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文
① 乞巧全文詩意
七夕佳節,人們抬頭望著天空,就好像能看見牛郎織女渡過銀河在鵲橋相會。家家婦女望著秋月穿針,穿過的紅絲已有幾萬條。
② 七夕文言文情話短句有哪些
七夕文言文情話短句:
1、我可能不和你在一起了,但這不代表,我沒有愛過你。
2、時光在你我之間飛逝,流走了歲月的塵埃,卻讓我更看得清對你的愛戀。只想讓你知道:我依然愛你!
3、如果我的愛不夠,你要給我時間學習,我才會更好的的去愛你!
4、一天不見沒關系,只要你肯發信息,兩天不見問題大,定要跟你通電話,三天不見受不了,海角天涯把你找。
5、花落滿懷,暗香盈袖,淡淡歡喜淡淡愁。只想知道你是不是如我想你一樣想我?
6、七夕如願盼今朝,紅葉香殘怨可消。朝朝暮暮圖永久,纏纏綿綿訴心焦。
7、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中國情人,曰為節日,共度七夕,天長地久。
③ 古時七夕節乞巧是什麼意思
乞求巧手藝
七夕節乞巧:是古代時候女子的專有節日的民俗活動,是女子向上天祈禱祈求上天賜予自己心靈手巧的能力,主要是指針織女紅這方面的能力。這是古代「七夕」節最初的人文含意。
古時七夕節乞巧指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的七夕習俗,起源於漢代。其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在漢朝,婦女把一種小型蜘蛛(古稱果子)放在一個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巧拙之徵。到唐朝時,則將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時期,則視水中針影占拙巧。細長則巧,散則拙。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
④ 《乞巧》的作者是誰詩中七夕是指什麼古代在這一天又什麼活動謝謝
林傑寫的,七夕只七月初七,穿針乞巧,拜織女,拜魁星
⑤ 求李商隱的七夕原文
唐代李商隱《七夕》原文: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翻譯為: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注釋:
1、七夕:農歷七月七日,傳說牛郎和織女這天在天河的鵲橋上相會。
2、鸞(luán)扇:上面綉有鳳凰圖案的掌扇。鸞,鳳凰一類的鳥。扇,指掌扇,古時模仿雉尾而製成的長柄扇,用於坐車上,以敝日擋塵。
3、鳳幄(wò):閨中的帳幕;綉有鳳凰圖案的車帳。
4、星橋:鵲橋,傳說七夕這日天下的喜鵲都飛往天河,為牛郎和織女相會搭橋。
5、爭將:怎把。
6、無期別:死別;無期重逢的離別。
(5)七夕乞巧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文學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
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
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有《李義山詩集》。
⑥ 200分~!求《七夕見與諸孫題乞巧文》的鑒賞
譯
外孫爭著過熱鬧的乞巧節,妻子也在忙做乞巧的文章。
年輕姑娘用成對鑲嵌花紋的妝奩行拜祭禮儀希望心靈心巧,
庭中筵席上擺滿參差的酒脯瓜菓等禮品。
排成鵲橋一樣的星星在月亮邊上閃爍,牛郎星掩著輕雲來女織女相會。
真羨慕兒孫們興高彩烈的乞巧,通宵不眠,直鬧到拂曉。
譯得不太好!汗
描寫了七夕夜乞巧時作乞巧文的情景。作者一家其樂融融的氛圍,尤其是兒孫們的稚氣未脫、天真無邪。
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是夕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応。
其夜灑掃庭中、露施機筵、設酒脯・時果、筵上散香粉、以祀河鼓(牛郎織女)・
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祝願。
包含了人們對智慧、美麗、生子、豐收等很多方面的美好願望。
注
在缺乏政治理想的時代則更多地流露詩人對自身生活與感受的關注,七夕題材則成為詩人情趣的棲居地。
⑦ 古詩乞巧全文解釋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注釋:
① 乞巧:古代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全文解釋: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來到了,牽牛織女再度橫渡喜鵲橋來相會。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戶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紅絲,至少有幾萬條。
⑧ 七夕乞巧閱讀答案文章開頭用牛郎織女神話傳說有什麼作用
以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引起讀者興趣,總領全文,引出下文。大概就是這些,不知道是那篇文章所以答得不詳細
⑨ 林傑的乞巧釋文
【賞析】: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後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後資料袋的內容,感受人們過節時的喜悅。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想像的空間,要引導學生結合全詩的理解,進一步體味詩中展示的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願。
⑩ 乞巧全文
乞巧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