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圖清代
Ⅰ 清代所有銅幣圖片
一共種
老滿文錢幣
清太祖努爾哈赤於天命元年(1616)年鑄滿文「天命汗錢」和漢文「天命通寶」。清太宗皇太極於天聰元年(1627年)鑄滿文「天聰汗錢」。此時的滿文為舊 滿文,是1599年借用蒙文的音節進行拼音而創制,又稱無圈點滿文,文字結構和語法尚不完善,因此「天聰汗錢」尚有不同三種的讀法:天聰汗錢、天聰通寶、 聰汗之錢。這一時期鑄幣種類少,鑄量也不多,因為當時長城以北地區以實物貿易為主。1632年對舊滿文進行改造,成為有圈點的新滿文。順治以後的錢幣,使 用的都是新滿文。
順治通寶
1664年,清朝定鼎北京統一中國後,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向前發展,鑄錢的種類和數量也隨之增大。因此順治以後流傳下來的錢幣最多、最常見,幾乎每個家庭都能找出幾枚清代的錢幣。
清世祖福臨於順治元年(1644年)設工部寶源局和戶部寶泉局開鑄「順治通寶」。順治通寶共有五種形式:第一種是初鑄的依照明錢形制的「順治通寶」,分 小平、折二、折十共三種。小平為光背,鑄量不多,寶字內從缶者更少。折二錢背右二,折十錢背穿上十,穿右一兩者世存稀少。當時國內大部分地區仍沿用明錢, 採用這種形制,有利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第二種背有一個漢字,代表各地區名。有戶、工、河、臨、宣、薊、延、原、同、雲、荊、昌、寧、 浙、東、福、陽、襄,共18種,延字者最少,而穿上延、宣、薊等更少。第三種世稱「一厘錢」,即背穿右漢文局名,穿左一厘二字,有戶、工、同、福、臨、 東、江、宣、原、陝、薊、昌、陽、河、寧、雲、浙,共17種,以同一厘及東字上下一厘者最少。第四種是背滿文錢,僅工部寶源局與戶部寶泉局所鑄兩種,種類 雖少,鑄量卻很大,惟寶泉折二型錢極為罕見。第五種是背滿漢文錢,均記局名,有同、浙、臨、東、江、宣、原、陝、薊、昌、寧、河,共12種,鑄量也多。清 代錢幣恢復了宋代錢幣形制的某些特點,如錢背平淺,外廓較寬。
康熙通寶
清聖祖玄燁在位六十一年,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經濟穩定,商業發達,因此錢幣的發行量很大。「康熙通寶」厚重圓大,寶源、寶泉局所鑄錢幣背有兩個滿文記局名, 外省各局鑄錢穿左滿文、穿右漢文記局名,有同、福、寧、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臨、廣、浙、台、桂、陝、雲、漳、鞏,共21種。鞏指甘肅寶 鞏局,鑄量極少,台指台灣,鑄量也極少,為紅銅質的小型錢,由於既小又少,有人於清代中期鑄了一些黃銅的大型台字錢,同時也仿鑄了少量西字、北字錢,但西 北二字為楷書,與其它錢局字體不同。背廣字錢小字小形者多,大字形者較少見,大字大形又分宋體、美字、狹廣等數種版別。寶泉局的「康熙通寶」熙字左面少一 豎的稱羅漢錢,字體與當時的一種宮錢相同,它不含黃金,也不特別稀少。
從康熙開始,清代的鑄幣形式正式固定下來,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康熙元年鑄紀元錢,後凡嗣位改元,皆鑄如例。」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均鑄通寶年號錢,各朝通寶紀局多用滿文,少用漢字。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後出現了大錢。
咸豐雕母
咸豐時,錢幣種類繁多,鑄造精美,流傳下來的祖錢(雕母)、母錢、樣錢也多於其它各朝,且錢文多出書家之手,局面為之一新。據《大錢圖錄》載:清代鑄錢的順 序是先選至潔之象牙玉石為原材料,刻作錢樣,呈錢法堂侍郎鑒定再請裁定,然後以精銅鑿成祖錢(雕母),再用祖錢翻沙鑄母錢,以後開鑄則悉用母錢印范。 未經批准鑄行的祖錢(雕母),中間僅一小圓孔,凡正式鑄錢的雕母中間已開成方孔,錢局內稱方孔為金口,開金口需要很高的技術,否則鑄造時容易粘沙。凡正式 開鑄的初鑄品大樣精美,仍需送交有關部門審核。
清代銀元
光緒年間,盡管方孔錢依然鑄行,先後出現了銅元和銀元這兩種新的金屬貨幣。銅元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廣東始鑄;清代自鑄銀元始於吉林,但大規模機鑄 銀元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造幣廠開始。今見銅元有兩大類:一類面文為「大清銅幣」,另一類面文為「光緒元寶」或「宣統元寶」。銅元和銀元的圖案 設計精美,僅錢背「龍」的圖案就有立龍、坐龍、飛龍、長須龍、反龍、大尾龍、曲須龍、游龍、駝背龍等十餘種。尤其是宣統年間的第二套「大清銅幣」,設計新 穎,圖案精緻,在晚清錢幣中獨佔一幟,惹人喜愛。又因其流通時間短,鑄量少,而成為收藏之珍品。
清代厭勝錢
清代的厭勝錢(即花錢、玩錢),經過二千多年的品類繁衍,文字與圖案較之歷代更加豐富多彩,各臻其妙。從吉語、祝辭、避邪、十二生肖、人物故事、花卉圖案到供養錢、符咒錢、秘戲錢等等,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清代皇宮中常以銅錢做裝飾品,其品種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其它各朝。從乾隆開始,每當新繼位,鑄造背文為「天下太平」的大錢,作為清官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 墜錢。錢背有八卦圖案的是上樑錢,據《大錢圖錄》載:「光緒通寶幕作八卦,案每遇修葺、各殿上樑時,安置寶合(盒),合中皆貯此錢」。八卦代表天、地、 水、火、風、雷、山、澤。古人以樑上安放八卦錢,有避兵火、鎮風水的功用。每逢春節、元宵,宮燈下懸掛大小各式銅錢,也稱掛燈錢,此種錢多有龍鳳花紋和吉 語。每逢生辰(稱為萬壽年)錢局要鑄精美的「萬壽錢」以呈進,「光緒通寶」背福壽錢是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鑄的「萬壽錢」。每逢年節或國家慶 典,由錢局鑄「祝聖錢」,乾隆以前的祝聖錢多有龍鳳花紋,乾隆以後逐漸以文字代替,背多吉語、頌詞,「嘉慶萬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吉語 頌詞的,是嘉慶初年專為已是太上皇的乾隆鑄造的。
清代刻花錢
在銅錢的錢郭及地張上進行再加工,雕刻出花紋圖案的稱為刻花錢。我國民間歷來有在日用小銅器上鐫刻吉祥圖案的習俗,顯示了人們祈求安居樂業,生活美滿的心 願,銅錢上刻花其意亦源於此。早期刻花錢並不多見,明清以後多了起來,尤以清代為最,特別是康熙和咸豐二朝,咸豐刻花則多見於咸豐大錢。由於咸豐大錢的錢 型大,外緣寬闊,加之銅質較好,容易施展刻花技能。咸豐刻花錢的錢紋圖案種類繁多,還有雕刻各種吉語的,如「平安吉慶」、「風調雨順」、「長生不老」、 「壽比南山」等。銅錢刻花後,一般不再作流通貨幣用,往往充當佩飾或觀賞之用。刻花錢不同於鑄造的「花錢」,刻花錢是選用流通貨幣為材,而花錢是非流通貨 幣,但兩者都是屬於壓勝錢。刻花錢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是研究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珍貴文物。
Ⅱ 清代瓷器上的花卉有哪些畫法
明清時期,文人畫占據繪畫主流,文人繪畫時強調畫家的主觀創造,個體意識較濃,喜歡以物喻人,以物詠志,因此對瓷器繪畫有巨大影響。作為一種圖案,瓷器繪畫中既有純粹裝飾意味的植物紋樣,也有借鑒文人畫以物喻人、以物明志的植物紋樣,如松竹梅、梅蘭竹菊等等。
歲寒三友
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備受文人推崇,是文人畫鍾愛的題材。
① 清乾青花松竹紋盤口瓶
② 清羅天池松樹竹石圖軸
松,為常綠喬木,百木之長,經冬而不凋,多比喻堅貞高潔的節操。
① 清乾隆 青花竹石紋碗
② 清趙焞夫 竹石圖軸
竹,多年生常綠植物,清高而有節,性堅韌,寧折不屈,開懷大度。
梅,為落葉喬木,花朵早春先葉開放,耐寒開花。
這三種植物組成的歲寒三友圖常被用於文人畫中象徵君子的高鳳亮節。明代瓷繪上松竹梅常與洞石欄桿構成庭園景緻,清代瓷繪松竹梅紋比較喜歡刻意追求寫實效果。
四君子
梅蘭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也是文人極喜愛的植物,明清兩代瓷器當中也大量繪制該主題。竹和梅的寓意,上面已經提到。
蘭花最令人傾倒之處是居幽處而香氣素淡,象徵著一種不求仕途通達、不沽名釣譽、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盪胸襟,疏遠污濁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質。
菊花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趨炎勢,為世外隱士。菊花作為士人人格的象徵,成為君子自得自樂、儒道雙修的精神象徵。
植物紋的流行跟社會主流風氣關系很大。明代是我國發展的集大成時期,植物的題材非常豐富。清代瓷器中的植物紋樣也非常廣泛,自然界中有的植物幾乎在瓷器上都有所反映,加上繪畫技巧進一步成熟,以及瓷器胎釉更加潔白細膩,使得瓷器上的紋飾襯托的更加精緻與生動,達到了明代無法企及的高峰,極大地增加了瓷器的美感,形成了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可以說,清代是我國瓷器植物紋表現裝飾的黃金時代。
結語
明清瓷器是我國瓷器裝飾藝術的兩大高峰,我們在欣賞古代陶瓷藝術作品的時候,既要注意整個瓷器裝飾藝術的發展脈絡,也要結合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文化風尚,才能深入理解瓷器藝術的深刻內涵。
Ⅲ 在近代建築上,經常運用到這種圖案,如故宮、新華門、北京大學的建築都有帶這種圖案,請問具體叫什麼名字
你好 你說的是叫古建彩繪 在我國古建築中,古建彩繪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彩繪就是版俗稱的「丹青」權,而古建彩繪就是古代人民在古建築物上繪制裝飾畫,不僅美觀,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築物壽命
http://ke..com/view/3689742.htm你自己 看看吧 應該就是這些 圖案是根據地方 畫師的技藝 綜合設計的 謝謝
Ⅳ 清代毛織有哪些圖案
清代「地毯」,咸豐間西藏喇嘛胡其昌攜二徒在京報國寺織制地毯,織法不同寺門分東西出入,京毯為東門法,津毯為西門法。北京地毯多為傳統圖案,花卉、八寶、八仙等類。格式以中央大團花,四角襯托角花,多層次邊緣。
Ⅳ 清代吉祥紋樣盛行 論據出自哪裡
紋樣名稱:華封三復祝圖案形態:南天制竹,兩種寓意吉祥的圖案花卉。南天竹,取竹與「祝」諧音。南天竹、兩種吉祥花卉組成圖案,寓意「三祝」,即祝福多富,多壽,多男子。華,地名,今華州。封,作守衛講。華封,即華州守疆之人。《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請祝聖人,使聖人富,使聖人壽,使聖人多男子。」傳說唐堯游於華,華封人祝其壽、富、多男子,合成三祝。遂有「華封三祝」之典故。蘭、天竹、壽字組成的華封三祝圖六屜櫃局部蘭、天竹、壽字組成的華封三祝圖六屜櫃當然這是傳說中聖人的回答,而在民間這三種祝願都是最美好的。因此,人們遂以「華封三祝」為祝頌多富多壽多子孫之辭。亦有據此典故繪成圖案的,後成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之一。通常是以竹或天竹諧「祝」字,配上其它兩種吉祥花卉,湊成「三」數來表達「三祝」寓意。或者因「竹」與「祝」諧音。畫三棵竹,也可寓意「三祝」。此外,還有一種用佛手、桃和石榴組合的《福壽三多》吉祥紋圖,也含「三祝」之頌,以「佛」寓多福,以「桃」寓多壽,以「石榴」寓多子孫,亦稱《三多圖》,清代時最為盛行。鄭板橋題畫詩:「寫來三祝乃三竹,畫出華封是兩峰」,即寓意「華封三祝」。
Ⅵ 清代織花紋樣有哪些
依身份職抄業區別。
貢貨花樣有江山萬代、太平富貴、萬壽無疆、四季豐登子孫龍、大雲龍、朝水龍,如意連雲,雙鳳朝陽、八仙祝壽、壽山福海等。
時新花樣有團鶴、福壽三多、五子奪魁、歡天喜地、富貴白頭、大菊花、大山水、大河圖、大八寶、大八吉、花卉草蟲、羽毛鱗介等。
官服花樣有喜慶大來,掛印封侯,雨順風調、萬民安樂、百代流芳、喜相逢、仙鶴蟠桃等。
吏服花樣有窩蘭、三友會,秀麗美、萬里雲、金魚節等。
商服紋樣有四季純紅,利有餘慶,順風得雲,五福壽、百子圖等。
農服花樣有子孫福壽,六合同春、瓜瓞綿綿、水八仙等。
Ⅶ 清代絲織品的織花紋樣依什麼圖案區別身份職業
清代絲織品抄的織花紋樣依身份職業區別。貢貨花樣有江山萬代、太平富貴、萬壽無疆、四季豐登子孫龍、大雲龍、朝水龍,如意連雲,雙鳳朝陽、八仙祝壽、壽山福海等。時新花樣有團鶴、福壽三多、五子奪魁、歡天喜地、富貴白頭、大菊花、大山水、大河圖、大八寶、大八吉、花卉草蟲、羽毛鱗介等。官服花樣有喜慶大來,掛印封侯,雨順風調、萬民安樂、百代流芳、喜相逢、仙鶴蟠桃等。吏服花樣有窩蘭、三友會,秀麗美、萬里雲、金魚節等。商服紋樣有四季純紅,利有餘慶,順風得雲,五福壽、百子圖等。農服花樣有子孫福壽,六合同春、瓜瓞綿綿、水八仙等。僧道服飾有陀羅經、福壽、舍利子、八吉祥、串枝蓮、九子蓮花、喀那路帶等。
Ⅷ 清代繪畫的早期繪畫
鄭燮 《竹石圖》 竹子作為獨立的畫種出現很早。唐、五代純以濃墨畫竹,至北宋文同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蘇軾及後朝的趙孟頫、王紱等皆以此為宗,以寫實為主:竹竿較粗,竹葉較細,結構比例准確。至清代鄭燮為之一變,獨創「板橋竹」,造型削繁就簡。竹竿細挺有韌性,而葉肥如柳、桃葉,具不似之似妙,而且竹子虛心自強、勁直向上的品性,被賦予堅貞高潔的寓意。 《竹石圖》修竹數枝,秀石幾塊,形簡而意足,是板橋六十二歲的作品,『總觀全局,氣勢俊朗蕭散,卓然不群。竹自姿致疏落,顧盼有情,石則拔地直聳,瘦硬秀拔,筆致靈動疏爽,竹濃石淡,濃淡輝映,妙趣橫生。題畫行款獨具特色,大小、正斜、疏密、濃淡靈巧有致地排列起來,使詩書畫和諧地融在一起,增強構圖的形式美,並通過題跋,表露出自己的思想及創作動機。 「昔東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無竹,則留然無色矣,余作竹作石固無取於枯木也,意在畫竹,則竹為主以石輔之,今石反大於竹,多於竹,又出於格外也,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漸老年兄屬,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橋鄭燮畫。」鈐「七品官耳」、「丙辰進士」印。
約自順治至康熙初年。這一時期,文人山水畫興盛,並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追求。承續明末董其昌衣缽的四王畫派,以摹古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視,居畫壇正統地位。活動於江南地區的一批明代遺民畫家,寄情山水,借畫抒懷,藝術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為代表。
四王畫派主要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 4人,有時亦加上吳歷、惲壽平,合稱「四王吳惲」或「清初六家」。他們大都奉董其昌的藝術主張為金科玉律,致力於摹古,推崇元四家,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藉平和的意趣。由於「四王」社會地位顯赫,交遊廣、門生多,在士大夫中影響大,其藝術旨趣又受到統法者贊賞,因此,被視為畫壇正統派,影響所及,直至近現代。他們在以臨古為主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較深厚的筆墨功夫,在筆墨、構圖、氣韻、意境等方面,也總結了一些規律性的經驗,尤其是發展了干筆渴墨層層積染的技法,豐富了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力。然而,他們忽視師法自然,迴避現實生活,缺乏具體感受,致使作品大多單調、空洞,缺少生氣和新意,阻礙了他們取得更高成就。「四王」之中,王時敏、王鑒、王原祁更重筆墨,主要宗法黃公望。王原祁被稱為婁東派首領。王□尚能體察自然,並兼容各家技法,面貌比較多樣,後世稱其為虞山派首領。四王畫派至清代中期,影響遍及朝野,宗婁東派的有黃鼎、唐岱、董邦達、方士庶、張宗蒼、錢維城等人。屬虞山派的有楊晉、李世倬、宋駿業、唐俊、蔡遠、顧□等人。此外,還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後四王」(王三錫、王廷周、王廷元、王鳴韶)等。
明末清初,聚集於江南地區的一批遺民畫家,呈現出與正統派相左的藝術追求。南京的金陵八家,以龔賢為首,包括樊圻、高岑、鄒□、吳宏、葉欣、謝蓀、胡□,他們遁跡山林,潔身自好,重視師法自然,主要描寫南京一帶風光,揭示山川之美,抒發真切感受,廣泛學習前人之長,以扎實的功力求突破成規,創立新意,風格雖各有不同,但均具有清新怡人的意趣。同時,稱譽南京的還有陳卓、王概、柳□、張風等人。
「四僧」是指石濤、朱耷、石□、漸江 4人。前兩人是明宗室後裔,後兩人是明代遺民,4人均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借畫抒寫身世之感和抑鬱之氣,寄託對故國山川的熾熱之情。藝術上主張「借古開今」,反對陳陳相因,重視生活感受,強調獨抒性靈。他們沖破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標新立異,創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揚、不守繩墨、獨具風採的畫風,振興了當時畫壇,也予後世以深遠的影響。其中石濤、朱耷成就最為顯著。石濤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鬱勃新奇,構圖大膽新穎,筆墨縱肆多變,格調昂揚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朱耷以花鳥畫著稱,繼承陳淳、徐渭傳統,發展了潑墨寫意畫法。作品往往緣物抒情,以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和國亡家破之痛。筆墨洗練雄肆,構圖簡約空靈,景象奇險,格調冷雋,達到了筆簡意賅的藝術境地。對後來的揚州八怪和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影響重大。石□的山水從黃公望、王蒙變化而出,以真景為粉本,描繪重山復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筆禿毫層層皴染,厚重而不板滯,具有雄偉壯闊,蒼茫渾厚的氣勢。與石濤並稱「二石」、與程正揆(號青□道人)並稱「二□」。漸江的山水取法倪瓚,多繪名山大川,尤善寫黃山真景,構圖簡潔,丘壑奇倔,干筆渴墨勁峭整飭,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靜穆之致,真實地表現了名山之質。他與石濤、梅清有黃山派之稱,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合稱海陽四家,形成了新安派。
清初至康熙(1662~1722)年間,還有一些畫派、畫家各擅其能。惲壽平的沒骨花卉畫,以極似求不似,風格清新淡雅,影響廣泛,被稱為常州派或南田派。袁江的界畫結構精微,氣勢雄偉,為清代界畫名家,其侄袁耀承其畫風,有袁氏畫派之稱。其他地方性流派還有羅牧的江西派、藍孟、藍深的武林派等。另外還有禹之鼎、王樹□、謝彬、上官周等人,善畫人物、肖像。周□、張穆善畫龍、馬,傅山、普荷、法若真、黃向堅等善畫山水,均負有時名。
Ⅸ 清朝官員懷擋上有哪些花卉圖案
明、清兩代,官員在朝服的前胸後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行的圖案,叫補子,它是用來區分官爵大小(官品區分)的。
補子的起源:
相傳補子起源於武則天時代(武則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則天上朝時賜給官員們綉了花的官袍。因為十分好看,又是御賜之物,所以其他官員紛紛效仿。補子就從這里而來。 補子的源頭可以上溯至蒙元時代。內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並沒有作為官階的標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綉禽,以示文明,武官綉獸,以示威武。
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
文官:
一品仙鶴
二品錦雞
三品孔雀
四品雲雁
五品白鷳
六品鷺鷥
七品鸂鶒
八品黃鸝
九品鵪鶉;
武官:
一品
二品獅子
三品
四品虎豹
五品熊羆
六品
七品彪
八品犀牛
九品海馬
雜職:
練鵲;風憲官:獬豸。
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賜服專門賜給特定人物的賜補,有鬥牛和飛魚兩種。 從明代出土及傳世的官補來看,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綉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製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
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與明補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後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後片則整片織在一起,主要是為了便於穿著。前片官補正好位於清代官服的前胸,為便於解系紐扣,只能將前片對半分開。 在明清兩代,受過誥封的命婦(一般為官吏的母親及妻子)也備有補服,通常穿著於慶典朝會上。她們所用的補子紋樣以其丈夫或兒子的官品為准。女補的尺寸比男補要小。凡武職官員的妻、母,則不用獸紋補,也和文官家屬一樣,用禽紋補,意思是女子以閑雅為美,不必尚武。
補子的分類:
文官:文官一至九品的圖案依次為:
一品仙鶴,
二品錦雞,
三品孔雀,
四品雲雁,
五品白鷳(xian2),
六品鷺鷥(lu4 si1),
七品{[溪鳥][支辦鳥](無此字)}(xi1 chi4),
八品鵪鶉,
九品練雀。文官的補子圖案均為飛禽。
武官武官一至六品的圖案依次為:
一品麒麟,
二品獅子,
三品豹,
四品虎,
五品熊,
六品彪。
武官七、八品的圖案為:犀牛。
武官九品的圖案為:海馬(樣子和馬一樣,但站在海上)武官的補子圖案均為走獸。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Ⅹ 清代盆景的極品有哪些
在清代,我國涌現出許多盆景中的極品,其中大多成為宮廷中的珍藏寶物。
如紅寶石梅壽長春盆景。鏨金委角長方形盆,盆上敞下斂,略呈斗形,其口沿鏨如意紋,口沿下凸起如意雲紋一周,盆腹以萬字雷紋錦為地,凸鏨一周22個「壽」字。
盆中主景為梅花樹,銅鍍金樹干,翡翠小葉,紅寶石花瓣,寶藍心、金蕊,意態生動。樹下襯以青金石和白玉制的湖石、嵌寶石靈芝、玉葉珊瑚珠萬年青、點翠葉瑪瑙茶花以及小草等,置景生機盎然,錯落有致。
梅花是清代盆景廣泛採用的花卉,通常寓意「梅壽長春」或「梅壽萬年」。此景以金為盆,盆壁上鏨刻的萬字地紋和「壽」字氣派豪華,光燦耀目。
梅花瓣所用紅寶石共達284粒,一樹晶瑩的紅梅與碧綠的翡翠葉相襯托,又與燦爛的金盆相輝映,再加以清雅的湖石和花卉小景,其風格富貴而熱烈。此紅寶石梅花盆景應是專為宮中帝後壽誕特製的祝壽禮物。
再如象牙嵌玉石水仙盆景。青玉菊瓣洗式盆,四角雕成雙葉菊花形,菊花上嵌紅寶石、綠料,盆下腹又雕葉紋,上嵌綠料並錯金線為脈絡。盆中有青金石制湖石,並植5株染牙葉水仙,雕象牙為根,白玉為花,黃玉為心。
水仙主題的盆景取「芝仙祝壽」之意,宮廷慶帝後壽誕之時,地方官多有呈進。此盆景風格清雅,玉盆為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盆中景緻牙葉挺拔,玉花明秀,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間雕刻業盛期的工藝水平。
還有碧玉萬年青盆景。盆呈筒式,塗紅漆,口沿、底沿各飾描金卷草紋一周。盆體淺刻萬字錦地及八仙人物紋並描金漆。盆中植碧玉萬年青,葉片寬厚肥碩,挺拔如劍,碧綠茂盛。葉叢中立纏綠絲莖,莖上有以染骨、紅珊瑚珠所制萬年青籽3簇,珠粒紅艷。
此盆景將萬年青植於筒中,寓「一統萬年」之意。此件作品為清代帝後壽誕時宮廷的陳列品。
另外一件碧璽桃樹盆景,畫琺琅菱花式盆,盆外壁以深、淺藍色釉為地,彩繪牡丹花紋。盆中植桃樹為主景,木枝幹,碧玉葉,桃實以芙蓉石、碧璽、蜜蠟等紅、粉色寶石製作。樹下襯以湖石、山茶、錦花一周。
此景錯落有致,意態生動,表現出清爽明麗的江南盆景風格,是清宮中日常陳設品,桃樹景配牡丹花紋盆取「蟠桃獻瑞」、「富貴長壽」之意,應是皇帝壽誕之日百官祝壽所進獻之物。
碧桃花樹盆景也為清宮舊藏。畫琺琅委角長方盆,盆外壁繪折枝花卉。主景碧桃樹以染銅為葉、染牙為花瓣。周圍襯以染石山子和水晶海棠花、乳白色玻璃茶花、銅片小草等,碧桃盆景寓意「春光長壽」。
清代南方盆景多用這種式樣,據清代《宮中進單》記載,1748年,廣東巡撫岳浚進象牙盆景四對,這件盆景即其中之一。
清宮舊藏中還有一件嵌玉石仙人祝壽圖盆景。紫檀木垂雲紋八足隨形座,座邊緣設銅鍍金鏤「萬」字紋欄桿,座中設天然木山,古意盎然。
山中以白玉、碧玉、瑪瑙、翡翠、碧璽、松石等製作靈芝、仙桃、瑤草嘉蕙等,於孔隙石筍之間倒掛叢生,五色繽紛。
山腰置一座藍頂圓亭,7位仙翁或立於山腰,或相伴行於山間,或對坐亭間暢談。玉鶴口銜仙草飛懸在山頂,玉鹿則伏卧於山腰亭旁,仰望上方的靈草。
此件寓意仙人祝壽的景觀造型大方,人物刻畫細膩,神態各異。花草與鳥獸等色澤清朗,疏密相間,錯落有致,頗富情趣,是中、大型景觀中的精心之作。
蜜蠟料石劉海戲蟾盆景。四方折角形座,座壁上嵌飾仿羊脂白玉、仿藍寶石、仿青金石等3種彩色料及孔雀石、金星石、珊瑚等五色材料。其中藍色套金星料和孔雀石作上下邊框和分界格條。
座壁框格內所嵌的18塊仿玉料和4塊透明藍料均鏤雕方拐子夔龍紋。座壁正面嵌浮雕蝙蝠流雲紋珊瑚片,珊瑚片中央再嵌一塊如意形蜜蠟片,上刻夔龍紋。
座以孔雀石雕山石為座面,石上立琥珀、蜜蠟所制劉海仙人,其手持珊瑚鏤雕金錢鏈,喜笑顏開,正在戲一三足蟾,蟾以金星料制,嵌紅寶石和藍料,屈背昂首,仰視劉海手中的金錢鏈,一副躍躍欲試的神態。
劉海身旁植紅珊瑚枝佛手樹,染牙葉,硨磲與紅蜜蠟制佛手果,還有銅枝葉、珊瑚花的茶花和珊瑚、藍料大靈芝等。
清代工藝品中以「劉海戲蟾」為題材者較多。此盆景造型別致,製作精美華貴,人物、動物生動活潑,是清代盆景中一件頗為獨特的珍品。
玉花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