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花藝結合
⑴ 茶葉店跟花店如何結合
可以在花店設置一些茶桌。
茶葉,俗稱茶,一般包括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檟(jiǎ),茗,荈(chuǎn)。茶葉成分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有益健康。茶葉製成的茶飲料,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葯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歷史溯源: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⑵ 茶葉水可以澆花嗎
茶水可以澆花。
茶水當然可以澆花,不過茶葉水不能夠直接使用,我們需要經過處理就可以使用了,我們可以把喝剩的茶水封裝的密封的罐中,充分的發酵之後就可以作為肥料使用了。
茶葉中含有很多生物戚鏈鹼,它們都會影響植物對土壤有機養分的吸收,很多時候本身對植物生長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可能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習慣可能是直接把隔夜的茶葉水直接倒入花盆。
過夜的茶水含有茶鹼、咖啡鹼和其他的生物鹼,這類鹼類物質,不僅能破壞盆土中的有機成分還會降低盆土的肥力。而且倒在盆土面上茶葉,日積月累會形成厚厚的一堆,既不易發酵腐爛,又給及時鬆土造成困難。表土不能及時疏鬆,就會影響盆土透氣,最後導致盆土板結造成花卉缺氧,根系受傷。
澆花注意事項
1.不通風
不通風是導致植物病蟲害最主要的原因,也會導致植物的生長畸形和死亡。
2.肥料不腐熟
不腐熟的肥料不但會影響植物正常的呼吸,有的肉類、油類還會招來蟲害,對植物來說非寬薯常危險。
3.積攢灰塵
長時間不碰葉片,上面就會積攢很多灰塵,我們要按時擦拭葉片,這樣才不會影響植慎仔者物正常的光合作用。
4.不修剪
修剪不僅是為了美觀,還為了讓植物更健康。
5.施農葯
很多農葯都有劇毒,只適合規范的、大規模的使用,家養植物最好不要施加農葯。
6.空氣乾燥
乾燥的空氣濕度不適合植物的生長,在養護時要多向周圍噴水。
⑶ 玖瑰花茶的製作
玖瑰花茶的製作需要准備好乾玫瑰花和少量的茶葉,在特定的時間與溫度下相結合,製作出一杯口感香甜、色澤美麗的玖瑰花茶。下面進行詳細解釋。
總體而言,玖瑰花茶的製作模卜是一門藝術,需要掌握好一定的技巧和訣竅。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玖瑰花茶越來越廣泛地被認可和喜愛,成為現代飲品市場中的佼佼者。
⑷ 花藝和下午茶組合可以經營嗎
花藝和下午茶組合是可以經營的。
這種文藝與休閑的搭配,覺得能夠徹底的放鬆人的內心以及釋放壓力。
這種花藝和下午茶的組合,我覺得特別的美好,能夠讓人心底里的放鬆,心情美好以及陶冶情操。
⑸ 茶藝中的插花藝術
茶藝中的插花藝術
茶席配飾,是指除盛茶、泡茶、品茶等相關泡飲器具之外,在茶席席面布置時,使用插花、盆景、香爐、工藝品、日用品等對茶席進行恰當點綴。
茶席配飾選擇的餘地相當大,一般來說,配飾的選用宜簡不宜繁,選用同色系或互補色系的配飾不容易出錯;而屬於跳躍或反差強烈色系的配飾雖然裝飾效果好,但對布置者的藝術鑒賞能力要求比較高。我國在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插花藝術的興起應歸於人們對花、草、木、石等這些自然之物的喜愛,想通過對花卉的定格來表達一種意境來探尋生命的真實。
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推崇,“點茶、掛畫、插花、焚香”作為“文人四藝”廣泛流行於文人雅集活動中。
至明朝,茶席中擺置插花已十分普遍。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簡潔的造型、自然的抒情、淡雅明秀的.色彩。中國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得不到發展。
茶藝中的插花藝術,茶席中的插花,與一般的花藝不同,講究的是素、雅、簡和茶席的和諧。插花藝術是為了更好地體現茶的精神,提升茶席的氣質,切合茶師所處的心境與環境。
;⑹ 茶室插花的目的是為茶室增添色彩,對嗎
一直以來,茶藝跟花藝都是息息相關的,尤其是東方式插花。
在日本的茶室(不知內道日本是不是這容么叫,還是應該叫道場?)也一定會看到花藝作品和茶具的組合。
考高級茶藝師的時候,有一個項目叫茶案布置,很多人也會選擇插花來布置。
茶室插花能跟讓人身心愉悅,為茶室增添色彩。
⑺ 茶與文藝結合有哪些表現形式
「茶禪一味」思想發源於江西。產生了許多有影響的茶文學作品。茶深深地影響著江西的民俗。茶書的編纂為茶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江西茶文化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秦漢時期。當時,江西有種植和棚伍飲茶的習手皮俗。唐代對江西茶的系統描述是陸羽的《茶經》。在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茶葉專著中,江西婺源、原州、吉州都是產優茶的地區。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我也希望你能幫助我轉發,點贊,多多支持我,多多關注我。如果有什麼問題和請求您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一一回復。
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⑻ 花藝與茶道心得體會範文
【 #心得體會# 導語】所謂心得就是工作或學習中的體驗和領悟到的東西,亦可以稱作心得體會。「心得體會」是一種日常應用文體,屬於議論文的范疇。一般篇幅可長可短,結構比較簡單。下面是由 無 為大家整理的「花藝與茶道心得體會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花藝與茶道心得體會【1】
插花是一門藝術,泡茶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獲很多。讓辯
插花課上了解了花的品種,很多詩人喜歡菊花,看重的是它歷盡風霜而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說「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元稹說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這兩句詩抒寫了自己的愛菊之情,盛贊菊花的堅貞品格。花也有自己的精神,了解的花不同個性。
插花的方法也是各種各樣,插花藝術雖與雕像、盆景、造園。建築等藝術學科有很多共同之處,但也有其自己的特點。插花特點時間性強,隨意性強,裝飾性強,總之插花藝術是最接近生活環境、最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一種美化方式,一種藝術修養及文化娛樂的活動。插花的選材也很重要,考慮的是插花的目的和用途,還有個人喜好與創作風格挑選花材。挑選花材是創作的開始,是藝術構思的過程,所以不是盲目的。
插花的歷史很是悠長,日本花道起源於中國,不僅流派眾多,花型有特色,技藝高妙,而且活動面很廣,其國內上下和世界各地,都有日本花道各大流派的分支機構,隨起源與中國,但卻演化成日本大和名族特有的傳統文化藝術之一,並且早已走向世界。
中國的插花種類,按照不同的容器、應用方式和特殊形式,有瓶式、盆式、筒式、野味式、掛掉式、盆景式等。中國插花藝術在汲取各國,各地區插花藝術的精華中,逐漸成熟起來。
花藝茶道中茶文化是必要的,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茶的種類各式各樣,茶樹適合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屬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濕度高,光照適中,土壤肥沃的地方。中國茶葉產量很多,產地覆蓋20個省區。茶葉採集後必須進行的特定加工,包括揉捻、發酵、乾燥等,這些步驟決定了各類茶葉在色、香、味、形的質量。由於產地品種和製作方法的不同,各地出產了許多茶葉品種。依據製造方法和質量,大概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和花茶類。
泡茶是一門技藝,品茶則是一種精神和物質的雙重享受,先說泡茶。泡茶看似簡單.其實大有講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泡茶有一段十分生動的描寫:賈母、寶玉、黛玉等一行來到櫳翠庵,妙玉親手泡茶待客,她為賈母用舊年積存的雨水泡了「老君眉」,盛在五彩小蓋盅里;而對寶玉、黛玉、寶釵更是另眼相待.泡茶用的水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裝入瓮中埋入地下,今夏才開的」。茶具則全是古代的珍玩,其講究的程度真是令人大開眼界。茶葉,是確保沖泡好茶的物質空滾基礎。不同的茶葉具有不同的滋味和功效,因此每人可根據自身的喜好與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茶葉。茶葉的用量與用水要有一定的比例,否則沖泡出來的茶湯過濃過淡都不相宜。水,是茶葉滋味和內含有益成分的載體。茶的色、香、味和各種營養保健物質,都要溶於水後,才能供人享用。清人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說:『茶情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因此好茶必須配以好水。茶具,能保持茶葉的香與味,襯托出茶葉的色與形,而且其本身往往還有藝術欣賞價值,因此是泡茶時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尤其是用茶待客時,就更必須精心坦虧缺挑選茶具,以體現對客人的熱情和尊重。茶具的種類很多、特點各異,常用的有瓷器茶具、紫砂茶具、玻璃茶具等。瓷器茶具有白瓷和青瓷等品種,它不吸水,傳熱、保溫性適中,白瓷茶具還能准確地反映出茶湯的色澤,其外觀常繪有各種色彩的圖案和紋飾。無論是白瓷還是青瓷,都極有觀賞價值。紫砂茶具質地緻密堅硬,但有一定的透氣性,因此能保持茶的本色,夏天也不易變質,紫砂茶具傳熱緩慢,既不會燙手,又利於保溫;尤其是造型千姿百態,藝術價值極高,近年來成了茶人和收藏者的新寵。玻璃茶具價廉、透明,用來沖泡銀針、碧螺春等名優茶,茶葉經浸泡後,在水中舒展、翻滾的情景,可一覽無遺,極具觀賞性。
說品茶。「品」字包含品評、鑒賞、仔細體驗茶給人帶來的精神和物質享受的意思。唐人寫的的「七碗茶詩」說:「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壯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眼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對飲茶的體驗可以說達到極致。除了第一碗是生理體驗外,其餘的均是心理感受,七碗茶喝過,他已經飄飄欲仙了。
品茶大致包括聞香、辨形、觀色、品味四個環節。
聞香分為干嗅、熱嗅和冷嗅。即先嗅干茶,干茶有的清香,有的甜香,有的焦香,應在沖泡前進行。熱嗅是沖泡後嗅茶湯的香氣,花茶除了茶香外,還有不同的天然花香。冷嗅則在茶場冷卻後進行,這時可以嗅到原來被芳香物掩蓋著的其他氣味。
辨形是觀察茶葉在沖泡後的形狀變化,茶經水浸泡。逐漸恢復了鮮葉的原始形狀,一些原料細嫩的名優茶,芽葉在茶湯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茶沖泡後,芽葉在杯中沉浮起降,上下翻滾,煞是好看。
觀色主要是欣賞茶湯的顏色。茶湯隨著茶葉內含物質的滲出,會不斷改變顏色,常是由淺入深;不同的茶類又會形成不同的顏色。有的黃綠,有的橙黃,有的淺紅,有的暗紅等等。同一種茶葉,由於使用不同的茶具和沖飽用水,茶湯也會出現色澤上的差異。宋代貴白茶,使用黑色茶盞,以襯托茶色,這種因茶擇具的做法,也推動了茶具生產和製作工藝的發展。
品味是通過舌的味覺器官來感受茶的美妙趣味。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滋味,如有的濃烈,有的清和,有的鮮爽,有的醇厚,都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總而言之,我想說的是,花藝與茶道學習讓我可以相信美麗,創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
花藝與茶道心得體會【2】
花語芬芳,茶語彌香。茶花與茶道課開啟了一扇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體驗心靈寧靜的大門。
插花藝術起源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起源於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起源於人們對生命的詮釋。插花在我國已走過近2000年的歷史,興盛於唐,普及於宋,鼎盛於明,漸衰於清。近代由於戰亂等因素,基本消失,直到近幾年,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繁榮,插花又回到廣大人民的生活當中。
插花不是簡簡單單的花卉組合,而是要求以情動人,神形兼備,將插花者的對生命的理解,對藝術的詮釋,融入花卉當中。成功的插花作品,不僅僅是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第一感覺,更重要的是賦予花卉生命感。講求意境的體現,緊湊之中略有空白,給人留下想像空間。插花是一項及藝術,知識,審美,情感於一身的藝術活動。
在插花實踐課上,老師給我們現場展示了三角形插花,細致的講解,流暢的動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老師的那句話:「藝術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將插花藝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髓一語道破!在同學們的贊嘆聲中,外型簡潔,安定,大方的插花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非洲菊,百合,蒲葦,牽牛花,玫瑰花等幾種不同的花卉經過老師的完美組合變得是那麼的富有生機與生命感!蒲葦葉的三角形插法在這充滿東方色彩的作品中增添了典型的西方歐式元素。簡潔,大方,給人以安定,寧靜的感覺。
在課上很多同學也開始在動手做著插花,雖然不是很熟練和完美。但是同學們臉上露出來的開心快樂的笑是最動人的笑。不是枯燥的課本,不是死板的知識,是親近大自然的快樂和幸福。老師用相機拍下著動人的瞬間。記錄的是同學們的幸福瞬間,是我們的快樂瞬間!
沒有考試的壓力,沒有什麼擔心憂慮,插花可以說是為我們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舒緩心靈的機會和平台。我們很多人的心靈都是煩躁的,在各種各樣的壓力之下不得不是這樣,升學,考研,就業,生存,等等。我們很多人都在追求著很多,但是不知不覺都是失去了很多。很多人看重的往往都是這門課我能得多少分數,等得多少學分。在大學,我能得到多少榮譽,等得到多少贊賞,能為我的就業得到多少證書和保證,我們忘記了關心我們的內心,忘記了停下腳步給自己的心靈做一次緩沖和洗滌。
雖然簡簡單單的插花課在大學的全部課程中,在很多人看來不是很受重視,但是在我看來,這門課很有意義,我們應該更多的關心關心我們的內心,關愛我們的心靈,在和別人激烈的競爭中,停下腳步看看自己,感受一下被我們遺忘了很久的自然,遺忘了很久的花花草草,遺忘了很久的與自然與萬物共生的關懷......
⑼ 中國花藝與茶道的關系是什麼
「點茶、焚香、插花、掛畫」稱為「文人四藝」。在茶道中有茶席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