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個七夕圖景
A. 跪求七夕情詩 或者和七夕有關圖片
《長恨歌》
【唐】白居易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版日長生殿,夜半無權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B.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2)來個七夕圖景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2、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3、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C.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來源於神話故事,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版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權是一位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七夕節里,凡間的姑娘媳婦們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就是女孩子們用綵線穿上綉針,比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同時,擺上瓜果貢品,乞求織女能賜予心靈手巧。所以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是名副其實的婦女節。
時至今日,傳統的七夕節再次被人重視,已不再是因為這是女性專屬的節日,而是被重新賦予新的含義——中國情人節。而正因如此,七夕這個傳統節日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而在當今社會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散發出美麗而動人的浪漫氣息。
D. 關於七夕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如果是牛郎織女的故事的話應該是漢代到魏晉時期。
這個傳說是融合了幾個故事情節慢慢演化成的。包括《搜神記》卷一【董永】,
《搜神記》卷十四【毛衣女】,《搜神後記》卷五【白水素女】。
董永——漢朝人。謝瑞——晉安帝時人。
E. 七夕是怎麼來的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F. 怎麼在七夕這天發一個清新的朋友圈
有錢人終成眷屬,沒錢人親眼目睹,我坐在三輪車上看的清清楚楚。
我決定在今天玩一整天的連連看 ,消一對是一對。
3.
全世界都充滿著戀愛的酸臭味,只有我散發著單身狗的清香。
4.
我要給岳母一個差評,發貨太慢,到現在還沒收到人。
5.
終於結束了大半年的單身生活,現在開始下半年的
6.
七夕到了,你們盡管秀恩愛,我都已經截屏作證,給你的下一任看。
7.
朋友問我七夕要怎麼過,我淡淡的說了倆字「略過」。
8.
不要為我為什麼不想談戀愛,你為什麼不考清華北大,是因為不想嗎?
9.
丑的人已經迫不及待找人將就了,帥的人依然堅持原則,選擇單身。
10.
都快七夕了,暗戀我的人啊,你們怎麼那麼沉得住氣啊。
11.
現在和我搞好關系,七夕我幫你砍電影票火車票高鐵票機票酒店,懂?
12.
很遺憾今年易烊千璽沒辦法回來陪我,但我們還是一樣相愛,謝謝大家的祝福。
13.
那些說七夕出租自己的,別傻了好嗎?平時免費都沒人要,現在還收上錢了?
14.
七夕你們缺燈泡嗎?坐著吃飯不說話超可愛的那種,特別是去高檔餐廳的聯系下我,我還可以幫拍照,我還很會P圖。
15.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你陪戀人過七夕,我卻一個人在家喝七喜。
16.
七夕禮物清單什麼的可以曬,只要記得別曬對象就行,萬一重了對誰都不好。
17.
七夕都別約我啊!早上我要賣花,晚上我要賣套,凌晨我還得蹲酒店門口賣葯。
18.
快七夕了有需要人扮演你女朋友的嗎?過不過節的無所謂,主要是我熱愛表演。
19.
現在只需要給我轉666 元,七夕00:00會准時收到我的520轉賬,可以截圖發朋友圈。別人有的你也要有!我不允許你輸給任何人!!現在下單立減50!!!
20.
都是什麼好朋友?呵呵我算是看透了。當初我是怎麼幫助你們的?找我我有說過一句不行嗎?現在找你們幫個忙都躲著我?打電話不接微信不回?嘴上說的好聽。都到七夕了,借你們女朋友玩兩天都不行?
21、
《桃花庵程序員版》:百戰程序員,一家學IT的專業場所
寫字樓里寫字間,寫字間中程序員;
程序人員寫程序,又將程序換酒錢;
酒醒只在屏前坐,酒醉還來屏下眠;
酒醉酒醒日復日,屏前屏下年復年;
但願老死電腦間,不願鞠躬老闆前;
賓士寶馬貴者趣,公交自行程序員;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自己命太賤;
但見滿街漂亮妹,哪個歸得程序員。
G.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民間習俗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夕節
H. 七夕節的來歷
來歷: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的傳統文化節日。起源於自然天版象崇拜權、時間數字崇拜、婦女乞巧、生殖崇拜。
時間: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
別稱: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
風俗習慣:
1、七夕乞巧
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
2、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
3、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4、還有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等習俗。
I. 關於七夕的圖和起因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