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針乞巧

七夕節針乞巧

發布時間: 2022-01-20 13:43:03

七夕節為什麼叫乞巧節

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里執行的,後來流散到民間。在西漢時期宮廷中,宮女們不被提倡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綉、針線等手藝絕活。

七夕節流入民間以後,被加入了諸如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甚至還加上了提倡讀書、寫文章的內涵,盡管七夕節各地風俗不同,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變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為主。

乞巧節的習俗

1、丟針卜巧

七夕中午,在院里曬一盆水,因微塵飄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膜。將綉花針塗油以後,輕輕放置水面,能夠漂浮者則被認為是乞得了巧。

2、編橋穿針

用當年產的新麥秸編成一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編織物,置放案頭。或是用彩色紙,剪成上述景物,貼在牆上。祈禱後,拿七根綉花針,用彩色線來穿針孔,能夠一次順利穿過七個針孔者就被認為乞得了巧。

3、月下盟結,穿針引線

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盟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Ⅱ 穿針乞巧的習俗簡介

穿針乞巧的習俗簡介: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不過,古人乞巧不獨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Ⅲ 古時七夕節乞巧是什麼意思

乞求巧手藝

七夕節乞巧:是古代時候女子的專有節日的民俗活動,是女子向上天祈禱祈求上天賜予自己心靈手巧的能力,主要是指針織女紅這方面的能力。這是古代「七夕」節最初的人文含意。

古時七夕節乞巧指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的七夕習俗,起源於漢代。其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在漢朝,婦女把一種小型蜘蛛(古稱果子)放在一個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巧拙之徵。到唐朝時,則將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時期,則視水中針影占拙巧。細長則巧,散則拙。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

Ⅳ 古時七夕節有什麼習俗「乞巧」是什麼

古時七夕節的風度習慣多種多樣。主要有:香橋會、接露水、七夕乞巧、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對月穿針、蘭夜鬥巧、游七姐水、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結紅頭繩、凈水視影、拜牛郎、拜床母、拜神、迎仙……

Ⅳ 乞巧節和七夕節什麼關系

乞巧節就是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Ⅵ 七夕節為什麼要穿針乞巧

七夕為了抄紀念牛郎織女,織女,顧名思襲義,善於織布的女子。織布織衣,當然要穿針引線,乞巧,乞求心靈手巧之意,女子乞求自己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穿針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節日習俗,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或乞巧節),根據傳統,中國民間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Ⅶ 古時七夕節乞巧是什麼意思

乞求巧手藝。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乞巧習俗: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對月穿針

這是一種針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雲: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

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對月穿針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並不能朗照,而且時有微雲漂浮;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製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

Ⅷ 古時七夕節習俗之一 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古時七夕節習俗之一 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內)的一容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備注,
詞語解釋
乞巧
[ qǐ qiǎo ]
舊俗,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婦女在院子里陳設瓜果,向織女星祈禱,請求幫助她們提高刺綉縫紉的技巧。

Ⅸ 七夕節為什麼又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的來源,最廣泛的就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個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專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屬,女孩們會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擺上時令花果,對著天空的皓月繁星,默默乞求織女能賦予自己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夕節也被稱為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為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相傳這一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古代民間婦女就會仰望星空,為他們祈願,由於織女是一位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女子便在祈願的同時,也為自己祈求智慧和巧藝。

乞巧之俗,歷代因時因地而有不同,有穿針乞巧、投針驗巧、插花供奉、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吃巧果等,七夕插花所用的花材通常以竹、柳、桂、菊、千日紅、雞冠花等為主

熱點內容
99梅花味精 發布:2025-07-15 09:58:42 瀏覽:35
黃玫瑰別流淚 發布:2025-07-15 09:41:03 瀏覽:819
玫瑰小金殺 發布:2025-07-15 09:10:04 瀏覽:931
七夕坑兄弟 發布:2025-07-15 09:09:30 瀏覽:648
資源部七夕 發布:2025-07-15 08:59:53 瀏覽:359
一朵花簡圖 發布:2025-07-15 08:51:58 瀏覽:740
別墅院子花卉 發布:2025-07-15 08:51:20 瀏覽:720
竹籃插花教程 發布:2025-07-15 08:30:08 瀏覽:123
紅棗花語 發布:2025-07-15 08:27:57 瀏覽:951
木耳百合炒肉的做法 發布:2025-07-15 08:27:47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