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七夕
❶ 外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傳統的情人節。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經濟凋敝,統治階級腐敗,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紛紛反抗。貴族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殘暴鎮壓民眾和基督教徒。是時有一位教徒瓦倫丁,被捕入獄。在獄中,他以坦誠之心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
他們相互愛慕,並得到典獄長女兒的照顧。統治階級下令將他執行死刑。在臨刑前,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表明自己是無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典獄長女兒深深眷戀。
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處死刑,後來,基督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為正義、為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將臨刑的這一天定為「聖瓦倫節」,後人又改成「情人節」。
1、美國的情人節
美國過情人節更注重家庭氛圍,美國人會在這天和家人一起慶祝情人節,並且丈夫會給妻子准備禮物。爸爸也要給女兒准備禮物,媽媽則要為兒子准備禮物。
2、英國的情人節
英國紳士們情人節這天會將紳士風度發揮到極致,會為女士購買禮物、邀請女士共進燭光晚餐。英國的情人節最受歡迎的禮物就是鮮花、其次則是巧克力。
3、丹麥的情人節
丹麥人在情人節過節方式上更有創意,他們會玩一種叫gaekkebrev的猜猜游戲,參與游戲的人會在筆記本上寫下一些暗示或示愛的字句,但不會署名,然後其他人來猜誰是秘密崇拜者或暗戀的人。
4、威爾士的情人節
在傳統又獨特的凱爾特文化中,會在情人節那天贈送一個手工雕刻的愛情湯勺。湯匙通常裝飾有愛的象徵,並且在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是威爾士的流行傳統。
5、韓國的情人節
在韓國一年會有十二個情人節,韓國每月的十四日都貼上了情人節標簽,並起了各種名字。而二月十四日這天,韓國女朋友得首先向男朋友贈送巧克力糖,否則男友不會贈物。在送出巧克力1個月之後,韓國女生就能收到男生送出的白色糖果。
❷ 七夕情人節,居住在英國的朋友怎樣能收到花呢
這個也很簡單,其實那裡也是有快遞的,你也可以在那裡買東西,然後通過那裡的人送給他,完全沒問題
❸ 外國有情人節,但中國確有七夕,兩者有多少區別
中西方情人節對比】
■中國情人節■
一說七夕,相信現在多數人腦子里立馬蹦出「中國情人節」的概念。今年農歷還閏了七月,媒體於是做了「順水人情」,說今年7月31日和8月30日都是「七夕節」,這樣就有兩個「中國情人節」(見7月2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加上此前「洋為中用」的西洋情人節,一年就可以過上13個情人節啦,真是樂死愛過節的情人們!
七夕節,傳說是中國的情人節,牛郎會織女的神話發生在陝西秦嶺終南山下鍾馗故里的古長安馬王鎮石佛寺。這里每年七月初七有由長安縣組織舉行七夕情人節慶祝活動。
然而,七夕到來前夕,有專家說:七夕與牛郎和織女愛情無關,不是中國情人節!7月24日,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宗迪認為,七夕故事和風俗的時間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個秋天的節日,盡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演繹出纏綿悱惻、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起初卻與愛情無關;而且古文獻資料表明,七夕對於婚嫁而言並非吉利日子;現在將其弄成「中國情人節」,是「文人的鼓噪加上心思活絡的商人炒作」。劉宗迪研究員把話說得很重:「認定七夕就是中國情人節,可謂數典忘祖。」
這個新聞披露後,網友評論幾乎是罵成一片,有的板磚拍得夠狠。這里選錄一個比較中性的跟帖:「魯迅說過,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自然成為了路。現在我想告訴這位磚(專)家的是,世上本無節日,在同一天為同一件事慶祝的人多了,自然便成了節日。」這倒說得頗在理。而把七夕說成是「中國情人節」,確實是近年來冒出來的事,我想找找源頭在哪裡,費了我老大的勁,終於找到了一個源頭:
早在1993年,當時的中宣部副部長徐惟誠提出:何不搞一個中國的「情人節」?1993年3月11日的《報刊文摘》,轉摘了當年《時事報告》第2期所刊登的徐惟誠的報告,其中說到:我們的傳統節日,有許多被淡化了,沒有過去那麼熱鬧了,這似乎不太合算;「農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是白居易寫唐明皇與楊貴妃在七月七日長生殿的誓詞。為什麼不可以把這一天當作中國的情人節,省得小青年去過外國的情人節。」
這是目前我查到的給七夕「穿靴戴帽」封為「中國情人節」的最早建議。如今幾乎可以確定,這個「七夕·中國情人節」是一個新造的節日,七夕的文化內涵中,並無情人節的內容;當然新造也可以,不過不要硬造,更不要認為七夕在過去就是「情人節」。
將古代的七夕與現代的情人節相對接,客觀上倒是創造出了一種奇妙的「間離效果」。「間離效果」是戲劇表演概念,發明人是布萊希特。「間離效果」就是把熟悉的陌生化的效果,因為太熟悉的東西使人喪失了思維的空間,將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才能使觀眾從「慣性觀賞」中「間離」出來,這樣的反差會產生一種張力,讓人覺得新鮮有趣。遙遠的古代七夕節與熟悉的現代情人節,兩者之間相關又相隔,既依存又對立,這種「間離效果」突出了幻覺與現實的關系,這還是蠻有意思的。
但如果把「七夕·中國情人節」當作含有民族自尊的文化符號,未免有些牽強。在當今越來越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確實十分需要文化敏感性,但想以「中國情人節」來抵消、替代「西洋情人節」,則大抵是一種文化虛妄;而商家借機一窩蜂地狂炒狂賣一把,發達了自家錢袋是肯定的,但想以此「弘揚」傳統文化、豐富七夕的「情人文化」內涵,那幾乎也是菜籃打水一場空。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節日是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是老百姓自己選擇的,如果僅僅因為西方有個情人節,我們就要硬弄一個自己的情人節,這反而沒必要;如果年輕人都喜歡,「慶祝的人多了,自然便成了節日」,那形成一個「中國情人節」,掛在七夕節或其他什麼節的名頭下,倒也無所謂,但不能因此就認為已從根本上保護了傳統的節日文化,否則要被牛郎織女笑的。
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情景,本身有著很強的戲劇「間離效果」。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教授曾提出建議,乾脆就通過立法將七夕節定為中國的「情侶節」,這在我看來,反而削弱了「間離效果」。傳統文化的某些因素,可以開發出來融入到現代生活中,成為普遍意義的因素;但是,因為傳統與現代兩者間本身就有很強的「間離效果」,融合並不那麼簡單,所以不能因為一時難以「捏合」就認為是「傳統的斷代」;而簡單地給七夕穿靴戴帽,封為「情人節」或「情侶節」,直截了當地、毫無懸念地成為了情人們的「節日載體」,怕是失去了富有戲劇性的「間離效果」,實際功效可能恰恰相反。
[編輯本段]【西方的情人節】
■西方的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St. Valentine's Day),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男女在這一天互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大概這世上有多少情人就有多少關於情人節來歷的詮釋吧。和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
傳說一
黎明的寂靜被一陣嘈雜聲打破,兩個士兵推搡著一位相貌堂堂的青年男子走向監獄的鐵門。男子緊鎖著眉頭,一雙眼睛放射著掩飾不住的智慧和虔誠,整潔的衣著和他囚犯的身份顯得極不相稱。士兵們將他押到監獄長的屋內接受審訊。監獄長是一個年邁的老人,他的身旁坐著一個年輕的姑娘。姑娘身材修長,面色紅潤,穿了一件潔白的長裙,周身散發著青春的魅力,美中不足的是眼睛好似大理石刻成,灰暗無光,很顯然,她是一個盲人。
「姓名?」監獄長開始了審問。他平靜的說出自己的名字。
「你認罪嗎?」「不,我沒有罪。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他富有磁性的聲音彌漫在審訊室里,久久的回盪著。姑娘被這聲音吸引了,突然問到:「先生,你喜歡花嗎?」這句奇怪的審訊詞讓他愣了一下,繼而,他換了一種溫柔的語調回答著:「是的,我喜歡花,小姐。我熱愛自然,熱愛人。」
監獄長有些不耐煩了,吩咐士兵把他帶進監牢。他平靜的走了出去,臨走前,他向女孩鞠了一躬:「謝謝你的提問,小姐。」後來,他得知,姑娘是監獄長的愛女,從小就雙目失明,監獄長將她視若掌上明珠,對她疼愛有加。
晚飯的時候,姑娘在獄卒的帶領下來到了牢房,給他帶來了豐盛的晚餐。對他說:「我知道你是好人,以後我想多跟你聊聊天,我從來沒有看見過外面的世界,你能告訴我一些嗎?」他雖然有一點驚訝,但還是愉快的答應了。
當天飯後,兩個人就開始一起散步,聊天,他們一起談論外面的世界,談生活,談愛情……
漸漸地,兩個人的心裡都產生了一種朦朧的情愫。
直到監獄長知道了此事,他大發雷霆,指責他勾引他的女兒。他立即向監獄長坦白了自己對女孩的感情,他的虔誠打動了老人,只好同意讓他們繼續交往。
他和女孩的感情越來越深,愛情的力量幾乎使他忘記了自己身在獄中。
一天,他在散步的路上發現了一種能夠治癒姑娘眼睛的草葯,略通醫術的他欣喜若狂。從此他每天都專心的熬著草葯。可是,女孩還沒有等來光明,他卻等來了判決書——死刑!
這一天終於來了,他被押出了牢房走向刑場,行刑官下達了最後的命令。在這生命的最後時刻,奇跡出現了,姑娘的眼睛復明了,正跌跌撞撞的向刑場跑來,一路呼喊著他的名字,他的眼睛濕潤了。
姑娘沖到他身旁,望著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見的情人,眼淚撲簌簌地滾落著。他們緊緊的擁抱著,誰也不願意松開。他們都知道,一旦松開將會失去什麼,他們多麼希望時間能夠永遠停留在這個令人心醉的時刻。
然而時間無法停下它腳步,他還是失去了生命。不久後,姑娘也抑鬱而死。
這是在很早的時候聽過的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這個青年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修士——瓦倫丁,他是因為違反了當時一條十分荒誕的法律,在教堂為一對新人主持了婚禮而遭遇不幸的,他逝去的那一天就是公元3世紀的一個2月14日。後來,教會為了紀念他,將這一天定為「瓦倫丁節」,也就是「情人節」。
據說,在後來的一個2月14里,法國皇族一個盛大的宴會上第一次出現了贈送玫瑰和心形糖果的例子。情人節從此成形,成為「愛的紀念日」,同時法國也成了令情侶們嚮往的「浪漫之都」。每到這天,小夥子們就要將象徵愛情的玫瑰花獻給心儀的姑娘,而姑娘們就會准備好心形的糖果送給她們的心上人。
傳說二
歷史學家們更願意刨根揪底,他們關於情人節的演繹似乎令人信服。其實遠遠早於公元270年,當羅馬城剛剛奠基時,周圍還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處游盪。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主管畜牧和農業。
牧神節的起源實在是過於久遠了,連公元前一世紀的學者們都無法確認。但是這一節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記載,安東尼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節上將王冠授與凱撒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們會聚集在羅馬城中巴淪丁山上的一個洞穴旁,據說在這里,古羅馬城的奠基者被一隻母狼扶育長大。在節日的各項慶典中,有一項是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人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實際上都含有「純潔」的意思。二月的單詞(February)就是由此而來。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並移至02月14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綉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教皇在大約公元498年宣布2月14日是情人節。羅馬人的這種婚配方式被基督教徒認為是不合法的。中世紀時,在英國和法國,通常認為2月14日是鳥交配的季節。因此就把此日增加了一個內容,那就是它應該是一個浪漫的日子。最早的情人節禮物是奧爾良的公爵,查理斯在倫敦塔獄中寫給他妻子的詩。因為他在Agincourt戰役中被俘虜了。現在這個寫於1415年的祝福被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幾年以後,英皇亨利五世雇John Lydgate寫了一首曲子給Catherine of Valois作為情人節禮物.
傳說三
聖·瓦倫丁日就是情人節的音譯,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其實就是一個叫聖·瓦倫丁的修士的紀念日。
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暴君克勞狄烏斯當政。當時,羅馬內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為了補足兵員,將戰爭進行到底,克勞狄烏斯下令,凡是一定年齡范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於是整個羅馬便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對此,暴君大為惱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就在暴君的國都里,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聖·瓦倫丁。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結婚典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再一次顯示了殘暴面目——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斗爭的人,漸漸地使得2月14日成為一個節日。很多世紀過去了,人們已經淡漠了克勞狄烏斯的大名,再也記不得他的權杖與寶劍,但依然會紀念聖·瓦倫丁修士,因為那個日子是聖·瓦倫丁日,後面就演變成了今天的西方情人節。
❹ 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會過七夕情人節他們都是怎樣過的
韓國。情侶多會先看個電影,吃個燭光晚餐,過浪漫的二人世界。
❺ 外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外國情人節是每年的2月14號。
1月14日 Diary Day 日記情人節:
節日名稱來源於情侶們的互贈物品。在這一天,情侶們會互贈足夠紀錄一整年戀愛情事的日記本,以此象徵兩人將攜手走過未來一年,並留下更多美好回憶。
2月14日 Valentine』s Day 傳統情人節:
情侶們在這一天情侶互相饋贈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時至今日,邱比特、給箭射中的心等等成為情人節的特色標志。
3月14日 White Day 白色情人節:
白色情人節又叫返情人節,就是在2月14日情人節當天收到禮物的一方,要在3月14日回贈禮物。這個節日流行於日本,是一次成功的炒作,因為糖果所使用的砂糖是白色,所以改稱為「白色情人節」。
4月14日 Black Day 黑色情人節:
在前兩個月他們或許既沒收到甜蜜小禮物,也沒人可以送巧克力,但四月十四日這天,大家共聚一堂,彼此鼓勵、加油打氣,化悲憤為力量。
5月14日 Yellow &Rose Day 玫瑰情人節:
這個節日里,雖然有玫瑰的出現,但是不再是戀人或者愛人彼此饋贈的禮物,可能只是同窗好友,辦公室同事,陌生的鄰居……這些悄悄送來的玫瑰,不能讓接收者知道是誰送來的,但卻充分表達著送花者的意思,傾訴、告白、別過、試探……
6月14日 Kiss Day 親親情人節:
卿卿我我的日子,愛戀中的人在夏日增進感情的日子。
7月14日 Silver Day 銀色情人節:
是把你的意中人帶回家給老爸老媽認識,或介紹給其他你所尊敬的長輩的好機會。也是愛侶互贈銀制禮品,飾物的日子。傳統習俗是用銀戒訂婚,所以今天你們也去買一對,戴在手上,作為甜蜜心情的見證。
8月14日 Green Day 綠色情人節:
綠色情人節當然和蓊鬱的森林脫不了關系。酷熱難耐的夏日午後,不妨和你的另一半作一趟清爽而清新的森林之旅,盡情享受戶外大自然,度過健康而愉快的一天。
9月14日 Music &Photo Day 相片情人節:
許多情侶喜歡在這天就這蔚藍晴朗的天空合影,所以9月14日又稱為「相片情人節」。
10月14日 Wine Day 葡萄酒情人節:
這一天戀人們輕啜葡萄美酒,慶祝充滿詩意的秋天。通常小兩口會選擇在浪漫且別致的餐廳里共進晚餐,然後聊聊彼此對未來的規劃,以及共同的目標等話題。
11月14日 Orange & Movie Day 電影情人節:
對於這個節日其實沒有什麼傳說,只是一般在這個時候,男女雙方兩個人都孤獨寂寞或者兩個中的一個人感到孤獨寂寞,便可以在這一天名正言順的找到自己心儀卻不能走到一起,或者曾經相戀不幸分開,或者單相思、雙相戀的那個人,陪伴自己去影院看一場期待很久亦或值得去回憶的電影,找到幻境中的感覺或者曾經一同看電影的感覺。
12月14日 Hug Day 擁抱情人節:
這一天,想和你的情人抱多久都可以,在公開的場合擁抱,向世人宣告你倆的愛意,也讓寒冷的冬天變得格外溫馨。
❻ 西方情人節的來歷
介意你去網路
❼ 歐洲是怎麼過情人節的尤其是英國。要詳細點。
「情人節」清早一起床你就該從鑰匙孔向外窺探。據傳說記載,如果你所看到的第一個人是在獨行,那麼你當年就會獨身;如果你看到兩個或更多的人同行,那麼你當年肯定會覓得情人;如果你看到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的話,那你就會在「聖誕節」以前結婚。可如今各家的庭院已絕少有公雞母雞出沒,城區空地上也不會有雞的蹤影,所以若能看見一對鴿子或一對麻雀也有同工之妙。
美國和歐洲大部分
美國和歐洲人會在神聖的情人節這天送給心愛的人玫瑰花和小禮物,早在中世紀2月14日就已經是「伴侶的節日」。
中國
中國的情人節叫做「七夕」,為每年的七月初七。2008年的「七夕」為陽歷8月7日,年輕人互贈禮物,在大城市中還會舉行各種聚會慶祝情人節。
節日的起源為放牛郎和一個仙女的愛情故事。天上的王母娘娘發現了他們之間秘密的愛情後,大發雷霆,用銀河將二人隔開,二人雖然相愛卻不能廝守,異常地悲傷。喜鵲不忍心看到二人如此悲傷,決定幫助他們,用翅膀為他們搭起了一座鵲橋,讓二人可以相見。但王母娘娘卻只允許他們兩個人每年見一次,即每年的七月初七。
日本
每年的2月14日,日本人也送巧克力,但只能送給男人!而且日本女人不僅要送給心愛的男人巧克力,也要送給同事和朋友。
作為回報,男人們要在一個月後的3月14日,也就是所謂的「白色情人節」送給女性小甜點,多數為白色巧克力。
拉丁美洲
在拉丁美洲,戀人們會非常隆重地慶祝情人節。巴西等國家甚至會裝點街道來慶祝這個節日。 墨西哥、阿根廷和智利的戀人們最會花心思討對方歡心,亞麻布製品、酒心巧克力糖果等禮物是戀人們相互饋贈的佳品。哥倫比亞人的情人節不是2月14日, 而是9月的第三個周末,這一天是他們的愛情和友情日。
情人節是在每年的2月14日慶祝的原因是因為這一天傳說是戀人的守護神「情人」執行的日子。
在世界各地愛人們紀念這個日子,用贈送詩詞,卡片,鮮花,糖果等方式。這些紀念活動也可能是一個社交聚會或記念活動。
很多情人節的習俗是有關單身女性怎樣預知誰是她們未來的丈夫。 在1700年英國女性將男人的名字寫在紙片上,卷上一小片的粘土,並將它們扔進水裡,每年減少成水和所有。第一個上升到表面的文件據說就是一個女人的真愛的的人名字。
也是在1700年,未婚婦女丟進五個海灣她們的枕頭在情人節前夕。她們放一片葉子到枕頭中心,每一個角落也都放一片葉子。如果工顯靈,因為她們在夢中就能看到她們未來的丈夫。
最古老的習俗之一是將婦女的名字寫在紙條上,並從一個罐子中抽取。其名字被一名男子抽到,這個女人將成為他的情人,他特別注意她。許多男人給自己抽到的情人送禮物。在一些地區,一個年輕人給自己的情人一副手套。有錢人用花球充當自己的情人節禮物。作文地帶-有翻譯的英語作文網
在19世紀情人卡盛行英國。著名藝術家凱特格林威功能卡,以創造歡樂兒童和美麗的花園為特徵。埃斯特豪蘭是第一個情人卡在美國的製造商之一。
在英國卡的鼓舞下,她在1847年開始生產。她的卡特色是花邊、紙花和葉子。其他卡製造商強調丘比特的矮胖,翅金星的兒子,愛的女神。在羅馬傳說中,被稱為丘比特的愛神的兒子。
在美國和加拿大,孩子與他們的朋友交換情人節禮物。在一些學校,孩子們舉行班級聚會和放入他們所有的情人節禮物在裝飾盒裡。
在一天結束時,老師或一個孩子分發卡片。使許多兒童從紙桌布,紅色的紙,牆紙樣本,從雜志削減的圖片中挑出自己的情人節禮物。有時,他們購買工具包,其中包括需要做出情人節禮物的一切。許多孩子送最大,最新奇的卡片給他們的父母和老師。
❽ 七夕十五是鬼節是有鬼應為英國有吸血鬼對嗎
吸血鬼完全是由人傳訛出來的,有些類似中國的僵屍。多由於屍體被埋於版陰濕的地方,死後權內臟裡面的 氣體排出發出「鬼叫」,被人聽見就會覺得有鬼。這些都是西方傳說,但是很多人都追捧,開始電影呈現的是可怕的僵屍形象,但是後來被美化了。而七月十五鬼節又稱中元節,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傳統中國一直以農耕為本,在大量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先人們發現萬物之間存在著某種因果關系:一個果實的成熟,最終離不開種子的恩惠,所以,果實對種子,後人對先人,必須常懷一份感恩之情。中元節就是這樣的一個節日,它表達的就是感恩(thanksgiving)。而盂蘭盆節,講的是目蓮在陰間看到去世的母親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每年七月十五日設素筵供母享用,以後傳承開來,遂成「盂蘭盆節」的傳統。因此,盂蘭盆節強調的其實是「孝道」(filial piety)。
❾ 七夕節和西方情人節的比較 另有加分
這個問題有意思,細細想想,還有點民族情懷在里邊,西方「情人節」年年火爆,這兩年,有的商家也在炒作「七夕節」,但就像麻繩穿豆腐總也提不上來。我感覺有這么幾個區別,權當個人拙見:
一是直白和隱諱的區別。西方的「情人節」坦率、熱情、赤裸裸,有情人的節日情人節,明明白白告訴你,真真切切「I love you」;反觀中國的「七夕節」,雖然也是表達情人相聚意味, 七月初七,表示兩情相悅,但很內涵,不露骨,又使用了古人慣用的隱喻表達方式,因而難以被年青人理解,也難以被現在躁動的一代所親睞。愛就是愛,情就是情,干嗎還半抱琵琶猶遮面,不幹脆也不利落。
二是物質與精神的區別。「情人節」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現的是火熱的情慾,自然的流露。尤其在現代,「情人」二字不僅僅是指戀人、伴侶、夫妻,內容充實而廣泛,直接而露骨,非常順應被封建文化和「文革」壓抑了很長時間的自然情感和慾望的流露和表達。反觀中國的「七夕節」,反映的是別離後相聚和初開情竇人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憐,內容無非是對詩作畫、贈帕送絲、望天感嘆、祭拜求神等,女孩兒乞求女紅巧手,感應王母娘娘給自己發配個好「牛郎」。形式上完全封閉在院牆裡面,笑也半遮面,鬧也半掩嘴,如此這般純屬精神層面的活動,哪裡能夠火熱的起來。
三是情物與信物的區別。「情人節」注重贈送情物,每到「情人節」,玫瑰花、巧克力、蛋糕、衣物、貴重首飾等,成為情人們相互贈與的「情物」。注意,這里的「情物」是指有價之物,表明情是有價的。這無疑推動了市場經濟了發展。於是乎,每到「情人節」來臨,鋪天蓋地的廣告,滿街飄動的打折標語,把「情人節」炒的火紅火熱,讓你想不過都不行,想不送禮都不成。反觀中國的「七夕節」,則相對暗淡的多,傳統的情人也贈送禮物,但那是一種表達情意的信物,不過是一絲一帕、一扇一畫,講究的自己親手縫制、綉描、撰寫、製作,如何能引進到商品經濟中來,不能進入商品經濟,又如何能讓商人大把掏錢為節日賣單宣傳和恭賀呢?
四是情慾與情愛的區別。喜歡過「情人節」的,除去一些喜歡跟潮流的青年人和確實相愛的年輕夫妻外,絕大多數不年輕不年老的人們,或多或少有著速食情慾的意念。「情人節」恰恰給了他們(她們)這么一個機會,創造了一個這樣冠冕堂皇的借口、生成了一個這樣好讓異性感動、驚喜、歡快的場景,這也就成就了這個外來節日在中國的生根、開花、結果。反觀中國的「七夕節」,由於受傳統觀念影響,守望、思念、借題表白情愛是主題,節日主調以真摯的、純情的、唯精神上的愛情為主要宣洩點,因而難以直接燃起慾望的火花。並且,長久以來,傳統的男人和女人,性愛和情慾是深藏不露、難於言表、曲折迂迴的,因而「七夕節」始終沒有為男女情慾創造一個適合的借口和良好的契機。這也是中國「情人節」的弱勢所在。
悲哉,「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