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年年
㈠ 七夕年年有,花會年年開,你會年年在,下一句是什麼
摘要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下一句是我會年年愛。也就是說要一生一世都愛他,守護他一輩子的意思。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這個要贊呀。
㈡ 年年過七夕,夜夜渡鵲橋是什麼意思
七夕節每年都要度過,作為七夕的來歷,鵲橋相會也是每年都要發生。表示愛人總是相連,即使分離也會在聚首。
希望你滿意……
㈢ 年年七夕今又至 ,翩翩飛鵲各不同 是啥意思啊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到了,飛來搭鵲橋的鳥兒各個不同。今年跟去年的不同,今年的也不同。鳥太多了,但屬於我的那一隻出現了么??
㈣ 關於七夕的詩
民間有俗語說:「今日人間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時刻,又叫「乞巧節」。
由於織女心靈手巧,在凡間曾把織布、綉花的技巧傳授給婦女們,因此,每年七月初七晚上,趁著織女與牛郎團圓之時,女孩們為之祭拜,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祈望美滿幸福。
在這樣的晚上,遙望那條天河,讓人想到了關於七夕的無數詩詞。這一天,比泊來的情人節,更多了一種傳統的、古典的韻味與詩意。
這一天,我們古人總會望著銀河兩岸的牽牛星與織女星,想像著他們一年僅一夕的相會,該是如何的讓人斷腸。對著茫茫的星空,那些詩詞,就噴涌而出了。
關於七夕的詩,最為經久傳唱的,應該是秦觀的那首《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兩句,給了相愛卻無緣的人多少安慰與期待。
唯借烈酒萬般思
奈惜丹桂空留香
玉盤輕舞寂寞紗
恐驚鉤月隨西下
今朝弦月夢相依
更鼓催促無人回
流水聆聽相思語
折柳相送待七夕
年年七夕今又至
翩翩飛鵲各不同
銀河渡橋人依舊
相思離苦化雨愁
和青鳥七夕詩
青雲直上九宵去
鳥鵲相隨銀河裡
話別牛郎織女情
七七相會淚如雨
夕陽不肯西山墜
絕唱千古無人比
銀河天際開,相思兩界來。
鵲搭情義橋,雨訴別離愁。
七夕詩
風雨七夕夜--嘯之
七夕,古今詩人慣詠星月與悲情。吾生雖晚,世態炎涼卻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揮手袖底風」罷。是夜,窗外風雨如晦,吾獨坐陋室,聽一曲《塵緣》,合成詩韻一首,覺放諸古今,亦獨有風韻也。乃書於紙上。畢而卧。凄然入夢。乙酉年七月初七。嘯之記。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游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㈤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大意是年年七夕的時候,牛郎和織女都要坐上仙車渡河,誰說到了這個時期就會哭泣呢?本來人間一歲,天上一天,那麼人家牛郎織女也不過是天天早上離開(比如說上班啊,逛街啊)晚上夫妻雙雙把家還而已,為何世人要為此傷感無奈呢? 這首詩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析七夕的。
㈥ 七夕說祝你年年有我怎麼回
如果有人在七夕的時候對你說了這句話,那他就是想陪你一輩子,希望他每年都可以在你身邊。
㈦ 年年七夕雨下聯怎麼對
年年七夕雨
處處二人情
㈧ 李商隱《七夕》詩句「換得年年一度來」的上句是什麼
爭將世上無期別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既可以認為是對七夕相逢的珍視,因為是如此長時間的離別所帶來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嘲諷。
㈨ 一年兩次七夕節是多少年一遇
7月31和8月30日是雙七夕(38年一次)
今年(2006年)的中國情人節「七月七」由於恰逢閏七月,出現了38年一遇的兩個七夕節,分別是陽歷7月31日和8月30日。
解釋:農歷出現閏年是因為農歷一年約為354天,而陽歷一年中有365天,兩者相差約11天,為了平衡兩者之間的差距,每19年農歷要置7個閏月。今年是農歷狗年,七月後的那個月只有節氣白露,立秋後的中氣處暑落到另一個月去了,這樣七月後便出現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說到今年閏七月,因為我們在今年農歷的第八個月份當中沒有一個中氣,所以就把第八個月份設置為閏七月,就是有兩個七月。)
陽歷、陰歷和陰陽歷,今年為何閏七月?
新年伊始,當人們翻閱新的日歷時,便會發現明年(狗年)農歷七月緊隨其後的不是八月,而是「閏七月」。為什麼明年會多出個「閏七月」呢?要弄清其中的道理,就要從歷法談起。
歷法可分為陽歷、陰歷、陰陽歷三種。陽歷是以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系。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歷則以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歷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歷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歷,即我國的農歷,它揚陽歷之長避陰歷之短,取陰歷的月為月,陽歷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歷是加入陰歷成分的陽歷,帶有陽歷因素的陰歷。根據農歷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歷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由於回歸年和朔望月兩者不能整除,為方便起見,農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回歸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積四年就要少一個多月。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怪現象。例如,2002年春節在陽歷2月12日,正是寒冬季節;2003年春節在陽歷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採取措施,這樣逐年提前,積上16年,我們就要在盛夏搖著扇子過年了;農事活動也無章可循——時而10月種麥,時而9月種麥……這自然是很不適宜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採用增加「閏月」的辦法。
遠在公元前六百多年,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採用「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便叫「閏月」。這樣,19個農歷年的總日數(12年×12個月+7年×13個月)×29.5306日=6939.6910日,與19個回歸年的總日數(365.2422日×19年=6939.6018日)基本相等,農歷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歷和天時就不會錯亂了。
至於閏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為規定。秦朝以前,曾把閏月置於年末,叫「十三月」;漢初則置閏月於九月之後,稱「後九月」;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各個月份。現在的農歷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為閏月。
㈩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求翻譯
摘要 親您好,非常榮幸能回答您的問題,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這句話的大意是年年七夕的時候,牛郎和織女都要坐上仙車渡河,誰說到了這個時期就會哭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