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尼七夕
❶ 米粒的個人經歷
2011年9月4日央視三套播出的《星光大道》演唱井岡山紅色經典歌曲《紅軍阿哥你慢慢走》,米粒以超強的演唱實力和風格各異的表演,以及獨特的服裝造型驚艷全場,一舉奪得本次大
賽的周冠軍。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海豚音公主。她的服裝造型和演唱實力得到了央視著名主持人王小騫等評委的高度贊賞而一路走紅。
2011年10月24日,央視三套剛剛播出7月月賽的《星光大道》,米粒在最後一關「一錘定音」中完美演繹了歌劇中難度系數極高的《夜後詠嘆調》再一次的勁爆全場!雖然米粒沖擊月冠軍未能成功,對於這樣的結果,這個才20歲出頭的女孩靦腆地表示:「是整個劇組陪著我一起收看的《星光大道》,對於結果我當時就覺得挺好的,因為我的努力大家有看到。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相比較『無名組合』要比我親民得多,而且也很出彩,他們更適合星光這個舞台吧。」
2011年10月,米粒參加央視《星光大道》而被曾執導《還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等眾多熱播劇的導演李平發掘並邀請出演《窮孩子富孩子》重要角色—孫莉一角。 · 米粒,出生在江西撫州,高中就讀於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中學,從小就在音樂方面嶄露頭角,並多次學校各大音樂表演賽上獲得歌唱榮譽。從8歲開始米粒就接觸學習聲樂,16歲正式學習美聲。
· 2004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歌劇系,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馬秋華教授、優秀青年教師趙靜 。
· 2008年初顯華麗音色與深厚功底,被邀擔任35集電視連續劇《良心無悔》主題曲的演
唱,獲得廣大觀眾喜愛和追捧 。
· 2009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考入中國煤礦文工團。
· 2009年10月開始全面進軍主流娛樂圈。
· 2009年12月底這位由美聲出道的「天使」在踏入主流樂壇之後,推出個人的首支流行勵志歌曲《放飛理想》進行音樂市場的考驗。
·2010年米粒作為唯一一位江西籍歌手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元宵晚會,自此之後江西省各個大小媒體用了大量的篇幅報道米粒。如今在江西省章麗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手,她用自己的努力已經開始從江西往全國發展。作為江西省走入公眾視線的實力歌手,江西各界對於米粒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和支持,希望她以來的路能為家鄉帶來更多的榮譽。
·2010年10月米粒與林志穎共同榮獲國家體委廣州亞運會青年大使稱號,所演唱的歌曲《歡聚青春》成為亞運會青年營營歌。 2007年參加CCTV—3「和諧之聲」春節晚會,擔任獨唱;2008年參加毛主席誕辰115周年文藝晚會,擔任獨唱;
2008年參加同樂五洲CCTV—4元宵大型晚會,擔任獨唱;
2009年在歌劇《原野》飾演金子 ;
2009年參加「激情廣場愛國歌曲大家唱」擔任獨唱 ;
2009年參加鄉村大世界,擔任獨唱 ;
2009年參加CCTV-4中華情走進美國手拉手大型文藝晚會,擔任獨唱 ;
2009年參加安徽電視台國慶晚會演唱《一條大河》;
2009年參加山西大同煤礦慶典演出,獨唱《一杯美酒》;
2009年參加內蒙古烏海煤礦慶典演出,獨唱《我的中國》 ;
2009年參加山西潞安煤礦慶典演出,獨唱《我的中國》 ;
2009年北京音樂台(97.4)新年晚會;
2009年北京西城賓館演出,獨唱《一杯美酒》;
2010年1月,在北京保利劇院召開「米粒(原用名章麗)美聲跨界流行」新歌《放飛理想》《親愛的媽媽》新聞發布會,由柳岩,小尼主持,瞿弦和.李玉剛.郭冬臨.許飛.金玉婷等明星到場捧場,正式確定了米粒用流行「曲線救國」的音樂線路。
2010年2月參加中華演出網舉辦的晚會,演唱《放飛理想》《親愛的媽媽》
2010年2月參加央視CCTV-7《鄉村大世界》春節文藝晚會獨唱《放飛理想》
2010年2月參加澳門珠海兩地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壓軸演出,獨唱《讓我們舞起來》
2010年 2月28日參加央視元宵晚會歌組合《東西南北鬧新春》演唱《放馬山歌》
2010年3月中央電視台3頻道《新視聽—歡聲笑語大型文藝晚會》壓軸演唱《祖國,我愛你》等眾多大型晚會節目中擔任獨唱,受到觀眾的好評。
2010年3月 參加中央電視台「心連心」——湖北武漢沙洋《金色沙洋》演出,演唱活動主題曲《油菜花兒黃又黃》
2010年3月參加貴州畢節市新煤礦慶典商演,演唱《祖國我愛你》2010年4月參加2010中國(上栗)國際花炮文化節開幕式大型晚會,壓軸演唱《祖國,我愛你》
2010年5月5日參加央視3頻道《激情廣場—愛國歌曲大家唱》走進河北.唐山節目,現場錄制,演唱《我愛你中國》《長江之歌》
2010.10.米粒與林志穎共同榮獲國家體委廣州亞運會青年大使稱號,並演唱青年營營歌《歡聚青春》
2010.11.廣州亞運會青年營開營晚會,作為本屆亞運會青年大使在晚會中於各國青年一同演唱《歡聚青春》並第一次演唱新歌《兩生花》
2010.12.米粒受邀參加《昕薇》主辦「2010昕薇星光盛典」現場演唱《愛》首次秀『海豚音』
自後,米粒(原用名章麗)暫別歌壇,從新回學校學習聲樂,於2011年7月以全新姿態站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一曲維塔斯《歌劇2》帶給米粒的不僅僅是《星光大道》周冠軍和金鐵霖老師的肯定!從而奠定了米粒稱為 「海豚音公主」的實力地位。
2011.4米粒參加團里(煤礦文工團)在國家大劇院舉辦音樂會並領唱《祖國頌》
2011.8米粒在CCTV-3《天天把歌唱》節目中分別演唱《回家》《一樣的月光》《你的眼神》
2011.10米粒參加北京電視台《我的北京我的春晚》演唱《歌劇》2
2011.11 米粒參加母校《撫州一中110周年校慶》演唱《歡聚青春》《歌劇2》
2011.11米粒參加「2011年南方國際蜜桔文化節」演唱《歡聚青春》
【 2012年演出信息:】
1月7日CCTV-15,音樂頻道,與石頭一起參加《快樂琴童》,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1月9號參加《窮孩子富孩子》35集電視劇拍攝
1月15日江西撫州《浙商之夜》
2月10日江西衛視《紅星閃閃》演唱《斯卡布羅集市》為盲童募捐盲文紙
2月15日江蘇電視台《漫步同里》演唱《水鄉》
2月20日《星光大道》月賽與朱之文,劉大成合唱《不怕不怕》
3月5日山東電視台棗庄城管大隊晚會演唱《歌劇2》
3月10日遼寧電視台,星光快車(星光大道歌手訪談節目)演唱六首歌曲
3月15日與中國煤礦文工團赴國家大劇院演出《我的中國》
4月參加CCTV3《開心辭典》,演唱《夜後詠嘆調》
4月10日CCTV3《開心辭典-開心歌迷會》劉大成專題,被邀與劉大成對唱《TIME ToSAYGOODBYE》
4月15日秦皇島與劉大成合唱《幸福在港城》
5月2日參加CCTV3《天天把歌唱》,演唱《歌劇2》
5月20日CCTV3《星光大道》助演,墨客組合唱《因為愛情》
5月25日與劉大成一起參加山東電視台《timetosaygoodbye》
6月參加CCTV3《星光大道助殘晚會》演唱主題歌
6月江西電視台選秀評委
7月2參加CCTV3《星光大道》周賽擔任評委
7月5日齊齊哈爾,《星光大道明星之夜》走進齊齊哈爾
7月8日煤礦文工團歌舞團江西宜春演出2場
8月參加CCTV3《天天把歌唱》演唱《俄羅斯郊外的晚上》,等4首前蘇聯經典歌曲
8月17日《星光大道明星之夜》走進新疆
9月3參加CCTV3《七夕晚會》與大衣哥朱之文,演唱《敖包相會》
【2013年演出信息】
1月5日北京《頤壽軒敬老院慰問—新春祝福》獻唱《一杯美酒》
2月9日CCTV7除夕夜6:00《鄉村大世界》--《億萬農民的笑聲》與旭日陽剛,好聲音妞妞合唱《姐妹兄弟》
2月11日正月初2,CCTV3《過年七天樂-雲南篇》,演唱《歌劇2》《過河》
2月18日正月初7,CCTV3《回聲嘹亮》
5月2日,CCTV3《五一七天樂》 米粒因參加《星光大道》被中國十大導演之一,曾拍攝新老《還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等熱播電視劇的著名導演,李平相中,親邀本色出演28集情感大劇《窮孩子富孩子》中的主要角色,孫莉一角。
並在發布會現場演唱了《歌劇2》《夜後詠嘆調》及原創歌曲《歡聚青春》《兩生花》極受好評2011年11月《窮孩子富孩子》 飾演 孫莉 合作演員: 湯鎮宗 馬羚 張卓文 牛犇 遲志強 導演:李平
❷ 蔣寅擬與避有哪些論正方法
一.互文性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般特徵
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又譯作「本文間性」,這個術語從它誕生以來就一直是個含混不清的概念,在不同批評家的著作里被給予不同的定義、賦予不同的意義,甚至因范圍的不斷擴大、所產生的命題日益增多而被指責為大而無當的理論神話。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樂於使用這個概念,因為它「囊括了文學作品之間互相交錯、彼此依賴的若干表現形式」,使文學寫作中的引用(citation)、暗示(allusion)、參考(référence)、仿作(pastich)、戲擬(parodie)、剽竊(plagiat)及各種方式的照搬套用有了概括其本質和統一性的理論視角。根據法國學者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一書對互文性理論的源流、學說及其批評實踐的梳理,我認為索萊爾斯(Philippe Sollers)的定義最簡潔地說明了互文性的含義:「每一篇文本都聯系著若干篇文本,並且對這些文本起著復讀、強調、濃縮、轉移和深化的作用。」《互文性研究》的作者將互文性歸結為文學的記憶,它分別由文本、作者和讀者所負載,形成文學寫作中的變換和聯系。這無疑是有見地的,記憶本是文化自身積累和衍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但就文學而言,記憶還不能全部說明創作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加上摹仿,互文性的形成機制才能得到全面的揭示。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始於摹仿,文學創作同樣也不例外。「借鑒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許的,是來自一段模糊的記憶,是表達一種敬意,或是屈從一種模式,推翻一個經典或心甘情願地受其啟發」。而在以古為尚的中國,摹擬更是經典形成以後的普遍風氣,從魏晉到南北朝之間擬古一直是詩壇的時尚,在陸機、謝靈運、江淹等詩人的創作中,擬古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特徵。直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創作中還明顯留下擬古的痕跡。擬古的結果形成古典詩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關系,並滲透於詩歌文本的各個層次。甚至可以說,互文性是中國古典詩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徵,也是古典詩歌作品最普遍的現象。
鑒於詩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襲關系,梁代鍾嶸《詩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論列歷代詩人,揭示其間的傳承和影響關系,其實質正是出於對其作品互文性的體認。唐朝詩僧皎然《詩式》將文本的相似概括為語、意、勢三個層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謂「三偷」。偷語之例,如傅咸《贈何劭王濟》詩有「日月光太清」句,陳後主《入隋侍宴應詔》詩擬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惲《從武帝登景陽樓》詩有「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句,沈佺期《酬蘇味道》化作「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偷勢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軍》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齡《獨游》脫胎為「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皎然的「三偷」之說雖從語詞、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區分了詩歌文本中不同類型的摹仿,但由於唐代詩學的中心問題在於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論的摹仿也只限於句與聯的范圍,集中在語詞的層面。到宋代,釋惠洪將這種摹仿合理化,在《冷齋夜話》提出「脫胎換骨」的理論:
山谷雲:「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規模其意形容之,謂之奪胎法。如鄭谷《十日菊》曰:「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此意甚佳,而病在氣不長。西漢文章雄深雅健者,其氣長故也。曾子固曰:「詩當使人一覽語盡而意有餘,乃古人用心處。」所以荊公作《菊詩》則曰:「千花百卉雕零後,始見閑人把一支。」東坡則曰:「萬事到頭終是夢,休,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如李翰林詩曰:「鳥飛不盡暮天碧。」又曰:「青天盡處沒孤鴻。」然其病如前所論。山谷作《登達觀台》詩曰:「瘦藤拄到風煙上,乞與遊人眼界開。不知眼界闊多少,白鳥去盡青天回。」凡此之類,皆換骨法也。顧況詩曰:「一別二十年,人堪幾回別。」其詩簡緩而立意精確。舒王作《與故人詩》曰:「一日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與塵埃。不知烏石江頭路,到老相逢得幾回。」樂天詩曰:「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身。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東坡《南中作》詩曰:「兒童悞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醉紅。」凡此之類,皆奪胎法也。學者不可不知。
關於這段話的解釋,即脫胎換骨究竟是黃庭堅的說法還是惠洪的引申發揮,學者們有不同看法。我傾向於認為是惠洪的發明,脫胎法是沿襲前人的意思而重新造句,接近皎然的「偷意」;換骨法是引申改造前人的意思,類似皎然說的「偷勢」,但已不局限於一聯一句,而擴大到全篇的取意。事實上,詩歌文本的摹仿本來就是多層次的,不止限於語句,還包括主題和結構。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論「三偷」,即將其內涵大為擴展,羅列了主題和結構等不同層次的例證。如果按照後人的習慣用法,意與主題相關,勢與結構相關,那麼偷語、偷意、偷勢就可以概括語詞、主題、結構三方面的摹仿,而這些方面也正是詩歌中互文關系發生的主要層面。
在語詞、主題、結構三個層面中,語詞的互文不用說是最普遍的現象,國外研究中國詩歌的學者也注意到,「《詩經》《楚辭》以來的著名古典作品裡的用例,作為最理想的詩語的典型,優先地而且系統地被繼承下去。新的詩語產生,大致只限於在現有作品中找不到與它相適應的用例的場合」。這使得古今詩歌文本因這繼承性而形成緊密的文本關聯。被譽為集古典詩歌大成的詩聖杜甫,其詩歌創作最突出的特點,在宋人看來便是「無一字無來處」。揭示杜詩語句的出典,找出它們與前代作品的淵源關系,一直是宋代以來注家最傾注心力之所在。今天用互文性理論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常見的用典、用事、用語現象,研究意象與語匯的語義生成方式,更讓我們對古典詩歌創作與注釋中對「無一字無來處」的追求獲得全新的認識,並形成古典詩歌藝術和詩歌史研究的一個新的知識生長點。語詞互文較為常見,有關用典研究的論著已有專門探討,本文不再涉及,而只就結構和主題層面的互文現象作些考察。
相比語詞層面的互文,主題和結構的互文不那麼明顯,也不那麼常見,有時需要獨特的眼光才能發現。清代詩論家田雯提出的「詩文演法」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余嘗謂白香山《琵琶行》一篇,從杜子美《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得來。「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杜以四語,白成數行,所謂演法也。鳧脛何短,鶴脛何長,續之不能,截之不可,各有天然之致,不惟詩也,文亦然。楊升庵曰:「郭象《莊子注》雲:『工人無為於刻木,而有為於運矩;主上無為於親事,而有為於用臣。』柳子厚演之為《梓人傳》一篇,凡數百言。毛萇《詩傳》雲:『漣,風行水成文也。』蘇老泉演之為《蘇文甫字說》一篇,亦數百言。皆得脫胎換骨之三昧。」知此則余之論白、杜之詩,瞭然無疑義矣。
田雯這里所舉的詩、文中的「演法」,都屬於發揮前人作品的片言只語或脫胎其主題的例子,單從語詞表面有時已很難辨認新文本與前人作品的關系。吉拉爾·熱奈特《隱跡稿本》將這種經過轉換或摹仿已無法由語詞直接辨析的互文性稱作超文性(hypertextualité),它是互文性關系中比較隱晦的一種。好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一向建立在涵詠和玩味的基礎上,對文本的廣泛熟悉和細致閱讀是對批評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歷代批評家和注家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有關作品互文性的各類例證,可以讓我們從容地討論互文性問題,關鍵就看用什麼方式更方便。就詩歌而言,我覺得根據互文形成的原因,將互文的類型分為標題摹仿、主題摹仿、風格摹仿三類,似乎比較簡明。它們通常都依賴於經典化的名篇,因此名篇摹仿就不必再專設一類。
先看標題摹仿的互文,它指前後作品因標題相同而發生摹仿關系。這通常出現在有意識的擬作之間,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李商隱與楊億的同題之作《淚》: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李)
錦字梭停掩夜機,白頭吟苦怨新知。誰聞隴水回腸後,更聽巴猿拭袂時。漢殿微涼金屋閉,魏宮清曉玉壺欹。多情不待悲秋氣,只是傷春鬢已絲。(楊)
李商隱詩前三聯連續排比歷史上與淚有關的典故,尾聯以更進一層的筆法突出灞橋送別之悲,結構很是獨特。《西昆酬唱集》中楊億、錢惟演、劉筠的《淚》二首,都是摹仿李商隱之作,但錢、劉二首除偶有體物語(如「蠟炬風高翠箔輕」、「銀屏欲去連珠迸」),不似原作以人生情境貫穿全篇外,尾聯也沒有李詩那種提綱挈領的意味。清初張篤慶《擬西昆四詩》,「淚」一首則取閨怨主題,一意到底,也沒有仿效李商隱的寫法。只有楊億一首亦步亦趨,結構完全脫胎於原作,尾聯也用了同樣的筆法。如此徹底的結構摹仿當然是很罕見的,通常都是由部分的構思或語詞摹仿形成作品間的互文。
主題摹仿的互文在許多情況下與標題摹仿重合,因為主題詞經常突出在標題中;同時它也經常與題材的因襲部分重疊,除擬古或樂府題之外,許多主題摹仿本來就是基於相同題材的。自古以來文學選本按題材分類編排也是為了便於學習和摹仿,人們寫作某一主題時,很容易從流行的選本或類書中找到可供摹仿的範本。請看《全唐詩》卷二所收的唐高宗李治《七夕宴懸圃二首》:
羽蓋飛天漢,鳳駕越層巒。俱嘆三秋阻,共敘一宵歡。璜虧夜月落,靨碎曉星殘。誰能重操杼,纖手濯清瀾。
霓裳轉雲路,鳳駕儼天潢。虧星凋夜靨,殘月落朝璜。促歡今夕促,長離別後長。輕梭聊駐織,掩淚獨悲傷。
我很懷疑這是高宗同一首詩的兩個稿本,或者有一首是他人之作,誤編在高宗名下。不管怎麼說,兩章的構思取意過於相似,只是中兩聯內容調換了一下位置。有學者認為「靨碎曉星殘」的隱喻襲自陳後主《七夕宴重詠牛女各為五韻》的「靨色隨星去,髻影雜雲來」,其實《藝文類聚》所收庾信《鏡賦》已有這一比喻。陳叔寶詩未收入唐初類書,而《藝文類聚》卷四所收的一系列七夕詩文表明,高宗詩四聯的內容只不過是前代作品的重新排列組合。其中隋王眘《七夕》是與高宗詩內容重疊最多的一首:
天河橫欲曉,鳳駕儼應飛。落月移妝鏡,浮雲動別衣。歡逐今宵盡,愁隨還路歸。猶將宿昔淚,更上去年機。
首聯同為天河、鳳駕,頷聯都有落月,只是星換作了雲,頸聯也是寫歡促別長,尾聯更是不約而同地只著墨於織女重上織機,掩淚獨悲,而不及牛郎,兩詩無論立意或構思都很相似。考慮到唐初類書的編纂和流行都與宮廷的文學教育有關,我們有理由推測高宗二詩與王眘詩之間可能存在摹仿關系。這種由立意—構思的摹仿形成的互文在《文選》和類書盛行的唐代,在唐詩盛行的宋、元、明代,在宋詩盛行的清代,都是很常見的。
風格摹仿的互文,是更為普遍的現象。因為古人通行的師法原則是得性情之近,就各體之宜,即選擇師法對象首先考慮與自己性情相近的作家,具體到寫作某種體裁時再選擇擅長此體的作家。這樣,一般情況下的寫作,更多地是以對某個作家某種風格的摹仿為主。即以所謂擬古而言,除陸機、江淹等少數作家外,也不是摹擬某些作品,而是摹擬一種風格或抒情方式。如庾信《擬詠懷二十八首》即屬於摹擬阮籍《詠懷詩》的表現形式,李白《擬古十二首》則是摹擬《古詩十九首》的風格。古詩雲: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文選》卷二九)
太白則曰:
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佳期彩雲重,欲贈隔遠天。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李太白全集》卷二四)
太白詩意完全脫胎於古詩:采荷思遠,欲贈無由,悵望不已;詩的抒情主人公也同樣是空閨思婦。這種摹仿是公開的,標題還特別聲明,很可能是詩人早期創作留下的習作;也有特定境遇下的模擬,如清初陳祚明久客京師,病中無聊,以《古詩十九首》各詩首句開端擬其風格自抒己情。成熟作者的摹仿,除個別作品在題目中標明外,往往都不顯山露水,甚至還要掩藏摹仿的痕跡——蹈襲畢竟不是才華豐富和有創造力的表現。賀裳說「盜法一事,詆之則曰偷勢,美之則曰擬古。然六朝人顯據其名,唐人每陰竊其實」,就是指的這種差別。當一種風格成為時尚後,作者們經常是通過摹仿經典作品來實現風格化的追求。比如李攀龍曾說「七言律體,諸家所難,王維、李頎頗臻其妙」,李頎的作品因此而被明七子輩奉為楷模,李攀龍詩中清楚可見摹仿李頎的痕跡。李頎最著名的七律《送魏萬之京》寫道: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樹(一作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全唐詩》卷一三四)
李攀龍有一首《送皇甫別駕往開州》(《滄冥先生集》卷七),明顯可見李頎詩的影子:
銜杯昨日夏雲過,愁向雲山送玉珂。吳下詩名諸弟少,天涯宦跡左遷多。人家夜雨黎陽樹,客渡秋風瓠子河。自有呂虔刀可贈,開州別駕豈蹉跎。
李攀龍詩送皇甫別駕往開州與李頎詩題旨相同,同用下平聲五歌韻,韻腳重了四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它與李頎詩的關系。雖然造句不太模擬李頎,但詩的結構卻脫胎於後者:首聯送別從昨日寫起,頷聯將遠行之愁換作遠謫之悲,頸聯也用了黎陽樹、瓠子河兩個專有名詞敘寫前途所歷,同時帶出夏秋季節的變換,尾聯以勿蹉跎歲月相激勵,尤見脫化李頎詩的痕跡。相似的結構、韻腳,再配以慷慨的意氣、瀏亮的聲情,李攀龍就成功地實現了對李頎原作風格的逼真摹仿。查為仁《蓮坡詩話》稱王士禛《午日觀競渡寄懷家兄兼答辟冒疆感舊之作》「深得義山神味,正不妨與《九日》詩格調相同」,也是同樣的例子。
摹擬作風是明代詩文創作中最顯著也是最為人詬病的特徵。自李夢陽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之說,舉世風靡。嘉、隆以降,「王元美、李於鱗紹明北地、信陽之業而過之,天下學士大夫蘊義懷風,感慨波盪以從之」,一代詩文創作遂籠罩在以摹仿剿襲為能事的擬古風氣中,而明人對盛唐詩的摹仿也成為文學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互文現象之一。當然,必須指出的是,明人之學盛唐,雖然也不乏字襲句擬、生吞活剝的例子,但上乘之作都屬於整體性的風格摹仿,隱約能看出某篇作品的影子,卻又不易指實字句的因襲關系。這是因為明人的詩歌創作觀念並非摹擬二字即可概括,他們同時還講求變化,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擬議以成其變化」。相對摹仿對象而言,擬議是求合,變化是求離。也就是說,摹仿的目標本來就有似與不似或者說形似與神似的差異。更何況對許多作者來說,創作的意圖根本就不在於摹仿,皎然的「三偷」因此才被後人視為笑柄。除了那些毫不在乎自己的作品同不同於前人的極端的自我表現論者,大多數作者的摹仿本身,或在摹仿的同時都希望超越摹仿的對象,希望自己的藝術表現更勝原作一籌,所謂「襲而愈工,若出於己者」,或者像美國作曲家羅芮姆(Ned Rorem)很俏皮的表達:「天才的定義在於他有沒有偷的能力。」而那些將獨創性放在首位的作家則不僅不屑於摹仿,甚至在意識到前人作品時還要故意廻避藝術表現層面的相似。這在陸機《文賦》即已有表達:「雖杼軸於予懷,怵他人之我先。」葉燮《原詩》論前後作者和作品的關系,曾說:「夫惟前者啟之,而後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創之,而後者因之而廣大之。使前者未有是言,則後者亦能如前者之初有是言;前者已有是言,則後者乃能因前者之言而另為他言。」後者為避免蹈襲、重復前人之言而另為他言,便是自覺的規避意識,前人用「犯」與「避」作為指稱蹈襲和規避的概念。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雲:「詠古詩未經闡發者,宜援據本傳,見微顯闡幽之意。若前人久經論定,不須人雲亦雲。王摩詰《西施詠》、李東川《謁夷齊廟》,或別寓興意,或淡淡寫景,以避雷同剿說,此別行一路法也。」即以王維、李頎為例說明唐代詩人的規避意識。通常認為,即使學習和模仿也要避免表面的相似,如方東樹提出「學《選》詩當避《選》體」,主張「不但避其詞與格,尤當避其意。蓋《選》詩之詞格與意,為後人指襲,在今日已成習熟陳言。往者海峰先生好擬古人之意格,豈不為客氣偽詩乎?今學漢魏、阮公,當玩其文法高妙,氣體雄放,而避其詞意」。這種規避表面上掃清了本文間互文性的痕跡,但它本身恰恰是互文的結果,當然也應該視為互文的一種形態,或許可稱為「隱性的互文」。如此說來,詩歌寫作的基本宗旨其實是要超越模仿的,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將互文性作為詩歌的基本問題來討論呢?這是因為,互文性研究不是僅僅要說明不同作品間存在的相似性和模仿關系——這是古代詩歌批評極為關注的問題,它更關注這種互文關系對作品的藝術表現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即使將古代詩歌批評常見的模仿關系辨析(如三偷之說)姑置一旁,互文性研究要作的事仍然還更多。上文提到的擬議和規避就不是模仿所能涵括的互文的概念,雖然它們從來就是貫穿在詩歌乃至文學寫作的重要原則,但其間的內在關聯迄今缺乏專門的研究,尤其是規避與互文性的特殊關系,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詩歌文本的擬議與變化
互文性概念對於文學研究的重要,在於它指出了先後產生的文本之間存在的一種普遍關聯。這種關聯在很多時候與模仿無關,事實上,只要一個作者知道某個文本,寫作時就會意識到它的存在,詩思從而與之相關。晚清徐鼒有一首《題露筋祠壁》詩寫道:
湖前湖後綠雲堆,湖上菰蒲繞岸回。老尼拾柴小尼爨,不知門外白蓮開。
單獨看這首詩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有一點比較奇怪,那就是作者為什麼要寫尼姑不知門外白蓮開放。是暗示「空門氣味長」,尼姑們不知世間風光嗎?如果我們熟悉王士禛著名的《再過露筋祠》一絕:「翠羽明璫尚儼然,湖雲祠樹碧於煙。行人系纜月初墮,門外野風開白蓮。」就知道,徐鼒所以寫尼姑「不知門外白蓮開」,正是他意識中有王詩存在。王士禛這首七絕在清代非常有名,「論者推為此題絕唱」,陸以湉認為「詩不即不離,天然入妙,故後來作者皆莫之及」。這個例子足以說明,經典之作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後代作者的藝術思維,即使他無意摹仿,詩思也會不經意地與之相關。在王士禛以前的作品中,如謝肇淛《露筋祠》(《小草齋集》卷五)雲:「白璧自不涅,微驅何所求?至今女郎祠,颯颯英風秋。惆悵千古事,月照清淮流。」熊文舉《露筋祠》(《雪堂先生集選》卷五)雲:「依依不似薴蘿村,螻蟻烏鳶達者尊。底事蚊蟁常聚散,煙波江上立貞魂。」都沒有寫到白蓮,而自從王士禛詩成為此題絕唱,後人的詩思就常與白蓮相連了,徐鼒並不是一個偶然的例子。
徐鼒的露筋祠詩雖可以說明詩歌史上一些作品間互文性發生的原因,卻還不足以成為互文性研究的典型例證。互文性研究對文本關系的考察不只著眼於一個文本從以前的文本中獲得了什麼,即「文本漸次吸收外部材料的過程」,其根本目的在於從文本的關聯中了解新出文本較原有文本增添了什麼,提升了什麼。由此著眼,則黃景仁《綺懷》與李商隱《無題》的關系可作為一個有趣的個案。
黃景仁《綺懷》十六首對李商隱《無題》的摹仿是人所共知的一個事實。據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五載:
武進黃仲則《綺懷》詩十六首,人多傳為中表之私。但觀詩中如「妙諳諧謔擅心靈,不用千呼出畫屏」等語,似非閨秀身分,想不過婢子略有慧心者。又雲「試歌《團扇》難終曲,但脫青衣便上升。曾作龍華宮內侍,人間駔儈恐難勝」,則為青衣小婢無疑矣。又「夤緣湯餅筵前見」,若果中表之親,縱已適人,亦不必夤緣始得見也。宜黃陳少香先生曩客毗陵,聞彼處士夫言之甚悉,皆指為仲則姑母某姓之婢,似可無疑。總之,義山《錦瑟》,諸說不一,皆可為寄情之什,作香草美人觀可也。
無論其本事若何,到詩人寫作《綺懷》時,當年的戀人已嫁為人婦且有子嗣,他只有纏綿而無望地追憶少年時代這段不可明言的初戀,於是李商隱風格綺旎而又旨趣隱晦的《無題》自然地成了他仿效的範本。正如舊日注家所指出的,「義山不幸而生於黨人傾軋、宦豎橫行之日,且學優奧博,性愛風流,往往有正言之不可,而迷離煩亂、掩抑紆回,寄其恨而晦其跡者」。黃仲則的初戀雖不便明言,卻也無須故作隱諱,事實上《綺懷》的題旨是相當清楚的,一個個記憶的片段包括與情人的初識、幽會的歡愛,離別與重逢的悵恨,連綴起對往事的追懷。除了情人的名姓被隱去,所有的情節都像是自敘傳,因此它全然放棄《無題》的象徵傾向,而集中摹仿其語詞和修辭,然後是取意和構思。
首先我們看一個純粹在語詞層面因襲李商隱詩的例子,那就是第三首:「旋旋長廊綉石苔,顫提魚鑰記潛來。闌前罽藉烏龍卧,井畔絲牽玉虎回。端正容成猶斂照,消沉意可漸凝灰。來從花底春寒峭,可借梨雲半枕偎。」本章追憶與情人幽會的情景。第四句的「烏龍卧」用《搜神後記》所載晉代張然的故事。張然有狗名烏龍,其妻與家奴私通,想謀殺張然。關鍵時刻,烏龍咬傷家奴,救了主人。這個故事雖與幽會有關,但用以比擬詩人的密約幽歡,終究不貼合兩人的身份。黃景仁所以用「烏龍」之典,應是源於李商隱《題二首後重有戲贈任秀才》(《玉溪生詩集箋注》卷一)的先例:「遙知小閣還斜照,羨煞烏龍卧錦茵。」同樣的,「玉虎」句也是脫胎於李商隱《無題》(同上卷二)「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一聯,可作為一個旁證。黃景仁《綺懷》確實常從李商隱詩中借用詞語,最典型的是第十五首: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次句「銀漢紅牆」明顯是因襲李商隱《代應》(同上卷三)「本來銀漢是紅牆,隔得盧家白玉堂」一聯,原詩的比喻表現換成寫實,平添一層幽艷絕俗的浪漫色彩。花下吹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蕭史、弄玉的故事,但我卻認為此句的取境脫胎於李商隱《銀河吹笙》(同上)「悵望銀河吹玉笙,樓寒院冷接平明」一聯。如果說「銀漢紅牆」還是「偷語」的話,那麼這就屬於「偷勢」了。而頷聯兩句又可以說是「偷意」,不是么?上句是從李商隱《無題》(同上卷一)「昨夜星辰昨夜風」化出而反用其意,下句暗用李商隱《涼思》(同上卷三)「永懷當此節,倚立自移時」之意,又脫化姜夔所造而經高啟襲用出名的「滿身風露立多時」之語,遂成語意雙絕的不朽名句,一個懷著絕望的痴情追憶刻骨銘心的初戀的詩人形象也呼之欲出。後來讀者無不激賞這一聯,包括同時代的名詩人洪北江、楊荔裳。兩句語淺情深,纏綿中又有著香奩體難以企及的天然渾成,說不出的悱惻動人。頸聯的取意則藉助於李商隱另一首《無題》(同上卷二)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而更錘煉其修辭的表現力。李句譬喻雖奇警,但僅著眼於展示結局;而黃句在強化結果的直觀性呈現的同時,更補充表現了內心情感的纏綿和一次次經受創傷的過程,使兩個比喻更具有視覺的刺激性,從而更強烈地傳達內心的創痛。這已不能說是簡單的摹仿了,而應該說是高度藝術性的改造,是對原有修辭之表現力的大幅度提升。明代謝榛曾說:「作詩最忌蹈襲,若語工字簡,勝於古人,所謂『化陳腐為新奇』是也。」黃景仁《綺懷》對李商隱詩作的摹仿,正是這方面的一個成功範例。
稍加紬繹就會發現,黃景仁對李商隱的摹仿實在很少停留在語詞上,更多地是藉助於語詞進入構思的層面。因而理清其間的互文性,對於《綺懷》的解讀就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比如第七首寫道:
自送雲軿別玉容,泥愁如夢未惺忪。仙人北燭空凝盼,太歲東方已絕蹤。檢點相思灰一寸,拋離密約錦千重。何須更說蓬山遠,一角屏山便不逢。
此詩第五、七句也與李商隱《無題》有關,這次是取《無題四首》(同上)其二「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和其一「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兩聯。不同的是,這里既不是借鑒,也不是改造李商隱的藝術表現,而是用李商隱的藝術表現為引子,發展出一個新的藝術表現,就像音樂家以前人作品的一個樂句為動機發展出一個樂段,前人謂之「出處」。這乃是構思層面的匠心,取什麼內容和朝什麼方向發展,都有多樣的可能性。比如「何須更說蓬山遠,一角屏山便不逢」是在肯定「蓬山遠」的前提下立論,強調即使不遠也阻隔難逢;若取另一首《無題》(同上)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就會發展為別一種意思了。確實,一個動機在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手上可能有許多種發展,正向、側向、反向,一般來說正向肯定少於後二者,因為從獨創性的角度著眼,詩家總是偏愛「翻案」的。且看《綺懷》第十六首:
露檻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當遊仙。有情皓月憐孤影,無賴閑花照獨眠。結束鉛華歸少作,屏除絲竹入中年。茫茫來日愁如海,寄語羲和快著鞭。
❸ 盤點央視的女主持人,誰是顏值擔當
據我所知,央視的女主持人中,李梓萌、董卿、李思思的長相都不錯,都屬於顏值擔當。
最後再說一下李思思,她是一位央視美女主持李思思,她是央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可以稱為主持人中的後起之秀,最近幾年李思思開始主持了央視春晚,有觀眾說李思思是繼董卿之後又一位當家的花旦,她是從2012年至2006年主持春晚,她連續五次擔任春節聯歡晚會的主持人,可以看出李思思的主持功底是非常好,深受大家喜愛!
文章結束了,大家都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大家留言點贊轉發啊!
❹ 迪麗熱巴發微博是撇清與鹿晗的關系嗎
迪麗熱巴七夕晚間更博曬自拍,並稱自己:散發著單身女子的清香。
五點鹿晗又轉發了一條微博,這三條微博的時間點,大家看一下是網友說的1314528嗎?明明是1314728呀,要不熱巴趕緊澄清緋聞,這樣都可以硬凹,也是沒誰了。
就連鄧超發個微博,都被大家噴捆綁鹿晗炒熱度,引得兩家粉絲開撕,大家追星還是要理智,本來鹿晗與迪麗熱巴可以大方在微博互動,如今為了避嫌,兩個人幾乎零互動。
不管怎樣,希望兩人幸福
❺ 哪些詩句中含有「彌」字
張說 【醉中作】 醉後樂無極,彌勝未醉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
❻ 白居易的詩歌有什麼呢
長恨歌 大林寺桃花 琵琶行 憶江南
暮江吟 錢塘湖春行 和楊同州寒食干坑會後聞楊工部欲到知予與 賦得古原草送別
觀刈麥 長相思 題岳陽樓 憶江南
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早春閑行 采蓮曲 花非花
江南春 歲暮道情二首 同十一醉憶元九 聽琵琶勸殷協律酒
宿西林寺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同崔十八宿龍門兼寄令狐尚書馮常侍
十二時行孝文 早春即事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代春贈 答春 賣炭翁 直中書省
邯鄲冬至夜思家 潮 憶江南 櫻桃花下嘆白發
句 句 望江州 浪淘沙
歙州山行懷故山 強酒 句 句
句 句 夏日 牡丹芳
句 贈牛思黯 七夕 句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 登西山望硤石湖 木芙蓉 懶出
雲門寺 江郎山 贊碎金 三月三日
隔浦蓮 浪淘沙 採石墓 十二時行孝文
題新澗亭 辱牛僕射相公一札兼寄三篇寄懷雅意多興味亦 別後寄美人 閨情
西岩山 醉後題李馬二妓 江樓宴別 池上竹下作
贈隱士 任氏行 任氏行 杭州景緻
春興 同夢得醉後戲贈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行香子 新艷 贊崔氏夫人
題天柱峰 十二時行孝文 南嶽橫龍寺 楊柳枝
游紫霄宮七言八句 會二同年 題法華山天衣寺 戲酬皇甫十再勸酒
重陽日 贊崔氏夫人 任氏行 任氏行
辱牛僕射一札寄詩篇遇物寄懷情 對酒當歌 句 句
句 惜落花贈崔二十四 松樹 南浦別
新婦石 聞裴李二舍人拜綸閣 早夏閑興 寄盧協律
宮詞 登觀音台望城 離別難 母別子
早冬 移山櫻桃 放言五首並序 初到江州
聽崔七妓人箏 中秋月 履道新居二十韻 喜與楊六侍御同宿
詠懷 南湖春早 問劉十九 楊柳枝
竹枝 井底引銀瓶 初入峽有感 花下對酒二首
自詠 池上二絕 池上 謫居
官舍閑題 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早春聞提壺鳥因題鄰家 庾樓曉望
雨中聽琴者彈別鶴操 嘆春風兼贈李二十侍郎二絕 贈鳥窠和尚詩 雜曲歌辭·憶江南
庭松 讀史五首 早春 楊柳枝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急樂世
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 效陶潛體詩十六首 隋堤柳 夜雪
鳥窠和尚贊 尋春題諸家園林 湖亭望水 家園三絕
續古詩十首 寓意詩五首 楊柳枝 竹枝
東坡種花二首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自題小草亭 新亭病後獨坐招李侍郎公垂
見紫薇花憶微之 同微之贈別郭虛舟煉師五十韻 予以長慶二年冬十月到杭州明年秋九月始與范 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長相思 首夏 我身 白牡丹 和錢學士作
垂釣 薔薇花一叢獨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 北亭招客 初到江州寄翰林張李杜三學士
二月二日 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橋庄綠野堂即事 游寶稱寺
閑游 和錢員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江樓月 東林寺白蓮
秋月 寄唐生 八駿圖 江州雪
竹枝 浪淘沙 楊柳枝 久不見韓侍郎,戲題四韻寄之
宴桃源 宴桃源 訪陶公舊宅 陰山道
和《大嘴烏》 秋思 村夜 木蓮樹生巴峽山谷間巴民亦呼為黃心樹
杭州春望 詠老贈夢得 從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 裴令公席上贈別夢得
老來生計 白羽扇 木芙蓉花下招客飲 重題
蕭員外寄新蜀茶 望驛台三月三十日 和春深二十首 青氈帳二十韻
答《桐花》 李夫人 澗底松 驪宮高
青石 天可度 春雪 賀雨
宴桃源 竹枝 一七令 秋霽
念金鑾子二首 寄胡餅與楊萬州 西掖早秋直夜書意自此後中書舍人時作。 傷唐衢二首
村居苦寒 夏旱 杜陵叟 陵園妾
和《古社》 酬吳七見寄 贈能七倫 東園玩菊
馬上作 山石榴,寄元九 詠所樂 寄盧少卿
飽食閑坐 晚春登大雲寺南樓贈常禪師 秋晚 石榴樹
孤山寺遇雨 花樓望雪命宴賦詩 自詠五首 題西亭
早春憶蘇州寄夢得 早春題少室東岩 春來頻與李二賓客郭外同游因贈長句 狂吟七言十四韻
看嵩洛有嘆 吳中好風景二首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
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 感白蓮花 吟四雖雜言。 裴常侍以題薔薇架十八韻見示因廣為三十韻以
何處難忘酒七首 池鶴二首 江南遇天寶樂叟 香爐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於石上
答謝家最小偏憐女 冬夜 和《分水嶺》 和《思歸樂》
鹽商婦 諭友 寄王質夫 自覺二首
村居卧病三首 孟夏思渭村舊居寄舍弟 新制布裘 悲哉行
雜興三首 買花 雜感 常樂里閑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輿、王十
西涼伎 寄李十一建 歸田三首 酬張十八訪宿見贈 自此後詩為贊善大夫時所
泛湓水 秋雨中贈元九 草堂前新開一池,養魚種荷,日有幽趣 截樹
長慶二年七月自中書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藍溪 登商山最高頂 自詠 放旅雁元和十年冬作。
生離別 浩歌行 王夫子 思歸 時初為校書郎。
客 七年元日對酒五首 暮立 江岸梨花
新秋病起 歲假內命酒贈周判官蕭協律 白發 宿竹閣
和薛秀才尋梅花同飲見贈 春日閑居三首 閑卧寄劉同州 將歸渭村先寄舍弟
池上閑吟二首 送毛仙翁江州司馬時作。 偶作寄朗之 歲暮枉衢州張使君書並詩因以長句報之
晚歲 湖亭晚歸 東樓南望八韻 見李蘇州示男阿武詩自感成詠
題州北路傍老柳樹 悲歌 重酬周判官 和新樓北園偶集
和自勸二首 偶作二首 答劉禹錫白太守行 小童薛陽陶吹觱篥歌和浙西李大
山泉煎茶有懷 山枇杷花二首 贈內 清明日送韋侍御貶虔州
山枇杷 寄皇甫七 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 宿藍橋對月
縣西郊秋寄贈馬造 秋蟲 贈別宣上人 禁中夜作書與元九
村雪夜坐 春眠 贈王山人 秋山
采詩官 夏日獨直,寄蕭侍御 紫毫筆 反鮑明遠《白頭吟》
答《四皓廟》 和《雉媒》 繚綾 紅線毯
凶宅 夢仙 丘中有一士 命首句為題二首 議婚
傷宅 秋槿 夜雨有念 城上對月期友人不至
南賓郡齋即事,寄楊萬州 西樓夜 過昭君村村在歸州東北四十里。 不二門
對酒 夜雨 醉後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之贈,兼簡張大、賈 初到忠州登東樓,寄萬州楊八使君
庭槐 放魚 自此後詩到江州作。 題海圖屏風 元和己丑年作。 二
官牛 歌舞 和《陽城驛》 首夏同諸校正游開元觀,因宿玩月
鄭生嘗隱天台,徵起而仕。今復謝病,隱於此 隱幾 觀稼 詠拙
贈杓直 春夜喜雪有懷王二十二 下(圭阝)庄南桃花 昔與微之在朝日,同蓄休退之心。迨今十年,
將之饒州,江浦夜泊 秋暮西歸途中書情 酬鄭侍御多雨春空過詩三十韻次用本韻 蓮石
贈楊使君 憶杭州梅花因敘舊游寄蕭協律 西湖留別 池上夜境
池上閑詠 短歌行 哭崔常侍晦叔 重陽席上賦白菊
聽幽蘭 晚桃花 橋亭卯飲 醉中對紅葉
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 山中與元九書因題書後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 題遺愛寺前溪松
早春 北樓送客歸上都 重到江州感舊游題郡樓十一韻 花前嘆
和送劉道士游天台 夜招周協律兼答所贈 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 獨行
虛白堂 官俸初罷親故見憂以詩諭之 二年三月五日齋畢開素當食偶吟贈妻弘農郡君 楊六尚書留太湖石在洛下借置庭中因對舉杯寄
殘酌晚餐 又題一絕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喜見劉同州夢得
香山避暑二絕 三月晦日晚聞鳥聲 喜入新年自詠時年七十一。 寄題餘杭郡樓兼呈裴使君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 哭微之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雨歇池上 東山寺 醉題候仙亭 東院
餘杭形勝 江樓夕望招客 題清頭陀 和寄樂天
和望曉 別蘇州 卯時酒 喜雨
贈韋處士六年夏大熱旱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並序 寒閨怨 新居早春二首
王昭君二首時年十七。 得錢舍人書問眼疾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昭君怨 偶然二首 四月池水滿 和皇甫郎中秋曉同登天宮閣言懷六韻
北窗三友 因夢有悟 夏日作 杭州回舫
池西亭 閑出覓春戲贈諸郎官 泛小(舟侖)二首 春老
紫薇花 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 虎丘寺路去年重開寺路,桃李蓮荷約種數千 秋江送客
婦人苦 清龍寺早夏 勸酒寄元九 宿清源寺
小池二首 晚燕 初領郡政衙退登東樓作 社日關路作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 朝歸書寄元八 答故人 詠意
新構亭台,示諸弟侄 秋遊原上 聞庾七左降因詠所懷 適意兩首
松齋自題 時為翰林學士。 冬夜與錢員外同直禁中 答《箭鏃》 兩朱閣
負冬日 玩松竹二首 湓浦竹 重賦
慈烏夜啼 桐花 早祭風伯,因懷李十一舍人 招蕭處士
栽松二首 早蟬 和夢游春詩一百韻 渭村雨歸
秋夕 白雲泉 夢與李七、庾三十二同訪元九 舟中雨夜
微雨夜行 自江州至忠州 送客回,晚興 東樓竹
郡中春宴,因贈諸客 贈內 放鷹 大水
秋池二首 蝦蟆 和張十六。 寄隱者 羸駿
哭孔戡 嘆魯二首 感時 初除戶曹,喜而言志
養拙 黑潭龍 秦吉了 鴉九劍
閑居 及第後歸覲,留別諸同年 清夜琴興 寄同病者
游藍田山卜居 友人夜訪 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游寺 夜惜禁中桃花因懷錢員外
南秦雪 答劉戒之早秋別墅見寄 涼夜有懷 華陽觀桃花時招李六拾遺飲
寄陸補闕前年同等科。 夜雨 和談校書秋夜感懷呈朝中親友 立春後五日
山路偶興 吾雛 食飽 閉關
郭虛舟相訪 冀城北原作 春葺新居 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
早梳頭 簡簡吟 送張山人歸嵩陽 快活
秋寄微之十二韻 登閶門閑望 夢行簡 別春爐
分司東都寄牛相公十韻 除官赴闕留贈微之 春寒 西行
重修香山寺畢題二十二韻以紀之 思舊 風雪中作 池上有小舟
苦熱 看采蓮 春風 馬上晚吟
小橋柳 白蓮池泛舟 閑吟 山中問月
重贈李大夫 惱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龍昌寺荷池 題郡中荔枝詩十八韻兼寄萬州楊八使君
重寄荔枝與楊使君時聞楊使君欲種植故有落句 題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韻 白牡丹 春末夏初閑游江郭二首
酬嚴十八郎中見示 聞夜砧 板橋路 郡齋旬假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自此後在蘇州作
和李勢女 和雨中花 五月十五日夜月 與諸客攜酒尋去年梅花有感
湖上醉中代諸妓寄嚴郎中 送李校書趁寒食歸義興山居 飲後夜醒 因岩亭
濟源上枉舒員外兩篇因酬六韻 送沈倉曹赴江西 後宮詞 池邊
奉酬侍中夏中雨後游城南庄見示八韻 秋雨夜眠 即事重題 池上即事
和夢得洛中早春見贈七韻 澗中魚 新沐浴 池上早夏
賣駱馬 春夜宴席上戲贈裴淄州 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 偶吟
楊柳枝詞八首 閑卧有所思二首 能無愧 哭劉尚書夢得二首
感所見 宴後題府中水堂贈盧尹中丞昔予為尹日創造 夏日閑放 池鶴八絕句
游趙村杏花 後序 閑夜詠懷因招周協律劉薛二秀才 和我年三首
中隱 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貧作。 太湖石 自問行何遲
和微之聽妻彈別鶴操因為解釋其義依韻加四句 和微之四月一日作 重題 新昌新居書事四十韻因寄元郎中張博士
勤政樓西老柳 吟元郎中白須詩兼飲雪水茶因題壁上 寄題忠州小樓桃花 荔枝樓對酒
階下蓮 尋李道士山居兼呈元明府 登郢州白雪樓 開元九詩書卷
陰雨 畫木蓮花圖寄元郎中 李白墓 山居
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詔停歲仗憤然有感率爾成 六年秋重題白蓮 問江南物 嵩陽觀夜奏霓裳
和杜錄事題紅葉 銷暑 酬思黯相公見過弊居戲贈 首夏
詠懷 早夏遊宴 自喜 覽鏡喜老
小台 題天竺南院贈閑元(上日下文)清四上人 愛詠詩 吾廬
病中辱張常侍題集賢院詩因以繼和 香山寺石樓潭夜浴 同諸客攜酒早看櫻桃花 柳絮
題新居呈王尹兼簡府中三掾 春雪過皇甫家 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詩見示因以二絕和 洛城東花下作
城東閑行因題尉遲司業水閣 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韻 眼病二首 六月三日夜聞蟬
清明夜 夜泛陽塢入明月灣即事寄崔湖州 宴散 琴茶
寄通州元侍御、果州崔員外、澧州李舍人、鳳 酬李少府曹長官舍見贈 曉別 禁中秋宿
早秋曲江感懷 鶴 秋霖中過尹縱之仙游山居 寄江南兄弟
秋題牡丹叢 達理二首 望江樓上作 過紫霞蘭若
感舊紗帽 帽即故李侍郎所贈。 晏起 仲夏齋戒月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過劉三十二故宅 亂後過流溝寺 過高將軍墓 微之宅殘牡丹
禁中聞蛩 答騎馬入空台 亞枝花 題施山人野居
題流溝寺古松 問淮水 自吟拙什,因有所懷 渭上偶釣
首夏病間 聞早鶯 讀謝靈運詩 北亭
舟行 江州路上作。 湓浦早冬 見蕭侍御憶舊山草堂詩,因以繼和 病假中南亭閑望
時世妝 讀張籍古樂府 感鶴 傷友 又雲傷苦節士。
薛中丞 鄧魴、張徹落第 送王處士 登城東古台
哭王質夫 東城尋春 病中友人相訪 司馬宅
會昌春連宴即事 禽蟲十二章 寄元九 以鏡贈別
沐浴 有木詩八首 種荔枝 遺愛寺
仙娥峰下作 南湖晚秋 郡中 登龍昌上寺望江南山,懷錢舍人
采地黃者 納粟 杏園中棗樹 秦中吟十首序
文柏床 問友 贈樊著作 折劍頭
立碑 輕肥 仙游寺獨宿 前庭涼夜
官舍小亭閑望 禁中曉卧,因懷王起居 旅次華州,贈袁右丞 禁中
和錢員外禁中夙興見示 題潯陽樓 自此後詩,江州司馬時作。 官舍內新鑿小池 栽杉
晚春沽酒 蘭若寓居 遣懷 自此後詩,在渭村作。 詠慵
閑居 感月悲逝者 曲江早春 江上笛
答山驛夢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 上巳日恩賜曲江宴會即事 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
遊仙游山 夜哭李夷道 重到毓材宅有感 留別吳七正字
春中與盧四周諒華陽觀同居 醉歌示妓人商玲瓏。 春題華陽觀觀即華陽公主故宅,有舊內人存 城東閑游
秋蝶 移家入新宅 病中逢秋,招客夜酌 別萱桂
自望秦赴五松驛,馬上偶睡,睡覺成吟 駱生棄官居此二十餘年。 題座隅 山中獨吟
烹葵 贖雞 重到渭上舊居 寄題周至廳前雙松 兩松自仙游山移植縣廳。
贈賣松者 留別 新秋 客中月
送春歸元和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作。 山鷓鴣 憶洛中所居 醉題劉二十八使君
松齋偶興 和楊郎中賀楊僕射致仕後楊侍郎門生合宴席上 松下琴贈客 聽琵琶妓彈略略
酬裴相公題興化小池見招長句 寄殷協律多敘江南舊游。 對酒五首 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
贈王山人 小院酒醒 與皇甫庶子同游城東 雲和
早發赴洞庭舟中作 池上早秋 天竺寺七葉堂避暑 席上答微之
早春晚歸 題新居寄宣州崔相公所居南鄰即崔家池。 酬楊八 甬橋舊業
春遊 七月一日作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員外 箏
酬舒三員外見贈長句 衰荷 把酒 晚歸香山寺因詠所懷
和裴令公一日日一年年雜言見贈 老熱 新秋喜涼因寄兵部楊侍郎 贈晦叔憶夢得
與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龍潭作 履道池上作 雪後早過天津橋偶呈諸客 池上小宴問程秀才
晚起 觀游魚 詠閑 惜落花
尋王道士葯堂因有題贈 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五首 江亭夕望 潯陽歲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員外
遣懷 十二年冬江西溫暖喜元八寄金石棱到因題此詩 聞李尚書拜相因以長句寄賀微之 薔薇正開春酒初熟因招劉十九張大崔二十四同
寄微之 醉吟二首 風雨晚泊 感櫻桃花因招飲客
憶元九 還李十一馬 酬盧秘書二十韻時初奉詔除贊善大夫 題盧秘書夏日新栽竹二十韻
逢舊 晏坐閑吟 西樓 房家夜宴喜雪戲贈主人
感春 九日題塗溪 聞雷 巴水
和張十八秘書謝裴相公寄馬 三年別 小曲新詞二首 閨怨詞三首
題岐王舊山池石壁 題平泉薛家雪堆庄 和微之道保生三日 天津橋
不準擬二首 府中夜賞 府西池北新葺水齋即事招賓偶題十六韻 舟中夜坐
看采菱 夭老 秋池 日高卧
自詠 洛陽春 過溫尚書舊庄 無夢
對小潭寄遠上人 嘗黃醅新酎憶微之 神照上人照以說壇為佛事。 老慵
醉吟 招客 天宮閣早春 晚歸早出
重修府西水亭院 與諸公同出城觀稼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 歲暮言懷
睡覺 和夢得冬日晨興 雪夜對酒招客 解印出公府
出府歸吾廬 再授賓客分司 三適贈道友 洛陽有愚叟
張常侍相訪 歲暮 自問 答夢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見寄
聞歌者唱微之詩 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鎮浙東 送考功崔郎中赴闕 罷府歸舊居自此後重授賓客歸履道宅作。
睡覺偶吟 問支琴石 早春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蘇州劉郎中 洛中春遊呈諸親友
酬李二十侍郎 贈草堂宗密上人 犬鳶 開襟
自賓客遷太子少傅分司 偶作二首 詔下 晚涼偶詠
酬牛相公宮城早秋寓言見示兼呈夢得時夢得 六年冬暮贈崔常侍晦叔時為河南尹。 戲招諸客 茅城驛
洛下寓居 味道 除夜寄微之 重寄別微之
問遠師 答微之上船後留別 答微之泊西陵驛見寄 秋遊平泉贈韋處士閑禪師
安穩眠 寄情 吳宮辭 祭社宵興燈前偶作
渡淮 自詠 題籠鶴 揀貢橘書情
郡中夜聽李山人彈三樂 聞行簡恩賜章服喜成長句寄之 對酒吟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
船夜援琴 泛太湖書事寄微之 題新館 西樓喜雪命宴
酬劉和州戲贈 小舫 三月二十八日贈周判官 病中多雨逢寒食
城上夜宴 題東虎丘寺六韻 夜遊西虎丘寺八韻 和令狐相公新於郡內栽竹百竿拆壁開軒旦夕對
重答汝州李六使君見和憶吳中舊游五首 和劉郎中學士題集賢閣 觀幻 和劉郎中望終南山秋雪
廣府胡尚書頻寄詩因答絕句 雙鸚鵡 讀鄂公傳 僧院花
老戒 齋月靜居 寄答周協律來詩多敘蘇州舊游。 贈悼懷太子輓歌辭二首奉詔撰進。
雨中招張司業宿 和集賢劉學士早朝作 題崔常侍濟源庄 池窗
逢舊 恨詞 喜與韋左丞同入南省因敘舊以贈之 玩迎春花贈楊郎中
臨都驛答夢得六言二首 洛下諸客就宅相送偶題西亭 答尉遲少監水閣重宴 賦得邊城角
姚侍御見過戲贈 寄太原李相公 奉使途中戲贈張常侍 秘省後廳
晚寒 百日假滿 題報恩寺 宿靈岩寺上院
酬別周從事二首 江上對酒二首 寫新詩寄微之偶題卷後 自喜
與夢得同登棲靈塔 過敷水 秋齋 塗山寺獨游
登靈應台北望 和郭使君題枸杞 惜(木有)李花 別楊穎士、盧克柔、殷堯藩
和錢員外答盧員外《早春獨游曲江見寄長句》 東墟晚歇時退居渭村。 翰林院中感秋懷王質夫 王居仙游山。 權攝昭應,早秋書事,寄元拾遺兼呈李司錄
秋日 和元九悼往 感舊蚊幬作。 答崔侍郎、錢舍人書問,因繼以詩 初出城留別
夜琴 贈蘇少府 池畔二首 三年為刺史二首
山雉 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戲題新栽薔薇時尉周至。 自城東至以詩代書戲招李六拾遺崔二十六先輩
縣南花下醉中留劉五 宿楊家 醉中留別楊六兄弟三月二十日別。 感故張僕射諸妓
除夜宿洺州 長安送柳大東歸 長安閑居 早春獨游曲江時為校書郎。
秘書省中憶舊山 除夜寄弟妹 寒食卧病 宴周皓大夫光福宅座上作。
晚秋夜 答元奉禮同宿見贈 感發落 重酬錢員外
答張籍因以代書 寄陳式五兄 庾順之以紫霞綺遠贈以詩答之 送元八歸鳳翔
雨雪放朝因懷微之 詠懷 曲江獨行自此後在翰林時作。 同錢員外題絕糧僧巨川
絕句代書贈錢員外 見元九悼亡詩因以此寄 寒食夜 晚秋閑居
秋暮郊居書懷 長安早春旅懷 寄湘靈 及第後憶舊山
題元十八溪亭 亭在廬山東南五老峰下。 哭劉敦質 登樂游園望 委順
宿溪翁時初除郎官赴朝。 衰病無趣因吟所懷 廢琴 開元寺東池早春
郊下 遺懷 征秋稅畢題郡南亭 因沐感發,寄郎上人上二首
早蟬 早秋晚望兼呈韋侍御 哭李三 別李十一後重寄自此後江州路上作。
贈別崔五 漸老 送幼史 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
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 西原晚望 感鏡 旱熱二首
寄韜光禪師 不能忘情吟 逸老 哭師皋
夢裴相公 燕詩示劉叟 海漫漫-戒求仙也 蠻子朝-刺將驕而相備位也
捕蝗-刺長吏也 昆明春-思王澤之廣被也 攜諸山客同上香爐峰,遇雨而還,沾濡狼藉, 郡齋暇日憶廬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韻,
履信池櫻桃島上,醉後走筆,送別舒員外,兼 春晚寄微之 杏園花落時招錢員外同醉 同錢員外禁中夜直
獨酌憶微之時對所贈盞。 八月十五日夜聞崔大員外翰林獨直對酒玩月因 初到洛下閑游 贈楚州郭使君
喜罷郡 南院 閑詠 初授秘監並賜金紫閑吟小酌偶寫所懷
寶歷二年八月三十日夜夢後作 望亭驛酬別周判官 酒筵上答張居士 鸚鵡
河亭晴望九月八日。 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 偶眠 酬皇甫賓客
答蘇庶子 雪中寄令狐相公兼呈夢得 宿竇使君庄水亭 龍門下作
和劉郎中傷鄂姬 贈東鄰王十三 答林泉 將發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寵行以長句
喜錢左丞再除華州以詩伸賀 和錢華州題少華清光絕句 代迎春花招劉郎中 閑出
❼ 小尼哥哥昨天怎麼沒去主持20168月9日的七夕
上31ふを計諗筆車qゴDむ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