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傣式花藝

傣式花藝

發布時間: 2023-05-23 14:59:36

A. 傣族建築裝飾風格

傣族建築

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牆平房,每一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卧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蓬,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干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中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即為一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卧室並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餘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於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後面亦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鉤,先於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里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餘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僳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築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牆壁賣手畢。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薯遲熏蒸。

屋裡的傢具非常簡單,竹製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製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緬地輸入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餘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樓,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考了,這是南亞的濕熱氣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蠻書,名類第四》中曾有簡略記述:「茫蠻部落······樓居,無城郭,或漆齒。皆衣青布褲,藤篇纏腰,紅繒布纏髻,······婦人報五色婆羅籠。」這里所指的茫蠻部落即今西雙版納一帶。

傣家人的竹樓是壩區類型,由於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內竹樓鱗次比,竹籬環繞,隱蔽在綠蔭叢中;景洪縣的曼景蘭寨和橄攬壩就是壩區傣家竹樓的標准型。

過去,傣家竹樓按社會階級分為官家(召)竹樓和百姓竹樓兩種。官家竹樓寬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頂帶三角錐狀,頗類西方的「哥德式」建築,用木片復頂。整個竹樓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橫樑上雕刻花紋呈ù形或弓形,這是受佛教文化影響的結果,特別是緬寺和亭閣都有這種ù 狀花紋。屋內橫梁穿柱,結構簡單。上木梯後即為「掌房」,正屋為客室,中置火塘,側旁分隔為二至三間,是主人夫婦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樓客室約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納一二十人就坐。掌房用篾席鋪地,是乘涼和婦女紡織的地方。

百姓竹樓與官家竹樓相同,只是較為狹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準用石墩柱腳,也不準用橫梁穿柱,不準雕刻花紋。

為什麼傣家人都愛住竹樓不願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雲南志略》中已經作了答復,該書說:「金齒百夷······風土下濕上熱,多起竹樓,居瀕江,一日十浴。」原來竹樓的妙用是下可避濕,上可避熱,瀕臨江畔,還可一日十浴。

近幾年來,傣家的竹樓已發生很大變化,多數竹樓已改為木樓或竹木結構的樓房,茅草蓋頂已改為木板蓋頂或瓦頂;掌房周圍也要裝木欄干,可以憑欄眺望小園幽徑,樓房開玻璃窗,懸掛美麗的窗簾給古老的竹樓抹上了現代的色彩,又別有一番情趣。

傣族居住在雲南南部和西南,信奉上座部佛教,又稱小乘佛教,建築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

上座部佛教的寺廟稱緬寺,幾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根據宗教戒律,每個男子都必須在少年時出家一次,在寺中學習文化。緬寺里不但進行宗教活動,還舉行慶典、選舉領袖、調解糾紛,寺廟已超出了純粹宗教的意義,人們對它懷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所以緬寺與漢地佛寺和藏傳佛教喇嘛廟都很不同,既沒有前者那麼嚴謹莊重,也不像後者那樣雄偉粗獷,而且顯得更加親切近人,

西雙版納曼蘇滿寺
雲南西雙版納橄欖壩曼蘇滿寺在瀾滄江東岸,座西朝東,從東到西,依次布置了寺門、引廊和佛殿。在佛殿東北側有傣式佛塔,另一側為戒堂。佛塔原在殿南,被戒堂遮檔,後拆遷於現址,與戒堂、佛殿及寺門一起,構成一個極生動美麗的不對稱均衡構圖。寺門三間,屋頂兩坡,中高邊低,手法簡單而體形豐富。
佛殿平面矩形,與漢族佛殿以長向為正面不同,是以山牆即短邊為正面。大殿中部覆兩坡屋頂,四周包圍單坡頂,總體構成為好似歇山頂的兩段式屋頂。沿各條屋脊有密密排列的許多火焰形和卷葉形黃色琉璃裝飾;正脊中央是一座小塔;脊端有鴟吻和孔雀形飾。殿內供奉大佛,座西向東,據說佛陀成道時是面向東方的。在柱子和橫梁有稱為"金水"的彩畫,紅底金色。圖案多為植物和亭、塔等小建築。

西雙版納景真寺"八角亭"
景真寺建於1701年(清初),在一座小台地上。基座是磚砌須彌座,較高。亭身也是磚砌,在四個正面開門。屋頂極其特殊,由向八個方向呈放射狀層層伸出的許多兩坡懸山屋頂組成,從下而上由大至小疊落10層,形成由80座小屋頂組成的狀若錦鱗的屋頂群,非常復雜,與基座、亭身的較為簡潔形成強烈對比。屋頂總輪廓呈凹曲線,動感很強,最後聚斂於剎盤,再通過高高的剎桿向上延伸,得到充分渲染和強化。全亭色彩十分艷麗:基座和亭身刷土紅色,飾以金色和銀色圖案,鑲砌彩色玻璃。屋面為小平瓦,裝飾著小金塔和密排的琉璃火焰。全亭嬌小玲瓏,珠光寶氣,在陽光照射下,宛如一朵初開的千瓣蓮花,表現了傣族建築匠師高度的造型才能和傣族人民對生活的熱烈感情。
上座部佛教的塔稱緬塔,常與佛寺同在,也有單獨建造的。緬塔全是磚砌實心,表面抹灰漿,外塗白或金色,從下至上大體由基台、基座、塔身和塔剎四部分組成。四個部分在形式和組合方式上的變化,構成了多樣的形象。
基台是在夯土地面上用磚或石鋪砌一層平台,略高於地面,平面多為方形,在基台四隅常置有面向外的灰塑怪獸各一,四面置有多個短柱承托的花蕾。也有不設基台而直接在夯土地面上砌築基座的做法。基座多為一層或兩層須彌座構成,有的是兩、三層素平台座,呈階梯狀。塔身多由疊置的二至四層須彌座組成,層層收小,平面多為多角折角十字,也有方形、六角形、圓形等多種形狀。塔身以上為俯鍾形塔剎剎座,上承仰蓮、花蕾、多層相輪和高高的金屬剎桿,桿上串有多層由金屬環片組成的華蓋,華蓋之上以火焰寶珠或小塔之類的裝飾物收頂。剎座以上之高約當全塔一半。傣族緬塔與漢族佛塔以樓閣為主要造型要素不同,更象是一個立放著的長柄之鈴,非常挺拔俊秀。

西雙版納曼菲龍塔
西雙版納曼菲龍塔塔由大小九塔組成,共同座落在圓形須彌座基座上,九塔也都是圓形。中央一塔最高,由三層逐層收小的須彌座組成塔身,塔剎高剌入天,與曼蘇滿塔相近;其餘八塔形象與中塔相似,但只有中塔一半高。在基座上,對應各塔呈放射狀地有八個山面朝外的兩坡小佛龕,各龕上面砌出船首形為過渡,象徵慈航普渡。全塔亭亭依立,象一蓬出土春筍,洋溢著一片勃勃生機。曼菲龍塔在當地稱為"塔諾","諾"就是春筍的意思。曼菲龍塔秀麗玲瓏,精巧華美,是傣族建築藝術珍品 。塔建在約百米高的小山頂上,遠在十幾里外就能望見。

B. 西雙版納萬達主題樂園門票多少錢

西雙版納處於熱帶,那裡一年四季屬於清涼,水上樂園有著極好的發展空間。在西雙版納修建的萬達主題樂園引進了水樂園十多個項目,各種有趣好玩的活動不下二十種,在節假日的時候更是火爆。

萬達主題樂園

以原生的熱帶雨林為背景,打造出「陸樂園」和「水樂園」兩大主題樂園。陸樂園可體驗驚險刺激的水上過山車、旋轉木馬、觀看傣泰風情花車巡遊和夢幻冰上音樂劇;水樂園各種刺激、創意的歲扒水上娛樂方式則會帶你進入一個清涼的水上世界。

如果從原始生態的角度來看,萬達樂園是現代游樂場,不予推薦。但如果是年輕慎核人或家庭休閑游的旅行者,或許可以一試。

Tips:

開放時間:上午十點開園,周一至周四晚上8點閉園;周五至周日晚上9點半閉園

建議遊玩時間:一天

門票:198元

交通:建議打車前往

酒店群:西雙版納萬達文華度假酒店、西雙版納萬達假日度假酒店、西雙版納萬達希爾頓逸林酒店

Tips:

萬達主題樂園地址:雲南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嘎棟區

門票:280元(包含陸樂園、水樂園所有娛樂設施、演出項目)

精彩活動內容推薦

在度假區,您可以體驗不同的主題區域,感受多項「傣味」十足的演藝和巡遊項目。例如:這里有亞洲規模最大的傣式花車巡遊表演、有中國唯一的熱帶冰上音樂劇——《蝴蝶公主》,還有令人震撼的美人魚水上特技表演,以及各種傣文化主題商店和餐廳。無圖無真相,我來給大家劇透一下吧!

傣式花車巡遊表演:

西雙版納生活著包括傣族在內的十幾寬雀掘個少數民族,孕育了極其燦爛的民族文化。在西雙版納,傣族擁有獨立的民族文字,他們普遍信奉南傳佛教;傣族人居住的高腳竹樓多半鄰水而建,平日人們放歌群舞,生活安逸而和諧的。千百年來,傣族的民俗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國人所熟知的潑水節正是傣族人民的新年狂歡。

精彩陸樂園蓮花劇場

蓮花劇場實景特技秀《美人魚》,20位水上特技高手,演繹呈現一場傣族神話故事,而水上飛人的刺激,只能說兩個字「過癮」。

C. 西雙版納的孔雀宴到底有多美

這里所說的孔雀宴並不是真正的孔雀肉,它是一桌雲南西雙版納風味的孔雀宴,整體造型像極了孔雀開屏。菜式都是傣族風味,涵蓋了酸、甜、苦、辣、生等風味。食材上運用了菌、蟲、花、檸檬、香茅草等雲南特色原料。

在轉盤上墊上一層芭蕉葉,十多種菜品直接擺在芭蕉葉上,色彩豐富,層次分明扮者睜,色、香、味俱全,讓人贊嘆不已。

一隻翹首的孔雀頭是點睛之筆,讓整桌菜都立體嫌猜起來,縱有萬種風情。而且據說是用真的孔雀羽毛來做的。

「孔雀宴」由10多道菜品組成,均是雲南風味,香茅草烤土豬排、傣味烤五花肉、炸竹蟲、宜良烤鴨……將傣家人飲食文化的酸、甜、烤、辣、菌、生、蟲、花、竹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蟲拼(蜂蛹、竹蟲和螞蚱)

乾巴菌炒餌塊

鬼雞

傣味舂乾巴

傣味烤五花肉

香茅草烤雞

菠蘿飯

撒撇

孔雀,在雲南是吉祥與幸福的象徵,正所謂孔雀所到之處,便是吉祥與幸福的所在之處。一桌孔雀宴,代表了傣族人民的美好願望以及對四面八方遊客的歡迎。

人更美

美麗的西雙版納我的家鄉、有我們傣家的各種傣味、人美、江山更美!

好多人跟我說西雙版納地方不大景點少容易被坑,剛開始還有點擔心會玩的不愉快 結果去了以後才知道版納真的是吃的好玩的好一切都很隨性,這個地方的人和天氣一樣都那麼熱情 自從誤打誤撞認識了我們的傣族本地司機兼導游轟哥,我們的行程就像開了掛一樣玩的特別地道 跟他說想吃手抓飯,馬上帶我們七拐八拐來到曼臘村的 #傣家苑傣味餐廳 這家店你在點評上都找不到,可想而知基本上只有本地人來有多隱蔽

首先轟哥就跟我們說5個人點 350的餐可能點多了,結果上來嚇傻了,傣式大圓桌滿滿一桌子菜,要三個人抬著上菜 老闆娘緊接著倒上了乾冰,這效果真的宛如仙境一樣 配上傣族背景音樂太愜意了馬上開吃

幾個人討論了下最愛的幾道菜應該是烤三線肉,烤雞,檸檬魚,酸辣 和菠蘿飯 。三線肉和烤雞來版納 旅遊 基本上是必吃的,轟哥說小紅書上爆火的曼飛龍請他們本地人吃都不吃的說太難吃了 口味的話版納的菜基本上酸酸微辣口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三線肉烤雞這幾天都都在吃基本餐餐光碟,太香了哇,檸檬魚香料配上新鮮的魚肉特別開胃,一口白糯米飯一口魚hmmmm人間美味 最想誇獎的是菠蘿飯 ,北京吃到的大多都比較甜這里的是酸甜的軟軟糯糯特別有層次感,吃到嘴裡真的唇齒留香一口接一口 還有幾道版納本地菜比較獵奇我個人還是很喜歡的例如版納茄子蘸醬(傣語叫喃咪),蝶豆花廳歲蘸芥末醬油,還有一種用植物葉子做的甜品外觀看著像青團確實味道太重了 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嘗一嘗

這家店環境也很棒,小院子自成一派聽著傣族音樂吃著 美食 非常有味道 位置雖然在曼臘村的小寨子里很隱蔽但是之前很多明星來過做節目,二樓參觀了一下傣族傳統建築還看到了黃曉明沙溢跟老闆的合照 下次來我一定還會光顧這里的,忘了說了吃成這樣人均不到100性價比爆高 最愛的還是這里的傣族風情,在這里吃飯心情都會變的特別好,特別熱情的老闆娘

#傣家苑傣味餐廳[地點]#:西雙版納景洪市么龍路曼臘村 。

D. 芭提雅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芭提雅屬於泰國春武里府,距離曼谷東南方154公里,是中南半島南端的泰國一處。

芭提雅是東南亞近年來熱度極高的海灘度假勝地,享有「東方夏威夷」之譽,芭提雅已成為「海灘度假天堂」的代名詞。它位於首都曼谷東南154公里,從曼谷出發,沿蘇庫威高速公路,兩小時就可到達芭提雅。

長達40公里的芭提雅海灘陽光明媚,天藍水綠,是良好的海濱游泳場。海上滑水、沖浪等水上娛樂活動新奇刺激,在海灘南端的可蘭島,還可乘坐透明長尾船欣賞海底五光十色的珊瑚奇景和熱帶魚。

籬笆提雅海岸約10公里有個美麗的小島一珊瑚島,月牙般的沙灘擁抱著蔚藍透徹的海水,沙灘沙粒潔白松軟,特別清潔美麗,海域水質潔凈,可透視水深達數米之下的海底生物世界。沙灘運薯判上排旁改滿了沙灘椅和色彩艷麗的太陽傘,給人一種舒適寧靜的享受。

芭提雅的環境氣候:

芭提雅雖屬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地處海濱,從而氣候宜人,風光旖旎,終年溫差不大,大部分季節幾乎「恆溫」,平均氣溫約20多攝氏度。一年中最舒適手悉的月份是12月,月均溫度16攝氏度左右,4-5月是最難以忍受的「酷夏」季節,月均溫度高達30攝氏度左右。

E. 旅行:風情的西雙版納,不一樣的美麗體驗!來就對了


車站是見證離別最多的地方,而我是親歷離別最多的人! 總是在告別,總是在出發, 這么些年行走在外,離別已經成了我的家常便飯。


作為長期旅行的我多想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


不知雲南會不會給我這個機會?

從昆明到西雙版納,坐著大巴一路向西南。樹越來越茂密,花越來越鮮艷,一路的風景越來越美麗。就在我正躺在卧鋪上看著窗外欣賞美景的時候,車突然停了下來,上來幾個邊防警察「突擊檢查」。我猛地一下起身,看著走過來的警察,這陣勢,這場景,我只在電視劇里看到過!後來到了西雙版納才發現,這只是街頭的日常景象。

而這一切都跟一個東西有關系,那就是:毒品。

雲南,毗鄰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產基地「金三角」,是毒品進入中國市場的必經之地,因此雲南的毒品犯罪現象特別嚴重,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好多緝毒電視劇、電影都是在雲南拍攝的原因。


越是美麗的東西越有毒! 雲南美麗風情的背後風起雲涌、暗流涌動。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雲南的嚮往, 因為我們是懷著一顆純凈的心來雲南追求詩和遠方的!


雲南,一個既美麗又 「有毒」的地方。


從 汽車戚改 站出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顛覆了我大腦中的所有景象。


這里的建築不是規整的鋼筋混凝土,而是別具特色的傣式風情樓;

這里的樹木不是常見的小葉楊柳樹,而是大葉筆直的熱帶芭蕉樹;

這里的服飾不是流行的淘寶爆款樣,而是色彩艷麗的各種民族服;

這里的美女不是標準的整容網紅臉,而是各有特點的天然 健康 美;

……

來到這里, 一切都讓我覺得新奇,與我之前去過的任何地方都不一樣,彷彿是到了另一個國度。 如果你也好梁是第一次從內地來到西雙版納,你一定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版納會讓你一次次的被它征服,直到你徹底沉醉於它!

版納的街頭還有一種風情特別惹人注目:「警察綠」,車站、街道到處都有警察在站崗執勤。不知是因為潑水節開幕在即加強的安全戒備,還是這就是版納街頭的日常景象?無論如何,都應該向他們道一聲:謝謝,你們辛苦了!是他們的堅守崗位才保障了我們的安全出行。


在手機上提前預定了青旅,出站後按照地圖一路向青旅奔去。

青旅在一個小區里,小區的綠化非常好,周邊設施也比較完善,更重要的是價格非常美麗,才15塊錢一晚。能以這么便宜的價格住下也是佔了「天時」的便宜,雲南這邊春夏季節是 旅遊 淡季,你等到了冬天是絕對不會有這個價格的。

所以如果想要旅行,預算又少的話可以選擇 錯峰出行,既能省錢又能避開人流,一舉兩得。


雲南這邊的青旅、客棧、民宿大都是內地人開的,平常就找個人幫忙打理著,等冬天了他們就來這邊 旅遊 或過冬,既是商品房也是自用房,很聰明的投資。夏天在北方避暑,冬天來雲南躲霾,有錢就是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 我想這也正是我們努力奮斗的原因吧,不過是想讓自己有個選擇的權利。



喜歡青旅不只是因為它便宜的價格, 更是因為它開放多元的文化。在這里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聽到各種各樣的故事。


就像我住的這個八人間里,其中一哥們是在大理開客棧的,客棧開不下去跑出來散心來了;還高襪判有一大哥是職業炒股的,每天也不出門就盯著電腦炒股,但從沒聽他說有賺了的時候;有一老頭因為身體原因在北方沒法過冬來雲南養病來了;還有一小伙正准備往越南去呢,聽說那邊娶媳婦便宜,打算花2萬買一個越南媳婦回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聽的多了,看的多了,你會發現原來 人生並不是只有一種活法 ,還可以這樣或那樣活著。


生活沒有標准答案,千萬不要自我綁架。

追隨自己的內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離潑水節開幕還有兩天時間,我就先去版納的其他景點逛了逛。


第一站: 告庄西雙景 ,一座酷似東南亞國家的城中城。



「告庄西雙景」是傣語,譯為「九塔十二寨」,由九座輝煌佛塔和十二座風格各異的傣寨組成, 是平地造起的一座城,非常具有東南亞風情。 它的性質其實有點類似於內地的老城、老街,免費開放、不收門票。


穿過大門,就可以看到街道兩側依次矗立著十二座傣泰建築,不過這些建築已作為商鋪使用。



一直往裡走就可以看到一座輝煌壯麗的 大金塔 。塔身高66、6米,寓意一江連六國,一江指瀾滄江,六國指中國、寮國、泰國、緬甸、柬埔寨和越南。大金塔採用「1+4」的塔林形式,由五座塔組成,中間一座大塔是貝葉經博物館,分為上下兩層,象徵五景之一景洪。周圍四座小塔是實心建築,分別代表另外四景:景棟(緬甸)、景萊(泰國清萊)、景邁(泰國清邁)、景邦(寮國琅勃拉邦)。


大金塔東南西北面各有一段台階供人進入中間的大塔,台階兩側是由龍身雕刻組成的護欄,從塔下望去,頗有金龍護佛的神秘意境,不禁讓人心生敬意。沿著台階拾級而上就可進入貝葉經博物館,穿過博物館可從另一面走下佛塔。


從佛塔後身下來就到了 趕擺街 ,告庄的一條商業街。


「趕擺」是傣語,傣族人把節日活動叫做「擺」, 「趕擺」就是過好盛大節日或集會活動的意思,跟我們說的趕集有點類似,但比趕集范圍要廣的多。



版納,讓我對「城市」這個詞重新有了認識, 城市不一定就是冰冷的鋼筋混凝土,也可能是一個濕潤的熱帶雨林。 西雙版納,就像它的名字一樣, 是一片理想而神奇的熱土。


如果說白天的告庄是民族文化愛好者的聖地,那晚上的告庄就是東南亞 美食 愛好者的天堂。 夜幕即將降臨,商販們陸續開始營業,擺攤、撐傘、點燈。夜更暗了,夜市卻更加璀璨了。昏黃的燈光在花傘的掩映下更加絢麗多彩,遠遠望去就像是點點繁星,所以這里的夜市也被稱為 「星光夜市」



東南亞風味小吃、各種熱帶水果、極具特色的手工藝品、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 充滿了濃郁的東南亞情調,讓人不出國便已領略了東南亞風光。


走在這里,看著這么多的特色 美食 ,饞的我垂涎欲滴,但有些 美食 卻讓我實在是不敢恭維…… 都說廣東人位居食物鏈的最頂端,來了雲南才發現,雲南的每一道菜里都寫滿了不服。 油炸水蜻蜓、炸蠍子、炸竹蟲、炸龍虱、炸蜂蛹、炸毒蜘蛛、炸蜈蚣……這菜名我報不下去了,總之就是品種多、樣式奇,據說能有一千種,因此在雲南有一種宴叫 「千蟲宴」



作為少數民族的聚集地,雲南的 美食 恐怕也是只有少數人敢吃了,反正這種 「暗黑」系 美食 ,我是無福消受,膽大愛吃的朋友可以來嘗嘗……我保守地要了一份菠蘿飯默默走開了。


晚上這里還會有傣族舞蹈演出,曼妙的身材、華麗的服飾、優美的舞姿, 把女性的曲線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頓時讓人覺得秀色可餐, 情不自禁燃起最原始的慾望。



大飽了口福,大飽了眼福,心滿意足地從人潮中退了出來,回到了青旅。


第二站去了 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 。作為熱帶雨林,作為植物王國,來到版納必須得去原始森林看一看。



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是目前 北回歸線以南保存最完好的一片原始森林 ,覆蓋率高達98.6%。公園里有著各種各樣的熱帶雨林植物,椰樹、油棕、蒲葵、檳榔、蘇鐵、美登木等130多種,好多樹名聽都沒聽過,更別說見過了。


高大的樹木遮天蔽日,擋住了毒辣的陽光,穿越在樹叢里涼爽至極,泥土混合著草木的味道不時沖上鼻尖,讓我嗅到了 原始和自然的氣息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除了豐富多樣的熱帶植物,這里還生活著幾十種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物,大象、印度野牛、孔雀、犀鳥、蟒蛇、眼鏡蛇、白帆長臂猿、獼猴、蜂猴、葉猴等等,佔了全國四分之一的動物, 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


其中最有看點的就是孔雀。但在這里並不是看孔雀開屏, 而是看孔雀飛行。 如果不是突然想起一首古文叫《孔雀東南飛》,我都忘了孔雀是會飛的。 森林公園內每天會有幾場「孔雀放飛」的節目表演 ,大部分人就是沖這一壯觀景觀而來的。


早早來到孔雀山莊的金湖旁,找了個視角好的位置等著演出開始。慢慢的,人越來越多,不一會兒我身邊就站滿了人,大家都在翹首以待。這時,音樂聲突然響起,原本的人聲鼎沸一下安靜了下來,每個人都伸長了脖子望向湖心。只見一隻竹排從樹後緩緩劃出,三個傣族少女隨著音樂的節奏在竹排上翩翩起舞;而另一邊也有一隻竹排劃過來,上面站著三個翩翩少年,最終兩只竹排相會,三個少女與三個少年結成三對情侶,據說這就是孔雀公主與孔雀王子的故事。



而此時 數十隻孔雀從對面的山頂迎面展翅飛來 ,那場面真的太壯觀了,人們的視線一下就從人身上轉移到飛行的孔雀身上了,觀看的遊客連連發出驚嘆聲。它們劃過森林,掠過金湖,在岸邊停下開始覓食。



見到孔雀容易,見到孔雀開屏也容易,但是見到孔雀飛行卻不容易,何況還是數十隻孔雀一起飛行呢?!壯哉!


4月13號,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就要盛大開幕了,從森林公園回來,我去超市購買了一些東西,為明天的狂歡做准備。


來看看我買好的護身武器:雨衣、安全套。雨衣用來給我防身用,安全套可以約個濕身美女然後……你們這群傢伙想多了, 安全套是用來洗凈後裝手機的。 自從接觸了戶外,我發現安全套真是個 萬能套 ,啥都可以套。



西雙版納潑水節其實是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已有上千年 歷史 。 潑水節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15日舉行,為期三至四天。



潑水節並不是只有潑水,還有很多慶祝活動,比如劃龍舟、放高升、趕擺等。



4月13號,我早早起床來到風光旖旎的 瀾滄江畔 ,而此時的江畔已經匯聚了很多人,有穿著盛裝的少數民族同胞,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大家等在江邊,等著目睹一年一度的 劃龍舟盛況。



號令一響,一支支高升「倏地」騰空而起,直穿雲霄,在空中留下一條條白煙。「高升」是傣族人用火葯、 竹筒、 竹竿製成的土火箭,就跟我們放煙火是一個意思。與此同時,一艘艘龍舟也如箭一般出發,奮力向對岸駛去。岸邊觀眾的吶喊助威聲響徹在瀾滄江的上空,把活動推向了高潮。



激烈的劃龍舟比賽結束後,觀看的遊客從岸邊散去,周圍的小吃攤開始迎來高潮。這里的 水果真的太豐富了 ,火龍果、芒果、西瓜、菠蘿蜜、椰子、荔枝、龍眼、楊桃、木瓜……品種多得數都數不過來,有些水果在別處都沒見過;而且 價格非常便宜 ,所以在這里吃水果真的是太實惠了。



晚上,我還參加了瀾滄江畔的「萬人齊放孔明燈」活動。


夜漸漸的暗了下來,瀾滄江畔也開始躁動起來。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中的洋的都在挑選著孔明燈。孔明燈又稱「祈福燈」,作為祈福之用。買好孔明燈後,大家寫下自己的心願,或祈求父母身體 健康 ,或祈求孩子學業進步,更多的善男信女們為愛祈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八點一過,人們紛紛點燃蠟燭,開始放飛手裡的孔明燈。每個人都在盯著自己的孔明燈,看著它一點點升起,飛高飛遠,直至交織重疊在空中,再也分不清哪個是誰的。 我看了看周圍人的神情,虔誠而興奮。 以前一直在想人們為什麼喜歡做有儀式感的事情?直到我這次參加了放飛孔明燈的活動,我才有了答案。因為放飛的不僅僅是孔明燈,更是美好的希望和祝福, 而這種儀式感就是承載我們希望的載體。


在紛繁復雜、不盡人意的生活中,儀式感是我們心底的小溫暖和小確幸,也是我們不向操蛋生活妥協的力量源。 希望在,精氣神在,一切就都還在!



今晚,版納的夜空必然是全世界最美的夜空。 無數盞孔明燈從黑夜升騰,跳動在星空,慢慢飛向遙遠的天邊,如點點繁星。


4月14號,是潑水節的趕擺日,這一天會在曼聽公園舉行趕擺活動,已有多年的 歷史 。


在趕擺場里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小玩意,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就是白天的「夜市」。



一路走一路逛,看到幾個老外正在地攤前挑著一個大花褲。 大花褲是東南亞的特色服飾 ,基本每個去海邊或者去東南亞 旅遊 的男人都會有一條這樣的大花褲,你看,連歐洲的老外也被深深吸引了。



在版納都不需要怎麼買衣服,一個人字拖、一件T恤、一條短褲,女的一件連衣裙就夠了。在這里穿運動鞋的都很少, 基本人人一雙人字拖 ,休閑舒適。


潑水節最重要也最壯觀的慶祝活動就是潑水,4月15號是全民潑水送祝福的日子。 這一天傣族人民放下手中的一切,帶著潑水工具,走到廣場,一同用潑水濕身的方式祝福每一個人來年 健康 平安諸事順利。


據說以前這一天在市內任何地方都可以潑水,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政府對潑水地點進行了統一規劃,主要在潑水廣場進行。


一大早,便和青旅的小夥伴相約一起去廣場。我們幾個都是第一次來版納,第一次去參加潑水節活動,所以每個人都是心潮澎湃、異常激動,各種准備,整的好像要出征似的。出發前,我們還特意留了一張合影。


這一路,所有的人都朝著一個目標走去:潑水廣場。三五一群四五一夥的,手裡拿著水槍、水盆、水桶……能潑水的都用上了。有的人害怕「濕身」,還沒到達廣場,已經捂得嚴嚴實實了。這個時候就能很明顯的區分出當地人和外地遊客了,因為當地人這天都盛裝出席,穿著漂亮的傣族服飾。



等我到了廣場已經是人山人海、大家正玩的不亦樂乎。



我套上雨衣,興奮地加入了潑水的隊伍,嗨起來吧!潑啊潑啊,我有雨衣護身,潑啊潑一不小心已濕身;潑啊潑啊,我濕身不害怕,潑啊潑啊,我成了落湯雞……



放在任何一天、任何場景,你若端著一盆水潑向別人,你一定會被罵神經病,嚴重的還會挨揍,但是在西雙版納,在潑水節這一天,你可以盡情的潑灑。 這一天所有人沒有職業之分,沒有年紀之限,你想潑誰就潑誰,你想怎麼潑就怎麼潑。 「水花放,傣家狂」。 被潑的越多越厲害,說明你越受歡迎。


迎面的水,背後的水,你潑我,我潑你,大家興高采烈地嬉戲追逐著,廣場上到處都是歡聲笑語。這種追逐嬉戲的場面彷彿讓我回到了小時候, 那會我們的快樂很簡單,那會我們的開心很純粹, 不需要有金榜題名,不需要有升職加薪,不需要有情人相伴,只是單純的開心快樂。 真的好久沒有這么開懷大笑過了 ,我都笑出了眼淚,還好是在水裡,別人也分不清我臉上是水還是淚。



人這一生,是需要幾次這樣的狂歡的。 放下戒備、放下矜持、放下緊張,痛痛快快地玩一場,徹底地釋放一下壓力。 任重而道遠,學會解壓,才能輕裝上陣。


一上午的潑水大戰後,每個人從上到下都是濕噠噠的,全民大濕身。


從昆明來到版納,就是為了體驗一下潑水節的壯觀場面,體驗完了的最大感觸就是:不虛此行,有機會你也一定要來試一下,很難忘的人生體驗。


版納的文化基因除了熱帶雨林、民族風情,還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佛教。 佛教當初由印度流傳到斯里蘭卡,然後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而 傣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佛教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版納的佛教建築風格和東南亞國家相似了,因為他們信奉的佛教同根同源。傣族佛寺建築最明顯的特點就是 屋頂坡面由三層相疊而成,交錯起落。



版納的佛教建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勐 ( )大佛寺。 總佛寺、曼聽公園里的建築與此類似,所以如果你時間有限,又想了解佛教建築,建議你直接去大佛寺就可以。


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飄佛寺"的原址上恢復重建的,"景飄佛寺"是傣族 歷史 上一位名叫撥龍的傣王為紀念病故的王妃南紗維扁而修建。 大佛寺是所有佛寺中面積最大、地位最高的,是傣家人心目中的聖地。


沿著台階而上,高45米的勐泐大佛就佇立在眼前,安靜祥和地俯視著芸芸眾生,默默守護著整個景洪。

如果你即使不信佛,但這樣的地方看一看、轉一轉,光是感受一下這樣的氛圍內心也會平靜很多.

我屬於佛系的吧!

佛其實就是我們的心,求佛亦是靜心。


在版納流行這樣一句話, 西雙版納是一隻美麗的綠孔雀,孔雀的尾巴在橄欖壩,而傣族園就是孔雀尾巴上最美麗的羽翎。 可見傣族園在傣族人民心中的美麗程度。


傣族園 不僅在傣族人中的認可度高,在 社會 各界也享有很高的評價,關於傣族園,他們這樣說:


"

園林學家說,傣族園是庭院園林的典範; 歷史 學家說,傣族園是一座活著的民族 歷史 博物館;植物學家說,傣族園是植物王國的基因庫;文學家說,傣族園是人間仙境,是遠離鬧市,難得尋找到的世外桃源……"



這一天,我慕名來到了傣族園。傣族園位於西雙版納橄欖壩,由曼將(篾套寨)、曼春滿(花園寨)、曼乍(廚師寨)、曼嘎(趕集寨)、曼聽(宮廷花園寨) 五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生態村寨群落 組成,是西雙版納唯一集中展示傣族 歷史 、文化、宗教、 體育 、建築、生活習俗、服飾、飲食、生產生活等為一體的民俗生態 旅遊 精品景區,被譽為 「傣族民俗博物館」。



景區內 寨子與綠樹交錯分布,渾然天成,和諧一體, 分不清是先建了寨子後種的綠樹,還是在綠樹中間建起了寨子。我想這種分不清正是 傣族庭院建築的精髓所在 吧,建築與植物和諧共生。這讓我想起了作家賈平凹的一首詩: 我想有一個小院 ,過如此生活。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曉起推窗,如見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似仙人臨鏡梳發。……

在傣族園里,還有一座有 1400多年 歷史 的曼春滿古佛寺 ,傳說是佛教傳入西雙版納後修建的第一座佛寺。曼春滿佛寺在東南亞國家中的盛名很高,每年的重大佛事活動期間,東南亞國家的僧侶和信徒都會來這里朝拜誦經。

之後我去了 野象谷

西雙版納野象谷,是野象活動最為集中、頻繁的地方。行走在裡面的森林裡,處處可見野象出沒和活動的痕跡,但是能不能看到野象就全靠運氣了,據說比中500萬還難!

如果沒能看上野象也不必灰心,可以去馴象學校看看大象表演。經過馴象員的訓練,這些大象會鞠躬,會倒立,會跳舞、會用鼻子踢球……為了看野象,我在谷林里一頓搜尋野象足跡,不僅沒看到野象還錯過了大象表演,哎……



在版納的最後一站去了 基諾山寨

基諾山寨是基諾族世代繁衍生息之地,而基諾族是國家承認的56個單一民族的最後一個。 「基諾」是基諾語,「基」是舅父,「諾」是後代,「基諾」譯為: 舅舅的後人或尊重舅舅的民族。


少數民族總是充滿著神奇色彩,基諾族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崩地裂,洪水滔滔,世上只有瑪黑、瑪紐兄妹得創世女神阿嫫腰白的指點,躲進蒙著牛皮的大鼓裡才倖免於難。為了使人類得以繁衍,兄妹倆只好結為夫妻,生兒育女,成了基諾族的祖先。



基諾族非常敬重太陽鼓, 認為太陽鼓是他們的圖騰 ,在景區正門就設有一個太陽鼓的造型。


山寨中有三座雕像,一座是基諾族創世始祖「阿嫫腰北」的頭像雕塑,是基諾人最頂禮膜拜的神像。另外兩座是祖先瑪黑和瑪妞兄妹,就是他們兄妹兩個結為夫妻,繁衍了基諾人。


基諾族的這種傳說放在現在就是近親結婚,這是違背倫理道德的。但從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角度來說,繁衍大於天,血脈不能斷。



文化和文明有時候是相背離的,是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是文明但不一定成文化。


基諾山寨作為民族文化研究很有價值,但是作為 旅遊 資源很難支撐起一個景點,再加上門票價格較貴,整體 旅遊 體驗不是很好,大家對它的評價也不是很高。


不過旅行這種事,就像讀小說一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從他人嘴裡去旅行,而要自己實際去體會。就像我,我是從我的角度講述我看到的故事、經歷的事情,認不認同那就是別人的事了。


這次基諾山寨之旅並不是自由行,我是跟團過來的,中午我們還在這裡面一起吃了團餐。在雲南的這些天,吃了很多特色小吃,我發現 雲南飲食有一個特點:喜酸 。雲南的酸和山西的醋還不是一種酸,而且功能也不一樣,山西人吃醋是為了中和鹼, 雲南人吃酸是為了除濕。



環境決定飲食, 雲南潮濕、悶熱的氣候環境決定了雲南人喜酸、辣、涼,因為這三者都有開胃化食、消暑除濕的作用。 所以來了雲南會發現他們特別愛吃「蔬菜沙拉」,冷盤、生菜配著酸辣醬料吃。 在雲南,不僅菜是酸的,連肉類也有酸的味道。


雲南人味道上喜酸,菜式上以燒烤為主。說起燒烤,都會想起東北,東北也被譽為燒烤王冠上的明珠,但是,在雲南這片深山老林里, 隱藏著一個更厲害的燒烤江湖。


雲南人喜歡吃燒烤也是受環境的影響。因為到處是潮濕的熱帶雨林,雲南的少數民族幾乎都有烤火塘的習慣,等柴快燃盡時,便把食物放在上面烤制,便形成吃燒烤的習慣。再者雲南白天炎熱無比人們無心吃飯,當夜晚來臨涼風習習,正好適合吃燒烤。 我想這也是版納夜市興盛的原因吧,夜生活才是雲南人生活真正的開始。



孔雀、大象、獼猴、黃金蟒……芭蕉、棕櫚、檳榔、美登木……椰子、香蕉、西瓜、菠蘿蜜……竹樓、佛寺、村寨、大金塔……高升、龍舟、趕擺、潑水節……傣族、哈尼、布朗、基諾族……熱帶雨林風光、少數民族風情、佛教盛行氛圍…… 看似雜亂無序的記憶交織出的卻是一個五彩斑斕、豐富多彩的西雙版納,它美得如此多情,美得如此艷麗,讓人難以忘記!


身,濕了;胃,飽了;

眼,醉了;心,滿了。


我又該出發了!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F. 傣式小別野是怎麼回事

建築與自然之數孝美融為一體。別野是指有山有水的超大型庄園級別墅,一般指位於風景秀美的山水之間,傣式小薯升稿別野是建築與自然笑喚之美融為一體,就猶如生長在山林間一樣。

G. 花腰傣刺綉腰帶的詳細資料,求解

傣族服飾在傣族先民新石器晚期向青銅時代過渡,形成定居水稻農耕文化時就產生了。古滇王國現代考古的發掘中,發現了古滇越民族(傣族先民)身著桶裙、發式為頂髻和挽髻,從事紡織的婦女服飾形象。
漢代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簡略而又突出地提到古滇王國椎髻發式的民族過著「耕田有邑聚」的生活。司馬遷首次把民族服飾列為與生產方式居住形式並列的區分南夷和西夷的重要標准之一。
漢代常璩的《華陽國志?南中志》又較為詳細匯錄了哀牢山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的民族有「衣後著尾」、「背腔刻文」的生活服飾習俗。同文又記載:「哀牢國的民族」有「桿欄細節,織成文如絞錦」的紡織技術。
唐代《蠻書》卷四中對傣族先民的染齒習俗、發形、服飾已有了具體的描述:「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即為傣族先民)黑齒蠻以漆黑齒,當頂為一髻,以青布為通身褲(桶褲),又斜披青布條」;「茫蠻部落(傣族先民)並是開南雜種也。……茫蠻,茫施皆其類也。樓居、無城廓或漆齒或金齒皆衣青布短跨露體。紅布纏髻出其餘垂後為飾,婦人披五色沙龍(桶裙)」。由此可知,傣族先民的傳統民族服飾與居住方式和生產方式並列,始終是古代史學家分辨民族種類的標致之一。傣族的民族服飾從公元前二世紀左右古滇國身著桶裙服飾的實物發現,到公元八世紀前後的各個歷史時期史書記載中,我們可以了解傣族桶裙服飾,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已基本形成定形。
古代的民族服飾作為區分民族的重要標致,還與民族的起源有虧型關。可以說民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民族圖騰。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載:「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壺,居於哀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妊十月產子男十人,後沉木化為龍,出水上。沙壺忽聞龍語曰: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奪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舔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後長大,諸兄以九隆能為父所舔而黯,逆共推以為王,後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婦,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為妻,後漸相滋長。種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繼。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這個神話傳說不但說明了哀牢人龍圖騰崇拜的起源,而且還把哀牢人的服飾與龍崇拜聯起來,即紋身習俗和服裝上的尾飾,使服裝也成了一自民族起源的圖騰標志。筆者認為哀牢山下的花腰傣紋身習俗和花腰傣的服飾中的尾飾,就是古哀牢夷紋身和服飾尾飾的圖騰再現。哀牢山高寒山區的彝族和哈尼族的服飾也有漂亮的尾飾,但彝族和哈尼族沒有紋身習俗。同時,彝族主要是崇拜虎,以虎為圖騰,自認為虎族。當然,彝族和哈尼族也信仰龍,但這是他們從游牧狩獵,向農耕過渡時,受農耕民族龍圖騰影響的結果,而不是本民族的原始圖騰祟拜。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國內有的學者,為駁斥一些西方學者的擴張主義目的,一再強調哀牢夷其族屬與越撣絕不相類。①這是十分錯誤的,我們不否認一些西方學者在討論中國民族問題時,帶有擴張主義的目的,但是忽略了古哀牢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的歷史,特別是把傣族和哀牢夷分離開來,這對尊重歷史,加強民族團結,增進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友誼,有什麼益處呢?
「九隆神話」與族屬問題的探討是一個學術問題,如果有政治干預,也要把政治和探討民族起源的學術問題分開,不能一概而論的把討論「九隆神話」中傾向哀牢夷屬撣族的觀點說成是資產階級的②,民族歷史本來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如果用貼標簽那樣簡單的方法來研究歷史,歷史就不成其為歷史了。
銷槐猜哀牢山下的花腰傣服飾也是一定社會經濟的產物,哀牢山下的傣族進人了封建社會後,過著男耕女織的聚居生活,傣族農奴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保障,也有較大的人身自由,開始追求個人的經濟財富和個性的發展。這種封建意識反映到服飾上,就是盡量把財富和個性從服飾上反映出來,服飾成為顯示財富和個性的象徵。銀子是封建社會貨幣流通普遍,最有價值的金屬。雖然人們的生活不富裕,往往缺乏生活中的明薯必需品,但都把主要的收人花費在購買服飾品上,服飾上的銀飾成了顯示的和追求財富的標志。
花腰傣服飾還是傣族對自然界美的認識反映。哀牢山的自然條件四季常春,溪水常流,陽光燦爛,鮮花不敗。花腰服飾以自織自染的藏青色的面料,點綴上雪亮的銀飾和彩色的織錦,三種對立的顏色溶合在一起,既與自然色彩和諧一致,又反映出深沉、熱情、直爽的民族性格的屬性。
花腰傣服飾同時還是傣族封建農業社會對衡量婦女的美德標准。勤勞、聰明、手巧是傣族婦女的美德。傣族農耕社會的婦女把大量的閑暇時間都用在紡紗、織布、染布織錦、挑花、縫衣服上去了,傣族婦女利用服飾盡情反映自己的美德。一套民族盛裝也就是一個傣族婦女勤勞、聰明、手巧的具體表現。
哀牢山下的花腰傣的服飾,更重要的是婚姻的媒介手段。過去這里有一種傳統民族時裝節的古老習俗,俗稱趕花街,和現在的服裝展及選美差不多。過節的時間是在農歷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趕街時,未婚的姑娘們紛紛穿著節日的盛裝趕街。街子上姑娘們三個一夥,五個一群,結伴而行,從街頭走到街尾,來回展示自己的服飾。在旁圍觀的小夥子就通過姑娘的服飾來選擇自己的對象。當趕街結束後姑娘們就把盛裝脫下來,叫家裡的人背回去,自己則換了便服,跟在花街上選定的情人來到幽靜的地方約會,姑娘拿出一套衣料作為定情物送給對方。婚約就這樣由服飾的演展確定下來。由於服飾在花腰傣婚姻關系中的這種特殊作用,哀牢山下花腰傣的服飾就更加鮮艷奪目了。
哀牢山下的花腰傣的日常便裝傳統服飾,則突出適應氣候和方便生活的功能,日常裝緊身式背心和下裝的桶裙,適應這里長達半年的燥熱氣候,平時生活勞動中,熱時穿緊內衣,一條桶裙。涼時或冷時穿上無扣窄袖開襟短外套衫或加上幾條裙子,隨氣候變化,脫穿非常方便。傣族婦女也很注意個人身體清潔衛生,特別在夏季每天都在江河溪流中去沐浴,洗澡時,桶裙由下往上脫出盤在頭上,洗完澡後,又由上往下套穿起來,走出水面後再換上干凈的衣服。
雲南內地的哀牢山河谷地帶,由於交通不便,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男耕女織的小農生產方式沒有發生多大變化。因此,古代傳統的民族服飾幾乎完整地保留下來。即便出現微小變化,也主要是周圍其它民族服飾相互影響的結果。如彝族、哈尼族服飾中大量使用銀飾裝飾或刺綉飾。又如傣雅戴的雞縱斗笠是山上彝族編織的,而彝族並不戴這種斗笠。這些影響帶來的變化還是屬於同一經濟方式和同一文化圈內的形式變化,而不是質的變化。
哀牢山花腰傣服飾的花腰帶象一條美麗的彩虹,寄託著古老農耕民族對豐衣足食、和平祥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雙版納的打洛,德宏的瑞麗,耿馬的孟定一帶雲南邊疆地區的傣族,地處西南國際通道上,即南方絲綢之路的咽喉地帶,與緬甸、印度等國相連。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左右就有著經濟、文化、人員等方面的往來,成為中、印兩大文化圈的交匯點。十九世紀,印度、緬甸論為英國的殖民地後,西方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紡織品通過西南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沖毀了東方封建社會的家庭手工紡織業,傣族婦女被迫從原始織機中解放出來,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走向商品經濟,開始到市場上購買布料縫衣服。傣族婦女服飾在商品經濟和印度文化的影響下,下裝簡化一式的長桶裙,腰部除系一根銀腰帶或長絲綢外,已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上裝只保留了背心式內衣的式樣。無扣窄袖套衫已變成窄袖緊身式對襟的短上衫。桶裙、外套衫上美麗的裝飾和織錦、刺綉圖案裝飾幾乎沒有。雖然這種民族服裝失去了一些古代傣族服飾的特點,但在外形上還保留了傣族古代桶裙服飾的基本結構。這種服飾從審美觀念上,已由直接表現財富和道德的功利作用的客觀服飾美,進化到取悅人的主觀感情和人體美的現代人文主義美的階段。特別是到了當今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時候,隨著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政策的貫徹執行,這條沉寂了許多年代的西南古老的絲綢之路又活躍起來了。當代傣族婦女的服飾,除了穿一般市場上購買國內生產的傳統現代傣式便裝外,還穿泰國、日本進口的高檔泰式盛裝。
西雙版納傣族少女的服飾是傣族現代民族服飾的典型。無領窄袖緊身短上裝。除把脖子裸露外,肩部、胸部、背部、腰部的形體都用緊身的服裝鮮明的勾勒出來。下裝的桶裙把腰部收縮的下擺連接處緊緊地裹住,形成了S形的三段美的波浪後,又自然處垂一直遮住腳面。整套裝結構簡潔明快,曲線突出,格調優雅朴實,含而不露,同旗袍一樣是中華民族服飾的精華。

熱點內容
逛花卉市場作文 發布:2025-09-12 21:45:50 瀏覽:220
苦蕎加丁香 發布:2025-09-12 21:45:10 瀏覽:254
小創意盆景 發布:2025-09-12 21:44:59 瀏覽:125
蘭花豫菊 發布:2025-09-12 21:31:05 瀏覽:466
櫻花下沉睡中的公主 發布:2025-09-12 20:57:10 瀏覽:709
大魚海棠唯美圖片配字 發布:2025-09-12 20:47:54 瀏覽:824
梅花頭套筒 發布:2025-09-12 20:39:48 瀏覽:594
批發玫瑰花茶 發布:2025-09-12 20:39:28 瀏覽:980
抽了個情人節限定 發布:2025-09-12 20:31:42 瀏覽:258
禹里鎮櫻花 發布:2025-09-12 20:23:01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