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花卉類
㈠ 宋遼金時期以覆瓦的瓦頭形制是什麼形
宋遼金元時期瓦當紋飾各地差別不大,一般都是獸面紋、蓮花紋或其他花卉紋等,偶見人面紋,北簡猛方地區還有龍紋、鳳鳥紋,南方地區還有飛燕紋等。大致長江以北獸面紋瓦當非常盛行,南方則基本上以花卉紋為主。蓮花紋擾伏當與唐代的差別不大,蓮瓣瘦長,當心除乳釘、蓮蓬外,還有一種花形當心。北宋獸面紋瓦當紋飾亦與唐代的相近,未發現口內銜環的。宋代龍紋瓦當龍身周圍一般沒有雲朵或水紋等裝飾,花卉紋瓦當通常作荷花紋和菊花紋,也有的作牡丹紋。攔李橋河南地區出土的花卉紋瓦當紋樣對稱,其他地區的則多不對稱。福建地區出土的宋代瓦當邊輪裝飾變化極為豐富,如邊輪上飾以短線紋帶、回紋帶、折線紋帶、曲折紋帶等,極具地方特色。
㈡ 瓦當名詞解釋
瓦當(wǎdāng)是古代房屋屋脊上的一種裝飾物。
㈢ 古建築紅大瓦
瓦當也叫勾頭,是屋面上的筒瓦(也叫蓋瓦)最頂頭的祥森則裝飾瓦。 瓦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元、明、清三代的瓦當現在鄉村中還能看到,多為圓形,泥質灰陶。
瓦當分圖案瓦當和文字瓦當。
文字瓦當以一個字或四個字者最為常見,「祿壽」、「福」等,寓意深遠。美妙生動的文字瓦當具有藝術欣賞性,對研究社會歷史學、建築學、文字學、考古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對雕刻、金石、書法、文字等工作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案瓦當從宋代開始,獸面瓦當漸漸取代了蓮花瓦當,到元明清,早期的獸面較突出,宋、元時期的獸面上鬣髦甚多,紋理也較繁復。明清時宮殿建築上用蟠龍紋瓦當。
明清的紋飾的變化發展還是很有規律的,一般來說,明代的瓦謹棚當紋飾花樣較多。雕有龍、鳳、獅子、虎、仙人、花卉等圖案。清代的筒瓦當從內容上以獅子、老虎的造型較多,滴水瓦以花卉為主,到清代末期國勢漸衰,紋飾單調,筒瓦則以老虎居多,其它紋飾圖案較為少見。但是老虎的面相是隨著時間的進程逐漸變化的,總的規律是從寫實走向寫意,從面目猙獰趨向情緒溫和,以至到清末民初,更呈現為慈眉善目,一副家貓的模樣,難怪老百姓都把現在的瓦當叫做「貓頭」。
現在春沒明清兩代的瓦當還是很多的,在廣大的鄉村都可見到,價錢不很高。
以上答復希望能幫到你,滿意請採納。
㈣ 秦漢瓦當花紋圖樣種類有哪些
1.有的是文字瓦當如「延年益壽」、裂大「長樂未央」、「上林」、「甘泉」;
2.有的是蕨手紋;
3.有的肆源豎是動物紋如龍、鹿、朱雀裂沖、魚等。
㈤ 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的瓦當的分類
一般來講,中國古代瓦當按當面紋飾分為:圖像瓦當、圖案瓦當和文字瓦當三大類。
圖像瓦當(即動物紋瓦當)
以戰國至秦代為多,至漢代出現了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四神瓦當: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四神在古代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為四方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螞鋒具有辟邪禳災、祈福承喜、康樂安寧之神力。各個版別的四神瓦當,其構圖均雍容堂皇,製作精工細致,藝術水準極高。時至今天仍被人們廣泛的應用於各種圖案裝飾設計中;堪稱瓦當家族中的天皇巨星。其高古神韻使人強烈感受到富有深厚底蘊的古代文化藝術的沖擊和魅力!整套「四神」瓦當彌足珍貴。本館共館藏五套四神瓦當,各具特色,當面造型,高度誇張,氣勢磅礴,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漢武帝時期的「大飛鴻、玉兔蟾蜍、益延壽」瓦當,更是王冠上的明珠,極為珍貴!
漢代是中國古代最雄強最輝煌的時代之一,而漢武帝時期又是漢代的鼎盛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組中國鼎盛時期重要宮殿的具有標志意義的「大飛鴻」、「蟾蜍玉兔」、「益延壽」瓦當是代表了漢代精神的。它是漢代精神、理想和氣質的象徵和表現,它的價值和意義絕非在藝術品這個層面上,它身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內涵。是秦磚漢瓦中的頂級重器。
據《史記·孝武本紀》載,元封二年,漢武帝聽信方士公孫卿言,東萊有神仙好居樓,逐令在「甘泉宮則作益延壽觀」。《漢書·郊祀志》雲:公孫卿言「仙人好樓居,於是令長安則作飛廉桂館,甘泉宮則作益壽延壽館,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漢武帝晚年欲求延壽,逐按公孫卿所言在甘泉宮旁修建了與仙人會面的益延壽觀(館驛)。應為武帝時漢長安城宮殿中級別最高的建築。
「大飛鴻」、「蟾蜍玉兔」、「益延壽」三枚瓦當,分別代表「太陽、月亮、延壽」,寓意:「日月同輝、天人合一、延年益壽」。
圖案瓦當(以雲紋瓦當為主)
圖案瓦當是在圖像瓦當的發展中,運用抽象思維和線條藝術變化、變體而來。圖案紋瓦當按其發展又包括:葵紋和雲紋兩大類。而各種雲紋瓦當因其裝飾性強,變化萬千;最終成為戰國至秦漢瓦當的大宗。
雲紋瓦當成為圖案瓦當的主流,跟當時社會人們渴望求仙升天、祈福安康的思想有密切關系。 以雲紋為主題的圖案瓦當,具有光亮、明快之感。《詩經》雲:「卿雲爛兮,糾縵縵兮。」雲紋瓦當,構圖精妙、極盡變化、舒展流暢、華麗美觀。裝飾在宮殿樓闋等建築上,像一朵朵繚繞的祥雲,更加襯托出古代高台建築雄壯巍峨,高聳入雲的非凡氣勢。祥雲繚繞於建築之上,似瑤台瓊閣,含有吉祥福瑞之意。
雲紋瓦當的紋飾變化是一個從寫實到寫意,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到簡的發展過程。並吸取了自然界的雲朵、花枝、羊角、蘑菇等因素,逐漸形成了較為抽象的卷雲紋圖案。通過研究我們知道,雲紋源於葵紋(葵紋瓦當當面多為「輻射紋」或「浪花紋」,它們象徵著生生不息流動的水)。是從戰國至秦的葵紋圖案逐漸演化為羊角形雲紋、蘑菇形雲紋,最終發展成雲朵紋的。雲紋瓦當當面中心多為圓鈕,或飾以三角、菱形、分格形網紋、乳釘紋、葉紋、花瓣紋等。
文字瓦當(以四字吉語瓦當為主)
瓦當紋飾發展到西漢時,出現了文字瓦當。如果說圖案類瓦當所表達的思想觀念還是間接的、潛在的話,那麼文字瓦當則直接地表達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和人們的願望。 漢代文字瓦當瑰麗多姿的書法藝術向來為人們所珍視。瓦當文字在特定的空間內,既要表達思想內容,又要展示其書法藝術,體現形式美和裝飾美,因此在布局、結構上都巧妙安排,獨具匠心。其字體亦悶悄晌豐富多彩,篆書為多,隸書較少。這些精美的文字瓦當爭奇斗艷,五彩繽紛,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藝術世界。
文字瓦當按當面字數分為:一字、二字、三字、四字和多文字瓦當,其中以四字為多,本館展出的「二十一字瓦當」,是截止目前中國古代瓦當中字數最多的一枚文字瓦當。
文字瓦當按其文字內容可分為七大類:宮殿類、官署類、陵墓類、祠堂類、記事類、吉語類、其他類。
宮殿類文字瓦當,主要是記錄宮運和殿等建築名稱的。如:蘭池宮當、甘林、黃山瓦當等。
官署類即與官署有關的瓦當。如:都司空瓦,甾川武庫瓦當等。
吉語類文字瓦當最多,如:長生無極,千秋萬歲,延年益壽瓦當等。:多為吉祥頌語,這些吉語瓦當文辭優美,言簡易懂。
陵墓類瓦當為陵園建築所用。如:「冢上」、「長陵西當」等。
祠堂類屬私家禮儀祠堂建築用瓦,如:「馬氏殿當」、「李」、賈氏冢當等。
記事類文字瓦當,主要記錄了某些歷史事件。如:「漢並天下」、「漢兼天下」、「天降單於」、「四夷盡服」等。
㈥ 秦代時期的瓦當有什麼特點有人知道嗎
秦代的瓦當紋飾多種多樣,有動物紋、昆橡拆掘蟲紋、飛禽紋、植物紋等。例如:夔紋、鹿紋、四獸紋、豹紋、飛鴻紋、鳳紋、蟬紋、雲紋、樹紋等。瓦當文,是指瓦當上飾有的文字。瓦當字體通常用秦篆和廖篆,也有隸書。字體富於變化,多隨意彎曲,挺拔遒勁。瓦當上的字數多者十餘字,少者僅一個字。文字瓦當在漢代佔主要地位,大致分兩類,一是建築物專用的,如甘泉宮瓦當「長生未央」。漢梁核武帝蘭田行宮瓦當「鼎湖延壽宮」等。再有就是贊頌與吉祥語文字瓦當最多。如「千秋萬歲」、「長生無極」等。使用四個字的瓦當較多,文字最多的可達12個字。
秦漢瓦當的紋飾美觀大方,形象生動活潑,構思精巧。瓦當紋飾設計精心,文字布局精巧。在圓形或半圓形的畫面之中,動物顯得自然活潑,神態天真,栩栩如生,文字的合理擺布,疏密得當,安排合理,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天才和智慧。秦漢瓦當又以它獨特的風格,千姿百態的造型藝術風格,更具有裝飾性。
出土於陝西漢長安城遺址的四神瓦當更具特色,而且風格統一,成組配套。
龍紋瓦當,直徑為18.6厘米,邊輪寬約2厘米。表面構圖半浮雕飾一條青龍,身軀健壯,龍口大張,氣勢非凡。龍在古人的心中至高無上,龍又是神靈和權利的象徵,歷代的皇帝稱之為「真龍天子」等。
虎紋瓦當,直徑19厘米,邊輪寬2.1厘米,雄壯的虎身軀,圍繞著中心圓,姿態威武,口張目瞪,利齒露出,首與爪前後對立,虎尾彎曲向上,正巧填補了多餘的空間,協調了整個畫面,使其構圖均衡。
朱雀紋瓦當,直徑15.8厘米,邊輪寬2厘米。朱雀是古人想像中的吉祥物。它是由孔雀、錦雞、綬帶鳥等類飛禽的綜合體。它帶有濃郁的色彩,它又由於時代的變動形象也在不斷的變化。瓦當中的朱雀口銜寶珠,昂首直立,尾翹捲起,更顯得威嚴兇猛。
玄武瓦當,直徑18.5厘米,邊輪寬2.1厘米。瓦面構圖為龜作爬伏狀態,為了諧調空間,蛇彎御伏曲盤繞著蛇身,使呆笨的龜與靈敏的蛇成為龜蛇合體。這樣一來使多餘的空間參差錯落,使整個畫面緊湊而不呆滯,而卻顯得活靈活現了。此種瓦當除在建築物上表示方向外,還當玄武闕所用。
㈦ 漢代瓦當
周代人們發明了瓦。西周察鍵中晚期周原(今陝西扶風)上的建築已經有瓦當使用。戰國時期,城市建築業的日益發達,隨之引起了磚瓦制陶工藝的發展。瓦當是中國古代建築中覆蓋建築屋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瓦當俗稱瓦頭,起著保護木製飛檐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其樣式主要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不同歷史時期的瓦當,有著不同的特點。
秦瓦當紋飾取材廣泛,山峰、禽鳥、魚龜草蟲皆有,圖案寫實、簡明生動。秦代主要盛行動物圖案的瓦當。
漢代瓦當是在秦代瓦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秦瓦當相比,漢代瓦當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更加豐富,製作也日趨規整,紋飾圖案井然有序。
漢代瓦當的特點是文字瓦當佔多數。按文字內容可分為四類:宮殿類、官署類、祠墓類、吉語類。這些文字瓦當多為小篆書體,排列組織和諧勻稱,布局講究。其藝術觀賞性可與精緻的印章相媲美。
除文字瓦當外,還有帶紋飾圖案的瓦當,畫面儀態生動。尤其以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為代表作,畫面氣勢磅礴,姿態雄偉。
四神瓦當,每塊大小、橡沒源分量基本相等,瓦頭為圓形,直徑18厘米;瓦筒呈半圓形,長10厘米。在瓦頭上,分別是「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案。「四梁態神」在古代分別表示天上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星宿。四神瓦當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又有祛邪除惡,鎮宅吉祥的含義。四神瓦當形神兼備,力度超凡。
漢代瓦當集繪畫、浮雕、工藝美術及書法於一身,在取材、造型、結構上都富有美感,成為一個極具特色的藝術種類。
(註:在古建築或仿古建築上才能看到瓦當。存世的古建築已經不多了。呼籲我們能盡量保護古跡,古建築。)
㈧ 介紹一下我國漢唐時期的瓦當
【漢瓦風格】
四神瓦當中的白虎瓦當
漢代是瓦當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瓦當做工精細,新出現了裝飾有篆體文字的瓦當,這些文字瓦當多為小篆書體,排列組織和諧勻稱,布局講究,顯示出漢代質朴渾厚的藝術風格。文辭多為一些祈福的吉語,其藝術觀賞性可與精緻的印章相媲美
漢代瓦當以動物裝飾最為優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馬也是品種繁多。
漢代的瓦當紋飾更為精進。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形神兼備,力度超凡,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還有各種動物、植物等紋樣,如龜紋、蚊紋、豹紋、鶴紋、玉兔紋、花葉紋等,漢代瓦當中,以文字瓦當的數量最大,特點是在形制上分區劃界,中心是乳釘與聯珠,給銘文安排一個固定模式,在伍消此范圍內作上下左右的變化。文字數目不定,最長可達十多字,例如"千秋萬歲"、"長樂未央"、"萬壽無疆"、「永受嘉福」等,字體有小篆、鳥蟲篆、隸書、真書等,布局疏密相間,用筆粗獷,成為中國陶製品中獨具魅力的珍藏。
漢代的瓦當繼承了秦及以前的瓦當的形制有半圓形和圓形兩種。半圓形瓦當流行於漢初,圓瓦當的形制變化是:漢初與秦代瓦當風格近似,武帝以後特點較為明顯。製作實現用模子將瓦面印好,再附在瓦筒坯上,因此一般是瓦面變大,背面光平,沒有切痕和稜角,瓦當邊輪較寬且平整,質地明顯較秦瓦好。陶色為灰色或淺灰色。
西漢素麵瓦當較為少見,所見者多為飾紋瓦當和文字瓦當,其飾紋瓦當亦可分為圖像畫和圖案畫兩類,圖像種類繁多,據《陝西金石志》記載有麟鳳、狻猊、飛鴻、雙魚、玉兔、蟾蜍等數十種,構圖巧妙,獨具匠心。值得注意的是,與秦圖像瓦當取材於現實生活不同,漢代瓦當圖像多是取材於現實而又經過了高度藝術誇張的超脫於現實生活的珍禽異獸,通過豐富的想像,巧妙的構思、細膩而不繁瑣的線條勾勒,將漢代質朴渾厚、走有奔放、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漢瓦類型】
雲紋瓦當
根據瓦當紋飾的區分,芹搏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圖像紋瓦當、圖案紋瓦當和文字瓦當三種。
◆圖像紋瓦當
代表作品:
龍紋瓦當 西漢漢長安城遺址出土。直徑19.5厘米,邊輪較寬,當面為一鼓目長髯,張牙舞爪的盤龍形象,龍身飾細密的鱗甲。
蟾蜍玉兔瓦當 直徑18厘米,邊輪主齒輪狀。當面主紋是蟾蜍和玉兔,蟾蜍圓目鼓腹,身後有短尾,四肢屈張作跳躍狀,玉兔鼓目長耳翹尾,作騰空奔躍狀,周圍襯以蔓草紋,蓋取一於民間傳說月宮里的蟾蜍、玉兔形象。
四神紋瓦當 由各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紋的四種瓦當組成,分施於東、習、南、北不同方位的殿閣之上,漢長安城遺址多有出土。
◆圖案紋瓦當
代表作品:
雲紋瓦當 雲紋瓦當是西漢瓦當中數量最大的一類。其花紋特徵是:當面中心多為圓鈕,或飾以嫌橘祥三角、菱形、、分格形網紋、乳釘紋、葉紋、花瓣紋等。雲紋占據當面中央大面積的主要部位,花紋變化十分復雜多樣。據主紋雲紋的主要變化,大致分為卷雲紋瓦當、羊角形雲紋瓦當等類別
◆文字瓦當
文字瓦當在漢代最具時代特色,佔有突出的地位,內容豐富,詞藻極為華麗,內容有吉祥頌禱之辭,如「長生無極」「長樂未央」「長生未央」「富昌未央」「千秋萬歲」「延年益壽」「與華無極」等,也有宮苑、陵墓、倉庾、私宅等,如「長陵東當」「長陵西當」「冢上」等等。文字瓦當絕大多數為陽文,字數從一到數十不等。
代表作品: 衛字瓦當 ,傳世很多,大都出自漢長安城遺址。當面為一「衛」字,通常占滿當面。有的「衛」字較小,字外有一周網紋。有的當面或塗硃色,或塗白堊。如在陝西淳化縣涼武帝村甘泉宮遺址的一件,直徑15厘米,邊輪寬1.2厘米,當面為隸書的「衛」字,從出土地點來看,應屬漢甘泉宮衛尉官署所用之瓦。
文字瓦當是漢代的主流,其內容之豐富自不必說,其高妙的書法價值更被歷代文人墨客推崇備至。書畫同源,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種類和審美對象,它已經化了的線條美,比彩陶紋飾的抽象幾何紋還要更為自由的和多樣化的線的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和表達出種種形體姿態、情感、意興的氣勢力量,終於形成中國獨有的線的藝術。
【美術特徵】
漢景帝時期的上林瓦當
漢代瓦當集繪畫、浮雕、工藝美術、及書法於一身,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裝飾手法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一個極具特色的藝術種類,千百年來,始終發揮著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
◆瓦當紋飾的取材美
漢代瓦當紋飾的題材是十分豐富的,瓦當紋飾的取材幾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話世界和人間生活的各個部分。從幻想中的猛獸饕餮、龍鳳、四神圖騰,到自然界各種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房屋、人物、雲彩以及各種抽象的幾何線條,組成的圖案和文字表達出的各種思想觀念和情感等等,描繪出了一個龍飛鳳舞、鹿奔虎嘯、鳥飛魚躍、祥雲繚繞、無雜陳的極為豐富飽滿、充滿著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異常熱鬧世界。以藝術特有的敏感觸覺,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容納社會生活中政治的、經濟的、文化思想的、宗教幻想的各種內容。
◆紋飾瓦當的造型美
瓦當藝術也是一種造型藝術,除瓦當自身體積的造型外,更重的是紋飾的造型。中國古代瓦當一般都是半圓形和圓形,圓弧是一種富有動感和韻律美的造型,作為紋飾造型的背景和映襯,能更加突出整個畫面靜中有動,方圓結合的呼應和統一,增強藝術形形象的整體性的美感。
漢代藝術的浪漫色彩在瓦當的造型上被很好的貫徹,融匯進去了。它以大幅度的動作,高度誇張的形體姿態,頗具野性動勢的塑造出一個個飛揚流動而又古樸可愛的藝術形象。如四神翼虎、蟾蜍與玉兔紋瓦當,完全是粗線條、粗輪廓的大手筆,不做任何細部的直接描繪,長短不合的比例,直線,稜角,方形又是那樣突出,缺乏柔和,看起來是那樣笨拙古老,姿態不符常情。但這一切卻增加了它們力量、氣勢的美,構成漢代藝術古拙質朴的風格,簡而不俗,誇而不飾,飾而不誣。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種天真狂放的氣勢,那種征服世界的自信的力量,毋寧說更多的呈現出中華民族整體性的精神。
◆瓦當紋飾的結構美
瓦當是兼實用與裝飾為一體的建築配件。這就決定了瓦當必須在相當高度的屋頂、檐頭的位置上,在有限的面積上,再仰視和遠視的重重局限下,盡可能以最為醒目突出的構圖形式來實現自己的裝飾性。古代瓦當紋飾不論是中軸線對稱結構,輻射圓旋結構還是任意靈活性結構,卻力圖作到主題突出,結構均衡,並顧及裝飾效果的最大發揮,在這一點上是破費匠心的。
中軸對稱結構:大多數瓦當紋飾是講究對稱的。這種對稱結構是中國古典藝術的傳統特色。
輻射圓旋結構:圖案瓦當主要採用這種結構,以圓心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出輻射線,如太陽紋。
任意性結構:動物圖像紋飾主要是這種任意結構,畫面舒展自由,不拘一格。都有一個主體紋飾滿幅而來。
◆文字瓦當的藝術性
瓦當文字多為篆書,也少見隸書,在圓這一特定范圍內,以圓就勢,促長行短。互為辟就,不取方正。充分發揮了篆文書法的裝飾藝術效果。據統計,瓦當篆文的變化就有120種之多,可謂奇麗壯觀。篆書之美是建立在從象形基礎上演化出來的線條章法和形狀結構之上,即在於它們曲直適宜,縱橫合度,,結體自如,布局完滿。瓦當書法正是利用有限的空間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種美,達到了與印章異曲同工的藝術效果。
此外,瓦當文字還有少量運用美術變體如鳥蟲篆書的,如「永受嘉富」瓦當,秀麗茵蓐,遒勁蒼茂,尤為奇特。
瓦當始制於西周中晚期,是中國古代建築遺址中常見的遺物,是了解當時建築規模、性質、工藝的實物資料。瓦當藝術告別了戰國、秦漢以來的輝煌,在政治、經濟、文化相對繁榮的唐代形成了發展的一個小高峰。唐代,佛教影響進一步擴大,與中國主流文化日益融合,受到皇室的尊崇。蓮花是佛教的聖物,以蓮花為原形的藝術被廣泛採用,大明宮遺址歷年來出土的瓦當以蓮花紋瓦當為主,有少量連珠紋瓦當。
遺址展覽館內陳列的6枚瓦當均采自大明宮遺址范圍內,其中5枚為蓮花紋瓦當,1枚連珠紋瓦當。
蓮花紋瓦當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到了唐代這種紋飾發展得相當成熟。其構圖分為三重:內重象徵花蕊,有蓮蓬狀、寶珠狀、同心圓狀、柿蒂狀等;中層是蓮瓣,為主題紋飾,可分為復瓣和單瓣;外層附飾,有突棱紋和連珠紋兩種。
唐代的瓦當在其他地方也有出土,以洛陽出土的最多。洛陽出土的唐代瓦當尺寸、大小大致如下:直徑9.1~ 18.5厘米,邊廓寬度0.7~2.8厘米,厚度0.9~2.8厘米。這6枚大明宮瓦當大致直徑9.4~18厘米,邊廓寬度1.1~2.8厘米,厚度1.3~1.9厘米。從這些數據上看,大明宮遺址內出土的瓦當堪為唐代瓦當典型。
6枚瓦當中,寶珠式復瓣蓮花紋、蓮蓬式復瓣蓮花紋、柿蒂式單瓣蓮花紋、連珠紋這幾種瓦當,在洛陽也有出土。而同心圓式復瓣蓮花紋和寶珠式單瓣蓮紋這兩枚瓦當在其他地方尚未見到,兩枚瓦當均采自含元殿遺址。
含元殿是大明宮內第一座正殿,據記載:「含元建名,《易乾坤》說,曰:含宏光大,又曰:元亨利貞,括萬象以為尊。」高宗於龍朔二年(662年)四月遷入大明宮(此時稱蓬萊宮),兩月之後為大明宮各門、殿、亭取名。這時大明宮內諸多殿宇顯然不能滿足高宗和武後對宮廷各種盛大活動場所的要求,宮內還沒有可以代表大唐威嚴與強盛的大殿,含元殿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修建的。
含元殿始建於龍朔二年,次年四月建成,歷時一年。在經過實地勘察選定龍首塬南坡後,朝廷即下令征調數以萬計的工匠大興土木。據李華《含元殿賦》中描寫:「命征盤石之匠、下荊楊之材、操斧執斤者萬人。涉磧礫而登崔嵬,擇一干於千木,規大壯於喬枚。聲坎坎於青雲,若神培而顛摧。」終於建成了這座「進而仰之,騫龍首而張鳳翼;退而瞻之,岌樹顛而萃雲末」的巍峨大殿。這座殿宇一直作為大唐國力的象徵,是舉行冬至、元日的朝賀及登基、冊封大典等重要儀式的場所,沿用至唐朝末年。
作為大明宮內的標志性建築,含元殿修築於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上升時期,建築材料有別於其他,規格等級更高,其遺址內出土的精美瓦當,當為唐代瓦當之極品。
這兩枚采自該處的瓦當,蓮瓣飽滿、生動,與其他幾枚相比,紋飾更精美,做工更細致,當為建造含元殿特別製作的。