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紀錄片幼兒園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紀錄片幼兒園

發布時間: 2022-01-13 05:41:56

①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在結構上的特點

在《幼兒園》中,張以慶立足於客觀紀錄的「生活碎片」,大膽採用了一系列藝術表現手法,使作品最終臻於完美。某種程度上說,《幼兒園》的成功,就是電視綜合藝術手法充分調動、巧妙運用的成功。下面試從幾個方面加以探討:1. 拍攝--從「不拍什麼」拍起在《幼兒園》中,張以慶在經歷了最初的茫然無措之後,確立了該片的拍攝原則:就是「不拍什麼」比「拍什麼」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麼。他的所謂「不拍什麼」,即舍棄「概念性的東西」:不拍上課,不拍老師,不拍家長,不拍室外實景,甚至不拍「六·一」……總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東西一概不拍。張以慶說:一天一天在幼兒園那麼待著,於是有一些東西我們就可以確定了,就是要從看似常態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態的、生動的東西,捕捉那些異樣的、瞬間流露出來的東西。直覺與感性主導的張以慶,即便面對原生態的紀錄,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態。這種面臨著將幼兒園邊緣化表現的風險取捨,著實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超強的審視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勝。而這,也正是張以慶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領。不拍什麼,既是張以慶處心積慮的選擇,也是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判斷。在這方面,他的個性特質及另類思維方式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在張以慶的眼裡,什麼樣的東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採取了平視的手法,以孩子們的視野來看待幼兒園。這樣,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並進而篩選出鮮活的、極富感染力的符號。在這里,張以慶將對拍攝內容的取捨變成了一門藝術。幼兒園里每天司空見慣的上課、學習、游戲等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內容,無論多少台攝像機,都只能拍出同一種意思。因此,在張以慶的眼裡,這些都成了了無生氣的畫面。老師和家長,本身就是一系列概念的代表者或製造者,也很難構成幼兒園原生態的東西,因此也只能放棄。至於室外的場景,在孩子們的眼中,只是一個懵懂的印象,當然可以人為地忽略……如此一來,張以慶的幼兒園頓時就清靜了、干凈了、純粹了。相形之下,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態的、生動的東西,那些異樣的、瞬間流露出來的東西就自然地進入了張以慶的視野。而這些,也正是幼兒園小居民們的生活寫真:其實孩子們面臨著好多好多的問題,比如衣服總也穿不好,鞋帶系了個死結,摞不上板凳……說張以慶獨具慧眼也好,匠心獨運也罷,反正正是這一藝術化的構思設計,使《幼兒園》一著得手,全盤皆活。2.外景--虛化處理的藝術價值在《幼兒園》中,外景幾乎都是虛化的拍攝、剪輯效果--操場上熱鬧的活動、大門口人們晃動的身影,乃至嘩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虛化。看到《幼兒園》中詩化般的外景,人們在叫絕的同時,也不禁掠過一絲隱憂:假如張以慶不能突發靈感,沒有採用此種藝術處理方式,將會給整個節目帶來怎樣的損失啊?不過,非常慶幸,張以慶及時發現了它,並成功地運用了它。在電視節目創作過程中,鏡頭虛化(虛焦)這一藝術表現手法也經常被採用。但在紀錄片這樣重大而特定的題材中,將外景幾乎全部使用虛焦處理,光靠靈感或者膽識是不夠的,更主要的還得看是否能更好地為主題思想服務。除此之外,虛焦畫面的巧妙運用,從傳播效果上看,還別有一番意蘊:其一,外景之虛,更映襯了幼兒園生活的環境之實,使孩子這一主體元素越發突出。其二,外景之虛,更加烘托出孩子們的思想、行為之實,使他們真實的另一面得以張顯並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其三,外景之虛,更加切合孩子們對外面世界的感覺之實,是他們眼中朦朧而又真實的世界。 因此,經過這樣一種藝術手法的處理,可以讓孩子們形成一個相對透明的空間,並不受干擾地演繹他們的故事。當然,虛化的外景,也讓張以慶找到了一個彷彿空靈般的聖殿,並順利地捕捉到了一連串靈動的符號,最終將其變成了一串串成功的果實。3.對話--黑白影像的思想深度在《幼兒園》里,從練習數學心算的孩子熊經緯,到後來與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國際國內時事政治等項內容相關的一系列對話,這些畫面均採用了黑白藝術處理。在色彩斑斕的幼兒園,在五彩繽紛的兒童內心世界,為什麼要用黑白色調處理孩子心算及展示思想靈魂的場景,讓兒童的心靈深處如此地不明朗,甚或灰暗?這確實是頗耐人尋味的話題。撇開結構樣式的說法,張以慶沒有過多地談及黑白手法究竟「負載著」哪些「非常多義的、豐富的、多功能的內涵」。誠然,從一部近70分鍾的大片來說,如果不充分考慮片子的結構形式,張以慶5000分鍾的幼兒園「碎片」是很難粘貼在一塊的。因此,沒有前面心算數學題的的介入,後面的對話就顯得唐突和刻意主觀。同樣,如果沒有前面常態性的心算學習場面出現,就不會襯托出後面對話的精彩。這種結構樣式,不僅體現了《幼兒園》別具一格的結構美學,更巧妙地避開了故事化紀錄片的情節高潮--因為《幼兒園》是無故事化的紀錄片。除了結構的需要之外,黑白影調這種「妙手偶得」,其實還有更精彩的意蘊--它能夠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在影像作品裡,運用黑白藝術手法處理的作品是最具視覺沖擊效果的。如作為「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大眼睛姑娘」,就是《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採用黑白照片刊發出來並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的經典範例。同樣道理,《幼兒園》中黑白色調的表現手法,將孩子們成人般的思想表達出來之後,在人們審視的目光中,他們儼然已經是一個個小小的思想者了。而且,這種深沉的、成熟的思想表達,是與人們想像中、概念中天真無邪、純潔浪漫的孩子大相徑庭的,由不得不發人深省。此外,這種深邃的蘊涵,從另一個側面也折射出成年人的童年歲月,由此又反襯出時代的變遷烙在一代人身上深深的印記。而這,才是紀錄片紀錄時代、關注人文的真實精神體現和深刻含義所在。4.解說--畫面語言代替「上帝之聲」通篇不用解說詞,是《幼兒園》新的創作特點。相對於較早前大量使用解說詞的《舟舟的世界》和只用了千把字解說的《英和白》,《幼兒園》在紀錄片長期以來多遭病詬的解說詞方面,算是來了一次「徹底革命」--全部採用畫面語言。紀錄片解說詞,作為記錄過程中的必要交代和有機補充,往往在節目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而恰到好處的旁白,更是被稱作「上帝的聲音」。但這一傳統的電視藝術創作手法,卻因為被質疑記錄不真實,或創作者容易導入過多的主觀意識而屢屢受到指責。在《幼兒園》中,向來以「主觀表現」見長的張以慶,偏偏這次要徹底地客觀一回,全部用表達能力強、內涵極其豐富的畫面語言來展示所要承載的一切。丟棄了「解說詞」這根拐杖,對張以慶來說,既是嚴峻的挑戰,同時又是其主觀創作回歸純客觀的一次大膽嘗試。這種極限跨越,盡管是紀錄片最原始的追求,但卻像陳景潤破解哥德巴赫「1+2」命題一樣,既無比簡單,又無比復雜。值得慶幸的是,張以慶在設法解決了一系列相關難題之後,終於涉險過關。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名譽會長陳漢元說:《幼兒園》沒有解說詞,但它比有解說更具有說服力。5.《茉莉花》--生命的詠嘆與升華以北方曲調的《茉莉花》作為片子的主題音樂,並且在節目中前後出現了五次,是《幼兒園》又一處成功的妙筆。由於《幼兒園》所揭示的是一個內涵豐富、主題思想深刻的領域--人們熟知而又陌生的幼兒世界,因此,隨著片子的逐步展開,觀眾的認知與情緒也隨之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著的感覺與不同階段渲染主題的《茉莉花》旋律交織在一起,便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共鳴。起初,人們聽到《茉莉花》音樂響起時,可能是一種輕松的、快意的、欣賞的心境,看到的也會是孩子們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場景。但隨著孩子們幼兒園真實生活畫卷的一幕幕揭開,《茉莉花》的旋律便有了變味的感覺,人們的心情也開始復雜起來。到後來,尤其是孩子們的對話部分完成之後,幼小孩子思想的深刻、性格的成熟,使人始料不及,更使人思緒沉重。最後再來感受《茉莉花》,音樂的氛圍頓時變得壓抑而凝重,甚至可以聽出裡面一個個幼小生命的深沉訴說,彷彿前面學心算的孩子熊經緯獨自冥思苦想的孤苦狀,以及第三次心算卡殼那樣讓人心裡發澀。天籟般的童聲,傳導出人之初的無奈與現實;天使般的孩子,原來承受著太多的時代與社會特性;茉莉花的芬芳,卻夾雜著淡淡的愁緒與憂傷。但是,這就是《幼兒園》,這就是生命的最初交響--我們在審視的同時,我們在反問是誰讓這些孩子失去了可貴的童真、童年的時候,我們還必須接受她,並試著努力地去做些什麼。6.故事--在「碎片」中合成與完美講故事是一般紀錄片最基本的功能,完整的故事情節也是創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效果。但是,在《幼兒園》中,我們卻看不到明顯的故事,也沒有完整的情節,有的只是「生活的碎片」。這種無故事、無情節、甚至無主題的「三無」片,要想僅僅用蒙太奇的手法將其組接到一塊,並形成一個完整的片子,幾乎是不可能的。的確,張以慶並不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尤其懼怕故事情節中復雜的邏輯關系,況且一所普通的幼兒園,其故事又從何講起呢。在這里,張以慶靠著他敏銳的感悟能力,靠著上述一系列「空中芭蕾」般的高超技巧,成功地又走了一回鋼絲。不過,綜觀全片,除了一些精緻的元素恰到好處的運用,使片子結構勻稱、畫面精美、段落層次分明、思想意境深刻之外,《幼兒園》還是呈現出一個多元的、豐滿的故事架構。傳播文化研究學者董子竹說:片子整體感非常好,看似雜亂,卻在不經意的結構中,延伸著主題,它穿越了社會層面、文化層面,直抵生命層面。他做了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張以慶說,「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幼兒園》是一則成人寓言。說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廂情願;說孩子是單純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種預設。《幼兒園》讓我們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會。對於下一代,我們並不了解。《幼兒園》是張以慶大膽挑戰的又一次空前成功,但同時也是一次有力的證明:她的感性層面是很難復制的。

② 關於CCTV—1廣告中的那首插曲《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哪裡可以下載到謝了,

網路首頁選擇「mp3」之後輸入「《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笛子和大提琴演奏」

之後點擊搜索按鈕,從中下載你覺得可能是的文件,之後你逐一聽聽,肯定有你要的這首的,不過要費點勁了,祝你成功!!

③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是義大利歌曲

你是不是在《圖蘭朵》裡面聽到的?《圖蘭朵》是義大利歌劇家普契尼吸收了一些中國故事寫成的歌劇,那裡面的確有《茉莉花》的音樂。但《茉莉花》的確是我們國家的民歌。

④ 歌曲《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的相關資料

江蘇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問題有些爭論。江蘇民歌《茉莉花》在世界上廣專為傳唱,將它搜集加工整理屬的,是一位軍旅音樂家。他就是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原團長何仿。1942年在地方演出時,從民間藝人那裡聽到了一首民歌《鮮花調》。原歌調共3段,分別贊美了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1957年,他將當年的《鮮花調》做了修改,把三種花統一為茉莉花,於是寫出了今天的《茉莉花》。

⑤ 紀錄片《幼兒園》的影評

每個人都上過幼兒園,但是它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好的回憶。在我的印象中,那從來就是粗暴地將孩子從父母身邊剝離並且把他們的心靈烙上痛苦印記的地方。世界不再是你一個人的,這本身也許意味著成長,但是在那些復雜的人際交往當中,有著無形的攀比和隱含的暴力。這種攀比和暴力,有時來自於孩子們之間,有時也來自於不負責任的老師。我曾經認為,一個孩子即使不上幼兒園,對於他的人生也並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但是由於成人習慣或者被迫著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當中,就有了幼兒園開頭小班全托的孩子們扯著家長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兒園》,是在《新聞晨報》上。應該說報紙的介紹和自己看紀錄片的感覺還是不太一樣。原來張以慶並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冷靜地記錄著每一個片斷。生活當中有很多傷害我們都無法預料,尤其當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鏡頭裡面的孩子拽著大人的衣角看著別的孩子在幼兒園門口聲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臉上寫滿了莫名的表情,也許下一個輪到的就是自己。他們即將離開父母的懷抱,從周一到周五,吃自己並不喜歡的飯菜,和自己並不喜歡的人同處一室,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被完全打破,然後被老師們以同樣的規則要求著,用同樣的方式管理著。那個叫做馬玉蘭的孩子,顯然是頑皮的,但是頑皮並不是過錯,她在幼兒園遭到老師的不斷指責,只是因為她妨礙了教師對於群體的管理,在一個注重個性的社會裡面,孩子的稜角就是這樣被不斷地打磨,直到泯然眾人。而那些半夜裡面睡得正香卻被教師一個一個從溫暖的夢鄉裡面強行拖出來小便的孩子們,這個時候一定會想念自己無憂無慮的家庭生活。這一切都會在群體活動時發泄出來,一個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飯菜吃了下去,嘴裡嘟囔著:「吃完回家。」而另外一個女孩子卻還在那裡寄希望於教師像媽媽一樣溫存,不停地向他們發出求救的信號:「老師,潑了。」所謂潑了的東西,就是她的飯菜,順著花裙子的領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後是無數孩子嘈雜的嬉鬧聲,沒有一個老師注意到她。 在幼兒園裡面究竟充斥著些什麼東西?我們在片子裡面看到的是無數的打鬧、耍無賴,有的時候成人以為那也許不過是小孩子們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嬌生慣養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隨性豁達的常常被不依不饒的孩子糾纏到耳鳴。所謂的友愛,恐怕只能是一種假象。張以慶經常在片子當中出現一個孩子獨處的場景,教室外面陽光明媚,但是在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裡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種個人的方式存在著,盡管很多時候他們常常會給人一種群體活動的錯覺。午睡結束之後,會有一個孩子慢慢地穿著衣服,或者是系著鞋帶,他們以這樣的方式有意無意的掉隊了,最終在自己的努力中掙扎,走的時候也許會若無其事地打個噴嚏。都與他人無關。所以即使是在幼兒園裡面,我們都還只是一個人。 這種獨處讓我們都會感到孤獨,劇照當中的那個女孩子在片子開頭哭得梨花帶雨,背景音樂是《茉莉花》,幼兒園的門把孩子們和這個世界隔開,讓他們只能透過院門向外張望。他們希望從那門縫裡面看到什麼呢,只有每一個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們長大之後,又會將這一切忘記,然後把自己的孩子也送進幼兒園。片子當中那個等著父母來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總是不停地在幼兒園的前門後門張望,每一分鍾都顯得充滿期待卻又焦躁不安。孩子們在這一時刻是柔弱的,我見猶憐。 也許我們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簡單,但是對於這個社會上的很多事情,他們門兒清著呢。最經典的莫過於他們對美伊戰爭的評價,所謂的國家之間的恩恩怨怨,其實就和小孩子打架沒什麼本質區別。但是孩子又畢竟只是孩子,對於曾經帶著這個民族無限傷痛的日本人,他們的仇恨又顯得有點盲目和糊塗。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幾個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們無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兒園當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訪問被穿插在片子當中,他們狡猾地在那裡笑著,不願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顯得真實而又可愛。他們用稚嫩的聲音心算著數學,練習著「八百標兵」的順口溜,他們有的時候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來,有的時候偏著腦袋卻說出了比大人還要專業的答案。 在這個沒有童年的時代,三歲的孩子們已經長大了。也許用一種悲哀的眼光來看《幼兒園》的我,是有點偏激的,但是我還是深深被那些孩子們感動了。孩子們只有孩子們自己的純凈,他們身上的污點都來自於我們這些成人的玷污。我曾經認為,應該讓博士去教育幼兒,但是中國總是用分數劃分教師的檔次,而事實上大學的教育並不能將我們改變多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藐視教育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後來又認為,只要有一顆愛著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實學歷的高低並不是教育者最主要的問題。 那些都是我們的孩子,也是曾經的我們。將來還會是我們的孩子的孩子。聖埃克蘇佩里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記得這一點。)」如果可以的話,真希望幼兒園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這也不過只是一種希望罷了。

⑥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的背景介紹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這首優雅的江蘇民歌就發源於江蘇六合區金牛湖。它的原型是江蘇回民歌《答鮮花調》,六十四年前的1942年,抗日烽火連天,新四軍文藝小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金牛山附近採集到民歌《鮮花調》,加工整理成《好一朵茉莉花》,從此唱遍大江南北。可以說,這首民歌早已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
《好一朵茉莉花》曲調纏綿,寓意含蓄。茉莉花之美代表了愛情和幸福,東西方人都從茉莉花的芬芳中得到愉悅和快樂,因此,民歌《茉莉花》傳唱六十多年而不衰。

⑦ 紀錄片幼兒園大量運用茉莉花有什麼寓意

紀錄片《幼兒園》是湖北電視台紀錄片編導、獨立製作人張以慶的作品。影片沒有解說詞,但是多次運用了同一首歌《茉莉花》作為背景音樂。並且畫面的配合等方面,在此張以慶做到了至善至美,做到了他的極至。 童聲無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像一聲嘆息,它烘托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對於用《茉莉花》作為此片的背景音樂。張以慶曾在采訪中說道「《茉莉花》這個音樂很符合片子的情緒,有一點淡淡的憂傷,是我重新錄制的。但是非常遺憾,唱得不是很好,沒有那種天籟般的聲音,當然我還是非常感謝青少年宮合唱團的。一開始我就老在哼這個歌,已經哼了兩年了,雖然有幾種選擇,但是還是覺得《茉莉花》特別吻合。歐洲不是說《茉莉花》是中國的第二國歌嗎,我也找不到第二首童聲的東西能夠擱在這裡面了。我可以一年、半年不聽音樂,到快剪片子的時候才去聽,去找到吻合的東西。其實我不太懂音樂,但是我能把握住怎麼把情緒傳達給觀眾。只有這樣你才可以讓別人和你是共通的,節奏感也是一樣的,才能引起共鳴。當然這種情緒的傳達,也會有局限,因為人們的感受類型不同,而且感受力跟文化也沒有關系。」雖然張以慶說自己不懂音樂,但是《茉莉花》的應用與配合確實做到了天衣無縫不僅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而且還進一步的表達了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意圖。 《茉莉花》這首極具特色的音樂在片中反復出現。整部影片總共出現了5次《茉莉花》的背景音樂。平均差不多每十分鍾出現一次,可見導演的安排意圖。第一次出現是在幼兒園開學那天,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送他們到幼兒園離開後。每個小朋友都眼含淚水的坐在凳子上,或站著,或透過門縫看看離去的爸媽。音樂《茉莉花》此時響起,它讓孩子們第一次離開自己的父母時的無助和不舍的情感展現得一覽無余,極大額的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茉莉花》的再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入園第一次睡覺的時候。時的孩子們是睡得如此的香,沒有了白天撕心的哭聲,吵鬧和打架也在此刻消失。音樂給人以安靜與感動的心理,似乎在孩子的誰=睡夢中伴隨著無憂無慮的童年也飄起了淡淡的茉莉花香。音樂的第三次響起是在孩子們在幼兒園度過一周他們的爸媽來接他們回家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被接走了,只有陳志鵬的媽媽還沒來接他,這使得他非常的著急,來回的在前後兩個門之間走動,哭著盼望媽媽找點到來。《茉莉花》的音樂的響起既表達了陳志鵬回家的喜悅,同時也表現了他內心的焦慮、孤單、無助。音樂第四次響起是在孩子們戶外活動的時候,聽說戶外活動,孩子們個個都很高興,一周難得有戶外活動。孩子們在戶外歡聲笑語的做著游戲,你追我敢。音樂也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響起,好像是為孩子們助興一樣。原本有點憂傷的音樂在此時也是歡快的。音樂的最後響起是在孩子們畢業照畢業照時。此時的畫面跟音樂第一次響起時的畫面遙相呼應,都是展現每個孩子的表情。不過這次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是淚水,而是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歡聲笑語。眼中充滿了希望,讓觀眾真切地體會到幼兒園的生活,孩子們的成長點滴。 《茉莉花》作為該片的一個音樂符號在片中反復出現,它舒緩、輕柔的樂調將景象隔絕在幼兒園嘈雜的吵鬧之外,並且每次音樂的響起都配以緩慢的畫面。特別是最後一次運用一組經處理泛黃的畫面來配背景音樂,可見導演的別有用心。畫面和音樂的完美配合,進一步渲染和烘託了片中的氛圍和環境氣氛。這首唱響在維也納的中國名曲,透過孩子的喜怒哀樂,揉進了人們的心裡,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結合,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風格,卻完美的演繹在這部紀錄片中似乎只有這首曲調最合適別無他曲。 通過對《幼兒園》中背景音樂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紀錄片里,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音樂都是作品整體的一部分,是一種藝術,不能自成體系,不能過強過滿。音樂茉莉花在片中出現了五次,雖然影片總長才一個小時。不能說恰到好處,但也不能說過多。而是很合理的表達了影片所要展現的內容。此外,紀錄片音樂只有置於適當的位置,融入作品整體的內容和形式,使人不知不覺地感受到它的感染,甚至於感覺不到它存在。音樂茉莉花的出現並不是毫無目地的,它都是經過導演的精心安排才插入的。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每次音樂的出現就是一個分割點。孩子們的入學,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天,孩子們入學的第一個星期,孩子們幼兒園畢業。每一次都安排得如此的合理,我們可以按照音樂的運用把整部影片分成五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也有其相關聯之處。並且每次音樂都是一個過度,無論是孩子們的情感還是年級。總之,茉莉花在《幼兒園》片中五次響起,每一次都是一種感動,又是一種升華。

⑧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出自什麼電視局

電視劇《 茉莉花>>應用了這首歌。【主要演員】

陳道明--飾 顧紹棠 陶 紅--飾 晴 宇
李宗翰--飾 林唯賢 賈一平--飾 公孫雷
李 念--飾 顧佳慧 魏宗萬--飾 胡團防
程 前--飾 洋買辦 王菁華--飾 梅三娘

【故事簡介】

三十年代,「一·二八」戰事剛完,上海附近的一處水鄉小鎮,煙雨凄迷。民族資本家林桐箴、「青幫」龍頭顧紹棠與本埠巨商公孫長生正在上演一出「三國」戲。一番激烈的「鬥茶」大賽,公孫長生的「第一香」終奪「茶魁」。

老道的顧紹棠早欲吞占「第一香」並竊取窖制花茶的秘笈,雨夜雇凶血洗公孫宅。從死亡邊緣逃脫的公孫家遺孤公孫雷兄妹從此踏上了報仇血恨之路。

林桐箴之子林唯賢從上海的洋人學堂學成歸來,卻無趣接替父親生意,一心只想收集江南民謠。顧紹棠密謀搶奪「第一香」,派相好京劇名伶晴宇前去親近林桐箴。不料,對顧紹棠早存失望的晴宇順勢暗投林桐箴,二人聯手對付顧紹棠。

鎮上河邊,公孫雷、林唯賢、胡奕三個青春少年回憶兒時,道出各自理想,並結義兄弟。

大氣淡定的林桐箴攜忠心的老管家岳樂一道巧妙應對誓奪「第一香」的顧紹棠和一心搶回家產的公孫雷。最後的拍賣會,一番驚心動魄的爭奪,林桐箴終於奪得「第一香」。

晴宇寄居林家,然始終得不到內心高傲而冷漠的林桐箴的信任與溫情。晴宇絕望中,漸漸移情於孤孑而胸懷復仇霸氣的公孫雷。胡團防之子胡奕與顧紹棠的愛女顧佳慧雖早年定過「娃娃親」,但佳慧對其終無動心。佳慧在第一香的花海中三次偶遇林唯賢,二人之間悄生愛意。

公孫雷為實現復仇大計假意投奔顧紹棠,並故意親近佳慧。胡奕得知林唯賢與佳慧相戀,傷感離鎮,南下投考軍校。林唯賢也內心痛苦領受父命前往上海操盤股市。林桐箴與顧紹棠在股市激烈鬥法,進退膠著。卷土重來的顧紹棠此次拉攏滬上洋商、買辦、青幫等強力後盾,並利用女兒與林唯賢的關系,竊得林桐箴的全盤計劃,最後一番精彩大戰,終在股市上徹底擊垮林桐箴。

林桐箴憤而自殺。顧紹棠欲斬草除根。老管家岳樂冒死強拉林唯賢離別小鎮……

五年後,已經積聚經濟實力的林唯賢回滬。此時顧紹棠已成上海商界和「青幫」的無冕之王,公孫雷已是顧紹棠的得力助手,胡奕奉重慶之令潛回上海,跟汪偽特工組織「76號」展開了一番當時滬上聞名的特工戰。

一心想暗助公孫雷奪回「第一香」的晴宇再次忍辱投入顧紹棠的懷抱,但私下仍與公孫雷偷情。此時顧紹棠借「特工大戰」的混亂局面,暗使公孫雷除掉心患,以獨霸商界。這時心中早有報復計劃的林唯賢正借機會接近公孫雷的妹妹、當紅明星公孫令婉。

老謀深算的顧紹棠查出出賣自己的竟是公孫雷,欲令佳慧解除與公孫雷的婚約。但畢竟當前還有更大的敵人,心照不宣的顧紹棠和公孫雷兩人合力對付前來復仇的林唯賢。只是此時的公孫雷已暗有打算……

就這樣,在這片看似寧靜、美麗的茉莉花海背後,輪番上演著兩代人為各自利益的血腥爭斗。蘇州河邊,夕陽欲墜。樂譜隨水飄零,那首似淡似煙的《茉莉花》歌聲蒼涼響起,歌聲隨風越飄越遠……

⑨ 求童聲版《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要mp3下載地址 或者無雜音的視頻也行

童聲領唱、童聲合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5UEBNanXSk/

童聲合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Jc2FrOAO_c

童聲合唱-前奏長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WPXoaNZUz0/isRenhe=1

童聲領唱、成人合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QSYX1rA_vM/

喜歡哪一個,我可以發MP3給你

⑩ 高分求紀錄片《幼兒園》里的童聲無伴奏「茉莉花」歌曲!

為什麼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