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情人節
1. 農歷3月3是情人節么有什麼講究么
農歷三月初復三,古稱「上巳制日」,是古人出門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好時機。
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唐代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這個節日的盛況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不過,幸好西南少數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
在這一天,闔族男女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狂歡終日,其盛況頗似唐代。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傳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時候各縣、鎮、鄉、村都要舉行隆重的歡慶活動。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
2. 三月初三到底是什麼節日
三月三是一個古老的節日,人們將這天定為上巳節。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我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已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每到三月三各族就會有不同的習俗相傳。
因為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不同,所以到魏晉時就以「初三」來代替上旬的巳日了。唐朝房玄齡等人撰寫的《晉書。禮志》載:「漢儀季春上已,官及百姓皆楔於東流水上……自魏但用三日,不以上也。」
《夢梁錄》卷二載有「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觸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亦是此意」。現在的三月三,就是從古代的三月上已日而來的。
農歷三月初,春風和熙,萬象更新,大地一片生機,河南民間多於初三日趕會買菜籽、花籽、北瓜籽和葫蘆籽等下種,認為此日所種的花果收成好。故有「三月三,上北關,南瓜葫蘆結一千」之說。許多人還在這一天到地里挖養薺菜與雞蛋一起進食,據說吃了能補虧壯神。
舊時,在豫南新縣、光山一帶民間,傳說三月三日是「陰曹地府」遣小鬼小判抓人之時,夜間外出危險多,因此,人們在這天夜間一般不出門。當夜幕降臨時,家家要燃放鞭炮,驅邪逐鬼,以求平安,同時,各家門口還要放幾顆大蒜,以示「小鬼小判」「算了,抓不到人就回去吧」。
夜裡睡時,要將鞋子倒放著,使小鬼誤認為無人而走開。這天夜裡十二點鍾以後,民間一些不怕鬼的「傻大膽兒」悄悄起床,三五成群到野外地邊觀「鬼火」,俗稱「看燈」,並以所見「鬼火」多少來推測本村本庄的生死情況。
三月三日防鬼避邪的迷信氣氛頗濃,隨之也產生了有關的忌禁:三月三日出嫁的閨女必須到婆家去和丈夫在一起,否則妨丈夫,有諺曰:「媳婦不過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
三月三日飲食,民間也講究要利於避鬼祛邪。光山一帶人,這天喜歡以篙子做摸,俗稱「篙子饃」,認為吃了「篙子饃」,人的靈魂便可以鑽進篙子林中,以免小鬼抓人。淮陽一帶,則有吃野菜餃子的習慣,三月二日,人們便到野地里挖取五種野菜,回來精心製作成餃子餡。
三月三日早晨,太陽出來之前包成餃子吃下,說可以免小鬼抓去。在新縣有吃松把避邪的人。這些都是相當迷信的,不能提倡的,但不管「篙子饃」還是「野菜餃子」和「糍粑」都有葯用價值,吃了可以防病。人們從迷信的角度為這些防疫之舉進行解釋,是可笑又可憐的事情。
建國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三月三避鬼祛邪之意已漸衰微,而在此日上市場上買花、菜種子下種和吃篙子饃、松把、野菜餃子的風俗仍見於民間。尤其是現在,人們總是把三月三節、寒食節和清明節合而為一,都以春遊為主了。
據載:「上巳清明共一時。」以春遊為主要內容過節從唐朝就已經開始了。豪門貴族在這一天總是車馬駢闐出遊。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宴請群臣,貴婦們則鬥富誇奇,「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的《麗人行》詩,生動地描寫了唐代女士們在三月三日遊玩取樂的情景。
3. 三月三是最早的情人節 古人在這一天都有哪些習俗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著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從魏晉開始就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根據這個節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游春節等。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眾人游樂及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的日子。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至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既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節令,又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繁衍與社會和諧及文明進步。此事還正式地記入了《周禮·地官·媒氏》中:「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還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艷故事;更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悵惘情事。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
4. 農歷三月初三,是什麼日子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漢族的上巳節、壯族的三月三歌圩節、土家族的情人節、苗族的情歌節等。
1、侗族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種節、討蔥節、花炮節。侗家傳說,古時他們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侗族多於三月三這天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故亦稱「花炮節」。
2、瑤族
瑤族的三月三為紀念民族英雄,人們把這天取名為三月三,又名「乾巴節」。每年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婦女們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4種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節日當天,瑤族人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一天,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夥子們則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樹林里對歌、玩耍。
3、布依族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是貞豐、望謨等地布依族的民族傳統節日。在傳統的觀念中,為了使全寨人達到「禳災祈福、寨子安寧、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目的,祖祖輩輩生活在北盤江畔的貞豐布依族人民在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都要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祭山活動是布依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動之一。祭祀山神要在「掃寨驅邪」之後進行。
三月三節日的這天,寨里的每戶,除了一個男家長去參加祭祀山神活動外,其餘老少聽到祭山神殺豬前鳴放的鞭炮後都要上山去「躲蟲」,也就是躲避各種蟲害、災難和瘟疫。
4、畲族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天舉辦婚禮。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
5、黎族
農歷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吉祥節日。1984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報告,正式將三月初三定為海南黎族傳統節日。 [12]
這天人們都要早早起床,婦女忙著舂山欄糯米,准備過節食品,姑娘們上山采擷染飯的樹葉,男人們則合夥上山放狗打獵,下水抓魚。家家戶戶殺雞買肉備好酒,姑娘們穿上盛裝,披金戴銀,且歌且舞,歡慶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節。
4、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是其情人節,也叫女兒節。節日當天,青年男女穿戴簇新,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欲選佳婿的女子服飾很有特色,上身左襟大褂衣袖短寬,滾有多道花邊,下著內長外短、衣分多層的百褶長裙,佯裝趕集,出售土產,等待意中人的出現;而欲選佳偶的未婚男子,則身背空簍,佯裝購物。如男子看上哪位女子,便會上前購物,如女子中意購物男子,便會將土產低價售之,以示願意以身相許,並隨之退出鬧市,擇靜處互通情愫。
5、土族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里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6、苗族
三月三苗族情歌節,是當地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活動期間,在外工作的村民和外嫁的女子及鄰近幾十個村寨的青年男女都會齊聚於此聯歡,因此「三月三」情歌節不僅是村民祭祖團圓和親朋好友敘舊延情的節日,更是村寨青年談情說愛的美好日子。
5. 三月初三是什麼日子
三月三抄又被稱之為上巳襲節。上巳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漢代以前上巳節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則改為三月初三了。上巳節這一天人們要祓除畔浴,主要是通過洗浴來潔凈身心。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並用香熏的草葯沐浴。現在人們已經忘記了上巳節,上巳節中的很多習俗比如祓禊沐浴、祭祀高禖、踏春等都成為了清明節的習俗了。
要說「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三月三習俗:漢族吃地菜煮雞蛋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6.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情人節是農歷三月初三,農歷的三月在古代有哪些別稱
農歷三月在古代的稱呼有很多,即:桃月、蠶月、鶯月、暮月、鸝月、季春、炳月專、三春、陽春、暮春屬、綢月。 正月: 端月, 初月 ,嘉月 ,新月, 開歲, 陬月 。 二月: 麗月 ,杏月 ,花月 ,仲月, 仲春, 酣月 ,如月 。 三月: 桃月 ,綢月 ,...
7. 三月初三。是世界最早的情人節嗎
是的。 農歷「三月三」,中國人古老的情人節。先來看一看我們的先人們當年的今天在做什麼。 清明過後「三月三」,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zhen)水與洧(wei)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春泥春草和桃花杏花混合在一起的新香蜜味愈發濃烈地氤氳在河的兩岸。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著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著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麼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後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葯花。然後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並肩說笑著向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大約發生在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里,趁萬物復甦,在清澈的河水旁嬉戲,在踏青郊遊中幽會,互贈定情信物。健康、大膽、奔放與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盪漾開去。後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為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庄公墓附近匯合後流入雙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為男女游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而「洧外」、「 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著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為了好記,魏晉以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制》則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於庶人,皆禊洛水之側。」根據這個節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游春節等。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游樂的日子。並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後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於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艷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於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生產,繁衍後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8. 三月初三是什麼日子
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陰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內。相傳三月三容是黃帝的誕辰,我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今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城外游春的節日。
台灣、福建區域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郊遊、除掉不祥的意思。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宓羲氏。宓羲和其妹女媧摶[tuán]土造人,繁殖後代,豫東一帶敬稱宓羲為「人祖爺」,在淮陽(宓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陰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聚集陵區,朝拜人祖。
9. 農歷三月初三是中國的情人節嗎
農歷三月初三不是中國的情人節。
農歷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如很對歌談情、搶花炮、拋綉球、吃五色糯米飯等。
1、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綉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2、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3、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4、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5、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6、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