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畫報花卉

畫報花卉

發布時間: 2021-01-29 22:07:55

1. 中國著名文學期刊有哪些

文學類核心期刊如下
1 文學評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2 文藝爭鳴 吉林省文學專藝術聯合會
3 中國比較文學 上海外屬國語大學,中國比較文學學會
4 文學遺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5 當代作家評論 遼寧省作家協會
6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北京現代文學館
7 新文學史料 人民文學出版社
8 紅樓夢學刊 中國藝術研究院
9 文藝理論研究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華東師范大學
10 民族文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
11 明清小說研究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12 魯迅研究月刊 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
13 文學自由談 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2.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3. 急!!請提供相關吳友如的資料(除百度百科外的)!!越多越好!

(1840-1897?)清末時事、風俗畫家,桃花塢木版年畫畫師.名嘉猷,字友如.光緒十九年(1893)八月出版《飛影閣畫冊》吳友如自撰「小啟」:「余幼承先人余蔭,……弱冠後遭『赭寇』之亂,避難來滬,始習丹青,每觀名家真跡,輒為目熱心存,至廢寢忘食,探索久之,似有會悟,於是出而問世,藉以資生.「光緒十年(184)吳友如在上海繪《點石齋畫報》,後自創《飛影閣畫報》,內容多為時事新聞和市民社會生活.曾為桃花塢木版年畫繪制畫稿(一說按石印稿翻刻),有《法人求和》、《劉軍門大敗法軍》。

吳友如幼貧,早年在蘇州閶門雲藍閣裱畫店當學徒,性喜繪畫,私淑清代諸名家。他繼承了明清版畫風致,同時融會西洋透視法,寫真社會世相,尤擅人物肖像及界畫,構圖精巧,風味獨特,喜其畫的士人稱他為當世仇十洲。

光緒十年,申報館創辦《點石齋畫報》,由吳友如主繪。該畫報連史紙石印,隨《申報》附送。所繪風俗時事人物,筆姿細膩,名噪一時。1890年,他獨資創辦 《飛影閣畫報》,與《點石齋畫報》類似,但更著意於仕女人物,新聞則偏於閭巷傳聞。又另創《飛影閣畫冊》,每逢朔望出版,多畫歷史人物、翎毛花卉。隨著他年事愈高,筆法愈洗練沖淡。

吳友如的作品好像是用畫筆寫新聞,市井風俗、大廈輪船火車及聲光電氣等無奇不有。大到中法戰爭、中日戰事,小到鄰里斗毆、水火災劫,荒誕到神鬼怪異、僧道亂行。每幅畫旁配一段妙趣橫生的文字,交代來龍去脈。既以營利為目的,故常以搜羅刺激、驚悚為樂事,還真吸引了市民階層的眼球。

有些內容來自道聽途說,多有不合事實、過於誇張處。如「美國芝加哥地方有名匠造飛舟一艘,多其帆,如鳥革狀。能載二百人凌空使馭,將往窮北極,以廣眼界。演試之日,有在山頂寓目者,猶須仰首以觀,則其飛之高可知矣。」大概是指飛機吧。又如「牙山大勝」中稱「我軍以少勝多傷亡無幾,而倭兵已死傷過半矣。」而當時情況卻是清朝損失慘重。魯迅《上海文藝之一瞥》也說:「對於外國事情,他很不明白,例如畫戰艦罷,是一隻商船,而艙面上擺著野戰炮;畫決斗則兩個穿禮服的軍人在客廳里拔長刀相擊,至於將花瓶也打落跌碎。」他比較拿手的是 「老鴇虐妓」、「流氓拆梢」之類,可能是他看得太多的緣故。無論如何,他為了解近代上海乃至中國風俗民情留下了寶貴資料。

吳友如的作品無論是技法還是題材,都大大超越了傳統繪畫的舊框框,他那富有創造力與感染力的畫幅充滿了時代氣息。1946年出版的張愛玲《傳奇》的封面,就借用了吳的一幅《以詠今夕》時裝仕女圖,而畫外探著身子的女郎,又賦予了一種相當現代感的意味。當代名家范曾在一篇序文中道:「吳友如與單純的國畫家不是一片水域……(他)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惟一人。」徐悲鴻也多次稱他是中國美術史上的偉人。

吳友如去世後,清宣統間,上海璧園斥巨資從其哲嗣處購得粉本千餘幅,編成 《吳友如畫寶》傳世。數年前,我曾經於文廟一冷攤購得《畫寶》三五冊,就是這個本子,雖是殘編,亦彌足珍重。

4. 黃般若的簡介

黃般若(1901~1968),名鑒波,字般若,號萬千,別號「四無恙齋主」,廣東東莞茶山園頭鄉人。他3歲喪父,隨母入廣州,寄住叔父黃少梅家。黃少梅(1886~1940)早年從何作干習畫,畫風穎秀淡雅,尤擅人物,精鑒賞,旁及版本篆刻。黃少梅當時在廣州已具畫名,他還與潘達微等人共同創辦《時事畫報》。黃

般若自小便受到藝術熏陶,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但叔父開始並不支持,告訴他:畫畫是不能當飯吃的。 10歲那年,他把叔父的一張八大山人的藏畫拿出來臨摹,又用番薯做圖章蓋在畫上,然後拿到街上擺賣,居然有人出10個大洋買了一張。叔父及其朋友潘達微、潘致中這才開始注意黃般若的習作,從中看出他的執著和悟性,於是開始引領其步入藝術殿堂。
1912年,潘達微邀黃少梅打扮成乞丐到佛山等地行乞,以體驗生活,了解社會眾生相,黃般若也要求同行。他們三人換上一身破爛衣服,以爐灰塗臉,加入行乞隊伍,與流民談天廝混,幕天席地,殘羹冷炙,如此三日而歸。歸來後,潘達微與黃少梅以途中見聞作《流民圖》,轟動整個廣東美術界。
黃般若與潘達微從此成為忘年交。潘達微早年參加革命,以收葬廣州起義七十二烈士於紅花崗,並以「碧血黃花」之意改紅花崗為黃花崗而聞名。辛亥革命後潘被黨人舉為廣東省都督,但他痛恨昔日「同志」在官場中爭權奪利,毅然歸隱,專心畫事。1929年潘達微在香港逝世,黃般若作輓聯哀悼,其聯曰:「似鐵之蒼,有如此江山無如此筆;其妙在化,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潘達微號鐵蒼,皈依後法號妙化,黃般若此聯寓大雅於大俗,准確概括了潘在藝術及革命活動中的地位,也可見黃的功力深厚。
美術廣告顯功夫
黃大德編《黃般若美術文集》,第一篇即是《實用廣告法》。這篇文字寫於上世紀20年代初,黃般若不僅是中國美術廣告的先驅者,還是個理論家。
潘達微1905年創辦《時事畫報》時,便開始大量使用廣告畫,其實早於1910年李叔同所辦《太平洋報》。1913年,潘達微從上海回到香港,南洋煙草公司老闆簡照南聘請他為該公司廣告部主任。當時,外國資本的英美煙草公司與民族資本的南洋煙草公司競爭十分激烈,南洋煙草公司在競爭中幾乎瀕於倒閉。潘達微主持其廣告部,很快利用廣告打開局面,使南洋煙草公司在競爭中站穩腳跟,獲得巨大成功。潘達微是廣告天才,絕招很多,對於美術廣告貢獻尤大。
隨著業務不斷發展,潘達微邀請當年辦《時事畫報》的朋友一起共同參與,而黃般若早就應邀為南洋煙草公司繪制廣告了。當時,為了促銷,每包香煙都附有一張「公仔紙」,集齊一套可以換煙,也可收藏。這些「公仔紙」不少出自黃般若筆下,他為繪製成套的「公仔紙」,大量臨摹綉像畫,如《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等,打下了仕女人物畫特別是線描功夫的基礎。
稍後,南洋煙草公司出版月份牌《名畫日歷》,均選用國畫,其作者包括潘達微、黃少梅、潘致中和黃般若等,題材有山水、花卉、人物和鳥獸。這套《名畫日歷》出版後很受歡迎,甚至被當成學習國畫的教材。黃苗子後來回憶:「記得在潘達微先生主持的南洋煙草公司廣告日歷本上,每日有一幅線描國畫,每掀開幾頁,便有一幅黃般若畫的梅花、翠鳥或佛像人物。那時佩服和羨慕,充塞了我這個毛頭小子的心靈。」
「方黃之爭」影響大
黃般若二十多歲時已成廣州畫壇活躍分子。1923年,他與趙浩公、盧觀海、黃少梅、潘致中等八人成立癸亥合作畫社。1925年,因為加入的畫家增多,畫社遂改名廣東國畫研究會。國畫研究會致力於弘揚傳統畫學、維護國粹藝術,會址設在六榕寺的人月堂。潘達微晚年加入這個群體,發動並領導了一場與折衷派(後稱嶺南派)的激烈論爭,黃般若即是國畫研究會的論戰先鋒。
清末民初以來,廣東畫風萎靡不振,正統國畫受到東、西洋繪畫以及當時「新國畫」的沖擊。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及陳樹人從日本歸來後,以居廉花鳥畫為根底,接受日本畫風影響,創立折衷派。針對「二高」頻頻在不同展覽會上推出「新國畫」,年輕氣盛的黃般若撰寫《剽竊新派與創作之區別》一文,正面提出「二高一陳」作品有「剽竊」、「抄襲」的問題。1926年,高劍父在廣州組織「新派畫大展」,他同時授意自己的學生方人定回應黃般若的挑戰。方人定這時還沒有去過日本,出於對老師的景仰,便匆促上陣,以《新國畫與舊國畫》一文回應黃般若,指責國畫研究會守舊。
3月1日,黃般若在潘達微授意下,在《國民新聞·新時代》發表《新派畫是中國的衣冠嗎》一文,給予還擊。後來雙方就傳統文人畫的認識、繪畫的寫生、借鑒與抄襲、中西繪畫與日本畫等諸方面展開激烈爭論。論戰持續半年之久,這便是著名的「方黃之爭」,又稱新舊畫派之爭。後來經葉恭綽居間調解,論戰雙方暫時結束紛爭。此次論戰已經超出其所討論的具體論題,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公而忘私美名傳
1939年「九·一八」事變8周年前夕,中國文化協進會在香港成立,並決定舉辦廣東文物展覽會。葉恭綽出任展覽會籌委會主任,他聘請黃般若為執行委員。
在整個籌備過程中,黃般若的責任最大,工作最繁重,經過四個多月的緊張籌備,1940年2月26日,廣東文物展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開幕,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在9天的展覽時間里,共有20多萬中外觀眾前來參觀,留下了珍貴而又難忘的記憶。由於黃般若組織得力,150多位藏家借出的2000多件展品竟無一件損壞與遺失。展覽會後,黃般若又與葉恭綽、簡又文、許地山等編輯出版了三巨冊、共300萬字的《廣東文物》,為後人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1947年1月29日,香港中國文化協進會與中英學會聯合舉辦「中國古代文物展覽會」,該會實際上是由黃般若與鄭德芬等幾位藏家發起組織的。籌備工作仍由黃般若主持,展覽會在香港般含道羅富國師資學院舉行,會期5天,當時共向省港澳三地藏家徵集展品一千多件。
2月3日,展會結束,各藏家帶著展品各自回家。2月4日凌晨,黃般若與一干朋友帶著參展文物乘西安輪回廣州。啟航前一小時,西安輪船尾突然起火,同船其他藏家幾乎都是隻身逃出,黃般若臨危不懼,盡棄所攜私人藏品,僅攜徵集參展之最有價值的數張古畫,包括文同的《墨竹》和羅兩峰的《鬼趣圖》。西安輪火災,共有127人遇難、30多人失蹤及受傷,黃般若公而忘私的義舉當時傳為藝壇佳話。
師法自然成大器
黃般若早期畫作師法古人,臨摹真跡;後期師法自然,以山水為主。在水墨運用上敢於探索,大膽創新。他曾對他的學生呂壽琨說:「如果把自己畫的畫,一定要歸入南宗、北宗、工筆、意筆、院體畫或文人畫,我認為都是一件愚蠢的事。在今天世界性的眼光看來,如果藝術屬於全世界,而藝術家又希望把藝術貢獻給人類,那麼,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指明這是什麼畫派呢?」
黃般若齋名有「小黃山館」、「四無恙齋」,前者因1933年游太湖時得一小黃蠟石,形似黃山,後者則緣於牛石慧《花卉圖》。牛石慧為明末清初畫家,其《花卉圖》題跋雲:「平生願四無恙者四,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書,四曰花卉。」黃般若購得此畫,喜不自禁,遂以「四無恙」為自己的書齋命名。
從1956年起,黃般若每年均應邀回內地觀光寫生,多次參加國務院舉辦的五一、國慶慶典活動,其國內寫生作品也不乏佳作。1956年,周恩來總理曾邀請他回故宮博物院工作,後因「文化大革命」爆發而未果。1968年,黃般若在香港病逝。1997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廣州美術館聯合主辦「黃般若的藝術世界」展覽,取得巨大成功,美術界及藝術評論界給予黃般若作品以高度評價。

5. 點石齋畫報主編是誰

點石齋畫報》為中國最早的旬刊畫報,由上海《申報》附送,每期畫頁八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創刊,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共發表了四千餘幅作品,反映了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行徑和中國人民抵抗外侮的英勇斗爭,揭露了清廷的腐敗丑惡現象,也有大量時事和社會新聞內容。當時參與創作的畫家除吳友如和王釗外,還有金蟾香、張志瀛、周慕橋等17人。這些畫家多參用西方透視畫法,構圖嚴謹,線條流暢簡潔優美。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文明與科學技術涌進中國的沿海城市。1876年,上海徐家匯天主堂附設土山灣印書館開設了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平板石印機構,用照相版技術翻印中國古籍。西洋繪畫技法也使慣用毛筆、宣紙的國畫家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把西洋畫法中的透視、解剖、注重形象寫實等西畫技法吸收融合到自己的繪畫中去,形成了別開生面的「海派」人物畫風。 先進的石印技術和准確刻畫形象的繪畫技巧是出版畫報的基礎。1884年5月8日,以《點石齋畫報》命名的時事畫報在上海誕生了。發行者是《申報》館,每十日出版一本,每期八頁,內容是「選擇新聞中可嘉可驚之事,繪製成圖,並附事略」,隨《申報》附送訂戶。因畫報印刷精美,畫法中西合璧,人物背景生動真實,內容貼近生活,及時報道社會熱點,朝廷腐敗,列強侵略,民俗奇聞……可看性強,時效性足,發行渠道暢通,風靡海上。 值得一提的是畫報繪畫者吳友如。他是晚清畫史上很有影響的畫家。吳出身寒門,經人介紹去蘇州閶門城內西街雲藍閣裱畫店做學徒。在這書畫氛圍中,他瞧得多了,天資聰穎,自學成才。後來,附近有位熱心的畫家張志瀛,觀看吳友如習作,筆墨不俗,可以造就,便竭心指導,吳友如畫技大進,花卉人物尤為出眾,名聲大噪,甚至清廷王室也招他進京作畫。他因不習慣約束,借故南歸,路經上海,受聘《點石齋畫報》。從前指導他作畫的張志瀛正潦倒上海,吳便邀請張到畫報社共事。 光緒期間的《申報》由洋人掌管,吳友如不樂受制於洋人,最終離開《點石齋畫報》。光緒十六年1896年9月,由吳友如主持的《飛影閣畫報》面世了,亦為旬刊,也用連史紙石印,其內容與《點石齋畫報》相異處是前者看重時事記載,《飛影閣畫報》則注意刻畫仕女人物而已。 《點石齋畫報》刊行數年後即停刊。至光緒末年,曾由《申報》館出過合集,售價昂貴,每部二十大洋,現成稀世珍本,在民間很難覓它蹤影。

6. 中國史上,姓丁的名人有哪些

1、丁謂(966-1037),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兩浙路蘇州府長洲縣人,祖籍河北。北宋初年宰相、奸臣。與王欽若等人並稱為五鬼。先後任參知政事(副相)、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封晉國公。前後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時遷居蘇州。祖父丁守節,與范仲淹曾祖范夢齡同是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錢文奉(錢鏐之孫)的幕僚,任節度推官,遂為長洲人。

通籍後官運亨通,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工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加樞密直學士。後歷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書。

2、丁士美(1521-1577年),字邦彥,號後溪,淮安府清河縣(今屬淮安市)人,幼而聰敏好學,長而淹貫經史。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諭德、侍讀學士、掌翰林院事兼教習庶吉士、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歷事三朝,輔導二帝。

3、丁度(990年—1053年),字公雅,開封(今河南開封)人,祖籍恩州清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北宋大臣、訓詁學家。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丁度登「服勤詞學科」進士(榜眼),授大理寺評事,累官至端明殿學士。慶歷六年(1046年),升任樞密副使。慶歷七年(1047年),官拜參知政事(副相)。

皇祐五年(1053年),丁度去世,贈吏部尚書,謚號「文簡」。

4、丁雲鵬 (1547~1628)明代畫家。字南羽,號聖華居士,安徽休寧人。天啟五年(1625)尚在作《白馬馭經圖》,瓚子,詹景鳳門人。書法學鍾、王。畫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無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絲發之間而眉睫意態畢具,非筆端有神通者不能也。供奉內廷十餘年。

5、丁魁楚(?—1647年5月8日),字中翹,號光三,河南永城馬牧鄉丁老家人,明末大臣。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明亡後,丁魁楚與瞿式耜、呂大器等擁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清兵南下後。

丁魁楚以三百餘艘載黃金二十萬兩、白金二百四十餘萬兩入岑溪,投降清將李成棟,許以兩廣總督的職位。清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年)四月初四日,被開腸破肚,至夜斷氣。

7. 關於科普雜志推薦(《科學之謎》和《NEWTON科學世界》)

二選一的話,建議《科學世界》,是科普和知識性的。
《科學之謎》的話,看名字似乎內容里都是沒有答案的,還是學點東西選擇《科學世界》的好。
另外還有《發現》(DISCOVERY),《自然》,《科學》。

8. 愛護花草樹木的兒歌誰知道

一隻小蜜蜂呀,飛到花叢中呀,飛呀,飛呀。 二隻小耗子呀,跑到糧倉里呀,吃呀,吃呀。 三隻小花貓呀,去抓小耗子呀,追呀,追呀。 四隻小花狗呀,去找小花貓呀,玩呀,玩呀。 五隻小山羊呀,爬到山坡上呀,爬呀,爬呀。 六隻小鴨子呀,跳到水裡面呀,游呀,游呀。 七隻小百靈呀,站在樹枝上呀,唱呀,唱呀。 八隻小孔雀呀,穿上花衣裳呀,美呀,美呀。 九隻小白兔呀,豎起長耳朵呀,蹦呀,蹦呀。 十個小朋友呀,一起手拉手呀,笑呀,樂呀。 1什麼 1,棍子1。2什麼 2,鴨子2。 3什麼 3,耳朵3。4什麼 4,帆船4。 5什麼 5,鉤鉤5。6什麼 6,大肚6。 7什麼 7,拐杖7。8什麼 8,眼鏡8。 9什麼 9,汽球9。10什麼10,棍子打棒球。 一根棍子輕輕打,二雙筷子里外扒, 三人小組愛說話,四個小兵不害怕, 五個朋友力氣大。 起床歌-小寶寶,起得早,睜開眼,眯眯笑,咿呀呀,學說話,伸伸手,要人抱 穿衣歌-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扣子,小腳丫,穿褲子,穿上襪子穿鞋子。 小鏡子-小鏡子,圓又圓,看寶寶,露笑臉。閉上眼,做個夢,變月亮,掛上天。 小鈴鐺-叮鈴鈴,叮鈴鈴,一會遠,一會近。小寶寶,耳朵靈,聽鈴聲,找到鈴。 學畫畫-小寶寶,學畫畫,大蠟筆,手中拿,畫小鴨,叫嘎嘎,畫小馬,騎回家。 大鞋子-大鞋子,象只船,爸爸穿,我也穿,一二一,象前走,走呀走,翻了船。 逛公園-逛公園,寶寶笑,東看看,西瞧瞧,花兒香,鳥兒叫,小草綠,小樹搖。 看畫報-小娃娃,看畫報,睜大眼,仔細瞧,布娃娃,哈哈笑,伸伸手,要你抱。 搭積木-大積木,紅黃蘭,小寶寶,最愛玩,搭火車,鑽山洞,蓋高樓,連著天。 小汽車-小汽車,嘀嘀嘀,開過來,開過去,小寶寶,當司機,送媽媽,上班去。 斗蟲飛 斗蟲飛'斗蟲飛'飛到南山吃露水' 露水吃不到'回來吃青草。 媽媽抱寶寶坐在膝上'用手拉起寶寶的兩手'將他的兩個食指對攏再分開'邊唱這個歌謠.慢慢地一說 「斗蟲飛」 寶寶就會自己對攏食指. 搖煤球 搖啊搖'搖煤球'煤球大啊裝不下' 煤球小啊裝不了。 讓寶寶躺在毯子上'爸爸媽媽對站'各拎著毯子的兩個角'一邊搖一邊唱。 找朋友 (邊唱邊做動作) 找啊找啊找朋友 (搖晃頭高興的樣子) 找到一個好朋友 (點頭) 敬個禮呀 (把手伸到眼睛旁邊) 握握手 (同人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 (先指別人再指自己) 再見! (向人揮手) 動物叫 先讓寶寶根據圖片學認各種動物'如小貓'小狗'小雞'小鴨'小羊等'等寶寶認識了各種動物後可以唱以下兒歌: 小貓怎麼叫,喵喵喵 小狗怎麼叫,汪汪汪 小雞怎麼叫,嘰嘰嘰 小鴨怎麼叫,嘎嘎嘎 小羊怎麼叫,咩咩咩 老牛怎麼叫,哞哞哞 老虎怎麼叫,噢噢噢 青蛙怎麼叫,呱呱呱 學自然界的各種聲音 下雨了'嘩嘩嘩;打雷了'轟隆隆; 刮風了'呼呼呼;小河流水嘩啦啦; 汽車響'嘀嘀嘀;飛機飛'嗡嗡嗡; 寶寶笑'哈哈哈;拍拍手'叭叭叭。 我有一個金娃娃。 金鼻子金眼睛金頭發。 第一天,我到河邊去玩耍,丟了我的金娃娃。我哭我哭,我傷心地哭。 第二天,我到河邊去洗衣,看見了我的金娃娃。我笑我笑,我哈哈地笑。 第三天,日本鬼子進了我的家,偷了我的雞,搶了我的鴨,最後給我了三嘴巴。 第四天,紅軍叔叔來到我的家,還了我的雞,還了我的鴨,最後給我了大紅花。 第五天,阿姨叫我買蘋果,我買了一箱爛蘋果。阿姨打我,阿姨罵我,阿姨告訴爸爸, 爸爸告訴媽媽,媽媽告訴奶奶,奶奶告訴爺爺,爺爺告訴同學,同學告訴老師,老師告訴校長,校長打電話,說:「一不許動,二不許笑,三不許露出你的小白牙。本來要打你三百六十五下,馬馬虎虎打三下。一二三,剁豬肝;四五六,揪肥肉;七八九,按電鈕 = =!

9. 小班語言教案看圖識字 木葉花草

目標:
1、會運用圖配文線索圖的形式,表現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認讀文學作品中相關的漢字。
2、能用指讀文字的方法進行閱讀活動,對閱讀活動有興趣。
3、能積極參加活動,大膽表述自己的認識。
准備:大字卡若干,標記圖《嬰兒畫報》30本,小字卡若干,白紙,漿糊,抹布,水彩筆。
過程:
●出示故事名稱的字條"蘿卜青菜都愛吃",幼兒認讀。
●教師清講故事。
●幫助幼兒回憶故事內容,學認漢字。
--故事裡有誰?(出示相應字卡、認讀)--小豬到哪兒去?干什麼?小白兔請小豬吃什麼?小豬吃的怎麼樣,發出什麼聲音?(教師提問,幼兒回答,教師同時出示相應的字卡)--依次提問"小白兔、小山羊"到哪兒去,干什麼?(出示相應的字卡)--熊奶奶請了誰?招待大家吃什麼?(出示字卡認讀)●教師按線索圖再次講述故事。
●幼兒按線索圖和教師共同講述故事的內容。
●幼兒閱讀圖書。
--集體認讀故事名字。
--請幼兒閱讀圖書的第一頁,指出不認識的漢字,幼兒之間相互學認。
--集體閱讀第一頁內容。
--幼兒自由完整閱讀。
●幼兒操作,發散閱讀。
--請幼兒選擇動物字卡,自製圖書"誰到誰家做客,請誰吃什麼?"--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圖書內容。

熱點內容
樂村蘭花 發布:2025-05-15 21:37:12 瀏覽:150
情人節偷跑 發布:2025-05-15 21:34:32 瀏覽:440
樹狀玫瑰花 發布:2025-05-15 21:34:24 瀏覽:851
暴食西蘭花 發布:2025-05-15 21:28:07 瀏覽:816
蘭花紅鳳凰 發布:2025-05-15 21:18:16 瀏覽:773
越南蘭花郵票 發布:2025-05-15 21:15:23 瀏覽:642
蘭花引蝶 發布:2025-05-15 21:14:34 瀏覽:296
茶花精神病 發布:2025-05-15 21:09:45 瀏覽:167
央視七夕晚會節目單王源 發布:2025-05-15 20:43:55 瀏覽:427
荷花美妝 發布:2025-05-15 20:43:53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