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之鄉
說起中國七仙女,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七仙女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七個女兒,由此衍伸出眾多美麗的傳說故事,如董永與七仙女,七仙女與仙浴潭等,而對於很多90後來說,幾乎是看這些電視劇長大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神話故事呢?其實都是從現實慢慢演變成神話故事的,在我們的世界裡就有這么一個地方,它是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同時是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它就是仙女湖。
總的來說,仙女湖作為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和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們,讓我們想去探一探,看一看。而且最近對仙女湖進行打造以後,七夕文化十分濃郁,無形中,這里已經成為中國七夕情人節文化氣息最為濃郁的一個地方。
2. 宜興善卷洞,梁祝之鄉,七夕節有活動嗎
萬達有活動可惜過了
3. 七夕節的歷史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專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屬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4. 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是哪裡啊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與「白蛇專傳」、「孟姜女」、「梁屬山伯與祝英台」並稱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
關於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一直存在爭議,民間傳說源自南陽城西。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叫牛郎,他以放牛為生。有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後來牛郎和織女結婚了,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玉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很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於鵲橋相會,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5. 七夕節的來源
一、七夕節來歷: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二、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
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
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
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
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6. 七夕節的來源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俗信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
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紅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在閩省,廣東省及東南亞一帶,最時興於七夕拜七姐。這的確是舊日女兒家的大節日。大部份的省都有慶祝七夕的七巧節,唯大都當作一般慶典慶祝。閩,廣省則相當的重視,尤其是廣東省,大夥兒擺七湊熱鬧,十分隆重。
談到七巧節,不得不提華人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 ,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 牛郎本來是民間的一名孤兒。一天,天上的織女和緒仙女下凡游戲,在銀河洗澡。為牛郎耕田的老牛勸牛郎奪取織女的衣裳,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結婚後男耕女織,他們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滿。可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的便讓天帝給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來,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就此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後來還是老牛獻出它的皮讓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見就要追到織女, 豈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揮, 天空出現一道天河,他們倆隔兩岸,只能哭泣。後來,他們的愛情讓天帝給感動,答應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鳥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 ,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
7. 七夕節的家鄉有習俗嗎
我覺得七夕節我家鄉有很多習俗,比如很多人,他們都上街去賣玫瑰花,會吃飯之類的
8. 我家鄉的七夕節作文六百字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在每年農歷的七月除七,也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福,虔誠隆重。乞巧節是以牛郎織女的故事而傳下來的。在乞巧節,古今有不同的做法,古代,很多地方的未婚女孩會在夜深人靜之時,呆在瓜果架下傾聽。據說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個少女日後便能得到甜蜜的愛情。還會接露水洗頭發,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七夕節在古代還有做乞巧果的習俗,乞巧果是用麵粉、白糖,還有少許的芝麻。乞巧果子又名「巧果」,用麥面做的稱「面巧」;用糯米粉做的稱「粉巧」。另外,七夕節這天,少數地區還有拜織女、穿針乞巧等習俗。
今年的七夕節就是今天,8月13日。到了晚上,我來到樓下草坪。這時天早已黑了,藍紫色的天空上掛著一輪明月,許多小星星一閃一閃的,像小孩亮亮的眼睛,十分漂亮。我找了半天,才在眾多星星中找到牽牛星和織女星。牽牛星和織女星都很大,很亮。牽牛星呈淡藍色,散發著淡藍的的光芒;織女星有一點嫩紅色,散發著淡紅色的光芒。在兩顆星星中間有一條清晰的線,那就是王母娘娘當年劃下的銀河。
我望著天空,眼前浮現著織女和牛郎還有那兩個孩子相逢時的情景:許許多多的喜鵲一齊飛來,用自己的生體搭起了一座結實而穩固的鵲橋,讓牛郎織女還有兩個孩子重逢。想想那個場面,就覺得很溫馨。
在這個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里引發了我的遐想,讓我對高深莫測的夜空產生了無比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