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和牛郎
『壹』 關於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貳』 七夕節晚上織女星和牛郎星會不會粘在一起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神話·夏夜在室外乘涼的時候,可以看到頭頂上方有一顆明亮的星星,旁邊還有四顆小星,好像織布的梭子,那就是織女星。隔著銀河,在東南方有一顆亮星,兩旁各有一顆小星,那就是牛郎星,與織女星隔河相望。
神話畢竟是神話,牛郎與織女要在一夜之間相會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都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恆星,它們都比太陽還要巨大,只因為它們離我們十分遙遠。在天文學上,測量恆星之間的距離,大多用「光年」來計算。光年就是每秒鍾走30萬千米的太陽光在1年裡所走的距離。牛郎星離我們有16光年,織女星離我們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點。
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也很遠,有16.4光年,與牛郎星同地球的距離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會。即使改成每秒飛行11千米的宇宙飛船,也要45萬年才能飛到織女身邊。不要說一夜之間相會,即使打個電話,也要16.4年才能傳到對方呢!
但是·已經傳了那麼久的神話都是因為其本身的美好才讓我們那麼銘記·所以·只要記得七夕的時候會有兩顆星星在我們上方祝福著我們就好拉·
希望能夠幫到你~(*^__^*)
望採納~祝樓樓七夕快樂~
『叄』 "七夕節"是拜"七姐"的還是"牛郎和織女"
"七夕節"是拜"牛郎復和織女"。
由秦制至漢的四百年間,人們昂首遙望銀河兩岸的牛、女二星,感嘆一對愛人永遠的分離,不禁傷悲,為之舞詠。東漢後期的《古詩十九首》中就有一首唱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西晉覆滅後,原來北方的貴族逃亡江南,重新建立起新的政權,史稱南方的宋、齊、梁、陳四朝為「南朝」。南朝人殷芸曾講述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
而這一年一會之期,便定在七月初七這天。南朝已經有不少詩人開始歌頌七夕牛女之會,其中陳朝詩人江總的《七夕詩》描寫了織女七夕渡河與夫君相見之前的心理活動:「橫波翻瀉淚,束素反緘愁。此時機杼息,獨向紅妝羞。」獨居時的悲苦和團聚前的嬌羞正是古代大多數文人墨客對織女的想像。
『肆』 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什麼關系
牛郎織女是中華民族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一共是四個愛情故事,一個是《白蛇傳》,還有一個是孟姜女哭長城,還有一個《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就是第四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從牽牛星和織女星這兩個星星的名字演化而來的一個故事也是我們每一年的七夕節,就是因為有牛郎織女的傳說,才會有我們每一年的鵲橋相會七夕節。
『伍』 請問七夕節別名是什麼牛郎和織女分別是哪裡人士
七夕節別名為情人節,牛郎是南陽桑林人,根據民間傳說織女為天河之東人。
牛郎內織女(中國著容名民間故事)簡介
1、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2、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3《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織女」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來發展成為七夕節。每到過節時,古代女性會向著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與美好的姻緣。
『陸』 七夕與牛郎織女有關嗎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柒』 七夕是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在古代是什麼意思呢
七夕節在古代抄是乞巧節的意思,代表的是在這一天婦女們在這一天穿針乞巧,是婦女的節日。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捌』 關於牛郎織女和七夕的資料
傳說復之一
早先,織女和制牽牛隻是宇宙中距離較近的兩顆星宿。織女織布,牛郎放牛。天帝看到這一幕,感覺兩人都很可愛,於是,天帝下令讓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婦。誰知,成為夫婦的牛郎織女卻整天如膠似漆似的粘在一起,荒廢了勞作。
天帝知道後,大怒。於是,天帝讓烏鴉去傳旨,讓牛郎織女七天相會一次,以免耽誤勞作。誰料烏鴉卻傳錯了旨,將七天相會一次傳成了每年七夕相會一次。
傳說之二
相傳織女是天上的天女,牛郎只是凡間的普通放牛郎。織女因貪戀人間,私自下凡遊玩,並在一湖中洗澡。牛郎看到後,便愛上了織女,為了讓織女留下來,牛郎偷走了織女的衣服。織女回不了天庭,便留在凡間與牛郎結成夫婦。
後來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人將織女接回天庭。牛郎也是奮力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頭上的金釵劃出了一條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隔河相望。
天上的喜鵲被牛郎織女的愛情所感動,並且為他們搭成了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於是,天帝便下令每年的七夕牛郎和織女才能相會一次。
『玖』 七夕跟牛郎織女有什麼關系
七夕節的由來
很久以前,有一個跟著哥嫂過活的孤兒,既聰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棄他,天不亮就趕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幾年後,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給他一間破茅房、一頭老牛。從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間破茅房內。一天,牛郎趕牛走進了一片陌生的樹林,這里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牛郎見到九個仙女駕著祥雲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後脫去五彩霓裳,跳進清澈見底的河水裡,牛郎盯著一個最年輕是美麗的仙女看入了神,這時老牛突然說話了:「她是天上的織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會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著樹從,悄悄拿走了織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時,其他仙女紛紛穿起五彩霓裳,駕著祥雲而去。唯獨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織女留下了。這時,牛郎從樹後走出,請求織女做他的妻子。織女見牛郎忠厚老實,勤勞健壯,便脈脈含羞地點了點頭。 牛郎織女喜結良緣後,男耕女織,互敬互愛。兩年後,織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聞知織女下嫁人間,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帶著天兵天將捉了織女。悲痛欲絕的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蘿筐挑著兒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一劃,牛郎腳下立刻出現一條波濤洶涌的天河。 肝腸寸斷的織女和肩挑兒女的牛郎,一個在河東一個在河西,遙望對泣。哭聲感動了喜鵲,霎時無數的喜鵲飛向天河,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王母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橋上相會一次。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人們俗稱「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其實不僅僅是漢族,壯族、滿族、朝鮮族等也有過「七夕節」的習俗。不過,隨著西方「情人節」流入中土,「七夕節」逐漸又被人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然而她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卻遠不及每年陽歷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不光如此,象這樣歷史悠久且文化內涵深厚、有如此美麗傳說的節日,竟越來越不受社會重視,越來越受冷落,是世界變化得太快?還是節日不夠現代跟不上時代?牛郎織女難道真的會被中國人遺棄嗎?「七夕節」受冷落迫使我們的目光又聚焦到中國傳統節日的興衰上。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
『拾』 為什麼七夕節牛郎織女會相見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