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虹花卉
A. 馮今松的花鳥類畫作
1981年 (辛酉)四十七歲 與周韶華、湯文選、陳作丁、魯慕迅等10人共同創建晴川畫會,並以《湖北十人中國畫聯展》名義在北京、西安、成都、重慶等地展出、反響強烈,被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的葉淺予先生譽稱為「長江畫派」。參展作品《報春圖》在《文藝報》,《靜靜的荷塘》在《中國畫》,《有刺的花》在《四川文學》,《多韻》在《芳草》刊發。
1982年 (壬戌)四十八歲 《滿山紅葉時》、《晚露浴雀》刊發於《美術》雜志,為中國美協湖北分會收藏。
1983年 (癸亥)四十九歲 參加湖北省美協組織的襄北農場創作活動;《冬花》、 《荷》入選西德波恩舉辦「中國畫展覽」,《冬花》刊於《百花齊放》畫集德文版封面。
1984年 (甲子)五十歲 出任湖北省美術院院長;《高秋圖》、《華而實》雙獲第六屆湖北省美術作品展銅獎。同時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前者獲優秀作品獎,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5年 (乙丑)五十一歲 出席在濟南舉行的中國美協代表大會;《珠滿枝》、《華而實》、《芭蕉葉下詩》等八幅作品入選中國美協在香港舉辦的「當代中國畫展」;《經冬復歷春》、《賞葉圖》、《並禽聽泉圖》等在香港《文匯報》整版刊出;《春來也》入選「第一回日本中國水墨畫合同展」;《雙鴿》入選中國對外友協在東京舉辦的「中國現代書畫家作品展覽」;《靜靜的荷塘》入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新作選》。
1986年 (丙寅)五十二歲 隨「湖北省書畫作品展覽」赴澳門訪問。《澳門日報》專文謂:印象最深的是馮今松《竹影搖落掛玉泉》、《春蘭》、《曉見菊花對秋光》;天津《迎春花》專版刊發《秋林晚添葉》、《吐艷》、《清香》、《物華》;《北京周報》專版刊發《靜靜的荷塘》、《賞葉圖》、《高秋圖》、《醉花圖》並短文;《新觀察》專版刊發《物華天趣》、《吐艷》、《雛雞》、《江南何處待好風》。
1987年 (丁卯)五十三歲 隨「湖北省美術院作品展覽」訪港。香港無線電視台《香港早晨》節目專題推介《楚人重魚》、《醉花圖》、《華而實》、《初日凈花枝》等作品。應香港美術會邀請,在香港大會堂講學。香港華僑日報《新晚報》刊發作品《問春否》;《小鳥圖》、《經冬復歷春》入選《中國畫新百家》;英國倫敦《世界名人錄》(OHM SOHM)51期收錄立傳並每年補充,跟蹤評價;《美術》、《中國畫》刊發《小鳥》,《美術之友》刊發《華而實》。
1988年 (戊辰)五十四歲 發起主辦「武漢國際水墨畫節」;《春花鴿子圖》入選日本「亞細亞現代美術展」;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代表團」出訪塞內加爾、迦納、多哥、摩洛哥並在四國舉辦「中國美術家代表團作品展」; 香港《美術家》專版發表《牡丹》、《盆栽花卉》、《紅梅映雪》、《醉花圖》、《華而實》、《秋實》、《高秋圖》、《瓜熟》、《蓓蕾》、《靜靜的荷塘》、《育梅圖》、《賞葉圖》、《等待》、《雛雞》、《鴿子》等十數幅作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小品技法與欣賞》收錄《賞秋圖》、《春花鴿子圖》;外文版《中國文學》專版刊發《小鳥》、《芭蕉葉下詩》、《楚人重魚》;天津《迎春花》專版刊發《紅辣椒》等十數幅作品。
1989年 (己巳)五十五歲 《一水護田將綠繞》入選「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台階》參加北京「國際藝苑第三屆水墨展」並發表於《人民日報海外版》;《小翠》由外文版《中國文學》刊載;《盆栽花卉》並《我的點滴體會》一文收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當代中國畫探索佳作選》。 1990年 (庚午)五十六歲 香港《美術家》主辦「馮今松水墨畫作品展覽」並發行《馮今松水墨畫集》。香港《文匯報》連續以一圖一文專欄評介。香港《美術家》、《收藏天地》、《良友》專版專文評介,計有《翠屏的傳說》等三十多幅。期間,香港眾多報刊發表作品數十幅,文章數十篇,影響熱烈。
1991年 (辛未)五十七歲 扇面畫作品同時入選台灣「海峽兩岸巨匠輝映展」、北京「中國花鳥畫邀請展」;多語種發行的《中國報導》刊發名家一人一畫,《憶江南》入選;《美術之友》專版刊發《飛來的靈鳥》等四幅作品;香港《文匯報》整版刊發《不知江月待何人》、《憶江南》等九幅作品。
1992年 (壬申)五十八歲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在京成立,受聘為首屆委員;新加坡舉辦「馮今松意象之詩畫展」,《聯合早報》刊發吳啟基文《老乾有新技––馮今松教授的畫》、陳瑞獻文《超現實的楚人楚畫》、皮道堅文《馮今松的花鳥畫藝術》;《育春》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首屆中國花鳥畫展覽」,《咫尺兩叢荷》入選「深圳第二屆國際水墨畫展」。
1993年 (癸酉)五十九歲 發起並聯手中國畫研究院、廣東畫院、湖北省美術院主辦「世界華人畫家三峽刻石紀游」文化公益活動;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辦「首屆全國中國畫展覽」,展出《咫尺兩叢荷》並發表於《國畫家》「百名畫家––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作畫」專題;《早春圖》收入《中南海珍藏畫集》卷二;《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誰是誰非兩不知》並包立名文;入編《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詞典》。
1994年(甲戌)六十歲 「世界華人畫家三峽刻石紀游」進入緊張運作階段;《爭窈窕》收入《當代中國畫精粹》;入編《中國當代藝術名人大辭典》並印度出版的《世界名流》。
1995年 (乙亥)六十一歲 國務院三峽辦在京召開「三峽刻石」活動協調會,刻石正式動工;《美術》專版刊發《華而實》等七幅作品;《拜月圖》、《案頭清供》入選東京「中國日本現代水墨畫交流展」;韓國漢城《現代中國畫大潮流站》展出《紅蓮圖》、《小紅魚》。
1996年(丙子)六十二歲 由刻章刻石137件並摩岩刻畫146件組成的「三峽刻石」,被組委會定名為「三峽刻石第一觀」;《國畫家》專版刊發《灼灼其華》;為新加坡出版的《陳瑞獻在三峽》一書作序。
1997年 (丁丑)六十三歲 「 三峽刻石」竣工,海內外百位著名華人畫家齊聚三峽石門舉行揭幕式;為《世界華人畫家刻石游記》大型畫集作《後記》;《東方塑––三峽刻石》電視專題片在中央電視台、湖北電視台多個頻道播出;《荊楚大地的新中國第一》一書,收入介紹馮今松發起、組織「三峽刻石」之報告文學;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與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全國首屆中國畫邀請展》,《花牆記》參展並被《美術》發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收入《高秋圖》、《關不住點點春色》;《蓮花禮贊》為文化部收藏。
1998年 (戊寅)六十四歲 馬來西亞舉辦「馮今松教授畫展」,吉隆坡《中國報》、《南洋商報》、《焦風》等中英文報刊發畫作、照片和文章數十件;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馮今松中國畫精品集》。
1999年(己卯)六十五歲 連任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第二屆委員;《雙鴿圖》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江南賦》等三幅作品參加加拿大維多利亞美術館主辦的「河山畫會第五回展」,隨展訪問美國、加拿大;《國畫家》專版刊發《猶是昔年枝》、《有光彩的聖山》等十五幅作品;《大牆內外》收入美國皮斯堡博物館編輯出版的《世界名畫年歷》。 2000年 (庚辰)六十六歲 《張開的綠幕》入選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國際中國畫大展」,並由《美術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書法報》刊發;《美術觀察》專版刊發《並禽聽泉圖》等八幅作品。
2001年 ( 辛巳 ) 六十七歲 《紅蓮賦》入選「百年中國畫大展」並被選入《百年中國畫展作品選/花鳥集》;《華而實》收入魯虹主編的《中國當代美術圖鑒》水墨卷;《跨世紀傑出中國畫家作品集/馮今松畫集》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當代畫家自選小輯/馮今松畫輯》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為《李寶林、林墉畫鑒》著文。
2002年 (壬午) 六十八歲 《中國現代花鳥畫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版)收入兩幅作品;《紅蓮禮贊》等兩幅入選《世紀思索––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作品展》;《馮今松中國畫藝術展》在武漢首展,廣受好評,中國美協賀電稱:「馮今松多年來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美術作品」。
2003年 (癸未) 六十九歲 《月牙兒》等一批小品畫作入選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當代花鳥畫小品精粹》;十多幅作品為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名家花鳥畫小品集》收錄;參加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在杭州唐雲藝術館舉辦的「相約西子湖––中國美協當代中國畫創作與品評研討會」;赴印度訪問做藝術交流。
2004年 (甲申) 七十歲 參與組織並出席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2004年會暨「三峽論道––當代中國畫名家研討會」;《美術》專版刊發《胡姬蘭》等十三幅作品;《榮寶齋》刊發《瑞雲簇花送喜來》等十幅作品;《中國畫》刊發《不知江月待何人》等十五幅作品;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名家小品集》收入《三餘圖》等十幅作品。
2005年 (乙酉) 七十一歲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馮今松》問世。
2006年 (丙戌) 七十二歲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當代經典中國繪畫名家文獻叢書/馮今松》問世;與夫人汪光惠去美國探親,創作《紅樓遺夢花解語––寶玉與金陵十二釵》計十三幅。
2007年 (丁亥) 七十三歲 創作《好大一棵樹》、《遠山遙看近卻無》等六福作品,參加「河山如畫圖––紀念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七十周年暨河山畫會成立二十周年畫展」。
2008年 (戊子) 七十四歲 「馮今松中國畫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主廳展出, 較全面反映畫家創作歷程的百餘幅作品引起全國美術界、新聞界和其他各界強烈、持續反響。其中,《紅樓遺夢花解語––寶玉與金陵十二釵》乃首次對社會展出。
2010年6月10日0時9分,中國共產黨員、湖北省美術院原院長,中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馮今松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昌逝世,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