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的七夕
1. 關於七夕的
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起始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2. 七夕節的民間傳說是什麼
七夕節的民間傳說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大致說來,它講的是一個孤兒牛郎,在受到兄嫂的虐待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私自下凡的織女,因情投意合,他們很快就成為一對幸福美滿的夫妻。但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親自下凡來,要強行把織女帶回天庭,這對恩愛夫妻眼看就要被拆散。
在一頭已經得道的老牛幫助下,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上天去追趕織女。王母娘娘見狀,馬上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此出現,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然有無法逾越的天險,但他們的忠貞愛情,還是感動了喜鵲,於是成千上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他們走上鵲橋相會。
七夕節其他情況簡介。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3. 杜甫的《七夕〉的詩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望採納,辦任務,謝謝。
4. 七夕這首詩的意思
七夕這首詩的意思是:
七夕
作者:羅隱
原文: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譯文:
牛郎織女在銀河邊看到角宿和荷花,一家人家歡笑地在院子里鋪置紅布的筵席。
這家的女子把篋中的珠子倒空,要這家的男子寫出歌詠七夕的錦綉詩篇,放到那個篋里。
香帳製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那家人家的婦女引線穿針來乞巧。穿好針來拜美好的織女星。
計時的銅壺滴漏報天將亮了,牛郎織女又要分別了,所以惆悵茫然,這樣相會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4)楊浦的七夕擴展閱讀:
《七夕》這首詩的特點是用對比寫法,第一句寫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寫人間的情狀,有景物,又有歡笑,構成天上與人間相對照。頷聯專寫人間,不提七夕,在「錦綉篇」里暗指詠七夕。頸聯又是對照寫法,「香帳簇成」指天上,「金針穿罷」指人間。
「銅壺漏報」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聯寫人間「歡笑」,與第四聯寫天上惆悵相對。一樂一悲,構成映襯。再像寫謝女的空出篋子來裝檀郎的錦綉篇,寫人間男女在七夕的歡樂,又與牛郎織女的臨別惆悵構成映襯。在這樣的映襯里,就是襯出天上不如人間了。
再就寫天上或人間的詞句來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寫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寫人間,即四句寫天上,四句寫人間。
5. 七夕不存在的
時間久了都這樣吧
6. 楊浦的七夕這首詩表達了什麼
1.《梅嶺三章》是陳抄毅同志在(襲1936)年寫的,作者正處於(在梅山被國民黨圍困九死一生)的險境。「留衣底」表明(為革命獻身)的決心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2.《梅嶺三章》的序言是全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說明了本詩的背景。
3.「烽煙」一詞採用(借代)的修辭手法,「此頭須向國門懸」用春秋吳將的典故,意為(自己即使犧牲,也要頭懸國門,眼看國民黨反動派的最後滅亡)。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為革命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無畏革命)的精神。
7. 七夕(楊璞)這首詩的意思
意思是: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麼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
期盼年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原文
《七夕》宋代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注釋
牽牛:星名,在銀河之西,俗稱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黃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頭角、感之形,名之牽牛。
若何:怎麼樣。
乞與:賜給。
不道:沒有料到。
作者生平
楊璞(921~1003)北宋布衣詩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號東里野民。
世居新鄭東里(鄭韓故城內),好學,善詩,天性恬淡孤僻,不願作官,終生隱居農村。常獨自騎牛游賞,往來於縣境東里、郭店間。見到草茂林密幽僻的地方,就卧伏草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辭佳句,立即揮筆成詩。曾獨自帶上手杖進入嵩山險絕處,構思成文100多篇。當時的士人學子多傳閱誦讀他的詩文。
少年時與畢士安、韓丕同學友好。後來,畢士安官居相位,舉薦楊璞於太宗,太宗愛其才,想授官任用,璞堅辭不受,作《歸耕賦》以明志。太宗贈給束帛使他還鄉。真宗西行朝拜先帝諸陵道經鄭州,特遣使贈璞茶、帛,並命其子從妙為官。
璞所作詩俊逸瀟灑,語言質朴精煉,多描寫自然景色和農村隱居生活。類唐詩人賈島、李涉。78歲去世,葬縣城北20公里處袁堡村東。宋翰林學士李淑撰墓表,立石墓前。詩人黃庭堅過其墓拜謁,曾作詩悼念。
8. 楊浦寫的七夕始終認為牛郎織女相會的目的是什麼
鼓勵我們 ...珍惜現在 有花堪折則需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楊朴寫過一...真弄不明白牛郎是怎麼想的,非得邀請織女來織布。年復一年地向仙女乞求智巧,...
9. 七夕這首詩的賞析和詩句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詩)?林則徐到達古城貴定的這天,正回好是古歷七月初七,步出驛館,答眺望風爽露涼的遠山,仰首滿天閃爍的星斗,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和故鄉福州「七夕」乞巧的風土人情,使林則徐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遠在老家福州的夫人鄭淑卿,於是寫下了《七夕》、《寄內》等纏綿繾綣小詩。
七夕
一穗孤擎對酒澆,旅懷偏值乞巧宵。
人間多少銀河隔,烏鵲能填第幾橋。
天孫織錦燦如雲,玉剪聲中一霎分。
遙見七夕機上字,行行應是寄迴文。
10. 《七夕》這首古詩的意思
釋義: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原詩:
《七夕》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簡介: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
(10)楊浦的七夕擴展閱讀: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851年,鬱郁不得志的李商隱失去了一生最愛的妻子王夫人。正是出身高貴的王夫人多年的資助和扶持,才讓李商隱有一個穩固的家庭,才讓他在多年的鬱郁寡歡中得到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現在王夫人去世了,李商隱的人生已經沒有樂趣,他在一瞬間衰老了數十歲。
同年秋天,被任命為節度使的老朋友邀請李商隱到四川任職,擔任參軍。李商隱到了四川後,有感自己仕途的不順,以及失去妻子的悲傷,一度有出家為僧的打算。只是出於對兒子李袞師的希望,才沒有做出傻事。但是李商隱還是從自己微薄的俸祿中捐獻出一部分給當地的僧人印刷佛經。
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好詩啊,既可以認為是對七夕相逢的珍視,因為是如此長時間的離別所帶來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嘲諷,因為為了一度來就要付出無期別的代價。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