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扶貧鄉
① 甘肅省的58個貧困縣和19個插花縣是哪些
國家集中連片特來殊困難地自區貧困縣(58個)
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43個)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東鄉縣、積石山縣
安定區、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
環縣、華池縣、合水縣、寧縣、鎮原縣
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麥積區、張家川縣
庄浪縣、靜寧縣
榆中縣
會寧縣
古浪縣、天祝縣
武都區、宕昌縣、西和縣、兩當縣、文縣、康縣、禮縣
臨潭縣、舟曲縣、卓尼縣、夏河縣、合作市
僅是國家片區縣(15個)臨夏市
慶城縣、正寧縣
崆峒區、涇川縣、靈台縣
永登縣、皋蘭縣
靖遠縣、景泰縣
成縣、微縣
迭部縣、碌曲縣、瑪曲縣
插花型貧困縣(省扶縣)(17個)
西峰區
秦州區
華亭縣、崇信縣
七里河區
白銀區、平川區
民勤縣、涼州區
甘州區、肅南縣、山丹縣、民樂縣、高台縣
玉門市、瓜州縣
永昌縣
② 請問插花性搬遷是什麼意思,謝謝!
您好!插花式搬遷是異地扶貧的一種方式。我國有些地區,土壤貧瘠,自然環境惡劣,政府想了多種方式扶貧都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只好將這些地區的貧困人口全部遷往異地。但是,如果把這些貧困人口集中遷往某縣某鄉某村,當地又承受不了,於是,只能像插花一樣,在甲地安置兩三戶,在乙地安置兩三戶,在丙地安置兩三戶……簡言之,就是將這些貧困人口分散安置到不同的地方,使他們脫貧。謝謝閱讀!
③ 布依魯克塔吉克民族鄉基本概況
位於新疆澤普縣南部偏南28.5公里的布依魯克塔吉克民族鄉,地理位置獨特,東邊與圖呼其鄉接壤,西南則與葉城依力克其鄉相鄰,北界與塔西南勘探開發公司和奎依巴格鄉相連。鄉政府駐地設在布依魯克村,距塔西南勘探開發公司大約7公里,這片區域佔地24.01平方公里,被自治區列為插花扶貧鄉,旨在促進該地區的均衡發展。
布依魯克的名字源於維吾爾語,意為枯草灘,歷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當時的名稱為阿扎提阿巴提塔吉克民族自治區。然而,這個行政區劃在之後有過撤銷。直到1985年5月,布依魯克塔吉克民族鄉重新恢復設立。據最新數據,全鄉總人口為3780人,其中農業人口佔大部分,為2920人。鄉內居民以塔吉克族為主,共有329戶,塔吉克族人口達到了1380人。此外,還有1284名維吾爾族居民,以及1120人來自其他民族,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交融景象。
④ 青海省都蘭縣是插花貧困地區嗎
青海省都蘭縣,
不是插花貧困地區,
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
詳見:
⑤ 「插花貧困地區」是什麼意思
插花貧困地區是國家重點貧困縣和省定貧困縣之外、相對比較發達的縣(市、區)內的貧困鄉(鎮)、村。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縣在大多數人口都已經脫貧致富的情況下,還有一少部分人或地區處於貧困狀態且零星、分散地分布在整個縣域范圍,插花貧困概念是相對於區域性、普遍性的貧困來講的。
(5)插花扶貧鄉擴展閱讀:
廣西壯族自治區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項目管理:
第一條根據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聯合頒發的《全國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項目管理試行辦法》,結合我區實際情況特製定本試行辦法。
第二條實行經濟開發項目管理,必須同制訂扶貧規劃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調查,摸清底數,明確對象,根據具體情況,選定開發項目,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實施,分期分批地解決溫飽問題,進而脫貧致富。
第三條按項目投資和管理,是農村經濟建設和扶貧工作上的深入改革。通過項目管理把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的發展規劃具體化,把有限的各項扶貧資金集中起來有選擇地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按科學的管理程序投資,提高經濟開發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造就新型的管理人才。
第四條貧困地區經濟開發,實行統一規劃,分級負責、重點扶持的辦法。四十八個貧困縣應把搞好經濟開發,發展商品經濟,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當作自己的主要任務。四十八個貧困縣以外的插花貧困地方,原則上由所在縣採取多種渠道給予扶持。
⑥ 請問什麼是「吊庄移民」和「插花移民」
簡單說,「吊庄移民」就是把特困區或因為建設需要的移民整體(按照村莊)集體搬遷到有專條件安置的地區。而屬「插花移民」則是投親靠友,分散安置移民。
如寧夏的經驗:
有些周邊環境較好,貧困人口較少的地區,就鼓勵其投親靠友,小村變大村,化整為零、分散安置,也叫「插花」式移民安置。
吊庄移民作為政府開發性扶貧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將那些生活在南部山區乾旱高寒山區的部分絕對貧困人口搬遷到引黃、揚黃灌區,以便從根本上改變其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解決溫飽問題,進而脫貧致富。吊庄移民工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遷出地一定是生存條件惡劣、自然資源貧乏、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而遷入地一定是土地資源豐富、地勢平坦、有灌溉條件的灌區。
⑦ 安陸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9年8月,安陸有個鄉鎮:趙棚鎮、陳店鄉、李店鎮、巡店鎮、辛榨鄉、棠棣鎮、木梓鄉、雷公鎮、王義貞鎮、煙店鎮、孛畈鎮、洑水鎮、接官鄉。
1、趙棚鎮是省政府確定的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和全省27個革命老區鄉鎮之一,下轄16個行政村,307個村民小組,4.3萬人,國土面積112.4平方公里,耕地36922畝,山場面積45027畝,地形以低山和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117毫米,是典型的農業大鎮。
2、陳店鄉位於安陸市東部,陳店集鎮距安陸城區12公里。
地處東經113°77′至113°82′,北緯31°23′至31°35′,國土面積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9萬畝,水域0.62萬畝,林地3.21萬畝,森林覆蓋率16%。全鄉轄26個行政村,227個村民小組,7860戶,總人口34718人,勞動力20652人。
3、李店鎮位於安陸城區東郊,面積56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20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萬人,耕地面積3.1萬畝,是安陸城郊經濟圈鄉鎮之一。
4、巡店鎮位於安陸市西南18公里,地處京山、安陸、應城三縣市交界處,因盛唐時期在此設立巡檢司,故簡稱巡店。全鎮下轄33個行政村、2個村級林場和1個社區,245個村民小組,4.52萬人。國土面積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5萬畝,林地面積1.75萬畝,水面0.86萬畝。
5、辛榨鄉位於安陸市的南端,地處安陸、雲夢、應城三縣市交匯處,全鄉國土面積45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2個農村社區,39456人,耕地面積2.6萬畝。
6、棠棣鎮位於安陸市西南部,東臨府河,與市區一河之隔,是安陸城區的西大門;西界木梓,南屏巡店,北望煙店,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3公里,國土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390畝,轄30個行政村4個農村社區,總人口31662人。
7、木梓鄉位於安陸市西南部,東鄰棠棣鎮,南瀕臨漳河與巡店鎮隔水相望,西南交京山縣,西北接雷公鎮,距安陸市區15公里;省道安京線、周天線穿鏡而過,交通條件便利。
全鄉版圖面積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883畝,其中水田面積42902畝,旱田面積4981畝,是典型農業鄉鎮,素有「安陸糧倉」之稱。下轄23個行政村,1個茶場,216個村民小組,5366戶,總人口24121人,政府所在地為木梓集鎮。
8、雷公鎮地處安陸市西部,北靠詩仙李白「酒隱安陸,磋砣十年」的白兆山,東鄰「九省通衢」的武漢市,西接古城襄陽,省道安京線橫貫東西,「漢十」高速公路臨境而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9、王義貞鎮地處安陸、京山、隨州三縣市交界處,漳河水系北岸,是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轄鎮,位於安陸市西北角,距安陸市城區35公里,東臨雷公鎮,南側與西側皆與京山縣坪壩鎮相連,北部與隨州市洛陽鎮毗鄰。
因歷史傳說人物王義貞而得名。因古銀杏群落廣布而享有「楚天銀杏第一鎮」美譽。全鎮下轄22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32974人,農業人口佔比92%。
10、煙店鎮位於安陸的中部,東望涢河水、西靠白兆山,地勢西高東低,造就山地、丘陵、平畈三大帶狀地形,蘊含豐富的河沙、陶土、石灰石等資源,石料加工、陶土建材、板塊農業、旅遊服務業蓬勃發展。
區域面積110.8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4個宜居社區、262個自然灣,總人口4.5萬。漢十高速和高鐵,省道煙應、安京、大天,市道安三、水青等三橫四縱7條幹道縱橫境內。
11、孛畈鎮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西北部,地處大洪山余脈,東經113°36′至41′,北緯31°15′至20′,東與隨州平林鎮隔府河相望,南與安陸煙店鎮相連,西與安陸王義貞鎮接壤,北與隨州洛陽、府河兩鎮毗鄰。
國土面積116平方公里,耕地2.6萬畝,林地12萬畝,下轄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14個行政村,總人口3.7萬人。
12、洑水鎮南距安陸市人民政府駐地8公里,北與隨州市毗鄰,是鑲嵌在涢河東岸的一顆璀璨明珠。全鎮國土面積117平方公里,3.8萬人,轄28個行政村,1個涢港社區。境內新舊316國道、平洑線、安趙線、漢丹鐵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發達,是孝感市境內重要的交通要道。
13、接官鄉地處孝感市最北部,與隨州廣水接壤,素有孝感安陸北大門之稱。全鄉國土面積102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2.9萬人,耕地面積3萬畝,山地9萬畝,水面7000畝。
因漢代官吏在此建供上卸任官員休憩和地方官迎送上司的接官亭而得名,境內盛產無籽西瓜,素有「無籽西瓜之鄉」的美稱。 接官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安陸市的革命老區之一和重點扶貧插花鄉鎮,曾是李先念戰斗過的地方。
(7)插花扶貧鄉擴展閱讀:
安陸的歷史沿革:
安陸歷史悠久,據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編年記》的記載,證明在戰國晚期,「安陸」之名稱已經出現。
關於安陸的命名,歷來眾說紛紜:一是1935年《湖北縣政概況》中說,安陸地勢較高,縣以南古為雲夢澤,大概取義於「安於陸地」的意思;
二是1980年《江漢考古》載有《安陸考源》一文,認為「安陸」一名起源於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佔領楚郢都後,「安陸」為秦、楚接壤處,秦人為鞏固南方,必須加強前哨陣地防守,才能確保安全,於是將此取名「安陸」;
三是今人何光岳在《楚國滅國與移民》一文中說,公元前525年,晉國滅了陸渾這個地方,陸渾的移民逃奔楚國,被安置在鄖國故地,於是這里便叫「安陸」,意為「安置陸人」的地方。
比較三種說法,似第三種說法較為可靠。《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說:「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於楚也。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這說明前人確有陸渾的遺民奔楚的記載。
在夏、商時代,天下分九州,安陸屬古荊州之域。周為鄖子國。
春秋戰國時期,安陸為楚國屬縣,秦統一天下後分楚為4郡,安陸為南郡之地。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漢分南郡置江夏郡,取漢水與夏(沔)水在郡境匯合之意。安陸為江夏郡屬縣,漢之安陸縣包括安陸、雲夢、應城三縣及漢川、孝感、黃陂、漢陽等縣之各一部分。
三國初期,安陸屬吳,後屬魏,隸江夏郡。
兩晉紛更,安陸皆為江夏郡治。惠帝永興三年(306年)析安陸東境為灄陽縣(今黃陂地);東晉析沙羨、安陸兩縣地復置沌陽縣(今漢川縣南)。
南北朝時代,安陸先後隸郢州、司州、南司州,至陳太建十二年(580年)改安陸郡置南司州,安陸為屬縣,後旋入北周。
隋開皇三年(583年),隋廢郡,置鄖州總管府。594年廢鄖州總管府,仍置安陸郡,治安陸,安陸為屬縣。大業二年(606年),改京池縣為吉陽縣,不久省入安陸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安陸郡為安州,置總管府;624年改為大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安州隸淮南道,629年罷都督府。以後尋復尋罷。
開元年間,安陸仍置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年)改安州為安陸郡,置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安州都督府。貞元三年(787年)安州隸山南東道。
五代後梁,置宣威軍,置節度使。後唐更名安遠軍節度使。後晉又罷軍為防禦州,後又復為安遠軍。後漢仍為安遠軍。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復罷軍為防禦州。
宋建隆元年(960年)復為安遠軍節度使,隸荊湖北路。天聖六年(1028年)隸京西路。慶歷元年(1041年)還隸荊湖北路。宣和元年(1119年)升州為府,於安陸置德安府。德安府領安陸、應城、孝感、應山、雲夢5縣。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安陸為德安府漢陽鎮撫使治所。紹興三年(1133年)德安府仍隸荊湖北路,治安陸。咸淳七年(1271年)德安府徙治漢陽城頭山,安陸縣治隨之僑置。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安陸仍為德安府治,隸荊湖北道宣慰司,至1278年,析應山縣隸隨州,府領四縣,即安陸、孝感、應城、雲夢,州領二縣,即隨縣、應山縣。1281年罷宣慰司,德安府直隸鄂州行省,為散府。1293年改隸黃州路,後復隸湖北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安陸縣屬德安府,其時,德安府領安陸、雲夢、應城、應山、隨州,隸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為州,隸黃州府,11月屬武昌府。
1380年復升為府,治安陸,隸湖廣布政使司武昌道。1391年改屬河南布政使司,未久還屬湖廣布政使司。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隸荊西道。
清,康熙三年(1664年),安陸為德安府治,屬湖北布政使司,隸漢黃德道。
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沿襲清制。1913年屬湖北省江漢道。1928年裁道,安陸屬湖北省直轄。1932年屬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38年,縣城淪於日本侵略軍,國民黨縣政府遷於三里店西北圍嶺的凌氏祠,後遷龍窩寺。
1945年冬遷回縣城直至安陸解放。抗日戰爭初期,安陸北部為中共安北工作委員會,西部為中共安(陸)隨(縣)工作委員會所轄;1942年以後,以府河為界,河東屬安(陸)應(山)縣,河西屬京(山)安(陸)應(城)縣,均隸豫鄂邊區第二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安陸解放,成立安陸縣人民政府,屬孝感專署。1959年,孝感專署與武漢市合並,安陸縣隸屬武漢市。1960年8月,雲夢縣並入安陸,為安陸縣,治安陸。
1961年6月,孝感專署與武漢市分治,安陸屬孝感專署。1961年11月,安陸與雲夢分治,仍屬孝感行署。1987年9月,國務院批准安陸撤縣設市,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建制職能。
1996年,安陸市面積1355平方千米,人口約59.5萬人。轄3個街道、10個鎮、5個鄉:府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王義貞店鎮、雙河鎮、巡店鎮、孛畈鎮、李店鎮、洑水鎮、煙店鎮、趙棚鎮、棠棣鎮、雷公鎮、辛榨鄉、陳店鄉、桑樹鄉、接官鄉、木梓鄉。
2004年末,安陸市總人口618564人,轄南城、府城2個街道,趙棚、李店、巡店、棠棣、王義貞店、雷公、孛畈、煙店、洑水9個鎮和陳店、辛榨、木梓、接官4個鄉,共有444個行政村。2005年末,安陸市轄2個街道、9個鎮、4個鄉,446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