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維亞爾
㈠ 西方繪畫所有流派的特點和代表人物
從16世紀開始整理----------------------------------
西方美術史
近代美術(公元世紀~公元19世紀)
U2 巴洛克與洛可可美術
1. 巴洛克美術(baroque)17th盛行 葡萄牙語「不合常規的 特別是那些外形有疵點的珍珠」 隱含有貶抑之色彩
義大利|
拉卡瓦喬《聖母之死》《基督的埋葬》《聖彼德的受難》《召喚聖馬太》
貝爾尼尼《聖德麗莎的幻覺》《聖彼得大教堂廣場》
荷蘭|
哈爾斯《吉普賽女郎》
倫勃朗《夜巡圖》《杜普老師的解剖課》
維米爾《讀信的少女》
弗蘭德斯|
凡代克《查理一世像》
西班牙|
委拉斯開茲(velasquvz)《教皇英洛森十世》《紡織女》
格列柯《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
牟利羅《吃甜瓜與吃葡萄的孩子》
2. 洛可可美術 法語「貝殼形」 法國大革命前置園林中用以裝飾店堂的嶙峋的假山石。原為對洛可可藝術纖細溫柔的嘲笑和鄙視,所以時而稱之為洛可可時而稱之為「蓬芭杜式」
法國|
華多(wedau)《愛情島朝聖》
布歇《浴後的黛安娜》
弗拉戈納爾《鞦韆》
夏爾丹《餐桌上的廚具》《蘇比士別墅》
英國|
庚斯博羅《藍衣少年》
巴洛克在藝術的語言上,多採用具有強烈運動感的波狀曲線,波徑的幅度達,色彩厚重熱烈。力求使建築、繪畫、雕刻、融為一體,造成一種具有幻覺和神秘感的天地。洛可可在藝術語言上,多採用委婉的波狀曲線,波經的幅度比巴洛克笑,室內裝飾多以貝克、藤蔓、卷葉和花卉為主題。喜用青、黃和嬌嫩的色調,造成一種現實人間的生活享受。
巴洛克和洛可可都是不同歷史時期上流社會審美趣味的反映,但藝術手法和技巧卻非上層社會所專有,同樣可用來反映普通人民的生活,義大利的卡拉瓦喬、荷蘭的弗朗斯哈爾斯、法國的夏爾丹、西班牙的牟利羅都是比較明顯的例子。不過總的來說,巴洛克仍然是維護教權和王權,反宗教改革和炫耀皇家貴族威嚴的藝術,洛可可仍然是皇家貴族享樂的案情說愛的藝術。
U3 學院派、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美術
1. 學院派的基本特徵:重規范 重典雅 重傳統 重技巧
2. 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美術特徵
新古典主義美術特徵:重古代 重理性 重道德 重格律 重宮廷
法國|
普桑《阿卡迪亞的牧人》
大衛(新古典主義兩位大師)《賀拉斯兄弟的宣誓》
安格爾(新古典主義兩位大師)《泉》
U4 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美術
1. 浪漫主義(romanticism)美術:作為一種美學思想,浪漫主義強調主觀、個性、感情和非理性。作為藝術發展歷史的概念,它是對古典主義所持的常理和冷漠的說教,是對嚴謹、規范、自覺的否定和破壞。
基本特徵:重中古 重自然 重感情 重形式 重對比
法國|
籍里柯《梅杜薩之筏》
德拉克洛瓦《希阿島的屠殺》
西班牙|
戈雅《1808年5月3日午夜的槍殺》
2. 現實主義(realism)美術特徵:重現實 重科學 重客觀 重批判
法國|
庫爾培《石工》《奧爾南的葬禮》
米勒《拾穗》《晚鍾》
杜米埃《三等車廂》
俄羅斯|
克拉姆斯柯依 「巡迴展覽協會」-打破了當時美術展覽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覽的格局,不斷到外省展出,因而被稱為「巡迴展覽畫派」 主張是堅持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的藝術思想,反對俄羅斯藝術上的西歐化,強調民族特點。以反映本國人民的生活與苦難為己任,堅持民主主義的現實主義精神。
列賓《伏爾加河纖夫》
蘇里柯夫《近衛兵行刑的早晨》
希施金(巡迴畫派創始人之一)
列維坦
U5 印象主義與新印象主義美術
1. 印象主義美術(impressionism):印象主義在1860th-1870th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鋒芒直指反對古典畫派和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名字的由來是源於1874年莫奈的展品《印象日出》被一位保守的記者借用嘲諷,稱這次畫展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注重繪畫中對光的研究表現。摒棄了從16th以來的褐色調子,並根據畫家自己的觀察和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印象主義美術特徵:重外光 重瞬間 重視覺 重氣氛
法國|
馬內《浴》《奧林匹亞》
雷諾阿
德加《歌舞團芭蕾舞學校的舞蹈課》
莫奈《印象日出》《池塘睡蓮》
美國|
惠斯勒《藝術家母親的肖像》
2. 新印象主義美術(new impressionism):這個名稱,表示是最近的而且是改造和革新過的印象主義
特徵:重科學 重和諧 重理性
修拉《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
現代美術(公元20世紀)
U1 現代美術的前奏
3. 現代美術的基本特徵:後印象派(post impressionism)即是印象派之後背離了印象派風格的藝術流派,一般指塞尚、高更、梵高、勞特累克和雷東等人的繪畫。
塞尚、梵高、高更
納比派(nabi)
波納爾、維亞爾
U2 現代美術中的現代主義美術
一戰前
1. 野獸派(Fauvism):20世紀初在法國興起的第一個現代主義畫派。1905年,以馬蒂斯為首的一群在象徵派大師莫羅畫室中學習的青年,送作品參加巴黎的「秋季沙龍」展出。這些作品大多色彩曠野、筆觸飛揚、形象怪異,使觀眾們大吃一驚,頓時轟動了巴黎。當時有位評論家比喻這批作品像一群野獸正在吞食那些溫文爾雅學院派美術,從此「野獸派」之名傳播開來。這些畫家認為繪畫最重要的是色彩,強調色彩的對比,大膽使用純色,敢於突破形體的拘束,追求強烈情感的表達和個性的解放成為他們的共識和行動宗旨。其實他們既無明確綱領,也無嚴密組織,只是在野獸派這個名稱下的一個多派系的鬆散組織。野獸派繪畫運動在1905年至1906年形成高潮,頂峰期很短,但對後來的現代派藝術,尤其是德國的表現主義影響極大。之後他們各自的作品不再出現相同的面貌,野獸派也就自行解體。代表畫家有馬蒂斯、德蘭、杜飛、弗拉芒克、凡東根、魯奧、雅弗林斯基等。
馬蒂斯、弗拉芒克、德蘭、
2.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蒙克、克里姆特、凱爾希納
3. 立體主義:畢加索《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
勃拉克
4. 未來主義(futurism):巴拉、波丘尼
5. 達達主義(dadaism):
杜尚《下樓梯的裸女》《LHOOQ》
兩次大戰之間
1. 超現實主義(super realism)
達利《記憶的持續性》
恩斯特、馬格麗特、米羅
2. 抽象主義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克利
4.包豪斯:格羅皮烏斯、米斯凡德羅
二戰之後
1.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50年代第一個出現於美國的重要現代主義繪畫流派和藝術思潮。繼承了從梵谷到超現實主義追求藝術的抽象化,直接性,自動性和表現潛意識的自我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它強調作者行動的自由性和無目的性,把創作行為本身提高到重要位置。其中已經孕育著以創作者的行為作為藝術傳播媒介的因素。抽象表現主義思潮適應了二戰後美國人的心理狀態和審美要求。
戈爾基、波洛克、德庫寧、紐曼、路易斯
2. 極少主義(minimalism):發端於抽象主義,又反叛於抽象表現主義
3. 波普藝術(pop art):波普一詞(pop)含通俗、大眾、流行之意,這是由英國藝術評論家阿勞威提出的,他在給利用大眾影像為內容的美術命名時所作的一個統稱,後來被評論界所接受而廣泛採用。
勞申柏、沃霍爾
4. 照相寫實主義:60年代末在美國興起,大量抽象作品使人感到厭倦,於是一部分從事波普藝術的畫家轉向殘酷似而逼真的對現實的復制,這顯然是朝保守迴流。
克洛斯、漢森、
5. 歐普藝術(op art):歐普藝術為光效藝術之簡稱,是60年代同波普藝術一同發展起來的,但較晚才獲得社會的注意。它植根於抽象主義藝術,是由抽象主義發展起來的新圖式。一般通過靜態色彩圖案,使觀眾產生錯覺、旋動、發光等視覺效果。是抽象美術在幻覺上的新發展。
瓦薩萊利
6. 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科蘇恩
8. 大地藝術:克里斯托
㈡ 法國香水文化
法國人使用香料和化妝品始於13世紀,主要是貴族社會。在當時的宮廷里,不僅回女人濃施粉黛,男人答也用化妝品。法國第一家香精香料生產公司誕生於1730年,是在南部城市格拉斯成立的。該市現有人口5萬,在法國香水發展的歷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從前,格拉斯的工業以生產皮革手套為主,製造商在有皮革氣味的手套上添加一些香精,大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於是生產香料和提煉香精的作坊紛紛出現。到了1729年,格拉斯便正式獲得法國「手套製作和香精製作城」的稱號。格拉斯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種植茉莉、玫瑰和晚香玉等植物,漫山遍野長滿各種各樣的花草,繁花似錦,四季飄香。
㈢ 我想知道西方繪畫歷史上的所有流派的名稱
從16世紀開始整理----------------------------------
西方美術史
近代美術(公元15世紀~公元19世紀)
U2 巴洛克與洛可可美術
1. 巴洛克美術(baroque)17th盛行 葡萄牙語「不合常規的 特別是那些外形有疵點的珍珠」 隱含有貶抑之色彩
義大利|
拉卡瓦喬《聖母之死》《基督的埋葬》《聖彼德的受難》《召喚聖馬太》
貝爾尼尼《聖德麗莎的幻覺》《聖彼得大教堂廣場》
荷蘭|
哈爾斯《吉普賽女郎》
倫勃朗《夜巡圖》《杜普老師的解剖課》
維米爾《讀信的少女》
弗蘭德斯|
凡代克《查理一世像》
西班牙|
委拉斯開茲(velasquvz)《教皇英洛森十世》《紡織女》
格列柯《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
牟利羅《吃甜瓜與吃葡萄的孩子》
2. 洛可可美術 法語「貝殼形」 法國大革命前置園林中用以裝飾店堂的嶙峋的假山石。原為對洛可可藝術纖細溫柔的嘲笑和鄙視,所以時而稱之為洛可可時而稱之為「蓬芭杜式」
法國|
華多(wedau)《愛情島朝聖》
布歇《浴後的黛安娜》
弗拉戈納爾《鞦韆》
夏爾丹《餐桌上的廚具》《蘇比士別墅》
英國|
庚斯博羅《藍衣少年》
巴洛克在藝術的語言上,多採用具有強烈運動感的波狀曲線,波徑的幅度達,色彩厚重熱烈。力求使建築、繪畫、雕刻、融為一體,造成一種具有幻覺和神秘感的天地。洛可可在藝術語言上,多採用委婉的波狀曲線,波經的幅度比巴洛克笑,室內裝飾多以貝克、藤蔓、卷葉和花卉為主題。喜用青、黃和嬌嫩的色調,造成一種現實人間的生活享受。
巴洛克和洛可可都是不同歷史時期上流社會審美趣味的反映,但藝術手法和技巧卻非上層社會所專有,同樣可用來反映普通人民的生活,義大利的卡拉瓦喬、荷蘭的弗朗斯哈爾斯、法國的夏爾丹、西班牙的牟利羅都是比較明顯的例子。不過總的來說,巴洛克仍然是維護教權和王權,反宗教改革和炫耀皇家貴族威嚴的藝術,洛可可仍然是皇家貴族享樂的案情說愛的藝術。
U3 學院派、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美術
1. 學院派的基本特徵:重規范 重典雅 重傳統 重技巧
2. 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美術特徵
新古典主義美術特徵:重古代 重理性 重道德 重格律 重宮廷
法國|
普桑《阿卡迪亞的牧人》
大衛(新古典主義兩位大師)《賀拉斯兄弟的宣誓》
安格爾(新古典主義兩位大師)《泉》
U4 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美術
1. 浪漫主義(romanticism)美術:作為一種美學思想,浪漫主義強調主觀、個性、感情和非理性。作為藝術發展歷史的概念,它是對古典主義所持的常理和冷漠的說教,是對嚴謹、規范、自覺的否定和破壞。
基本特徵:重中古 重自然 重感情 重形式 重對比
法國|
籍里柯《梅杜薩之筏》
德拉克洛瓦《希阿島的屠殺》
西班牙|
戈雅《1808年5月3日午夜的槍殺》
2. 現實主義(realism)美術特徵:重現實 重科學 重客觀 重批判
法國|
庫爾培《石工》《奧爾南的葬禮》
米勒《拾穗》《晚鍾》
杜米埃《三等車廂》
俄羅斯|
克拉姆斯柯依 「巡迴展覽協會」-打破了當時美術展覽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覽的格局,不斷到外省展出,因而被稱為「巡迴展覽畫派」 主張是堅持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的藝術思想,反對俄羅斯藝術上的西歐化,強調民族特點。以反映本國人民的生活與苦難為己任,堅持民主主義的現實主義精神。
列賓《伏爾加河纖夫》
蘇里柯夫《近衛兵行刑的早晨》
希施金(巡迴畫派創始人之一)
列維坦
U5 印象主義與新印象主義美術
1. 印象主義美術(impressionism):印象主義在1860th-1870th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鋒芒直指反對古典畫派和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名字的由來是源於1874年莫奈的展品《印象日出》被一位保守的記者借用嘲諷,稱這次畫展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注重繪畫中對光的研究表現。摒棄了從16th以來的褐色調子,並根據畫家自己的觀察和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印象主義美術特徵:重外光 重瞬間 重視覺 重氣氛
法國|
馬內《浴》《奧林匹亞》
雷諾阿
德加《歌舞團芭蕾舞學校的舞蹈課》
莫奈《印象日出》《池塘睡蓮》
美國|
惠斯勒《藝術家母親的肖像》
2. 新印象主義美術(new impressionism):這個名稱,表示是最近的而且是改造和革新過的印象主義
特徵:重科學 重和諧 重理性
修拉《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
現代美術(公元20世紀)
U1 現代美術的前奏
3. 現代美術的基本特徵:後印象派(post impressionism)即是印象派之後背離了印象派風格的藝術流派,一般指塞尚、高更、梵高、勞特累克和雷東等人的繪畫。
塞尚、梵高、高更
納比派(nabi)
波納爾、維亞爾
U2 現代美術中的現代主義美術
一戰前
1. 野獸派(Fauvism):20世紀初在法國興起的第一個現代主義畫派。1905年,以馬蒂斯為首的一群在象徵派大師莫羅畫室中學習的青年,送作品參加巴黎的「秋季沙龍」展出。這些作品大多色彩曠野、筆觸飛揚、形象怪異,使觀眾們大吃一驚,頓時轟動了巴黎。當時有位評論家比喻這批作品像一群野獸正在吞食那些溫文爾雅學院派美術,從此「野獸派」之名傳播開來。這些畫家認為繪畫最重要的是色彩,強調色彩的對比,大膽使用純色,敢於突破形體的拘束,追求強烈情感的表達和個性的解放成為他們的共識和行動宗旨。其實他們既無明確綱領,也無嚴密組織,只是在野獸派這個名稱下的一個多派系的鬆散組織。野獸派繪畫運動在1905年至1906年形成高潮,頂峰期很短,但對後來的現代派藝術,尤其是德國的表現主義影響極大。之後他們各自的作品不再出現相同的面貌,野獸派也就自行解體。代表畫家有馬蒂斯、德蘭、杜飛、弗拉芒克、凡東根、魯奧、雅弗林斯基等。
馬蒂斯、弗拉芒克、德蘭、
2.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蒙克、克里姆特、凱爾希納
3. 立體主義:畢加索《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
勃拉克
4. 未來主義(futurism):巴拉、波丘尼
5. 達達主義(dadaism):
杜尚《下樓梯的裸女》《LHOOQ》
兩次大戰之間
1. 超現實主義(super realism)
達利《記憶的持續性》
恩斯特、馬格麗特、米羅
2. 抽象主義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克利
4.包豪斯:格羅皮烏斯、米斯凡德羅
二戰之後
1.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50年代第一個出現於美國的重要現代主義繪畫流派和藝術思潮。繼承了從梵谷到超現實主義追求藝術的抽象化,直接性,自動性和表現潛意識的自我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它強調作者行動的自由性和無目的性,把創作行為本身提高到重要位置。其中已經孕育著以創作者的行為作為藝術傳播媒介的因素。抽象表現主義思潮適應了二戰後美國人的心理狀態和審美要求。
戈爾基、波洛克、德庫寧、紐曼、路易斯
2. 極少主義(minimalism):發端於抽象主義,又反叛於抽象表現主義
3. 波普藝術(pop art):波普一詞(pop)含通俗、大眾、流行之意,這是由英國藝術評論家阿勞威提出的,他在給利用大眾影像為內容的美術命名時所作的一個統稱,後來被評論界所接受而廣泛採用。
勞申柏、沃霍爾
4. 照相寫實主義:60年代末在美國興起,大量抽象作品使人感到厭倦,於是一部分從事波普藝術的畫家轉向殘酷似而逼真的對現實的復制,這顯然是朝保守迴流。
克洛斯、漢森、
5. 歐普藝術(op art):歐普藝術為光效藝術之簡稱,是60年代同波普藝術一同發展起來的,但較晚才獲得社會的注意。它植根於抽象主義藝術,是由抽象主義發展起來的新圖式。一般通過靜態色彩圖案,使觀眾產生錯覺、旋動、發光等視覺效果。是抽象美術在幻覺上的新發展。
瓦薩萊利
6. 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科蘇恩
8. 大地藝術:克里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