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諷刺詩

七夕諷刺詩

發布時間: 2022-01-13 02:30:19

A. 古代人也是在七夕或者元宵這天過情人節的嗎

公歷2月14日是歐美國家的情人節,國內很多商家看到了情人節巨大的商機,於是打造了“多個”中國情人節,最廣為人知的當然是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這個概念被很多人接受。

當然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元宵節才是中國情人節,因為這一天,男女都出來賞燈,也是約會的時候,但實際上,古人過的情人節並不是這兩個節日,這兩個節日就是七夕和元宵節,古人有自己的情人節,而且已經有兩三三千年的歷史。

而這一去,不知相見是何年,有可能見異思遷作了陳世美,也有可能羈旅一生終難再見。所以折柳相送含有悲情意味。所以蕭灑如李白者,也免不了“年年柳色,漏陵傷別”一番。

如此熱鬧的三月初三踏青情人節,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逐漸消失了呢,這是因為到了宋朝,理學當道,春遊宴飲情人男女授受不親,有傷風化,因此被禁止了,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更加如此,所以三月三情人節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能夠保留到今天的,只有在天高皇帝遠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並代代相傳。廣西、雲南、貴州等地,仍然可以找到三月三情人節的影子。其實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B. 李商隱《馬嵬》是不是諷喻詩

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馬嵬》為詠史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 )故事為抒情對象。詩開首即說「海外」,指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在海外仙山會見了她,楊授以鈿合金釵,並堅訂他生之約的傳說故事而言。詩人以玄宗心情設想,直說九州更變,四海翻騰,海外徒然悲嘆,而「他生」之約,難以實現。三四句承上鋪寫。「空聞」、「宵柝」,即未聞「宵柝」;「無復」、「報曉」,即不用「報曉」。此皆承上兩句「徒聞」、「未卜」之意,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事。五六句轉入實事。「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指七夕相約之時。「六軍同駐馬」指禁軍嘩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一同「駐馬」了,幻滅成空。「七夕笑牽牛」,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並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短暫;「 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牛織女之長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紀」,歲星十二年一周天為一紀,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約為四紀。「莫愁」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家婦,婚後生活幸福。此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生活幸福。詩人借「莫愁」以寄託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系,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聯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鳴宵柝」,而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鳴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鳴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鳴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
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第三聯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系。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C. 馬嵬這首詩的內容是什麼

1、這兩首詩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的故事為抒情對象,詩中隱含作者對唐玄宗的強烈批評之意。
2、全詩
其一
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其二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3、譯文
其二
空盪盪的馬嵬坡下,獨見玉顏空死處。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深情,已然成空傳說。
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當年導師尋訪楊妃蹤跡,想必去過此處.當年唐明皇與楊玉環在長生殿中,兩人發誓,在天願作比翼,在地願為連理.恐怕他們的今生,緣分已盡,而來世,尚且未知.相守與分離,有與誰知。
回想明皇當年,暫駐馬嵬,空聞金沱聲,不見宮室繁華.短短幾夕間,物是人非,斗轉星移.豈料玉顏已成空.胞弟不正,三軍怒斬其姐.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長生殿嗤笑牛郎織女的天.誰料,竟然連牛郎織女也不如。
想來,天子也不過如此,連自己心愛的人都無法保護.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4、作者簡介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進士及第。

D. 此日六君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這句詩來自李商隱的《馬嵬·其二》,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諷刺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楊貴妃)的故事為抒情對象,詩中隱含作者對唐玄宗的強烈批評之意。

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

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系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四紀,即四十八年,表明了唐玄宗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卻保不住自己的寵妃,極具諷刺意味。

E. 乞巧這首詩的感受

這是諷刺詩,詩人比較善於借用,竟然借用了七夕,悲哀

F. 你覺得「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這句詩寫得怎樣

唐明皇在歷史上一直被人所評價,但是後人對其歷史政績和個人品質的評價一直是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情深,也有人貶他昏庸,白居易的《長恨歌》,李商隱的《馬嵬》等等,都是對其一生所做的概括。在《馬嵬》中,你覺得“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這句詩寫得怎樣?這句詩其實是用六軍的狀態與皇帝和貴妃的狀態做對比,突出二人的昏聵。

後人將唐朝的衰落歸咎於一個女人,這種行為對於真正的罪魁禍首唐玄宗來說,一方面,作為皇帝不能承擔自己的罪責,另一方面,史書在記載時總會失了真實。詩雖然在表現力上很好,但是向人傳達的以為卻很難令人認同。六軍不與貴妃並論,而是皇帝。

G. 馬嵬(其二)》的頸聯和尾聯用到了什麼共同的藝術手法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系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聯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傳宵柝」,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傳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傳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傳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第三聯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系。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H. 首次試寫四言詩歌,想仿《詩經》,但畢竟文才有限,望大家點評點評。;-)

已經很很好了,直觀形象,把故事用詩文的形式表現出來,又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也對男女主角的遭遇表達不平,給予了同情和祝福!

I. 詩歌賞析李商隱的馬嵬和錦瑟 最好多一點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近來註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我以為,它確是不同於一般的詠物體,可也並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它所寫的情事分明是與瑟相關的。
起聯兩句,從來的注家也多有誤會,以為據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時,詩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爾雲雲。其實不然。「無端」,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此詩人之痴語也。錦瑟本來就有那麼多弦,這並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硬來埋怨它:錦瑟呀,你干什麼要有這么多條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條弦,到李商隱時代又實有多少條弦,其實都不必「考證」,詩人不過藉以遣詞見意而已。據記載,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寫瑟,常用「五十」之數,如「雨打湘靈五十弦」,「因令五十絲,中道分宮徵」,都可證明,此在詩人原無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華年」,關鍵在於「華年」二字。一弦一柱猶言一音一節。瑟具弦五十,音節最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節,常令聽者難以為懷。詩人絕沒有讓人去死摳「數字」的意思。他是說: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所設五十弦,正為「製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要想欣賞玉溪此詩,先宜領會斯旨,正不可膠柱而鼓瑟。宋詞人賀鑄說:「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元詩人元好問說:「佳人錦瑟怨華年!」
(《論詩三十首》)華年,正今語所謂美麗的青春。玉溪此詩最要緊的「主眼」端在華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這才追憶「四十九年」之說,實在不過是一種迂見罷了。
起聯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頷聯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後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玉溪此句是寫: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試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說:「枕寒庄蝶去」,去即離、逝,亦即他所謂迷者是。曉夢蝴蝶,雖出庄生,但一經玉溪運用,已經不止是一個「栩栩然」的問題了,這裡面隱約包涵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本聯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杜宇啼春,這與錦瑟又有什麼關聯呢?原來,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一個「托」字,不但寫了杜宇之託春心於杜鵑,也寫了佳人之託春心於錦瑟,手揮目送之間,花落水流之趣,詩人妙筆奇情,於此已然達到一個高潮。
看來,玉溪的「春心托杜鵑」,以冤禽托寫恨懷,而「佳人錦瑟怨華年」提出一個「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實。玉溪之題詠錦瑟,非同一般閑情瑣緒,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詩一過頷聯,「起」「承」之後,已到「轉」筆之時,筆到此間,大抵前面文情已然達到小小一頓之處,似結非結,含意待申。在此下面,點筆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筆勢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斷絲連,或者推筆宕開,或者明緩暗緊……手法可以不盡相同,而神理脈絡,是有轉折而又始終貫注的。當此之際,玉溪就寫出了「滄海月明珠有淚」這一名句來。
珠生於蚌,蚌在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月也,珠也,淚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我們讀唐人詩,一筆而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的,舍玉溪生實不多覯。
那麼,海月、淚珠和錦瑟是否也有什麼關聯可以尋味呢?錢起的詠瑟名句不是早就說「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嗎?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滄海月明之境,與瑟之關聯,不是可以窺探的嗎?
對於詩人玉溪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與河東公的「樂營置酒」之會,就寫出了「只將滄海月,高壓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來,他對此境,一方面於其高曠皓凈十分愛賞,一方面於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復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於言表。
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這里用來比喻的八個字,簡直和此詩頸聯下句的七個字一模一樣,足見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後來古籍失傳,竟難重覓出處。今天解此句的,別無參考,引戴語作解說,是否貼切,亦難斷言。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他的《文賦》里有一聯名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藍田,山名,在今陝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古人認為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玉溪此處,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啟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為滄字本義是青色。玉溪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華和工力。
頸聯兩句所表現的,是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詩人對於這一高潔的感情,是愛慕的、執著的,然而又是不敢褻瀆、哀思嘆惋的。
尾聯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筆勢未嘗閃遁。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惘了—話是說的「豈待回憶」,意思正在:那麼今朝追憶,其為悵恨,又當如何!詩人用兩句話表出了幾層曲折,而幾層曲折又只是為了說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詩之所以為詩者在於此,玉溪詩之所以為玉溪詩者,尤在於此。
玉溪一生經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結中懷,發為詩句,幽傷要眇,往復低徊,感染於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別詩中說:「瘐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則箏瑟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我覺得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不能說是全出臆斷。

馬嵬二首(其一)

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 體裁:七言律詩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注釋】

①馬嵬:《長安志》:「興平縣,馬嵬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三里。」即今陝西興平馬嵬坡。是楊貴妃死處。陳鴻《長恨歌傳》:「安祿山引兵向闕,以討楊氏為詞。潼關不守,翠華南幸,出咸陽,道次馬嵬亭。六軍徘徊,持戟不進。從官郎吏伏上馬前,請誅晁錯以謝天下。國忠奉氂纓盤水,死於道周。左右意未快。上問之。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面,使牽之而去。倉皇展轉,竟就死於尺組之下。」
②九州:原註:「鄒衍雲:九州之外,復有九州。」古稱中國有九州,此以九州之外所稱九州指海外仙山。
③他生未卜:《長恨歌傳》:「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
④虎旅:張衡《西京賦》「陳虎旅於飛廉」,《文選》李善註:「《周禮》:虎賁,下大夫;旅賁,中士也。」此指唐玄宗赴蜀的衛軍。宵柝:指夜間報更的刁斗聲。
⑤雞人:古時宮中報曉之人。《周禮·春官·雞人》:「雞人掌共雞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呼旦以囂百官。」
⑥「此日」句:指天寶十五年六月十四日隨行衛軍之嘩變。六軍,《周禮·夏官·司馬》:「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此指玄宗衛軍。
⑦七夕笑牽牛: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牽牛,牛郎星。俗傳七夕牛郎織女渡天河相會。
⑧四紀:四十八年。一紀十二年。《舊唐書·玄宗紀》:「明皇御蜀都府衙,宣詔曰:『聿來四紀,人亦小康。』」
⑨莫愁:古美女,為盧家婦。南朝樂府《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此借喻平民之家。

【譯文】

徒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
空聽到禁衛軍,夜間擊打刀斗,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
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如何歷經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賞析】

《馬嵬》為詠史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故事為抒情對象。詩開首即說「海外」,指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在海外仙山會見了她,楊授以鈿合金釵,並堅訂他生之約的傳說故事而言。詩人以玄宗心情設想,直說九州更變,四海翻騰,海外徒然悲嘆,而「他生」之約,難以實現。三四句承上鋪寫。「空聞」、「宵柝」,即未聞「宵柝」;「無復」、「報曉」,即不用「報曉」。此皆承上兩句「徒聞」、「未卜」之意,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事。五六句轉入實事。「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指七夕相約之時。「六軍同駐馬」指禁軍嘩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一同「駐馬」了,幻滅成空。「七夕笑牽牛」,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並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短暫;「 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牛織女之長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紀」,歲星十二年一周天為一紀,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約為四紀。「莫愁」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家婦,婚後生活幸福。此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生活幸福。詩人借「莫愁」以寄託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系,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