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浦城七夕

浦城七夕

發布時間: 2021-03-04 15:24:02

1. 姓祖的從哪來的

一、姓氏來源

祖姓的起源與商代王族有直接關系。在殷商歷代國王的名字中,有祖字的便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祖己等人,他們的後代中有人以他們的廟號為姓氏,姓祖。中宗祖乙是上述幾位商王中最有作為的帝王,他任用巫賢為相,勵精圖治,使商朝復興,所以今天的祖姓人多奉祖乙為始祖。此外,商朝開國君主商湯時有左相仲虺,仲虺的後代中有人名叫祖已、祖尹,二人的後世子孫也有人以祖為姓。

祖姓人曾形成了范陽等郡望,當代在滿、彝、東鄉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以祖為姓的人。

二、郡望堂號

秦置范陽郡,現在河北省定興縣。《姓譜》記載:「系出子姓。殷 祖甲、祖乙、祖已、祖丁,支庶氏焉。」望出范陽、京兆。

三、歷史名人

祖逖——字士稚。晉朝范陽道縣人。著名北伐大將,勤奮好學,留有聞雞起舞的佳話。當時晉室大亂,巡率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揖而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元帝時,為豫州刺史,自請統兵北伐,征為奮威將軍,連戰連勝,最後攻破石勒,收復黃河以南全為晉土。在豫州刺史任內,勤政愛民,死時,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喪父母。

祖沖之——字文遠,南朝宋范陽薊人,為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科學家。精研數學、天文和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他第一個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六位3.1415926到3. 1415927之間,這在當時世界上是最精密的。他還提出密率值的計算,比歐洲早了1000多年。數學著作有《綴術》和《九章術義注》,均失傳。他根據數理,研究天文歷法,制訂出一部比較准確的《大明歷》。他製造的千里船、水碓磨和指南車。

祖孝孫——唐朝幽州范陽人。博學,精通歷算。參定雅樂、京房律法,演12律60音。後受命與秘書監竇班修定雅樂,斟酌甫北,考以古音,制12樂合32曲84調,作為大唐雅樂。時旋宮之義,亡絕已久,一朝復古,自孝孫始。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後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其與王維友善,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終南望餘雪》、《望薊門》、《七夕》、《汝墳秋同仙州王長史翰聞百舌鳥》、《陸渾水亭》、《家園夜坐寄郭微 》、《送丘為下第》、《古意二首 》等,其中以《終南望餘雪》和《望薊門》兩首詩為最著名。《望薊門》詩描寫沙場塞色,寫得波瀾壯闊,令人震動,其中「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為有名的佳句。

祖約,平西將軍,其餘不詳。

祖大壽(?-1656),字復宇,遼東(遼寧遼陽)人。明末為前鋒總兵持將軍印,隸袁崇煥,守錦州。因崇煥入獄,率部毀山海關東走,朝野震驚。後督兵守大凌河,為清軍久圍,糧彈盡,乞降。後屢負約,再敗而降。任總兵,致書招降甥吳三桂,從入關滅明。卒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

祖大壽兄弟:祖大樂、祖大名、祖大成

祖大壽子:祖澤潤、祖澤溥、祖澤洪、養子祖可法、侄子祖澤遠

祖澤洪子:祖良璧

四、祖姓族譜目錄

5695【遼寧興城】祖氏家譜不分卷 (清)祖建極重修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寫本 八冊 日本 美國
5696【福建浦城】蓮湖祖氏族譜五卷 (清)祖富言等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刻本 五冊 北圖 福建圖
5697【福建浦城】蓮湖祖氏族譜八卷 (清)祖國鈞纂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活字本 八冊 北圖 福建師大 註:始輯於宋紹興二十九年。

祖姓族譜拼圖

祖氏遠祖世系:

少典公---軒轅公---玄囂公---蟜極公---俊(去人)公[夔]----契公[卨(「改人)]---昭明公[王吳]---相土公[土]---昌若公[羔]---曹圉公[根圉]----冥公[季]---核公[王亥]---微公[上甲]---報丁公[報乙]---報乙公[報丙]-----報丙公[報丁]---主壬公[示壬]---主癸公[示癸]---履公(又名天乙、成湯)[太乙、唐、成]---?公[太丁]------至公[太甲]---辨公[太庚]---密公[太戊]---整公(河亶甲)[戔甲]---滕公[祖乙]------旦公[祖辛]---新公[祖丁]---歛公[小乙]---昭公[武丁]---曜公[祖庚] 載公[祖甲] ?公(孝己)[祖己]

[ ]內的文字是甲骨文所記的商王廟號,而商王之名則從竹書紀年中得知,而且又更正了史書的錯誤。
·························
大家慢慢積累信息拼祖譜吧,就從我們自己開始!希望知道自己輩分的盡量收集豐富族譜信息。(建議每位留言時盡量多地說明自己所知道的族譜等內容。比如:祖宗是哪一隻,祖父、父親、自己、下一代都是什麼字輩分、籍貫等。方便研究,也方便大家尋根問祖。)

已經知道的部分分支族譜順序有以下幾個片段:
**
——尚——學——儀——智——章——興——克——秉——言——立——俞——國——緒——民——昌——
這一隻是祖大壽的族人。祖宗是祖大成,祖大壽的兄弟。
**
-寶-庭-時-
**
-占-立-希-
**
-學-國-朝-恩-習 -
**
-更-書-克-明-
**
-同-林-金-
**
-發-因-丕-志-剛-
**
**-遠-****-世-*-占-敬-**
**
-先-後-
**

覺得好玩,就都貼過來了!!

2. 求寫異地風俗的作文

第1篇 家鄉的「壯俗」650字
我的家鄉在廣西,廣西里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民族,其中就有壯族,我就是壯族人.
民俗,這個詞語從人一出生開始就一直伴隨在身邊,我們總生活在民俗中。
節日,這是月月有,年年過的,只是各民族各有慶祝的方式。過春節,江蘇人重年糕,北京人重餃子,我們廣西壯族重粽子。聽姥姥說,我們壯人過年要全家一起吃粽子,熱熱鬧鬧的才好,可惜那快成為過去了,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忙了,很少能聚在一起。啊!想起姥姥、姥爺親手包的粽子,那個香啊,口水都流出來了!
春節時,東蘭縣孩子們大年初一起床後就要爬柱子,邊爬邊念,「長如竹筍,高如大樹。」別的地方的孩子,有的是爬芭蕉樹。大家都希望我們快點長大呢!
端午時,漢族劃龍舟,壯族則是采葯。因為聽說這天采葯,葯效最好。百草煮葯水,浴身,能消除百病。在我的出生地――靖西縣,將南瓜、李果、芭蕉,玉米送進深山喂猴,構造了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世界,還制猴形玩具給小孩玩。呵!我也想要去采葯,去喂猴,可大人說山路不好走,又危險,不讓去,結果沒去成。
以前,我們壯族還有一個民俗,就是自覺修路,集資造渡船,方便行人,這被稱為「陰功路」、「陰功船」,可不知為什麼,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你看,壯民民俗多有趣,在我看來,他們都傳承了民族文化特色。
第2篇 家鄉風俗500字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裡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麼就由我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南山實驗鼎太小學五年級(2)班四年級:何垠羲
第3篇 家鄉的風俗450字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里,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里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熏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翁平中心小學六年級:王建華
第4篇 家鄉的風景700字
摘要:幾年後,爺爺奶奶越來越老,白發增添了許多。我隱隱約約記得:爺爺奶奶是為了父母們留下的遺願,才走到一起的。從此,愛說愛笑的奶奶跟著沉默寡言的爺爺,幾十年過去了,他們依然每天說不上話。可是,自從爺爺病倒起,就發生了改變……
李商隱有詩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佩服他的洞察力,居然能欣賞到這么美麗的風景。然而,家鄉夕陽下互相攙扶的老夫老妻,才是世間最美麗的風景。
依昔記得童年中的爺爺奶奶互不搭更大,各自忙碌著,我捉弄了幾年,也不知道為什麼,直到今天才明白。
以前,我總是愣愣地看著夕陽下的一高一矮的兩個身影。吃飯時,奶奶總是喚著爺爺吃飯,爺爺總是愛理不理的,然後奶奶就生氣了,我總是在一旁偷著樂。
時間飛快地流逝,爺爺奶奶就在互不搭理中匆匆走過。
幾年後,爺爺奶奶越來越老,白發增添了許多。我隱隱約約記得:爺爺奶奶是為了父母們留下的遺願,才走到一起的。從此,愛說愛笑的奶奶跟著沉默寡言的爺爺,幾十年過去了,他們依然每天說不上話。可是,自從爺爺病倒起,就發生了改變。
爺爺的病那時時治不了的,可誰也沒有放棄,尤其是奶奶。每天晚上,我們輪流看護,可我總是看到奶奶在忙碌,在看護,在嘆氣,在發呆。我當時有說不出的悲痛。終於,奇跡出現了,爺爺蘇醒過來了。
那些日子,我便經常在夕陽西下的余暉中看到奶奶端著沖好的牛奶走向爺爺,余暉把爺爺和奶奶的身影合為了一體,我分不清哪個是爺爺,哪個是奶奶。「快喝了吧,別涼了。」爺爺頭一回利落地從奶奶手中端過碗一飲而盡。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爺爺和奶奶彼此珍惜現在的日子,他們在夕陽下一前一後的身影像是幾百年前的古畫定格在那余暉中。這是我今生在家鄉年看到過的最美麗的風景!
風景只因有真情,才格外讓人留念!

第5篇 我家鄉的民風民俗650字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黑龍江省伊春市桃山林業局第一小學五年級:sholop
第6篇 家鄉的民族俗民風650字
我的家鄉在浦城,這是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著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著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從春節開始說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徵著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吃完晚飯後,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說:「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大人們在家中打牌打個通宵,孩子們放煙火放得起勁!這表示大家的好運年年,財運年年……除夕過後,換來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歡迎哦!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後就先喝一杯「桂花蜜」,這是我們孩子的最愛,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飯後就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就要包壓歲錢,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後可開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亂花錢的,這又代表著大人們在這一年裡很難很難掙到錢,運氣也不太好……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女孩在家幫父母幹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里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過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復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南平市延平區第四中學五年級:楊佳慧

3. 有關中秋 端午 重陽 純潔 元宵節的詩句

關於春節的詩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關於重陽節的詩句: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文森《九日》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關於中秋節的詩句:

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關於元宵節的詩句:

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宮·元宵》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4. 我姓祖!我想知道祖在百家姓里排第幾個

祖姓沒有來列入百源家姓前一百位。
http://www.zgma.com/bjx.htm

現在排名249位!
http://uname.cn/tools/result_7.asp?fname=%D7%E6

5. 章質夫的水龍吟賞析

賞析:

「似花還似非花」,蘇軾開篇即顯非凡。這一句既是詠物,又是言情。楊花雖然名為花,與百花一樣開於春季,又隨春去,但又沒有花的形態和芳香,很難讓人把它當成一種花來看待。

所以蘇軾說它是花又不是花,這樣的著筆點不但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楊花的特性,還飽含著詞人對楊花的判斷,因而具有了一定的人情味。後一句「也無人惜從教墜」的人情味就更濃厚了。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說:「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

「墜」是楊花飄落之形態,但與百花凋謝不同,任楊花怎樣飄落都無人憐惜,這正是它的「非花」所致。然而仔細品味,我們可以淡淡地感受到詞人言語間對楊花的縷縷情意。「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一句承接上句的楊花墜落,將楊花飄落說成是離開家園。

將離枝說成是「拋家」,已讓楊花帶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無情有思」也就順理成章。楊花的離去是為無情,而它的「傍路」又寫出了它的依依不捨之狀。正如杜甫《白絲行》所言:「落絮游絲亦有情。」

接著,蘇軾又運用了他豐富的想像力,將飄零的楊花比成一位風姿卓越、受盡離愁的思婦。她柔腸寸斷,因春困未去,她的眼睛欲開還閉,因朦朧而更帶情。她在夢中隨風而去,尋找自己的情郎,在快要尋到之時,忽然又被窗外的春鶯喚醒。

在這里,蘇軾為楊花找到了靈魂,化作一位為情所擾的美婦人,她做著惱人的春夢,一路尋夫。此處借用唐人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花人合一,將楊花的離愁與憂怨表現得極為傳神。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詞人不是遺憾楊花飛盡,只可惜西園中紅花已謝,再難連綴。蘇軾筆鋒一轉,將傷楊花轉為了傷春。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不恨」是為「有恨」,詞人傷感春逝,而楊花凋落正意味著春色已逝。

詞人看似無情,實則關心著楊花的命運。「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楊花飛盡,詞人似乎再無可寫,但蘇軾更進一步,寫楊花的最終命運:一場晨雨,花蹤何處?卻是粉身碎骨,一池浮萍。

詞人追根究底,可見其對楊花之痴情。而當詞人看到那滿池的浮萍,其對春天逝去的感傷就更為深刻了。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蘇軾竟然想到要三分春色,並把逝去的春天兩分歸於塵土,一分歸於流水。這樣的想像何其妙哉!蘇軾對這樣的寫法也頗為自得,在《臨江仙》中就有「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中也有「不如留取,十分春態,付與明年」這樣的句子。

在此詞中,對於楊花而言,確實是兩分塵土,一分流水,此處與前面楊花「傍路」、「一池」相呼應,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寫到此處,詞人故技重施,又將楊花比人。從這個比喻的相似度上來看,楊花與眼淚又十分形象。

楊花墜落,飛散天涯,而思婦的眼淚也如飄零的楊花一樣紛紛而下。此情此景,實在令人動容。難怪張炎在《詞源》中評價此詞「後段愈出愈奇。」

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正如開篇那句「似花還似非花」,無惜中有人惜,無情中有情,無思中有思,不恨中又有恨。

這樣,整首詞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使得虛實相間,句句相承,實在妙趣橫生。而此期間纏綿在整首詞中的幽怨與春恨更得以暈染,隨著那空靈飛動的楊花落在讀者的心間。

(5)浦城七夕擴展閱讀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宋代: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譯文: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離開了樹枝,飄盪在路旁,細細思量彷彿又是,無情,實際上則飽含深情。它被愁思縈繞,傷了百折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剛要睜開又想閉。

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不恨這種花兒飄飛落盡,只是抱怨憤恨那個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

早晨一陣風雨,楊花蹤跡何處尋?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滿園春色分三成,兩成變塵土,一成隨流水。仔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點點全是分離人的淚。

此詞詠楊柳,上闋主要寫楊花(柳絮)飄忽不定的際遇和不即不離的神態;下闋與上闋相呼應,主要是寫柳絮的歸宿,感情色彩更加濃厚。

全詞不僅寫出了楊花的形神,而且採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

6. 「祖」這個姓是怎麼來的

姓氏起源

上古商朝時,有祖甲、祖乙、祖丁三位帝王,他門的子孫以王父字為姓,相傳姓祖;另有祖已、祖伊二位宰相,他們的子孫亦以父字為姓,相傳姓祖。

堂號
《姓譜》記載:「系出子姓。殷祖甲、祖乙、祖已、祖丁,支庶氏焉。」望出范陽、京兆。

歷史名人
祖逖——字士稚。晉朝范陽道縣人。著名北伐大將,勤奮好學,留有聞雞起舞的佳話。當時晉室大亂,巡率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揖而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元帝時,為豫州刺史,自請統兵北伐,征為奮威將軍,連戰連勝,最後攻破石勒,收復黃河以南全為晉土。在豫州刺史任內,勤政愛民,死時,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喪父母。
祖沖之——字文遠,南朝宋范陽薊人,為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科學家。精研數學、天文和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他第一個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六位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這在當時世界上是最精密的。他還提出密率值的計算,比歐洲早了1000多年。數學著作有《綴術》和《九章術義注》,均失傳。他根據數理,研究天文歷法,制訂出一部比較准確的《大明歷》。他製造的千里船、水碓磨和指南車。
祖孝孫——唐朝幽州范陽人。博學,精通歷算。參定雅樂、京房律法,演12律60音。後受命與秘書監竇班修定雅樂,斟酌甫北,考以古音,制12樂合32曲84調,作為大唐雅樂。時旋宮之義,亡絕已久,一朝復古,自孝孫始。

7.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余,重有兩斤。」後來隨著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傳說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各地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其它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8. 元代詩人有哪些

1、賈雲華

賈雲華,元代才女。公元1314年—1368年年間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與書生魏鵬指腹為婚。成年後,魏鵬前往杭州提親,賈母欲賴婚,命雲華以兄妹禮數見魏鵬。二人一見傾心,兩年後,魏鵬考取進士,受職浙江儒學副提舉。

詩人作品大全:《題魏鵬卧屏》《永別·相見時難別亦難》《魏鵬負期醉卧戲題練裙》《永別·倚欄無語倍傷情》《永別·魂歸冥漠魄歸泉》《七夕·斜軃香雲倚翠屏》《永別·自從消瘦減容光》《永別·正成薄命久尋思》《永別·物換星移幾度秋》

2、楊維楨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紹興路諸暨州楓橋全堂(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全堂村)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和戲曲家。

楊維禎的詩,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樂府詩,既婉麗動人,又雄邁自然,史稱「鐵崖體」,極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有稱其為「一代詩宗」、「標新領異」的,也有譽其「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的,當代學者楊鐮更稱其為「元末江南詩壇泰斗。

3、戴良

戴良(1317—1383),字叔能。元代著名詩人。浦江建溪(今浙江省諸暨市馬劍鎮)人。曾任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後至吳中,依張士誠。又復泛海至登萊,擬歸元軍。

元亡,隱居四明山。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師,欲與之官,託病固辭。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獄。待罪之日,作書告別親舊,仍以忠孝大節為語。次年,卒於獄中。或說系自裁而逝。

詩文多為悲涼感慨、頌揚與懷念故元之作,寓磊落抑塞之音。曾學醫於朱丹溪,學經史古文於柳貫、黃溍、吳萊,學詩於余闕,博通經史,旁及諸子百家,詩文並負盛名,其詩尤勝。

4、薩都剌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天錫,號直齋。回族(一說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於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台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歷,晚年居杭州。

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卧龍跳之才,人稱雁門才子。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遊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台圖》和《梅雀》等畫,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5、張養浩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庄,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歷仕禮部、御史台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

後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台中丞。是年,積勞成疾,逝世於任上。

熱點內容
花卉屬於草本 發布:2025-05-25 16:12:12 瀏覽:8
七夕賀牛 發布:2025-05-25 16:06:06 瀏覽:729
可樂中插花 發布:2025-05-25 16:05:08 瀏覽:528
七夕攻略大全 發布:2025-05-25 15:45:15 瀏覽:942
植物醫生櫻花精華液 發布:2025-05-25 15:44:27 瀏覽:657
牡丹主題酒店 發布:2025-05-25 15:43:53 瀏覽:412
小櫻花宮走 發布:2025-05-25 15:36:52 瀏覽:6
牡丹江至煙台飛機 發布:2025-05-25 15:25:47 瀏覽:641
百合插花水 發布:2025-05-25 15:06:21 瀏覽:768
處鄉茶花村 發布:2025-05-25 15:04:46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