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像過年
『壹』 今年節日都趕到一塊了,七夕節過了之後就是除夕,接著就是春節。
七夕節是我們漢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公歷時間通常在每年的8、9月份,離春節差半年左右。除夕、春節前後的是情人節,是西方國家的節日。
『貳』 這兩圖片像過年的時候嗎
確實有點像,不過這是夜景很正常
『叄』 七夕不像春節那麼喜慶 不像什麼 (仿寫)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每家每戶都會慶祝一番。有些民族還會搞一些活動來歡度新春佳節,比如舞龍舞獅、說書唱戲、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一到年關,大人小孩都忙乎開了,備年貨、掃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樂乎!貼春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或自己動手或請人代勞,把一年的收獲和來年的希望都寫進這小小的春聯里。同學們,說起春聯,還有一個故事呢!春聯,起源於桃符,它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門板。據說,桃木有鎮鬼、驅邪的功能。因為世上的惡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二神,所以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驅鬼辟邪。後來,人們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兩位神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驅惡。這種桃板就稱為「桃符」。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有人在桃符上寫字。一次,蜀國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學士在桃符板上寫字,因看不清學士們所寫的內容,孟昶索性自己書寫「年年約余慶,嘉年號長春」。由此產生了中國第一副春聯。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遠的遊子也要趕回家跟家人團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備的年夜飯。舊時,人們把這叫做除夕守歲、熬年。這一頓飯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著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聽著窗外陣陣的爆竹聲,一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這時候,小孩子最開心的是長輩會發壓歲錢。據說,在魏晉時期就有這個做法。壓歲錢也叫「押歲錢」、「壓祟錢」因為歲與祟是諧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使小孩們平平安安過年。
過年了,少不了走親訪友。親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著豐盛的酒菜,互贈祝福,共謀發展大計。這一活動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
春節,不僅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們國家的一種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安寧 除夕之夜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到來了,但令我最難忘的還是那洋溢著濃濃的年味的除夕之夜。
除夕,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每到這一天,遠方的親人都要回到家裡與親人團聚,吃上一桌年夜飯,表示一家人永遠團團圓圓,相親相愛,幸福美滿。
晚上,我吃過年夜飯,全家人都一起觀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12點的鍾聲忽然敲響了,「噼里啪啦」的一聲鞭炮聲映入耳簾,我跑到了窗前一看,哇!鞭炮、煙花的聲音此起彼伏著,像是在與過去的一年告別。我的好奇心把我引到了窗前,最值得引人注目的,還是那「非花卻比花甚之」的煙花了。十幾支煙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噴涌而出,在空中傲然綻放。赤橙黃綠青藍紫,樣樣俱全,奼紫嫣紅,把夜空裝點得美麗、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晝。「通!」地面上又升起個通體發紅的大火球。它飛到半空,「啪」的一聲,化作千萬顆小火星飛濺開來,拖著長長的、閃光的尾巴緩緩落下,好似翩翩起舞的蝴蝶,從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風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個調皮鬼,給它們塗上七彩的顏色……「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顆顆發亮,五顏六色的火焰拖著長長的尾巴,爭先恐後地躥上夜空;瞧!那邊升出了「天女散花」,這里出現了「孔雀開屏」!哇!再瞧瞧那裡的「含苞待放」……天空中頓時成了「花」園,「花」的海洋,璀燦奪目,火樹銀花,多美呀!多麼熱鬧的除夕之夜!「嗖,嗖,嗖」,伴隨著一聲聲清脆的響聲,那漂亮的煙花托著一條美麗的長尾巴,在天空中劃下一道道拱們之後,「閃亮登場」了。煙花五彩繽紛,爭奇斗艷,把節日的夜空裝點成美麗的大花園!有的像仙女散花,一簇簇,一群群沖上天空,又慢慢落下來;有的像秋菊、月季,萬紫千紅,千姿百態;有的像小流星,猛地躥上天空,剎那間又消失在夜空中……大地和天空頓時像炸開了鍋似的,沸騰不已。那各種各樣的喜慶聲連成一片,好似響徹雲霄的交響樂。真是動聽極了!鞭炮也不甘示弱,「啪,啪,啪」的響聲在天空中回盪。炮仗、鞭炮雙管齊下,一個個直沖夜空,在空中翩翩起舞,這邊的聲音弱了,那邊的又起來了,聲音此起彼伏,連綿不絕。鞭炮聲、炮仗聲匯成一股和諧歡快的交響樂,為這無邊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耀眼的禮花在空中閃爍,鞭炮聲聲震耳欲聾,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那五彩繽紛的煙花映紅了大地,映紅了天空,這絢麗的色彩,不正象徵著我們祖國的錦綉前程嗎
『肆』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各地的過節方式都不一樣,你家鄉是如何過節的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事實上每個地區的慶祝方式都不一樣。
5.吃巧果
在我們安徽地區,一般都會吃巧果來慶祝節日。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 「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伍』 過個七夕怎麼覺得跟過年是的,大家覺得和平常不一樣嗎
一樣啊 有男女朋友的天天都是七夕 沒有男女朋友的天天被虐狗
『陸』 成語新解 度日如年:每天都像過年一樣 列舉類似的 越多越好
文不加點:文章沒有加標點。
大方之家:很慷慨的一家人。
目無全牛:連一頭牛都看不清楚。
三人成虎:有三個人變成老虎。
不刊之論:不能刊登的言論。
不速之客:姍姍來遲的客人。
從井救人:從井裡救出人。
不足為訓:不夠當做教訓。
『柒』 七夕為什麼說新年快樂
因為七夕牛郎和織女相會不易,像過新年一樣快樂!
『捌』 春節的月相是(),重陽節的月相接近於(),中秋節的月相是(),七夕節的月相是()。
春節月相是「新月」,也叫做「朔月」,重陽節月相接近於「上弦月」,中秋節月相是「滿月」,或稱之為「望月」,七夕節月相是「上弦月」。
月相,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1、朔:日月黃經差為0°,這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這就是朔,這一天為農歷的初一。
2、上弦月:到了農歷初七、八,黃經差為90°,太陽落山,月球已經在頭頂,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這時被太陽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給你看到,稱之為「上弦月」。
3、滿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球轉到地球的另一面,黃經差為180°。這時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對著地球,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或稱之為「望」。
4、下弦月:滿月以後,月球升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遲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農歷二十三,黃經差270°。滿月虧去了一半,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這就是「下弦」。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開始新的循環。
(8)七夕像過年擴展閱讀來源:網路-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