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歌仔戲七夕

歌仔戲七夕

發布時間: 2021-03-04 12:53:55

㈠ 中國傳統文化分為幾類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雜家、縱橫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陰陽家等文化形態,具體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

1、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小說,如《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2、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盂蘭盆(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3、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4、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現代漢語有標准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和平話土話。

5、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

㈡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都在那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後批准分別於2006年、年和2011年、2014年命名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8項)
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
2011年6月10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91項)
2014年7月16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53項)
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1Ⅰ-1苗族古歌
2Ⅰ-2布洛陀
3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
4Ⅰ-4牡帕密帕
5Ⅰ-5刻道
6Ⅰ-6白蛇傳傳說
7Ⅰ-7梁祝傳說
8Ⅰ-8孟姜女傳說
9Ⅰ-9董永傳說
10Ⅰ-10西施傳說
11Ⅰ-11濟公傳說
12Ⅰ-12滿族說部
13Ⅰ-13河西寶卷
14Ⅰ-14耿村民間故事
15Ⅰ-15伍家溝民間故事
16Ⅰ-16下堡坪民間故事
17Ⅰ-17走馬鎮民間故事
18Ⅰ-18古漁雁民間故事
19Ⅰ-19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20Ⅰ-20譚振山民間故事
21Ⅰ-21河間歌詩
22Ⅰ-22吳歌
23Ⅰ-23劉三姐歌謠
24Ⅰ-24四季生產調
25Ⅰ-25瑪納斯
26Ⅰ-26江格爾
27Ⅰ-27格薩(斯)爾
28Ⅰ-28阿詩瑪
29Ⅰ-29拉仁布與吉門索
30Ⅰ-30畲族小說歌
31Ⅰ-31青林寺謎語

民間音樂
(共計72項)
32Ⅱ-1左權開花調
33Ⅱ-2河曲民歌
34Ⅱ-3蒙古族長調民歌
35Ⅱ-4蒙古族呼麥
36Ⅱ-5當塗民歌
37Ⅱ-6巢湖民歌
38Ⅱ-7畲族民歌
39Ⅱ-8興國山歌
40Ⅱ-9興山民歌
41Ⅱ-10桑植民歌
42Ⅱ-11梅州客家山歌
43Ⅱ-12中山鹹水歌
44Ⅱ-13崖州民歌
45Ⅱ-14儋州調聲
46Ⅱ-15石柱土家啰兒調
47Ⅱ-16巴山背二歌
48Ⅱ-17僳僳族民歌
49Ⅱ-18紫陽民歌
50Ⅱ-19蒲城民歌
51Ⅱ-20花兒
52Ⅱ-21藏族拉伊
53Ⅱ-22聊齋俚曲
54Ⅱ-23靖州苗族歌鼟
55Ⅱ-24川江號子
56Ⅱ-25南溪號子
57Ⅱ-26木洞山歌
58Ⅱ-27川北薅草鑼鼓
59Ⅱ-28侗族大歌
60Ⅱ-29侗族琵琶歌
61Ⅱ-30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62Ⅱ-31彝族海菜腔
63Ⅱ-32那坡壯族民歌
64Ⅱ-33澧水船工號子
65Ⅱ-34古琴藝術
66Ⅱ-35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67Ⅱ-36蒙古族四胡音樂
68Ⅱ-37嗩吶藝術
69Ⅱ-38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70Ⅱ-39遼寧鼓樂
71Ⅱ-40江南絲竹
72Ⅱ-41海州五大宮調
73Ⅱ-4嵊州吹打
74Ⅱ-43舟山鑼鼓
75Ⅱ-44十番音樂
76Ⅱ-45魯西南鼓吹樂
77Ⅱ-46板頭曲
78Ⅱ-47宜昌絲竹
79Ⅱ-48枝江民間吹打樂
80Ⅱ-49廣東音樂
81Ⅱ-50潮州音樂
82Ⅱ-51廣東漢樂
83Ⅱ-52吹打
84Ⅱ-53梁平癩子鑼鼓
85Ⅱ-54土家族打溜子
86Ⅱ-55河北鼓吹樂
87Ⅱ-56晉南威風鑼鼓
88Ⅱ-57絳州鼓樂
89Ⅱ-58上黨八音會
90Ⅱ-59冀中笙管樂
91Ⅱ-60銅鼓十二調
92Ⅱ-61西安鼓樂
93Ⅱ-62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94Ⅱ-63回族民間器樂
95Ⅱ-64文水鈲子
96Ⅱ-65智化寺京音樂
97Ⅱ-66五台山佛樂
98Ⅱ-67千山寺廟音樂
99Ⅱ-68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100Ⅱ-69武當山宮觀道樂
101Ⅱ-70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102Ⅱ-71南音
103Ⅱ-72泉州北管

民間舞蹈
(共計41項)
104Ⅲ-1京西太平鼓
105Ⅲ-2秧歌
106Ⅲ-3井陘拉花
107Ⅲ-4龍舞(瀘州雨壇彩龍、銅梁龍舞、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等)
108Ⅲ-5獅舞
109Ⅲ-6花鼓燈
110Ⅲ-7儺舞
111Ⅲ-8普寧英歌
112Ⅲ-9高蹺
113Ⅲ-10永新盾牌舞
114Ⅲ-11翼城花鼓
115Ⅲ-12泉州拍胸舞
116Ⅲ-13安塞腰鼓
117Ⅲ-14洛川蹩鼓
118Ⅲ-15蘭州太平鼓
119Ⅲ-16餘杭滾燈
120Ⅲ-17土家族擺手舞
121Ⅲ-18土家族撒葉兒嗬
122Ⅲ-19弦子舞
123Ⅲ-20鍋庄舞
124Ⅲ-21熱巴舞
125Ⅲ-22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126Ⅲ-23苗族蘆笙舞
127Ⅲ-24朝鮮族農樂舞
128Ⅲ-25木鼓舞
129Ⅲ-26銅鼓舞
130Ⅲ-27傣族孔雀舞
131Ⅲ-28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132Ⅲ-29蒙古族安代舞
133Ⅲ-30湘西苗族鼓舞
134Ⅲ-31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135Ⅲ-32黎族打柴舞
136Ⅲ-33卡斯達溫舞
137Ⅲ-34㑇舞
138Ⅲ-35僳僳族阿尺木刮
139Ⅲ-36彝族葫蘆笙舞
140Ⅲ-37彝族煙盒舞
141Ⅲ-38基諾大鼓舞
142Ⅲ-39山南昌果卓舞
143Ⅲ-40土族於菟
144Ⅲ-41塔吉克族鷹舞

傳統戲劇
(共計92項)
145Ⅳ-1崑曲
146Ⅳ-2梨園戲
147Ⅳ-3莆仙戲
148Ⅳ-4潮劇
149Ⅳ-5弋陽腔
150Ⅳ-6青陽腔
151Ⅳ-7高腔
152Ⅳ-8新昌調腔
153Ⅳ-9寧海平調
154Ⅳ-10永安大腔戲
155Ⅳ-11四平戲
156Ⅳ-12川劇
157Ⅳ-13湘劇
158Ⅳ-14廣昌孟戲
159Ⅳ-15正字戲
160Ⅳ-16秦腔
161Ⅳ-17漢調桄桄
162Ⅳ-18晉劇
163Ⅳ-19蒲州梆子
164Ⅳ-20北路梆子
165Ⅳ-21上黨梆子
166Ⅳ-22河北梆子
167Ⅳ-23豫劇
168Ⅳ-24宛梆
169Ⅳ-25懷梆
170Ⅳ-26大平調
171Ⅳ-27越調
172Ⅳ-28京劇
173Ⅳ-29徽劇
174Ⅳ-30漢劇
175Ⅳ-31漢調二簧
176Ⅳ-32泰寧梅林戲
177Ⅳ-33閩西漢劇
178Ⅳ-34巴陵戲
179Ⅳ-35荊河戲
180Ⅳ-36粵劇
181Ⅳ-37桂劇
182Ⅳ-38宜黃戲
183Ⅳ-39亂彈
184Ⅳ-40石家莊絲弦
185Ⅳ-41雁北耍孩兒
186Ⅳ-42靈丘羅羅腔
187Ⅳ-43柳子戲
188Ⅳ-44大弦戲
189Ⅳ-45閩劇
190Ⅳ-46壽寧北路戲
191Ⅳ-47西秦戲
192Ⅳ-48高甲戲
193Ⅳ-49碗碗腔
194Ⅳ-50四平調
195Ⅳ-51評劇
196Ⅳ-52武安平調落子
197Ⅳ-53江南越劇
198Ⅳ-54滬劇
199Ⅳ-55蘇劇
200Ⅳ-56揚劇
201Ⅳ-57廬劇
202Ⅳ-58楚劇
203Ⅳ-59荊州花鼓戲
204Ⅳ-60黃梅戲
205Ⅳ-61商洛花鼓
206Ⅳ-62泗州戲
207Ⅳ-63柳琴戲
208Ⅳ-64歌仔戲
209Ⅳ-65採茶戲
210Ⅳ-66五音戲
211Ⅳ-67茂腔
212Ⅳ-68曲劇
213Ⅳ-69曲子戲
214Ⅳ-70秧歌戲
215Ⅳ-71道情戲
216Ⅳ-72哈哈腔
217Ⅳ-73二人台
218Ⅳ-74白字戲
219Ⅳ-75花朝戲
220Ⅳ-76彩調
221Ⅳ-77燈戲
222Ⅳ-78花燈戲
223Ⅳ-79一勾勾
224Ⅳ-80藏戲
225Ⅳ-81山南門巴戲
226Ⅳ-82壯劇
227Ⅳ-83侗戲
228Ⅳ-84布依戲
229Ⅳ-85彝族撮泰吉
230Ⅳ-86傣劇
231Ⅳ-87目連戲
232Ⅳ-88鑼鼓雜戲
233Ⅳ-89儺戲
234Ⅳ-90安順地戲
235Ⅳ-91皮影戲
236Ⅳ-92木偶戲

曲藝
(共計46項)
237Ⅴ-1蘇州評彈
238Ⅴ-2揚州評話
239Ⅴ-3福州評話
240Ⅴ-4山東大鼓
241Ⅴ-5西河大鼓
242Ⅴ-6東北大鼓
243Ⅴ-7木板大鼓
244Ⅴ-8樂亭大鼓
245Ⅴ-9潞安大鼓
246Ⅴ-10京東大鼓
247Ⅴ-11膠東大鼓
248Ⅴ-12河洛大鼓
249Ⅴ-13溫州鼓詞
250Ⅴ-14陝北說書
251Ⅴ-15福州伬藝
252Ⅴ-16南平南詞
253Ⅴ-17紹興平湖調
254Ⅴ-18蘭溪攤簧
255Ⅴ-19賢孝
256Ⅴ-20河南墜子
257Ⅴ-21山東琴書
258Ⅴ-22鑼鼓書
259Ⅴ-23紹興蓮花落
260Ⅴ-24蘭州鼓子
261Ⅴ-25揚州清曲
262Ⅴ-26錦歌
263Ⅴ-27常德絲弦
264Ⅴ-28榆林小曲
265Ⅴ-29天津時調
266Ⅴ-30新疆曲子
267Ⅴ-31龍舟說唱
268Ⅴ-32鼓盆歌
269Ⅴ-33漢川善書
270Ⅴ-34歌冊
271Ⅴ-35東北二人轉
272Ⅴ-36鳳陽花鼓
273Ⅴ-37答嘴鼓
274Ⅴ-38小熱昏
275Ⅴ-39山東快書
276Ⅴ-40烏力格爾
277Ⅴ-41達斡爾族烏欽
278Ⅴ-42赫哲族伊瑪堪
279Ⅴ-43鄂倫春族摩蘇昆
280Ⅴ-44傣族章哈
281Ⅴ-45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282Ⅴ-46布依族八音坐唱

雜技與競技
(共計17項)
283Ⅵ-1吳橋雜技
284Ⅵ-2聊城雜技
285Ⅵ-3天橋中幡
286Ⅵ-4抖空竹
287Ⅵ-5維吾爾族達瓦孜
288Ⅵ-6寧德霍童線獅
289Ⅵ-7少林功夫
290Ⅵ-8武當武術
291Ⅵ-9回族重刀武術
292Ⅵ-10滄州武術
293Ⅵ-11太極拳
294Ⅵ-12邢台梅花
295Ⅵ-13沙河藤牌陣
296Ⅵ-14朝鮮族跳板、鞦韆
297Ⅵ-15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
298Ⅵ-16蒙古族搏克
299Ⅵ-17蹴鞠

民間美術
(共計51項)
300Ⅶ-1楊柳青木版年畫天
301Ⅶ-2武強木版年畫
302Ⅶ-3桃花塢木版年畫
303Ⅶ-4漳州木版年畫
304Ⅶ-5楊家埠木版年畫
305Ⅶ-6高密撲灰年畫
306Ⅶ-7朱仙鎮木版年畫
307Ⅶ-8灘頭木版年畫
308Ⅶ-9佛山木版年畫
309Ⅶ-10梁平木版年畫
310Ⅶ-11綿竹木版年畫
311Ⅶ-12鳳翔木版年畫
312Ⅶ-13納西族東巴畫
313Ⅶ-14藏族唐卡
314Ⅶ-15衡水內畫
315Ⅶ-16剪紙
316Ⅶ-17顧綉
317Ⅶ-18蘇綉
318Ⅶ-19湘綉
319Ⅶ-20粵綉
320Ⅶ-21蜀綉
321Ⅶ-22苗綉
322Ⅶ-23水族馬尾綉
323Ⅶ-24土族盤綉
324Ⅶ-25挑花
325Ⅶ-26慶陽香包綉制
326Ⅶ-27象牙雕刻
327Ⅶ-28揚州玉雕
328Ⅶ-29岫岩玉雕
329Ⅶ-30阜新瑪瑙雕
330Ⅶ-31夜光杯雕
331Ⅶ-32金石篆刻
332Ⅶ-33青田石雕
333Ⅶ-34曲陽石雕
334Ⅶ-35壽山石雕
335Ⅶ-36惠安石雕
336Ⅶ-37徽州三雕
337Ⅶ-38臨夏磚雕
338Ⅶ-39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339Ⅶ-40潮州木雕
340Ⅶ-41寧波朱金漆木雕
341Ⅶ-42樂清黃楊木雕
342Ⅶ-43東陽木雕
343Ⅶ-44漳州木偶頭雕刻
344Ⅶ-45萍鄉湘東儺面具
345Ⅶ-46竹刻
346Ⅶ-47泥塑
347Ⅶ-48塔爾寺酥油花
348Ⅶ-49熱貢藝術
349Ⅶ-50燈彩
350Ⅶ-51嵊州竹編

傳統手工技藝
(共計89項)
351Ⅷ-1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352Ⅷ-2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353Ⅷ-3石灣陶塑技藝
354Ⅷ-4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355Ⅷ-5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356Ⅷ-6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
357Ⅷ-7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358Ⅷ-8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359Ⅷ-9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360Ⅷ-10磁州窯燒制技藝
361Ⅷ-11德化瓷燒制技藝
362Ⅷ-12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363Ⅷ-13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364Ⅷ-14宋錦織造技藝
365Ⅷ-15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366Ⅷ-16蜀錦織造技藝
367Ⅷ-17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368Ⅷ-18土家族織錦技藝
369Ⅷ-19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370Ⅷ-20壯族織錦技藝
371Ⅷ-21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
372Ⅷ-22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373Ⅷ-23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
374Ⅷ-24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375Ⅷ-25苗族蠟染技藝
376Ⅷ-26白族扎染技藝
377Ⅷ-27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378Ⅷ-28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379Ⅷ-29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380Ⅷ-30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381Ⅷ-31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382Ⅷ-32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383Ⅷ-33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384Ⅷ-34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385Ⅷ-35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386Ⅷ-36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387Ⅷ-37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388Ⅷ-38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389Ⅷ-39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390Ⅷ-40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391Ⅷ-41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392Ⅷ-42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393Ⅷ-43景泰藍製作技藝
394Ⅷ-44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395Ⅷ-45明式傢具製作技藝江蘇省
396Ⅷ-46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397Ⅷ-47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398Ⅷ-48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399Ⅷ-49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400Ⅷ-50雕漆技藝
401Ⅷ-51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402Ⅷ-52揚州漆器髹飾技藝
403Ⅷ-53天台山乾漆夾薴技藝
404 Ⅷ-54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405 Ⅷ-55廈門漆線雕技藝
406 Ⅷ-56成都漆藝
407 Ⅷ-57茅台酒釀制技藝
408 Ⅷ-58 瀘州老窖酒釀制技藝
409 Ⅷ-59杏花村汾酒釀制技藝
410 Ⅷ-60紹興黃酒釀制技藝
411 Ⅷ-61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
412 Ⅷ-62鎮江恆順香醋釀制技藝
413 Ⅷ-63 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
414 Ⅷ-64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415 Ⅷ-65 宣紙製作技藝
416 Ⅷ-66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417 Ⅷ-67 皮紙製作技藝
418 Ⅷ-68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419 Ⅷ-69 藏族造紙技藝西藏自治區
420 Ⅷ-70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421 Ⅷ-71竹紙製作技藝
422 Ⅷ-72湖筆製作技藝
423 Ⅷ-73徽墨製作技藝
424 Ⅷ-74歙硯製作技藝
425 Ⅷ-75端硯製作技藝
426 Ⅷ-76金星硯製作技藝
427 Ⅷ-77 木版水印技藝
428 Ⅷ-78雕版印刷技藝
429 Ⅷ-79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430 Ⅷ-80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
431 Ⅷ-81 制扇技藝
432 Ⅷ-82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433 Ⅷ-83樺樹皮製作技藝
434 Ⅷ-84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435 Ⅷ-85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436 Ⅷ-86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437 Ⅷ-87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438 Ⅷ-88風箏製作技藝
439 Ⅷ-89 涼茶

傳統醫葯
(共計9項)
440 Ⅸ-1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
441 Ⅸ-2 中醫診法
442 Ⅸ-3中葯炮製技術
443 Ⅸ-4中醫傳統制劑方法
444 Ⅸ-5 針灸
445 Ⅸ-6中醫正骨療法
446 Ⅸ-7同仁堂中醫葯文化
447 Ⅸ-8胡慶余堂中葯文化
448 Ⅸ-9 藏醫葯

民俗
(共計70項)
449 Ⅸ-1春節
450 Ⅸ-2清明節
451 Ⅸ-3端午節
452 Ⅸ-4七夕節
453 Ⅸ-5中秋節
454 Ⅸ-6重陽節
455 Ⅸ-7 京族哈節
456 Ⅸ-8 傣族潑水節
457 Ⅸ-9錫伯族西遷節
458 Ⅸ-10 火把節
459 Ⅸ-11 景頗族目瑙縱歌
460 Ⅸ-12黎族三月三節
461 Ⅸ-13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
462 Ⅸ-14 瑤族盤王節
463 Ⅸ-15 壯族螞(蟲字旁加另)節
464 Ⅸ-16仫佬族依飯節
465 Ⅸ-17 毛南族肥套
466 Ⅸ-18羌族瓦爾俄足節
467 Ⅸ-19 苗族鼓藏節
468 Ⅸ-20 水族端節
469 Ⅸ-21布依族查白歌節
470 Ⅸ-22 苗族姊妹節
471 Ⅸ-23獨龍族卡雀哇節
472 Ⅸ-24 怒族仙女節
473 Ⅸ-25 侗族薩瑪節
474 Ⅸ-26仡佬毛龍節
475 Ⅸ-27僳僳族刀桿節
476 Ⅸ-28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
477 Ⅸ-29 土族納頓節
478 Ⅸ-30都江堰放水節
479 Ⅸ-31 雪頓節
480 Ⅸ-32黃帝陵祭典
481 Ⅸ-33炎帝陵祭典
482 Ⅸ-34成吉思汗祭典
483 Ⅸ-35 祭孔大典
484 Ⅸ-36媽祖祭典
485 Ⅸ-37太昊伏羲祭典
486 Ⅸ-38 女媧祭典
487 Ⅸ-39 大禹祭典
488 Ⅸ-40 祭敖包
489 Ⅸ-41 白族繞三靈
490 Ⅸ-42 廠甸廟會
491 Ⅸ-43熱貢六月會
492 Ⅸ-44小欖菊花會
493 Ⅸ-45 瑤族耍歌堂
494 Ⅸ-46 壯族歌圩
495 Ⅸ-47苗族系列坡會群
496 Ⅸ-48 那達慕
497 Ⅸ-49維吾爾刀郎麥西熱甫
498 Ⅸ-50秦淮燈會
499 Ⅸ-51秀山花燈
500 Ⅸ-52 全豐花燈
501 Ⅸ-53泰山石敢當習俗
502 Ⅸ-54 民間社火
503 Ⅸ-55鄂爾多斯婚禮
504 Ⅸ-56 土族婚禮
505 Ⅸ-57 撒拉族婚禮
506 Ⅸ-58馬街書會
507 Ⅸ-59胡集書會
508 Ⅸ-60安國葯市
509 Ⅸ-61壯族銅鼓習俗
510 Ⅸ-62 楹聯習俗
511 Ⅸ-63 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
512 Ⅸ-64惠安女服飾
513 Ⅸ-65 苗族服飾
514 Ⅸ-66 回族服飾
515 Ⅸ-67 瑤族服飾
516 Ⅸ-68 農歷二十四節氣
517 Ⅸ-69 女書習俗
518 Ⅸ-70 水書習俗

㈢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的白蛇傳

宋朝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

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

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

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3)歌仔戲七夕擴展閱讀:

《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後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又逐漸演變成戲劇表演。後來又有了小說,民國之後,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

到了現代也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代舞,新編的小說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大抵出現在清朝後期,之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但在國內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的電影。法國漢學家儒蓮也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由於《白蛇傳》的故事早期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

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鎮壓到雷峰塔下就結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

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

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人物介紹:

1、白素貞

白素貞,出生於四川成都青城山,是一條修行千年的白蛇精。傳說為黎山老母弟子,為古代民間四大愛情傳說之一《白蛇傳》的主人公。白素貞在青城山和峨眉山修煉得道,法術高強。

她美貌絕世,明眸皓齒,傾國傾城賽天仙,集世間美麗優雅而高貴於一身。天性善良菩薩心腸,用岐黃醫術懸壺濟世造福黎民百姓,功德無量。

白素貞和許仙邂逅於西湖,而後一見鍾情,喜結連理。金山寺僧法海蠱惑許仙,離間其夫婦,許仙聽信讒言,棄家出走金山。白素貞至金山索夫,與法海發生爭斗致使水漫金山。

法海用強力拆散他們,把白素貞壓在雷峰塔下。二十年後白蛇兒子許仕林中狀元孝感動天,白蛇終得出塔,歸位仙班。

2、許仙

許仙,字漢文,在是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白蛇傳》或《白娘子傳奇》中的男主人公。在早期的傳說中,許仙名為「希宣贊」後來又有「奚宣」、「許宣」之名。

3、法海

歷史上真實的法海確有其人,雖然原型身份尚有爭論,但已經可以確定他是一位得道高僧,更有觀點認為他是一位對中國佛教發展有卓越建樹的唐代高僧。

歷史上名為法海的僧人有數位,名最著者為金山寺法海禪師。在影視劇中,法海則是一個被成功塑造的角色:無論是《新白娘子傳奇》中的老法海,還是《青蛇》中的酷法海。

都是劇中情節表現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給人留下了亦正亦邪、亦執著亦陰險、亦冷酷亦多情的多重印象,讓人不由得或深思、或糾結、或崇拜、或憎恨。

㈣ 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國傳統文化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自然養生、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1.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
2.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3.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1] 、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梨園戲、歌仔戲等。

中國建築
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民宅

漢字漢語
漢字

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唯一一種使用至今,並仍然充滿活力、歷久彌新。
漢字作為表意(語素)文字的傑出代表,獨霸世界文字之林半邊天(另一半是各種字母、表音文字)。
漢字及其所記錄的漢語,精妙絕倫,其藝術性蓋諸文字之冠。產生了古典格律詩、對聯、字謎、測字算卦等世間僅有的藝術。
少有文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更無一能達到漢字書法藝術之高度。碑帖、篆刻、牌匾、楹聯、尺幅、扇面,樣樣精妙絕倫。
漢字的一筆一劃,無不體現祖先們的智慧和對世界的理解。所謂中國哲學,在漢字的構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春聯、倒「福」字,到「招財進寶」,以及「福祿壽」字畫,還有洞房裡火紅的「囍」字,靈堂前肅穆的「奠」字,漢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與文化。
漢字維系中華一統數千年。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種漢字,交流無礙。今天的人們仍可閱讀秦簡漢帛、唐碑宋貼,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稱絕無僅有的奇跡。
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打油詩等……

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宗教哲學
儒、道、佛、周易、陰陽、五行、干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武當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聘禮、洞房)、喪葬(孝服、紙錢、頭七)、祭祀(天地祖先);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
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四大雅戲
花鳥魚蟲

動物植物
龍、鳳、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十大名花蘭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鵑花,水仙花和茶花
龍生九子: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貔貅。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傢俱、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

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粽子、年糕、月餅、筷子;魚翅、熊掌、海參、鮑魚……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

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道教音樂、佛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道教文化、禪宗文化、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中醫文化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清明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初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名山大川
中國五嶽:華山、恆山、衡山、嵩山、泰山。
上古道家修仙聖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等
道教現四大名山: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齊雲山。
佛教現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松花江、遼河、海河……

㈤ 台灣的習俗

台灣的習俗有:神豬競賽;炮轟「寒單爺」;放天燈;神轎過火;過火;王船祭;天子御宴;普渡祭品;基隆放水燈。

㈥ 台灣的文化有哪些~~

台灣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 7000年前起,到大約400年前,南島語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後陸續的漂流到台灣來,成為目前所知台灣最早的居民。 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洋人航行到遠東地區進行殖民、貿易活動,台灣由於位於東亞陸域與海域交點,同時也是東北亞海域與東南亞海域交會之處,遂成為當時在東亞海域活動的東、西方各勢力的交集點。 17世紀前期,荷蘭人入侵安平 ( 今台南 ) ,建立據點,開始在台灣進行傳教、貿易及各項殖民活動,並招募大陸沿海地區的漢人來台墾殖,開啟台灣多族群歷史的開端。其後,在短暫的鄭氏政權時期及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漢人移民逐漸增加,在台灣形成漢人社會。所以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向外擴張的浪潮下,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殖民統治結束。
現在的台灣,擁有優質的公共建設、便利的運輸系統及完善的通訊服務,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先進地區。
初到台灣的你,一定會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驚艷不已,因為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 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同時,在台灣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看到荷蘭、日本殖民者所留下的歷史遺跡。
中華文化
台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中心之一,除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國歷代文物之外,也可以從以下各個面向窺探: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此外,除了可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 ( 如:板橋林家花園 ) ,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原住民文化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 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區,計有:賽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雅美族、曹族、邵族 、噶瑪蘭、太魯閣族 12 族 ,有各自的語 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目前正面臨同化與文化保存的問題。其中,台灣外島蘭嶼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絕,是最晚與漢人接觸的一支,因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殖民影響
你可以在台灣的許多角落,看到過去殖民時代的影子。淡水的紅毛城,是荷蘭人與葡萄牙人佔領台灣的遺址;台北人聲鼎沸的迪化街、桃園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見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巴洛克建築,現在台北的許多日據時代的重要建築,例如:台北西區的總統府、行政院、舊台大醫院…等,都加了夜間照明以展現其古典婉約,成了點綴台北夜空的裝飾,讓台灣少了歷史悲情,多了份藝術人文的浪漫風情。

㈦ 孫翠鳳的演藝經歷

1983中視歌仔戲《父子情深》 。
1986於台北藝術季演出歌仔戲《劉全進瓜》,擔任第一男主角。
1987華視歌仔戲《千里姻緣路》。
1988於國家戲劇院演出新戲《紅塵菩提》,擔任武生。應文建會邀請參加「優良劇團下鄉巡迴演出」。華視歌仔戲《一見情》。
1989應邀參加台北市傳統藝術季,於社教館演出新戲《財神下凡》、《真命天子》,擔任第一小生。參與教育部主辦的「大專院校巡迴公演」。應國泰企業邀請,參加「深入鄉鎮,回饋社會」巡迴文化中心演出。華視歌仔戲《鐵膽英豪》。
1990於北京亞運藝術節演出《濟公活佛》,佳評如潮,此後成為明華園當家小生。蘭陵劇坊《戲螞蟻》,擔任女主角。
1991凌波告別舞台,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舞台劇,飾祝英台。
1992於國家戲劇院演出新戲《逐鹿天下》。獲文化總會頒獎,肯定其為「推展戲劇有功人員」。公共電視「母親」系列-「慢慢來唱」,與年僅四歲的女兒陳昭賢演出對手戲。
1993演出新戲《李靖斬龍》、《界牌關傳說》。
1994演出《薛丁山傅奇》、《鴛鴦槍》。於法國巴黎圓環劇場演出《濟公活佛》,為百年來歌仔戲首度登上歐洲大陸。國片演出《我的一票選總統》,擔任女主角。
1995巡迴日本六大城市演出,贏得熟烈回響。華視歌仔戲演出《皇甫少華與孟麗君》。
1996一月:赴日巡演回響大,一天內受總統兩度召見。八月:為天主教德蘭啟智中心發起「愛,相隨」愛心T恤義賣。新加坡大會演,戲曲演出《燕雲十六州》。十月:慶祝八十六年國慶晚會,演出「酬山-天人合一」。國際青商會選拔為「第三十四屆十大傑出青年」。日本NHK來台錄制孫翠鳳特輯。
1997獲紐約美華藝術協會頒發「亞洲最傑出藝人獎」。電視劇演出中視《大巡案蕃薯官之玫瑰賊》。電視劇演出華視《施公奇案之法外情》。電視劇演出中視《大姐當家》。超視《赤腳、木屐、高跟鞋》節目主持人。踏上紐約林肯中心舞台。
1998二月:中華職棒開幕戰,擔綱《人棋大戰》演出。三月:華視《歡喜住台灣》節目主持人。四月:台灣民俗技藝節演出《歌仔戲三部曲》。五月:薪傳兵分三路舉辦成果展。六月:主演「蓬萊大仙」,捷克總統夫人贊不絕口。文化薪傳,成了「國歌」女主角。八月:為國產的農產品代言。十月:電視劇演出中視八點檔《女巡按》。遠傳電信「0936」廣告代言。
1999一月:擔任由台灣省政府和民視共同主辦「台灣文化節」的代言人。三月:與陳凱倫搭檔空中主持「女人有約 查某人俱樂部」。大成報與AVON共同舉辦「廿世紀能力 + 美麗女性風雲榜」,獲傳統歌仔戲最佳代言人。第34屆金鍾獎頒獎典禮,與葉青、吳興國共同頒發「傳統戲曲獎」。五月:台北藝術節菁華再現演出《濟公活佛》。六月:擔任「公視大使」。孫翠鳳傳奇,贏「德」人心,德國公視ARD來台專訪,列名亞洲傑出人士。電視劇演出台視八點檔「雨中鳥」。明華園赴台大醫院義演。由媒體工作者、五萬位校園學子與網友票選成為「粉領極星」。拍攝光泉牛奶、柳橙汁廣告。「名人簽名手機網路義賣」,孫翠鳳成為最愛。九月:遠赴南非海華文藝季演出《鴛鴦槍》。十月:國父紀念館「急急賑災-布袋戲義演」,擔任主持人並參與演出。「亮相」-第一套歌仔戲地方戲曲郵票發行。九二一賑災義演,歌仔戲由明華園打頭陣。參與「祈福台灣,文化心靈」燭光靜心晚會。十一月:《武松打虎》新戲發表暨歌仔戲郵票發行賑災義演。十二月:於淡水捷運站廣場演出時裝爵士歌仔戲《溪寮校長》。福華飯店舉行 「點燃世界之光」慈善祈福晚會,搖身成為「千禧女皇」。
2000一月:參與高雄市新春踩街活動。大成報系十周年,與葉青、黃香蓮三位歌仔戲巨星會面,盛況難得一見。二月:除夕持別節目「歡樂民生賀新春、辭舊布新慶團圓」,恢復女兒身。新春開箱響戲迷,《父子情深》新春票房開紅盤。三月:國民黨改造委員名單出爐,代表文化界發聲建言。四月:北京及香港電視台采訪明華園。以武會友趙文卓,正宗歌仔戲撂倒功夫皇帝。五月:千禧百歲酒文化節,於松山煙廠演出《父子情深》。明華園登敦睦艦演出。「E娃選E媽,要臉也要形」,武出雙後冠。六月:代言「紅心小天使」。鄉城文教基金會2000年歌仔戲藝術季,於台南桂花鄉演出《鴛鴦槍+溪寮校長》。應高雄市稅捐處之邀,文化中心廣場登台挑大樑。七月:慶祝89年稅務節於高雄港都演出《八仙傳奇》。第三度深入災區賑災義演。於台北市立圖書館,與馬英九暢談「我的成長經驗與生命關懷」。八月:為遠東銀行New Century信用卡代言。九月:屏東文化節923好戲開鑼。代言COL(跨世紀行善網)。登海軍艦艇演講。2000年星世紀廣播情人頒獎典禮,與陳美鳳搭擋脫口秀笑果好。為國際老年日獻藝。十月:八十九年國際四海同心聯歡晚會,與黃子佼、卜學亮共同主時。國慶晚會明華園演出「百年歌仔戲」。歌仔戲租稅宣導活動「傳統藝術素戲連套」演出《逐鹿天下》。「阿鴻上菜」節目,獻出私房菜。十一月:前進日橋學校演出《鴛鴦槍&護國將軍》。十二月:《祖師爺的女兒-孫翠鳳的故事》12/1發行。板橋歌仔戲游藝活動。港都跨年晚會。
2001一月:參加天帝教與紅心字會合辦的「感恩祈福園游會」二月:《乘願再來》新戲巡演。應星雲法師邀約,萬人法會首演《青獅王》。三月:擔任憂鬱症公益廣告「正視憂鬱症」代言人。超級戲迷李前總統、林謝罕見欣賞《乘願再來》。四月:義賣《祖師爺的女兒》為「屏東家扶兒童館」籌募基金。台灣之子陳水扁贊是台灣經典。五月:拍攝芝麻麵包醬廣告。接任中廣董事,希望廣為提升文化和公益層面,再造中廣第二春。六月:「龍騰粽香戲白蛇」,孫翠鳳、魏海敏、王海玲飆媚力,端午接力戲白蛇。拍攝公視製作「夢想看得見」短片。七月:新竹「遠東E世紀藝術盛宴系列」,歌仔戲、豫劇、京戲再度聯合演出《白蛇傳》。擔任「捷運電扶梯安全大使」並現身捷運車票票面。九月:聯合報五十周年社慶,難得一見玩變臉。十月:友情擺當中,只為文化立委站台。十一月:與陳文茜音樂派對顛覆傳統,搖頭歌仔戲。
2002一月:高雄國際貨櫃nbsp; 台北中山堂,跨年推出「中山堂-歷史開門」系列活動,明華園《乘願再來》壓軸。二月:「2002年佛光山國際平安會」,佛光山打破佛家「不觀戲、不起舞」邀明華園
演出《獅子王》。
第十屆台北國際書展,人潮比2001年冷清,「祖師爺的女兒」簽名會卻大排長龍。
六月:台北市立社教館封館大戲演出《獅子王》。
國家戲劇院演出明華園年度大戲《鴨母王》。
電視劇演出民視八點檔《移山倒海樊梨花》
八月:板橋音樂文化節,演出《濟公活佛》。
新竹風城普渡文化祭,演出《劉全進瓜》。
九月:樊梨花高屏握手會,影迷三代同堂場面high翻天。
樊梨花小說、漫畫同步上市。
中秋夜辦握手會,擠爆三重體育場。
十月:參與「星願娃」認養活動,競賣星願娃,「吻」贏
兩廳院十五周年,《獅子王》祝壽。
十一月:神氣活現道高雄-道教廟寺嘉年華會,明華園跳鍾馗為神明開路。
十二月:台南市政府頒發榮譽市民。
2003
一月:歡度羊年,台北中山堂好戲開演。
二月:遠赴舊金山慈善義演—「戲春囍筳」。
四月:抵抗SARS,化身蓬萊大仙,國父紀念館票房滿堂彩
五月:主持南港101「向第一線抗疫英雄致敬-慈善募款音樂會」。
參與拍攝抗SARS公益廣告。
六月:國家戲劇院演出明華園年度新戲《劍神呂洞賓》,並於全台巡迴演出。
七月:搶救失業潮及受害兒,拋磚引玉義賣襯衫。
八月:代言牛頭牌素食沙茶醬。
十月:網路義賣星願娃,全數捐給家扶基金會。
十二月:大陸影帝陳道明來台,只見女巡按孫翠鳳。
2004
一月:明華園封箱戲,八團聯演,歷年之最,扮戲神-田都元帥。
四月:台北建城120周年活動序曲「雙城音樂會」擔任主持
六月:兩廳院為與民眾歡度端午節慶,特別邀請擅長聲光效果的明華園演出全本《白蛇傳》,並由孫翠鳳小姐領銜演出 白蛇-白素貞。
八月:赴大陸廈門參加「2004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演出《蓬萊大仙》。
九月:為徒弟跨刀客串,並與京劇天王朱陸豪同台演出「一心歌仔劇團」的新戲《蕃薯頂的鐵支路-烽火英雄劉銘傳》。
十月:第六屆台北藝術界,擔任開幕式主持人、受邀參與藝術節系列活動——【沏老茶.聽名家講座】 演講《回首來路時-孫翠鳳的戲劇人生》、擔任《劉銘傳台北大遊行》踩街活動主持人、與春禾劇團合作演出新劇《台北上午零時》
十二月:國家戲劇院演出明華園年度新戲《韓湘子》、加入華納唱片,發行首張同名專輯《新歌加精選CD+DVD超值精裝版》為飛碟電台分別錄制rap版及傳統歌仔戲版台呼,深獲好評。
2005
一月:聲援響應南亞賑災,義賣文化禮盒。
二月:示範搭乘捷運電扶梯,並擔任終身志工。新春不打烊,年初三、初四於台中中山堂巡迴演出《韓湘
子》。擔任台北燈節代言人,並演出明華園新編戲碼-花燈六百年。
三月:演出台視八點檔-《海誓山盟,飾企業家女強人葉明珠一角。
四月:獲泰國文化局邀請,前往泰國為泰皇及皇後獻藝演出《雪狐情》。
台視四十三周年台慶,獲網友票選第一名,獻唱RAP版歌仔戲及《勇敢的查某子》。
五月:擔任[第一屆國際素食及有機產品博覽會]推廣大使。
六月:端午節佳節,白蛇凌空而降,近六萬人湧入台中市國家音樂廳預定地觀賞,飛進金氏記錄。
七月:2005年明華園亞洲城市巡演,首站雨台中中山堂演出《劍神呂洞賓》,成績不斐。
八月:明華園七夕深情上演《韓湘子》,冷檔時段卻熱門演出。
九月:明華園應台南科學園區總管理處之邀,於《戲說南科點亮中秋》聯歡晚會中,演出招牌大戲《濟公活佛》。
十月:重回闊別十五年的北京,明華園於27、28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劍神呂洞賓》,為首屆《海峽兩岸文化節暨京台文化周》之活動壓軸演出。
十二月:國家戲劇院演出明華園年度新戲《王子復仇記》。
榮獲由台北市政府、中天電視、中國時報聯合主辦《愛上百分百台北十大票選活動最有台北味道的知名女性》網路票選第一名。
「2005年歌仔戲藝術節-風情萬種」活動,12月24日 「聖誕觀光列車」首航,擔任總列車長。
公視八點檔新戲《祖師爺的女兒》開鏡。
「2005年宜蘭傳藝中心歌仔戲跨年晚會 」擔任壓軸嘉賓,陪民眾歡喜倒數過新年。
2006
一月:獲邀擔任2006年台北燈節代言人。
「王子復仇記」新春巡演。
二月:「東森新聞報」舉辦網路票選,網友友心中最佳10大藝術情人,勇奪「最佳藝術術情人」寶座。
三月:府城舉辦「歌仔戲體驗營」及「明華園時光廊-七十七周年慶回顧及文物展」吸引大批人潮。 四月:遠赴非洲馬拉威,深入當地關懷部落及學校,為艾滋病孤兒代言。帶領明華園前往南非「行佛」義演。
五月:明華園端午戲藝,白娘娘發威「水漫沖武營」,五萬人次湧入,製造驚人記錄。
八月:公視「祖師爺的女兒」松山煙廠搭台,韓國公視LBS跨海專訪。
封箱十五年,「真命天子」再度登台。
九月:公共電視與明華園首度攜手合作的文學精緻大戲「祖師爺的女兒」11日上檔。
十一月:明華園年度大戲「何仙姑」於國家戲劇院正式登場,孫翠鳳變男變女連趕六角,票房長紅。
2007
三月:適逢兩廳院20周年,再度上演明華園首都登上國家劇院大作「蓬萊大仙」,意義甚大。
五月:獲選為技職畢業生典範。
「第三屆台北國際素食暨有機產品博覽會」代言人。
六月:明華園於永和運動公園為端午再獻「白蛇傳」,耗資1500萬,吸引超過10萬人前來台北縣觀賞。
七月:為《海之傳說~媽祖》的媽祖一角配音。
遠東愛買公益代言,為清寒學童募集新文具。
於台北城市舞台重新演出2001年二月舊作「乘願再來」。
十年後,再度代言遠傳電信廣告「遠傳哈拉頭家290/590」。
十月:獲得「台北傑出市民」殊榮。
十一月:明華園於大陸上海、南昌、深圳、杭州四城市演出「劍神呂洞賓」,不僅台商熱情捧場,大陸各省份戲迷亦到場支持,上座率約九成。
2008
一月:明華園大陸南昌演出「蓬萊大仙」。
四月:2008新版「何仙姑」於國家戲劇院正式登場,劇情更流暢。
五月:與女兒陳昭賢客串公視戲劇《新芽》拍攝。
受邀參加第12屆統統副總統就職國宴。
六月:桃源縣2008端午藝術饗宴系列活動-推出新版「超炫白蛇傳」演出。
七月:「聽障奧運」手語廣告。
「超炫白蛇傳」苗栗再度上演。
八月:大安森林公園《莽原佛種.感恩之旅》慈善義演,與非洲阿彌佗佛中心布蘭岱分院35名院童共同獻聲演出。
九月:明華園世界巡演於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演出「蓬萊大仙」,並為此次演出大手筆製作全新戲服,重新編寫劇本及調整唱腔,獲得新加坡觀眾的熱烈回響。
因應台北縣河堤文化節,明華園推出全新大戲「雲夢山 金蘭情」。
十一月:新版「何仙姑」於鳳山衛武營,台南文化中心巡迴演出。
2009
一月:出任國策顧問。
二月:為慶祝明華園創團團80周年,推出2009全新大戲-「貓神」,劇情懸疑詭異,預計進行一連串全省巡迴演出,首場演出在台中。
三月:明華園受彰化縣政府之邀彰化縣內巡迴演出八場。
明華園2009全新大戲-「貓神」,新竹巡演。
四月:遠傳節費盒廣告。
五月:明華園2009全新大戲-「貓神」及基隆巡演。
於八大新戲《青春歌仔》客串演出出。
公益代言,走出憂鬱症
六月:明華園2009全新大戲-「貓神」,台南及高雄巡演。
八月:台北聽障奧運藝術月,開幕活動,於兩廳院廣場上演明華園國際版《超炫白蛇傳》
台北聽障奧運藝術月,參加閉幕演出,舉杯慶演出
台灣六縣市八八水災,明華園賑災義演
十月: 獲邀參加第二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博覽交易會,演出明華園大戲—國際版《蓬萊大仙》,此次為明華園總團第一次在大陸以「戶外廣場藝術」的形式演出。
以屏東媳婦身份,到立法院推銷屏東豬腳。
十一月:跨刀演出陳玉慧與兩廳院製作的舞台劇,《海神家族》,與女兒陳昭婷有吻戲。
擔任疫苗大使。
2010
一月:明華園於蘇州演出國際版《蓬萊大仙》。
二月:代言仁濟院串愛行動。
五月:孫翠鳳參加《鑒真大和尚》首映。
明華園受邀參加台北市仁濟院院慶活動,演出《包公審判官》。
六月:明華園於上海,為上海世博會暨台北文化周演出《超炫白蛇傳》。
七月: 陳勝福與孫翠鳳參加明華園辰字團《文柱》婚宴。
明華園於嘉義中正大學,演出《濟公活佛之雪狐情》。
八月:新竹縣傳統藝術文化季,明華園演出《超炫白蛇傳》。
明華園2010年年度製作新戲《曹國舅》。
九月:明華園於江蘇鎮江演出《超炫白蛇傳》,白娘娘回娘家。
十月:明華園歐洲巡演六個國家,德國柏林上演《濟公活佛之雪狐情》,現場爆滿,獲得熱烈贊嘆。
十二月:非洲干兒子來台,孫翠鳳親授歌仔戲。
2011
二月:「新建大雄寶殿能柱定位」暨「萬家生佛,十方築願」,明華園當家小生孫翠鳳領銜主演《獅子王》。
受邀參加台中市政府文化局舉辦的「2011台中市傳統藝術節」,明華園演出《賣藝王家》,並加演《護國將軍》。
三月:台灣國際藝術節,明華園於國家戲劇院上演年度新作《蓬萊仙島》。
代言台灣聲寶SAMPO冷氣空調。
參加大愛馳援---祈願捐款,孫翠鳳擔當電話接線員。
四月:台北國家花卉博覽會,百變小聲孫翠鳳扮回女兒身,飾演牡丹花神,展現溫柔面,與兩個女兒同台演出。
與行政院長吳敦義演出用葯安全精彩橋段,並錄制用葯安全宣傳廣告。
七月:彰化戲劇季,明華園總團受邀演出16場。
八月:錄制《華視新聞雜志——有故事的人》——孫翠鳳。
九月:慶中秋,明華園於彰化縣上演《超炫白蛇傳》,創60萬人觀賞記錄。
參加台塑藝術饗宴。
十月:赴日,參加台日文化交流暨講座。
十一月:錄制交通部舉辦的公益廣告,宣導乘車安全。
十二月:明華園最新作《火鳳凰》於新竹縣首度上演。
2012
五月:參加520總統就職國宴。
七月:明華園於嘉義縣,上演八仙傳奇系列《劍神呂洞賓》。
八月:請辭國策顧問一職。
九月:明華園八仙傳奇系列《曹國舅》巡演,首站嘉義縣。
十月:2013台東藝術節,明華園演出《曹國舅》。
十一月:明華園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之旅,孫翠鳳於廈門大學,集美大學演講,並首登廈門藝術劇院,上演明華園好戲《濟公活佛之雪狐情》。
明華園泰國巡迴文化表演,孫翠鳳任主講師。
十二月:錄制大愛電視台《菩提禪心》,首度展現孫翠鳳的光頭形象。
為加強台灣,印尼的文化交流,明華園演出歌仔戲《鴛鴦槍》以及《護國將軍》,孫翠鳳台上教學。
2013
一月:明華園劇場巡演八仙傳奇系列《蓬萊仙島——漢鍾離》。
擔任明華園旗下「風神寶寶兒童歌仔戲團」的藝術總監及製作人,飾演牛魔王。
參加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組織的公益活動——清寒家庭送年菜。
二月:2013苗栗戲曲藝術節開幕,明華園演出三十周年的好戲《濟公活佛之雪狐情》。
演出《薛丁山傳奇》。
三月:明華園於高雄市上演《雪狐情》以及《逐鹿天下》。
四月:由孫翠鳳藝文工作室歷時半年製作的《菩提禪心》系列電視歌仔戲,總共5個單元,由明華園精英參加演出,在大愛電視台熱播。
主講《靜思書軒.心靈講座》,法入戲,禪入心。
明華園於高雄市演出《鴨母王》。
明華園為內湖媽祖暖壽獻藝,於台北市內湖公園戶外演出國際代表作品《蓬萊大仙》。
五月:2013台東藝術節,明華園總團演出《貓神》。
2013慶祝國定佛誕節系列活動,明華園於高雄佛光山演出《乘願再來》。
六月:台北林安泰古厝——吟詩饗宴
台北國家戲劇院,明華園總團演出2013年全新喜劇大作《幺嘍正傳》 。
七月:與台南市文化中心,明華園總團演出《幺嘍正傳》
2013年台塑關懷活動--下鄉巡禮 校園紮根活動。
2014年大愛菩提禪心歌仔戲「億萬里」單元是孫翠鳳藝文工作室至今唯一的清裝大戲 。
2015年演出的《濟公活佛之雪狐情》亮相中山大學 。9月孫翠鳳主演青春愛情劇《流星》 。12月擔綱主演的台灣明華園戲劇總團歌仔戲《貓神》在廈門閩南大戲院開演 。

㈧ 台灣禮儀 風俗

台灣生活習俗
--------------------------------------------------------------------------------

按台灣「文化資產保護法」定義,民俗是指與居民生活有關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節、娛樂及其他風俗習慣。台灣生活習俗與祖國大陸特別是南方地區基本一致,而且保留著更多的閩粵古風。台灣民間的傳統節慶和大陸大同小異。最重要的節日依次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送灶、除夕等。過節形式也和大陸相仿,如春節有走親訪友的拜年習俗,元宵節吃元宵、賽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其中,台灣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觀為台南鹽水鎮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龜」等。

台南鹽水鎮在元宵節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數萬只沖天炮製作而成的鞭炮,每一個沖天炮的炮芯連結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火花四射,聲光齊作,震耳欲聾,蔚為壯觀。「蜂炮」已經成為台灣一個旅遊景點節目。

放天燈是在紙糊的燈狀球體下部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狀像一頂孔明帽,而又稱「孔明燈」。相傳在台灣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早期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互報平安的訊號,現在已成為一種娛樂與祈福的活動。

澎湖元霄節的「乞龜」習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節一到,澎湖大小廟宇的供桌上,擺放各種各樣的「龜」,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龜」;有用線面製成的含有「長壽」之意的「面線龜」;有以麵粉與雞蛋等原料製成的「雞蛋糕龜」;有用黃金打制而成的「金龜」等。民眾紛紛前來祭拜,「乞龜」,即通過祈壽獲得神靈的默許後,「乞龜」人向廟方執事報賬,插香,索得所乞之「龜」,以求得神靈的保佑與恩賜。

台灣的婚喪習俗,與大陸也有類似之處,在今天台灣特別是農村仍保持著許多傳統的習俗。同姓不結婚在台灣依舊流行,而且「周、蘇、蓮」、「陳、胡、姚」、「徐、佘、塗」等各三姓,以及「蕭、葉」、「許、柯」等各兩姓,被認為屬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禮儀式雖有改變,方式逐漸多樣化,但仍較重視中國傳統的婚禮。民間喪葬習俗較為繁瑣,充滿迷信,從臨終、發喪、入殮、居喪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傳統的做法。至今,台灣民間仍流行土葬,選擇墓地重風水。台灣民間還有「撿骨」之俗,即俗稱「撿風水」,也稱「二次葬」,即在第一次喪葬時比較簡單,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後再擇吉日開墓,撿拾遺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灣西南沿海,「撿骨」屬於一種專門行業。因此在台灣有所謂「九葬九遷,十葬萬年」的俗語,即改葬次數愈多愈好。不過如今,台灣的喜慶婚喪較流行現代的「花車艷舞」。

台灣還有不少本地特有的節慶活動。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師」(主廟在台北萬華清水岩,這一天台灣有盛大隆重的慶典儀式,以前會連續上演20天的大戲),3月23日前後是規模盛大的「媽祖祭」,7月整月的「盂蘭會期」(各地輪流做普渡)。

還有一些:
台灣文化盛會

初到台灣的你,一定會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驚艷不已,因為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同時,在台灣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跡。

--------------------------------------------------------------------------------

台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中心,除了故宮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國歷代文物之外,也可以從以下各個面向窺探: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富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如:板橋林家花園),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區,分為:賽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目前正面臨同化與文化保存的問題。其中,台灣外島蘭嶼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絕,是最晚與漢人接觸的一支,進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
你可以在台灣的許多角落,看到過去殖民時代的影子。淡水的紅毛城,是荷蘭人與葡萄牙人佔領台灣的遺址;台北人聲鼎沸的迪化街、桃園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見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巴洛克建築,現在台北的許多日據時代的重要建築,例如:台北西區的總統府、行政院、舊台大醫院…等,都加了夜間照明以展現其古典婉約,成了點綴台北夜空的裝飾,讓台灣少了歷史悲情,多了份藝術人文的浪漫風情。
這就是台灣,一場文化饗宴。浪漫、傳奇、庄嚴、趣味……你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㈨ 我國四大民間傳說

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故事:《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熱點內容
多肉盆栽組合設計圖片 發布:2025-05-25 13:31:57 瀏覽:695
荷花長藕么 發布:2025-05-25 13:30:35 瀏覽:812
課文荷花主題 發布:2025-05-25 13:22:39 瀏覽:620
文人果樹盆栽 發布:2025-05-25 13:21:57 瀏覽:137
七夕與攝影 發布:2025-05-25 13:16:51 瀏覽:550
馬蘭花的傳兌 發布:2025-05-25 13:15:11 瀏覽:771
有葯用盆景 發布:2025-05-25 13:14:32 瀏覽:427
落地婦花卉 發布:2025-05-25 13:13:39 瀏覽:74
海南梅花鹿 發布:2025-05-25 12:58:06 瀏覽:19
長得像西蘭花的樹 發布:2025-05-25 12:58:06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