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卉前景
㈠ 花卉行業前景如何
抄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花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前瞻》顯示,我國發展花卉業的優勢表現在種質資源、氣候資源、勞動力資源、市場優勢、花文化優勢等幾個方面。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花卉產業中心:以雲南、廣東為主的鮮切花生產中心,兩省的鮮切花供給量佔全國鮮切花供給量的一半以上;以廣東、江蘇、四川、上海為主的盆花生產中心;以上海、江蘇、浙江、四川、雲南為主的花卉種苗生產中心。
根據國外權威機構測算,人均GDP達到500美元時,花卉消費需求就會明顯增加;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花卉消費就會呈現上升趨勢。在歐美國家,家庭花卉消費一般占工資收入的千分之三左右,我國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㈡ 國內花卉業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我國花卉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幾年的努力,從80年代中期開始在種植業中占據了一定的地位,初步具備了產業的雛形,進入了較快發展時期。雖然我國花卉生產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在產業化、商品化和規模上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但經過2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恢復發展階段(1980—1990年)、快速發展階段(1991—1995年)和鞏固提高階段(1996年至今)。
80年代的前5年,花卉生產在種植業中所佔比重很小。1980年全國花卉生產面積不足1萬公頃。但人們開始認識,政府意識到花卉業的前景。1986年開始初步具備了產業的雛形,全國花卉生產面積接近2萬公頃,1989年發展到了4萬公頃,由於缺乏宏觀調控,產品結構不合理,造成了個別品種嚴重供大於求,1990年下降到了3.3萬公頃,其中主要是減少了綠化苗木的種植。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是:人們的花卉商品意識大大提高,出現了各地爭先上基地的局面,但缺乏宏觀調控、行業指導,個別品種出現了暴利。基本以傳統品種和傳統技術為主。90年代,花卉業進入了一個較快發展的階段。特別是1992年國務院召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經驗交流會後,各地開始把花卉業作為發展農業經濟、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途徑,大大加快了花卉業發展的步伐。我國在北京、上海、廣州、昆明等地先後建起了一批花卉交易市場。如北京的亮馬河花卉市場、萊太花卉市場、上海的曹安花卉市場、廣州的芳村花卉市場和昆明的斗南花卉市場。此外,在沿海發達地區和部分大中城市都建起了規模不等的花卉交易市場。這些市場的建立對花卉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90年代的前5年(即發展的第二階段),突出表現為2個特點:一是發展速度加快。1995年全國花卉生產面積發展到了7.5萬公頃,比1990年增長2.5倍,出現了多種體制、多種形式的花卉生產基地。在各類花卉產品中,鮮切花和觀葉植物發展得最快,1995年,全國鮮切花產量達到了7億枝,比1991年增長3倍多。二是產品結構得到了有效的調整。各地注重了產品結構的調整,各種觀賞植物比較均衡地發展,產品短缺現象得到根本改善。1996年以後,花卉業發展進入第三階段(鞏固提高階段)。經過10幾年的鍛煉,花卉業的發展日益成熟,各地對花卉業的特點、規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注重產品質量,適度控制規模,穩步發展生產。不但花卉的品質提高很大,品種穩步增加,而且許多基地做到了周年穩定供應鮮切花。市場發展進一步完善,大流通逐步形成。科研開始起步,並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全國有200家科研單位成立了花卉科研機構,有100多家教學單位開設了花卉園林專業。花店數量大量增加,花卉消費從單一的集團消費走進了尋常百姓家。1990年全國有花店1100多家,1995年增加到6600多家,1998年達到了1.6萬多家。1998年全國花卉生產面積發展到了9萬公頃。2000年末,我國花卉生產面積已達到14.75萬公頃。鮮切花銷售量達到了38億枝,盆花8.1億盆。花卉企業2萬多個,花卉批發市場2000多個,從業人員145萬人。
雖然我國的花卉業在短短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為現代花卉業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但距離世界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花卉市場所佔份額還很低。在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花卉育種、栽培技術、生產設備、生產規模、專業化程度、包裝保鮮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都需要認真研究、發展和完善。
㈢ 目前中國花卉植物業發展狀況以及前景分析
中國花卉產業目前已經初具規模,我們每年都關注它的產值、面積以及行業動態,卻很少關注企業的整體狀況。本文試圖從數量、構成、投資及盈利等方面對企業這個群體進行一些分析。文中數據主要引自每年農業部發布的全國花卉統計數據,由於沒有更多的具體統計數據,許多情況只能根據筆者對花卉產業的有限了解作粗淺描述。
花卉企業成長歷程
中國花卉栽培歷史悠久,擁有一大批傳統名花,形成了不少集中產地,發展出了豐富的花文化,例如洛陽、菏澤的牡丹,長江流域的梅花,江浙的山茶,等等。明清時代北京花鄉逐漸成為專門為宮廷服務的花卉生產基地,廣東等地的農戶也在那個時期開始生產「年花」,挑著擔子走街串巷銷售,是我國本土花卉商品化的發源。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飽受戰亂之苦,民生凋敝,園林殘破,花卉栽培受到很大影響。建國後,花卉生產逐漸得以恢復,國家也建立了不少國有苗圃為城市建設提供花卉、苗木。文革期間,花卉被視為「封資修」、「資本主義尾巴」,花卉栽培遭受空前重創。改革開放以後,百業興旺,傳統花卉栽培全面恢復,與此同時國外花卉也開始進入中國,帶來了現代的栽培模式、經營理念,真正意義上的花卉產業開始形成。花卉企業群體的形成也始於該階段,傳統花卉產區的一批有經營頭腦的花卉愛好者和農戶開始建立苗圃,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企業。緊接著又有大量外資、港台商人陸續進入大陸,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扶持花卉業的發展,許多其它行業的投資者紛紛湧入,花卉業蓬勃發展,形成了「萬馬奔騰」的局面。
花卉企業當前狀況
基本情況 據農業部公布的花卉統計數據,2005年全國有花卉市場2586個,企業64908個,其中種植面積在3公頃以上或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8334家,花農1251313戶,從業人員4401095人,專業技術人員132318人。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花卉企業數量從狹義上說也就是6.7萬家(含花卉市場)。花農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一般沒有在工商注冊,但有些生產規模和產值不低於花卉企業。從概念上講,他們類似於花卉發達國家的種植者(Grower)。發達國家都將種植者視同小企業,因此,從廣義上說,中國花卉產業共有大小企業130餘萬家。
資金來源 中國花卉企業資金來源比較復雜,有企業自身積累、政府扶持、其它行業投資等。靠自身積累的多數是上世紀80年代創辦的企業(還有一些花農),那個時候從事花卉業是填補市場空白,積累迅速,凡生存到現在的,多數都已經實力雄厚。90年代,旺逢花卉業迅速發展的良好時期,許多港台花卉企業來大陸投資。政府增加投入,大力扶持花卉業發展,以及來自二三產業的投資也主要集中在90年代,包括規劃建設各類花卉示範園區,引進溫室,建立一批規模較大、生產設施較先進的花卉生產基地。總體來說,花卉企業資金來源主要還是靠自身積累、自己籌措。
企業家的「成分」 上世紀80年代初白手起家的花卉企業家多數出於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地的傳統花卉苗木產區,家裡有地,愛好花卉,掌握傳統的栽培技術。90年代一些學者、工商界人士,甚至官員躋身於花卉產業。較前者,他們文化水平高,眼界開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許多人取得了成功。進入21世紀,企業家來源比較復雜,以具有豐富從商經驗的其它行業企業家為多。從花卉產地土生土長的企業家數量最多,根底扎實,多做生產;學者出身的企業家雖然數量不多,但他們一般都有較高學歷,在品種引進、種苗繁殖、國外代理等產業鏈前端領域發揮很大作用;從其它行業轉入的企業家則以經營管理見稱。
企業規模與經營管理水平 企業規模主要從員工數量、生產面積、營業額等方面衡量。中國花卉企業中,農戶數量龐大,小企業多,中大企業少,就是底盤大,上頭小。多數農戶生產面積只有幾畝,員工就是幾個家庭成員,平均每戶2~3人,年營業額幾萬元。農戶的數量是企業數量的20倍之多。而64908個企業當中,種植面積在3公頃以上或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只有8334家,所佔比例不到13%,形成人們常說的「有數量,缺巨人」現象。如果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花卉企業的生產面積普遍偏小,營業額或產值則更小。荷蘭目前大約有花卉生產1.2萬家(包括種植戶),生產面積1.1萬公頃,從業人員7.2萬人,銷售額則高達73億歐元(合人民幣約730fL元)。中國花卉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這些年有很大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分布 如果將中國花卉企業分布到產業鏈上形成一個圖形,大致就是一個「雞蛋」(見下圖)。
圖案從左到右代表花卉產業鏈的育種種苗、生產以及流通幾個主要環節,特點大致是「兩頭小,中間大」,大部分企業從事生產,從面積上看,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花卉生產大國。圖中育種的部分沒有上顏色,那是因為目前我們的育種能力比較低,花卉生產所需的品種、種子、種球、種苗(紅色星點部分)主要依賴國外直接進口或者進1:1擴繁。花卉企業的大部分分布在「雞蛋」的中間——生產上,大中型企業在園林、苗木、切花、盆栽生產上都有分布,而中小企業和花農主要集中在苗木、草花生產,其次是鮮切花,從事盆栽植物生產的花農不多,可能是因為盆栽的設施和技術水平門檻較高的緣故。「雞蛋」的尾部,也就是中國的花卉流通,也是一個產業瓶頸,不僅企業(含個體戶)數量偏少,這些企業力量也有限,不能為龐大的生產提供足夠的流通支持。目前國內切花、盆花消費主要集中在節假日,特別是春節中高檔盆花消費量約佔全年消費量的30%~40%。其次為元旦、情人節、母親節、教師節等;苗木、草花主要用於城鎮綠化美化,政府采購的居多,其次為企事業單位。近年來花卉出口增長較快,有人說中國即將成為世界花卉加工廠,確實有這種趨勢。2005年花卉出口額為1.5億美元,估計2006年能達到2億美元左右,而2001年這個數字僅有8000萬美元。
企業的盈利狀況 隨著競爭日益激烈,生產成本增加,花卉價格普遍下降,中國花卉企業利潤率降低,花卉業走出暴利時代,步入調整期。目前,種苗(包括種子、種球)進出口公司、部分國內的種苗生產企業(如蝴蝶蘭組培)、設施資材生產貿易企業、進出口貿易企業等生存狀況都比較不錯,國內種苗(包括種子、種球)生產獲利也不低,發展較快。生產企業中,切花切葉生產企業農戶盡管利潤率下降,但效益尚可;盆花調整變化比較劇烈,2005年生產面積與銷售額都比上年有較大幅度下降,但單位面積產值卻在提升;苗木生產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面臨產品結構調整,部分企業與花農遭遇難題。花卉流通領域一直都是「花卉市場+花店」格局,形勢基本穩定;專業的營銷公司已產生,尚處於摸索階段。
中國花卉企業發展趨勢
花卉企業隊伍繼續壯大,優勝劣汰還在繼續。中國花卉業進入21世紀後的6年問,企業數量已經增長將近2倍。影響因素有好幾個:一是中國加入WTO以後,國內市場逐漸被國外企業看好,中外花卉貿易與交流空前繁菊二是中國各級政府將花卉作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在政策和資金支持上給予重視;三是中國花卉產業作為新興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產業自身不斷壯大的同時,吸引越來越多的業外資金、人才進入,吸引更多菜農、糧農轉向花卉生產。當然,企業數量連年增長,不表示只有企業誕生,實際上不斷地有企業被淘汰,不斷有新的企業創辦,只是後者要比前者多,表現出來就是企業數量整體增長。企業優勝劣汰的過程還要持續很長一個時期,直到兩者趨於平衡,那時產業就成熟了。
一批實力較強,經營管理水平較高,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形成,成為中國花卉產業的中堅力量。一個國家花卉產業的強大與否,首先看有沒有一批數量穩定、具有主營項目、盈利狀況良好的企業(含個體種植戶)。它們抗風險能力較強,「內力」足,並且能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成為產業的中流砥柱。隨著產業健康良好發展,這樣的企業會逐漸增多,並穩定下來。
企業之間社會化分工細化,相互協作加強。10年前的花卉產業就似當年盤古初開天地的情形,企業業務種類「多而全」,什麼賺錢做什麼,什麼都做不精,行業整體比較混沌。現在已經逐步過渡到各自佔領一塊細分領域,做精做細,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優勢,產業鏈初步明晰。另一方面,企業在細分市場的同時也走向聯合、協作。各個領域內的企業都有強烈願望聯合起來,減少彼此不必要的摩擦,互補長短,自律協調,做單個企業做不了的事情,增強對外競爭力,謀求更好發展。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近年各個領域協會、團體組織的組建十分活躍,如中國花卉協會在2001年成立了零售業分會,2005年又成立了盆栽分會,雲南花農自發成立的聯合體甚至已經多達百餘個。總之,以後的花卉企業,會分得越來越細,聯合得越來越緊密。
今後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者在接觸花卉產業的過程中,發現以下幾個問題在將來可能會對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影響,值得探討。
問題之一:中國花卉產業源頭創新需要加強。花卉作為一種植物產品,品種、種苗是源頭,種質創新(新品種培育)至為重要。荷蘭之所以能執世界花卉產業之牛耳,最重要的法寶是新品種培育。他們上到科研院校、協會團體,下到企業、個人,都重視和從事新品種培育,每年都有大量新品種推出。據了解,荷蘭每年申請獲得專利保護的新品種有1000多個。美國、德國、紐西蘭、日本等國在世界花卉產業都占據重要地位,因為它們也是世界花卉育種中心。中國不是沒有種質資源,也不是沒有培育能力,最大的阻礙因素是新品種保護工作比較滯後。目前,已經有中國企業開始從事育種工作,也培育出了一些新品種,但新品種保護工作跟不上,很難使育種繁榮起來,在源頭上遏制了產業整體發展。加強專利保護,繁榮育種事業、充實產業源頭已經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問題之二:「國資」應該投向行業最需要的地方。目前,不少國有花卉企事業單位及部分私營企業能從國家得到諸如撥款、項目費、補貼等的財力支持,這里統稱為「國資」。無償的「國資」投到生產環節後,生產成本不真實,產品低價沖擊市場,帶來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破壞市場秩序。筆者認為,國家資金應轉向基礎流通設施建設,比如在集中產地建立產後處理中心,轉向培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等方面。這是政府應該思考的另一個問題。
問題之三:妥善處理「游資」與「遊民」問題。所謂「游資」,泛指花卉產業外的資金,因為存款利息低,二三產業沒有好的投資項目,就涌到了第一產業,在第一產業中又選擇了產值相對較高的花卉。所謂「遊民」就是指為追求更高經濟效益轉向花卉生產的菜農、糧農等。兩者都有流動性,而且數量較大,來去迅猛,業內用之妥當則得利,兩者都可以成為產業的新生力量,用之不妥則生害,造成產能過剩,市場惡性競爭。產業發展歷史上,每次飛躍都離不開「游資」和「遊民」作出的貢獻,然而每次危機的出現也都有他們的責任。凡遇兩者加入的高峰期,一定要未雨綢繆。一方面,准備投資或者加入花卉產業的人自己要注意,看問題不只看錶面,要深入調查,謹慎決策。另一方面,政府和行業協會要及時引導,防患未然。
㈣ 以種植花卉為生有前途嗎
只要是自己有能力,
能夠種植出比較好的
比較多的,各種各樣的花卉
肯定是會有比較好的前途的。
中國人喜歡花卉,特別是現在
都提倡健康生活,幾乎每個家庭
都會有一些花卉在家裡。
㈤ 中國的花卉市場前景如何市場大否從業需要什麼素質
是的,老闆一定要精明,學些管理啊,財務啊,培植技術啊,都是很好的,
花卉專現在應該還是滿好的,屬環境差了,人們就會越來越覺得花草樹木是很好的,
最好是和一些大一點的有權的合作,比如園林局啊,一般國家養的風景區都和園林局有關,他們要用到的花花草草應該也不少的吧,最主要是開拓,
發展的越廣越好,還有公司的口碑一定要好,請的會計一定要好,最好前期的話就請個老成的,這樣可以幫你省錢啊,還有不要很放心的交給,自己要懂,到時候可以排查嘛~~~
㈥ 未來5年裡花卉的發展趨勢如何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花卉苗木的需求已經滲透到回人們生活的每個角答落,從公園到馬路,從小區到商場,對綠對美的追求給花木產業賦予了更多新意。
與此同時,城市園林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及人們對花卉消費量的不斷增加使得花卉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國內花卉流通網路已初步形成。這些都為花卉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015-2020年中國花卉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分析,雖然我國是世界花卉生產面積最大的國家,但從單位面積產量、產值、效益看,都還處於低水平階段。全行業仍徘徊在低端產業鏈上,亟須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預計,未來花卉行業市場規模仍將保持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今年年底將突破千億。
㈦ 種植花卉有沒有前景
觀賞型野生花卉組合種植自20世紀70年代就已在歐美園林造景中開始流行,用途十分廣泛,經常被用於住宅區美化、高速公路護坡、分車帶景觀布置、草坪綴花等。
當時,主要的造景手法是根據生態綠化原則,撒播觀賞型野生花卉草本種子。主要是一些自播能力較強的種類,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能夠自我繁衍,保證多年持續開花不斷,並在景觀實際應用中無需過多養護管理。
自然式園林中的野生花卉,能夠增加園林自然野趣,豐富了園林景觀中的季相變化。這也是歐美園林有別與中國現代園林的特徵之一。
雖然在歐美園林造景中已經實踐多年但觀賞型野生花卉組合種植對我國園林界的不少人來說依然是個很陌生的概念。其實,就中國園林造景而言,觀賞型野生花卉組合種植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中國有「世界園林之母」之稱,且野生花卉種質資源十分豐富,發展觀賞型野生花卉組合種植有著極為廣闊的前景。
在實踐中,觀賞型野生花卉組合種值使用的花卉品種,大多具有野生性狀也就是具有野生花卉強健的生態適應性和抗逆性。當然,在實際應用中,也必須針對實際需要,如園林景觀中的種植區域等,來選擇不同的觀賞型野生花卉組合進行種植。
對於南方地區花境、亘牆、岩石園、草坪種植景觀觀賞區而言,要選擇花色艷麗、花期從仲夏至晚秋、比較耐熱的草花組合撒播種植,或是選擇頗富野趣、適應性廣、栽培管理簡單、花期從早春至晚秋者較為適合;對於高爾夫球場而言,則要選擇花色艷麗、花期從仲夏至晚秋、適應性強、耐寒性強的草花組合撒播種植較為適合;對於短日照地區花境、園林區,則要選擇耐陰濕、花期從早春至晚秋的草花組合撒播種植較為適合……根據不同的季節觀賞要求,早春需要選擇耐寒強的類型,仲夏需要選擇耐濕熱喜強光的類型,秋季則需要選擇相對耐熱的類型。
在歐美的實踐應用中,觀賞型野生花卉組合種植有一部分起到了相當於地被的作用。通常選擇株高8厘米~20厘米或匍匐生長、花小繁密、花期長的品種進行搭配,種植後地被效果極佳。
形成不同色系進行組合種植效果更好。或花色淡雅別致給人恬靜之感;或花色富麗堂皇、歡快明亮,給人輝煌成就之感;或花色嬌艷似火、熱烈奔放,恍若置身於紅色海洋之中……只要對不同種類進行合理搭配,就能形成具有極佳觀賞效果的園林景觀。
與發達國家比,我國觀賞型野生花卉組合種植無疑還處於初級探索階段。然而,中國野生花卉種類資源極其豐富,在發展野生花卉的道路上,如果能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研究篩選出一批特色品種,中國的野生花卉業同樣有機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必將為繁榮國家經濟、豐富人民生活起到應有的作用。
㈧ 中國花卉市場前景
我覺得需要增加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有就是培養高端花卉人才,成立專業機構管理各大花卉市場。
㈨ 中國未來花卉市場前景如何。目前多以個體經營為主,能做大嗎。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花卉苗木的需求已經回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答個角落,從公園到馬路,從小區到商場,對綠對美的追求給花木產業賦予了更多新意。
與此同時,城市園林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及人們對花卉消費量的不斷增加使得花卉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國內花卉流通網路已初步形成。這些都為花卉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015-2020年中國花卉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分析》:雖然我國是世界花卉生產面積最大的國家,但從單位面積產量、產值、效益看,都還處於低水平階段。全行業仍徘徊在低端產業鏈上,亟須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預計,未來花卉行業市場規模仍將保持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今年年底將突破千億。
㈩ 近十年中國花卉發展現狀及趨勢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花卉產業經過高速發展,並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經濟進入新常回態,花卉產業也隨之答步入調整轉型周期,面臨著不少挑戰。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花卉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據《中國花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在規模化生產後,我國花卉生產面積增長了120多倍,從最初不足1萬hm2增至2014年的127.02萬hm2,成為全球花卉生產面積最大的國家。
不過當前花卉產業正面臨著三大挑戰。首先,園林綠化苗木總量過剩,結構性矛盾突出。其次,商品花卉良種匱乏,生產效率低。最後,花卉科研積累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未來我國花卉苗木產業要走特色發展之路,加強特色花卉研發非常必要。花卉苗木產業要注重並加大新花卉和苗木種類開發力度,不斷發掘行業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