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比
西風玉露一相逢—七夕與情人節
有人說警惕西方文化沖擊中國文化,舉了情人節和七夕的例子。沖擊不假,但就事論事地說,這個例子欠妥。
七夕由來已久,有文獻可考至南北朝。其中雖然含著個愛情故事,但縱觀荊楚歲時記,東京夢華錄,帝京景物記,燕京歲時記等風俗志記載,七夕活動中並無情侶表達愛意這一項。兩千多年的儒教熏陶早就淹沒了詩經中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的風情。歷朝歷代雖然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基本活動一致:婦女禮拜雙星以乞巧,以水底針影蜘蛛成網等種種徵兆驗巧。如今,針織縫紉早不再是衡量女子才能的主要標准之一,這些活動自然少為人知。何況,情人節八九十年代才進入中國,而七夕早在六七十年代已無人問津了。
節日是各民族特定文化傳統的集中表現,其盛衰總有內外今古多種社會原因。以我的管見,中國傳統節日的式微內因為主,外因為助。正如探春說的,一大家子從外面一時是殺不盡的,必得自己從裡面先亂起來。
中國傳統節日活動中至少半數以上帶有祭祀祈禱求福辟邪色彩。臘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橋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觀音誕,三月清明掃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葯飲雄黃酒除病消災,六月謝灶曝經,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婦女拜月,重陽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燒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建國後大部分中國人成了無神論者,統斥之為封建迷信活動加以擯棄,更不用說破四舊的風刀霜劍。文革結束後大家一方面忙經濟建設,沒時間重拾眾多傳統節日的風致;另一方面,年紀大些的人對運動心有餘悸,最好不亂說亂動,生長於六七十年代的人對其無從知曉,也無從過起。如果我不曾有機會在華盛頓大學中文圖書館親近許多故紙堆,對這些也無從得知。相信我的同齡人也不比我幸運多少。而現如今自信忙碌的二十一世紀新人類當然更難接受欣賞繼承這些他們眼中可笑的糟粕。於是傳統節日和節日傳統在大眾文化中漸行漸遠,只剩得些個稀微的背影。
中國文化斷層即成現實,八九十年代後漸漸湧入的西方文化乘機填補便不可避免。這一填之後要回頭重拾失落的文化斷片則難上加難。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面對的挑戰。
洋節本身沒有什麼是非,是非始於國人如何接受。聖誕節原本是宗教節日,但時至今日,其宗教意義已經淡到幾乎看不見,成了一個世俗的熱鬧日子。我覺得中國人過聖誕節沒什麼可怕的。舉個相反的例子,在美國,尤其是種族繁多的大都會,許多美國人都知道中國的春節,有空的話也會到唐人街熱鬧一番,看看舞獅子耍龍燈,吃兩根春卷來一碗元宵,覺得新鮮好玩。如此而已。中國人過聖誕節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何況聖誕老人的傳說還能教孩子聽話,很有些積極意義,何樂不為?
洋節很多。在美國重要的節日一月有馬丁路德金誕辰,二月有Ash Wendesday, 情人節,華盛頓誕辰,三月 St. Patrick』s Day, 逾越節,四月份愚人節,復活節,五月母親節,Memorial Day, 六月父親節,七月四日獨立日,九月勞動節,十月哥倫比亞日,萬聖節,十一月感恩節,十二月聖誕節。中國人並沒有全部照搬。沒聽說國內慶祝華盛頓誕辰或在七月四日放鞭炮。中國人過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因為人皆有情,人皆有父母,樂得借用一個統一的日子表情達意。過聖誕是因為它熱鬧有趣,能給柴米油鹽的生活添些新奇色彩,也沒什麼不好。說到洋節,其實元旦就是個洋節,不過它已在中國深入人心多年,大家甚至已經忘記了它的本來面目。當年中國採用羅馬公歷時有人擔懮春節會被元旦取代,但時至今日,說起過年,大家還是想著春節。
回到情人節和七夕的問題上來,我看情人節非但沒有沖擊七夕,反倒助了七夕一臂之力,使之以中國情人節的身份復活。於是情侶們在這一天也送玫瑰,也在柳梢頭細辨牛郎織女。這樣的東西結合我看沒什麼不好。在如今的時代,要小姐女士們以巧果堆盤,陳香蠟於庭,跪拜雙星似乎不太可能,要她們以杯盛鴛鴦水,以小針投之,視影所似而驗智魯似乎也不現實。那就送玫瑰吧,能以別樣的形式點起我們文化後花園中一盞古老的銅燈總勝過忘卻,更遠勝過把它當成封建大毒草割除。
國門已開,對於西方文化採取強硬的抗拒態度既不可能,也無益處,不如用大禹治水的方法採取疏導政策,改造利用,比如在聖誕老人的禮物領取條件中加上尊敬老人這樣很有中國特色的說法。另一方面,改造傳統節日以適時需也不錯,比如定九月初九為敬老節。當然,這是上面的事,我們做老百姓的不好插嘴。作為一介平民,我對本民族的往昔很有些留戀,卻也沒什麼力挽狂瀾的宏願。只老老實實看些書,寫幾個字,和朋友分享些古老的掌故,如此而已。
七 夕 與 情 人 節
中國人節慶多,相戀的人更不嫌節日多,除了七夕,還有西洋情人節,一年終可過兩個情人節呢!
農歷七月七日,俗稱「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想會的日子,天上的情人一年一度銀河會,地上的情人也甜蜜蜜去約會。這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不但具有纏綿悱惻的情調,而且充滿羅曼蒂克的韻味。因這個緣故,七夕有稱兒女節、乞巧節、情人節。中國人個性較含蓄,心中情意是婉婉流出,借著節日,互訴衷情。
二月十四日是西洋情人節,這個源起於公元三世紀的羅馬基督徒殉教者聖.華倫泰的故事,是個沒有結局的愛情,後人為了紀念華倫泰與他情人的戀情,而有了羅曼蒂克得節日。這一天情人們彼此借著寫信及送卡片、糖、花或其他各種禮物,互傳愛意,然愛意長長久久。
西洋情人節另有更寬廣的意義,那就是只要是你所愛的人--父親、母親、親戚、同事、朋友,在這一天都可以送禮物給他們,以表達心中的情意。
當然,情人節的高潮還是歸屬於兩情相悅的男女。當兩人獨處,點上蠟燭,品嘗「干貝色拉」,喝著「酥餅濃湯」,挑起「串肉義大利面」,吃塊「雙色蛋糕」,更能增加情人節的氣氛,日久天長多了一層回憶。
⑵ 古代的元宵節,比七夕更近似於情人節,為何這樣說
古代的元宵節,比七夕更近似於情人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元宵節這一天女子是可以出門遊玩的,而男子則可以物色自己心儀的女子,並且在元宵節這天可以猜燈謎、賞花燈、游燈河,到處都是燈火通明的樣子,特別的浪漫,所以才說元宵節比七夕更似於情人節,現在提起情人節,我們想到的應該都是七夕,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所以把這天稱之為七夕節是因為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他們的故事非常的感人,以至於被後世一直所傳頌。
和七夕這天相比,元宵節確實更像是情人節,在古代七夕可是沒有這些活動的,這也可能是因為七夕在古代人心裡遠沒有元宵節重要。
⑶ 七夕節和情人節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通俗的說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情人節是西方國家的節日。
七夕節是世界版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權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七夕節發源於中國。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
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⑷ 七夕節和哪個節氣相近
七夕2020年8月25號(農歷七月七)距離處暑2020年8月22號(農歷七月初四)較近
⑸ 情人節與七夕的對比
情人節與七夕主來要有,來源和文源化的區別、人物參與不同、心理差異的區別,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文化體現。
1、來源和文化的區別。七夕是講述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體現崇尚自然的文化。西方情人節體現了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想。
2、人物參與不同。七夕是主要是未婚女子的節日,而西方的情人節是情侶的節日,男性向女性贈送鮮花、巧克力等。
3、心理差異的區別。西方情人節的瓦倫丁殉難傳說被稱為有情人終成眷屬,而七夕是一個天各一方的愛情故事。
除了以上七夕和西方情人節的區別對比之外,西方情人節主要表現的是坦率、熱情,直白,而中國的七夕節講究禮節,含蓄,溫和。
⑹ 為什麼七夕節比情人節火
在中國,七夕才是正宗的情人節
⑺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成書於宋代《夢粱錄》里專門有一條介紹「七夕」的內容▼
「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於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賞節序,又於廣庭中設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於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銀小盒兒盛之,次早觀其網絲圓正,名曰"得巧"。內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名"摩羅",孩兒悉以土木雕,更以造彩裝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又於數日前,以紅雞、果食、時新果品互相饋送。禁中意思蜜煎局亦以"鵲橋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進入。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摩羅"之狀。此東都流傳,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記也。
從中可以看出七夕節的主角是兒童與女子。兒童自不必說,很難有什麼節日他們不出來鬧騰的。而女性則是望月、乞巧。所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
可見宋代七夕節頗為盛大,「不論貧富,皆著新衣」顯示了對這一節慶的重視程度。並且會售賣「磨喝樂」,這種東西大約可以想成公仔玩偶之類,頗有點今天日本女兒那種人偶的意思。
⑻ 中國七夕和外國情人節有什麼區別
中國七夕和外國情人節區別
1、時間不同:西方情人節2月14日,中國七夕是農歷版7月初七。
2、表達方式不同:西方權的「情人節」坦率、熱情、赤裸裸,有情人的節日,真真切切「Iloveyou」;中國「七夕節」,七月初七,表示兩情相悅,內涵不露骨,使用了古人慣用的隱喻表達方式。
3、饋贈物品不同:西方情人節注重贈送情物,每到「情人節」,玫瑰花、巧克力、蛋糕、衣物、貴重首飾等,成為情人們相互贈與的「情物」。注意,這里的「情物」是指有價之物,表明情是有價的。中國的「七夕節」,傳統的情人贈送禮物是表達情意的信物,是一絲一帕、一扇一畫,講究的自己親手縫制、綉描、撰寫、製作。
4、寓意不同。西方情人節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現的是火熱的情慾,自然的流露,是自然情感和慾望的流露和表達。中國「七夕節」,反映的是別離後相聚和初開情竇人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憐,屬於屬精神層面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