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珠湖花卉

珠湖花卉

發布時間: 2025-05-04 16:02:38

Ⅰ 花都區的歷史文化

花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灰塑 灰塑,俗稱「灰批」,是嶺南建築的傳統裝飾,是中國民間工藝的瑰寶。根據《宋高僧傳》卷十八的有關記載,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經存在。以後,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花山鎮鐵山村邵成村年富力強,自小隨父習藝,灰塑技藝嫻熟,成為了灰塑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盤古王誕 盤古王誕是花都區傳統的民間活動。每年農歷八月十二日為誕日,誕期活動從農歷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盤古神壇為固定的活動場所。
清朝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讀書人邱毛松在獅嶺爐山(現盤古王山)半山腰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書「初開天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傳說這塊石碑原立於梯面盤古廟內,梯面瑤人逃亡時遺落在此。邱毛松將拾到石碑的農歷八月十二日定為盤古王誕日,並修建了盤古神壇,引人前來慶賀。此後,盤古王誕逐漸發展成為影響珠江三角洲和粵北一帶、內容豐富、場面熱鬧的傳統民間活動。附近各鄉都組織舞獅隊到盤古神壇前匯演,還有唱大戲、鬧花燈、搶花炮等民俗活動。
盤古王誕不僅反映了古老的瑤族盤瓠崇拜和社祭文化,同時還承載著許多重大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具有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的重要價值。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盤古王誕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創作文學,富有濃郁的地方語言特色,屬於民歌體裁的一種。它繼承了《詩經》中《十五國風》的風格,常用「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以雙關、重疊等手法見長。除情歌以外,客家山歌還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聯唱、戲曲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意境含蓄,被寓為《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流傳。自唐代開始,客家山歌在民間常盛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花都的客家山歌流行於花山、花東、北興、梯面、芙蓉、獅嶺等客家人聚居的鄉鎮,群眾歷來有勞動中哼唱山歌、休閑時對唱山歌的習慣。目前我區群眾自發組織的客家山歌隊約有十三支,其中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隊和楓葉山歌隊。他們經常在花城墟、獅嶺墟、北興墟、旗嶺墟、新華花果山公園、新世紀廣場等地進行演唱,深受市民的歡迎和喜愛。花山鎮百花山歌隊組織者、山歌手劉小文曾榮獲「廣州市農村優秀民間文藝家」稱號,自編自費出版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韻》(共三集),免費派發給山歌愛好者。新華鎮楓葉山歌隊在花果山公園組織成立了數百人的客家山歌學習班,免費教群眾學唱山歌,積極宣傳和推廣客家山歌傳統文化。
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客家山歌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中彩琺琅製作技藝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1979年至1981年間,花縣琺琅廠進行技術革新,組織楊志鋒、賴明、楊志金、黃鑒恆、黃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琺琅廠學習「景泰藍」的掐絲技藝。1983年,楊志鋒等人在「廣州琺琅」工藝的基礎上將「景泰藍」工藝有機地結合於一體,創新發明了一種新的工藝,命名為「中彩琺琅」。該工藝了不僅繼承「景泰藍」金碧輝煌的花紋圖案,又能襯托出「廣州琺琅」的淡雅、古樸、細致、生動的大幅彩畫和書法,使產品的觀賞價值大為提高。「中彩琺琅」製品有花瓶、點心盒、盤、罐、碟、碗、座鍾、電話機、座燈、鈕扣等,曾先後參加國家輕工部及省市有關部門舉辦的展覽,並多次獲得榮譽及獎項。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中彩琺琅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花都元宵燈會 元宵節游燈,是流傳於嶺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也是人們新年祈福的一種形式。游燈的起源最遠可推至漢代。隨著歷史的發展,游燈活動不斷延續和豐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規模最大。
舊時,花縣的元宵節游燈活動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數鄉村都舉行游燈活動,場面非常熱鬧。遊行結束後,人們開始進行投燈,祈求光宗耀祖,虔誠孝順,新年順利,五穀豐登等新年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游燈習俗停止。20世紀90年代初,花都部分鄉村(如炭步鎮水口、石湖、塱頭、華嶺等村)逐復游燈習俗。1996年,炭步鎮水口村重修康公廟後,由旅港鄉人任廣榮發起成立「花燈會」,恢復游燈和投燈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二屆。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元宵節游燈和投燈活動在康公廟前進行,共有三個程序:一、上屆燈主交納投燈款後,與親戚朋友、村中長者(稱「千歲宴」,即一桌12人歲數相加超千歲)在廟前聚餐。二、飯後進行投燈活動。先由「贊燈先生」贊唱燈籠,隨後群眾根據自己的願望需求報價競投,價高者得,燈價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三、凌晨12點前投燈活動結束,隨即進行游燈活動。村中醒獅隊和群眾賓客聚集康公廟前,從廟內抬出康寶裔元帥、文昌帝、北帝、關帝、大王爺等5尊菩薩依次排列。游燈時大鑼開道,菩薩隨後,醒獅隊與今屆投燈獲得者、手提火把和燈籠的群眾組成連綿不斷的游燈隊伍,在村內、村外固定的范圍內遊行。
水口村元宵節游燈是花都地區規模較大,較有影響力的民俗活動,具有歷史、文化、民俗等研究價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花都元宵燈會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南獅 南獅,亦稱「醒獅」,流行於廣東、廣西以港澳、東南亞僑鄉,是地道的廣東民間獅舞。南獅是花都傳統的民間藝術,是人們喜愛的體育活動。它不僅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由於舞獅的跳、蹲、馬步、箭步、弓步等均為武術動作,因此舞獅必須同時練習武術,掌握一定的武術步法。民國時期,花都很多鄉村都設有武館,聘請武師教授子弟習武和舞獅。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和南獅表演更加普及,逢年過節和開張慶典,各村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近年,花都區政府致力開展醒獅競技運動,每三年舉辦一次「花都區醒獅大賽」。第八屆醒獅大賽中新華街大唐邊新華村1隊和獅嶺鎮楊屋村醒獅隊奪得一等獎,獅嶺鎮聯合村均合1隊、義山村醒獅隊,花東鎮珠湖村醒獅隊、新華街大唐邊新華2隊獲得二等獎。花山鎮新和弘橋A隊等獲得三等獎。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南獅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粵劇 粵劇是融會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如木魚、龍舟、南音、粵謳、廣東音樂、小調、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是一種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語言改為廣州方言。
花縣(今花都)人喜愛粵劇。20世紀20年代開始,粵劇在花縣盛行,每逢舉行迎神賽會或學校籌款,多演出粵劇助慶。在縣內各鄉、村、圩都習慣搭戲棚請粵劇名班演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名演員白玉堂、黃種美、黃君武,三四十年代的蘇州女、白雲龍、袁准,50年代的劉美卿、粵樂演奏家駱津等都是花縣人。
1956年,佛山專區分配「群眾粵劇團」來花縣,花縣始有專業粵劇團,1959年正式成立「花縣粵劇團」。文革開始後,劇團癱瘓。1967年宣布花縣粵劇團解散,1973年,由花縣文藝工作團改編成花縣粵劇團,縣粵劇團重新成立,上演的劇目《洪秀全》曾被省電視台錄像播出。1981年11月至1986年,縣粵劇團多次解散和重建。1987年採取承包形式,粵劇團重新掛牌,直至現在,花都粵劇團主要活躍在五邑地區,有時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東鄉首先成立業余粵劇團,編寫《解放區的天》,巡迴演出,轟動鄉鄰。隨後,李溪、羅洞、畢村、朗頭等五十多條村相繼成立業余粵劇團。人民公社成立後,業余粵劇團解散。上世紀80年代末,「私伙局」開始在花都流行,花都區文化部門近年每年舉辦一屆粵劇、粵曲大賽,為愛好者提供演出、交流平台,每年舉辦一屆文藝創作比賽。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粵劇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瑞玲盆景 瑞嶺盆景主要源於赤坭鎮瑞嶺村,該鎮豐群、田心、竹洞、上連珠、下連珠等村,以及炭步、獅嶺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鎮瑞嶺村地處花都區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種植盆景花卉等特色農業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瑞嶺村位於三坑水庫和矮嶺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氣候十分適宜盆景種植。
赤坭鎮瑞嶺村以生產經營樹樁盆景和盆栽盆景為主,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嶺村栽培的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羅漢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詣。九里香盆景是瑞嶺盆景的代表作,製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極高的造詣,獨樹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瑞嶺盆景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1994年4月19日,花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負責落實各項文物政策及市內文物調查、徵集、管理和保護。4月20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花都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洪秀全故居(含洪氏宗祠、書房閣)、馮雲山故居遺址、王氏大宗祠、資政大夫祠清代建築群(含水仙古廟)和盤古王廟(各處簡介可參閱《花縣志》文化藝術篇)。翌年4月28日,花都市人民政府發出《關於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布告》,規範文物管理和保護。
重修洪秀全故居(含書房閣)
洪秀全故居於1961年復原。1998年,故居建築基礎下陷,牆體變形成危房。是年11月,由國家文物局和廣州市政府各撥款10萬元、花都市政府撥款20萬元進行重修,並於翌年2月修復重新開放。
修葺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
三華村資政大夫祠建築群(含水仙石廟),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總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群長期挪作他用,日久失修,原建築工藝損壞嚴重。1993年,花都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復該建築群。三華村委會和花都市政府分別籌資500萬元和900萬元,由廣東省嶺南古建園林工程公司施工,對建築群主體建築的工藝進行全面修復,並對周邊園林綠化環境進行整治,使建築群恢復原貌,於2000年12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花都的一個旅遊景點。
廣州最美鄉村 「紅山村」旅遊區
紅山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在具有廣州「九寨溝」之稱的王子山森林公園的腳下,被譽為「廣州市最美的山村」。梯面鎮投入1000多萬元,在紅山村發展旅遊業,並在去年建設了東部深谷景區,明年還將打造西部淺谷景區。

Ⅱ 誰知道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內的兩幅對聯寫的是什麼

【沈陽故宮楹聯】

〖沈陽故宮〗 清代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沈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築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它的規模比佔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築上有自己的特色,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沈陽故宮建於1625年,是後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築。努爾哈赤死後,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築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沈陽故宮的東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十個亭子,稱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庄嚴。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辦事於宮廷的現象,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也顯示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發展。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在中路,是皇太極日常臨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物。沈陽故宮博物館所陳列的多半是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陽故宮博物館陳列的藝術品也很豐富。在繪畫陳列室里,有明、清兩代一些大師的作品如清李鱒、金農、明文徵明書畫精品、陶瓷、雕刻、織鄉、漆器等。

妙理靜機都遠俗;
詩情畫趣總怡神。
——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題沈陽故宮崇政殿
(崇政殿通稱「正殿」,俗稱「金鑾殿」。)

佳辰每以無心遏;
勝境聊為寓意觀。
——董誥題沈陽故宮保極宮

龍涎翠裊金仙字;
鶴焰紅翻寶相花。
——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題沈陽故宮大政殿(1)

夜雨閑吟左司句;
時晴快訪右軍書。
——王傑題沈陽故宮保極宮
(保極宮在沈陽故宮中路,為「西宮」建築,是皇帝妃嬪住所。宮內陳有圖籍、字畫等文物。上聯寫夜讀。「左詞」,指唐代詩人韋應物,曾為左司朗中。在庭院深深的宮里,面對瀟瀟夜雨,吟誦幾句唐詩,可以抒發思古之幽情。下聯寫賞貼。「右軍」,指晉朝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曾為右軍將軍。「時晴」扣王羲之《快雪時晴貼》。雨過天晴,在溫煦的日光中,興致勃勃地觀賞並臨摹書聖的字跡,也是一種藝術上的享受。此聯反映了幽雅、閑適的宮廷生活。從繪景入手,於敘事中抒情,溫文爾雅。此聯另一傳為乾隆所題。)

水能性澹為吾友;
竹解心虛是我師。
——阮元題沈陽故宮衍慶宮
(衍慶宮是沈陽故宮中路建築,在鳳凰樓右側,是帝王進行政治活動、召見大臣的場所。此聯是摘句聯,清阮元摘自唐白居易《池上竹下作》詩。上聯詠水。「澹」,謂恬靜。水性恬靜,可以把它當作我的益友。下聯詠竹。「解」,謂懂得。翠竹懂得虛心,可以當作我的良師。聯語詠物哈理,從水和竹兩種事物特徵發揮出一種涵義深刻的道理,告誡人們在處世治學中要如水那樣恬靜而不急躁;像竹那樣虛心而不自滿。借物作比,喻意發人深省。語言形象生動,有警世作用。)
〖阮元〗 阮元(1764—1849), 清代學者、書畫家。字伯元、良伯、梁伯,號芸台、經老人、怡性老人、雷唐盒主,江蘇儀徵人。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傅,卒謚文達。隸法《石門頌》、《百石卒史碑》,鬱勃飛動,醇雅清古。能作擘窠大字。所撰《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自謂「書法遷變,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於古?」提出『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書法深刻,則碑據其勝。』為清代提倡尊碑之有力者。博學,精於經籍訓詁,曾主編《經籍纂詁》,校刻《十三經註疏》,匯刻《皇清經解》等,於天文、歷算、地理,文學諸學科.亦多有建樹,亦能畫,花卉木石,筆致秀逸。傳世作品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作《梅花圖》軸,圖錄於《百梅集》。1909年神州國光社出版《阮芸台珠湖草堂圖》影印本。著有《擎經室集》、《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儀禮石刻經校勘記》、《華山碑考》、《經籍簒詁》、《十三經註疏》、《學海堂經解》,《南北書派論》,《石渠隨筆》,《疇人傳》等。

好官況昧清如此;
君子交情淡不妨。
——佚名題沈陽故宮書房

三春桃李東皇染;
萬里風雲北極生。
——佚名題沈陽故宮十王亭
(十王亭在故宮大政殿前,東西排列十座方亭。「東皇」,天神之一,掌管百花。)

雲縵日華,詒謀承燕翼;
竹苞松茂,肯構煥翚飛。
——佚名題沈陽故宮迪光殿

念茲戎功,用肇造我區夏;
慎乃儉德,式勿替有歷年。
——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題沈陽故宮崇政殿

帝命式於九圍,本支百世;
天心佑夫一德,承敘萬年。
——佚名題沈陽故宮保極宮

仿天一藏書,豳館岡原揚大烈;
應奎三懸象,沛宮父老慶同文。
——佚名題沈陽故宮嘉蔭堂
(嘉蔭堂在故宮文溯閣之前。「豳館」,相傳為周代公劉的居處,在陝西省邠縣,此指嘉蔭堂。)

古今並入含茹,萬象滄溟控大本;
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導洪瀾。
匾額:聖海沿回
——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題沈陽故宮文溯閣北
(文溯閣是專為存貯清代大網路全書《四庫全書》所建的樓閣,書忌火,以黑瓦為頂,寓含著「以水克火」之意。而窗柱等不飾紅金等暖色,也有這一層「取吉避災」的用意。文溯閣後面,有抄手殿廊連接著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葯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縱觀整個西路格局,院落層次清晰,套院相接而不亂,花草樹木點綴其間,的確是讀書作畫的理想「仙界」。乾隆皇帝對《四庫全書》視如珍寶,每次東巡時都要親自查閱翻檢,體味讀書之樂。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七十三歲高齡的乾隆第四次來到盛京,看這里新建的宮殿和文溯閣中盈架而陳的《四庫全書》後,不勝感慨,揮毫命筆,寫下了一首長詩:「老方四庫集全書,竟得功臣莫幸如。京國略欽淵已匯,陪都今次溯其初。源寧外此園近矣,津以問之庄繼者。搜秘探奇力資眾,折衷取要意廑予。唐函宋苑實應遜,荀勒劉歆名亦虛。東壁五星斯聚朗,西都七略彼空儲。以雲過洞在滋爾,敢日絡民合是欽。敬免天聰文館辟,必先敢懈有開余」。這首詩的墨跡,至今仍高懸於文溯閣中。乾隆帝同時又御筆親題了兩副楹聯。)

古鑒今以垂模,敦化川流區脈絡;
本紹聞為典學,心傳道法驗權輿。
——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題沈陽故宮文溯閣南

神聖相承,恍睹開國宏猷,一心一德;
子孫是守,長懷紹庭永祚,卜世卜年。
——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題沈陽故宮大政殿(2)

Ⅲ 成都元宵節有燈會嗎

成都每年的春節到元宵節期間都有燈會,而且成都市內舉辦燈會的地點很多。孫瞎如武侯祠博物館在錦里和南郊公園的大廟會、塔子山公園燈會、金沙太陽燈會等都是舉辦了很多年的燈會,另外在成都各個縣區也有燈會,這些燈會時間一般是在春節前就開始,要持續到元宵節後結束。禪凱閉

1、錦里和南郊公園的武侯祠大廟會;

2、塔子山公園燈會;

3、金沙太陽節燈會;

4、成都歡樂谷麥兜尋夢燈光節;

成都燈會是四川省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基於元宵賞燈習俗,既在天府之國這塊沃土的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基礎之上、又在兩千年燈節長期發展的傳統技藝的基礎賀裂之上,經過不斷創新而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的中國最著名的燈會。

熱點內容
木居盆栽 發布:2025-05-04 19:11:04 瀏覽:34
木蘭花圖片手繪 發布:2025-05-04 19:10:52 瀏覽:765
上海棠棣 發布:2025-05-04 19:09:21 瀏覽:250
從哪裡下載櫻花校園模擬器中文版 發布:2025-05-04 18:52:40 瀏覽:1000
櫻花雪好聽 發布:2025-05-04 18:48:22 瀏覽:664
青島花藝學校 發布:2025-05-04 18:36:56 瀏覽:518
情人節送花圖片大全 發布:2025-05-04 18:36:04 瀏覽:177
魅上櫻花公主 發布:2025-05-04 18:30:05 瀏覽:936
仙逆七夕之術 發布:2025-05-04 18:29:10 瀏覽:776
盆栽大片 發布:2025-05-04 18:27:04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