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七夕前
Ⅰ 10首七夕節的古詩分享 七夕節的詩句有哪些
七夕佳節,
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流傳千年,
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留下許多美麗的詩篇。
今天,隱娘給大家介紹十首七夕詩詞,
共賞詩詞中的七夕。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牛郎織女分在銀河的兩端,這首詩歌抓住銀河、機杼這些和牛郎織女的神話相關的物象,借寫織女有情思親、無心織布、隔河落淚、對水興嘆的心態,實際來比喻人間的離婦對辭親去遠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將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於紙上,意蘊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古人寫牛郎織女分離的痛苦,多是抒發自己內心的離別之苦,這首詩就是描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
一個秋天的晚上,銀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一個孤單的宮女用小扇子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夜已深了,寒意襲人,可宮女還沒去休息,而是久久眺望著天上的牽牛織女星。
是牽牛織女觸動了她的心事:感動真摯的愛情,什麼時候我也能擁有呢
《乞巧》
唐·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首詩描寫了古時人們過七夕的情景。七夕節時,家家望向碧藍的天空,好像看到了牽牛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情景。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一道仙鵲架起的小橋橫卧在那茫茫的銀河上, 聽著織女的佩環丁冬,看她款款地過橋而來。
我和伊人的離別是不會停息地一年復一年,悵然間抬頭望去,只見到牛郎星依舊閃爍,亘古光華不變;我的哀愁啊,就漸漸不那麼明顯。
《鵲橋仙·纖雲弄巧》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一直以來,人們都對牛郎織女寄予深深的同情。但秦觀卻別具一格,他說: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秦觀這兩句詞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這種的戀愛觀,使這首詞在同類詞中脫穎而出,傳誦千年。
《鵲橋仙·七夕》
宋·蘇軾
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
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這個七夕,蘇軾依依不捨地送走了朋友。此詞上闋寫七夕之事,緊貼詞牌之意,為友人離別之愁思開懷。下闋以晉人遇仙的典故人詞,寫和友人歡聚的快樂及離別的感慨。
全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艷情的舊套,藉以抒寫送別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緊扣七夕,格調上用飄逸超曠取代纏綿悱惻之風,讀來深感詞人的超凡脫俗以及卓爾不群的姿態。
《行香子》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這首詞大約是李清照同丈夫婚後又離居的時期所作。
丈夫遠行後,正逢七夕佳節,李清照獨自在家,引起了對丈夫的思念。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織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間的恩愛夫妻,此刻猶兩地分離。濃重的離情別緒,鑄就了這首凄婉動人的詞作。
《惜秋華·七夕》
宋·吳文英
露罥蛛絲,小樓陰墮月,秋驚華鬢。
宮漏未央,當時鈿釵遺恨。
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
相逢,縱相疏、勝卻巫陽無准。
何處動涼訊。聽露井梧桐,楚騷成韻。
彩雲斷、翠羽散,此情難問。
銀河萬古秋聲,但望中、婺星清潤。
輕俊。度金針、漫牽方寸。
這首詞是詞人借七夕抒發對所愛女子無由再會的感嘆。
七夕時,牛郎織女相會,只一瞬。可縱然只有一次,總好過愛人的生離死別,見面無期,所以,這樣說來,牛郎織女還是幸運的。
《沉醉東風·七夕》
元·盧摯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
蛛絲度綉針,龍麝焚金鼎。
慶人間七夕佳令。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這支小令化用唐杜牧《秋夕》,繪製成一幅靜夜(望天河)圖。七夕之夜,月明風清,人們焚起香來慶賀節日。渴望著心靈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針錢在梧桐樹影下乞巧,看牛郎織女相會。
這支曲子描繪了古時人們過七夕時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民俗學價值。
《七夕》
明·德容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德容,明末清初江南女僧。
古時的七夕佳節,女子們都聚集歡會,乞巧求福。而德容卻沒有這個心情。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的特殊遭遇有關。
Ⅱ 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什麼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是天上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時刻,舊時在民間有著種種習俗活動。
陳瓜果祭拜。古時人們相信織女除管理婦女紡織的工作外,又是主宰瓜果的女神。《晉書》天文志里說:「織女,天女也,主司瓜果、絲帛、珍寶……」 在福建等地祭拜雙星的少女、少婦們,在七夕的前一天齋戒沐浴。於七夕的晚上在庭院里擺出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幾朵插在瓶里的鮮花和婦女妝飾的花粉等及香爐。婦女們輪流在桌前對著天上的雙星焚香行禮跪拜,並默默念著自己期盼的心事——少女們不外希望自己長得更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則希望自己能夠早生貴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寵愛。祭拜後,把獻給織女的花粉分成兩半,一半投於屋上給織女用,餘下的留自己用。她們認為使用與織女共享的化妝品,可以保持青春美貌。然後一起吃喝暢聊、玩乞巧游戲。 乞巧游戲。乞巧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蘇浙一帶的婦女在七月初七上午把一碗水在太陽下暴曬後不久,水面便產生一層薄膜。少女、少婦們待日落月出之時,把平時縫衣或綉花的針各自投入碗中,如果針影呈祥雲花朵、鳥獸之形或細直如針形,便是「乞得巧」,認為是織女賜給她的一根靈巧的綉花針,可織出美麗的圖案。若水底針影粗如槌或彎曲不成形,就意示丟針者是「拙婦」,織女給她的是一根石杵。客家地區的婦女,被贊具有操持「針頭線尾」的巧手,七夕那天晚上聚集在禾坪上,在點燃香火拜雙星之後,進行「結綵縷穿七孔針」比賽。穿得快的人被認為乞得巧手。興寧布在幾百年前就以結實好穿著名,不少婦女能綉花、剪紙、做布鞋、編織毛衣、竹器等。
客家人吃葯粄。崇尚自由和敢於沖破陳規、爭取幸福的客家人喜歡牛郎、織女,更崇拜和同情牛郎、織女。那天最盼望下雨,傳說是牛郎、織女的眼淚;最不願意看到喜鵲,認為它應該去搭鵲橋,為牛郎、織女相會助一臂之力。為祝賀牛郎、織女一年才一次難得的相會,要做葯粄祝賀。傳說吃了葯粄,牛郎、織女會保佑身體健康。那天到野外采來十多種葉子,和米一起搗爛做粄。夏日炎炎,葯粄有消炎、解暑之功效,是保健進補的美食,吃葯粄使節日文化和飲食文化珠聯璧合。 捉取小蜘蛛織網。陝西西安等地的婦女七夕時,在野外捉取小蜘蛛,置於小盒子中,蓋好蓋子。待第二天一早打開盒子,眾婦一齊觀看,如果蜘蛛網結得又圓又正且密,就表示「得巧」,將來會做得好女紅。 購取土娃娃以示得子「化生」。在舊時的杭州西湖等地,在七夕時節,婦女們愛買土娃娃「磨唱樂」。這些娃娃用泥塑或用木雕成後,用碧紗罩籠,有的甚至用金玉珠翠裝飾,其價值相當昂貴,有生金貴小孩的好兆頭。普通人家的婦女則買蠟制小娃娃,拿回家裡,浮於水中以為宜子之祥,據明時陳繼儒《群碎錄》中記載,稱之為「化生」。
Ⅲ 古詩里的七夕 關於七夕的古詩有哪些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七夕節源於古人對天象、數字、時間的崇拜,古人將天上的星辰看作是不同的神仙,女子在七姐誕祭祀她以祈求手藝精巧、姻緣美滿,後來就慢慢形成了七夕節。那麼,古詩里的七夕你知道多少,關於七夕的古詩有哪些呢?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古詩里的七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當我們讀到杜牧這優美的詩句,自然就想起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動人傳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河西「織女」,河東「牛郎」,隔河泣思相望,全天下的喜鵲被感動,從四面八方趕來,搭成一道鵲橋讓其相會,這個動人的時刻,正是七月初七的晚上,所以,人們把這個節日叫做「七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唐朝林傑的詩說出了七夕民間流行的穿針乞巧風俗。對月穿針比巧,此俗是七夕節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行於後世。《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因此,七夕又稱乞巧節(也叫七巧節)。七巧節女子「對月穿針」比巧,用的那針也是七個孔的,是特製的扁形七孔針,要把綵線飛快地穿過去,是有難度的。所以,梁簡文帝《七夕穿針》詩描寫了此狀:「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詩說線沒有穿准,怪月色昏暗,線頭散開了,又怪夜風太大,簡單的十個字,將宮女「對月穿針」的心理描寫得細致入微,也能看出古時人們對七夕「穿七孔針」習俗的重視。
「今日雲輧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唐朝文學家權德輿的《七夕》,說出了七夕不僅穿針,還要「拜九霄」,也就是拜織女星「巧神」。再看明代毛鉉的《幼女詞》:「下床著新衣,初學小姑拜。低頭羞見人,雙手結裙帶。」詩說詩人當時才6歲的小女兒,就穿上新衣服開始學著向巧神祭拜了,可見古人對拜織女習俗是很在意的。在民間的崇拜里,織女是編織雲彩的紡織女神,是情侶、婦童的保護神,人們把七夕看作七姐誕,凡間的婦女會在七夕向「巧神」乞巧,乞求智慧和巧藝。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自己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更乞求姻緣巧配。就這樣,七夕拜七姐成為普遍的民間習俗。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白居易的《七夕》,讓我們深刻領悟到七夕的況味。織女星,自古就在人們的心思里交織著濃濃的情愫。在福建、浙江等地區,把七月初七這天稱為七星媽或七娘媽誕,有一首民謠唱得執著動情:「七月初七七娘生,七枝清香來拜請,七塊碰粉七蕊花,七座燈科七隻金,浥飯甜糜豆乾酒,恭請七娘來吃酒。」那一串「七」的歌謠,唱出了恭請七娘媽的急迫心情。
說起七夕與「七」相連的祭拜習俗,廣州一些地方的「迎仙七拜」更見心誠,從初六至初七,自三更至五更,一連兩晚姑娘們穿戴應節服飾,焚香點燭,連拜七次。山東鄄城、曹縣、平原等地的「七姐會」,分別由七個要好的女伴組成,以包餃子的簡單形式吃「卜巧飯」,其中把一枚銅錢、一根木針、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共同進餐,說是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木針的手巧,吃到紅棗的早婚。浙江民間有七夕接露水的習俗,叫「七夕露」。傳說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眼明手快。由此可見,七夕習俗並不單純是一種迷信活動,它反映出婦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各種習俗活動的共性都是追求美好生活。
「金斗高跳鬼狀獰,世傳此像是魁星。祥光閃爍開先光,助子秋闈筆硯靈。」宋代名臣李昴英這首《送魁星與李子先》,說的則是另一位七夕民間崇拜的星神——魁星。七夕也有魁星誕之稱,這個丑神似乎與美仙女極不協調,但他的來源也與「七」有關,也來源於古人對星象的崇拜。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又稱魁首。說起來也是件挺有趣的事情,七夕之夜跟織女一道粉墨登場接受人們祭拜的,不是織女朝思暮想的牽牛郎,而是一位面目詭異的魁星神。說他「面目詭異」,也是有傳說的,大概是說他不僅面目奇醜,還有腿腳殘疾,只因才華超眾,御試時被皇帝欽點為頭名狀元,功成名就後,去世升天成為人間崇拜的魁星。看來,人丑心不醜,人殘志不殘,才華功德圓滿,也會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才星。
說起魁星,雖然沒有牛郎織女的傳說那麼家喻戶曉,但在七夕民間也有頗多人崇拜。據記載,早在東漢緯書《孝經援神契》中就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附會為神,建奎星閣並塑神像以崇祀之,視為主管文章興衰之神,科舉考試則奉為主中式之神,並改「奎星」為「魁星」。這在明末學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二「魁」條也有記載:「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章之府,故立廟把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之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據史料記載,對魁星的信仰在宋代最盛,後經久不衰。尤其是東南浙、閩等地區,自古就流傳著七夕拜魁星的風俗。
古時中國幾乎每個城鎮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的魁星造像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只角,儼然一副鬼模樣。右手握一管朱筆,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獨立,腳下踩著海中一條大鰲的頭部,意為「獨占鰲頭」,左腳後揚,腳上是北斗七星,意為「魁星踢斗」。傳說他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所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將其視若神明。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由此自古就流傳著七夕拜魁星的風俗,目前現存的崇奉魁星的遺跡還比較多。
關於七夕的古詩有哪些
1. 古詩十九首之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3.乞巧 (唐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4.鵲橋仙 纖雲弄巧 ( 宋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5.行香子 七夕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6.鵲橋仙 七夕 (宋 朱淑真)
巧雲妝晚,西風罷暑,小雨翻空月墜。牽牛織女幾經秋,尚多少、離腸恨淚。
微涼入袂,幽歡生座,天上人間滿意。何如暮暮與朝朝,更改卻、年年歲歲。
7.鵲橋仙 七夕送陳令舉 (宋 蘇軾)
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風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結語: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古詩里的七夕,關於七夕的古詩有哪些」內容,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