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情人節
㈠ 白族的傳統節日是不是酥油花燈節
白族三月街農歷三月十五日侗年農歷十一月十九日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鬥牛節農歷二月朝鮮族寒食節農歷四月初五回族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傣族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白族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㈡ sm 什麼是雲南大理白族的撒啊央白
就是大理劍川縣對山崖上雕刻的女性生殖器的崇拜!祈禱增加人丁,其實是一種原始的宗教生殖崇拜!
㈢ 大理白族還有老年情人節嗎就是已婚者每年三天正大光明去會老情人的節日
每年農歷月23至25日,白族男女穿著民族盛裝,歡天喜地,成群結隊,邊唱邊舞走向蒼山下、洱海邊的山林中去。男女青年縱情歌舞,互相傳情,結成戀人。這就是白族的「繞三靈」節。咋一聽,好像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其實沒有這么簡單,因為在「繞三靈」節的三天里,不僅青年男女載歌載舞,互相傳情,還是老情人相會的好時光!這就是「繞三靈」獨特的地方!也是白族人最人性化的體現!且世世代代沿襲下來!
繞三靈中的男女情人,相互稱對方為「活恩尼」或「架尼」。「活恩尼」有的是因平時相愛而結成,有的是在繞三靈等場合相識後形成較穩定的關系;也有的是在女方在求生育的過程中形成的。「活恩尼」過去一般不在社會公眾面前暴露,比較隱蔽,通常只在極少的男女同伴中知曉。他們在節日里暗中交換信物,以示相互承認。有的「活恩尼」從青年時代一直保持到老年。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下,「活恩尼」在特殊的時間和場合,可被白族社會道德所默許。而繞三靈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場合。但繞三靈中的男女交往,並不影響各自的家庭生活。在繞三靈的三天時間里,無數的「活恩尼」們在一起祭祀、對歌、暢訴衷情,形成了一個獨具魅力的文化景觀。這是白族古代的婚戀習俗在繞三靈中的保留。相關記載,可知白族古代曾存在過群.婚、族外婚及婚.外情.人等古老的婚姻形態。
㈣ 大理蝴蝶泉和崇聖寺三塔值得去嗎
崇聖寺,以三塔為主景區,從唐朝到現在屹立不倒在洱海邊,是白族建築的奇跡內,也引起容建築界熱議和研討。景區里有白族才子李元陽的墓,中明代榜眼。還有郭沫若《孔雀膽》中元代大理總管段功的墓,也是大理皇家唯一存在的墓。
崇聖寺,在古代稱為天龍寺,這在金庸小說里有提到。研究大理國歷史,不能不了解9位避位為僧的大理國皇帝。大理崇聖寺在當時譽為天南佛都,東南亞和南亞都來朝拜。
蝴蝶泉公園,在春天和夏天,那麼一定要去看看。雖然不能重現徐霞客描寫的蝴蝶倒掛蝴蝶泉的現象,但可以到蝴蝶泉蝴蝶館看看。而且可以了解大理白族情人節的故事。
㈤ 繞三靈是哪個民族的習俗有怎樣的活動
白族繞三靈又稱繞三靈或祈雨會,是大理洱海周圍白族人民農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會。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圍上百個村寨的男女老少,濃裝淡抹,各村為一隊,從大理城出發,至洱海邊的河矣村終止,歷時三天,途徑崇聖寺佛都,聖源寺神都、金圭寺仙都等地。每隊領頭的是兩位年長男子,他們共挾一支楊柳,高八尺許,橫一綵綢,一葫蘆。一手挾枝,一手執蚊帚,或一把扇,或一塊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拍打,後面跟著眾男女,充滿狂歡情緒。清代詩人段位贊道:「金錢鼓子霸王鞭,雙手推敲臂旋轉,最是小姑唱白調,聲聲唱入有情天。」
三靈指的是「佛都」崇聖寺、「神都」聖源寺、「仙都」金奎寺,相傳起源於南詔國。繞三靈,白語叫「觀上覽」,意為「逛三都」,屬農閑季節白族民間的自娛性迎神賽會。會期為每年農歷4月23日至25日。屆時,洱海周圍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濃妝淡抹,排成長蛇陣,第一天從大理城出發,繞到「神都」聖源寺。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第二天繞到「仙都」河俟村金奎寺,進行對宋大理國國王段宗榜的祭祀活動;第三天繞回「佛都」崇聖寺,祈禱上蒼保佑、永鎮山川、天地安寧,然後在寺旁邊的馬邑村散會。隊伍以村為單位,每隊前有兩位老人手持楊柳枝和牛尾巴、白毛巾,邊舞邊對唱白族「花柳曲」,後面的隊伍有的唱調子,有的打霸王鞭、敲八角鼓、雙飛燕。形成數萬人參加的春遊活動。白天邊走邊唱邊舞,一路歡歌笑語;晚上,三三兩兩地在田野和樹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燒茶煮飯。
飯後,老人一邊喝茶,一邊彈三弦,唱「大本曲」,青年男女則約上相好,到樹林深處談情說愛,直至通宵達旦。繞三靈被稱為白族人民的「狂歡節」,正如清代段位《繞三靈.竹枝詞》所寫的那樣:「金錢鼓子霸王鞭,雙人推敲臂轉旋。最是小姑唱白調,聲聲唱入有情天」。
㈥ 今年情人節有什麼好玩的
情人不能錯過的四大旅遊勝地 一、天涯海角 傳說一對熱戀男女遭到家庭的阻力不能在一起,他們被迫逃到此地雙雙跳進大海,化成兩塊巨石,永遠相對。這就是關於「天涯」「海角」的愛情傳說。在情人節,與相愛的人來此許下忠貞不渝的愛情諾言,讓亘古不變的「天涯」「海角」為你們見證。 浪漫指數:五★ 二、情人谷 情人谷原來叫翡翠谷。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36名男女青年到黃山游覽,受困於山腳下的翡翠谷。青年們互相鼓勵,互相攙扶,克服了種種艱難才得以走出峽谷。回到家鄉,他們中有10對青年結成了終生伴侶,「情人谷」由此得名,成為有情人游黃山的必去之處。 浪漫指數:五★ 三、蝴蝶泉 蝴蝶泉位於蒼山第一峰雲弄峰神摩山下,南距大理古城27公里。蝴蝶泉在當地有許多傳說。很久以前潭邊有一惡蟒,專食人畜。一天,兩位白族姑娘為惡蟒所攝,痛哭叫喊。一位獵人見狀,殺死惡蟒。兩位姑娘為報救命之恩,執意要嫁與獵人為妻,獵人婉言推謝,二女隨即投潭而亡,獵人懊悔不已,隨即也跳入潭中,三人化為三隻彩蝶,飛舞於潭邊。各方蝴蝶飛來相聚,這就是聞名中外的「蝴蝶會」。蝴蝶泉象徵著愛情的忠貞,今年情人節,不妨與心上人到蝴蝶泉去踏尋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 浪漫指數:四★ 四、情侶路 情侶路是珠海城市的象徵。情侶路長達25公里,沿海鋪建,曲折蜿蜒,流淌著萬種風情。在情侶路中段的香爐灣畔,是珠海城市的標志性建築———珠海漁女。這位高舉珍珠的漁家少女,讓人想起了一個動人的愛情傳說:很久以前,海龍王的女兒看上了這里秀麗的風光,就打扮成漁女,在當地漁村生活,並與漁家青年海鵬相愛。可海鵬輕信別人讒言,堅持要龍女摘下龍宮為防思凡而戴著的手鐲。龍女摘下手鐲,即刻就昏死過去。海鵬悔恨不已,痛不欲生。九洲長老被這人神之間的真情打動,引領海鵬找到起死回生的「還魂草」,只是這草要鮮血澆灌才能長大。海鵬義無反顧,用自己的鮮血養大了「還魂草」,龍女活了,並成了真正的漁女。成親那天,她在海邊採到一顆寶珠,獻給了長老。 浪漫指數:四★
㈦ 3月3日是大理什麼節日
3月3日是上巳節,又稱三月三、春浴日、中國情人節、女兒節。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三月三」節日依舊在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流傳。最典型的當屬壯族,每年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都會放假兩天。
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吳地也有上巳節遺韻,主要的習俗有祓禊、禊飲和游樂。
(7)大理白族情人節擴展閱讀:
上巳節絕對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論語》中記載,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在暮春之時,穿著春裝,在沂水中沐浴,就是這種節日習俗的痕跡。
最早記錄這個節日的是西漢初期的文獻,鄭玄《周禮》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晉人王羲之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記錄詩人們的節日活動和感受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經過文化名人的點綴,這個節日便具有了高雅情調。
到了唐代,上巳節已成為重要的節日之一。唐詩中不乏表現這個節日的作品,查閱《全唐詩》,出現「上巳」字面的詩歌就有29首。比較著名的有陳子昂《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杜甫《麗人行》、王維《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白居易《奉和裴令公上巳》。
隨著時間的流逝,上巳節的洗浴習俗在漢民族中消失了,僅在個別地方還保留著踏青的習俗。但是在西南少數民族中,還留有鮮明的痕跡,如土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潑水節等。
㈧ 白族的什麼的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白族的的情人節是每年農歷4月23日至25日。 屆時,洱海周圍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濃內妝淡抹,排成長容蛇陣,第一天從大理城出發,繞到「神都」聖源寺,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第二天繞到「仙都」河矣村金奎寺,祭祀宋大理國國王段宗榜;第三天繞回「佛都」崇聖寺,祈禱上蒼保佑、永鎮山川、天地安寧,然後在寺旁的馬邑村散會。
隊伍以村為單位,每隊前有兩位老人手持楊柳枝和牛尾巴、白毛巾,邊舞邊對唱白族「花柳曲」,後面的隊伍有的唱調子,有的打霸王鞭、敲八角鼓、雙飛燕。形成數萬人參加的春遊活動。
白天邊走邊唱邊舞,一路歡歌笑語;晚上,三三兩兩地在田野和樹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燒茶煮飯。飯後,老人一邊喝茶,一邊彈三弦,唱「大本曲」,青年男女則約上相好,到樹林深處談情說愛,直至通宵達旦。
㈨ 雲南少數民族 「情人節」 風俗
中國在習俗上,還有七夕節、元宵節、上巳節等三個節日可以稱為「情人節」,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慶祝這些節日。
有一些人把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或七夕稱作「中國的情人節」,在漢代,七夕的慶祝已經很普遍了,但傳統上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只是乞巧、許願的節日。後來由於牛郎織女在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賦予了七夕節以情人節的含義。近年中國年輕人又以慶祝西洋情人節的方式慶祝七夕,內容上與傳統習俗並無關系。
元宵亦稱「上元節」,是一年中第一個圓月高掛的夜晚,還是一個快被遺忘的「中國情人節」。豫園、古猗園、上海植物園今年不約而同地重啟情人節主題。豫園的凝輝路南側便以「愛情街」為主題命名,完美地契合了「中國情人節」的主題。於是這里成雙成對親密接吻的天鵝燈、金魚燈和鴛鴦燈密布於道路上空,將甜蜜的味道灑向遊客 古猗園元宵燈會,為有情人提供了一個韻味十足的傳情方式,在燈影綽約的古典園林里,攜手共提一盞花燈,相互探討猜幾條燈謎,握著暖暖的手品嘗暖暖的元宵,讓永不凋謝的玫瑰見證永不落幕的愛情,各式各樣的活動為情侶、夫妻相會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在一些少數民族依然流行的節日上巳節(又稱三月三)更符合情人節的內容。上巳節本來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結交異性的節日,漢之前更有野合的習俗,後來禮教興起,野合的習俗消失,但當時男女交往還是比後世自由,年輕男女依然會在當天到郊外踏青遊玩。到南宋時理學興起,禮教變得森嚴,上巳節就在漢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㈩ 雲南七月什麼節日
農歷七月雲南主要有以下節日:
1、中元節(鬼節)
七月十五為「鬼節」,這大概是因為民間人們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這半月的時間中給先人燒紙錢和祭祀,這種人魂對話的氣氛,使得人們產生了鬼的節日之說。中國民間鬼節中,七月初一為開鬼門,死去的先人就要魂歸人間檢察後代們是否善惡,後人也要乘機祭祀他們;七月十五,為鬼節。過了七月十五,就關鬼門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還沒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遊魂人間。
如今,雲南富民民間仍有七月半燒紙錢、潑水飯等習俗,還傳民謠曰「六月二十四的水,七月半的鬼」;另外,也是一些野生菌類和薯類生長的時令標志,民諺「五月端午,雞樅拱土; 六(陸)月六(陸),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爛;九月十三,雞樅爛灘」說的便是。
2、登巴節
每逢農歷七月十五日,生活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尼汝村的藏族同胞都要過當地最具特色、最為盛大的節日之一——登巴節。
尼汝位於香格里拉縣東部,距香格里拉縣城126千米,尼汝人信奉苯教,這里的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樹有樹神,人神不離;每年苯教祭祀農業生產儀式有好多,如登巴節、禁山節、開山節、祈求龍神(敬洛神)節等傳統節日。其中「登巴節」又稱「登巴日古」、「登巴支安」(「登巴」藏語意為「七月」;「日古」藏語意為轉山,從苯教的內涵有祭拜百獸之王「虎神」之意;「支安」即十五),同屬西藏地區「旺果節」習俗一源,有祈求安康幸福、六畜興旺、來年風調雨順。
每年農歷七月,這里齊唰唰的玉米地,壓滿枝頭的野李子、毛桃,依山而居錯落有致的山寨,一派牧歌田園的景象。尼汝河(當地藏語叫「潎池」)猶如一條哈達,從村旁九曲十彎流向遠處,與遠處起伏的山巒渾然交融在一起,剎時壯觀。如期而至的「登巴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尼汝人放下手中的農活,殺牛烹羊,不管是老人、年輕人、小孩臉上都洋溢著那份富足和喜悅……此時使人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更能使我們親歷體驗尼汝人那份熱情好客、豪放淳樸、勤勞尚武真實的生活。
「登巴」節一般過三天。第一天全村人祭拜「帕姆乃」(「帕姆」藏語意為豬化身的;「乃」藏語意為仙人洞、溶洞)中的嘎傑乃(有八棵鍾乳石擎起,洞內可容納千人)洞內祭拜,經番獵獵,石螺號(洞內有尊天然形成的石號)聲、詠經聲此起彼伏,桑煙縈繞在整個溶洞,隨風飄向整個山林。得力的姑娘、小伙則以社為單位,燃起一堆大火,架上幾口銅鍋燒水燉肉,煨茶煮酒,張羅者豐盛的午餐。不一會兒工夫,地道的尼汝藏餐讓你饞涎欲滴,羊肉燉土豆,煮酥油羌(自釀青稞酒),乳酪包子等等。祭拜結束時每個人都到洞內掬捧清泉,洗洗額頭或喝一口,以求平安吉祥;之後,每戶村民還要灌上一瓶泉水拿回家,放入家中水缸除病驅邪。聽尼汝村裡的人講:溶洞內積水多,清泉汩汩,則年景好,風調雨順。
「登巴」節的第二天,全村人扶老攜幼來到「神嘎格」(當地民眾敬仰的神山)祭祀山神,「倉巴」(精通宗教教義並能主持宗教事務的人士)用酥油和糌粑製作各種祭品供奉神靈,擊鼓誦經為全村人祈禱以求吉祥。村民們手捧五穀,插風馬旗,一陣震耳的螺號聲,十幾個男子跨上馬背,威風凜凜地排乘縱隊,揚鞭繞山三圈。這些儀式過後,小夥子策馬揚鞭,炫耀一下自己的馬技,贏得了姑娘們那羞澀的唏噓聲……那種毫無顧忌的感情宣洩,把往日寧靜山寨裝扮得格外現眼。倘若你細細徜徉其間,這里的一切,定會對你這個初來咋到的外人來講都感到十分新鮮與好奇,全村人不管年幼席地而坐,品嘗自家釀制的嗦里瑪酒,談笑風生、悠閑自得。姑娘、小伙正仨一群、倆一夥,此時賽馬開始了,神奇、獨特的服飾構成了一道最艷麗、最華貴、最奇特的風景線。不同於藏區的尼汝服飾,男子服飾多喜著自製氆氌楚巴(褐色、黑色、藏青色、白色鑲十字花),佩帶長短腰刀、火鐮、戒指和手鐲等飾物,還有的把精美的銀制佛龕掛在胸前。女子服飾仍用自製氆氌料。服裝的邊飾物多用自製綵綢(服裝色偏重於黑色、藏青色和綠色),佩帶珊瑚、琥珀等金銀飾品,纏用貝片串成的腰帶,身披一床用氂牛毛製成的(藏語「夏」)披風,那花邊、那迎風擺動的帶子、那件件織物細活……能透出尼汝女人的勤勞和精湛的手藝。也印證當地有「女人不會紡織就不算女人」說法(當地藏語不會紡織的人稱「拉魯」,手有殘疾貶義)。
最後那天,是則放牧人炫耀自己的牛羊膘情的絕佳時,一同邀約來到碩公壩子,他們殺羊舉歡,舉行鬥牛、舉牛、賽馬,小夥子們還把宰好的羊腿掛在樹杈上,拔出腰間的長刀,試試誰的刀鋒利……對優勝者的喝彩,一浪高過一浪,這場面使你久久不能忘懷。那些有點生意頭腦的人(當地人稱:聰本)責乘機步入牛羊群中,找找牧主許諾些冬上買賣的事。
如今,登巴節逐漸演變成為尼汝村藏族同胞集宗教、生產和文娛性的節日。節日期間,不管是在大村裡,還是在牧場、在莊房,當夜幕降臨,處處都會有藏族傳統的鍋庄舞會,圍著激情燃燒的篝火盡情地跳著、唱著,渾圓古樸腔調,女人們優雅的舞步與男人剛健的舞姿,在這通宵的夜,表現得淋漓盡致。
3、關門節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祖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關門節那天,傣家村寨充滿了節日的氣氛。一大早,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蒸彩色糯米飯和製作糕點,賧佛或饋贈親友,備辦酒席會餐。
在關門節的三個月期間,民眾到佛寺里聽高僧講經是一項主要活動。高僧講授的內容少不了成佛者的故事,並以此來教化眾生立志成佛。從關門節至開門節的三個月期間,傣家人不舉行婚禮,不建蓋新房,不出遠門,要集中精力搞生產,定期到佛寺拜佛、賧佛,虔誠信佛的長者,自覺戒齋,穿白衣服,包白布頭巾,有的還到寺內住宿,每隔七天舉行一次拜佛活動,屆時,信眾們帶上食物、蠟條供祭佛祖,聆聽寺內高僧頌經,講解教規、戒律、佛經故事。還要舉行一次稱為「賧坦」(獻經書)的重大活動。 三個月的關門節日期屆滿,即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便舉行開門節慶祝活動。信眾們像參加關門節慶祝活動一樣,帶上紙花、蠟條、花樹、食物、錢幣來到佛寺,舉行隆重的賧佛和頌經活動。也像關門節一樣吃施捨飯、僧眾聚餐,和關門節一樣的熱鬧與歡樂。夜裡,在佛寺內燃放火花、放高升、點孔明燈、跳舞、並舞燈環游各村寨,慶祝安居齋戒期結束,表示已從關門期進入開門期。這個夜晚之後,傣家村寨又恢復往日的多情浪漫的生活,僧侶們即可以走出佛門,信眾可以出遠門,傣家可以蓋新房,小夥子們可以串姑娘,戀人可以舉行婚禮。
4、七夕節
農歷七月七日,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鍾情的中國七夕情人節。其實,雲南的許多少數民族也有類似的節日。在充滿了浪漫的節日里,更有幾分古樸在其中。雲南少數民族以大山為伴,以森林野獸為友,因封閉而悠然的生活,原始粗獷的性格,造就了各民族種種獨特而生動的「情人節」風俗。
佤族:男青年們「串姑娘」
佤族的「情人節」源於其先民原始的生活,是不定期不定時。在各村落,十五六歲的男青年就開始「串姑娘」了。姑娘們選定一戶人家,在一起玩耍,男青年們相約著就到那個地方去「串姑娘」。這時,姑娘會為小夥子們梳頭,在梳頭的過程中,從談話、眼神、動作中可以斷定雙方是否有緣,相互傳達信息。如果有好感,男方就把隨身攜帶的小物件送給姑娘。如果姑娘接受了,小夥子和姑娘就相約著跑到深山老林中,背靠背坐在山坡上,聆聽樹上各種飛鳥和林間野獸的叫聲,假設叫聲主凶,在野外幽會的情人,必須馬上趕回家,讓家裡的老人殺雞看卦,雞卦仍是兇相,這對情人就宣告分手;如果鳥和野獸的叫聲是吉祥的預兆,這對情人就可以定情了。
定親這天,由女方的舅舅出來主持定親儀式,男方送來定情物,女方則要回禮。歡樂的佤族同胞,匯聚在一起,殺雞做「雞肉爛飯」(雞肉粥),看雞卦,雞卦是凶卦,定親的日子要重選,或重定三次;如果雞卦是吉卦,佤族小夥子就從腰間取下一塊白色的土布——家裡長輩事先准備好的手工織品,讓這對情人咬破手指,染上幾滴血,意為佤族的戀情永不褪色。
傣族:綉球拋向有情人
傣族的「情人節」是農歷四月十四日,男女青年歡聚在村寨的黑心樹和大榕樹下,分成兩支相對排列的隊伍,面對面拋綉球。在拋綉球之前,他們心裡已經有了暗示,有目標地拋向對方。若男方拋綉球時,與他有好感的女方就會朝著高空落下的綉球去爭搶;女方拋出綉球時,如果幾個男青年都同時喜歡拋綉球的女方,男青年們便會蜂擁而上,嬉鬧著去爭奪,誰能搶到這個綉球,誰就成為拋綉球女方的情人。
「情人節」的第二天,傣族姑娘和小夥子們,就相約著去趕擺(趕集)。在趕擺的時候,他們買下互贈對方的定情信物——男方買朵鮮花插在女方頭上,或一條銀制的腰帶系在女方的腰間;女方則會贈送男方手工編織的挎包或一把掛在腰間的長刀以示回禮。傣族姑娘身穿色彩艷麗的筒裙,與她相愛的情人,漫步在油棕樹下……
白族:蝴蝶泉邊的情歌
大理蒼山雲弄峰下,有一個美麗的蝴蝶泉,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五日,蝴蝶相會的日子,就是白族民間的「情人節」(大理三月街期間)。這一天,白族的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匯集在蝴蝶泉邊,對唱白族情歌,跳著「三節棒」的舞蹈。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一旦他(她)的藝術才華受到對方青睞,他(她)就會成為姑娘和小伙選擇的初戀情人。如果有一方單相思,另一方是情有獨鍾,情人的緣分就需要等到明年的這一天再來相會了。
在蝴蝶泉邊相遇後產生戀情的情人,就相約著到大理古城趕「三月街」,選購各式各樣的白族飾品,到「三方一照壁」的白族民居親戚朋友家去品嘗大理的乳餅、砂鍋魚頭湯等;或乘坐輪船,到洱海一游,或者到四野寂靜的地方,相互傳達純真的情感。
大理石寶山被稱為大理南詔國歷史的一幅悠長畫卷。熱愛生活的白族人民,在美如仙境的石寶山上,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舉行盛大的繞山靈——近10萬人的情人節聚會。白族姑娘和小夥子相邀著,背著旅行背包,帶上食物,徒步來到寶石山,或露營或架起帳篷,在山裡開始7天7夜的對唱情歌的活動。從早晨太陽升起,唱到太陽落下、月亮升起,抒發各自心中的愛戀與相思的情意。
彝族:自由戀愛意中人
雲南文山州丘北縣有一個叫仙人洞的地方,許多年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情人節,就在這里不定期地延續著。
撒尼人至今還保持著最完整的自由戀愛,凡是撒尼人聚居的村寨,都設有供男女青年社交的「花房」(又稱閑房和公房),在「閑房」的場院里,有情人手牽著手跳起由大三弦伴奏的彝族舞蹈。在跳舞的時候,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交談的話語,一種心情的體現,都在傳達著情人求愛的信息。
通過跳舞與交流,雙方情投意合,女子便背著事先編好的新篾籮,裝滿山木柴,跟著頭戴篾帽,身掛竹笛的小夥子一起到男方家住一天。第二天再雙雙回到女方家,男子首先給女方家挑一挑水,干一天活計,就算正式訂情了。有的人家,等女兒把情人帶回家中,才知道自己的女兒在「花房」中愛上的那個人就是自家的女婿。有的女青年與情人因性格和其他原因不能再繼續交往,遂與男子分手,待女子重新找到心上人,女子就與新的情人去約會。如果新的愛情「一帆風順」,結婚後不論男女雙方,就不能再與他人談戀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