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王坦七夕看戲

王坦七夕看戲

發布時間: 2021-03-02 14:38:36

① 西安有個關於七夕的傳說的地方,在那裡,叫什麼

在西安的長安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傳說,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珍貴的現實文化元素。位於該市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昆明湖遺址、牛郎織女石雕和石爺廟、石婆廟代表著西安七夕傳統古遠廣闊的歷史文化空間,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與傳承,七夕節的興起與發展,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軌跡。今天的斗門鎮一帶,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七夕民俗活動。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廟會,有完好活躍的織女信仰和牛郎織女傳說。七夕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春節等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長安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名錄。
1.西安七夕節的歷史文化空間。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操練水軍征討西南諸國,在都城長安西南西周靈池的基礎上開鑿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還妥善解決了長安城的供水問題,使之成為一個充滿靈氣的城市。漢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樂登樓賞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與漢昆明池完全相同。
漢武帝在開鑿昆明池時,模仿牛女二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在昆明池的兩側,各立一座牽牛、織女石雕,象徵天上的星辰來到人間,從此,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一次有了具體的形象。織女石雕現在長安區斗門棉絨加工廠內,牽牛石雕現在斗門南灃村和常家莊交界處,相隔約1.5公里,1956年被列為陝西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牽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身體呈跪狀,上身微微向左扭轉,大眼闊鼻,表情朴實憨厚;織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轉,濃眉大眼,表情憂郁,作籠袖罷織的姿勢。他們相互遙望,卻無法相會,默默地訴說著相思之苦,正像《古詩十九首》中描繪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漢河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雕,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傳為兩位神人,尊為「石爺」、「石婆」,公元798年修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長安志》中寫道:「唐貞元十四年置石父廟」,其「石婆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據文獻所知,這是我國最早的祭祀牛郎織女的廟宇。
古代長安城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為七夕節的興起、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文化空間。《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七夕活動的記載。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於鼎盛,形成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視七夕,在宮中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每至七夕在此歡樂達旦,引得民間爭相仿效,更加風靡普及。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就是對當時長安七夕盛況的真實寫照。
2.西安七夕節的現實文化空間。石爺廟、石婆廟從古到今,歷經滄桑,幾經毀損和重建。據當地老人講,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約在清朝的時候,被一場洪水沖出半個身子,這場洪水才得以退卻,人們認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為石婆卷了一個洞。民國初年蓋了三間大殿,「文革」期間被拆毀。80年代當地百姓自發重建石婆廟,前後兩個大殿,佔地10餘畝。
石婆廟現在每年有兩次大的廟會活動,一是農歷正月十七前後,當地傳說是牛郎織女結婚的日子;二是在農歷七月七前後,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石婆廟會活動一般持續三至五天。香客以陝西關中居多,遠至甘肅、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時每日多達數萬人,敲鑼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熱鬧,和春節相比毫不遜色。相比之下,石爺廟香火卻顯得比較冷清,雖然歷史上也曾輝煌過,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在一間十分簡陋的小廟內。
廟會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財富、求長壽、求病癒、求增福等。他們認為石婆能和觀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解脫煩惱和痛苦,有求必應。石婆會看病,是遠近聞名的,據說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應部位摸一下,病就會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則向石婆燒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滿,祈求心靈手巧。
廟里用樹干搭了一座簡易橋,名叫鵲橋。說是過了這座橋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滿,青年男女爭先恐後搶著過橋。廟的旁邊臨時搭一個簡易戲樓,台下擠滿了看戲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傳統劇,從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氣氛非常熱鬧。
夜幕降臨,廟里廟外到處都是守夜的人。傳說在這里睡覺能夠托夢石婆的神靈感應,消災祛病,得到幫助。還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聽遠道來的居士唱經歌,有些人也跟著唱,通宵達旦。經的種類繁多,內容大都是勸善的。
除上述活動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給牛郎和織女睡覺的石炕,供獻被褥,上香磕頭,祈盼他們今夜在此重溫洞房蜜月。廟里有一塊大石頭,有三米見方,石面上有條像水沖的小渠。傳說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沖了二條小渠,織女很生氣,打了牛郎一個耳巴,一腳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廟四里遠的斗門,兩個人從此分離。因此,兩個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對視。
石婆廟規模雖小,卻有濃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積淀,在歷經了兩千年風雨的洗禮後,長安石婆廟濃縮了七夕傳統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許多原生態的文化特徵。據史書記載,向牛郎織女兩星祈富、祈壽、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
慈悲濟世,勸人向善,是石婆廟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節文化空間的構想。西安七夕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應引起重視。西安斗門之所以至今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傳統的七夕文化習俗,就是因為有昆明池、牛郎織女石刻和石爺廟、石婆廟這樣好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保護文化空間就是保護民俗文化賴以傳承的載體。因此,有關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遺址上,建設七夕文化主題公園,為保護和弘揚西安七夕傳統習俗提供一個新的載體和文化空間,探索一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西安斗門既有牽牛、織女石雕和石爺、石婆廟真實的載體,又有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和根深蒂固的群眾基礎。在這樣有深厚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園,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廟及其周邊獨特的文化資源,使人們對西安對門七夕民俗活動有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民族的、傳統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織女歷史文化是中國、全世界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有條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② 《看戲》的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寫了「我」在劇院觀看由梅蘭芳同志創作的戲劇。表現了「我」對戲劇的熱愛以及對梅蘭芳同志的深深敬意。

作品原文:
《看戲》舞台上的幕布分開了,音樂奏起來了,演員們踩著音樂的拍子,以莊重而有節奏的步法走到腳燈前面來了。燈光射在他們五顏六色的絲綉和頭飾上,激起一片金碧輝煌的彩霞。這個迷濛的海上頓時出現了一座蜃樓。那裡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歡,也有離合;有忠誠,也有奸讒;有決心,也有疑懼;有大公的犧牲精神,也有自私的個人打算。但主導這一切的卻是一片忠心耿耿、為國為民的熱情。這種熱情集中地、具體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現了出來。
當這個女主角以輕盈而矯健的步子走出場來的時候,這個平靜的海面陡然膨脹起來了,它上面捲起了一陣暴風雨,觀眾像觸了電似的對這位女英雄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她開始唱了。她圓潤的歌喉在夜空中顫動,聽起來似乎遼遠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鏗鏘。歌詞像珠子似的從她的一笑一顰中,從她的優雅的「水袖」中,從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滾下來,滴在地上,濺到空中,落進每一個人的心裡,引起一片深遠的迴音。這迴音聽不見,但是它卻淹沒了剛才湧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聲。
觀眾像著了魔一樣,忽然變得鴉雀無聲。
他們看得入了神。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隨著劇情的發展,女主角的歌舞漸漸進入高潮。觀眾的情感也漸漸進入高潮。潮在漲。沒有誰能控制住它。這個一度平靜下來的人海又忽然膨脹起來。戲就在這時候要到達頂點。我們的女主角也就在這時候像一朵盛開的鮮花,觀眾想要把這朵鮮花捧在手裡,不讓它消逝。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從座位上起來,真像潮水一樣,涌到我們這位藝術家的面前。觀眾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經失去了界限,整個的劇場就是一個龐大的舞台。
我們的這位藝術家是誰呢?他就是梅蘭芳同志。

作者簡介:
葉君健,湖北黃安(今湖北紅安)人。民盟成員。193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1938年在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政治部第三廳從事國際宣傳工作,同年參加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香港主編英文刊物《中國作家》,任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教師,1944年應聘赴英任中國抗戰情況宣講員,劍橋大學英王學院歐洲文學研究員,1949年歸國,歷任輔仁大學教授,文化部外聯局編譯處處長,《中國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主任。中國民盟中央委員,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

③ 關於看戲的詩詞

千斤話白四兩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寧輸後台不輸前台,只許藝高不許膽大。
南昆回(崑山腔答)、北弋(弋陽腔)、東柳(柳子腔)、西梆(梆子腔)。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南麒北馬關外唐
不瘋魔不成活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
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同行知道,三日不練觀眾知道。
功夫練到家,上台不怯場。
救場如救火。
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台上一聲啼,台下千人淚;台上一聲笑,台下萬人歡。
有板有眼叫戲,沒板沒眼叫屁。
藝不離手曲不離口。
一清二混三不見(無根底對付的結果是:第一次尚可,第二次模糊,第三次忘沒了)。
飽打(吹)餓唱。
日月燈,雲霞帳,風雷鼓板,天地間一場大戲;
湯武凈,文武生,桓文醜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
無祖不立,無師不傳。
名師出高徒。

④ 七夕節有什麼民俗活動

穿針乞巧
喜蛛應巧
投針驗巧
種生求子
供奉「磨喝樂」
拜織女
拜魁星
曬書·曬衣版
賀牛生日
吃巧果權

【各地異俗】

廣東——七娘會
台灣——拜「床母」
江蘇——七夕香橋會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膠東——拜七姐神
中國西南——染指甲
廣州——迎仙
陝西——結扎巧姑
廣西——七夕儲水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具體請看:http://ke..com/view/8489.htm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8489.htm

熱點內容
七夕至晚安 發布:2024-04-29 21:40:06 瀏覽:733
手機在線大片 發布:2024-04-29 21:35:37 瀏覽:150
情人節我打算 發布:2024-04-29 21:32:22 瀏覽:253
南陽鮮花預定 發布:2024-04-29 21:19:01 瀏覽:737
失去的眼角膜電影 發布:2024-04-29 21:17:50 瀏覽:350
愛情電影院最新上映電影 發布:2024-04-29 21:13:29 瀏覽:492
荷花描述鮮花的開放 發布:2024-04-29 21:06:31 瀏覽:922
鬱金香泡沫後的西班牙 發布:2024-04-29 20:49:51 瀏覽:204
花卉圖片黑白 發布:2024-04-29 20:25:59 瀏覽:567
韓國四級電影 發布:2024-04-29 20:19:46 瀏覽: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