羅馬城剛剛奠基時,周圍還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處游盪。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Faunus),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 Pan ),主管畜牧和農業。
牧神節的起源實在是過於久遠了,連公元前一世紀的學者們都無法確認。但是這一節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記載,安東尼(Mark Antony)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節上將王冠授與凱撒(Julius Caesar)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們會聚集在羅馬城中巴淪丁Palantine)山上的一個洞穴旁,據說在這里,古羅馬城的奠基者(Romilus andRemus)被一隻母狼扶育長大。在節日的各項慶典中,有一項是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人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實際上都含有'純潔'的意思。二月的名字(February)就是由此而來。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 Valentine's Day),並移至二月十四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綉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教皇在大約公元498年宣布2月14日是情人節。羅馬人的這種婚配方式被基督教徒認為是不合法的。中世紀時,在英國和法國,通常認為2月14日是鳥交配的季節。因此就把此日增加了一個內容,那就是它應該是一個浪漫的日子。最早的情人節禮物是奧爾良的公爵,查理斯在倫敦塔獄中寫給他妻子的詩。因為他在Agincourt戰役中被俘虜了。現在這個寫於1415年的祝福被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幾年以後,英皇亨利五世雇John Lydgate寫了一首曲子給Catherine of Valois作為情人節禮物。
最早的情人節
有史可查的現代意義上的瓦倫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紀早期。法國年輕的奧爾良大公在阿根科特(Agincourt)戰役中被英軍俘虜,然後被關在倫敦塔中很多年。他寫給妻子很多首情詩,大約60首保存至今。用鮮花做瓦淪丁節的信物在大約兩百年後出現。法王亨利四世(Henry IV)的一個女兒在瓦淪丁節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晚會。所有女士從選中她做Valentine的男士那裡獲得一束鮮花。
就這樣,延續著古老的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習俗,我們得以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傳遞愛的信息。鮮花,心形糖果,用花邊和摺穗掩蓋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僅僅是代表著一份份真摯的愛,更是對敢於反抗暴政的瓦倫丁修士的最好緬懷。
㈡ 寫給喜歡女孩子的句子
寫給喜歡女孩子的句子?
一、 不是我喜歡的樣子你都有,而內是你所有的樣子我都喜歡容。
二、 只要未來還有你,我就沒什麼好怕。
三、 向時光許下三個願望:見到你,擁抱你,一生陪伴你。
四、 睡前吻你,半夜抱你,醒來有你,我想要的生活。
五、 有一種時間叫遇見你 有一種喜歡叫只有你 有一種未來叫全部都是你。
六、 來和我牽手 做我的英雄。
七、 幸福就是,牽著一雙想牽的手,一起走過繁華。
八、 如果全世界都對你惡語相加,我就對你說上一世情話。
九、 我能想到最溫暖的事就是每天有你。
十、 這世界上有一千種等待 最好的那一種叫做來日可期。
十一、 故事的開始我已經打算喜歡你了。
十二、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和你一起走在路上,我未老,而你依然。
十三、 你在我心裡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愛人。
十四、 我要變得無法無天 在你的世界裡橫行霸道。我不需要分清東西南北,反正我會走向有你的那邊。
十五、 你是我的太陽 畢竟有你我才看得見陽光。
㈢ 對女兒悄悄出手電筒影女主角中文名字
這個名字【あずみ戀】
㈣ 各種情人節的含義
月14日這一天,雖然一切如常,但對全球相愛的情侶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在那一天,男的會收到女生送的巧克力,女的至少手中會有一束花,然後再享用一頓浪漫的燭光晚餐,渡過一個難忘的情人節。
情人節這個受情侶重視,而讓花店、浪漫餐廳賺得笑眯眯的節日,追溯其典故,出現好幾個版本,但幾乎都與宗教節慶有關。
版本一:
在古羅馬時期,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
2月14日是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餘下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時期,年輕男人和少女,被嚴格分開生活。然而,在盧帕撒拉節時,男生可以選擇一個心愛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過節的時候,他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這男生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最終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版本二:
當時在羅馬郊外鄰近的森林中,有許多野狼在游盪,威脅當地人們及家禽的安全。
不過,羅馬人相信牧神可以驅趕這些野狼,而牧神的節慶就是在2月15日。
後來這個原本紀念牧神的節慶,變成男、女性向心上人示愛的日子。
在牧神節的前夕,也就是2月14日當晚,羅馬女孩的名字會被寫在一張小紙上,再由男孩抽選,這一年她就是他的愛人。
那為何西洋情人節會被稱為「Valentine's
Day」?
這里又涉及另一個帶有宗教色彩的故事。
在公元270年,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當時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徵召了大批壯丁前往戰場打仗,但他們都不願與情人分離。
這令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已訂了婚的也馬上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於失去愛侶,抑鬱神傷。
然而卻有一名基督徒范倫坦斯,反抗統治者的禁令,他不但拒絕信奉羅馬神祗,還秘密地替未婚男女舉行婚禮,因此被逮捕入獄,並在2月14日處於斬首。
多年以後,許多為信仰殉道的基督徒,成為人們景仰的聖徒。而2月14日就不再慶祝牧神節,以紀念殉道者聖范倫坦斯(St.
Valentine)。
在西方國家,2月14日這一天,人們會寄卡片或送禮物給所愛的人,但不限於情人,父母、兄弟姊妹、朋友、老師都可以。
不過在馬來西亞,由於相關業者在宣傳方面,著重在2月14日是向異性表達愛意的節日,大家似乎也不介意「一錯再錯」,所以演變至今日的2月14日,是年輕男女與所愛的情人,共渡浪漫的夜晚。
人生如同一出戲;重要的不是長度,而是出色的表演!
㈤ 七夕節和情人節有什麼區別
1、受眾不同。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通常只在國內慶祝,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情人節是西方國家的節日,起源於基督教,本來只在歐美各國慶祝,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情侶們共同慶祝的日子。
2、時間不同
七夕節按陰歷計算,在每年陰歷的七月初七。
情人節按公歷計算,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
3、來源不同。
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的故事:織女討厭天宮枯燥的生活,私下凡間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日子。此事惹怒了天帝,他捉回織女,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見面。
二人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在那一天,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而見面的七月七日,也就成為中國的情人節。
情人節源自瓦倫丁節: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經濟凋敝,統治階級腐敗,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紛紛反抗。貴族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殘暴鎮壓民眾和基督教徒。是時有一位教徒瓦倫丁,被捕入獄。
在獄中,他以坦誠之心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他們相互愛慕,並得到典獄長女兒的照顧。統治階級下令將他執行死刑。在臨刑前,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表明自己是無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典獄長女兒深深眷戀。
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處死刑,後來,基督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為正義、為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將臨刑的這一天定為「聖瓦倫節」,後人又改成「情人節」。
㈥ 情人節怎麼給女生發信息呢
情人節,是情人的天下,你可從給你的情人發信息,一聲問候,一聲祝福,我愛內你一生一世。容都是美好的祝福,也可以,通過快遞送一來鮮花,寄給她,表示一下你對她的感情。住的不遠,也可以約她出來見面,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都行,但願,這些見意,能幫助你,再見!
㈦ 情人節是怎麼來的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首都羅馬宣布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當時是出於戰爭的考慮,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
事情被告發後,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後被石頭擲打,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14世紀以後,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裡就被稱為Valentine's Day,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7)情人節對女兒悄悄擴展閱讀
情人節的習俗:不同時代,過情人節的習俗有所不同。其中從1837-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情人節習俗最為獨特:2月14日這一天,一對對情人,將一株生有兩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製的盆內。花名的第一個字母必須與這對情人一姓名的第一個字母吻合。
幾天後,如果這春枝上的雙蕾怒放,交相輝映,便預示這對情人白首偕老;如果雙蕾各分西東,相北吐蕊,這對情、人終將勞燕分飛;如果花開得碩大、燦爛,表示以後子孫滿堂,闔家歡樂;倘若一花枯萎凋謝,情人中的一人有早夭之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