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七夕
❶ 七夕節老公發信息給我說,又是一年七夕,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什麼意思,又應該怎麼回復
說明你老公心細和疼你。想和你白頭偕老。你寫上下一句就行了。最好在表達下自己也想和他過一輩子,
其實一輩子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就是福。
❷ 【虞美人】全詩的含義
首先,【虞美人】是個詞牌子而不是詩,其次,既然是詞牌子,當然就有很多人都填過它,每一首的意思都不同
❸ 古詩:虞美人
四二、虞美人四首
1.桃源仙境圖
一片翠綠一片蔭,
幽幽秀竹村。
河流沙回灘和農田,
蘆葦盪、白果答樹、桃花園。
夜深人靜不寂聊,
四面聽海潮。
夢中誰來縈心懷?
只有千古名勝琅琊台。
2.竹石圖
長空夜半寒星墜,
可憐慈母淚。
慈母淚作傾盆雨,
一任衰草落葉沒石竹。
夢里飛身過江東,
醒來一場空。
踏遍青山何處尋?
唯見長空萬里飄殘雲。
2. 梅花三弄
一弄梅花花未開,
兩小無嫌猜。
二弄梅花花正紅,
同窗共讀留下多少情?
三弄梅花花已落,
獨自享寂寞。
轉眼又是楊柳青,
何不打開家門迎春風?
4.三下江南
一下江南到蘇杭,
人間變天堂。
二下江南到桂林,
好山好水還有夢中人。
三下江南到昆明,
花開萬山紅。
一切盡在不言中,
自古以來無官一身輕。
❹ 《虞美人》原詩及分析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
[1]了:了結,完結。
[2]砌:台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3]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4]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❺ 我國過七夕節的傳統是什麼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的,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3、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4、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5、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6、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7、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8、賀牛生日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9、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10、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❻ 《虞美人》這首詞的譯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有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後主《虞美人》
說實在的很喜歡這首詞,雖說這首詞是反映亡國之音,但是,就是喜歡那種內斂而深沉的憂傷。
插一段番外,當本人回到學校,無意間(也就是無聊時)順手在黑板上寫出這首詞的開頭,某陳和某黃居然說俗!就因那四個字「春花秋月」!
哎,也不能怪她們,誰叫著年頭的武俠小說還是鄉下什麼的,管你長得怎麼樣,不是春花就是秋月了,咱也不敢奢望一個叫秋香的能和唐伯虎點秋香的秋香媲美。
說真的,對於這首詞,感觸最深的不是「小樓昨夜有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也不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而是「只是朱顏改」這五個字。這三個字在譯文中是「只是朱紅的顏色已經改變」,但我第一次看到它時聯想到的卻是——一為佳人站在夕陽下,等待愛人的回歸,卻等到滄海桑田,放眼望去,那條必歸之路還是不見那次次午夜夢回的熟悉身影,直至花般嬌嫩的容顏都已老去了,一切還是如他離開時一般,身旁空虛到無淚。
痴心的等待,等到都忘了自己為何在此,為何要對這條路如此堅決後,忽然那個深入骨髓的身影,出現了。逆著光,看不清,而自己卻無意識地忘後退,在害怕,害怕自己此刻那比花還要凋零的容顏會……會讓他厭惡,因為時隔多年,她無法找到一個讓自己依然相信他會忠貞不渝愛著自己的理由——時間會淡化一切。
最終,他還是清清楚楚地牽著馬站在她的眼前,哪知,朱顏改的不僅是她,他蒼老地比竟她還要快。
相擁,接吻,還是喃喃訴說著不盡的愛語,不,都不是了,這些外在的表現,還不如此刻靜靜的用眼神,交流著那種經歷了滄海,越過了桑田的最真的愛意。
只不過是容貌改變了罷,昔日的一切都還存在,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心滿,意也足了。
❼ 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句出自哪首詞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擊此處查看/隱藏全部注釋
雕欄玉砌:雕有圖案的欄桿和玉石鋪就的台階。此泛指宮殿建築。
〔導讀〕
宋代王銍《默記》卷上載:"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這是一麴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語語嗚咽,令人不堪卒讀。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令人人欣喜,但對階下之囚來說,卻已了無意趣了。"何時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含兩層意蘊: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後之殘生又將何時了卻呢?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唐圭璋《屈原與李後主》一文說:"問春花秋月何時了,正是求速死也。"春花秋月無盡而人生有盡,這不僅是令李煜感到悲哀的,也是人類之大悲哀。俞平伯《讀詞偶得》評起句"奇語劈空而下"。
"小樓昨夜又東風"更具體印證了春花秋月無法終了的事實。由小樓進而聯想到故國,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語。"月明中"既是呼應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將小樓、故國,人生等等統統籠罩在永恆的月色中,則李煜個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類之大悲哀。
換頭承故國明月,點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詞到此為止的六句,都是兩兩對照,寫出永恆與無常的巨大反差,表現作者對宇宙與人生關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經不可能由此激發出進取的激情,而只能在與生命決絕前,放縱一下悲哀的心情,任憑自己沉溺在這種無邊的生命悲歌中,靜靜地等候人生終曲的奏起。
煞尾兩句自問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懷,寫出愁思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無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許多,但此句不僅新穎警辟,而且既貼切又富有力度。遂為名句。可與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劉禹錫"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儂";秦少游"落紅萬點愁如海"等參讀。
唐圭璋《李後主評傳》指出:"他身為國主,富貴繁華到了極點;而身經亡國,繁華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極點。正因為他一人經過這種極端的悲樂,遂使他在文學上的收成,也格外光榮而偉大。在歡樂的詞里,我們看見一朵朵美麗之花;在悲哀的詞里,我們看見一縷縷的血痕淚痕。"
❽ 誰知道:《商山草行》、《浪淘沙》、《烏衣港》這三首詩
浪淘沙 李煜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
秋風庭院蘚侵階。
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凈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❾ 虞美人賞析
賞析
這是一麴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語語嗚咽,令人不堪卒讀。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令人人欣喜,但對階下之囚來說,卻已了無意趣了。
"何時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含兩層意蘊: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後之殘生又將何時了卻呢?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9)汴京七夕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三年後,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因國勢衰危而向宋稱臣納貢了。李煜登基後,也繼續向宋納貢以保全基業。
李煜即位之初,重用舊臣,穩定高層重心,以重振人心。重視選拔人才的公正和公平。詔令減免稅收、免除徭役,與民生息。堅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長途奔襲的宋軍為防禦策略。因此,南唐表面臣服宋朝,實則暗中備戰。
宋與南唐開戰後,李煜立即與宋斷絕邦交,派兵應戰,親自巡城。開寶八年(975年)十二月,金陵失守,守將咼彥、馬承信,馬承俊等戰死。李煜投降,南唐滅亡,李煜被俘入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李煜生日之時,李煜死於北宋京師,時年四十二歲整,葬洛陽北邙山。
李煜多才多藝,善書畫,通詩詞,曉音律,以詞的成就最大。李煜的詞,存世三十餘首。另有《文集》30卷、《雜說》百篇。
❿ 求一首關於七夕的短詩或詞,加解釋含義
二郎神
年代:【宋】 作者:【柳永】
炎光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
,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
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
高瀉。
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
面、雲鬟相亞。鈿合金釵
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
年今夜。
注釋:
這是一首詠七夕佳期的作品。作者一反以往七夕詩詞的傷感情調,把天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和人間李隆基楊玉環馬嵬死別的動人故事 ,演繹、融匯為一個純情浪漫、晶瑩剔透的意境,抒發了對純真愛情的美好祝願和熱烈嚮往 。全詞語言通俗易懂,形象鮮明生動,情調閑雅歡娛,給人以充分的藝術享受。
上片著重寫天上,開篇以細致輕便的筆調描繪出七夕清爽宜人的氛圍,誘人進入浪漫的遐想界。首韻「 炎光射 」,說明炎夏暑熱已退,一開頭即點出秋令。「炎光」謂驕陽,代指夏暑。先說初秋,再從入暮寫起,導入七夕:陣黃昏過雨,輕灑芳塵,預示晚上將是氣候宜人和夜空清朗了 。「 乍露冷風清庭戶爽」,由氣候帶出場景。「庭戶」是七夕乞巧的活動場所。古時人們於七夕佳期,往往在庭前觀望天上牛郎織女的相會。接下來一句「天如水、玉鉤遙掛」意思是說:秋高氣爽,碧天如水,一彎上弦新月,出現在遠遠的天空,為牛郎織女的赴約創造了最適宜的條件。「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飈輪欲駕」,想像織女嗟嘆久與丈夫分離,在將赴佳期時心情急切,於是乘駕快速的風輪飛渡銀河 。織女本為星名 ,故稱「 星娥」。「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表現了人們盼望天上牛郎織女幸福地相會。他們凝視高遠的夜空 ,縷縷彩雲飄過銀河,而銀河耿耿發亮,牛郎織女終於歡聚,了卻一年的相思之債。上片動靜結合 ,虛實相間 ,在從景物描寫到幻想神遊的推移中,寄寓了人們對愛情幸福的美好遐想。的場面,也無熱鬧濃烈的氣氛,各家於庭戶乞巧望月,顯得閑靜幽雅。這種閑雅的情趣之中自有很不尋常的深意。詞人強調「 須知此景 ,古今無價」,提醒人們珍惜佳期,從中足見柳永對七夕的特殊重視,反映了宋人的民俗觀念。以下數句著重寫民間七夕的活動,首先是乞巧。據古代歲時雜書和宋人筆記,所謂乞巧,是以特製的扁形七孔針和綵線,望月穿針,向織女乞取巧藝。這是婦女們的事。「樓上女」是說此女本居於樓上,穿針乞巧時才來到庭中的。所以接著說:「抬粉面」,加以「 雲鬟相亞 」,寫姑娘們虔誠地手執金針,仰望夜空,烏雲般美麗的發鬟都向後低垂。「亞」通壓 ,謂低垂之狀。此句寫得形神兼備,廖廖數語,姑娘們追求巧藝的熱切與虔誠便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了。接下來的一句:「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寫七夕的另一項重要活動,這既是詞人浪漫的想像,也是歷史的真實。自唐明皇與楊妃初次相見 ,「 定情之夕,授金釵鈿合以固之」(《長恨歌傳》),他們「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也就傳為情史佳話。唐宋時男女選擇七夕定情,交換信物,夜半私語,可能也是民俗之一。作者將七夕民俗的望月穿針與定情私語綰合一起 ,毫無痕跡 ,充分表現了節序的特定內容。詞的上片主要寫天上的情景 ,下片則主要寫人間的情景 ;結尾的「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既總結全詞,又點明主題。它表達了詞人對普天下有情人的美好祝願和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展示了作者熱誠而廣闊的胸懷。
這首詞,寫天上是為了襯託人間,用典故是為了映襯現實,落腳點是人間的歡樂和世俗的幸福。作者把「天街夜色涼如水」的意象世界與「鈿合金釵私語處 」的心靈世界和諧地統一起來,描繪了一幅歡樂、祥和 、幸福而又溫馨的七夕夜色圖 ,發出了珍惜良宵、莫負美景的呼喚。這呼喚,久遠地回響在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田。
鵲橋仙 七夕送陳令舉
年代:【宋】 作者:【蘇軾】
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呆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注釋
這首詞詠調名本意 ,是為送別友人陳令舉而作。
全詞在立意上一反舊調,不寫男女離恨,而詠朋友情意,別有一番新味。
此詞上片,也緊切七夕下筆,但用的卻是王子喬飄然仙去的故事。據劉向《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 ,三十餘年後於山上見柏良,對他說:「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顛 。」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 ,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蘇軾此詞上片,借這則神話故事,稱頌一種超塵拔俗、不為柔情羈縻的飄逸曠放襟懷,以開解友人的離思別苦。發端三句,贊王子喬仙心超遠,縹渺雲天,不學牛郎織女身陷情網,作繭自縛。一揚一抑,獨出機杼,頓成翻案之筆。緱山,在河南偃師縣。緱山仙子,指王子喬,因為他在緱山仙去,故雲。「 鳳簫 」兩句,承「不學」句而來,牛女渡河,兩情繾綣,勢難割捨;仙子吹簫月下,舉手告別家人,飄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後者超凡歸仙,趨向相反,故贊以「不學痴牛呆女」。
下片寫自己與友人的聚合與分離,彷彿前緣已定,事有必然 。據東坡《記游松江》(《東坡志林》卷一)說 :「吾昔自杭移高密 ,與楊元素同舟,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從余過李公擇於湖 ,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蘇軾於熙寧七年九月從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與同時奉召還汴京的杭州知州楊元素同舟至湖州訪李公擇,陳令舉、張子野同行,並與劉孝叔會於湖州府園之碧瀾堂,稱為「六客之會」,席上張子野作《定風波令》,即「六客詞」,會後同泛舟游吳松江 ,至吳江垂虹亭暢飲高歌 ,「坐客歡甚,有醉倒者 」。但作者不是徑直敘寫這段經歷,仍借與天河牛女有關的故事來進行比況。張華《博物志》載一則故事說:天河與海相通 ,年年有浮槎定期往來,海濱一人懷探險奇志,便多帶干糧,乘槎浮去。經十餘日,至一城郭,遇織布女和牽牛人 ,便問牽牛人,此是何處 。牽牛人告訴他回去後問蜀人嚴君平便知。後來乘槎人還,問嚴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時。詞人借用這則優美的神話故事,比況幾位友人曾沖破澄澈的銀浪泛舟而行。「 槎 」,即竹筏;「客槎」,一語雙關: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們所乘的客船。「尚帶天風海雨」,切合「浮槎 」通海之說。煞拍兩句筆墨落到贈別 。「相逢一醉是前緣」,寫六客之會;「風雨散 、飄然何處」,「風雨」承上「天風海雨」,寫朋友分袂 ,各自西東。「 一醉是前緣 」,含慰藉之意;「飄然何處」,蘊感慨無限。
這首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艷情的舊套,藉以抒寫送別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緊扣七夕,格調上以飄逸超曠取代纏綿悱惻之風,讀來深感詞人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
鵲橋仙 七夕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注釋:
兩千多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不知感動過多少中國人的心靈。在吟詠牛郎織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這首《鵲橋仙》別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義的佳作。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起筆三句點明七夕 ,並以側筆渲染。「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歲華紀麗》卷三「七夕」引《風俗通》),與牛郎相會,故又稱雙星節。此時銀河兩岸,牛郎已無心耕種,織女亦無心紡績,就連天上的眾仙女也忌妒了。起筆透過對主角與配角心情之描寫,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圍,扣人心弦。下韻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寫出 ,筆墨從牛女宕開,筆意雋永。「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緊了蛾眉,風姨竟然興風吹雨騷騷然(風姨為青年女性風神,見《博異》)。這些仙女,都妒忌著織女呢。織女一年才得一會,有何可妒?則嫦娥悔恨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風姨之風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難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織女愛情之難能可貴更可知。不僅如此。有眾仙女之妒這一喜劇式情節,雖然引出他們悲劇性愛情。詞情營造,匠心獨運。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下片,將「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相會情景一筆帶過,更不寫「忍顧鵲橋歸路」的淚別場面,而是一步到位著力刻畫牛郎織女的心態。七夕相會,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錯見!見了又只是重新撩亂萬千離愁別緒罷了。詞人運筆處處不凡,但其所寫,是將神話性質進一步人間化。顯然,只有深味人間別久之悲人,才能對牛郎織女心態,作如此同情之理解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結筆三句緊承上句意脈,再進一層刻畫。三百六十五個日日夜夜之別離,相逢僅只七夕之一刻,舊愁何其深重,新歡又何其深重,新歡又何其有限。不僅如此。舊愁未銷,反載了難以負荷的新恨歸去。年年歲歲,七夕似乎相同。可誰知道,歲歲年年,其情其實不同。在人們心目中,牛郎織女似乎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已。
然而從詞人心靈之體會,則牛郎織女的悲憤,乃是無限生長的,牛郎織女之悲劇,乃是一部生生不滅的悲劇,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劇。牛郎織女悲劇的這一深刻層面,這一可怕性質,終於在詞中告訴人們。顯然,詞中牛郎織女之悲劇,有其真實的人間生活依據,即恩愛夫妻被迫長期分居。此可斷言。天也,你不識好歹何為天?地也 ,你錯勘賢愚做地!
此詞在藝術造詣上很有特色。詞中托出牛郎織女愛情悲劇之生生不 已 ,實為人磚能堪。以嫦娥風姨之相妒情節,反襯、凸出、深化牛郎織女之愛情悲劇,則是獨具匠心的 。(現代黑色幽默庶幾近之)全詞辭無麗藻,語不驚人,正所謂絢爛於歸平淡。范成大之詩,如其著名的田園詩,頗具泥土氣息,從這里可以印證之。最後,應略說此詞在同一題材的宋詞發展中之特殊意義 。宋詞描寫牛郎織女故事 。多用《鵲橋仙》之詞牌,不失「唐詞多緣題」(《 花庵詞選》)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歐陽修,中有秦少游,後有范成大。歐詞主旨在「 多應天意不教長」,秦詞主旨在「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詞則旨在「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可見,歐詞所寫,本是人之常情。秦詞所寫,乃「破格之談」(《草堂詩餘雋》),是對歐詞的翻新、異化,亦可說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詞則是對歐詞的復歸、深化。牛郎織女的愛情,縱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總是人心 ,無限漫長之別離,生生無已之悲劇,決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來得更為廣大。故成大此詞,也是對秦詞的補充與發展。從揭櫫悲劇深層的美學意義上說,還是是對秦詞之一計算。歐、秦、范三家《鵲橋仙》詞,呈現一否定之否定路向,顯示了宋代詞人對傳統對人生之深切體味,亦體現出宋代詞人藝術創造上不甘逐隨他人獨創精神,當稱作宋代詞史上富於啟示性之一特色。
西江月 新秋寫興
年代:【宋】 作者:【劉辰翁】
天上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夜來處處試新妝。卻是人間天上。
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夢從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
注釋:
這首詞是作者借七夕來抒發自己寄寓故國之思。
上片側重寫七夕兒女幸福歡快景象。「天上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二句緊扣「新秋」,分寫「天上」與「人間」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上句說天上日落月升、斗轉星移等天象變化,依然像從前一樣。「似舊」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間卻與自然界的景象不同,發生了巨大變化。暗逗結尾兩句。下句說人間兒女也象從前一樣,狂歡歡度七夕。「成狂」即包「似舊」之意,言外有無限感慨。在詞人看來,經歷過人間滄桑巨變的人們,新秋七夕,本應深懷黍離之悲,但今天人們竟依舊狂歡。這種景象不免使詞人感慨萬千。
「夜來處處試新妝,卻是人間天上。」「處處試新妝」原是當時七夕風習,也是上文所說「兒女成狂」的一種突出表現。人們幾乎誤認為這種處處新妝的歡慶景象為人間的天堂了。正如上文「兒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樣 ,這里的 「人間天上 」也含有諷刺意味。「卻是」二字,言外有意,淪陷後的故國山河,已成為人間地獄,而眼前的景象卻竭然相反,彷彿人們早已忘卻家國之痛,叫人無限悲痛。
下片側重直抒詞人的感受。「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時間飛逝,不經意間,感到新秋涼意,原來夜深了。由於「相思」——懷念故國,自己的兩鬢已經如白梅一樣。上句寫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著默默無語,幾乎忘卻外界事物,下句將長期懷念結果與一夕相思的現境聯接在一起給人以時間飛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現作者深深的思慮。
「夢從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結拍寫七夕之夢。上句暗用《神仙傳》滄海屢變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銀河」切「新秋」。詩人夢見在海底超越枯桑 ,又夢見在天上看盡銀河風浪。這里雖明為紀夢,實為借夢來表達對於世事蒼桑與人事巨變的感受。這兩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結末二句起到了畫龍點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兒女成狂」的情景諷慨自深,就連過片的「新涼」、「相思」也都獲得了特殊的含義。
作者以自己作為獨醒的愛國者與普通人相對照 ,抒發了自己眷懷故國的深沉悲壯的情感,是這首詞構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點。
鷓鴣天
年代:【元】 作者:【黨懷英】
雲步凌波小鳳鉤。年年星漢踏清秋。只緣巧極稀相見,底用人間乞巧樓。
天外事,兩悠悠。不應也作可憐愁。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
注釋:
作者借誦古老的牛郎織女的傳說,表達了脫俗超凡的廣闊胸懷。
「雲步凌波」是典故。曹植在《洛神賦》中寫道「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描繪了洛神的輕盈飄逸 。作者借洛喻美,一幅美人出行的畫卷令人注目。是仕女游春嗎?否!「年年星漢」寫出她的出行是如和織女一樣,一年一度與心上人在「七夕」相聚。「清秋」點明周圍環境之幽靜,「踏」,踐約的意思。這里,詞人雖未正面描寫織女的美貌,但仍會令讀者意會到女子的絕世豐神,飄飄若仙的身影,對情人的脈脈深情。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在我國流傳極廣,婦孺皆知。南朝殷芸《小說》(《月令廣義·七月令》引)中寫道:「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逸,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隨廢織糹任 。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在漢代已經有了「鳥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 」使其夫婦相會的說法(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引《淮南子》)。周處《風土記》載:「七月七日,其夜灑枉於庭 ,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 、織女 。言此二星當會,⋯⋯見者便拜而乞富乞壽,無子乞子 。」七月七日在古代被視為吉祥如意的日子,在這一天祈禱,所有願望會得到滿足,因此 ,婦女在夜間向織女乞巧(乞求靈巧),七夕被稱為乞巧日 ,七月被稱為巧月 。富貴人家往往在庭院中搭結綵樓,稱為乞巧樓。詞人在第三、四句中用「只緣」「底用 」對世俗之見給予了否定 。他認為:織女與牛郎一年一度才得相見,根源是她的「巧極」。即因為心靈手巧織出了錦鍛才嫁給了牛郎 ,結婚後『廢織』才造成分居的痛苦局面 。因此 ,人間的婦女們何必向織女去乞「巧」呢?更沒必要勞民傷財地建樓搭棚乞求了。「天外事 ,兩悠悠,不應也作可憐愁」,抒寫了詞人的感概、是繼「只緣」「底用」之後的進一步表述。「悠悠」是個多義詞,在此作「遙遠」解 。「兩悠悠」承上片末句的「人間」連下片的首句中的「天外」詞人明確地指出人間天上悠悠遠隔,織女之巧 ,人間的必乞取 ;對天外的織女牛郎雙星的「稀相見」更沒必要同情和為他們憂愁。接下來作者直抒胸懷:天上雙星長相思、難相聚,雖凄涼寂寞但天外人間兩悠悠,與我們有什麼關系?我們又怎麼管得了呢?我且拉開窗簾盡情賞月,享受新秋涼爽睡美之樂吧。「開簾放入窺窗月」句化用了蘇軾《洞仙歌》中「 綞簾開,一點明月窺人」。詞貴創意。詞人「開簾」「放入」均寫出其主動積極,此時情真呼之欲出,平添許多情致。況周頤《蕙風詞話》評價本詞末兩句說 :「瀟灑疏俊極矣。尤妙在上句「窺窗」二字。窺窗之月,先已有情。用此二字,便曲折而意多。意之曲折,由字里生出,不同矯揉鉤致,石墮尖纖之失。」非常中肯。
在寫作上,作者繪景抒情極具匠心。古人形容女子之美常常用螓首蛾眉、齒如編貝等詞語直指容顏。本詞卻僅以「雲步」、「鳳鉤」寫織女的步履輕盈,纖足弱小,正是從側面烘托,別具隻眼。本詞的另一特點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詞人在觀察、體驗和攝取周圍景物時,是以其獨特視角,深懷情感進行的。以景寓情,融情入景,有機結合,渾然一體,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二句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鵲橋仙
年代:【宋】 作者:【謝薖】
月朧星淡,南飛烏鵲,暗數秋期天上。錦樓不到野人家,但門外、清流疊嶂。
一杯相屬,佳人何在,不見繞粱清唱。人間平地亦崎嶇,嘆銀漢、何曾風浪。
注釋
這首詞。是一首詠七夕的詞作,但是,全篇卻沒有談什麼男女傷別、兒女恩愛,而是以天上、人間的對比,描繪了人間的不平,抒寫出世路的艱險。這是有感於北宋王朝末期衰敗的局勢,而發出的感嘆。
上片寫天上。「月」、「星」、「烏鵲」、「秋期」、「錦樓」,均為天上景物。錦樓,相傳為漢武帝的曝衣樓,在太液池西面,每年七月七日,宮女出來曝曬後宮衣物(見《西京雜記》)。秋期,即七夕。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間,牽牛、織女過鵲橋,相會於銀河東側,是為秋期(見《爾雅翼》)。在列舉了這些天上美妙、令人神馳心往的景物之後,突然,筆鋒一轉,寫道:「錦樓不到野人家,但門外、清流疊嶂。」挺拔高奇,為戛然獨造之境。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是宮闕錦樓,一個是「清流」、「疊嶂」的「野人家」。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
下片,寫人間。一開始,即發出「一杯相屬,佳人何在?不見繞梁清唱」的嘆謂。相屬,即敬酒、祝酒,祝、屬相通。繞梁清唱,形容歌聲的美妙。典出《列子·湯問》:韓娥過雍門,唱歌求食。走後,余單音間繞梁,三日不絕。後來,人們用以形容美妙動人的歌聲或歌者。這里指「佳人」。結尾寫道:「人間平地亦崎嶇,嘆銀河、何曾風浪。」直言不諱,一語道破了作者寫詞的意圖。從而,成為千古名句!
我國古典詩詞中,詠七夕的作品不少,唐杜牧的《秋夕》,就是著名的一首。全詩只有四句:「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寫的是宮女的憂思怨緒。詩中卻不著一字,而是通過清冷的畫面,和詩人「輕描淡寫」表現出來,於含蓄的景物描寫之中見「精神」。
而這首七夕詞,寫的天上宮闕和人間村荒野戶的形象對比。而且通過對比,發出了振撼人心的慨嘆。別是一番立意和獨特構思!「人間平地亦崎嶇,」這振盪時代的強音,發自一個封建時代的詞家之口,實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