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老舍

七夕老舍

發布時間: 2022-01-13 22:38:00

七夕過後鵲紛飛,打一成語

七夕過後鵲紛飛,打一成語: 過河拆橋。
過河拆橋
【拼音】:guò hé chāi qiáo
【釋義】: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出處】:元·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三折:「你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例句】:祥子受了那麼多的累,~,老頭子翻臉不認人,他們替祥子不平。 ★老舍《駱駝祥子》十四

⑵ 有關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的詩句各五句

1、關於春節

彈唱迎春節,東風天地新。(老舍《一九六五年春節與北京曲藝團諸友歡聚得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葉顒《已酉新正》)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孟浩然《田家元日》)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文徵明《拜年》)

2、關於元宵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李商隱《觀燈樂行》)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詞》)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3、關於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高翥《清明日對酒》)

4、關於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文秀《端午》)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杜甫《端午日賜衣》)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李隆基《端午》)

今日青山端午節,不勞拈出再施呈。(釋宗演《頌古二十四首》)

摩挲兩眼摺紙衾,人道今辰正端午。(白玉蟾《端午述懷》)

5、關於七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林傑《乞巧》)

年年七夕晴光里,宮女穿針盡上樓。(王涯《宮詞三十首》)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東西一水隔,迢遞兩年愁。(權德輿《七夕》)

彎橋銷盡愁奈何,天氣駘盪雲陂阤。(溫庭筠《七夕》)

6、關於中秋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

中秋八月祥風遍,慢上東輪雲游轉。(宋太宗《緣識》)

枉值中秋半,長乖宿洞庭。(無可《中秋月》)

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開。(徐放《奉和武相公中秋錦樓玩月得來字》)

中秋朗月靜天河,烏鵲南飛客恨多。(劉滄《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7、關於重陽

重陽佳節菊花貴,婀娜如金葉青翠。(宋太宗《緣識》)

重陽卧看登高侶,滿把茱萸只自愁。(陸游《秋夜》)

白玉階前菊蕊香,金杯仙醞賞重陽。(和凝《宮詞百首》)

高秋風日過重陽,佳節坤成啟未央。(王國維《頤和園詞》)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王昌齡《九日登高》)

8、關於冬至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杜甫《冬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

小臣曾讀三王紀,冬至由來始祭天。(邊貢《迎鑾曲(十首)》)

春來冰未泮,冬至雪初晴。(楊凝式《雪晴》)

9、關於除夕

除夕陰寒怕卷簾,雨聲斷續下疏檐。(劉克庄《除夕》)

除夕春朝共此辰,強憑迎送說新陳。(周永年《歲除立春》)

除夕愁難破,還家夢愈頻。(鄭作《除夕》)

除夕無詩侶,燈窗酒獨斟。(黃庚《除夜即事》)

除夕風霜節,家人錦綺筵。(曾豐《除日送龍涎香與宋評事二首》)

⑶ 有關描寫夏天秋天冬天的詞語

一、夏天的詞語:

1、五黃六月

指陰歷五、六月間天氣最炎熱的時候。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二四:我若南京再娶家小,五黃六月害病死了我。

2、 火傘高張

火傘:比喻夏天太陽酪烈;張:展開。形容夏天烈日當空,十分炎熱。唐·韓愈《游青龍寺贈崔太補闕》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意思是:(紅葉)的光照耀著牆壁,山寺壁畫里的鬼神都浮現出來了,它光華的明亮就像火神撐開了火傘。

二、秋天的詞語:

1、落葉知秋

指見到落地的黃葉,知道已經是秋天快到了。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意思是:看見樹的葉子落了,就知道這一年快過完了(秋天到了)。

2、金風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唐·李商隱《辛未七夕》詩:「由來碧浪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意思是:從來上天布滿彩霞直垂銀河畔,豈必硬要等待那金風四起玉露凝成之時?

三、冬天的詞語:

1、白雪皚皚

皚皚:潔白的樣子,多用來形容霜雪。潔白的積雪銀光耀眼。秦牧《鮮荔枝和干荔枝》:「白雪皚皚的山峰,當陽光照耀的時候……大概總以為是燦爛得很,大可觀賞的吧。」

2、冰天雪地

形容冰雪漫天蓋地。老舍《駱駝祥子》十二:你就在這兒吧,冰天雪地的上哪兒去?

⑷ 中國傳統節日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之——除夕】
時間: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
英文:New Year's Eve
釋義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
起源
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
別稱
「除夕」在古時有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別稱。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中國傳統節日之——春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英文:Spring Festival
釋義
春節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
起源
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相關傳說
年: 人們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最凶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一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一年出山一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一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裡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一看,家家燈光通明;一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一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
適用地區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蘊味無窮。
習俗
熬年守歲
演變
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元旦與春節的關系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中國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釋義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習俗
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
演變
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中國傳統節日之——打春】
釋義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
來源
為什麼這么叫呢?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親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習俗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中國傳統節日之——寒食節】
時間:清明節前一天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
來源
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之——清明節】
時間:農歷三月初八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
釋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習俗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中國傳統節日之——端午節】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英語:Dragon Boat Festival
釋義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惡日,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
來源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註:韓國所申遺的是端午祭,與中國的端午節完全無關,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地區的傳統節日習俗。
習俗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榕枝: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榕枝,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相關詩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
五日·選一(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絲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
錦綉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端午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國傳統節日之——七夕節】
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來源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習俗
婦女於七夕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之——重陽節】
釋義
重陽節,也叫雙九節,古代以九為陽,六為陰,雙九就是重陽,固稱重陽節。
演變
陰歷的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同時也是中國的敬老節。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習俗
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
註:歷史上也有農歷七月十三為敬老節的說法。但於1989年時修改.

【中國傳統節日之——中元節】
時間:七月十五
來源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習俗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國傳統節日之——中秋節】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來源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習俗
中秋夜人們會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賞月。
相關詩詞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 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 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宋]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中國傳統節日之——冬至】
時間:農歷十一月初七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習俗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之——臘八節】
時間:農歷臘月初八
來源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習俗
喝臘八粥

【中國傳統節日表】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 中秋節
17、九月九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21、十二月八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還有幾位聖賢的誕辰日:
關帝誕:六月廿四
至聖先師孔子誕:八月二十七
蒼頡至聖先師誕 :三月廿八
魯班公誕:六月十三(五月初七)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傳說中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四月二十六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誕辰:七月二十三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
釋迦佛陀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誕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
附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迎婿日,閨女回娘家。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 迎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穀日/順星 眾星下界之日 也稱「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石不動」「十不動」 老鼠嫁女
附2:其它節日:
「半年節」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說!
觀音誕: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范圍,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願望!
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日為媽祖的誕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稱開息門
填倉節: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倉節、天倉節,是祭祀倉神的節日。

⑸ 誰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的詩句

1、春節詩句:

《除夜》作者: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版銷燈盡天明後,權便是平頭六十人。

2、元宵節詩句:

《青玉案·元夕》作者: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3、清明節詩句:

《清明》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端午節詩句:

《端午日賜衣》作者: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5、七夕詩句:

《古意》作者:孟郊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6、中秋節詩句: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7、重陽節詩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⑹ 七夕那天生日好不好

我覺得挺好的,七夕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日子的,也就是情人節,但是說實話我覺得我們國家的這個七夕就是給人的這個感覺是更加舒服的,你要是在那天是生氣的話,我就覺得是很好的,和祖國一起過生日的這種的,讓人覺得挺舒服的。
生日本來就是快樂的,也是一個節日,然後還是七夕,我覺得是真的挺不錯的。

生日,顧名思義是指人出生之日,也是每年滿周歲的那一天。
但有些地方的民俗認為,這同時也是母親的「受難日」。因為以前的科技不像如今日新月異,那時的母親生孩子,有「一隻腳在棺材裡,一隻腳在棺材外」一說。所以,他們覺得在那天,應該以孝敬母親為主

示例:
1.這是我給他的最好的生日禮物。
2.每年的生日,小米都坐立不安地等待著一封風雨不改的電郵。
3.明天是小明的生日。
引證解釋
出生之日。亦指每年滿周歲的那一天。漢班固《白虎通·姓名》:「 殷 以生日名子何? 殷家質,故直以生日名子也。」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降誕》:「近代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會。」《紅樓夢》第二二回:「二十一是 薛妹妹 的生日。」老舍《駱駝祥子》一:「因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2. 指有生之日。
漢孔融《雜詩》:「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人生下來便擁有了生命,只可惜生命不能長久。)[1]
3、媽媽生下孩子的日子,是用來紀念媽媽忍受痛苦辛苦生下孩子的紀念日。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都可稱為生日。
又名
母難日
誕辰
華誕
女士生日叫芳辰
廣東人生日叫牛一
man3 lam3 gu4 tak6 zuo4 se1 lit4
基本含義
生日是指一個人出生的日子。一般在中國比較重視年長者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會,所以在中國生日可以看作是一個家庭的節日。在中國,舊時一般只有兒童和長者才過生日,但受文化交流影響,許多華人對生日的看法已經西化。

⑺ 今天七夕。想請問…男生怎麼給男生寫情書

依階段來分類,情書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給從未接觸過的人的情書。
二、給雖然接觸過,但卻不曾對他直接表明過愛意的人的情書。
三、給相愛的人的情書。
如上所舉的第三種情況,似乎沒有需要特別做說明的必要,因為只要照著自己心中所想, 自由的發揮就可以了。
第一和第二種情況就比較困難了。
第一種情況,與其寫情書,我建議不如先去和對方做接觸。也許會有人說,就是因為想去接觸所以才想要寫情書,假若真是如此的話,那我便不得不勸你放棄這種寫情書的念頭了。除非對方是個見異思遷或游手好閑的人,否則任何人一接到陌生人寫來的情書,都一定會有戒心的。這種覺只要你設身處地,自己稍加假設想像一下,就可感受得到了。
接著就來研究看看第二種情形的情書的寫法。
親愛的XX:
這種書信開頭的寫法雖然很自然,但在第二類的情況下,這樣的寫法就不自然了。 因為要寫"親愛的XX"的前提必須是兩人相當熟稔,否則這樣稱呼對方時,只會演變成片面的一廂情願,令對方感到驚訝,或者讓對方把持警戒心罷了。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盡可能的還是以間接性的表達方式來表達較為恰當。只是,不同於交談的是,盡量可以使用"喜歡"等字眼。 例如在文章中,可以拐彎抹角的表達出你對對方的愛意,例如你可以寫著:我從來都不曾像現在這樣喜歡過一個人。 比起"我喜歡你"這極明白直接的寫法,這種婉轉的表現,不僅寫的人容易下筆,讀的人也不會覺得過於唐突。"愛"這個字眼也是很大膽的表現,最好避免,改用如下的表現方式。這難道就叫愛嗎?怎麼辦,我好像愛上你了。像這樣的說法,也是較為婉轉的表達方式。 "戀愛"這個字眼,也可如下這樣使用。"現在的我,宛如沈浸在戀愛中的男女一般,感到滿心的思潮起伏與不安。" 此外,也可以引用旁物,婉轉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心意。
所以我們一般是第三種的情況比較多。在其他部分有較多的介紹。

怎樣寫好情書

千百萬對情人的第一封情書,也許有千百萬種寫法,但成功的藝術化的頭一封情書,是否可以大致地歸結為如下幾種手法呢:

1.隱含法,或叫借喻法。把自己的情意隱含或寄託在講述某一事物或某一故事之中。有一位青年軍官,他在回鄉探親時偶遇一位高中時期的女同學,觸發了他曾蘊積內心卻以未曾吐露過後對她的愛慕之情。返回部隊後,他給她的第一封信中,講述了一個娓娓動聽的愛情故事。這封信筆法巧妙、藝術,感情也深沉、熨帖。後來他倆的婚事如願以償,恐怕也得益於這成功的第一封情書。

2.漸進法,或叫悄入法。首次致書對方,完全不涉及戀愛之事,但所談所論,都是對方關心的事物。在頻頻往還的書信中,各人對對方的志趣、學識、愛好及待人處事,對對方的思想洞悉力和生活分析力等等,漸漸地有了更多的了解,由此悄然潛入的默默生發愛慕之情。這樣的通信,也許很難分清哪是第一封情書。這是許多人曾採用過既自然又藝術的手法。當年許廣平寫給魯迅的第一封書信,就是從求教開始的,其後他倆在兩年多的數百封信件來往,從字面上看,幾乎找不出愛呀,死呀之類的字眼,但每封信的字里行間,都充滿的深摯的愛。正如許廣平後來在《為了愛》一詩中所寫的那樣:"……一切的經過,看《兩地書》就成,那裡沒有燦爛的花,沒有熱戀的情,我們心換著心,為人類工作,攜手偕行。"

3.坦露法。有人喜歡深沉,有人愛好明快,有人柔情綿綿,有人激情渙渙,所以戀人要依自己所處的境遇及特點,採取最合意最順手的書信,一下子叩擊到雙方的心扉上。但坦露法不可隨意搬用,它須以相互有了初步的接觸和了解為前提,若貿然而行,則免不了鬧笑話,甚至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4.傾囊法。在情書中不僅求愛,而且"預後"——將兩人結戀之時的景況以及結婚之後可能出現的方方面面的趨向以及自己的態度傾囊而出,使對方窺見你的心靈深處。這里,需要勇氣,但更需要真誠;需要追趕,但更需要自信。老舍,這位大名鼎鼎的文學家,當年寫給胡挈青的第一封情書里,將自己的心思、憂慮、展望、意向等等,傾囊以盡。他的誠摯打動了胡挈青,他的心魄贏得了胡挈青。

寫第一封情書,講究方法和藝術固然重要,但筆端凝聚真情實意,恐怕是最為重要的。任何情書,字粗糙些方不要緊,最為要緊的是,求愛或露愛的感情,要來的真切、自然、切近、深沉;而任何賣弄、做作、虛飾和不著邊際的語言的感情,都是情書特別是第一封情書的致命傷。

===========
給你一個搞笑版的:
對不起,我沒念過幾年書,所以信寫得不好,你不要笑我。本來我是不想寫的,但是我還是寫了,因為有些話我老早就想對你說了,現在實在憋不住了。
現在我必須承認,我站在你面前時心上是滿懷著自卑的。這是由於我們的經濟實力決定的,我知道在這個年代愛情不應該摻進過多現實的因素,但我實在是不能忽視我們因為雙方經濟實力的差距所產生的種種不融洽。
現在來看我們的差距吧。你有八畝七分田,在村上你可以算上是一個小小的女地主了。而我呢,總共不過四分田,和你的田的零頭比都寒磣不已。我就像舊社會里一個在地主家幹活的長工,可憐巴巴在經營著那麼一點土地。所幸運的是我們之間並非地主和長工的關系,所以也不存在深仇大恨。每當想起這一點,我內心都感到無比舒暢,畢竟只要忽視了經濟實力我就有可能和你......
你的地里種著水稻\紅薯\番茄\四季豆和黃瓜等種種作物,而我的地里除了一點水稻,再能找出來的不過也就是那麼一點雜草了。所以我總是在你豐收以後到你的地里拾撿稻穗,有時候經過你地里時還會順手牽羊摘條嫩嫩的小黃瓜或一個紅潤潤的番茄,然後就地消化。我不知道你看見我做這些事沒有,如果沒看見就好了。如果看見了也不是什麼壞事,因為你也就由此知道我的生活是何其的艱難,再者也證明了你是一個有同情心的女人,我如果和你......
雖然你不怎麼漂亮,但我知道你的心靈很美.雖然我不富有,但我有英俊的面孔,強健的臂彎和寬闊的胸襟.我說這些你應該明白吧?我的意思是說......是說我想和你進行良性合作,將你的土地資源優勢和我的人力資源優勢組合起來,發揮最大的經濟效應.讓我們成為21世紀社會主義中國的十幾億農民的光輝好榜樣,讓我們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好了,我說了這么多,我想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了吧?如果明白那我很高興,你就知道怎麼處理我們的關系了;如果不知道那也沒什麼關系,真的,不騙你,沒什麼關系的.不過,下次你在請人耕地的時候,請你先考慮我好嗎?
祝:糧食豐收!
知名不具,因為你知道村裡誰只有四分田。
集體範文等哈 依階段來分類,情書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給從未接觸過的人的情書。
二、給雖然接觸過,但卻不曾對他直接表明過愛意的人的情書。
三、給相愛的人的情書。
如上所舉的第三種情況,似乎沒有需要特別做說明的必要,因為只要照著自己心中所想, 自由的發揮就可以了。
第一和第二種情況就比較困難了。
第一種情況,與其寫情書,我建議不如先去和對方做接觸。也許會有人說,就是因為想去接觸所以才想要寫情書,假若真是如此的話,那我便不得不勸你放棄這種寫情書的念頭了。除非對方是個見異思遷或游手好閑的人,否則任何人一接到陌生人寫來的情書,都一定會有戒心的。這種覺只要你設身處地,自己稍加假設想像一下,就可感受得到了。
接著就來研究看看第二種情形的情書的寫法。
親愛的XX:
這種書信開頭的寫法雖然很自然,但在第二類的情況下,這樣的寫法就不自然了。 因為要寫"親愛的XX"的前提必須是兩人相當熟稔,否則這樣稱呼對方時,只會演變成片面的一廂情願,令對方感到驚訝,或者讓對方把持警戒心罷了。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盡可能的還是以間接性的表達方式來表達較為恰當。只是,不同於交談的是,盡量可以使用"喜歡"等字眼。 例如在文章中,可以拐彎抹角的表達出你對對方的愛意,例如你可以寫著:我從來都不曾像現在這樣喜歡過一個人。 比起"我喜歡你"這極明白直接的寫法,這種婉轉的表現,不僅寫的人容易下筆,讀的人也不會覺得過於唐突。"愛"這個字眼也是很大膽的表現,最好避免,改用如下的表現方式。這難道就叫愛嗎?怎麼辦,我好像愛上你了。像這樣的說法,也是較為婉轉的表達方式。 "戀愛"這個字眼,也可如下這樣使用。"現在的我,宛如沈浸在戀愛中的男女一般,感到滿心的思潮起伏與不安。" 此外,也可以引用旁物,婉轉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心意。
所以我們一般是第三種的情況比較多。在其他部分有較多的介紹。

怎樣寫好情書

千百萬對情人的第一封情書,也許有千百萬種寫法,但成功的藝術化的頭一封情書,是否可以大致地歸結為如下幾種手法呢:

1.隱含法,或叫借喻法。把自己的情意隱含或寄託在講述某一事物或某一故事之中。有一位青年軍官,他在回鄉探親時偶遇一位高中時期的女同學,觸發了他曾蘊積內心卻以未曾吐露過後對她的愛慕之情。返回部隊後,他給她的第一封信中,講述了一個娓娓動聽的愛情故事。這封信筆法巧妙、藝術,感情也深沉、熨帖。後來他倆的婚事如願以償,恐怕也得益於這成功的第一封情書。

2.漸進法,或叫悄入法。首次致書對方,完全不涉及戀愛之事,但所談所論,都是對方關心的事物。在頻頻往還的書信中,各人對對方的志趣、學識、愛好及待人處事,對對方的思想洞悉力和生活分析力等等,漸漸地有了更多的了解,由此悄然潛入的默默生發愛慕之情。這樣的通信,也許很難分清哪是第一封情書。這是許多人曾採用過既自然又藝術的手法。當年許廣平寫給魯迅的第一封書信,就是從求教開始的,其後他倆在兩年多的數百封信件來往,從字面上看,幾乎找不出愛呀,死呀之類的字眼,但每封信的字里行間,都充滿的深摯的愛。正如許廣平後來在《為了愛》一詩中所寫的那樣:"……一切的經過,看《兩地書》就成,那裡沒有燦爛的花,沒有熱戀的情,我們心換著心,為人類工作,攜手偕行。"

3.坦露法。有人喜歡深沉,有人愛好明快,有人柔情綿綿,有人激情渙渙,所以戀人要依自己所處的境遇及特點,採取最合意最順手的書信,一下子叩擊到雙方的心扉上。但坦露法不可隨意搬用,它須以相互有了初步的接觸和了解為前提,若貿然而行,則免不了鬧笑話,甚至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4.傾囊法。在情書中不僅求愛,而且"預後"——將兩人結戀之時的景況以及結婚之後可能出現的方方面面的趨向以及自己的態度傾囊而出,使對方窺見你的心靈深處。這里,需要勇氣,但更需要真誠;需要追趕,但更需要自信。老舍,這位大名鼎鼎的文學家,當年寫給胡挈青的第一封情書里,將自己的心思、憂慮、展望、意向等等,傾囊以盡。他的誠摯打動了胡挈青,他的心魄贏得了胡挈青。

寫第一封情書,講究方法和藝術固然重要,但筆端凝聚真情實意,恐怕是最為重要的。任何情書,字粗糙些方不要緊,最為要緊的是,求愛或露愛的感情,要來的真切、自然、切近、深沉;而任何賣弄、做作、虛飾和不著邊際的語言的感情,都是情書特別是第一封情書的致命傷。

===========
給你一個搞笑版的:
對不起,我沒念過幾年書,所以信寫得不好,你不要笑我。本來我是不想寫的,但是我還是寫了,因為有些話我老早就想對你說了,現在實在憋不住了。
現在我必須承認,我站在你面前時心上是滿懷著自卑的。這是由於我們的經濟實力決定的,我知道在這個年代愛情不應該摻進過多現實的因素,但我實在是不能忽視我們因為雙方經濟實力的差距所產生的種種不融洽。
現在來看我們的差距吧。你有八畝七分田,在村上你可以算上是一個小小的女地主了。而我呢,總共不過四分田,和你的田的零頭比都寒磣不已。我就像舊社會里一個在地主家幹活的長工,可憐巴巴在經營著那麼一點土地。所幸運的是我們之間並非地主和長工的關系,所以也不存在深仇大恨。每當想起這一點,我內心都感到無比舒暢,畢竟只要忽視了經濟實力我就有可能和你......
你的地里種著水稻\紅薯\番茄\四季豆和黃瓜等種種作物,而我的地里除了一點水稻,再能找出來的不過也就是那麼一點雜草了。所以我總是在你豐收以後到你的地里拾撿稻穗,有時候經過你地里時還會順手牽羊摘條嫩嫩的小黃瓜或一個紅潤潤的番茄,然後就地消化。我不知道你看見我做這些事沒有,如果沒看見就好了。如果看見了也不是什麼壞事,因為你也就由此知道我的生活是何其的艱難,再者也證明了你是一個有同情心的女人,我如果和你......
雖然你不怎麼漂亮,但我知道你的心靈很美.雖然我不富有,但我有英俊的面孔,強健的臂彎和寬闊的胸襟.我說這些你應該明白吧?我的意思是說......是說我想和你進行良性合作,將你的土地資源優勢和我的人力資源優勢組合起來,發揮最大的經濟效應.讓我們成為21世紀社會主義中國的十幾億農民的光輝好榜樣,讓我們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好了,我說了這么多,我想你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了吧?如果明白那我很高興,你就知道怎麼處理我們的關系了;如果不知道那也沒什麼關系,真的,不騙你,沒什麼關系的.不過,下次你在請人耕地的時候,請你先考慮我好嗎?
祝:糧食豐收!
知名不具,因為你知道村裡誰只有四分田。
集體範文等哈

⑻ 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七夕節、元宵節分別的農歷時間、習俗、傳說故事、詩句、名家文章

一、春節

1、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2、習俗: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

3、傳說故事:萬年創萬年歷、桃符傳說、年獸傳說等;

4、名家文章:老舍《北京的春節》、老舍眼中的「太平花」;

5、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二、端午節:

1、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2、習俗:端午食粽、扒龍船、放紙鳶、掛艾草菖蒲等

3、傳說故事: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

4、名家文章: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屈原的《離騷》和《天問》;

5、詩句: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三、清明節

1、時間:公歷4月5日前後;

2、習俗:踏青郊遊、掃墓祭祖;

3、傳說故事:火燒山逼介子推;

4、名家文章:林蕭的億清明

5、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中秋節

1、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2、習俗:賞月、玩花燈、吃月餅、猜謎等;

3、傳說故事:嫦娥奔月、玉兔搗葯;

4、名家文章:老舍筆下的中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重陽節

1、時間:農歷九月初九日;

2、習俗:登山秋遊、擺敬老宴、賞菊、辭青等;

3、傳說故事:登高尋九節菖蒲、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

4、名家文章:陶淵明的白衣送酒、孟嘉落帽;

5、詩句: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六、七夕

1、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2、習俗:拜七姐、儲七夕水、吃巧果、乞求巧藝與姻緣等;

3、傳說:牛郎織女的鵲橋會;

4、名家文章: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5、詩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元宵節

1、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2、習俗:賞燈、押舟、猜燈謎、耍龍燈;

3、傳說故事:點彩燈來歷、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4、名家文章:楊維楨《元夕與婦飲詩》;

5、詩句: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⑼ 文學基本常識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2.【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雲山)、君山銀針(湖南嶽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岩茶(福建崇安縣)
3.【四大名綉】
蘇綉(蘇州)、湘綉(湖南)、蜀綉(四川)、廣綉(廣東)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雲南昆明)
6.【四大發明】
造紙(東漢.蔡倫)、火葯(唐朝.古代煉丹家)、印刷術(北宋.畢升)、指南針(北宋.發明者無記載)
7.【古代主要節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8.【四書】
《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9.【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10.【八股文】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11.【六子全書】
《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12.【漢字六書】
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13.【書法九勢】
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14.【竹林七賢】
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15.【飲中八仙】
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16.【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17.【揚州八怪】
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
18.【北宋四大家】
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0.【十三經】
《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21.【四大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
22.【四大文化遺產】
《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23.【元代四大戲劇】
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24.【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25.【五彩】
青、黃、赤、白、黑
26.【五音】
宮、商、角、址、羽
27.【七寶】
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28.【九宮】
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29.【七大藝術】
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30.【四大名瓷窯】
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31.【四大名旦】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32.【六禮】
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33.【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34.【六義】
風、賦、比、興、雅、頌
35.【八旗】
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36.【十惡】
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37.【九流】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38.【三山】
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39.【五嶺】
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40.【五嶽】
(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
41.【五湖】
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42.【四海】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43.【四大名橋】
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44.【四大名園】
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45.【四大名剎】
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46.【四大名樓】
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47.【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48.【四大古鎮】
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49.【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50.【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51.【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52.【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53.【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54.【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55.【五行】
金、木、水、火、土
56.【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57.【三皇】
伏羲、女媧、神農
58.【五帝】
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59.【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60.【三清】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61.【四御】
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62.【八仙】
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63.【十八羅漢】
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靜坐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64.【十八層地獄】
[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寒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蛆蟲地獄、[第十 八 層]烊銅地獄
65.【五臟】
心、肝、脾、肺、腎
66.【六腑】
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67.【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68.【五常】
仁、義、禮、智、信
69.【五倫】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70.【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71.【六婆】
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72.【九屬】
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73.【五穀】
稻、黍、稷、麥、豆
74.【中國八大菜系】
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75.【五毒】
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76.【配葯七方】
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1. 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4. 第一部大網路全書是:永樂大典
5.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6. 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 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11. 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
12.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13. 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14. 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15. 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16. 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樂府三絕
17. 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鑒
18.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凌濛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
20. 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24. 三王:夏禹 商湯 周公
25. 三山:蓬萊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釋 道
27. 三公:周時,司馬 司徒 司空 西漢,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師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嶽陽樓 武昌黃鶴樓 南昌滕王閣
31. 歲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輔:左馮翊 右扶風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34. 殿試三鼎甲:狀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國三大國粹:京劇 中醫 中國畫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恆言(馮夢龍)
37. 儒家經典三禮:周禮 儀禮 禮記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39. 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蝕」三部曲:幻滅 動搖 追求 農村三部曲:春蠶 秋收 殘冬
42. 巴金「愛情」三部曲:霧 雨 電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國別史:國語
44. 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 戰國策
45. 第一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47. 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典論·論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50. 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劉勰的《文心雕龍》
51. 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鍾嶸的《詩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筆記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著作:北宋的沈括的《夢溪筆談》
53. 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
54. 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

1. 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2. 我國第一部介紹進化論的譯作:嚴復譯的赫胥黎的《天演論》,他是一個由不懂外,卻成了翻譯家的人。
3. 我國第一部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4. 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說是:狂人日記
5. 第一位開拓「童話園地」的作家是:葉聖陶
6. 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西遊記
7. 第一篇報告文學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龍須溝
9. 先秦時期的兩大顯學是:儒 墨
10. 儒家兩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別被尊至聖和亞聖。
11.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有兩大詞派, 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
以王維,孟在為代表的其風格,前者雄渾豪,後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前者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後者以柳永,周邦彥,李清照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的兩面大旗:反對舊禮教,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14. 兩篇《狂人日記>>的作者分別是:俄羅斯的果戈里 我國的魯迅
15. 世界文學中有兩大史詩:伊利亞特 奧德賽
16. 佛教三寶是:佛(大知大覺的) 法(佛所說的教義)僧(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
17. 三從四德中: 三從:未嫁從父 既嫁從夫 夫死從子
四德:婦德 婦言 婦容 婦功/品德 辭令 儀態 女工
18.初伏,中伏,末伏統稱三伏。夏至節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節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後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 群為臣綱 夫為妻綱 五常:仁 義 禮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師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葯婆 接生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農 五帝:黃帝 顓瑣 帝嚳 堯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釋 九流:儒家 道家 陰陽 法 名 墨 縱橫 雜 農
23.三山五嶽:東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萊、方丈;
五嶽:東岳泰山 南嶽衡山 西嶽華山 北嶽恆山 中嶽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豬(太牢)(無牛為少牢)
25.三一律:歐洲古典廣義戲劇理論家所制定的戲劇創作原則,就是地點一致,時間一致,情節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雜慮,心專注於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總說根本教義為經,述說戒律為律,闡發教義為論(通曉三藏的叫三藏法師)
28.三省六部:三省: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 六部:吏 戶 禮 兵 刑 工
29.三蘇:蘇洵 蘇軾 蘇轍 三軍:上中下/左中右/海陸空
30.三吳:吳郡 吳興 會稽(丹陽) 三國:魏 蜀 吳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東) 瞿王(陝西北)
32.三楚:港陵-南楚 吳-東楚 彭城-西楚
33.三原色:紅 綠 藍
34.三墳五典:三墳:伏羲 神農 黃帝 五典:少昊 顓頊 高辛 唐堯 虞 舜
35.三體石經:尚書 春秋 左傳/古文 小篆 漢隸三種字體書寫

熱點內容
三玉蘭花劫 發布:2025-07-08 04:46:51 瀏覽:689
六月丁香五目 發布:2025-07-08 04:46:49 瀏覽:601
一朵小兔子 發布:2025-07-08 04:46:09 瀏覽:236
荔枝的盆栽種植方法 發布:2025-07-08 04:35:35 瀏覽:41
丁香剪枝種 發布:2025-07-08 04:30:42 瀏覽:76
芍葯插花圖片 發布:2025-07-08 04:27:51 瀏覽:269
七夕節注釋 發布:2025-07-08 04:27:43 瀏覽:856
王麗坤白百合 發布:2025-07-08 04:26:43 瀏覽:262
2016年77情人節是什麼時候 發布:2025-07-08 04:13:26 瀏覽:658
牡丹煙寶珠 發布:2025-07-08 04:03:17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