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七夕
①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2019年七夕節是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己亥年(豬年)。情侶共同逛街、看電專影過七夕。
在福建屬,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② 七夕節發142.14代表什麼意思
愛你一世。
其實傳統的漢族七夕節里,與其說是情人節,不如說是少女節,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只因牛郎織女故事與西方情人節的入侵,才得來了「中國情人節的稱號」。
七夕節俗一
穿針乞巧。即為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雖然各地的風土人情可能並不統一,但是也別具趣味。
七夕節習俗二
祈禱福祿壽。即為祭拜福祿壽三位民間信仰的神仙,以祈禱自己及親人朋友都能幸福、吉利、長壽。
七夕節習俗三
喜蛛應巧。即為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七夕節習俗四
種生求子。即為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以祈求家中婦女早生貴子之意。
時至今日,很多傳統的七夕節習俗我們已棄之不用。但我們仍能從此感受到幾千年前老祖宗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麼現在我們七夕節主要具有的文化意義是什麼呢?無關乎於愛情了。
七夕節可以送女朋友一份真摯討喜的禮物,樂維斯鑽戒素有「真愛戒指」之稱,是最早從事婚戒實名定製的香港鑽戒品牌,據悉每一枚樂維斯鑽戒均需實名定製,寓意:「以我之名,冠你指間;一生相伴,一世相隨」。而且樂維斯鑽戒一生只送一人,意味著一生只愛一人,顯得十分浪漫和獨特。
③ 七夕節的來歷
一、七夕節來歷: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3)長壽七夕擴展閱讀: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④ 七夕節給老人的祝福,請問有誰知道一些好的祝福語
老不必嘆,更不必諱;花有開有謝,樹有榮有枯裝一袋陽光兩把海風,自製幾斤祝福,託人到美國買了些快樂,法國買了兩瓶浪漫,從心的深處切下幾許關懷,作為禮物送給你。祝節日快樂,萬事如意!
⑤ 中國七夕節怎麼來的
七夕節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5)長壽七夕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聽悄悄話。
在浙江紹興一些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靚女,偷偷躲在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日後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4、凈水視影。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5、結紅頭繩。
結紅頭繩,七夕風俗之一,據說如果家裡如有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們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長壽。
⑥ 七夕出生的命運如何
我只是知道,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內七夕節。
在每年的這個容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用迷信的說法好象是,男孩子如果生在十五日,便是貴命,將來要做高官。但這些人的命硬,如果父母命薄,便要遭克。最不吉利的是女孩子生在「七夕節」,相傳此日生女命薄如織女。
那就是註定這一生也沒有完美的愛情啊/
不過樓主你也不必太認真啊/
那隻是迷信啊/
⑦ 七夕有些什麼
因為織女善於織布及女紅,且面貌姣美,因此古時閏中少女或少婦視七夕為祈求巧藝及美貌的佳節。 乞巧的方式為:女子或少婦於當天入夜以後,在家中擺設香案,供上鮮花、水果、白粉、胭脂和針線等以祭祀織女,乞求織女能夠賜給她們一雙靈巧的手。此外,並將香粉擲向天空,若粉末落在臉上,則表示會愈加的美麗。 七月初七,亦是魁星的誕辰,從清朝開始逐漸盛行於七夕這一天拜魁星。「魁」即首的意思,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顆星。魁星被認為是科舉之神,與考運有關,與文昌帝君、朱衣神君、呂洞賓及關聖帝君合稱「五文昌」,被奉祀在文昌祠中。因此拜魁星的目的,是預祝未來的考試能夠拔得頭籌。拜祭魁星的祭品,包括有生菜、芹菜、生果、蔥、臘燭一對、長壽香三枝、文昌衣寶一份、壽金等。 民間認為七夕這天「七娘媽」誕生的日子,七娘媽一直被視為是兒童的保護神。閩南及台南地區的民眾在農歷七月初七,凡家中有小孩滿十六歲的,都會帶著子女攜帶供品前往拜祭「七娘媽」,舉行象徵子女成年的儀式,以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 而七夕、乞巧節的習俗,由何時流存民間,則很難稽考了。由於傳說中之織女是排行第七的,故又稱七姐,她是一位擅於紡織的仙女。故在這天晚上,婦女們都會向他祈福,以祈得到如意郎君外,還祈能青春美貌常駐,亦求衪賜予優良針織的手藝,這亦是乞巧的真正義意。 向七姐祈福的祭品,亦十分講究,主要包括「七姐盤」:紙扎盤中劃有較剪、針線……等針黹物品;「七姐衣」:織女穿著的衣服;「七彩色紙」:給天界用來做衣服的布料。其次,香燭、鮮花、水果、飯菜、「七姐秧」及女性化妝用品,也要式式式俱備。 各樣祭品准備以後,吉時一到,婦女們便可誠心焚香禮拜,向七姐禱告,就可以得到七姐在天的庇佑,姻緣美滿,心想事成了。 民間也有這樣的傳說,當銀河白氣奕奕、光耀五色時,就是織女在渡河。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只有幸運兒才能遇見。若看到這一奇觀,可乘機下拜,向七姐求子、求財、求壽,但三者只能求其中一種,不能兼求,三年後必定會得到所求的東西。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食花樣」。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桿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⑧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2019年七夕節是2019年08月07日。星期三 (己亥年(豬年)。和情人一起過。
在福建,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而
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