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沒骨畫
『壹』 都有哪些畫家畫沒骨畫
「沒骨圖」是中國畫的一種體裁。沒骨畫法是中國畫技法的一個組成部分。「沒骨圖」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書中記載,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葯五本,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畫旁題「翰林待詔臣黃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與郭若虛同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筆墨,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稍後,文學家蘇轍也在《欒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畫「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由此可見,「沒骨圖」就是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色點、色線和暈染去塑造畫面形象。根據記載,沒骨畫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張僧繇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綠畫凹凸花,傳其作《觀碑圖》亦俱用色彩畫成,故歷來被視為沒骨法的開創者。宋人樓觀在一幅山水畫題識中說:「梁天監中張僧繇每於縑素上不用筆墨獨以青綠重色圖成峰嵐泉石謂之抹(沒)骨法,馳譽一時,後唯楊 學之,能得其秘」。唐代畫家楊 的作品也已失傳,我們可以從明董其昌的《仿唐楊 峒關蒲雪圖》想見其面貌。宋代既有像《雪山行騎圖》這樣的沒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趙昌為代表的沒骨花卉。徐崇嗣的畫,一方面繼承了徐熙的用筆方法,一方面吸取了黃氏父子的用色技巧,但他的畫也僅見於記載。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是傳為模仿徐崇嗣沒骨法的北宋花鳥畫家趙昌的《杏花圖》。到了明代,沒骨畫技法有了新的發展,從接近雙勾填彩的渲染畫法發展為放筆點染的畫法。花鳥畫家孫隆的《花鳥草蟲圖冊》,郭詡的《青蛙草蝶圖》十分講究用色的干濕濃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變化,形象生動,用筆揮灑自如,是沒骨畫技法臻於成熟的標志。清代畫家惲壽平、高其佩、李、羅聘、虛谷、居廉、任伯年、吳昌碩都有沒骨花卉作品。齊白石以及現代許多花鳥畫家也都用沒骨法作畫。而沒骨山水,自唐代以來的一千多年間流傳甚少,我們尚能見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楊 峒關蒲雪圖》,藍瑛的《白雲紅樹圖》,清查士標的《張僧繇沒骨法》冊頁,惲壽平的《春山暖翠》,王時敏的《青溪泛艇》,王 的《柳岸曉風》,王原祁的《青山白雲》,張賜寧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紅樹》等。現代畫家也有以沒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難以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從歷代關於沒骨畫的論述及流傳的作品可以看出,沒骨畫最根本的特點是「直以彩色圖之」。宋郭若虛在論述沒骨畫時曾說徐崇嗣的畫「無筆墨骨氣」,趙昌的畫「筆氣羸懦」,可見當時的沒骨圖確有重渲染、尚傅彩、輕用筆的情況,但從明董其昌以來的沒骨畫看,崇尚用筆與水墨並無二致。許多沒骨畫上均題「仿張僧繇沒骨法」而張僧繇的畫被李嗣真評為「骨氣奇偉」,可見也是十分講究用筆的。
沒骨畫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的一股涓涓細流,時至今日,應該得到更大的發展,與水墨、工筆重彩並列成為中國畫的三大表現技法體系之一。
今日的沒骨畫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高舉「講究筆色」的旗幟,以色代墨,在保持對筆墨的審美要求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容量,增強表現力。水墨畫講究筆墨的干濕、焦濃重淡清的變化,沒骨畫在用筆用色保持這些要求的同時還應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純度的變化,每幅畫具有不同的色調。講究畫面的色調,是中國畫迫切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沒骨畫由於不以墨色為基調,所以它更易於拉開每幅畫色調的距離,形成具有鮮明
『貳』 請問:什麼是工筆博古畫法
你問的應該是「沒骨」(mò gǔ)吧! 畫法簡介 中國畫技法名。用彩色直接繪出形象而不用墨色線條勾描的畫法。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所謂沒骨法是不用筆墨鉤勒,以重色青綠朱粉適宜染暈。由印度的染暈法脫畫而來,跟當時隨佛教傳入中國的佛像畫有關。五代後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後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北宋徐崇嗣效學黃筌,單以色彩作花卉,名「沒骨圖」,後人稱這種畫法為「沒骨法」。另有用青、綠、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樹石的山水畫,稱「沒骨山水」,也叫「沒骨圖」,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唐楊升擅此畫法。 為什麼叫做沒骨法,就是不用墨筆勾勒,祗用顏色來點戮,這就叫作沒骨。這畫法創始於北宋徐崇嗣,花卉是以清姘艷麗為主,完全拿顏色來表現,是較為容易的。這法傳到清初,要算惲南田第一,清姘艷麗四個字,可以說是闡發無餘了。畫花瓣盡可全用顏色,也不妨先用水墨點戮,然後略施淺色,覺得更有精神些。白陽石濤是常用這方法的,荷花頗適合於沒骨。先用淺紅色組成花形,再用嫩黃畫瓣內的蓮蓬,跟看即添荷葉荷干,葉是先用大筆蘸淡花青掃出大體,等色干後,再用汁綠層層渲染,在筋絡的空間,要留一道水綠。荷干在畫中最為重要,等於房予的樑柱,畫時從上而下,好像寫大篆一般。要頓挫而有勢,有亭亭玉立的風致。如果畫大幅,干太長了,不可能一筆畫下,那麼下邊的一段,就由下沖上,墨之干濕正巧相接,了無痕跡。幹上打點,要上下相錯,左右揖讓,筆點落時,略向上踢。花瓣用較深的臙脂,再渲染一二次,再勾細線條,一曲一直,相間成紋;花須用粉黃或赭石都可。這時看畫的重心所在。加上幾筆水草,正如書法所說的「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也。 特點 沒骨畫法,介乎工筆及寫意中間,既不似前者須線條工穩、細致、流暢,色彩勻凈、明麗、典雅,所畫物象造型准確,生動逼真。又不同後者筆墨彩揮灑恣肆,酣暢淋漓,譬如明代徐渭的潑墨寫意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 正如《陶庵夢憶》張岱所言:「今見青藤諸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媚躍出,與其書法奇絕略同。昔人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余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 而沒骨畫法不類同工筆的嚴謹,逼真卻有些刻板;又不相同於寫意,恣肆張揚,酣暢卻有些誇張。從藝術的角度看,畫法不同,產生的效果不同,效果不同,給人的感官刺激不同,帶來了不同的心靈愉悅。 藝術形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 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 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 點染局部,類似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畫法 花卉 工細沒骨花卉的畫法 此畫法與工筆雙勾法接近,將稿放在紙或絹的下邊,不用勾墨線,照底稿形象直接進行染色,可以先打底色,然後再罩染顏色,用兩三支筆暈染明暗,仍然是暗面深,亮面淺,罩染顏色時要注意到用筆,明暗交接處可以留一空隙,即留一道白線但要留得自然而整齊,也可以不留空隙,間隔地進行暈染,等它干後再染旁邊的,謹防串色。花頭和葉子可以罩染幾次,等顏色干後進行勾葉筋和點花蕊,雙勾花卉可以只勾主筋而省去復筋,在沒骨畫法上要利用主復筋脈幫助形象的完整,所以葉子的復筋不能省略。花蕊和雙勾花卉一樣,要工整細致,萼片用綠色暈染,紅花在萼片尖端染一點胭脂,枝幹用淡色畫過,老乾再用赭墨皴擦一遍,老幹上可以點苔點。 偏寫意的沒骨花卉畫法 此法比工細沒骨法較概括,造型時抓住特徵取其有代表性的主要部分,捨去次要瑣碎部分,用筆要求洗練,做到以少勝多、神形兼備。 畫時可用底稿(技法熟練的可不用),不用打底色,筆上先蘸淺顏色,筆尖上再蘸重色,在顏色碟上略揉一下,一筆點成,也可以用兩支筆(一支筆蘸深色,另一支筆蘸淺色)接染。畫時要「胸有成竹意在筆先」,計劃好先從哪裡下筆點染,筆墨要緊密結合物象,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筆墨描繪,要露出筆法。在點染之際沒有輪廓線的約束,又不似工細沒骨法的工整嚴謹,用筆要自由活潑。在明暗交接處可以留出空隙,但不要留得太整齊,要接近寫意畫法,可以意到筆不到,利用空隙代表暗面,虛處要有畫,做到筆簡意繁,大膽下筆細心收拾。畫葉子要等干後才用細筆勾葉的主復脈。花蕊可以誇張用重色點,要點出筆法來,也可以仍用粉黃點蕊,枝幹可以一筆畫過,不用皴染之法,幹上可點苔點少許。 人物 沒骨人物畫並非現代人的創造,古已有之,宋代梁楷首創用沒骨大寫意作水墨人物,清代任伯年也用此法畫人物,高古脫俗,開一代畫風。「沒骨」看似渾然一體的塊面,實則是線的擴大,以求筆中墨韻之變化。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曰:「墨法,濃淡精神,變化飛動而已。」當代著名畫家彭先誠的沒骨人物畫所表現的便是這樣一種多變而深空前莫測的境界,於若即若離中傳達出奧妙的天葉變幻之意。 其他 沒骨法是花鳥畫在技法形式上的一大變革,不用墨線勾勒輪廓,只用著染色彩的水跡形成花葉形象,整個畫面色彩清柔、風格清秀、雅緻、飄逸.本文主要從工細沒骨畫和點染沒骨畫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了沒骨花鳥畫的表現形式。
『叄』 中國寫意畫,沒骨畫,工筆畫的區別以及各被喜歡的程度
工筆,就是運用工整、細致、縝密的技法來描繪對象。工筆又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重彩兩類。工筆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線條來描繪對象,不塗顏色。白描本來大抵是用來打草稿的,宋代畫家李公麟把它發展成獨立的畫種,他的白描如行雲流水,變化無窮豐富,有很強的表現力。他畫的《五馬圖》,人和馬都用單線勾出,比例准確,肌肉骨骼的結構清楚,甚至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澤也細致地表現出來,動態極為生動,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工筆重彩,就是指工整細密和敷設重色的中國畫。在中國繪畫的早期,工筆重彩佔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帛畫、都是道地的工筆重彩,特別是軑妃墓的T形「非衣」,構圖巧妙,線描精細,設色絢麗,顯示了當時工筆重彩達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繪畫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綠之類的重彩顏料,因此稱繪畫為「丹青」,由此可見工筆重彩在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了。
寫意畫是與工筆畫相對而言的一種畫法。它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據傳唐代的時候,玄宗命令畫家李思訓和吳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繪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訓是擅長工筆重彩的,他用了幾個月的工夫完成這幅壁畫。吳道子則在一天之內就畫成三萬余里的嘉陵山水,這可以想像,他不可能用工筆重彩的技法來畫,一定是比較粗放、簡練的。這說明那時的繪畫已經有了工筆、寫意的區別了。到了宋代,蘇軾提出「士人畫」,主張畫畫「不求形似」,而應寫情寄意,以表達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繪畫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圖》,畫一株枯樹、一塊頑石,石後露出一、二枝竹子,樹下幾根細草。這幅畫抒發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書法家卻給以極高的評價,說枝幹「虯屈無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後,筆法簡練、造型生動、酣暢淋漓、講究意趣的寫意畫大盛。
這樣,寫意畫就同遵守傳統、恪守法則的工筆畫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大派,長期地在畫壇上爭相輝映,代代地相傳下來。
中國畫講究」境中有象,象外有境,境由象生」.無論工筆或寫意均注重,形神兼備的美學思想.
而工筆注重形似 寫意注重神似!
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這樣畫法始於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其實始於黃筌,徐崇嗣僅是"郊諸黃之格"而已,《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註: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肆』 中國畫中 沒骨畫法 是誰所創主要特點是什麼
沒骨畫法是不用墨線鉤勒、直接以色彩繪畫物像的畫法。 沒骨畫法相傳為北宋徐崇嗣所創,此後畫者極少,清初的惲壽平是復興此畫法的大師,影響近代甚大。下圖為惲壽平的沒骨畫「秋花圖」。
沒骨畫法也以使用熟紙較恰當,因不用墨線,故以留白的 「水線」來曲分前後葉或花瓣與花瓣之間的關系,有以白當黑 的味道。沒骨畫法也可細分為幾種表現方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 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 點染局部,類似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一般而言,白描畫法、雙鉤填彩畫法與沒骨畫法機皆屬於工筆畫法的范疇,應注意其形態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楚,初學者在畫前可先鉤 一張同尺寸的速寫稿,置於畫紙下,則構圖、形狀有個依據, 能專注色彩與運筆的趣味,無論以那一種發方法畫花、葉,色 彩皆要有濃淡的變化,一隻筆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後染」的方法,追情求更豐富的色彩變化,但設色不宜太濃 艷,總以淡雅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後再鉤勒葉筋、絲花或 加畫花蕊,增補細部。
【轉載文章】原文作者:在線教學 原文出處:中華美術網 原文日期:2003年10月1日 00:00
『伍』 沒骨畫是誰創作的
有史料記載的是北宋畫家、徐熙之孫徐崇嗣。
根據:
「沒骨圖」這個名稱,專最早見於屬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書中記載,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葯五本,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畫旁題「翰林待詔臣黃居采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與郭若虛同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筆墨,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稍後,文學家蘇轍也在《欒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畫「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
『陸』 沒骨的畫法
工細沒骨花卉的畫法
此畫法與工筆雙勾法接近,將稿放在紙或絹的下邊,不用勾墨線,照底稿形象直接進行染色,可以先打底色,然後再罩染顏色,用兩三支筆暈染明暗,仍然是暗面深,亮面淺,罩染顏色時要注意到用筆,明暗交接處可以留一空隙,即留一道白線但要留得自然而整齊,也可以不留空隙,間隔地進行暈染,等它干後再染旁邊的,謹防串色。花頭和葉子可以罩染幾次,等顏色干後進行勾葉筋和點花蕊,雙勾花卉可以只勾主筋而省去復筋,在沒骨畫法上要利用主復筋脈幫助形象的完整,所以葉子的復筋不能省略。花蕊和雙勾花卉一樣,要工整細致,萼片用綠色暈染,紅花在萼片尖端染一點胭脂,枝幹用淡色畫過,老乾再用赭墨皴擦一遍,老幹上可以點苔點。
偏寫意的沒骨花卉畫法 此法比工細沒骨法較概括,造型時抓住特徵取其有代表性的主要部分,捨去次要瑣碎部分,用筆要求洗練,做到以少勝多、神形兼備。
畫時可用底稿(技法熟練的可不用),不用打底色,筆上先蘸淺顏色,筆尖上再蘸重色,在顏色碟上略揉一下,一筆點成,也可以用兩支筆(一支筆蘸深色,另一支筆蘸淺色)接染。畫時要「胸有成竹意在筆先」,計劃好先從哪裡下筆點染,筆墨要緊密結合物象,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筆墨描繪,要露出筆法。在點染之際沒有輪廓線的約束,又不似工細沒骨法的工整嚴謹,用筆要自由活潑。在明暗交接處可以留出空隙,但不要留得太整齊,要接近寫意畫法,可以意到筆不到,利用空隙代表暗面,虛處要有畫,做到筆簡意繁,大膽下筆細心收拾。畫葉子要等干後才用細筆勾葉的主復脈。花蕊可以誇張用重色點,要點出筆法來,也可以仍用粉黃點蕊,枝幹可以一筆畫過,不用皴染之法,幹上可點苔點少許。 沒骨法是花鳥畫在技法形式上的一大變革,不用墨線勾勒輪廓,只用著染色彩的水跡形成花葉形象,整個畫面色彩清柔、風格清秀、雅緻、飄逸.本文主要從工細沒骨畫和點染沒骨畫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了沒骨花鳥畫的表現形式。
『柒』 「沒骨畫法」是什麼意思
沒骨畫法,中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
中國畫專傳統花卉(花鳥)畫屬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
沒骨的「沒」字,即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於將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輪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
(7)花卉沒骨畫擴展閱讀:
沒骨畫,就是把骨隱沒其皮肉之內。也就是說,沒骨畫法在畫面中不勾勒物象輪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繪、點染物象。
沒骨畫的起源於張僧繇和他的凹凸法,採用凹凸花紋畫法,塗以朱紅、青綠,描繪形象立體感強,對比鮮明。
凹凸花為沒骨畫的初祖,那落墨花則為沒骨畫形成的催化劑。落墨花的創造者南唐在野畫家徐熙,徐熙的落墨先以淡墨定出物象的輪廓、結構,然後略施淡彩,有落墨為格的特點。
『捌』 沒骨花鳥畫 論文
摘 要:沒骨花鳥畫是我國傳統花鳥畫的畫法之一。沒骨畫不同於工筆及寫意,沒骨中的「沒」字,即為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畫法獨特,直接將顏色畫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沒骨花鳥畫技法很多,有沒骨點彩,疊染,接染等。「沒骨」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惲壽平,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7/view-3909280.htm
關鍵詞:沒骨花鳥;發展史;繪畫技法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192-01
中國古代繪畫被稱之為丹青,通常是指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其題材大體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為寫意及工筆。其中花鳥畫即指以花卉、花鳥、魚蟲、樹木、蔬果以及禽獸等為描繪對象的繪畫。沒骨花鳥畫是我國傳統花鳥畫的畫法之一。其直接用顏色畫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沒骨畫弱化線條,強化色彩,以色彩作為造型的主要手段,因此沒骨畫更能充分發揮色彩的優勢。
「沒骨」一詞在中國繪畫史上,最早見於宋代。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曾記載徐熙的後代作花卉:「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沒骨圖』」。蘇轍也曾說過:「徐熙畫花落筆縱橫,其子崇嗣變格,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由此看來,徐熙之子徐崇嗣發展豐富了徐熙的繪畫風格,並從中創出「沒骨」花鳥的風格來。到了清代,徐崇嗣的「沒骨」花卉作品已實難見到。我們看到惲壽平的作品一再題「擬北宋沒骨法(山水花鳥冊·出水芙蓉)。「二種牡丹用北宋徐崇嗣法」(設色牡丹)。「擬北宋徐熙賦色」(寫生花卉圖冊)。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以清秀、明麗為特點,代替了濃艷富麗,其畫作大為清代統治階層所欣賞,很快成為清代院體花鳥的正宗,同時也博得了當時眾多的貴族和一般市民的愛好。雖然惲壽平一再註明其師法淵源,我們任然可以在其作品和藝術成就來看,惲壽平可謂是創新開派的大家,其在繪畫技法上追隨徐熙、徐崇嗣,更在創作思想上遵循了文人畫的美學意境。
中國水墨畫,講究精、氣、神,由此對畫的意境必然有很高的要求。在中國眾多的傳統繪畫方法中,沒骨畫就為一例。沒骨畫不同於工筆及寫意,沒骨中的「沒」字,即為淹沒而含蓄之意,講究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需打底稿,不以線條勾畫輪廓為主要的繪畫語言,更不用放底樣拓描。在書法里把筆鋒所過之處稱為「骨」,其餘部分稱為「肉」。在沒骨畫中將水,墨,色,筆融於一體,需要畫者做到胸有成竹,而一氣呵成。「沒骨」法在表現客觀的花卉時較「勾染」法有更加自由的表現空間。既同工筆一般謹嚴工緻,也似意筆花卉那樣點染自如。能工能寫,亦寫亦工,謹嚴者猶如工筆,點染自如若寫意之筆墨淋漓,收放自如地去表現為之感動的自然。假如寫意畫法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那麼可以說沒骨畫法就是在極似中求不似。惲壽平認為「白陽、包山寫生皆以不似為妙,予則不然,惟能極似,乃稱與花傳神」。他又說:「寫生家神韻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則亦不必問其神韻矣。」所謂「極似」,是指「沒骨法」有嚴格的具體形體;所謂「不似」,是其有點染意象參破墨法之妙趣。其以用筆含蓄俊逸、設色清淡、鮮澤曲雅、清新秀潤、生機盎然、文質相兼的藝術感染力聞名於畫史。也正因為它的這些特點,造成了許多人對它的表現形式界定得很模糊。
沒骨花鳥畫技法很多,其中的第一種較工細如雙鉤填彩法,不同之處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第二種畫法是先工整色,即在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點染局部,類似色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第三種畫法較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這些技法都是輔助技法,目的是增強畫面的質感和層次作用。沒骨畫講究用筆、用墨、用色。妙在巧用出奇,要求點筆有物。點法用筆要靈動、輕松、灑脫,講究運筆之挑剔頓挫的變化。一氣落筆,氣和為主,意求神韻,點必藏鋒,含蓄細蘊。也就是說「見筆」。而「見筆」對於本來就無墨線輪廓的沒骨畫來說就更為珍貴了。如果一味的追求技法,失去用筆,那麼就只能說是一種純粹的製作,畫面則缺乏靈動的氣息。
在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史中,沒骨花鳥畫已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花鳥畫藝術之所以能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關鍵在於中國歷代花鳥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做到不斷的創新與發展。各個時代的繪畫都有新內涵,在當代花鳥畫壇中也不乏勇於探索、創造,推動發展的畫家。由此構成了中國花鳥畫藝術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玖』 沒骨畫的沒骨畫法
中國畫,尤其是水墨畫,講究精、氣、神,對畫的意境有很高要求,因此中國畫又有許多畫法,沒骨畫就為一例。
沒骨畫不同於工筆和寫意,沒骨的「沒」字,即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於將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輪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作畫時,要求畫者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在書法里把筆鋒所過之處稱為「骨」,其餘部分稱為「肉」。沒骨畫將墨,色,水,筆融於一體,在紙上予以巧妙結合,重在蘊意,依勢行筆。
沒骨(法)畫: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這樣畫法始於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其實始於黃筌,徐崇嗣僅是「郊諸黃之格」而已,《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註: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拾』 國畫中沒骨畫法,請詳細告知畫法。謝謝
花卉工細沒骨花卉的畫法 此畫法與工筆雙勾法接近,將稿放在紙或絹的下邊,不用勾墨線,照底稿形象直接進行染色,可以先打底色,然後再罩染顏色,用兩三支筆暈染明暗,仍然是暗面深,亮面淺,罩染顏色時要注意到用筆,明暗交接處可以留一空隙,即留一道白線但要留得自然而整齊,也可以不留空隙,間隔 地進行暈染,等它干後再染旁邊的,謹防串色。花頭和葉子可以罩染幾次,等顏色干後進行勾葉筋和點花蕊,雙勾花卉可以只勾主筋而省去復筋,在沒骨畫法上要利用主復筋脈幫助形象的完整,所以葉子的復筋不能省略。花蕊和雙勾花卉一樣,要工整細致,萼片用綠色暈染,紅花在萼片尖端染一點胭脂,枝幹用淡色畫過,老乾再用赭墨皴擦一遍,老幹上可以點苔點。 偏寫意的沒骨花卉畫法 此法比工細沒骨法較概括,造型時抓住特徵取其有代表性的主要部分,捨去次要瑣碎部分,用筆要求洗練,做到以少勝多、神形兼備。 畫時可用底稿(技法熟練的可不用),不用打底色,筆上先蘸淺顏色,筆尖上再蘸重色,在顏色碟上略揉一下,一筆點成,也可以用兩支筆(一支筆蘸深色,另一支筆蘸淺色)接染。畫時要「胸有成竹意在筆先」,計劃好先從哪裡下筆點染,筆墨要緊密結合物象,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筆墨描繪,要露出筆法。在點染之際沒有輪廓線的約束,又不似工細沒骨法的工整嚴謹,用筆要自由活潑。在明暗交接處可以留出空隙,但不要留得太整齊,要接近寫意畫法,可以意到筆不到,利用空隙代表暗面,虛處要有畫,做到筆簡意繁,大膽下筆細心收拾。畫葉子要等干後才用細筆勾葉的主復脈。花蕊可以誇張用重色點,要點出筆法來,也可以仍用粉黃點蕊,枝幹可以一筆畫過,不用皴染之法,幹上可點苔點少許。人物沒骨人物畫並非現代人的創造,古已有之,宋代梁楷首創用沒骨大寫意作水墨人物,清代任伯年也用此法畫人物,高古脫俗,開一代畫風。「沒骨」看似渾然一體的塊面,實則是線的擴大,以求筆中墨韻之變化。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曰:「墨法,濃淡精神,變化飛動而已。」當代著名畫家彭先誠的沒骨人物畫所表現的便是這樣一種多變而深空前莫測的境界,於若即若離中傳達出奧妙的天葉變幻之意。其他沒骨法是花鳥畫在技法形式上的一大變革,不用墨線勾勒輪廓,只用著染色彩的水跡形成花葉形象,整個畫面色彩清柔、風格清秀、雅緻、飄逸.本文主要從工細沒骨畫和點染沒骨畫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了沒骨花鳥畫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