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天象圖
A. 天象圖的介紹
天象是中國遠古天文學的稱謂。我們現在所說的天象圖,是一種天空中出現風格各異回的建築物、答清晰的人像圖的景象,這些現象有別於海市蜃樓,人們叫它「天象圖」。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文達爾克博士認地研究過多幅「天象圖」的照片,他一直確信有「地外文明」存在。如今,大自然中有許多令科學家們難以解釋的神秘現象,令人目瞪口呆的「天象圖」就是其中之一。
B. 難得一見的天象聚集,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天象
天空中出現的各種風格的建築物、人面像等這些現象又不同於海市蜃樓,是被稱為“天象圖”。在大自然中有很多令科學家們難以解釋的神秘現象,其中有一種也就是令人目瞪口呆的“天象圖”。
C. 七夕節,牛郎織女星天象上會相會嗎
不可能。
為什麼我國古代情人節選在七夕?因為那天日落後牛郎織女在天頂附近回,農歷初七的月亮在答牛郎織女的南邊,銀河因為月亮的光芒而無法看見,所以古人想像,那天牛郎織女跨國天橋相會。也絕非牛郎織女到一塊。
現在呢?在城市裡,還有多少人見過銀河?又因為輿論的宣傳,在七夕那天向上牛郎織女相會。結果一定是很遺憾,無論在好的文學家怎麼描述今夜的天象。觀測到的反這就是在被光污染印紅天空中,牛郎織女在那裡發出暗淡的光,僅此而已。能讓這么一個毫無觀測價值的天象引起這么多人的關注,這是媒體的勝利?不管是不是,但這一定是天文學的悲哀。
D. 七夕的天象圖片有嗎
這是今年七夕獨有的天象【三星伴月】的預報圖,將會發生在今天七夕剛剛天黑後專,可供觀賞的時屬間只有1小時左右,天氣好的話只需望西到西南方的低空(空曠無山、房屋等的遮擋)
還有很多,想要發給你。
七夕快樂^^
E. 天象圖的天象圖的遍歷
據西方一些新聞媒體報道:1993年月1日,飽受戰火蹂躪的索馬里,發生了一場狂風沙暴,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也被沙暴席捲。天空、路面一片昏暗,突然沙暴停止,天空上出現了一幅巨大、清晰的圖像,那是耶穌的面容,長約150米。千千萬萬的人都目睹了這一空中奇觀。
參加救援索馬里難民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卡馬拉少校在摩加迪沙機場,拍攝了這張富有戲劇性的天空照片。它清晰的顯示了耶穌的面容。後來這張照片登在西方國家的一些大報刊上。據目擊者們說,耶穌的臉在空中展現了5至6分鍾之久,而後隨風飄逝。索馬里雖然是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對耶穌的面容人們都很熟悉。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4年,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在法國領土上,同一支精銳的德國黨衛軍相遇,在德軍大潰敗中,唯有這支軍隊很頑強,堅守陣地,勇猛戰斗。英美聯軍數次攻擊均被擊退,戰斗愈演愈烈,黑暗的天空成為一片火網。就在這時,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納粹黨旗上臭名昭著的「萬」字標符。英美聯軍大吃一驚,他們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聯軍指揮官下令打開全部探照燈,炮擊這空中出現的巨大「萬」字標符。突然間這天空中的「天然標志」,從天空中變形而散落,並且越墜越快,拖下了幾道長長的煙跡,如同人留下的長長的淚痕。
之後,這支戰斗頑強的納粹黨衛軍開始大潰敗,紛紛丟盔棄甲,舉手投降。英美聯軍中的指揮官一致認為,這是德國的科學家們「人造」的「天象圖」,目的是鼓動法西斯軍隊的意志。德國戰敗後,蘇、美、英等國的軍事科學家們均未獲得「人工天象圖「的奧秘。他們查看了所獲得的全部德軍的機密檔案,均無此記載。被俘的德國軍事科學家們均不知什麼「人工製造天象圖」的秘密。因此,所謂「人工製造天象圖」之謎就被否定了。如果說,它是自然形成的,那又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什麼在戰場上突然出現呢?此迷一直令人難解。 1990年6月30日20時,在前蘇聯的敖德薩地區,寧靜的天空萬里無雲,月光照耀著大地。謝爾蓋一家正坐在自己花園的安樂椅上納涼,突然一陣風吹過,天空出現了一幅巨大的圖像,那是一張巨大的俄羅斯古典式的安樂椅,椅子上慢慢出現一位頭戴王冠、身穿金色的歐洲中世紀皇宮中的長袍、如女皇一般的中年婦女。全家人驚呆了,謝蓋爾的妻子丘麗娜姬馬上拿出照相機,對准天空拍出了十多張圖像清晰的照片,登在當時蘇聯的各報刊上,看到這一奇觀的還有不少人。蘇聯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無法解釋這一天空奇觀是怎樣形成的。
接著,同年十月初的一天,在前蘇聯的雪比察市,市民們突然看到,晴朗的天空中出現一幅美麗的橙色婦女全身像,占據了半個天空,他仰靠在一張巨大的躺椅上,長長的金發披散下來,一雙動人的眼睛在不停的轉動著,像在回眸看著觀望著她的眾多市民。她是那麼華麗、飄逸,如同「仙女下凡」。當地的電視台、報刊記者們均把錄像機、攝像機的鏡頭對准了天空,拍下了出現在天空中的「仙女」。這個天空中的奇觀歷時半小時,她才逐漸變成一塊塊不規劃的金色雲塊,慢慢地消失在蒼穹之中。
如此的天空奇觀,震動了蘇聯的科學界和克格勃。為了研究這一觸目驚心的天象奇觀,克格勃組織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成立了調查研究小組,對這一神奇的現象進行全面探討。 蘇聯的一些科學家認為:美國掌握這門製造「天象圖」的高科技,是繼承納粹德國軍事科學的成果。但在蘇聯解體後,一些俄羅斯的科學家又把這些圖片、錄像資料反復研究,才認為人類當前的科技水平是無法製造出這樣巨大神奇的「天象圖」奇觀的。
美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康拉德爾教授認為:由於地球自傳及陽光、溫度、風力的變化,天上的雲彩經常處在變幻之中,有時會瞬息萬變。在這樣不停的變動之中,在地球的某一個地區的上空出現幾幅酷似某一種圖畫的「天象圖」,也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不值得為此驚奇。日本北海道大學氣象教授田中賀一認為:經過他多年對天空變化的研究,天空的雲層、陽光反射,猶如一個巨大的「萬花筒」。「萬花筒」在轉動中會不停的變化,在這千變萬化之中「偶爾形成的圖像」是極為可能的。但以上兩種說法似乎顯得過於牽強,缺乏有力論據。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文達爾克博士不同意以上這種說法。他認為:這樣的說法過於簡單,缺乏對自然宇宙生命探索的勇氣,不能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天象圖」的形成,絕對不是天空自然界的變化巧合形成的。文達爾克博士認真的研究過多幅「天象圖」的照片他一直確信有「地外文明」存在,而「天象圖」正是外星生命向地球人類有意製造的「迷魂陣」,吸引人類去探討這難解之謎。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彼得羅果教授認為:要解開「天象圖」之謎,尚有待進一步努力觀測它是怎樣形成的,但他絕不是「萬花筒」中的巧合。
F. 七夕有什麼天文現象
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是中國傳統節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節",是傳說中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在銀河鵲橋相會的日子,該日也逐步演變為中國的情人節。因此,每到七夕有情人總會仰望星空祈禱愛情忠貞不渝。
據江蘇省天文學會專家介紹,牛郎與織女是民間一種叫法,其實在天文學上牛郎的中文名為河鼓二,而織女星稱為織女一,它們分別是天鷹座和天琴座的一顆亮星,由於這兩顆恆星肉眼清晰可見,又容易辨別所以在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就曾以織女星為航海的導航標志之一。
在晴夜,可找一處不受城市燈光影響的安全地方,最好是在天黑後兩小時左右,此時沒有多少月光的影響,事先約好親朋好友或情侶,找好躺椅。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仰頭靜望,當你看到橫貫長空的銀河時,會有一種舒適的精神享受。在頭頂附近,銀河中間與兩邊有3顆明亮的星星,其中最亮的一顆呈青白色,她在銀河西北邊,這就是織女星。織女星的下方有四顆較暗的星,組成小小的平行四邊形,它們就是神話傳說中織女編織的美麗雲霞和彩虹的梭子。另一顆亮星在織女星的南偏東,即銀河的東南邊,他就是牛郎星(又名河鼓二)。牛郎星是顆微黃色的亮星,在他兩邊的兩顆小星叫扁擔星,傳說中是牛郎挑著一對兒女。
根據現代天文觀測及測算結果,牛郎星距我們有16光年(1光年約等於 10萬億公里),織女星距離我們26光年,兩星之間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給織女打個電話,織女也要等到16年後才能聽到牛郎的聲音。因此他們每年的"七七相會",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傳說中為何要將"七月初七"這一天算做牛郎織女的相會日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七"是吉利數字,有圓滿的意思。而且"七七"之夜,是月亮接近銀河的時候,月亮的光輝也恰好能照在銀河上,更便於人們觀星。今夜用天文望遠鏡觀看,會看到銀河裡密密麻麻的星群。而半個月亮的余暉灑向銀河便成了人們想像的"鵲橋" 。
G. 七夕的原由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慶祝方式
這個節日已越來越少人慶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這一天,牛車水一帶到處張燈結綵,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來自不同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這里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應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就夜晚而言,除月夕外,七夕也是同樣美麗動人的......
七夕別稱「星期」的背後,有一個優美動人的故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二星在七月七日這天會合,故稱。王勃的《七夕賦》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H. 求七星連珠天象的圖片
我不要你的分數,我的空間里有。你自己去看吧,(如果你內能找的到得話)容
http://user.qzone.qq.com/872487383
I. 七夕節的天象是怎樣的
8月11日是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節」,傳說內中,牛容郎織女這天會在銀河鵲橋相會,該日也逐步演變為中國的情人節。因此每到七夕之夜有情人總愛仰望星空祈禱愛情忠貞不渝。
據省天文學會專家稱,牛郎、織女兩顆星是夏季星空中的兩顆亮星,如果想觀賞這兩顆星可以在晚上9時後,仰頭90度,或躺在室外的長椅上望向星空,明亮的織女星首先出現在天頂附近,隨後在其偏南方向還有一顆一等星的牛郎星。
當晚10時30分左右,月亮就已墜入西南方地平線以下,此時的銀河以及牛郎、織女兩星將更加清晰明亮。在遠離城市燈光的郊外,觀察者只要抬頭仰望夜空就會發現在兩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銀河),其中牛郎星在河東,織女星在河西,它們在「隔河相望」。
J. 七夕這個節日何時出現的
七夕的來歷
農歷七月七日舊稱七夕,也叫乞巧節。相傳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關於乞巧指的是向織女乞取智巧。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關於牽牛織女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岐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睕彼牽牛,不以報箱。
《大東》篇原是一首表現西周時代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詩。這一節大意是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當今的統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無恤民之行,不過徒有其名而已。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這時人們對二星的認識,雖然很可能與當時農耕信仰中的穀物神(牽牛)和帝女之桑女神(織女)有關,但還僅只是有關日月星辰簡單的神話形象;同對愛情的認識和想像尚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之中,自然它還不能成為傳說的前身或胚胎。然而它又不是同傳說絕無關系。因為無論如何,此時的牽牛、織女,已不再是純粹自然現象的星座而並無其他涵義的稱謂。此時,它們已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到西漢時期,織女、牽牛已被傳為兩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對。班固《西都賦》有句:「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雲:「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都明確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兩側分別塑有牽牛、織女像。他們已從天上來到人間被遠遠地隔離在湖的兩邊。台灣學者王孝廉也認為,《西都賦》中牽牛已有人格化的跡象(他認為牽牛的人格化是這個傳說形成的「重要關鍵」,也是在中國傳統思想追求「合理化」情形下的「必然要求」)並據此推斷其形成當在西漢武帝至東漢明帝之間。這一觀點正與筆者所見略同。當然。此時牽牛織女他們之間是不是恩愛夫妻,或是眷戀的情人,因無充分的材料,尚不好說。但如果認為,在表現二人的關繫上,比《大東》篇中又進了一步,並且已經打開了人們把他們想像為夫妻、戀人的大門,可能是並不大謬的。這時,如果愛情的靈感有緣踏入這座「大門」,那麼一定可以孕育幻化出優美的詩篇、動人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因素同牽牛、織女傳說的結合日見明顯。《古詩十九首》首先透露了這一信息。其中的《迢迢牽牛星》吟道: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灌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問,脈脈不得語。
這里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機織布,思念流淚;並且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詩中雖然沒有直言牽牛、織女是夫妻,但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節則是十分清楚的。
進一步說明問題的,是東漢人應邵編撰的《風俗通義》,其中有一段記載: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見《歲華紀麗》)
這表明,在當時,不僅牽牛、織女為夫妻之說已被普遍認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為橋,七夕相會的情節,也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融入風俗之中了。發展到這一步顯然是要經過相當長期並且是十分積極活躍的演進過程的。
這一點,還可以從漢代的一些畫像中見出。據吳曾德著《漢代畫像石》一書載:山東省歷城縣孝里鋪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有一幅石刻天象圖。圖中有牽牛星、織女星遙遙相對,在織女星下有一女子正坐在織機上操作,旁邊還有一隻飛鳥,很可能是傳說中牛郎織女以鵲為橋,七夕相會的反映。此外,在河南省南陽漢畫館中也有一幅表現牛郎織女的畫像。這幅畫像右上角有一牽牛星,星下畫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揚鞭牽牛狀;左下角有一織女星,裡面跪坐著一位頭挽高髻的女子。這顯然也是對牛郎織女傳說的一種藝術反映。
稍後的三國時期,更有不少詩文反映了這一內容。如唐代李善為《文選》魏文帝《燕歌行》作注時引了曹植《九詠注》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可見牽牛、織女已經成為詩人們表現愛戀和思念之苦的一種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到這里,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決定《牛郎織女》傳說生命特質的基本情節或者說傳說的原型已經形成。這就是:①牛郎、織女愛情關系的確定;②天河相隔;③七夕相會。三者之中,①是關鍵,而促成這一關鍵情節產生的,是愛情主題(即群體主體的一種感情積蓄)的注入。有了愛情的注入,本來不相乾的兩顆星座,兩位傳說中的神,具有了人性,成為體現人間感情的夫妻,並由此生成一個獨立的藝術生命系統。這個生命一經生成,便以其自身潛在的結構功能,規定和影響著未來的發展。受其制約,原來作為天體中一種自然現象的銀河,一進入這一系統,便蛻去原質,形成新質,成為阻礙牽牛、織女團圓幸福的象徵物。由愛情受阻,進而出現七夕相會,也便是自然合理的了。從《牛郎織女》傳說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前述三個基本情節,構成了它的生命系統的核心要素。如果把後來充分發展了的《牛郎織女》傳說比做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的話,那麼這三個情節就是它的樹身和主要文干。以後的發展,比如它同「兩兄弟型」故事,同「毛衣女型」故事,以及同「難婿型」故事相結合,進而增生出許多豐富多姿的情節網路,就都是由此而生發開去的。
第二,《牛郎織女》作為傳說生成的大體時間,當在東漢之初,也可能在西漢時期。因為,上述可資引證的資料,盡管出在東漢,甚至稍後的三國時期,但它們都是經過文人加工、改造過的一種書面記載,而這樣的記載,必須以傳說在民間比較廣泛的流傳為前提。我們知道,一種傳說要達到比較廣泛的流傳,即使在信息傳媒發達的今天,也非易事,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古代,就更不可能短時間內實現。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推斷,它的實際形成要比記載的時期更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