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花卉繩結

花卉繩結

發布時間: 2021-02-09 06:29:40

A. 明清官服按品銜都綉什麼

明代官員服裝分朝服、公服、常服三大類,常服即平時上朝、辦公所穿,補子只綴於常服上。常服分紫紅藍黑等,紫為宰相國老所穿,紅為巡按、府道所著,藍為知縣,都用補子,黑色是衙役門官所穿,無補子,所以有「黑色無補」之說。

文職補子上綉鳥,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品為鷺鷥,七品為,八品綉黃鸝,九品綉練雀。五品的白鷳產於我國南部,是有名的觀賞鳥。七品是水鳥,體型大於鴛鴦而色多紫,又稱紫鴛鴦。文官補子上的鳥都是常見的吉祥鳥,觀賞鳥,當然有祝福之義。武職補子上綉獸,一品二品為獅子,三品四品綉虎豹,五品綉熊羆,六品七品綉彪,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羆是棕熊,彪是小虎,海馬有兩種,一種是魚,很小,頭像馬,身體像蝦,全身包在硬殼中;另一種很大,體長可達3米,頭圓無耳,嘴短而闊,上齒宛如象牙,也稱海象。補子取後者。武官補子上的獸都是深山大海中的威猛之獸,自然對武官有褒揚之意。同時這些官服上的補子也隱含對文臣武將安邦定國的厚望。

清代時,花翎頂戴馬蹄袖的官服與明代烏紗帽團領衫的官服迥然不同,但是官服補子上的徽飾則繼承了明代的一套,只略微作了一些改變。這一做法,可能出於籠絡漢族官員之意,因而在服飾上吸取明代的定製,也可能是因明代定製經歷朝不斷完善而漸趨合理,自然為清代沿用。

清代文職官員補子上的圖飾與明代一模一樣,從一品到九品,也是從鶴到練雀。武職則有區別,即把明代一品到四品兩兩合補的現象改變,成為一品一補,次第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另外,清代執法官吏,如都御使、副都御使、按察使、御使等不分品級,補子上都綉獬豸。獬豸是傳說中的龍子之一,性好訟,能辨曲直,與人爭斗,即以角觸不直者,成為官員正堂立牌上的裝飾和監獄門上的裝飾,清代時又被用於補子上。清代武官服飾補子上的其他品級的獸都取自於深山大海,惟有一品麒麟和執法的獬豸取材傳說,其象徵意義十分明顯。

相傳補子起源於武則天時代(武則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則天上朝時賜給官員們綉了花的官袍。因為十分好看,又是御賜之物,所以其他官員紛紛效仿。補子就從這里而來。

補子的源頭可以上溯至蒙元時代。內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並沒有作為官階的標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綉禽,以示文明,武官綉獸,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綉和緙絲三種。

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與明補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後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後片則整片織在一起,主要是為了便於穿著。前片官補正好位於清代官服的前胸,為便於解系紐扣,只能將前片對半分開。

在明清兩代,受過誥封的命婦(一般為官吏的母親及妻子)也備有補服,通常穿著於慶典朝會上。她們所用的補子紋樣以其丈夫或兒子的官品為准。女補的尺寸比男補要小。凡武職官員的妻、母,則不用獸紋補,也和文官家屬一樣,用禽紋補,意思是女子以閑雅為美,不必尚武。

熱點內容
新歌荷花情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974
北京辦公室綠植租擺 發布:2025-05-18 03:36:54 瀏覽:590
多想摘一朵 發布:2025-05-18 03:29:40 瀏覽:520
玫瑰糠疹陰部 發布:2025-05-18 03:29:39 瀏覽:644
紫霞仙女蘭花是建蘭嗎 發布:2025-05-18 03:29:28 瀏覽:497
源益花卉種業 發布:2025-05-18 03:24:24 瀏覽:701
七夕成年禮 發布:2025-05-18 03:23:46 瀏覽:626
吃西蘭花會脹氣嗎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911
山茶花的形狀是什麼 發布:2025-05-18 03:11:54 瀏覽:211
梅花檔案南雲 發布:2025-05-18 03:07:34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